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绪论
1.1. 问题提出
青少年时期是心理发展的关键阶段,共情能力作为人际交往的核心素质,对其建立健康人际关系、培养同理心及社会适应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家庭作为个体社会化的初始环境,父母教养方式通过情感互动与行为示范,对青少年共情能力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然而,现有研究多聚焦于共情能力或教养方式的普适性探讨,缺乏对青少年群体的针对性分析,且未充分考虑年龄阶段的特殊性。本研究以青少年为独立研究对象,系统考察父母教养方式与共情能力的现状及其关联,旨在填补该领域的研究空白,为家庭教育实践提供科学依据。
1.2. 研究意义
青少年阶段是每个人人生发展最为关键的一个时期,良好的共情能力不仅可以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也可以培养他们的爱心,帮助他们学会关注和理解他人。鉴于以往的研究者并没有专门针对青少年的父母教养方式和共情能力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的研究的原因,因此本项研究以青少年作为研究对象,以便为成长中孩子的父母探寻更合理的教养方式来培养子女的高共情能力。
理论层面:本研究通过解析青少年共情能力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内在联系,可深化对家庭教养机制的理解,为共情能力发展理论提供实证支持,同时为父母教育行为研究提供新视角。
实践层面:研究结果将明确不同教养方式(如情感温暖、惩罚严厉等)对共情能力的具体影响,帮助父母识别有效策略(如情感支持、民主沟通)与应避免的行为(如过度控制、忽视),从而优化家庭互动模式。此外,研究呼吁家长关注青少年共情发展,主动培养其换位思考能力,为预防人际问题及促进心理健康提供可操作的干预方向。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2.1. 父母教养方式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内外学者对父母教养方式的定义存在共性,均强调其稳定性与综合性。鲍姆林德提出教养方式包含对子女的“要求维度”与“反馈维度”(Baumrind, 1991);达林将其定义为包含双向互动行为的复杂活动(Darling & Steinberg, 1993);张文新则指出,教养方式是父母教养观念与行为反应的稳定组合。国内学者进一步细分,如岳冬梅将父母教养方式区分为父亲的情感温暖、惩罚严厉等六维度,与母亲的五维度(岳冬梅,1993);陶沙则提出民主、专制、溺爱等七维度分类
早期研究以维度划分为主:西蒙提出“接受–拒绝”与“支配–服从”双维度,发现接受型教养与儿童情绪稳定性正相关。贝克尔扩展为“接受–拒绝”“温暖–敌意”“限制–允许”三维度鲍姆林德强调“反应性接纳”(对子女需求的支持程度)与“要求性控制”(对合理行为的期望)。国内研究更注重文化适应性,如岳冬梅的维度划分反映中国传统教养特征。
2.2. 共情能力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共情(Empathy)的译名虽多,但“共情”已成为学术界共识。其定义分两派:情感取向(如Stotland提出包含“一致性”与“差异性”情感反应)与认知取向(如Hogan强调“角色采择能力”)。Gladstein整合二者,提出“认知共情”(理解他人观点)与“情感共情”(体验他人情感)的双系统模型;Davis进一步细化为观点采择、幻想力、同情关注、个人痛苦四维度(Davis, 1980)。国内学者于鲁文将共情定义为“深入他人主观世界的能力”,潘彦谷则从进化视角指出其生物根源。
学界对共情的本质存在争议:部分研究强调其认知基础(如皮亚杰的角色采择理论),另一些则突出情感共鸣(如Decety & Jackson, 2006提出的情感共享与情绪调节三成分模型)。尽管视角不同,但现代研究趋同于“共情是认知与情感交互作用的结果”。
