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经济时代中国电商人才能力结构的现实嬗变与发展路径
The Practical Trans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Path of China’s E-Commerce Talent Capability Structure in the Digital Economy Era
DOI: 10.12677/ecl.2025.1472438, PDF, HTML, XML,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金 巍:南京邮电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江苏 南京
关键词: 数字经济电子商务人才能力结构现实嬗变社会责任Digital Economy E-Commerce Talent Competency Structure Practical Transformation Social Responsibility
摘要: 数字经济时代加速了我国电子商务行业及其人才能力结构的深刻转型。本文通过梳理国内外电商人才能力结构的理论演进,指出传统“知识技能型”模式已难以满足数据驱动、平台治理与社会责任等多元能力需求。基于能力本位、产教融合等理论,结合我国数字经济实践,提出以“数据驱动–跨界整合–平台治理–社会责任”为核心的能力结构创新路径。研究发现,当前电商人才培养存在标准分散、产教协同不足、创新与国际化能力短板等问题。为此,要完善能力标准、深化产教融合、强化创新与社会责任教育等建议,为我国电商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参考。
Abstract: The era of the digital economy has accelerated the profound transformation of China’s e-commerce industry and its talent competency structure. By reviewing the theoretical evolution of e-commerce talent competency frameworks both domestically and internationally, this paper points out that the traditional “knowledge and skills-based” model can no longer meet the diverse requirements for data-driven capabilities, platform governance, and social responsibility. Drawing on theories such as competency-based education and industry-education integration, and in light of China’s digital economy practices, this study proposes an innovative competency structure centered on “data-driven, cross-disciplinary integration, platform governance, and social responsibility”. The research finds that current e-commerce talent cultivation faces issues such as fragmented standards, insufficient industry-education collaboration, and shortcomings in innovation and internationalization. Therefore, it is recommended to improve competency standards, deepen industry-education integration, and strengthen education in innovation and social responsibility, thereby providing theoretical support and practical reference for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China’s e-commerce sector.
文章引用:金巍. 数字经济时代中国电商人才能力结构的现实嬗变与发展路径[J]. 电子商务评论, 2025, 14(7): 2328-2333. https://doi.org/10.12677/ecl.2025.1472438

1. 引言

数字经济的崛起不仅深刻重塑了全球经济结构,也极大地改变了社会治理、商业模式与人才需求的基本逻辑。中国作为全球数字经济规模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电子商务产业无疑成为最具代表性的领域。近年来,伴随互联网基础设施的完善、智能终端的普及与数据技术的突破,电子商务在中国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截至2024年底,网络购物用户规模达9.74亿人1,电商交易总额持续创新高,极大地促进了消费升级、产业协同和社会创新。

然而,数字经济的深度赋能也带来了电商人才能力结构的范式性嬗变。传统电商人才培养模式以市场营销、网络技术、物流管理等单一维度的基础能力为核心,已难以应对新时期数据分析、智能运营、平台治理与社会责任等多元复合能力的现实挑战。能力结构正由“知识技能型”向“数据驱动–跨界整合–平台治理–社会责任”多维协同的新型范式转型。与此同时,国内高校与企业在电商人才培养过程中普遍面临能力结构滞后、创新能力不足、产教融合不深等突出矛盾,致使人才供给与产业需求之间的结构性错配日益加剧。上述问题不仅制约了电商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也对中国数字经济战略目标的实现构成了严峻考验。

电商人才能力结构的嬗变,离不开坚实理论基础的支撑。能力本位理论强调能力的动态生成与持续迭代,契合数字经济时代对人才自我进化与适应变革的要求;产教融合理论主张教育与产业深度协同,推动能力生成机制与产业实际需求的无缝衔接;复合型人才培养理论则突出跨界整合与多元协同,强调人才在复杂环境中的系统思维与创新能力。这些理论不仅为能力结构的创新转型提供了坚实的学理依据,也为高校和企业优化人才培养体系、实现能力结构与数字经济需求的深度契合指明了方向。

基于此,本文立足于中国数字经济转型的实际进程,系统梳理国内外电商人才能力结构的研究现状,深入比较不同能力模型的理论基础与现实适用性,剖析中国电商人才能力结构的现实嬗变及其动力机制,揭示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并提出切实可行的发展路径。通过理论与实证相结合的分析,力求为中国电商人才能力结构的优化升级与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学理支撑与政策参考。

