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又称甜根子、甜草,是豆科(Leguminosae)甘草属(Glycyrrhiza)多年生草本植物,为国家二级保护植物,广泛分布于东北、华北、西北各省区[1]。其根和根状茎可入药,是我国最常用的中草药,具有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诸药的作用,素有“国老”之称,《神农本草经》中列为上品[2]。其地上部茎叶、花蕾和果荚是饲喂草原牲畜的重要饲料[3]。同时,其提取物也是很好的甜味剂、乳化剂和矫味剂,广泛应用于食品、饮料、烟草、日用化工及其他轻工业,年需求量巨大[4]。此外,甘草以其耐干旱、耐盐碱、根系发达、适应性强的特性,成为中国西北干旱、半干旱荒漠化地区进行盐碱地改良和防风固沙的重要牧草植物,可用于植被恢复和生态建设工程[3] [5] [6]。近年来,随着甘草资源开发利用的不断深入扩大,国内外甘草需求量的猛增以及国内野生资源的过度采挖,造成生态环境严重破坏。为保护生态环境,国家积极推广人工种植甘草,以满足市场需求。自上世纪60年代,国内开展野生甘草种的人工驯化栽培工作,人工栽培主要有种子繁殖、匍匐茎无性繁殖和组培快繁的方法[4]-[11]。种子繁殖是目前最常用的一种繁殖方式,然而,甘草种子种皮厚,硬实率极高,自然发芽率不足20% [7]。目前农业生产中普遍采用浓硫酸腐蚀法破除种子休眠[12]-[18],但由于缺乏标准化操作规范,农户在实际处理过程中存在硫酸浓度控制不精确、处理时间把握不当、温度调节不稳定等问题,致使处理后种子发芽率波动较大,最高仅能达到50%左右,严重制约了甘草人工栽培的产业化发展。因此,为提高甘草种子发芽率,减少农户损失,笔者对甘草种子用浓硫酸处理时,不同的浓硫酸用量、处理温度或处理时间进行对比试验,筛选出最佳处理组合,以期为甘草规范化人工栽培提供科学指导。
2. 材料与方法
2.1. 供试材料
甘草种子选用乌拉尔红皮甘草,由民勤县金瑞达绿化合作社提供,经过风选和水选后,取饱满无虫眼的当年干燥种子为材料。
2.2. 试验方法
选取颗粒饱满的甘草种子,放置于烧杯中,每个烧杯放100 g种子,加浓硫酸处理,每个处理5次重复。浓硫酸处理后用清水冲洗四遍,再在清水中浸泡8 h后捞出做发芽实验。浓硫酸用量、处理温度、处理时间实验置于光照培养箱中进行,光照强度为2000 LX。发芽实验在光照培养箱中进行,光照强度为2000 LX,16 h光照,8 h黑暗,发芽期间适时补水以保持纱布湿润。胚根突破种皮,肉眼可见即为发芽的种子。发芽率计算公式如下:
发芽率(%) = 10 d内发芽的总粒数/供试种子总数 × 100%
2.2.1. 不同浓硫酸用量处理
试验设置5个处理组和1个对照组,处理组为Tc1~Tc5,每个处理用100 g种子,分别加入1.0 ml、2.0 ml、3.0 ml、5.0 ml、6.5 ml浓硫酸,搅拌均匀,在20℃条件下处理150 min;对照组(ck)不加入浓硫酸。
2.2.2. 不同时间下浓硫酸处理试验
试验设置6个处理组和1个对照组,处理组为Tt1~Tt6,每个处理用100 g甘草种子加5.0 ml浓硫酸拌匀,在20℃条件下,分别处理20 min、40 min、90 min、120 min、150 min、250 min;对照组(ck)不加入浓硫酸。
2.2.3. 不同温度下浓硫酸处理试验
试验设5个处理组,分别为Ttm1~Ttm5,每个处理用100 g甘草种子加5.0 ml浓硫酸拌均后,分别放入0℃、10℃、15℃、22℃、30℃、40℃的培养箱内处理150 min。
2.3. 数据统计与分析
利用Microsoft Excel 2010软件对数据进行整理,采用SPSS 19.0软件对数据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硫酸用量处理对甘草种子发芽率的影响
