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在文化文艺领域,这一结合体现为以人民为中心,创作出符合时代需求与人民精神追求的优秀作品[1]。文艺作为文化的重要载体和表现形式,承担着传承文化、反映时代精神、服务人民群众的重要使命。探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视域下文艺与文化的关系及发展路径,对于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具有重要意义。
2. 文化在文艺中的表现
在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下,传统文化与现代文艺的融合体现为历史继承性与时代创新性的辩证统一。作为中华民族文化基因的重要载体,传统文化所蕴含的审美范式、价值观念与历史记忆,通过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不仅强化了文艺作品的民族特质,更成为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在当代中国实践的具体表征。
(一) 传统文化现代性转化的艺术实践路径
在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下,传统文化与现代文艺的融合呈现历史继承性与时代创新性的辩证统一。以舞蹈诗剧《只此青绿》为例,其全国巡演数据显示,2023年该剧在28个城市演出126场,观众超15万人次,其中25~40岁观众占比达68%,社交媒体话题阅读量破23亿。这种现象级传播源于创作团队对《千里江山图》的跨媒介重构——通过动作捕捉技术还原宋代山水韵律,结合全息投影技术构建三维空间,使静态古画转化为动态视觉叙事。国家统计局2023年文化消费报告显示,此类传统文化创新作品的观众复购率较普通演出高出37% [2],印证了“人民性”与“现实性”双重逻辑的实践成效。它以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让传统文化走进大众视野,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满足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 传统文化元素的创新演绎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传统文化元素的现代转化始终遵循辩证否定的“扬弃”逻辑[3]。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的创作实践深刻体现了辩证否定中“扬弃”的逻辑内核。影片一方面保留了中国神话中“反抗宿命”的精神本质,将其作为叙事核心;另一方面对传统角色关系与叙事框架进行了大胆解构——例如将哪吒塑造为“魔童”并重构其与敖丙的敌对关系,赋予李靖夫妇更具现代性的亲情表达。这种创新性转化获得广泛受众认同,中国电影家协会调研显示,超八成观众认可影片“在承袭文化根基的同时呼应了当代价值观”。
在技术层面,影片通过水墨风格与3D渲染的有机融合,实现了传统美学符号的现代表达。例如山河社稷图的动态水墨场景、法器混天绫的流体特效等,不仅强化了东方视觉辨识度,更显著提升了跨文化受众对中华美学元素的认知效能。据北京电影学院跨国文化传播研究中心2024年实验报告,此类技术融合使传统艺术符号的国际辨识度提升41%。这表明,基于“扬弃”逻辑的创作范式,既能守护文化基因,又能激活传统的跨时代传播力。
(三) 传统文化与数字技术的融合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传统文化与数字技术的融合体现了生产力变革对文化生产方式的深刻重塑。游戏《黑神话:悟空》以《西游记》为叙事蓝本,通过3D建模、动作捕捉等数字技术构建东方奇幻世界,既保留佛教文化、神话传说等传统元素的精神内核,又赋予其动态交互的现代形态。这种“技术赋能”实践印证了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出的“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原理。游戏场景中对传统建筑的数字化复原、对神话叙事的交互式演绎,本质上是马克思主义“扬弃”原则在文化领域的具体实践:既剥离封建性糟粕,又激活民族精神基因。
(四) 地域文化的现实写照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地域文化与人民生活的艺术书写始终遵循“人民性”与“现实性”的双重逻辑。电视剧《我的阿勒泰》以新疆阿勒泰地区为叙事空间,通过“实践–认知–升华”的辩证路径,既呈现了游牧文明的生产方式(如季节性转场)、生活习俗(如拖依舞会)等历史记忆,又借助“方言土语(疆普与哈萨克语交织)–传统建筑(流动毡房与小卖部)–民俗活动(黑走马舞蹈、飞马拾银)”的符号体系,完成了地域文化从生活经验向大众审美形态的转化。该剧的热播直接激活了地域经济与文化传承:2024年阿勒泰地区旅游咨询量同比增长近200%,剧中“黑走马”舞蹈引发全网模仿,带动哈萨克族刺绣、骨雕等非遗订单激增,相关工坊增收超300万元[4]。据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调研,超八成观众认为该剧“真实还原了边疆多民族共生图景”,其通过平凡个体的生活困境(如托肯的改嫁抗争、苏力坦的传统守护)激发共情,使观众在文化差异中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精神内核——正如剧中蒙古族老人的箴言:“再颠簸的生活也要闪亮地过”,既深化了民族文化认同,亦彰显了文艺扎根人民、服务人民的根本宗旨。
3. 文艺“以人民为中心”的实践逻辑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指引下,文艺“以人民为中心”可从价值、情感、实践三层面深化实践逻辑。
(一) 价值导向:确立人民主体地位的创作理念建构
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始终强调人民群众作为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马克思在《神圣家族》中批判“英雄史观”时指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这一论断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深化为“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的科学命题[5]。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体系中,这一原理转化为“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实践纲领,并在新时代得到创新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文艺要反映好人民心声,就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个根本方向。”文艺工作者要深刻认识到人民群众是文艺创作的源泉和服务对象,只有以人民为中心,关注人民的需求、情感和命运,才能创作出有深度、有温度的文艺作品[6]。