2. 文献综述及理论基础

() 国内外研究动态

回顾国外学者关于电商人才能力结构的研究,可以发现其理论演进与技术变革、产业升级密切相关。20世纪90年代,随着互联网商业模式的兴起,欧美等发达国家率先提出以信息技术和市场营销为核心的电商人才能力模型。Kansal等学者构建的“E-business Competency Model”强调了技术与商业洞察力的结合[1],而欧洲的主流模型则更加强调跨文化沟通与全球市场适应性[2]。近年来,OECD、世界经济论坛等国际组织将“数字素养”“数据驱动决策”“平台治理”和“数字伦理”纳入能力结构的核心要素,反映出数字经济对人才能力提出的更高要求[3]

然而,国外现有模型在理论与实践层面均存在一定局限。首先,欧美能力模型虽然重视技术与商业的交融[4],但对于社会责任、绿色发展等议题关注不足。其次,能力结构的动态演化与新兴技术(如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带来的产业变革之间的互动关系,尚未得到充分揭示[5]。最后,主流理论多以欧美经验为中心,缺乏对中国等新兴经济体实践的适应性与批判性反思。

国内电商人才能力结构的研究经历了从“知识技能型”向“复合创新型”的转变[6]。早期研究多聚焦于市场营销、网络技术、物流管理等基础能力的培养,随着数字经济的推进,数据分析、平台运营、跨界整合、创新创业逐步成为能力模型的重要组成部分[7]。近年来,产教融合、能力本位、复合型人才培养等理论成为学界关注的热点,部分高校与企业开展了校企协同、真实项目驱动、跨学科课程等创新实践,取得了一定成效。

但总体来看,国内研究依然有待改进。理论体系多停留在能力要素的静态罗列,缺乏对能力结构动态演化的深层剖析;对数字伦理、绿色发展、社会责任等新兴议题的关注明显不足;产教融合多流于表面,创新机制与评价体系尚未建立。更为突出的是,当前主流能力模型与数字经济时代产业需求之间仍存在显著脱节[8],缺乏对未来能力结构演化趋势的前瞻性思考。

因此,有必要在系统梳理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批判性地反思现有能力模型的理论局限,结合中国数字经济转型的实际需求,提出具有创新性和前瞻性的电商人才能力结构新范式。

() 电商人才能力结构嬗变的理论基础

数字经济的兴起,并非仅仅推动了电商人才能力结构在内容层面的扩容,更深刻地引发了能力结构范式的根本性跃迁。在这一历史进程中,电商人才能力结构的嬗变表现为从“静态适应–单一技能”向“动态生成–多维协同”模式的创新性转化,其本质是对技术逻辑、商业逻辑与社会逻辑的有机融合与跨界重构。

首先,能力结构的嬗变不再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知识技能型”向“复合型”能力的线性叠加,而是以数据智能为内核,驱动人才能力的自我进化和动态再造。数据不仅成为电商运营的基础资源,更成为能力成长的催化剂。人才在数字环境中通过对数据的敏感捕捉、深度洞察与智能运用,能够不断实现自我能力的重构与跃迁。这一机制标志着能力结构从被动适应岗位需求,转向主动引领产业创新,实现了能力生成范式的根本转变。

其次,跨界整合能力的崛起,突破了以往专业壁垒与学科分工的限制。在数字经济生态下,电商人才需要在技术、管理、营销、法律、伦理等多个知识领域灵活迁移与整合,形成解决复杂问题的系统性思维与创新能力。更为重要的是,这种跨界能力并非外在“拼盘式”组合,而是在真实产业场景和数据驱动下,通过项目孵化、平台协作等方式实现的能力共生与复合。例如,面对平台治理与数据安全的挑战,人才必须同时具备算法理解、合规意识、风险识别与社会责任担当,实现多维能力的协同进化。

再次,平台治理能力的提出,是对传统电商能力模型的一次范式突破。随着平台型经济成为主流,电商人才不再仅仅是平台的操作员或服务者,更是平台规则的设计者、治理者和创新者。平台治理能力要求人才能够理解平台经济的演化机制,参与平台生态的治理创新,具备在多元利益主体之间平衡、协调与引领的能力。这不仅是技术与管理的融合,更是对数字伦理、公共治理和社会创新的深度回应。

最后,社会责任能力的嵌入,标志着电商人才能力结构已从单纯追求经济效益,转向兼顾社会价值与可持续发展的新阶段。数字鸿沟、算法歧视、绿色供应链等议题,推动电商人才在价值观、伦理判断与社会担当方面不断提升。能力结构的创新,要求人才能够在推动商业创新的同时,主动参与社会治理、环境保护与公共福祉的创造,成为数字经济时代社会进步的积极引领者。