在相同处理时间、相同处理温度下,浓硫酸用量不同,发芽率不同,随着浓硫酸用量加大,发芽率显著增加(表1)。当硫酸用量为5 ml时,甘草种子发芽率为94.70%,出芽率最高。综合考虑,最经济的浓硫酸用量为每100 g甘草种子加入5 ml浓硫酸。
Table 1. Effect of different concentrated sulfuric acid treatment on the germination rate of Glycyrrhiza uralensis seeds
表1. 不同浓硫酸用量处理对甘草种子发芽率的影响
组别 |
浓硫酸加入量(ml) |
发芽率(%) |
ck |
0 |
10.32 ± 0.62a |
Tc1 |
1.0 |
33.56 ± 0.56b |
Tc2 |
2.0 |
42.17 ± 0.48c |
Tc3 |
3.0 |
72.38 ± 0.59d |
Tc4 |
5.0 |
94.70 ± 0.45e |
Tc5 |
6.5 |
94.23 ± 0.52e |
3.2. 不同时间下浓硫酸处理对甘草种子发芽率的影响
每100 g甘草种子用5 ml浓硫酸处理,处理的时间不同,发芽率不同,处理时间越长,发芽率越高(表2)。当处理时间在150 min以上时,发芽率达95%以上,且随着处理时间增加,发芽率无明显增加,表明最佳的浓硫酸处理时间为120~150 min。
Table 2. Effect of different concentrated sulfuric acid treatment time on the germination rate of Glycyrrhiza uralensis seeds
表2. 不同时间下浓硫酸处理对甘草种子发芽率的影响
组别 |
浓硫酸处理时间(min) |
发芽率(%) |
ck |
0 |
10.32 ± 0.32a |
Tc1 |
20 |
21.14 ± 0.47b |
Tc2 |
40 |
36.43 ± 0.61c |
Tc3 |
90 |
81.21 ± 0.42d |
Tc4 |
120 |
95.33 ± 0.53e |
Tc5 |
150 |
95.52 ± 0.60e |
Tc6 |
250 |
94.81 ± 0.68e |
3.3. 不同温度下浓硫酸处理对甘草种子发芽率的影响
每100 g甘草种子用5 ml浓硫酸处理150 min,浓硫酸处理时的环境温度对发芽率影响较大,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环境温度越高,发芽率越高(表3)。在22℃~30℃的环境温度下,用浓硫酸处理甘草种子效果最好,发芽率在95%以上。
Table 3. Effect of concentrated sulfuric acid treatment on the germination rate of Glycyrrhiza uralensis seeds at different ambient temperatures
表3. 不同环境温度下浓硫酸处理对甘草种子发芽率的影响
组别 |
浓硫酸处理的环境温度(℃) |
发芽率(%) |
Ttm1 |
0 |
15.33 ± 0.35a |
Ttm2 |
10 |
36.12 ± 0.73b |
Ttm3 |
15 |
73.72 ± 0.82c |
Ttm4 |
22 |
95.24 ± 0.53d |
Ttm5 |
30 |
95.60 ± 0.63d |
Ttm6 |
40 |
92.10 ± 0.71e |
4. 讨论
4.1. 实际应用中的最佳浓度优化
4.1.1. 浓度与种子生理状态的匹配
