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故都的秋》是统编版高中必修上册第七单元的一篇写景抒情经典名篇,作者郁达夫以其精妙的语言表达和独特的审美体验,选取了故都平常又极具代表性的景物进行描写,营造了“清”“静”“悲凉”的浓浓秋味,构成了一幅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相融合的神奇图景。本文分析自新课改以来,发表在期刊上的8则具代表性的课例,从教学目标预设、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运用三个方面对这篇选文的教学情况进行梳理,再提出教学建议,试图探寻出适合“这一篇”散文的教学思路。
2. 《故都的秋》阅读教学目标预设
高中语文新课标指出:“鉴赏文学作品,要感受和体验文学作品的语言、形象和情感之美。”[1]因此可知,散文的品味也离不开语言、形象、情感,应引导学生品味散文的语言,进而体悟作者的人生经验。
以上所有课例都能从散文的文本特征出发,品味“这一篇”的语言表达,体悟“这一位”的人生体验。但分析这些课例,其教学目标存在以下问题。
2.1. 忽视作者个性化的语言
本单元的三篇散文《故都的秋》《荷塘月色》和《我与地坛》都着眼于北京的景物,但各位作者选取的景物,所采用的言语和传达的情思各不相同,给读者的感受亦完全不同,这是由作者个性化的言语表达决定的。因此,散文教学要重视品味语言,要引导学生细读文本,往散文中个性化语言所表达的丰富、复杂、细腻处走[10],培养学生以言逮意的追求,品咂作者个性表达下的特别意味,进而感受郁达夫闲适笔触下对故都秋味的深深眷恋。
不同于古今文人对“秋声”“秋色”的滥觞,郁达夫笔下着眼于故都的“秋味”,是历来少见的,因此需要带领学生浸入文本、立足语言,赏析作者如何“饱尝”“赏玩”“秋味”[11]。部分教师未引导学生分析作者个性化的语句、赏析个人化的语言,只是粗浅地品味语言,把赏析语句作为理解作者情感的工具,如课例1、3、6 (见表1)。
2.2. 未关注作者的审美情趣
本单元学习任务中指出“郁达夫笔下的故都的秋带着传统文人的审美情趣”,要求“分析哪些地方
Table 1. A list of preset teaching objectives for the lesson Autumn in the Ancient Capital
表1.《故都的秋》课例教学目标预设一览表
课例 |
技能类目标 |
情感类目标 |
1 |
培养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分析文章的能力;学习景与情和谐统一的艺术手法;反复诵读,培养品味、感悟语言的能力。 |
理解作者在文中表现出的对故都之秋的眷恋、热爱之情;感受文章特有的“清、静、悲凉”之感。[2] |
2 |
体会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品味本文富有表现力的语言,鉴赏本文写作手法。 |
探究作者对故都的秋天的热爱以及流露出的忧思与悲凉。[3] |
3 |
理解作者欣赏蕴含悲凉色彩景物的独特趣味。 |
感受文中所描写的景物蕴含的悲凉意味;体会作者对故都秋景的喜爱赞美之情。[4] |
4 |
掌握文章以情驭景、情景交融的写法;探究本文悲凉、伤感的情调的由来,深层次理解此文的丰富内涵。 |
披文以入情,获得对文章的整体认识,体悟作者的情感,品味作者的语言魅力。[5] |
5 |
感受作品文辞的精美;理解文本准确的言语表达。 |
体认与分享郁达夫以“悲凉为美”独特的个性化的审美情趣。[6] |
6 |
依据评价量表修改“故都的秋”的“秋蕊、秋蝉、秋雨、秋果”等四幅故都秋景图的图文。 |
体悟郁达夫笔下“故都的秋”的特点。[7] |
7 |
体会故都之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能够理解并学会运用多感官写景的技法。 |
感受作者的审美倾向和民族审美心理,品悟“悲秋”传统和物哀美。[8] |
8 |
