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近年来,随着高中英语教材与课程标准的深化改革,单元整体教学理念已逐步融入英语教学体系。笔者曾长期从事高中英语教学实践,深切感受到:尽管教材改革成效显著,但翻译教学在高中英语课堂中仍处于边缘地位,学生的英汉转译能力普遍薄弱,难以满足新课标对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要求。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学实践表明,英汉语言对比理论正逐渐成为破解翻译教学困境的关键理论工具。当前高中生在翻译过程中普遍存在“汉语规则迁移”现象,其本质是对英语语言体系的认知不足,导致译文呈现典型的“中式思维”特征(即Chinglish)。英汉语言对比理论涵盖词汇、语法、语义、修辞等多维度对比,能够系统揭示英汉两种语言在结构和文化层面的差异。因此,教师通过在教学中渗透英汉语言对比知识,可有效帮助学生规避“母语负迁移”,提升译文的准确性与规范性。本文以新课标改革为研究背景,基于英汉语言对比理论,通过分析高中英语翻译教学的现状与问题,探讨该理论在翻译教学中的应用路径,旨在为提升高中英语翻译教学水平、培养学生跨语言交际能力提供理论参考与实践指导。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deepening reform of high school English textbooks and curriculum standards, the concept of unit-integrated teaching has been gradually integrated into the English teaching system. Based on long-term teaching practice in high school English, the author deeply feels that although the textbook reform has achieved remarkable results, translation teaching still remains in a marginal position in high school English classrooms. Students’ ability in English-Chinese translation is generally weak, failing to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new curriculum standards for comprehensive language application abilities. Teaching practices under the new curriculum reform indicate that the contrastive theory of English and Chinese is increasingly becoming a key theoretical tool to solve the dilemmas in translation teaching. Currently, high school students commonly exhibit the phenomenon of “Chinese rule transfer” in the translation process, which essentially stems from insufficient cognition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system, leading to translations characterized by typical “Chinglish” (i.e., 中式思维). The contrastive theory of English and Chinese covers multi-dimensional comparisons in vocabulary, grammar, semantics, rhetoric, and other aspects, systematically revealing the structural and 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languages. Therefore, by integrating English-Chinese language contrast knowledge into teaching, teachers can effectively help students avoid “negative mother tongue transfer” and improve the accuracy and standardization of their translations. Against the background of the new curriculum reform and based on the contrastive theory of English and Chines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problems in high school English translation teaching, explores the application pathways of this theory in translation teaching, and aims to provide theoretical references and practical guidance for enhancing the level of high school English translation teaching and cultivating students’ cross-linguistic communication abilities.
