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结合”视域下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以云南西双版纳傣族“泼水节”为例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Cultur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wo Combinations”—Taking the Dai Ethnic Group’s “Water Splashing Festival” in Xishuangbanna, Yunnan as an Example
DOI: 10.12677/isl.2025.94065, PDF, HTML, XML,   
作者: 杨代文, 黄妹兴:云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云南 昆明
关键词: “两个结合”“泼水节”文化传承“Two Combinations” Water Splashing Festival Cultural Heritage
摘要: “两个结合”作为新时代文化传承的理论创新,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提供了科学路径。傣族的“泼水节”不仅是民族习俗的节日,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本文从云南傣族泼水节的地理风貌、泼水节的由来、价值、特点以及现代意义来探讨,在“两个结合”视域下对“泼水节”文化传承与发展。
Abstract: “Two Combinations” as a theoretical innovation in the inheritance of new era culture provides a scientific path for the creative transformation and innovative development of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The Dai people’s “Water Splashing Festival” is not only a festival of ethnic customs, but also a cultural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This article explores the geographical features, origin, value, characteristics, and modern significance of the Dai Water Splashing Festival in Yunnan, and explores the cultural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the festival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wo Combinations”.
文章引用:杨代文, 黄妹兴. “两个结合”视域下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以云南西双版纳傣族“泼水节”为例[J]. 交叉科学快报, 2025, 9(4): 526-532. https://doi.org/10.12677/isl.2025.94065

1. 引言

在全球化与现代化的双重冲击下,传统文化的存续面临“文化变迁”与“文化符号的运用”的挑战。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两个结合”的重大论断,强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需与中国具体实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度结合,为文化传承提供了方法论指导[1]。云南西双版纳傣族“泼水节”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傣族文化基因的集中体现,也是观察“两个结合”实践效果的典型案例。泼水节的历史可追溯至傣族原生稻作文化与南传佛教的融合。然而,随着现代旅游开发与跨文化交流的深化,泼水节的文化表达逐渐面临传统内核弱化、商业化异化等问题。如何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实现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成为亟待解决的课题。

2. 西双版纳地理概括与“泼水节”简介

(一) 西双版纳地理概括

西双版纳古称勐泐。三国、两晋时期及以前属永昌郡管辖。南北朝时期,西双版纳一带的12个傣族部落“泐西双邦”,奉天朝为“天王”,受到封赏。公元8~10世纪,勐泐政权属唐代地方政权“南诏”银生节度管辖。傣历522年(公元1160年),傣族首领帕雅真统一勐泐,属南宋地方政权“大理”管辖。帕雅真奉天朝为“共主”,接受封建王朝的封号,其后,帕雅真之四子桑凯冷继父位时,受天朝封赐为“勐泐王”。元灭宋后,在云南设立行省,将云南划分为37路、5府,勐泐一带称为“车里路”。此后勐泐一带地区开始实行土司制度,元贞二年(公元1296年),在车里设“车里路军民总管府”,管辖勐泐一带地方。泰定四年(公元1327年),改设“车里军民宣慰使司”,封召坎勐为宣慰使。傣历932年(公元1570年),宣慰使召应勐为了分配贡赋,把所管辖地区划分为12个“版纳”,即“西双版纳”(12个版纳之意),这即是西双版纳名称的来由。

1950年2月17日,西双版纳全境解放,车里、佛海、南峤、镇越四县相继建立县人民政府,隶属普洱专区。1953年1月23日,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区正式成立,自治区首府设在允景洪,自治区由云南省人民政府委托普洱专员公署(1955年后改称思茅专员公署)领导。1953年5月6日,自治区人民政府第二次(扩大)会议根据中央及省批复文件,撤消车里、佛海、南峤、镇越四县建制,按照传统习惯,将辖区重新划分为12个版纳及两个民族自治区、一个区和一个生产文化站,即设立景洪、勐养、勐龙、勐旺、勐海、勐混、勐阿、勐遮、西定、勐腊、勐棒、易武12个版纳政府和格朗和哈尼族自治区(归版纳勐海领导)、易武瑶族自治区(归版纳易武领导)、布朗山区(归版纳勐混领导)、基诺洛克生产文化站(归版纳勐养领导)。1955年6月,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区改为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1957年7月12日国务院批准将十二版纳合并为县级版纳景洪、版纳勐海、版纳勐遮、版纳易武、版纳勐腊。1959年7月30日,撤版纳建制,将5个县级版纳合改为景洪县、勐海县、勐腊县。1973年8月,经国务院批准,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由中共云南省委、云南省革命委员会直接领导,从此,西双版纳州与思茅地区(现普洱市)分设,开始行使自治州职权。1993年12月22日,经国务院批准,撤消景洪县,设置景洪市(1994年2月12日,市人民政府成立)。至今,西双版纳州辖一市两县,首府设在景洪市。西双版纳是我国热带生态系统保存最完整的地区,素有“植物王国”“动物王国”“生物基因库”“植物王国桂冠上的一颗绿宝石”“世界物种基因库”“森林生态博物馆”“天然疗养院”等美称。

