教师视角下学生教育苦难的应对策略探析——基于《约伯记》的哲学启示
Exploring Coping Strategies for Student Educational Distress from the Teacher’s Perspective —Philosophical Insights Drawn from the Book of Job
DOI: 10.12677/ae.2025.1571309, PDF, HTML, XML,   
作者: 何喆宇:杭州师范大学物理学院,浙江 杭州
关键词: 约伯记教育苦难教师视角应对策略Book of Job Educational Distress Teacher Perspective Coping Strategies
摘要: 本文通过文献研究和思辨研究法,分别从约伯、约伯妻子、撒旦、读者和故事本身出发分析了《约伯记》中对于苦难发生的五个逻辑,并探讨了这些逻辑对教育领域的启示,从而得出教师对于学生教育苦难的应对策略。本文认为,教师在面对学生教育苦难时要有正确的角色定位,教师应成为学生心灵的引路者,通过识别苦难根源,采取综合方法,如情绪支持、认知重构等,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帮助。这一研究对提升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具有实践意义。
Abstract: This paper employs literature review and speculative methodology to analyze five logics of suffering in the Book of Job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Job, his wife, Satan, readers, and the narrative itself. It further explores the implications of these logics for the field of education, thereby deriving coping strategies for teachers addressing students’ educational distress. The study contends that educators must establish proper role conception when confronting students’ educational hardships—positioning themselves as mentors of the heart who identify the roots of distress and implement integrated approaches (e.g., emotional support, cognitive restructuring) to provide personalized assistance. This research holds practical significance for enhancing educational quality and fostering students’ healthy development.
文章引用:何喆宇. 教师视角下学生教育苦难的应对策略探析——基于《约伯记》的哲学启示[J]. 教育进展, 2025, 15(7): 955-960. https://doi.org/10.12677/ae.2025.1571309

1. 引言

苦难在一个人的一生中几乎不可避免,自古以来,好人蒙冤、义人受苦、恶人享福的情况普遍存在。《圣经》中约伯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好人,他“完全正直、敬畏神、远离恶事”,却蒙受了常人难以忍受的极端苦难,这与中国传统在内的世界许多文化中“好人有好报”的因果论的思维逻辑截然不同,主流文化往往将因果报应与道德行为相捆绑以约束公民道德行为,可现实却往往违背这些期望。好人受苦这个问题在《圣经》中得到深刻探讨,《约伯记》主要可以从五个视角及逻辑来剖析受苦这件事,分别是约伯自己、约伯的妻子、上帝之子撒旦、故事本身以及读者的视角。而苦难在教育研究中却一直处于“客体”或边缘化的地位[1],从这些不同的逻辑出发分析苦难发生的原因,也对教育领域有所启示,也是本文研究背景。

2. 苦难及教育苦难的产生

2.1. 苦难的产生

苦难本身是一个深刻的话题,苦难之于物并没有任何意义,因此它是从人的角度来定义的。苦难,可拆解为“痛苦”与“灾难”,涵盖了人一生的种种不幸,诸如自然灾害、疾病、生活失利等。与苦难相比,痛苦则更为客观化。我们可以如此区分痛苦和苦难:痛苦是一种生理性的感知而苦难是一种主观心理上对痛苦的回应[2]。或者说痛苦是人的身体所感受到的不适或疼痛,它是一种直接的、生理性的体验,而苦难则是我们对痛苦的主观感受和理解,涉及到我们的心理、情感等方面。

马克思认为,苦难不仅局限于现实世界中的物质层面,还深深根植于人的精神世界之中,其表现为人内心的挣扎、痛苦和不满。同时,他进一步指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由于种种社会不公和剥削现象的存在,往往会导致“苦难增加”的现象,即人们在物质和精神层面所承受的苦难程度和范围都会不断扩大和加剧。这种苦难增加的现象,是资本主义社会内在矛盾和问题的深刻体现[3]

本文认为的苦难是个体在个人及社会发展过程中所经历的一种多维度的、负面化的生存境遇,以及由此产生的一系列痛苦和不满的主观感受。其具体表现形式不仅包括了底层化的生存境遇,还涵盖了由此带来的沮丧、焦虑、厌倦、失望等多种负面感受。