理论上,这一创新嬗变根植于能力本位、产教融合与复合型人才培养理论的深度互嵌,但又远超三者的简单叠加。能力本位理论在数字经济时代获得了新的解释框架——能力不仅是目标,更是动态生成和持续迭代的过程;产教融合不再只是校企合作的制度安排,而是产业生态与人才成长机制的深度共生;复合型人才培养则转向“跨界–协同–共生”的能力生成逻辑,强调人才在不确定环境中的自适应、自创新和自演化。

在我国的数字经济实践中,这种创新性的能力结构嬗变表现得尤为突出。中国电商平台的规模化、智能化和社会化发展,为能力结构的动态生成、跨界协同和社会嵌入提供了独特土壤。中国经验不仅在于能力要素的丰富,更在于能力生成机制的创新——数据驱动下的能力自进化、平台生态中的多元协作、社会责任导向下的价值共创,已成为中国电商人才能力结构嬗变的鲜明标识。

3. 现实困境:结构性障碍与深层矛盾

尽管中国电商人才能力结构的创新已经成为行业共识,相关政策与实践探索也不断推进,但在现实层面,人才培养与能力生成依然面临诸多深层次矛盾和结构性障碍。首先,能力标准体系的分散与评价机制的不健全,成为制约电商人才能力结构优化的核心瓶颈。当前,不同高校、企业和行业协会对于电商人才能力的界定标准各异,缺乏统一、权威的国家级能力框架。这种标准的碎片化直接导致人才培养目标模糊,课程体系与产业需求之间存在显著脱节。用人单位普遍反映,毕业生在实际工作中往往难以胜任数据分析、平台运营、合规治理等关键岗位,人才供给与岗位需求之间的结构性错配问题日益突出。

其次,产教协同深度不足,校企合作流于表面,难以形成能力动态更新的内生机制。尽管“产教融合”已成为政策主旋律,但在实际操作中,校企合作多以实习、讲座等短期形式为主,缺乏基于真实产业项目的深度协同。企业参与课程设计、能力评价和人才培养的积极性不高,导致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与产业前沿实践之间存在明显时滞。尤其是在数据智能、平台治理等新兴领域,校企双方的知识与资源共享机制尚未建立,难以支撑能力结构的动态演进。

第三,创新能力与社会责任教育的薄弱,成为制约电商人才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短板。在大多数高校和企业的人才培养体系中,创新创业教育仍以工具性技能训练为主,缺乏对创新思维、复杂问题解决能力的系统塑造。数字伦理、绿色发展、社会责任等议题尚未系统融入课程体系与实践环节,学生对于数字经济时代的社会挑战与公共价值缺乏深刻认知。这不仅影响了人才的综合素质,也削弱了中国电商在全球范围内的道德引领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最后,国际化能力培养体系尚未完善,跨文化沟通与全球规则适应力有待提升。随着中国电商平台和企业加速“走出去”,对具备国际视野、熟悉全球市场规则和跨文化沟通能力的人才需求日益迫切。然而,现有高校课程设置和国际交流项目仍以语言培训和短期交换为主,缺乏对国际电商法律、数据合规、全球供应链管理等实质性内容的系统培养,人才的全球竞争力与适应力亟待提升。

4. 创新路径:理论逻辑与实践机制

针对上述困境,亟需以系统性创新路径回应数字经济时代的多重挑战。本文提出以“数据驱动–跨界整合–平台治理–社会责任”为核心的能力结构创新路径,这一路径不仅是能力要素的扩展,更是能力生成机制、培养模式与社会价值的深层重构。

首先,能力结构创新的根本在于数据驱动。数据已成为数字经济时代的核心生产要素,也是电商人才能力生成与升级的内在引擎。人才不仅要掌握数据采集、分析与挖掘的技术,更要具备基于数据进行战略决策和业务创新的综合素养。数据敏感性、数据伦理意识和数据安全能力,成为新型能力结构的基础支撑。高校与企业应联合开发基于真实数据场景的课程与项目,通过数据驱动的能力训练,实现人才能力的动态更新与自我进化。

其次,跨界整合能力的塑造,是应对复杂产业生态和多元知识体系融合的关键。数字经济下的电商已从单一业务链条转向多业态、多场景的生态系统,人才必须具备多学科知识融合与产业链协同的能力。跨界整合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技术、管理、营销、法律等多元知识,更强调在项目实践中实现知识迁移与创新应用。高校应探索跨学科联合培养、产业导师制和多元项目孵化机制,推动学生在真实产业生态中锻炼系统思维和创新能力。