2.3. 父母教养方式和共情能力相关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外研究进展:Darling & Steinberg发现,积极教养(如情感温暖)显著促进共情发展,而消极教养(如惩罚严厉)则产生阻碍(Darling & Steinberg, 1993)。Jolliffe & Farrington (2004)对比民主型与专制型家庭,指出前者子女共情能力更高,更关注他人需求;后者子女则表现出自我中心与攻击倾向(Jolliffe & Farrington, 2004)。Mehrabian & Epstein对受虐青少年的研究显示,父母缺乏智慧的教养方式(如冷漠、控制)与子女低共情及施虐倾向相关(Mehrabian, Epstein N, 1972)。M. Schaffer等证实,父母情感温暖能直接预测子女共情水平(Schaffer, Clark, Jeglic, 2009)。
国内实证发现:胡文彬对天津大学生的调查表明,父母情感温暖与共情能力正相关,惩罚严厉则负相关;父亲的情感支持与理解对共情有直接预测作用(胡文彬,2009)。余垸婉进一步验证,父母情感温暖与共情显著正相关,其他消极因子(如拒绝否认)呈负相关(余垸婉,2010)。李瑶等人对服刑人员的研究揭示,童年创伤经历(如虐待、忽视)与观点采择能力负相关,与个人痛苦正相关,印证了教养方式对共情的长期影响(李瑶等,2011)。
3. 研究工具与方法
3.1. 研究工具
3.1.1. 中文版人际反应指针量表
该量表是Davis制定的(Davis, 1980),共情应当包括以下四个方面:同情关注、观点采择、个人痛苦、幻想力,这是根据认知情感间的互相影响和作用所得出的结论。中国台湾学者詹志禹在其原版的基础上进行了一些修改以符合当地情况(IRI-C),一共包括22个题目,且从4个维度出发:个人痛苦、共情性关心、观点采择、想象力。个人痛苦与共情性关心是情感成份,而想象力与观点采择是认知成份(Davis, 1980)。该量表使用了Likert五点记分来进行测试。在测算共情总分的过程中需要采用反向计分的方式来计算“个人痛苦”中的题目得分。该问卷的重测信度需要在.56~.82范围内,而内部一致性系数为.53~.78。
3.1.2. 中文版父母教养方式问卷
早在1980年瑞典umba大学精神医学系的C. Perris等人便一同编纂了父母教养方式评定量表EMBU (Egma Minnen av Bardndosnauppforstran),该调研问卷的目的在于调查父母的教育方式。在该问卷中,一共包含15种父母教育方式以及相关条目81个。
我国的学者岳冬梅等人(岳冬梅等,1993)根据中国父母教育方法的现状来改进该量表,从而让其更加适用于中国国情,经过修订以后的中文版父母教养方式量表当中,一共有条目66个,并且使用了4级评分标准,在每个条目中,受试者都要按照自身情况,按照问题提示对父母的教育方式如实回答。在这个量表中,父亲教育其子女的方法一共有58个题目、6个要素:过度保护,过分干涉,情感温暖理解,否认拒绝,偏爱被试,惩罚严厉。而针对母亲对其子女的教育方法一共有57个题目和5个要素:偏爱被试,情感温暖理解,拒绝否认,过分干涉保护,惩罚严厉。通过检验可知,修正过后的版本和在海外的原版量表有着较高的一致性,且在中文版当中各个维度间的重测信度系数为.58~.82;同质性信度系数保持在.46~.88范围内;分半信度系数则在.50~.91范围内;由这个可以知道它的有效性和可信度都较高。在本文中,也将使用该量表来对父母教育方法进行测评。
3.2. 研究方法及对象
Table 1. Analysis of basic demographic situation (N = 479)
表1. 人口统计学基本情况分析(N = 479)
属性 |
分类 |
频率 |
百分比(%) |
性别 |
男 |
211 |
44.1 |
女 |
268 |
55.9 |
是否有留守经历 |
是 |
187 |
39.0 |
不是 |
292 |
61.0 |
生活环境 |
城市 |
279 |
58.2 |
农村 |
200 |
41.8 |
地理位置 |
南方(秦岭淮河以南) |
215 |
44.9 |
北方(秦岭淮河以北) |
264 |
55.1 |
是否单亲家庭 |
是 |
70 |
14.6 |
不是 |
409 |
85.4 |
是否独生子女 |
是 |