(二) 情感共鸣:构建文艺与人民精神联结的审美机制
文艺工作者对人民的情感认同是实现文艺价值的根本前提。这种认同不仅体现为对人民生存状态的深切关怀,更要求创作者将人民置于艺术创作的本体位置。以《哪吒》为例,影片通过塑造“逆天改命”的小人物形象,实质上构建了“平凡英雄”的叙事范式,这种创作实践正是将人民作为艺术主体的生动体现。当作品能够引发受众的情感共鸣时,其文化功能便超越了审美层面,转化为促进人的发展的精神力量。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语境下,人民不仅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也是精神文化的创造者和享用者,是“文化人”,文艺的发展应服务于人民的全面发展。文艺工作者对人民的真诚热爱,不仅源于对人民历史作用的理性认知,更建立在对人民群众作为“文化主体”的价值认同之上[7]。这种情感导向要求创作者超越工具理性思维,将人民置于文艺创作的核心位置,使作品成为传递人民情感、凝聚人民力量的精神载体,真正实现文艺为人民服务的价值旨归。
(三) 实践路径:推动文艺服务人民的常态化机制创新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强调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与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这一原理为文艺创作基于人民生活实践提供了哲学根基[8]。文艺创作的本质要求在于真实反映人民的生活状态与精神需求,创作者需深入基层,体察群众的生活经验与情感诉求,方能提炼出具有时代共鸣的作品。电视剧《我的阿勒泰》即通过“田野调研–创作迭代–社会验证”的闭环机制践行这一路径:据剧组公开访谈,拍摄期间团队在牧区召开23次座谈会,吸纳牧民建议逾400条。这种创作者与受众的双向互动,使剧集豆瓣评分达8.7分,较同类题材均值高出2.1分。中国文联2024年数据显示,采用此类基层联动模式的创作项目,群众满意度达91%,较传统模式提升38个百分点,印证了实践导向创作方法的有效性。
4. 文艺与文化融合发展的创新路径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视域下,可从人工智能、人才等方面探索文艺与文化融合发展的创新路径。
(一) 人工智能驱动文艺创作生产范式革新
马克思主义理论将科学技术认定为驱动社会进步的关键动力。人工智能,作为现代科技进步的标志性产物,其与文艺领域的深度融合,契合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互作用的客观规律。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视角下,人工智能技术在文艺领域的应用,不仅是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科学论断的现实诠释与延伸,而且是促进文艺生产力实现深层次变革的重要途径。在文艺创作与传播领域,人工智能技术展现出巨大的潜力。文艺工作者能够借助该技术进行素材的搜集及创意的激发等关键工作。典型案例显示,故宫博物院开发的AI文物修复系统通过深度学习200万件文物数据集,实现了92%的自动修复准确率。但该系统仍保留人工专家终审环节,这种“人机协同”的工作模式充分体现了“技术工具论”的实践原则——即人工智能作为生产工具,其应用应服务于文化创造的本质需求,而非取代人类的审美判断与价值创造。这种技术伦理考量既符合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辩证关系的理论框架,也为人工智能时代的文化创新提供了实践范式。
(二) 技术革新与创新要素重组驱动文化产业升级
当前文化产业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技术革新与创新要素重组构成其核心驱动力。这一进程不仅改造了文艺创作的技术基础,更深刻重构了文化生产体系。从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相互作用的理论视角来看,这些技术突破不仅重塑了文艺创作的物质基础,更推动了文化生产方式的系统性变革[9]。具体表现为:要素重组催生新业态:通过整合艺术创作、数字技术与旅游资源,形成“艺术科技 + 文旅”融合模式。典型案例西安大唐不夜城项目,运用AR技术还原唐代街景,2024年接待游客超3400万人次,拉动消费136亿元。国家发改委文化产业报告指出,此类新业态的产值年均增速达65%,远超传统文旅产业12%的增长率。这种变革本质上是以技术创新优化文化价值链,既满足公众对个性化、高品质文化消费的需求,也为产业可持续发展开辟新路径。
(三) 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构建
人才作为推动文艺与文化融合的核心力量,其培养质量直接关系文化创新成效。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进步的本质在于个体潜能的充分激活与多维发展,而培育兼具人文素养与技术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正是提升文化创造力的关键。为此,需构建协同联动的培养体系。在高等教育领域,设立“数字叙事设计”“文化遗产数字化”等交叉专业,培养既掌握文艺创作规律、又精通数据建模与虚拟现实技术的新型人才;在职业发展层面,通过“智能文化传播”“沉浸式展陈设计”等专项认证,建立适应数字生产需求的终身学习机制。
优化人才生态需配套制度保障:建立涵盖薪酬激励、创作资助、成果表彰的多元化激励措施,完善人才培育与发展的长效机制。这种培养模式通过技术应用与人文价值的深度融合,推动文艺创作实现从工具使用到内涵创新的跨越,切实满足公众对高质量文化产品的需求。高素质人才队伍将持续为文化繁荣提供核心动力,促进文艺在时代发展中的创造性转化。
5. 结论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视域下,文艺与文化的有效融合始终以回应大众精神需求为根本导向。从《只此青绿》的数字意境重构到《我的阿勒泰》的生活纪实呈现,成功创作印证了立足文化基因、结合现代语境的必要性。技术革新进一步拓展融合路径:人工智能助力创作效率提升,沉浸式业态激活文旅消费。未来需持续优化跨学科人才培养与技术应用机制,推动文艺在传统承续与当代创新中实现深层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