1. 引言
英汉语言对比理论源于20世纪30年代,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近几年,由于单元整体教学的普及和高中英语大纲的修改,英汉语言对比理论已经逐渐成为高中英语翻译教学的指导手段。1957年,语言学家罗伯特在语言研究的过程中,首次提出跨语言对比分析的科学范式,通过句法结构与语义系统的实证研究,为近现代英汉语言对比理论的提出奠定了重要基础。我国学者在20世纪末,逐渐开始英汉语言对比研究,重视对比分析的方法,研究语言内部结果、逻辑层级等,包括但不仅限于语音、语法、词汇、思维方式等方面。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在要求学生具备听、说、读、写的能力的同时,也要求学生具备文化鉴赏与良好的跨文化交际能力[1]。英汉语言对比理论将更注重动态语境下的对比分析,推动高中英语教学从语言知识传授向多元文化能力培养转型。英汉语言对比理论,应用在高中英语翻译教学中,主要是指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对比英汉两种语言的语法、语义、句法等,使学生了解规则背后的文化背景和思维差异,掌握英汉两种语言的诸多异同之处。因此,将英汉对比研究理论融入高中英语翻译教学,能够改变翻译教学在传统高中英语课堂中的边缘地位,以培养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英汉语言对比理论不仅是语言教学的工具性理论,更是培养学生全球视野与文化理解能力的重要路径,其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深化应用,将为新课标背景下的外语教育改革提供关键支撑。
2. 英语翻译教学现状分析
2.1. 大纲改革驱动翻译教学发展
高中英语教学大纲修改前,教师常注重英语“听、说、读、写”能力培养,弱化了翻译训练,严重阻碍了学生英语能力均衡发展[2]。2020年高中英语教材改版更新,融入中国文化元素、提出学科核心素养。新课标要求学生不仅能理解文本表层含义,更需在阅读中实现批判性思维表达(如结合原文进行观点阐释),这对学生的英汉转译能力(Interpretation)提出更高要求。在此背景下,单元整体教学模式成为主流。教师需以模块为单位,系统整合语法、句法、篇章教学,培养学生英汉表达能力。这一变革凸显翻译教学的重要性:传统碎片化教学难以满足理解–转化–输出的能力链条,亟需科学理论指导。英汉语言对比理论因契合语言形式对比–文化思维解析–翻译实践应用的逻辑,是当前翻译教学的坚实理论基础之一。
2.2. 高中翻译教学现存问题
2.2.1. 应试思维主导
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常聚焦语法、阅读训练及做题技巧,从而忽视了语言和文化素养等能力的培养。例如,在单词教学中,教师仅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教材所给的内容,这就很容易导致学生产生固定的英语思维。
例1:He wants to draw our attention to another aspects of film making: sound effects.
课堂教学中,教师在课堂上常将短语draw one’s attention to定义为吸引注意力。学生翻译时就将直译为:他想吸引我们的注意力到电影制作的另一个方面:音效。产生此现象的原因就在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强调书本上的语义,忽视了语言文本的灵活性,导致学生在实操时生搬硬套。教师的传统教法,不仅没有锻炼学生的英语思维,还使得学生陷入“固定思维”模式。当下的传统英语教学模式,仅仅只是达到了应试考试的目的,并未培养出学生的理解能力以及跨语言转换能力。另外,历年来英语高考中,直接考察翻译能力的分值比例不高,对翻译技能、翻译鉴赏的重视不足,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师教学观念[3]。英汉语言对比理论要求学生理解两者文化背后的差异以了解语言背后的使用规则。显然,当前的教学模式并不能满足新课标的大纲要求,也无法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其实,在高考试题中,阅读理解的深层理解、书面表达的跨语言转换均需一定的翻译能力支撑。但目前,由于教师忽视翻译教学的重要性,老师在课堂中方法使用不当、教学内容以一成不变的方式呈现、课堂过于机械等问题层出不穷[4],当学生应对语篇时,无法运用相关翻译策略理解文本,导致语义失真。
例2:我很热。
学生译文:I am hot.
例句看似简单,但翻译时,若学生不具备充足的语言文化知识,且不了解与此相关的文化背景及语言差异,译文传达出的意义就会显得“模棱两可”。hot一词在西方文化中,不仅能够表达“热”,还能够表达“性感”一义。因此,学生对文化语境理解不足,未能区分生理温度与性感的语义差异,就会表达出歧义。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渗透文化因素,避免单一的教学方式。应试导向下,教师将翻译视为辅助理解工具,而非独立语言技能,缺乏对英汉语言差异的系统讲解,导致学生形成规则优先的思维定式,缺乏灵活处理语义适配的能力。
2.2.2. 中式思维干扰
例3:这座城市常在夏季下雨。
学生译文:The city rains a lot in summer.