2.2. 何为教育苦难

根据上文得出的苦难的释义,那么教育苦难是教育相关者在教育或学习过程中所经历的一种多维度的、负面化的生存境遇,以及由此产生的一系列痛苦和不满的主观感受。苦难之于教育不是必要的,也不是必然的,然而教育本身却总是充满了苦难[4]

教育苦难有以下三个特征:客观性、主观性和社会性。教育苦难的客观性是指教育苦难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它的存在是不可忽视的,它不仅体现在历史层面上,也存在当下现实社会中;既是隐性的存在形式,也是显性的存在形式。对于教育苦难的客观性可以提出一个问题,如果教育的相关者处在负面化、底层化的教育生存境地中,但他并未体会到教育的苦难,那么这种苦难是加于他人而非自身的,是否意味着教育苦难的客观性是否仍然存在?本文认为任何教育相关者只要处于底层化、负面化的教育境地中,必然会面临教育苦难。即使这些苦难当事者未直接体会,其客观存在依然不可忽视。

3. 解析《约伯记》中对待苦难的五个逻辑及教育启示

3.1. 约伯——苦难考验说

从约伯的视角来看,他将自己的苦难视为对信仰和品格的考验。约伯在遭遇失去财产、子女以及健康身体的巨大苦难时,虽然质疑过自己的处境,但他始终坚持对上帝保持信仰和忠诚的态度,并未立刻质疑上帝的公正,或放弃信仰。这种观念认为,苦难并非源于罪恶,而是对一个人内在信仰力量的试炼。这个逻辑下约伯的苦难被赋予了某种正面的意义,即通过承受和隐忍苦难,人可以彰显其信仰的坚定与道德的崇高。

对于教育来说,这一逻辑对教师处理学生在学习或生活中的挫折和困难具有正面意义。学生在学习成长过程中,难免会遭遇各种挑战与磨砺,或是本文所说的苦难,这些挫折未必是因为他们能力不足或过错。有时这些苦难就像一种“考验”,帮助学生培养坚韧的意志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教师,应当认识到这些苦难的正面意义,耐心引导学生面对这些挑战,帮助他们从中学习如何自我调节和应对教育苦难。通过这种方式,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也是学生人生的导师,帮助学生塑造坚韧的心智和品格,使得他们在面对未来的种种考验时,能够坚定且自信。

3.2. 撒旦——有罪推定与人类原罪观念

故事中撒旦出现在与上帝的对话中,撒旦对于约伯纯洁性提出质疑,其未直接指控约伯的罪行,而是表示怀疑和试探。这象征这一种“有罪推定”的逻辑取向。在基督教神学中,原罪观念赋予所有人类一种内在的罪行,撒旦认为约伯的忠诚是基于他所获得的恩赐,他的论调可以理解为人类只有在有利条件下保持道德,一旦条件恶化,必然会暴露本性中的恶。这种论调隐含对人类自由意志的质疑。

如果将有罪推定延伸到教育领域,我们可以思考教师或者学校是否会倾向于对学生进行“有罪推定”式的审视。现实中,教师有时会对学生的表现或态度产生预设,例如当学生犯错或成绩不理想时,教育者会认为他们的失败是由于懒惰或不努力等“原罪”式人格缺陷。这种“有罪推定”可能导致对学生的不公正对待。而从《约伯记》的故事中,教师应学会摆脱对学生的固有偏见,避免在学生遭遇困难时过早下结论,而是给予他们更多的理解与支持,尊重他们的成长过程。

3.3. 约伯妻子——基于公平的契约论

约伯的妻子在《约伯记》中扮演了一个独特的角色,她质疑约伯的坚持,并建议他“你仍然持守你的纯正吗?弃掉神,死了吧!”(约伯记2:9)。妻子的话实际上是一种反向的“试炼”,潜在的意思便是:即使死,约伯,你也要坚守你的信仰吗[5]?从她的视角来看,其丈夫约伯遭受了极大的不公平,认为上帝没有履行其应有的“保护好人免受苦难”的责任。这种观点体现了一种基于公平契约论的思维模式:如果一个人敬畏上帝并保持正直,那么按照公平的契约逻辑,应该得到相应的回报或至少免受痛苦。然而,现实却背离了这一契约,导致她对上帝的权威产生质疑。这种基于公平的契约论实际上反映了人类在面对苦难时的一种常见逻辑,这在某种程度上也是教育中的普遍观念:努力学习应该带来好成绩,遵守纪律应该带来奖励,逆境则往往被视为某种公平逻辑的失灵。

