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自然教育:价值追寻、现实困境、路径探索
Children’s Natural Education: Value Pursuit, Realistic Dilemmas, and Path Exploration
DOI: 10.12677/ae.2025.1571336, PDF, HTML, XML,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杨丽诗:贵州民族大学民族文化与认知科学学院,贵州 贵阳
关键词: 自然教育儿童自然教育路径Nature Education Children Nature Education Path
摘要: 在现代化的进程中,教育大环境也与时俱进,教育与自然之间的鸿沟越来越大,这提醒我们教育工作需亦步亦趋。自然教育是亟待有效落实到学前教育中的,进行自然教育有利于拓展儿童的认知经验、丰富幼儿的感官体验、培养幼儿的创造思维、增强幼儿的动手能力。当前幼儿园自然教育现状表现为环境中缺乏自然元素、风险规避过剩、自然教育流于形式化三种,从教师、环创、资源、方式四个方面探索儿童本真的自然教育方法,有助于激发儿童的探索欲和求知欲,进一步发展自身的自然性,同时也有助于培养亲自然的儿童和萌发儿童对自然的敬畏之心。
Abstract: In the process of modernization, the educational environment has also kept pace with the times. The gap between education and nature is growing wider and wider, which reminds us that educational work needs to keep up. Natural education is urgently needed to be effectively implemented in preschool education. Conducting natural education is conducive to expanding children’s cognitive experience, enriching their sensory experience, cultivating their creative thinking, and enhancing their hands-on ability.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natural education in kindergartens is manifested in three aspects: lack of natural elements in the environment, excessive risk aversion, and formalization of natural education. Exploring the natural education methods that are true to children from the four aspects of teachers, environmental creation, resources, and methods can help stimulate children’s curiosity and thirst for knowledge, further develop their naturalness, and also help cultivate children who are close to nature and develop their sense of awe towards nature.
文章引用:杨丽诗. 儿童自然教育:价值追寻、现实困境、路径探索[J]. 教育进展, 2025, 15(7): 1161-1167. https://doi.org/10.12677/ae.2025.1571336

1. 引言

文化和自然,是儿童生活环境的两大层面,都为儿童成长提供了丰富的“营养”[1]。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电子产品的普及,幼儿的生活逐渐被现代化的各种元素所占据,互联网逐渐取代了幼儿体验自然的机会,各种智能化情景模拟和人工智能产品将幼儿所处的环境与自然割裂,逐步形成一条鸿沟。在《林间最后的小孩》一书中,作者指出从狩猎和采集时代起,儿童就开始了解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但今天的儿童却以更为智性的方式来理解和体验这种关系。他们或许能把热带雨林的知识讲得头头是道但却无法说出上一次他们在林间探索或躺在田野上聆听微风吹过的声音是什么时候[2]。当鸿沟越大,儿童的本真性也就越弱。幼儿教育中缺失自然教育的参与,可能会导致幼儿产生自然环境缺失症。

2. 自然教育对儿童的价值

自然教育是追寻儿童本真的现实路径,有利于拓展儿童的认知经验、丰富幼儿的感官体验、培养幼儿的创造思维、增强幼儿的动手能力。针对幼儿开展的自然教育是学前教育领域在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启发和引领下,一种回归幼儿生命本体的教育组织形式[3]

2.1. 拓展儿童的认知经验

万物源于自然,人也源于自然,人所拥有的一切知识都是基于大自然。经过长时间的积累,人类将从自然中亲身获得的知识经验把它变成符号流传下来,如今将这些知识以记录在书本上的方式教给学生。以书本的方式教学生知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一定程度地能让学生在一定的时间内掌握相对多的知识。对于幼儿来说,这种接受知识的方式既不顺应幼儿的天性也不是让幼儿快乐学习的方法。

通过自然教育,儿童能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大自然的诸多事物。幼儿园阶段的孩子还处于对外界事物好奇的一个阶段,能敏感地发现某些事物的不同。例如四季的变换、日夜的交替、植物生长和动物行为等,儿童会了解到这些变化是有规律的,过程中也会萌发好奇心,深入观察,从而拓展幼儿的认知经验。