在新课改背景下,高中英语教学面临着全新的挑战,学生缺乏深厚的英语功底,在英语语言表达过程中“中式英语”频繁出现,影响英语语言表达质量[5]。从学生的译文看,学生的思维过程受到了母语(汉语)的影响,产生了母语负迁移现象(Negative Transfer)。导致该现象的原因有三:第一,学生受汉语主谓结构惯性影响,忽略英语句法规则;第二,教师自身跨语言意识不足,教学仅停留在词汇层面的对等翻译,缺乏对语义文化负载的深度解析,未能引导学生建立目的语思维;第三,教师未能在教学过程中分析英汉语言的语言结构(句法、语法)差异。
2.2.3. 教材编排局限性
改革后的教材虽强化文化融合,但翻译教学内容占比仍显著低于听、说、读、写模块,且缺乏系统性训练框架。例如,单元主题涉及中国传统节日时,仅提供阅读资料,未设置汉译英的文化专有项,也未重视语言知识翻译策略培养。教师多采用逐句对译的机械教学,学生难以接触篇章逻辑重组、文化意象转换等技能。
究其原因,有二:第一,课时分配失衡,翻译常作为阅读课的附带环节,缺乏独立课时进行策略讲解与专项训练;第二,评价体系缺失,考试中无翻译题。评分标准侧重词汇语法准确性,忽视译文流畅度与文化适配性。
2.3. 改革机遇与挑战
尽管现存问题显著,但新教材的文化融入特性为翻译教学提供了丰富素材。教师可依托英汉语言对比理论,在语法课中嵌入英汉句式差异对比,在阅读课中分析文化负载词翻译策略。同时以主题为单位,设计文化文本阅读、对比分析、翻译实践、写作输出的闭环。如在饮食文化单元中,先对比英汉饮食词汇的语义范畴,再练习翻译菜谱片段,最后用英语撰写以家乡美食为题的文章。加强教师英汉对比理论知识储备,分析学生高频错误案例,总结教学方法,是运用英汉对比理论的必经路径之一。
高中英语翻译教学的革新需打破应试教学方法,将英汉语言对比理论作为连接语言知识与文化能力的桥梁,通过教材资源的创造性使用与教学模式的系统性重构,使翻译从边缘环节转化为培养学生语言能力的重要路径。
3. 英汉语言对比理论在高中英语翻译教学中的实践及成果分析
3.1. 翻译教学的实际运用
3.1.1. 教材文化剖析:从语言符号到文化认知
译林版必修教材作为新高考英语的载体,融合经济、文化、科技等多元主题,为跨文化对比提供了丰富场景。在艺术与文化的单元中,教师可通过对比京剧脸谱与西方歌剧面具的文化象征,引导学生理解忠勇(Red Face)与阴险(White Face)的色彩语义差异,避免直译黑脸为black face,引发文化误解。在科学与艺术的主题下,分析阴阳五行(Yin-Yang and Five Elements)的翻译策略:音译和注释法。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分析文化独特性,确保目标语读者可读性和可理解性。此外,通过对比教材文本的文化现象,学生不仅能够准确掌握词汇的语义,更能洞察其文化背景。
3.1.2. 英汉语言剖析:句型与形式
英汉语言的本质差异体现在形式逻辑与语义逻辑的对立。汉语意合特征以流水句为主,依赖语序和语境传递逻辑;英语形合特征通过连接词和时态标记构建显性逻辑。
例4:她很漂亮,心地善良。
译文:She is not only beautiful but also kind-hearted.
例5:据说他出国了。
译文:It is said that he has gone abroad.
例6:人们普遍认为,
译文:It is widely believed that...,
例7:这本书值得一读。
汉语思维直译:This book is worth to read.
对比理论指导:This book is worth reading.
在例4中,译文中的not only...but also...体现了英语中并列连词的运用;例5中,It is said that...体现了英语形式主语的使用规则;例6中,It is widely believed that...呈现体现了it和被动语态的用法;例7中,worth一词与其对应的汉语意义“值得”,体现了两种不同语言的逻辑思维。
不难发现,汉语与英语在结构、语法、语义方面有极大的不同。在例6的两个句子中,分别体现了汉语常用主动、英语常用被动的特点,因此在将汉语译成英语时,译文需要具备被动意义。若将英文译文作为源语,汉语作为目的语,译文就需去除被动意义,改用主动意义。可以看出,了解英汉语言对比的重要性,将理论运用到翻译实践,具有极高的教学意义。
3.1.3. 翻译策略建构
翻译策略,顾名思义,就是指在翻译活动中,为实现特定的翻译目的所依据的原则和所采纳的方案集合。将英汉语言对比理论融入翻译教学,有利于翻译策略的构建。如在处理文化专有名词:春节、太极拳等,采用音译解释。进行习语翻译时,将如鱼得水译为feel like a duck to water,使用归化翻译,借用英语文化意象实现等效表达;再如抽象名词具体化,英语抽象名词在汉译时可添加范畴词,符合汉语重具象的表达习惯。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制作《英汉语言对比对照表》,见表1:
Table 1. Differences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表1. 英汉语言对比对照表
维度 |
汉语特点 |
英语特点 |
翻译策略 |
主语选择 |
多人称、无主句 |
多物称、形式主语 |
补充it/转换主语 |
修饰语位置 |
定语前置 |
定语可后置 |
调整语序,避免歧义 |
时态表达 |
隐性 |
显性 |
补充时间状语/调整动词形式 |
3.2. 成果分析
在英语教学过程中,翻译教学可以使学生充分理解英语原文的本意,从而促进教学活动的开展。高中英语教师应灵活运用英语翻教学手段[6]。教学过程中,笔者将英汉语言对比理论运用至翻译教学,以下是实验内容和成果总结。
例8:He wants to draw our attention to another aspect of film-making: sound effects.