在教育领域,教师和学生之间往往会形成类似的“契约”关系。例如,学生普遍认为只要努力学习,就会取得令人满意的成绩;教师则期待学生表现良好时,便能够获得与付出成正比的成果。但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学生的努力并不总能与期望的结果匹配。这种失衡的结果容易使学生产生教育苦难,认为自己被“教育契约”背叛了。教师应意识到教育中类似的不公现象,理解并引导学生如何面对“契约失效”时的教育苦难,帮助学生认识到教育不仅仅是“输入–输出”式的公平回报过程,教育过程有时需要在逆境中培养学生韧性和面对不确定性的能力

3.4. 故事本身视角下的苦难观

故事本身充满反讽,它挑战了读者对于因果报应和道德评判的固有观念。约伯夫妇、亲友邻人全被蒙在鼓里,谁能想到,约伯这位“完全正直、敬畏神、远离恶事”的义人所遭遇的极端苦难竟然与他的信约公义无关?实际上,引发这一切苦难的根源,仅仅是因为撒旦在上帝面前的一句赌注,便引发了约伯生命中的巨大变故。这种反讽使得读者质疑:那么,约伯到底是上帝的仆人,还是上帝与撒旦打赌的牺牲品[6]?故事的设计使读者思考,是否所有苦难都与道德和信仰相关,或许有时苦难的原因更为复杂和难以理解。

这种逻辑下,苦难并非总与个人的道德行为直接相关,背后的原因或许远比人们所能理解的复杂且不可预见。对于教师来说,学生所经历的教育苦难,往往并不完全归因于他们个人。学生可能受家庭背景、社会环境等其他不可控的客观因素而遭受困境,这些苦难与他们的努力或品德并无直接关系。因此教师在面对学生的教育苦难时,不能拘泥于简单的因果思维,应当意识到苦难的复杂性和多源性。教师的责任不仅在于帮助学生克服表面上的困难,更在于理解这些苦难的深层原因,并为学生提供支持与引导。这种逻辑的理解下,教师能够更加宽容和耐心地陪伴学生解决学习苦难,帮助他们在复杂的环境中找到应对挑战的力量。

3.5. 读者——全知视角下的苦难观

读者拥有上帝视角,将事件经过看得真切,包括上帝与撒旦的对话。在这种视角下,约伯的苦难并非他个人的过错,而是由于一种超越人类理解的安排。这种全知的视角也让我们反思人类有限的理解能力以及我们对苦难的判断是否过于片面。对苦难的教育,不应该把所谓的希望放在苦难之后。苦难之所以被称为苦难,在于它没有允诺努力之后就是幸福,也没有办法证明努力之后必有回报[7]。苦难本身没有意义,但它能够促进我们创造意义。我们通过接受、迎击、升华苦难,从而给了自己一个机会展示心灵的尊严与坚忍。

4. 教师视角下学生教育苦难的再思考

教育苦难不仅仅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遭遇的挫折、困难等,它背后还涉及教师的角色定位、教育体制的公平性以及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本内容旨在通过对《约伯记》中的五个逻辑进行进一步思辨,探索教师在面对学生教育苦难时的具体举措,以帮助学生更好地面对这些挑战。

4.1. 教师面对学生教育苦难的角色定位

教学角色是教师的经典角色,也是教师之为教师的原初角色[8]。社会普遍认为,“传统”教师把单纯的传递知识作为主要教学任务[9]。教师除了成为知识的传授者这个教学的经典角色,还应成为学生面对教育苦难时的引导者。这要求教师具备一定的同理心,能够理解学生所经历的教学苦难,并通过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审视问题,培养其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正如上文所启示的,面对苦难发生的无常性和不可预测性,教师应当避免对学生进行先入为主的判断,而是更多地关注学生遭遇教育苦难背后的原因,了解他们在学习中的真实困境,引导学生从内在找到应对困难的力量,帮助他们克服教育苦难,而不是简单地指责或惩罚。