2.2. 丰富儿童的感官体验

大自然是给予儿童丰富感官体验的最佳场所,将自然教育融入幼儿园课程有利于丰富儿童的感官体验,促进其感官和谐发展。到自然界玩耍的儿童会发展松软的泥土和滑滑的沙堆踩上去是不一样的感觉。绘本书上描述的和课堂上老师介绍的蝴蝶、小鸟、花朵等这些自然界的动植物与自然界中真实存在的,可以摸得到、看得见的事物相比缺少了生命性和灵动性。与自然界直接的触碰可以使儿童了解到更多的信息,植物不同季节的颜色、花朵的芳香、小鸟的叫声等都能被儿童直接感知,同时这些信息能印在他的脑海,从而拓展了他们的感官体验。

2.3. 培养儿童的思维能力

在自然环境中,儿童可以近距离观察植物的生长、动物的习性等,这些经历能够培养他们的观察力,激发对自然的好奇心和探索欲。这种好奇心和探索欲使儿童对生活中的变化产生疑问,例如为什么小蚂蚁搬家了就会下雨?为什么田野里的小蝌蚪长了腿之后就不需要一直待在水里?为什么梅花在冬天盛开?当疑问的种子种下,求知的绿叶就会萌发。儿童通过对这些自然现象的探索,在不断地提问中得到思维的锻炼。

在灌溉小菜园时,儿童会发现一桶一桶提水到菜园浇灌既不省时也不省力,有什么方法能高效灌溉呢?儿童可以通过小组合作,一起来解决这个问题。例如可以用加长的塑料水管接水龙头来浇水。问题又来了,如果既没有自来水又没有水管怎么办呢?儿童就会想到可以用搭竹排的方式引水。儿童在对实际问题的解决中,不断动脑,从而使得创新思维得到发展。

2.4. 增强儿童的动手能力

当儿童在自然环境中活动时,不仅可以锻炼儿童的身体素质还能增强儿童的动手能力。自然环境中的娃娃家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儿童通过折树枝当作筷子;长条的小石条充当菜刀;摘各种野菜做成丰富的菜肴;捡大小不一的树叶当盘子和碗等。儿童在自然环境中玩的娃娃家与在教室里玩的娃娃家这两者给儿童的体验和感受就不同,前者更能激发儿童的想象力和思维力,而后者缺少一种自然的乐趣。当娃娃家中缺少某一种菜肴或者少了一副碗筷,儿童就会主动去寻找,同时对于找到外形不同的植物,儿童也会把它想象成不一样的菜肴,例如根茎粗一点的就是鸡腿,切成条状的叶子就是土豆丝或者胡萝卜丝。

自然界给儿童提供的游戏材料都是低结构化的,相比于现实中实际提供给儿童的高结构化的材料,它们更能锻炼儿童的动手能力。一块田野或者是一条林间小道,抑或是一条小溪,其中的野花、野果、小鱼虾,都能吸引儿童的兴趣,他们都能玩得津津有味。

大自然为儿童提供了丰富的感官刺激,有助于他们认识和理解自然界的各种现象和规律,从而促进认知能力的发展。接触大自然能够缓解儿童的压力和焦虑,提升他们的情绪稳定性。大自然的美景和安静氛围有助于培养儿童的积极情感和促进心理健康。户外活动让儿童有机会进行身体锻炼,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在大自然中奔跑、攀爬等活动有助于儿童身体协调性和运动能力的发展。大自然的多样性和变化性激发了儿童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他们可以通过观察、探索和模仿自然界的元素和现象,在制作手工时能发展出独特的创意和想法。

3. 自然教育弱化的现实表现

教育不断地被转入人类的现代化诉求中,理所当然地成为这一过程的工具。教育自身也不断地现代化,教育的目标、手段、方法,都体现着现代文明的种种需要,自然不再作为教育的内在依据,换言之,我们今天的教育在整体上已经远离了自然[4]。美国心理学家、教育家霍尔提出的“复演说”认为,儿童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被视为人类历史的复演。儿童在追逐打闹的游戏中获得愉悦,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人类祖先的狩猎行为。儿童在自然界中的采集、捕鱼等也复演了祖先的野外生活,也反映了儿童对自然带有探索和适应的天性。幼儿园教育由于受到现代化的冲击,在一定程度上显现出了自然教育缺席的状态。