学生译文:他想引起我们对电影制作另一面的注意:音效。
从英汉语言对比理论的角度,对比例1的译文,可以看出:学生不再生搬硬套语义,且未束缚于教材所给的定义。译文的思维逻辑变得清晰:首先是理解英语的句义,再到使用符合汉语思维的语言来阐述意义。思维逻辑以及语言表述和转换的变化,诠释了英汉语言对比理论教学的意义。
例9:这座城市常在夏季下雨。
学生译文:It often rains in summer in this city.
从英汉语言对比理论的角度,对比例3的译文,可以看出:学生克服了母语负迁移现象,学生不再使用汉语的思维逻辑进行英语表达。尽管汉语和英语都是由主谓宾构成的句子结构,但是两者在语言表达上有许多不同,这就要求学生了解语言背后的文化,在表述时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根据表1,从主语选择的维度来看,汉语多人称和无主句,而英文多物称和形式主语句。教师通过运用英汉语言对比理论教学,显著提高了学生的翻译能力和翻译水平。
在此基础上,学生在习得英汉语言对比理论后,能够更有效率地引导学生深入了解英语的使用规则。因此,学生产出了更加出色的译文。
学生译文:The rain is frequent in summer in this city.
例10:我很热。
学生译文1:I feel hot.
学生译文2:It is hot today.
学生译文3:I am melting.
学生译文4:I am sweating.
从英汉语言对比理论的角度,对比例2的译文,可以看出:教师在引导学生了解词汇背后的意义和文化后,学生具备了一定的文化素养和文化意识。由此可以看出,英汉语言对比理论在提高学生翻译能力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不同语言互相转换的过程,也是不同文化碰撞和融合的过程[7]。因此,教师在高中英语翻译教学的过程中,应该适当挖掘更深层次的内涵以提升学生对于语言学习的认知。
4. 结语
从笔者的教学实践可以看出,翻译教学逻辑是基于:语言形式对比–文化思维解析–翻译实践应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先将源语和目的语同时展示,要求学生对比两种语言形式和内容的差别并总结其差异,学生阐述观点后,教师引入英汉语言对比理论,分析导致其差异背后的文化因素和思维逻辑,最后以练习的方式,要求学生将源语译成目的语,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本次研究发现,相比于改革前的教材与大纲,改革后的教材更适合实施翻译教学。尽管新教材存在一定局限性,但在内容丰富性、涉猎广泛性、语言知识运用性、语言文化传播性及翻译能力强化性上均有显著提升。教学实践表明,渗透英汉语言对比理论可显著提高高中英语翻译教学质量。因此,高中英语翻译教学改革势在必行,而英汉语言对比理论作为翻译教学的指导理论至关重要。高中英语教学不应仅局限于语音、语法、词汇等知识的传授,还应将翻译教学提升至同等重要的地位,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化意识、语言输出能力、语言运用实践能力及翻译实践能力等综合素养。与此同时,为了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上述意识,翻译教师也应该有一定的意识观。特别是题材甄选中的目的意识教师甄选课堂题材要有一定的目的性以培养学生不同的翻译应变能力[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