254 |
53.0 |
不是 |
225 |
47.0 |
本次研究通过随机抽样的方法,全国随机选取11~18岁青少年作为被试发放网络版问卷。本次论文研究调查一共发放了550份网络问卷,其中回收问卷为533份,此次网络调查问卷的回收率为96.90%。刪除回答时间少于3分钟、回答不认真、回答基本一致的无效问卷,得到最终有效问卷479份,有效率为89.87%。其中男女生人数的在总人数中分别占比:44.1%、55.9%。其中约四成(39.0%)青少年有留守经历,约六成(61.0%)青少年没有留守经历。其他人口统计学基本情况结果如表1所示。
本次论文研究采用了问卷法,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录入和整理,然后使用spss19.0对它们进行了统计和分析。
4. 结果
4.1. 青少年父母教养方式现状
本次研究调查了父母教养其子女方式的总体情况,结果见下表2。
结果显示:在父亲教养方式各因子上,父亲情感温暖理解得分最高(M = 2.81),父亲偏爱被试得分次之(M = 2.52),父亲惩罚严厉得分最低(M = 2.00)。表明大部分青少年父亲教养方式以保护、宠爱的教养形式为主。在母亲教养方式各因子上,同样母亲情感温暖理解和偏爱被试两种教养形式得分最高(M = 2.91、2.57),但母亲过分干涉过分保护得分也较高(M = 2.40),在母亲惩罚严厉得分最低(M = 1.95)。表明大部分青少年的母亲教养方式中积极正面教养形式居多,而严格惩罚这些负面消极的教养形式为少数。通过比较父母教养其子女方式的各个因子,发现母亲在情感温暖理解、拒绝否认、偏爱被试这三个方面比父亲高;而父亲在惩罚严厉方面高于母亲。表明大部分青少年的母亲会更多地采用关怀、保护、宠爱这样积极温暖的教养形式,父亲会采用更为严厉的权威命令式教养形式。
Table 2. Overall situation of parenting styles of teenagers’ parents
表2. 青少年父母教养方式的总体情况
|
样本量 |
最小值 |
最大值 |
平均值 |
标准差 |
父亲情感温暖理解 |
479 |
1.00 |
3.95 |
2.81 |
.51 |
父亲惩罚严厉 |
479 |
1.00 |
4.00 |
2.00 |
.79 |
父亲过分干涉 |
479 |
1.20 |
3.60 |
2.27 |
.49 |
父亲偏爱被试 |
479 |
1.00 |
4.00 |
2.52 |
.60 |
父亲拒绝否认 |
479 |
1.00 |
4.00 |
2.04 |
.76 |
父亲过度保护 |
479 |
1.00 |
4.00 |
2.34 |
.62 |
母亲情感温暖理解 |
479 |
1.00 |
4.00 |
2.91 |
.56 |
母亲过分干涉过分保护 |
479 |
1.25 |
3.63 |
2.40 |
.46 |
母亲拒绝否认 |
479 |
1.00 |
4.00 |
2.06 |
.71 |
母亲惩罚严厉 |
479 |
1.00 |
4.00 |
1.95 |
.80 |
母亲偏爱被试 |
479 |
1.00 |
4.00 |
2.57 |
.62 |
性别的不同也可能会对父母教养其子女方式存在一定的影响,结果见表3。
结果显示,性别在各父母教养方式里的11个因子上的差异均不显著(p > .05)。即性别不影响青少年对自己父母教养方式的评价。无论男生和女生,对自己父母的各种教养方式评价基本不存在明显的差异性。
Table 3. Analysis of the differences in parenting styles of adolescent parents by gender
表3. 性别对青少年父母教养方式的差异分析
|
性别 |
样本量 |
平均值 |
标准差 |
t |
p |
父亲情感温暖理解 |
男 |
211 |
2.81 |
.54 |
.199 |
.843 |
女 |
268 |
2.80 |
.49 |
|
|
父亲惩罚严厉 |
男 |
211 |
2.00 |
.80 |
.035 |
.972 |
女 |
268 |
2.00 |
.79 |
|
|
父亲过分干涉 |
男 |
211 |
2.26 |
.49 |
−.246 |
.806 |
女 |
268 |
2.28 |
.50 |