3.1. 环境中缺乏自然元素

幼儿园尽管尽可能地为幼儿创造亲自然的环境,但在户外的环境创设中仍以人工造景为主。不仅是在县城的幼儿园里,在乡村幼儿园的场地同样以塑胶跑道、人工游乐设施为主,乡村幼儿园环境设施正逐步迈向城市化。原有的泥土、沙石、树木、昆虫等自然元素渐渐被塑胶草坪和跑道代替;教室布置以塑料玩具为主,缺少足够的天然材料。物质资源不足:缺乏自然教育工具或可持续的自然资源。标准化园所设计追求“整洁安全”,但牺牲了自然多样性。

儿童失去接触自然材质的机会,感官体验趋于单一化。在自然环境中的游戏是儿童所向往的,农村的儿童没有如城市儿童一般齐全的、成套的玩具,他们就会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在自然界中寻找玩具代替品。由于统一的教材、学习环境的现代化,导致儿童确实能掌握知识,但很大一部分已有的知识并不是通过亲身体验得来。在手工活动中,使用的材料都是设计好的:厂家为儿童设计好了小车怎么裁剪、小动物怎么叠,所使用的纸张上面都是画好了各种虚线,剪的和折的物品结构化都比较高,也就是说现在提供给儿童的材料都是统一的,而不是可多变的。这样的材料限制了幼儿思维的散发,会导致儿童思维的固定化。儿童教育不必一味追求现代化,而更是要能在现代化的浪潮中找寻顺应儿童天性的自然教育。

3.2. 幼儿园风险规避过剩

当前,部分家长对幼儿“安全”的过度要求,使得幼儿园在教育活动设计上趋于保守。家长往往期望孩子在园期间“零受伤”,一旦发生轻微的擦伤或磕碰,便可能引发质疑甚至投诉。为了规避风险,许多幼儿园不得不减少户外探索、自然观察、攀爬跳跃等具有一定挑战性的活动,转而采用更安全但缺乏活力的室内游戏或静态课程。

这种过度保护的现象,导致幼儿失去了许多与自然环境互动的宝贵机会。例如,幼儿园禁止爬树、减少户外远足、春游,换了衣服才能玩泥巴、穿水鞋才能玩水,因担心弄脏衣服而限制在草地上探索,不能自由自在地想玩就玩。这些限制虽然降低了意外发生的概率,却也剥夺了幼儿在自然环境中锻炼身体、培养勇气和探索精神的机会。真正的自然教育强调让孩子亲近自然、体验风险、学会自我保护,而非在绝对安全的温室中成长。儿童失去通过冒险和试错学习的机会,可能变得谨慎或缺乏韧性。

3.3. 自然教育流于形式化

一是碎片化活动。自然教育仅作为“特殊活动”,节气活动,而非日常渗透。目前幼儿园的自然教育仅停留在“让黄豆发芽”或“踏青拍照”等这样象征性活动的层面,缺乏持续深入地探索,如观察植物生长、记录天气变化。

二是说教多于体验。缺乏深度探索,活动设计停留在表面,如“种一颗豆子”,未延伸至观察、记录、提问等科学探究。由于时间不足和缺少机会,教师更倾向于使用绘本或视频讲解自然,而非带领儿童更深入地操作体验。

三是未开发园外资源。部分幼儿对园外资源的利用不够,未与相关部门加强合作。儿童对自然的认知停留在抽象层面,从网络视频上了解,却不能在生活中将体验与认知联系起来,导致儿童难以建立对自然界真实的情感联结。

4. 追寻儿童本真的自然教育路径

回归幼儿本真的教育其目的本身应该是要发展儿童,它应该尊重儿童发展规律的生活世界,尊重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助推儿童按其本性生长[5]