品味文章明白晓畅、简洁清丽的语言;培养朗读感悟、品味语言的能力;分析故都的秋的特点;学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艺术手法。 |
领悟作者的情感,培养人文情怀,提高审美能力;体会作者对故都的秋的赞美之情和悲凉、伤感之音。[9] |
体现了民族审美心理和审美特点”。因此对本选文的教学,应当注重引导学生体认郁达夫以“悲凉为美”的独特的个性化审美情趣,指导学生探寻文本中所描绘的关于“悲秋”的文化母题,联系旧知,回忆有关诗词,加深体会。以上课例中,除了课例5、7,几乎都忽略了作者的审美情趣,只千篇一律关注作者对故都的秋的热爱之情,未准确发掘“这一位”作者散文的特质。
对以上课例进行分析整合,可提炼出较为合理的教学目标如下:1. 通过品味作者精准的语言表达,体会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2. 掌握文章以情驭景、情景交融的写法;3. 体悟作者对故都的秋的喜爱赞美之情和“悲秋”的审美情趣。
3. 《故都的秋》教学内容的选择
散文教学的核心问题之一是确定合宜的教学内容。八篇课例涉及的教学内容主要为以下内容。
一、了解作者生平和创作背景;二、概括并赏析五幅秋景图;三、感受作者对故都的秋的情感;四、品味作者笔下的秋味;五、分析秋士的深层意蕴;六、学习寓情于景的写作手法;七、朗诵方法指导;八、品味作者精准的语言表达;九、写作练笔(见表2)。
预设的教学目标,影响教学内容的选择。八篇教学课例的教学内容集中在一、二、三、七,是较为合宜的。然而从总体来看,教学内容的选择出现了一些问题(见表2)。
3.1. 对五幅秋景图的解读生硬化
所有课例的教学内容都涉及到“五幅秋景图”,即对课文第3~11段的秋天景物描写概括为五幅秋景图:秋晨庭院图、秋槐落蕊图、秋蝉残鸣图、秋雨话凉图、秋果奇景图,这一教学内容是合宜的。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的解读有生硬化的倾向,先引导学生找出“故都的秋”的总括性的特点——“清、静、悲凉”,然后分别概括出五幅秋景图,以此验证故都的秋味,有生硬僵化的嫌疑,失于笼统概括,不利于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Table 2. A list of teaching contents for the lesson Autumn in the Ancient Capital
表2. 《故都的秋》课例教学内容一览表
教学内容 |
一 了解作者生平和创作背景 |
二 概括并赏析五幅秋景图 |
三 感受作者对故都的秋的情感 |
四 品味作者笔下的秋味 |
五 分析秋士的深层意蕴 |
六 学习寓情于景的写作手法 |
七 朗诵方法指导 |
八 品味作者精准的语言表达 |
九 写作练笔 |
教 学 课 例 |
1 |
√ |
√ |
√ |
|
|
√ |
√ |
|
√ |
2 |
√ |
√ |
√ |
|
|
√ |
|
|
√ |
3 |
|
√ |
√ |
√ |
|
|
√ |
|
|
4 |
√ |
√ |
√ |
√ |
√ |
√ |
√ |
|
|
5 |
√ |
√ |
√ |
√ |
|
|
√ |
√ |
√ |
6 |
√ |
√ |
√ |
√ |
|
|
√ |
|
|
7 |
√ |
√ |
√ |
√ |
|
√ |
|
√ |
√ |
8 |
√ |
√ |
√ |
√ |
|
√ |
√ |
√ |
√ |
3.2. 在情感体验方面浅尝辄止
王荣生教授曾说,“散文阅读教学,要由言及意,关注散文中的个性化言语所表达的丰富甚至复杂、细腻乃至细微处。”[10]部分课例的老师带领学生品味语言后,把教师的阅读经验强加给学生。课例1在“情感探讨”环节中设计了“作者对如此清、静、悠闲有韵味的故都秋景寄予了怎样的情感?从哪里可以感受到作者的这种情感?”的问题,让学生从文中找出对应的话语来描绘并印证这种情感,然而教师根据既定经验,只从作者生平和创作背景方面,粗略概括出:作者喜欢悲凉的原因是,个人际遇、创作理念、家国情怀、文人传统,并没有明确细致带领学生深入分析感悟作者带有何种情感,表达何种思虑,又是如何表达的,更遑论“在认识和理解别人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的过程中观照自我”[10]。