4.2. 面对教育苦难的现实与理想路径

在《约伯记》中,约伯的苦难似乎是一种超越人类理解的安排,而在教育领域,教师应当承担引导学生度过教育苦难的责任。在教育过程中,学生不可避免地会遭遇各种形式的教育苦难。教师作为教育的直接参与者,现实与理想的差距使得教师在实际操作中面临诸多挑战,如何在理想和现实之间找到平衡点,成为教师处理应对学生教育苦难的难点。

理想情况下,应当通过加强家校与师生沟通等方式来减少学生教育苦难的发生。教师也应当通过专业的心理辅导、个性化的教学手段以及更具同理心的教学态度,帮助学生应对学习中的困境。然而在实际操作中,教师面对着时间、资源、制度等多方面的限制,往往无法做到尽善尽美[10]。一是考试制度的压力,现实的教育评价体系和标准让学生蒙受巨大的考试压力,根据调查,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应试教育并未随之消失,而是表现出新形态[11]。这种巨大的课程压力本身给学生带来了巨大的教育苦难,教师并不能起到关键性作用;二是资源的限制,通过观察,当今学校大班化的现状仍然存在,师资力量的不足导致教师无法全面服务于学生,难以为学生的教育苦难提供完善指导。

因此,要达到面对教育苦难的理想路径,教师能做的是尽可能的成为学生的陪伴者和引导者,帮助学生找到面对苦难的积极应对方式。同时,教育系统也应当通过政策的调整和资源的合理配置,尽量减少不必要的教育苦难,使得教育回归其本质:帮助个体更好地适应生活、应对挑战,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同时要注重教师队伍的培训,不仅包括学术领域的知识更新,还包括学生教育苦难应对的技能培养。

5. 总结与展望

本文通过对约伯受苦五个视角的分析,探讨了教育领域中教师视角下学生教育苦难的应对策略。在《约伯记》中,约伯的苦难被呈现为对信仰和人格的考验、现实对公平契约论的挑战、因果报应观的复杂性以及超越认真的安排。这些视角对教育领域提供了宝贵的启示,引导教师如何妥善处理和引导学生的教育苦难。在此也呼吁教育相关者投身教育苦难的研究领域,积极寻找有效的应对措施,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通过系统性的教育改革减少学生的教育苦难,致力于创建一个公平、完善、支持性的教育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1] 陈坚. 论教育苦难: 教育学的公共关怀与道德担当[J].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8, 28(31): 3-6.
[2] 孙飞宇. 对苦难的社会学解读: 开始, 而不是终结——读埃恩∙威尔金森《苦难: 一种社会学的引介》[J]. 社会学研究, 2007(4): 207-217.
[3] 马克思. 资本论: 第一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4.
[4] 王建华. 教育的苦难与幸福[J]. 教育导刊, 2012(6): 1.
[5] 赵世昌. 上帝与苦难——《圣经∙约伯记》之解读[J]. 甘肃高师学报, 2015, 20(4): 20-23.
[6] 黄稼辉. 在苦难中寻找智慧《约伯记》解读[J]. 中国宗教, 2013(5): 62-63.
[7] 周杨. 苦难和幸福的教育意义——《当幸福来敲门》电影欣赏[J]. 教师博览, 2023(26): 68-70.
[8] 李晓岩, 李洪俊, 陈立军. 我国中小学教师角色定位及其演变历程研究——基于2001-2023年52篇文献的系统性综述[J]. 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 45(3): 102-109.
[9] 李凝. 当代教师角色的转变趋势[J]. 教育科学, 2001(2): 51-52.
[10] 郭炯, 郝建江. 智能时代的教师角色定位及素养框架[J]. 中国电化教育, 2021(6): 121-127.
[11] 郑若玲, 徐东波. 新高考背景下高中应试教育的新形态[J].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2021(4): 3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