|
|
父亲偏爱被试 |
男 |
211 |
2.50 |
.63 |
−.500 |
.618 |
女 |
268 |
2.53 |
.57 |
|
|
父亲拒绝否认 |
男 |
211 |
2.02 |
.76 |
−.379 |
.705 |
女 |
268 |
2.05 |
.77 |
|
|
父亲过度保护 |
男 |
211 |
2.33 |
.63 |
−.073 |
.942 |
女 |
268 |
2.34 |
.61 |
|
|
母亲情感温暖理解 |
男 |
211 |
2.92 |
.59 |
.561 |
.575 |
女 |
268 |
2.90 |
.53 |
|
|
母亲过分干涉过分保护 |
男 |
211 |
2.40 |
.45 |
−.187 |
.851 |
女 |
268 |
2.40 |
.47 |
|
|
母亲拒绝否认 |
男 |
211 |
2.05 |
.71 |
−.235 |
.814 |
女 |
268 |
2.06 |
.72 |
|
|
母亲惩罚严厉 |
男 |
211 |
1.92 |
.78 |
−.680 |
.497 |
女 |
268 |
1.97 |
.81 |
|
|
母亲偏爱被试 |
男 |
211 |
2.56 |
.65 |
−.229 |
.819 |
女 |
268 |
2.58 |
.60 |
|
|
本次调查研究是否有留守经历青少年对父母教养方式的影响,结果见表4。
下表4中独立样本t检验对应的显著性p值大小可知,是否有留守经历在父母情感温暖理解和母亲偏爱被试两种教养方式上的差异不显著(p > .05),而对于包括母亲情感温暖理解、母亲拒绝否认、母亲过度保护过分干涉、母亲惩罚严厉、父亲惩罚严厉、父亲偏爱被试、父亲过分干涉、父亲过度保护、父亲拒绝否认在内的九种教养方式上存在显著差异(p < .05),即是否有留守经历影响部分教养方式。
Table 4. Analysis of the differences in parenting styles for teenagers with or without left-behind experience
表4. 是否有留守经历对青少年教养方式的差异分析
|
是否有留守经历 |
样本量 |
平均值 |
标准差 |
t |
p |
父亲情感温暖理解 |
是 |
187 |
2.75 |
.51 |
−1.934 |
.054 |
否 |
292 |
2.84 |
.51 |
|
|
父亲惩罚严厉 |
是 |
187 |
2.28 |
.79 |
6.512 |
.000*** |
否 |
292 |
1.82 |
.75 |
|
|
父亲过分干涉 |
是 |
187 |
2.42 |
.46 |
5.561 |
.000*** |
否 |
292 |
2.17 |
.49 |
|
|
父亲偏爱被试 |
是 |
187 |
2.61 |
.58 |
2.712 |
.007** |
否 |
292 |
2.46 |
.60 |
|
|
父亲拒绝否认 |
是 |
187 |
2.32 |
.74 |
6.792 |
.000*** |
否 |
292 |
1.86 |
.72 |
|
|
父亲过度保护 |
是 |
187 |
2.50 |
.60 |
4.586 |
.000*** |
否 |
292 |
2.23 |
.61 |
|
|
母亲情感温暖理解 |
是 |
187 |
2.81 |
.55 |
−3.246 |
.001** |
否 |
292 |
2.97 |
.55 |
|
|
母亲过分干涉过分保护 |
是 |
187 |
2.48 |
.42 |
2.866 |
.004** |
否 |
292 |
2.35 |
.48 |
|
|
母亲拒绝否认 |
是 |
187 |
2.26 |
.71 |
5.226 |
.000*** |
否 |
292 |
1.92 |
.69 |
|
|
母亲惩罚严厉 |
是 |
187 |
2.19 |
.78 |
5.306 |
.000*** |
否 |
292 |
1.80 |
.78 |
|
|
母亲偏爱被试 |
是 |
187 |
2.61 |
.59 |
1.140 |
.255 |
否 |
292 |
2.54 |
.64 |
|
|
注:**p < .01,****p < .001。