儿童的天性决定了儿童处于自我的一个“天真的世界”里,苗曼认为,与成人的“经验世界”相比,“天真世界”绝不是幼稚浅显的世界,而是一个充满巨大奥妙的世界[6]。自然界就是这样一个充满奥秘的世界,在这样的世界对儿童进行教育——自然教育,能让儿童扩宽自己的认知、丰富儿童的感官体验、激发儿童的思维活力、增强儿童的动手能力。自然教育是基于儿童好奇、冲动、勇敢天性的教育,是最接近激发儿童的探索欲和求知欲,进而培养儿童的创造力。对幼儿的自然教育不是通过知识传授的方式来进行的,而是在幼儿的亲身操作和自我体验中逐渐展开的[7]。从教师、环境、资源、方式四个方面可以探索出追寻儿童本真的自然教育路径。

4.1. 教师

幼儿园教师要有效开展自然教育,不仅需要专业能力,还须具备特定的个人素养和价值观。一是提升专业能力。提升自然知识与生态素养,掌握基础自然科学知识,能通俗易懂地解释给幼儿。了解本地生态系统特点,设计贴合地域的自然活动。具备野外安全常识。培养观察与生成课程的能力,敏锐捕捉幼儿的自然兴趣点,及时延伸为探索主题。记录幼儿与自然的互动行为,分析其学习过程,调整教学策略。二是加强活动设计与创新能力,能设计开放式、低结构自然活动,避免程式化,灵活利用突发自然事件生成即兴课程。三是坚持儿童本位理念,有较好的耐心与包容心。相信“自然是最好的老师”,减少成人干预,让幼儿主导探索。允许幼儿重复观察、缓慢探索。接纳“脏乱差”,不因“怕麻烦”而限制幼儿的探索与体验。保持童心,愿意和幼儿一起“疯玩”。

自然教育教师应是“自然的翻译者”和“幼儿的同行者”,需兼具科学理性与艺术感性。最重要的不是传授知识,而是保护幼儿对自然的好奇心,并帮助其建立“我是自然的一部分”的深层认知。

4.2. 环创

自然教育为儿童提供了一个身心放松的环境,能缓解城市生活带来的压力,确保儿童的身心健康。幼儿园户外环境的自然性之所以重要,是因为自然环境为幼儿的存在和发展提供了基本的条件和场域,在与自然交往的过程中,幼儿通过对自然的体悟和能动实践来实现生命的成长以及对生命意义的建构[8]。在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的过程中,儿童可以尽情地奔跑、嬉闹,使四肢和躯干得到充分的伸展和放松。呼吸新鲜空气、感受阳光温暖,这些自然元素对儿童健康成长具有积极作用。自然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展现儿童活泼好动、积极探索的天性,而自然教育的缺席不仅是将儿童这种可贵的天性逐步扼杀,还将儿童的身心健康置于一个危险的境地。

幼儿园户外环境必须具有游戏性,必须是能够让幼儿自由游戏的环境[5]。在幼儿园户外环境的创设中,要具有开放性、安全性、游戏性。幼儿园可以将自然游戏场分为户外野趣游戏场和户外运动游戏场,依据自然的不同属性,将大自然浓缩为不同的自然区域[9]。儿童在不同的自然区域里依据自己的兴趣进行各种自然游戏,如捉迷藏、跳房子、拔河等,让幼儿在自然环境中尽情玩耍,锻炼身体,同时感受自然的乐趣。还可以组织一些与自然相关的游戏,如“小蝌蚪找妈妈”“昆虫运动会”等,通过游戏让幼儿了解自然知识,增强对自然的兴趣。

室内同样可以适当增加自然元素。教师可以与幼儿制作一些简单的自然标本,如花卉标本、树叶标本、昆虫标本等,将其展示在主题墙上。秋天可以将儿童用叶子做成的贴画展示在展板上,阅读区可以使用原木的桌椅,可以放一些竹编的收纳盒在教室供儿童收纳物品。通过观察标本、欣赏贴画儿童、触摸原木桌椅,可以让儿童更直观地了解自然物种的形态和结构,激发他们对自然探索的兴趣。