西双版纳位于云南省南部,属热带季风气候,全年温暖湿润,雨量充沛,河流密布(如澜沧江流经其境)。独特的地理环境孕育了傣族“水文化”的根基,水不仅是生存资源,更是精神象征。泼水节与当地的自然节律紧密相连,傣历六月中旬(公历4月)正值旱季向雨季过渡,泼水活动既是对自然馈赠的感恩,也寄托着祈求风调雨顺的愿望。

(二) “泼水节”由来

傣族泼水节又名“浴佛节”,傣语称为“比迈”(意为新年),西双版纳德宏地区的傣族又称此节日为“尚罕”和“尚键”,两名称均源于梵语,意为周转、变更和转移,指太阳已经在黄道十二宫运转一周开始向新的一年过渡。阿昌、德昂、布朗、佤等族过这一节日。关于泼水节的由来,泰国、老挝、缅甸、柬埔寨等东南亚国家都有自己的传说[2]。在西双版纳地区,傣族民间普遍流传着一个故事:传说很久以前,统治傣族地区的火魔(有的说是天王,有的说是恶魔),乱施淫威,致使民间没有风雨,庄稼不能生长,人民生活十分痛苦。火魔从民间姑娘中抢去的七个妻子,她们目睹火魔残酷狠毒,对民间的疾苦非常同情,决心为人民除掉祸根。她们乘火魔大醉熟睡之机,从他头上拔下一根头发,火速地勒住他的脖子。果然,火魔的头颅立即掉在地上,滚到哪里便烧到哪里。随着火势不断扩大,眼看即将燃至附近的房屋,大姑娘急中生智,迅速将魔头抱起,地上的熊熊大火马上熄灭,火魔也随之消失,就这样七个姑娘轮流抱住魔头,并用轮换的空隙用水冲洗身上的污秽,一直到火魔的脑袋化成尘土为止。后来,人们为了纪念傣家七个姑娘的英勇精神,于每年消灭火魔的日子,互相泼水祝福。泼水节一般在傣历六月中旬(即农历清明前后十天左右)举行,是西双版纳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之一。其内容包括民俗活动、艺术表演、经贸交流等类别,具体节日活动有泼水、赶摆、赛龙舟、浴佛、诵经、章哈演唱和孔雀舞、白象舞表演等。

在学术界,关于泼水节的来源有不同的说法,有的认为关于傣族泼水节的最初来源可追溯到古代印度,它曾经是婆罗门教的一种宗教仪式,人们常以泼水的仪式来洗去身上的一切罪恶。同时,婆罗门教信徒又认为泼水节是帝释天神降临人间考察凡人善恶的日子,它与五谷丰欠有关,泼水则有求天降雨、祈求丰收之意[3]。后随着婆罗门教和佛教传到缅甸、泰国、老挝等东南亚国家,泼水之俗也相随而至,并与当地民间传统历法和文化相结合,渐渐成为所在国的民俗文化,并沿袭至今,在泰国和老挝,将泼水节称为“宋干节”。此外,还有的认为泼水节与“佛诞节”有关,即认为是纪念释迦牟尼诞生的日子;还有的认为泼水节有送旧迎新之意,并与亚热带地区的地理环境、生产方式、生活条件、心理素质等因素相关[4]。约在13世纪末到14世纪初经缅甸传入中国云南傣族地区。随着“南传上座部”佛教在傣族地区影响的增大,泼水节的习俗也日益流行起来。现在,这一节日已成为傣族最主要的民俗节日。节日期间,傣族男女老少都穿上节日盛装,挑着清水,先到佛寺浴佛,然后就开始互相泼水,泼出的清水象征着吉祥、幸福、健康,年轻人还把手里明亮晶莹的水珠,象征甜蜜的爱情。