对比表中均值,有留守经历的青少年,对母亲过分干涉过分保护、惩罚严厉、拒绝否认;父亲过分干涉、偏爱被试、惩罚严厉、拒绝否认、过度保护这样八种教养方式的评价明显比没有留守经历的青少年要高一点;而对母亲情感温暖理解这个方面的评价明显比没有留守经历的青少年要低一点。也就是说,有过留守经历的青少年,从父母处体验到的惩罚、干涉、否定、过分保护这些负面消极的教养方式更多一点。没有留守经历的青少年认为自己母亲能给予自身更多的积极理解和爱护。
4.2. 青少年共情能力现状
本次调查青少年共情能力的总体情况,结果见表5。
结果显示:从平均值大小可知,共情能力及其观点采择、同情关怀、想象力和个人痛苦四维度的平均值均高于量表中值3分,表明青少年的共情能力水平在中等程度以上,其中观点采择方面水平最高,同情关怀方面水平最低,表明青少年对于观点采择问题上的共情能力最高。
Table 5. Overall situation of adolescents’ empathy ability
表5. 青少年共情能力的总体情况
|
样本量 |
最小值 |
最大值 |
平均值 |
标准差 |
观点采择 |
479 |
1.60 |
5.00 |
3.76 |
.61 |
同情关怀 |
479 |
1.67 |
5.00 |
3.35 |
.55 |
想象力 |
479 |
2.00 |
5.00 |
3.41 |
.50 |
个人痛苦 |
479 |
1.00 |
5.00 |
3.38 |
.83 |
共情 |
479 |
2.32 |
4.64 |
3.47 |
.37 |
为研究性别对青少年共情能力是否存在显著差异,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男生和女生对整体共情能力及其观点采择、同情关怀、想象力、个人痛苦四维度的得分差异,结果见表6。
结果显示,不同性别青少年对共情及其个人痛苦的评价存在显著差异(p < .05),而对观点采择、同情关怀、想象力三维度的评价均不存在显著差异(p > .05),即性别影响青少年个体的共情能力,主要表现在个人痛苦维度上。通过均值可知,女生整体共情能力比男生高,个人痛苦方面也比男生高,即女生对情绪的感受理解更为深刻。
Table 6. Analysis of the differences in empathy ability among adolescents by gender
表6. 性别对青少年共情能力的差异分析
|
性别 |
样本量 |
平均值 |
标准差 |
t |
p |
观点采择 |
男 |
211 |
3.74 |
.61 |
−.741 |
.459 |
女 |
268 |
3.78 |
.61 |
|
|
同情关怀 |
男 |
211 |
3.34 |
.58 |
−.208 |
.836 |
女 |
268 |
3.35 |
.52 |
|
|
想象力 |
男 |
211 |
3.38 |
.50 |
−1.325 |
.186 |
女 |
268 |
3.44 |
.51 |
|
|
个人痛苦 |
男 |
211 |
3.28 |
.85 |
−2.431 |
.015* |
女 |
268 |
3.47 |
.80 |
|
|
共情 |
男 |
211 |
3.43 |
.39 |
−2.077 |
.038* |
女 |
268 |
3.50 |
.36 |
|
|
注:*p < .05。
为研究是否有留守经历对青少年共情能力是否存在显著差异,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男生和女生对整体共情能力及其观点采择、同情关怀、想象力、个人痛苦四维度的得分差异,结果见表7。
Table 7. Analysis of the differences in empathy ability among Adolescents with or without left-behind Experience
表7. 是否有留守经历对青少年共情能力的差异分析
|
是否有留守经历 |
样本量 |
平均值 |
标准差 |
t |
p |
观点采择 |
是 |
187 |
3.82 |
.65 |
1.805 |
.072 |
否 |
292 |
3.72 |
.58 |
|
|
同情关怀 |
是 |
187 |
3.25 |
.52 |
−3.061 |
.002** |
否 |