4. 《故都的秋》教学方法的运用
散文课文的教学,应当考虑散文的文体特征,遵循审美原则,特别是挖掘情趣理趣之美。其次,还需要结合学生认知能力,设计情景化教学,使学生融入散文意境,激发学习主动性。
8则课例中的部分教师未能引导学生真正进入文本情景,产生学习兴趣,未能找准适当的教学方法,体现在以下方面(见表3)。
4.1. 教学方法单一传统
由表可知,教师们普遍有意识采用不止一种教学方法,但是,部分教学方法传统陈旧,以教师讲、学生听为主,缺少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活动,学生难以真正走进文本,更难以提高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如课例1、3、7采用问答法赏析故都的秋景,品味故都的秋味,但都只有教师提问的活动,没有预设学生学的活动,只是封闭式的问答环节,教师把已知的阅读经验一股脑塞给学生,学生未经思考咀嚼就被动接受知识。课例3多次采用换词法、删词法等方法赏析文章语言的妙用,太过单一死板,学生参与度不高、独立自主思考空间少,易失去学习兴趣。
Table 3. A list of teaching objectives for the lesson Autumn in the Ancient Capital
表3.《故都的秋》教学方法一览表
课例 |
教学方法 |
1 |
采用问答法概括并且赏析五幅秋景图;知人论世法体悟作者喜欢悲凉的原因;朗读法品味作者情思。 |
2 |
采用情景教学法,以制作书签为任务,概括并且赏析五幅秋景图;采用提问法赏析议论性文段,探究作者对故都的秋的情感;问答法得出作者使用对比映衬的写作手法表达情感。 |
3 |
采用改词法解读标题,感受标题的历史沧桑感和文化底蕴;删词法品析故都的秋的总体特点;问答法赏析秋景图,感受故都的秋的韵味;对比阅读法感受悲凉之美;朗读法体悟秋之悲凉。 |
4 |
采用情景教学法,以征集插画标题为任务,概括五幅秋景图;采用提问法赏析作者对故都的秋的情感;换字法感受秋色秋境;朗读法感受凄清的秋景和作者的悲凉心境;知人论世法理解作者悲秋的情感。 |
5 |
采用点拨法理解文章标题;诵读法概括文脉,描绘五幅秋景图;换词法、改写法、补写法品味精准的语言表达;对比阅读法感受传统文学中的秋色;讨论法辨析作者的悲秋之情和文章主旨;知人论世法,体认与分享郁达夫以“悲凉为美”独特的个性化的审美情趣。 |
6 |
采用情景教学法,给故都秋景创作插图和配文;朗读法体悟作者笔下故都的秋的特点;知人论世法感受作者的悲凉心境;讨论法分析修改插图和配文,感受秋之意蕴。 |
7 |
采用情景教学法,以征集秋景文稿为任务,学习写景技法;提问法概括故都的秋的特点,指导写景技法;对比阅读法品析不同作家描写秋景的异同;还原法品味语言,感受作者笔下的故都的秋味和自然之美;知人论世法体悟作者对故都的秋的特别情感。 |
8 |
采用改词法解读标题,感受作者对故都的眷恋之情;采用诵读法感受作者对故都的秋的浓烈爱意,感知故都的秋的特色;小组讨论法概括并且赏析五幅秋景图,品味浓浓秋味;知人论世法体认作者的文风和复杂心情;对比阅读法体悟作者的愁情和悲凉心境。 |
4.2. 教学方法运用不恰当
部分课例的教学方法新颖有趣,但实施时易于流于形式。多个课例采用对比阅读法品析语言或情感的独到之处,对阅读片段的选择须谨慎。如课例3,对比阅读史铁生的“地坛”和郁达夫的“破屋”,认为其具有相似性,是较为牵强的且无法帮助理解郁达夫的“悲秋”情感。课例6采用情景教学法,给故都秋景创作插图和配文,并指导学生根据评价量表一次次修改插图和配文,深化对文本的理解。阅读和绘画相结合,是新颖有趣的,然而该课例太关注秋景所呈现的视觉效果,反而忽略了文本动人的意蕴价值以及作者独特的审美情趣,不利于学生想象力的发展。课例6教学伊始便抛出问题:文章的标题能否换成“北平的秋”或“北京的秋”?不着急让学生回答,而是将此设计为一个悬念,引发学生猜测、推断标题与文章内容、作者情感态度之间关系,在一定程度上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该课最后并没有重提该问题,也没有给出相应解答,问题仍旧悬而未决,这一环节的设置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价值。