生产实践表明,陈种子(贮藏1年以上)因种皮老化,需将硫酸用量提高至55~60 ml/kg,处理时间延长至180 min;而新收种子(含水量 > 12%)需先晾晒至含水量为8%~10%,再按50 ml/kg浓度处理,否则易发生酸液稀释导致腐蚀不足[19]。以民勤县2024年种植案例为例,某农户使用60 ml/kg硫酸处理贮藏2年的种子,发芽率达92%,而按标准浓度处理时仅为75%。
4.1.2. 操作安全性与成本控制
从经济性看,50 ml/kg硫酸处理1 kg种子的成本约0.8元,较机械破壳(2.5元/kg)或赤霉素处理(3.2元/kg)降低60%以上。但需注意:① 处理时必须在通风橱中进行,穿戴耐酸手套与护目镜;② 冲洗种子时应先用流动水快速漂洗2次(防止酸液升温),再浸泡8 h以上,残留酸液pH需检测至6.5~7.0 [20]。某试验田因冲洗不彻底,导致播种后幼苗出现“烧根”现象,成活率降低30%,这提示生产中必须严格执行清洗流程。
4.2. 浓硫酸处理破除种子休眠的生理生化机制
硬实种子普遍存在“种皮休眠”现象,豆科植物种皮的角质层、栅栏层和糊粉层形成机械屏障。浓硫酸处理通过化学腐蚀与物理膨胀双重作用破除休眠:硫酸电离出的H+催化纤维素、半纤维素水解,吸水放热使种皮内应力改变,导致种皮结构破裂,在种皮表面形成5~15 μm孔隙,破坏栅栏层细胞排列[21]。这一现象在紫花苜蓿[16]、白刺属[17]、骆驼刺[18]等物种中均有验证。相较于其他豆科植物,甘草种子种皮因富含酚类物质(如槲皮素),在酸性条件下酚类氧化聚合形成醌类物质,进一步削弱种皮强度[22],使其对硫酸处理更为敏感。
浓硫酸处理还能显著激活α-淀粉酶、脂肪酶等水解酶,这一现象在神黄豆[23]、东方山羊豆[15]等植物中普遍存在。一方面,低pH环境促使酶原构象改变,暴露活性中心[24];另一方面,种皮破坏后底物与酶接触面积增大,加速催化反应。甘草种子因淀粉含量高达干重32%,处理后α-淀粉酶活性提升2.3倍,高于紫花苜蓿1.8倍[16]。但当硫酸用量超5 ml/100g时,过氧化物酶活性异常升高,可能引发膜脂过氧化,这与水葫芦种子处理中观察到的“酸损伤”现象一致[14]。此外,浓硫酸处理通过改变水杨酸(SA)、乙烯等内源激素平衡,激活休眠–萌发信号通路,如甘草种子经处理后SA含量增加1.5倍,与拟南芥中SA诱导种子萌发机制相似[25]。
5. 结论
种子发芽是植物有性繁殖的第一步,影响植物体后期的生长发育和形态建成,因此种子能够迅速整齐地萌发也是产量与质量形成的基础[26]。浓硫酸处理是打破甘草种子休眠的有效方法,但浓硫酸的用量、处理时间以及处理时的环境温度对种子发芽率的影响较大。本研究发现,每100 g甘草种子加入5 ml浓硫酸,在20℃~30℃下处理120~150 min是最经济、最有效的处理,使得发芽率可达95%以上。
因此在实际生产中,用浓硫酸处理甘草种子,在气温低的季节,应放入室内,加温提高温度,并在短时间内快速处理。种子处理到2小时,要及时抽样冲洗观察种子表皮状况,如果有90%种子表皮出现小黑点,立即停止处理,用清水冲洗种子。处理种子堆的大小不同,处理速度也不同,在实际生产中,种子堆越大,处理越快,堆越小处理时间越长,小粒种子处理时间较大粒种子处理时间长。故处理时,应经常观察种子表皮反应。种子处理时,加入浓硫酸后应立即拌匀,并每隔20~30 min翻拌一次,防止局部种子灼伤。此外,处理的种子必须是干燥的。种子经浓硫酸处理好后,用清水冲洗时,第一二遍速度要快,水量要大,防止浓硫酸加水后升温灼伤种子。在用清水冲洗种子时,不得少于4遍,以防残留在种子表皮的硫酸灼伤种子。
综合实验数据与生产实践,推荐甘草种子浓硫酸处理的标准化方案为:1 kg种子用50 ml浓硫酸,在22℃~30℃下处理120~150 min,该方案可使发芽率达95%以上,且幼苗生长健壮。在西北干旱区推广时,建议结合种子贮藏年限调整浓度,同时强化操作人员的安全培训,以实现高效、安全的规模化种植。
NOTES
*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