泼水节是全面展现傣族水文化、音乐舞蹈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和民间崇尚等传统文化的综合舞台,是研究傣族历史的重要窗口,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泼水节展示的章哈、白象舞等艺术表演能给人以艺术享受,有助于了解傣族感悟自然、爱水敬佛、温婉沉静的民族特性。同时泼水节还是加强西双版纳全州各族人民大团结的重要纽带,对西双版纳与东南亚各国友好合作交流,对促进全州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2006年5月20日,该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中国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3. “泼水节”传统文化的内涵、价值、特点以及现代意义

(一) “泼水节”传统文化的内涵

水在傣族泼水节的定义是生命、净化与和谐水,在傣族文化中被视为圣洁、吉祥与生命。通过“浴佛”“泼水”等仪式,传递了傣族对水的敬畏与依赖。表现在:其一,傣族聚居的热带季风气候区旱雨季分明,水是生存与农耕的核心资源,泼水节在傣历新年(公历4月中旬)举行,既是对雨季到来的祈愿,也蕴含着自然馈赠的感恩。其二,泼水行为象征着洗去旧年的灾厄与污秽,以洁净之躯迎接新年,传递“泼湿一身,幸福终身”的祝福。

一方面,体现在宗教与神话的融合,泼水节的文化内核融合了佛教仪式与傣族本土神话,形成独特的宗教文化表达。其一,泼水节源于古印度婆罗门教的“浴佛”传统,后随南传佛教传入傣族地区,演变为“桑堪比迈”(新年)的宗教庆典。其二神话叙事,例如“七仙女除魔”传说(魔王头颅引发大火,民众泼水灭火保平安),将英雄崇拜与水文化结合,赋予泼水以祛灾祈福的神圣意义。

另一方面,社会伦理与族群认同。泼水节强化了傣族社会的伦理秩序与跨文化凝聚力。其一,节日期间,傣族与其他民族共同参与龙舟赛、赶摆等活动,成为云南多民族和谐共处的文化纽带。其二,年轻一代通过“丢包”传递爱情信物,长者接受“文泼”以示尊敬,体现了尊老重礼的传统伦理。

再者,艺术表达与生活美学。泼水节是傣族艺术与生活美学的集中展演。其一,象脚鼓舞的雄浑、孔雀舞的柔美,以及章哈的即兴演唱,构成视听交融的艺术盛宴。其二,节日服饰以金银丝线绣制,女性头戴鲜花、手持花伞,展现了傣族对自然之美的崇尚。

最后,现代转化与文化创新。在全球化背景下,泼水节的文化内涵不断拓展:第一,如2025年泼水节中“机器狗方阵”与传统舞蹈结合,以现代科技增强文化表现力。第二,通过邀请海外传播官参与、举办澜沧江–湄公河流域艺术节,泼水节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桥梁,让“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深入人心。第三,融合佛教仪式、民间艺术、农耕习俗,是民族精神与宗教文化的综合载体。第四,强化族群认同,促进跨民族及国际文化交流。