4.3. 资源

一是合理利用园内资源。占地面积窄的幼儿园应充分利用户外空间,将空间进行合理规划,打造自然区域,例如小花园、小池塘、小山丘等。在小花园,教师带领幼儿可以进行户外种植活动,如花卉、蔬菜、多肉植物等,观察记录不同季节花卉的盛开;在小池塘,可以养小金鱼、小乌龟、泥鳅和一些水生植物,如莲花,幼儿可以每天观察池塘里动植物的生长情况;在小山丘上,幼儿可以尽情攀爬,锻炼手脚并用的能力,提高身体素质。在幼儿园内扩大自然角的范围,增加自然元素的种类。占地面积广的幼儿园可以添加拱桥、小河道、假山、树林等自然元素,增加幼儿园的自然景观。同时可以设置养殖区,在里面投放小兔子、小鸡、小鸭等动物,让幼儿进行投喂,体验养殖的乐趣。在树林里,幼儿可以进行户外探索活动,观察树木的生长、寻找昆虫等。同时可以在小菜园里让幼儿参与植物的种植、浇水、施肥等养护工作,观察植物的生长变化。

二是进一步拓展园外资源。与社区公园、农场、湿地等建立合作,将资源有效利用起来。与郊区农场共建农耕体验基地,可定期开展野外观察活动,按季节组织种植实践,邀请园外自然领域专家入园分享,让儿童在进行自然活动时得到更专业的指导。

4.4. 方式

如何在保障幼儿基本安全的前提下,平衡风险与成长,成为幼儿园和家长需要共同面对的课题。幼儿园应通过科学的风险评估和合理的活动设计,让幼儿在适度的挑战中发展能力;而家长也需要调整心态,理解“绝对安全”可能意味着“过度限制”,适度放手才能让孩子更健康、更自主地成长。

一是开展关于自然教育的主题活动。围绕自然主题开展综合性活动,注重多领域融合。可从季节主题、生态主题、节日主题等方面来开展。季节主题可以结合观察、绘画、科学实验来进行。生态主题可以通过故事、角色扮演、标本制作深化认知。二是进行项目式学习(PBL),教师善于抓住幼儿发出的疑问,以问题驱动,幼儿主导探究过程,培养深度思维。通过“提出问题–调研计划–行动解决–成果展示”锻炼解决问题能力。三是家园社区共育,自然教育是较契合家园社共育的,可延伸的教育场景较多,强化社会资源利用。儿童参与自然体验活动,直接接触自然,能有效激发感官与情感联结。

回归自然本身并不是教育的目的,而是重新回到教育的初始点,回到个体教育的逻辑起点,重建个体发展的可能性[4]。认知、感官、思维、动手能力的发展凝聚成了一个个具有个性的生命,自然教育是唤醒儿童个性生命的途径。儿童在自然教育中发展自身,同时培养儿童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情感,使儿童萌发主动保护自然的责任感。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要确保幼儿实际接触大自然的时间,夏令营、春游、秋游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是值得推崇的。养育亲自然的孩子,是幼儿园和家庭共同的责任,也是自然教育的重要目标。

基金项目

贵州省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新时代儿童‘自然缺失症’生成机理及教育路径研究”(编号:2024A013)。

参考文献

[1] 皮军功. 自然教育: 农村幼儿教育的基本理念[J]. 学前教育研究, 2012(11): 17-19+25.
[2] 原栋梁. 作为一种自然教育的夏令营——兼论荒野在儿童成长中的意义[D]: [硕士学位论文]. 北京: 首都师范大学, 2013.
[3] 李新展. 基于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幼儿园自然教育[J]. 学前教育研究, 2022(9): 83-86.
[4] 刘铁芳. 自然教育的要义与教育可能性的重建[J]. 当代教育论坛, 2012(1): 1-11.
[5] 蒋雅俊. 儿童是目的: 教育的伦理基础[J].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4): 96-102.
[6] 苗曼. 论学前教育的“学前性” [J]. 教育发展研究, 2017, 37(24): 38-42.
[7] 岳伟, 徐凤雏. 自然体验教育的价值意蕴与实践逻辑[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2): 115-123.
[8] 樊永玲. 回归幼儿本真的幼儿园户外环境创设[J]. 学前教育研究, 2020(9): 89-92.
[9] 吴桢映. 幼儿园生态游戏场的建构及其活动实施[J]. 学前教育研究, 2024(1): 87-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