292 |
3.41 |
.56 |
|
|
想象力 |
是 |
187 |
3.36 |
.44 |
−1.641 |
.101 |
否 |
292 |
3.44 |
.54 |
|
|
个人痛苦 |
是 |
187 |
3.57 |
.84 |
3.868 |
.000*** |
否 |
292 |
3.27 |
.81 |
|
|
共情 |
是 |
187 |
3.48 |
.35 |
.828 |
.408 |
否 |
292 |
3.46 |
.39 |
|
|
注:*p < .01,****p < .001。
结果显示,不同是否有留守经历青少年对观点采择和个人痛苦两维度的评价存在显著差异(p < .01),而对共情及其同情关怀和想象力两维度的评价均不存在显著差异(p > .05),即是否有过留守经历影响青少年同情关怀、个人痛苦这两方面的共情能力。
对比平均值大小可知,没有留守经历的青少年,在同情关怀上的共情水平显著高于有留守经历的青少年;而有留守经历的青少年,在个人痛苦上的共情能力显著强于没有留守经历的青少年。即没有留守经历的青少年在日常生活中更能同情关怀他人,而有留守经历的青少年在个人痛苦方面的感受更强烈。
4.3. 青少年父母教养方式与共情能力的相关关系
为研究两个变量间存在的相关性,在本文中,将采取Pearson相关系数指标的方式展开相应的相关分析,结果见表8。
Table 8. Correlation matrix between parenting styles and empathy ability (N = 479)
表8. 父母教养方式与共情能力的相关矩阵(N = 479)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父亲情感温暖理解 |
1 |
|
|
|
|
|
|
|
|
|
|
|
|
|
|
|
2父亲惩罚严厉 |
−.203 ** |
1 |
|
|
|
|
|
|
|
|
|
|
|
|
|
|
3父亲过分干涉 |
−.077 |
.786** |
1 |
|
|
|
|
|
|
|
|
|
|
|
|
|
4父亲偏爱被试 |
.490** |
.403** |
.441** |
1 |
|
|
|
|
|
|
|
|
|
|
|
|
5父亲拒绝否认 |
−.166 ** |
.896** |
.789** |
.404** |
1 |
|
|
|
|
|
|
|
|
|
|
|
6父亲过度保护 |
.116* |
.685** |
.712** |
.554** |
.732** |
1 |
|
|
|
|
|
|
|
|
|
|
7母亲情感温暖理解 |
.743** |
−.340 ** |
−.230 ** |
.320** |
−.290 ** |
−.052 |
1 |
|
|
|
|
|
|
|
|
|
8母亲过分干涉过分保护 |
−.002 |
.503** |
.594** |
.427** |
.526** |
.616** |
.112* |
1 |
|
|
|
|
|
|
|
|
9母亲拒绝否认 |
−.207 ** |
.772** |
.664** |
.373** |
.794** |
.639** |
−.175 ** |
.697** |
1 |
|
|
|
|
|
|
|
10母亲惩罚严厉 |
−.254 ** |
.853** |
.667** |
.349** |
.799** |
.611** |
−.234** |
.624** |
.861** |
1 |
|
|
|
|
|
|
11母亲偏爱被试 |
.380** |
.190** |
.222** |
.714** |
.217** |
.349** |
.490** |
.440** |
.308** |
.256** |
1 |
|
|
|
|
|
12观点采择 |
.338** |
−.050 |
.003 |
.199** |
.007 |
.134** |
.356** |
.122** |
−.017 |
−.058 |
.188** |
1 |
|
|
|
|
13同情关怀 |
.325** |
−.457 ** |
−.363 ** |
−.061 |
−.407 ** |
−.246 ** |
.369** |
−.229 ** |
−.366 ** |
−.429 ** |
.038 |