(二) “泼水节”的价值

首先,是经济驱动价值。例如,西双版纳州文化和旅游局统计数据显示:“2025年泼水节期间,全州累计接待游客222.63万人次,同比增长9.57%,旅游总花费26.65亿元,同比增长7.20%,接待游客人次、旅游总花费连续3年保持在200万人次、21亿元以上。泼水节作为傣族传统节日,庆祝活动精彩纷呈,以浓郁的民族特色与独特的文化魅力吸引着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成为西双版纳旅游“超级IP”。今年节日期间,万人齐放孔明灯、泼水狂欢、民族民间文化大游演等精彩活动轮番上演,让游客全方位体验、感受西双版纳独特的民族风情和文化魅力。同时,西双版纳各大景区精心策划了丰富多彩的文旅活动,让游客沉浸于独特的民族文化之中。据统计,全州各景区入园人数共计57.86万人次,同比增长11.20%,其中,告庄西双景接待游客27.55万人次,同比增长13.78%。此外,随着中国免签“朋友圈”不断扩大,东盟国家旅游团入境云南西双版纳免签等政策深入实施,“China Travel”持续吸引着海外旅客,受到越来越多外国友人的关注与喜爱。2025年泼水节期间,西双版纳州共接待海外游客2547人次。受益于西双版纳航空、中老铁路的建设日益完善,2025年泼水节期间,高铁动车累计开行354列次,到达旅客12.14万人次;保障航班609架次,运送旅客8.88万人次[5]。其二,产业协同创新。泼水节推动“文化+”模式创新,例如“泼水 + 电音派对”“泼水 + 直升机观景”“泼水 + 马拉松”等新业态,吸引年轻消费群体。电商平台数据显示,西双版纳“手机防水袋”外卖销量增长300%,水枪、拖鞋等周边产品形成跨省产业链。

其次,社会和谐价值。其一,在民族团结与情感联结,泼水节不仅是傣族的节日,阿昌、布朗、佤族等民族共同参与,云南沧源勐角乡的泼水节更成为傣、彝、佤族平等团结的象征。传统节庆的“去阶层化”属性,消解社会身份差异,形成短暂而深刻的平等互动场景。其二,代际传承与社区凝聚力。通过“非遗工坊”“村民主导节庆策划”等模式,年轻一代学习章哈演唱、孔雀舞等传统技艺,强化文化认同。社区自发组织的“送水队”“文明劝导员”等,将节庆转化为市民荣誉感的实践。

再者,生态启示价值。其一,傣族“爱水敬佛”的传统理念通过泼水节传递节水、护水的生态观。例如,西双版纳傣族通过“垄林”文化保护水源林,形成“森林–村寨–梯田–河流”的可持续生态系统,与“两山理论”高度契合。其二,环保实践创新。针对泼水节水资源消耗问题,部分地区引入循环水系统、环保水枪等技术,平衡传统习俗与现代生态需求。

最后,文化传承价值。泼水节集中展演孔雀舞、象脚鼓舞、章哈艺术等非遗项目,其中孔雀舞以“三道弯”舞姿和“飞跑下山”等拟态动作成为民族文化符号。贝叶经制作、慢轮制陶等传统技艺通过节庆展示实现活态保护。通过双语宣传歌曲、短视频平台传播等,泼水节从“地域性狂欢”升级为“具有影响力的文化事件”,吸引国际游客2547人次参与。

另外,文化软实力与区域合作。泼水节与泰国、缅甸等国的“宋干节”同源,成为澜沧江–湄公河流域文化交流的桥梁。2025年泼水节期间,中老铁路输送游客超12万人次,促进跨境旅游合作。泼水节传递的“水润万物”理念,与全球生态治理、和平发展议题相呼应。例如,孔明灯祈福活动通过社交媒体传播,成为“中国故事”的生动载体。

(三) “泼水节”变迁的特点

第一,时间上的延伸与缩短。特别在1978年以后,为了吸引更多的游客,每年都由政府牵头举行庆祝活动,而考虑到旅游市场的需求,州内一市二县不再依照傣历同一天开始,而是先景洪市,后勐腊、勐海县,这样对游客来说,节期就延长了[6]。随着旅游开发的推进,傣族园里的“泼水节”发生显著转变:从特定时节的传统庆典,变为每天下午准时开场的旅游项目。它以舞台化、表演化的形式呈现,让游客能在有限的几小时内,快速体验泼水节的独特魅力。

第二,在内容呈现上,存在着凝练与扩充的双重形态。一方面,景区内的“泼水节”活动将节日元素高度浓缩,游客主要通过文艺表演管窥泼水节风貌,体验节庆欢愉;另一方面,西双版纳全州范围的泼水节活动则不断拓展内涵,融入鲜明的时代特色。例如,2003年,恰逢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成立50周年与傣历1365年新年,庆祝活动除传统项目外,还增设文艺演出、摄影竞赛,甚至创新开展“旅游服务”专项活动。到了2006年,泼水节活动进一步丰富多元,涵盖“西双版纳风光”图片展、第二届全国贝叶文化研讨会暨《中国贝叶经全集》发行仪式、中国西双版纳澜沧江亚洲公开水域游泳邀请赛、民族堆沙艺术展,以及西双版纳题材电影展映等一系列兼具文化深度与时代气息的活动。