5. 《故都的秋》教学建议
综合以上对8则课例的对比分析,笔者提出以下教学建议。
5.1. 解读意象的内涵
郁达夫开篇就点明故都的秋有“清、静、悲凉”的特点,而后浓墨重彩描绘了一系列意象来突出这一秋味。对于更能代表故都秋景的著名景物,如“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作者只是一笔带过。反而选取了不起眼的意象进行特别刻画,如天色、牵牛花、秋草、槐树、蝉鸣、秋雨等等。正所谓“特别的写法蕴含特别的深意”,这些被特别刻画的意象值得细细品味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如秋蝉,具有洁身自好,品行高洁的寓意。骆宾王的《在狱咏蝉》中写道“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诗人身陷囹圄时作下此诗,以蝉自比,抒发诗人的哀怨幽愤之情,表明昭雪沉冤的愿望。而此时的郁达夫也是颠沛流离,饱受政治上的失意和生活的困苦。“秋蝉衰弱的蝉声”其实也是作者内心微弱痛苦的呐喊[12]。
5.2. 品味“秋味”的内涵
郁达夫在文中反复咏叹的“秋味”内涵丰富,不仅指“秋景之味”,还包含了“人味”和“心味”[13]。“秋景之味”显而易见是由秋草、秋蕊、秋蝉、秋雨、秋果等景物所营造的具有“清、静、悲凉”特点的故都秋天的韵味。而“人味”则是由“都市闲人”酝酿而成的。他们着青布单衣或夹袄,咬着烟管,在雨后的斜桥影里与熟人闲聊,带有北平人特有的缓慢悠闲的腔调,拉长字词,把“一阵秋雨一阵凉”念成“一层秋雨一层凉”。这“念错的歧韵”在郁达夫看来,“倒来得正好”。“都市闲人”互答的简短对话,看似平淡无奇,恰恰表现了故都的风土人情,“淡而有味”,显示出人情味来,与下得“奇、有味、像样”的秋雨一道融为故都的“秋味”。“心味”则表现在郁达夫对故都的眷恋和文人的浪漫之中。作者原住南方,却特地“不远万里”赶来北平,只为饱尝故都的秋味,租住在“一椽破屋”下,品浓茶、看天色、听驯鸽的飞声、数日光、看牵牛花,赌誓“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来留住北国的秋天。这种种在他人看来难以理解的行为,正正反映了郁达夫对故都秋天的深深眷恋和喜爱,带有文人特有的浪漫情怀。这深切的爱秋“心味”无形中熔铸在“秋味”里。三种味相互交织,共同构成别具一格的独属于郁达夫笔下的落寞而又静美的“秋味”。
5.3. 分析秋士的深层意蕴
文中出现了一个特别的词语“秋士”,教材对此的注释为“古时指到了暮年仍不得志的知识分子”,回溯历史长河,这样的“秋士”不胜枚举。然而,郁达夫为何只提到欧阳修和苏轼两名“秋士”呢?结合欧阳修、苏轼的生平经历,对比郁达夫自己的人生际遇,理解“秋士”的深层意蕴。就创作时的人生处境和个人心境而言,郁达夫与欧阳修、苏轼有诸多相似之处。三人都是才华横溢之人才,一心报效国家,为国奉献却始终不得志,于是放宽心境,寄情山水,享受当下,悠闲生活[14]。因此,可以从对比映照中,品析郁达夫提及“秋士”的深层意蕴。
综合以上分析与建议,基于新课标理念的指导,教师应该掌握散文的阅读教学要领,散文教学需要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主题和情感,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语言,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