.154** |
1 |
|
|
|
14想象力 |
.236** |
−.245** |
−.150 ** |
−.029 |
−.174 ** |
−.032 |
.300** |
−.004 |
−.152 ** |
−.221 ** |
.022 |
.419** |
.447** |
1 |
|
|
15个人痛苦 |
−.050 |
.392** |
.407** |
.240** |
.429** |
.428** |
−.081 |
.362** |
.364** |
.380** |
.118** |
.289** |
−.348 ** |
.135** |
1 |
|
16共情 |
.317** |
−.093* |
.007 |
.160** |
−.007 |
.157** |
.349** |
.136** |
−.025 |
−.082 |
.153** |
.734** |
.445** |
.771** |
.524** |
1 |
注:**显著性在.01上相关;*显著性在.05上相关。
结果显示,有一部分的共情能力与父母教养其子女的方式存在明显的关联。可以得到如下结果:
父母教养方式与共情各因子的相关描述
1) 青少年的共情能力总分与包括父母善解人意、偏爱被试、感情温暖;母亲过度保护过度干涉;父亲过分保护在内的六种教养方式存在显著的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317、.160、.157、.349、.136、.153。与父亲惩罚严厉存在显著的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93。
2) 青少年共情能力中观点采择因子与父母情感温暖理解、偏爱被试;父亲过度保护;母亲过分干涉过分保护六种教养方式存在显著的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338、.199、.134、.356、.122、.188。
3) 青少年共情能力中同情关怀因子与父母情感温暖理解存在显著的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325和.369。和父母否认拒绝、惩罚严厉;母亲过度保护过分干涉;父亲过度保护、过分干涉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457、−.363、−.407、−.246、−.229、−.366、−.429。
4. 青少年共情能力中想象力因子与父母情感温暖理解存在显著的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236和.300。与父母惩罚严厉、拒绝否认;父亲过分干涉存在显著的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245、−.150、−.174、−.152、−.221。
5. 青少年共情能力中个人痛苦因子与父母偏爱被试、否认拒绝、惩罚严厉;母亲过分保护过度干涉;父亲干涉过度、过分保护这九种教养方法有着明显的正相关性,其相关系数分别为.392、.407、.240、.429、.428、.362、.364、.380、.118。
5. 讨论
5.1. 青少年父母教养方式与共情能力现状
5.1.1. 青少年父母教养方式的性别特点
首先,从总体上,青少年的父母教养方式总分在性别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这与从前的调研结果有所不同,学者曾彬(曾彬,2007)得出的结论为父母教养方式与性别存在差异。
针对这种结果可能涉及以下多维度原因:第一,性别平等观念普及,全球性别平等指数提升(可能反映在教养实践中,父母主动减少性别化对待。现代父母(尤其是Z世代)可能更倾向“去性别化”教养,减少传统性别角色期待(如允许男孩表达情感,女孩参与运动)。第二,在家庭结构方面,单亲家庭、同性伴侣家庭等非传统家庭比例上升,可能模糊性别化教养模式。第三,本研究被试群体太过随机,且是在网络上向青少年们发放问卷,这需要被试群体是能使用互联网设备且对互联网有所认知的青少年,这代表着此群体具有一定的经济基础,研究缺少低经济水平青少年群体的样本量,结果可能无法推广到全部青少年群体,因此和前人研究结果相悖。