第三,社会各界对泼水节活动的参与度显著提升,参与主体呈现多元化态势。活动不再局限于当地傣族及其他少数民族群体,政府部门、旅游管理机构作为组织者,统筹协调活动开展;各类旅游企业积极投身开发运营,为活动注入商业活力;中央及地方各级新闻媒体广泛参与,承担宣传推广职责;各界专家学者也加入其中,为活动提供学术支持与文化赋能。值得注意的是,游客在活动中的核心地位日益凸显,旅游景区为吸引客源,围绕游客需求精心策划各类特色活动,充分体现出对游客体验的重视。

第四,在节日的形式上,也可归纳为开放型、表演型和发明型三种旅游开发模式[7]。由政府组织开展的一年一度“泼水节”面向公众开放,与之不同的是,“天天泼水节”侧重于表演展示,游客可于每日前往泼水广场,沉浸式感受泼水节的盛大氛围。此外,从节日的角度而言,由于旅游开发,现在的“泼水节”已经具有了标志性节事的强大功能[8]

第五,如今的泼水节在功能维度上,早已超越其原始意涵。曾经,它作为民族文化传承发展的关键纽带,维系着族群的精神脉络;当下,它摇身一变,成为民族文化迈向现代化的鲜明注脚,既彰显文化演进的趋势,又催生出以旅游体验为核心的新型仪式架构,成为游客眼中极具吸引力的“文化中心”。

随着时代演进,“泼水节”的文化内涵不断丰富拓展。传统并非静止的历史遗存,而是一个持续被创造、塑造与重塑的动态过程,当代元素的融入早已使其超越了单纯的历史溯源。因此,我们不能再用狭隘的“传统”定义,去框定对民族文化现象的认知。旅游场景下“泼水节”的蜕变充分证明,它既保留着传统的文化底色,又注入了现代的时代气息;它不仅属于傣族人民,更成为当代大众共享的文化盛宴。这一现象,也为旅游人类学视角下民族节日的传承与发展研究,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实践样本。

(四) “泼水节”现代意义

新中国成立后,新的政治生活赋予了它新的意义[9]。1961年4月,周恩来总理陪同缅甸前总理吴努访问西双版纳,共同欢度泼水节。周总理参与“泼水”的经典场景经广泛传播后,使这一传统节日的影响力显著提升。泼水节由此从地方性民俗活动逐步发展为集民族文化、艺术展演、体育竞技、经贸交流和旅游观光于一体的综合性盛会,吸引了国内外游客的广泛参与。政府相关部门也积极参与节日的组织协调工作。

值得注意的是,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云南省旅游业的蓬勃发展,西双版纳作为重要旅游目的地,其标志性的泼水节逐渐成为享誉国际的文化品牌。1999年世界园艺博览会的成功举办,进一步推动了当地旅游经济的升级发展,泼水节的规模和内容也随之不断丰富完善。

现代泼水节的庆典活动通常持续三天:首日称为“麦日”(傣语“宛多尚”),传统上是除旧迎新的日子,现已发展为包含庆祝大会、龙舟竞赛、文艺演出、商贸集市等活动的综合性节日;次日为“恼日”,原意为“空日”,现以民族文化展演和民俗风情展示为主要内容;最后一天“麦帕雅晚玛”被视为新年元旦,象征着吉祥如意的开端,是节日中最隆重喜庆的时刻。这天要举行堆沙、浴佛以及滴佛水、放高升、拜年和泼水等活动,现在改为城镇以拜年和泼水狂欢为主,村寨虽保持原有的习俗,但增加了歌舞娱乐活动内容[10]