其次,从各要素可知,青少年父母的否认拒绝、偏爱被试;父亲过分保护、干涉过度;母亲惩罚严厉这七个方面的均值是女生 > 男生,这可能是因为青春期女生感性细腻,叛逆更容易情绪化,而男生大大咧咧没有更多想法。
最后,在父母情感温暖理解这个因子,虽然在性别上不具有显著性差异,但从均值上分析的结果是男生 > 女生。说明目前在全国重男轻女的思想在大家潜意识的里还是普遍存在的,因此男生总是更能得到来自父母的关注和支持。
5.1.2. 青少年父母教养方式的留守特点
首先,从总体上,青少年的父母教养方式总分在留守经历上存在部分显著性差异,有过留守经历的青少年,从父母处感受到的负面消极的教养形式居多。没有留守经历的青少年认为自己母亲能给予自身更多的积极理解和爱护。这符合本次研究假设,也与刘红升等众多前人的研究结果相符(刘红升,靳小怡,2018)。
其次,从各因素出发可知,青少年父母的否认拒绝、惩罚严厉;父亲的过度保护、过度干涉、偏爱被试;母亲的过分干涉过分保护这八个方面的均值是留守 > 非留守,这可能是因为有留守经历的青少年的父母因为与子女聚少离而多对子女的要求更高更严格。
最后,在父母情感温暖理解个因子虽然在留守经历上不具有显著性差异,但从均值上进行分析,非留守 > 留守。说明没有留守经历的青少年更能得到和感受到父母的关心爱护,侧面也反应了留守青少年在亲情体验上的缺失。
5.1.3. 青少年共情能力的性别特点
首先,从总体上,青少年的共情能力总分在性别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即性别影响青少年个体的共情能力,主要表现在个人痛苦维度上,并且女生的共情能力要高于男生的共情能力。这符合本次研究假设,也与余垸婉等众多前人的研究结果相符(余垸婉,2010)。
其次从均值比较来说,每一个因子全都是女生比男生高,这可能是由于青春期的原因,女生逐渐变得感性而心思细腻,且叛逆、容易情绪化,对周遭事物都有所留心,而男生大大咧咧没有更多想法。
最后,在观点采择、同情关怀、想象力三个因子虽然在性别上不具有显著性差异,但从均值上进行分析,女生 > 男生。说明青少年阶段的女生思维更发散,更关心爱护他人并且也能站在别人的角度思考问题,这是因为青春期的女孩心思敏感且爱幻想,在人际交往方面也更细腻温柔。
5.1.4. 青少年共情能力的留守特点
首先,从总体上,青少年的共情能力总分在留守经历上存在部分显著性差异,留守经历影响青少年的部分共情能力,即是否有过留守经历影响青少年同情关怀、个人痛苦这两方面的共情能力。有留守经历的青少年在生活中更敏感自卑;没有留守经历的青少年在生活中更能与朋友一起分担痛苦、分享快乐。
其次,从各因子来看,青少年在观点采择和个人痛苦这两个因子的均值都是留守 > 非留守,这说明有留守经历的青少年更能站在他人的立场上想问题,对苦痛也更为敏感,是因为有留守经历的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缺少父母的陪伴和教育导致他们思想上更能感受到痛苦也更容易自怜自艾胡思乱想。
最后,在同情关怀和想象力个因子虽然在留守经历上不具有显著性差异,但从均值上进行分析,非留守 > 留守。说明有留守经历的青少年会在关心爱护他人和发散思维方面有所欠缺,这是因为他们某一阶段的成长过程中没有父母的陪伴。
5.2. 青少年父母教养方式与共情能力的相关关系
研究显示,父母情感温暖、支持等积极教养方式与青少年共情能力(包括观点采择、同情关怀及想象力)呈正相关,而严厉惩罚、过度控制等消极方式则与青少年共情能力偏低、个人痛苦感知增强及未来自私倾向相关,积极家庭教养环境更利于共情发展。
6. 结论
青少年父亲教养以保护宠爱为主,母亲更多采用积极方式且性别不影响评价,但留守经历者感知到更多父母负面教养,非留守者则认为母亲更给予理解爱护。
青少年共情能力在观点采择维度表现最强,且性别与留守经历对其产生双重影响:女生整体共情及个人痛苦感知更深刻,无留守经历者同情关怀能力显著高于有留守经历者,而后者的个人痛苦体验更为强烈。
父母情感温暖、偏爱及适度保护可正向预测青少年共情能力(包括观点采择、同情关怀及想象力),而严厉惩罚、过度干涉或拒绝则与青少年个人痛苦共情增强相关,且教养方式对不同共情维度存在差异化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