4. “两个结合”视域下泼水节的文化传承与发展

“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这是我们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得出的规律性认识。”[11]这一重要论断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指明了方向。泼水节作为我国傣族等少数民族以及东南亚多国共同庆祝的传统节日,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在“两个结合”的指引下,其文化传承与发展展现出全新的生机与活力。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要求我们立足国情,在实践中探索文化传承发展的有效路径。泼水节最初源于古代农耕文明,是人们祈求风调雨顺、祛病消灾的仪式。在当代社会,结合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实际情况,泼水节的内涵与形式不断丰富和创新。如今,泼水节不仅保留了泼水祈福等传统习俗,还融入了旅游、商贸、文化展示等现代元素。例如,云南西双版纳等地以泼水节为契机,举办大型旅游文化活动,吸引了大量国内外游客。这既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提高了居民收入,也让更多人了解和认识了泼水节文化,实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发展需求的有机融合。同时,在组织泼水节活动过程中,政府与民间团体充分考虑当地的实际情况,合理规划活动场地、安排交通、保障安全,确保节日活动有序开展,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为泼水节的文化传承注入了新的思想内涵。泼水节所蕴含的和谐、友善、包容等理念,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和为贵”“兼爱非攻”等思想一脉相承。在“两个结合”的推动下,这些文化价值得到进一步挖掘和弘扬。在泼水节期间,人们相互泼水祝福,传递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他人的关爱,这种习俗正是“仁者爱人”思想的生动体现。同时,通过将马克思主义的平等、团结等理念与泼水节文化相结合,进一步强化了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友爱。在泼水节的庆祝活动中,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人们欢聚一堂,共同参与,增进了民族间的了解与交流,促进了民族团结与社会和谐。

此外,“两个结合”也为泼水节文化的对外传播提供了有力支撑。在全球化背景下,通过举办澜沧江–湄公河流域艺术节、邀请海外传播官参与等方式,泼水节成为了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这不仅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文化交流互鉴思想的实践,也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包容精神。泼水节文化走出国门,与世界各国文化相互交流、相互碰撞,让世界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同时也吸收了其他国家和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丰富和发展了自身。这种文化交流与融合,正是“两个结合”在文化领域的生动实践,对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意义。

5. 结语

从民族文化传承的内在逻辑来看,人类既是文化的缔造者,同时也被文化所塑造,二者交织融合,形成无法割裂的紧密关联。在民族旅游开发中,节日被作为内涵丰富的文化资源加以利用,是民族文化资本化的突出表现形式[12]。西双版纳傣族泼水节是“两个结合”的生动实践,既需坚守传统文化内核,又需通过创新表达与科学管理实现现代转化。唯有平衡保护与开发、传统与创新,方能使其在全球化背景下持续焕发活力。

参考文献

[1] 何思远. “两个结合”是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新路径[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24.
[2] 曹成章. 傣族村社文化研究[M]. 北京: 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2006: 443-444.
[3] 陈茜. 泼水节的起源、传播及其意义[M]//王懿之, 杨世光. 贝叶文化论. 昆明: 云南人民出版社, 1990: 685.
[4] 杨丽珍. 试论傣族和东南亚的泼水节及其传说[M]//王懿之, 杨世光. 贝叶文化论. 昆明: 云南人民出版社, 1990: 694-702.
[5] 云南西双版纳2025年泼水节期间接待游客超222万人次[EB/OL]. 新华网.
http://www.yn.xinhuanet.com/20250417/0fd395d5ac054da392a7e6607468f964/c.html, 2025-04-17.
[6] 邓永进. 民族旅游研究[M]. 天津: 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9: 137.
[7] 李春霞, 彭兆荣. 彝族都则(火把节)的仪式性与旅游开发[J]. 旅游学刊, 2009, 24(4): 79-84.
[8] 戴光全, 等. 节庆、节事及事件旅游——理论、案例、策划[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5: 172.
[9] 曾安秀. 西双版纳傣族章哈的基本特色[J]. 民族音乐, 2008(3): 46-48.
[10] 冯晓飞. 简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傣族泼水节的保护[M]//秦家华. 贝叶文化与民族社会发展. 昆明: 云南大学出版社, 2007: 182.
[11] 习近平: 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
https://www.gov.cn/yaowen/liebiao/202308/content_6901250.htm.2023%E2%80%948%E2%80%9431, 2023-08-31.
[12] 孙九霞. 节日符号在民族旅游开发中的运用及问题[J].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 2003, 23(6): 134-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