再次,平台治理能力的强化,是电商人才能力结构创新的核心突破。平台经济的兴起使治理与合规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才不仅要理解平台经济的运行机制,更要参与到平台规则设计、风险管控和生态治理中。平台治理能力的培养,需要高校与平台企业共同开展治理创新实验、数据合规模拟和风险管理实训,将理论学习与实际操作深度结合。通过平台治理能力的系统锻炼,人才能够在多元利益主体间实现协调与创新,引领产业生态的健康发展。

最后,社会责任能力的嵌入,标志着能力结构创新已超越经济效益的单一追求,迈向社会价值和可持续发展的更高层次。数字鸿沟、算法歧视、绿色供应链等议题,要求电商人才具备公共精神、伦理判断和社会创新能力。高校应将数字伦理、绿色发展、社会创新等课程纳入必修体系,组织学生参与社会调研、公益项目和绿色电商竞赛,引导人才在实践中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全球视野。

5. 发展对策:系统推进与机制保障

为确保创新路径的有效落地,必须建立系统化的体制机制保障。

首先,应在国家层面制定权威的电商人才能力框架,将“数据驱动–跨界整合–平台治理–社会责任”四维能力纳入能力标准体系,并建立分层分类的评价机制。通过全国性能力认证、行业标准制定等手段,推动高校和企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与产业需求的精准对接。

其次,深化产教协同机制,推动校企共建课程、联合研发项目和共用实验平台。应鼓励企业深度参与课程设计、能力评价和项目孵化,建立以项目成果和能力提升为导向的产教融合激励体系。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支持和评价激励,推动校企合作从“浅层互动”向“深度共生”转变。

再次,应将创新能力与社会责任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高校应开发面向复杂问题解决、社会创新和绿色发展的课程体系,组织学生参与跨学科创新实践和社会服务项目。通过竞赛、实训、社会调研等多元活动,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公共责任感。

此外,加强国际化能力培养,拓展国际交流与联合培养的广度与深度。高校应与国际知名高校、跨国企业共建课程与实训平台,开设国际电商规则、全球数据合规、跨文化管理等系统课程,培养具备全球视野和国际竞争力的高端人才。

最后,建立数字化能力档案和动态评估系统,实现人才能力的全过程跟踪和持续升级。通过智能化评估工具和大数据分析,动态反馈人才成长轨迹和能力短板,为个性化培养和终身学习提供数据支持与决策依据。

6. 结论与展望

数字经济时代的到来,深刻改变了中国电商产业的发展逻辑与人才需求结构。本文在系统梳理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批判性地分析了主流能力模型的理论基础与现实适用性,明确指出传统“知识技能型”范式已难以适应数字经济环境下电商行业的复杂性和创新性需求。文章进一步剖析了能力本位、产教融合、复合型人才培养等理论之间的内在联系与演进逻辑,强调能力生成机制的动态性、协同性和社会性。

结合中国数字经济转型与电商产业实践,本文提出以“数据驱动–跨界整合–平台治理–社会责任”为核心的能力结构创新路径。这一新范式不仅突破了能力要素的简单叠加,更在能力生成机制、培养模式和社会价值观念上实现了系统性重构。文章深入分析了当前中国电商人才能力结构优化过程中面临的标准分散、产教协同不足、创新与责任教育薄弱、国际化能力短板等现实困境,提出了以能力标准体系建设、产教深度协同、创新与责任教育强化、国际化能力提升和动态评估机制为支撑的系统发展策略。

展望未来,随着数字经济的持续演进和全球产业格局的深刻调整,中国电商人才能力结构的优化升级将面临更高层次的挑战与机遇。理论创新、实践机制完善与社会价值引领应当形成合力,推动能力模型的动态演化与国际对话。具体而言,应进一步加强理论与实证研究的互动,推动能力结构标准的科学化、体系化和动态化发展;深化产教融合,完善校企协同育人机制,促进能力生成与产业实践的深度耦合;强化社会责任和国际化能力培养,提升电商人才的全球视野与道德担当;同时,积极借助大数据和智能化手段,实现人才能力全过程、全周期的动态追踪与精准提升。

基金项目

南京邮电大学教学改革研究重点项目“基于学生感知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研究”(NO. JG02421JX18);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水环境敏感地区再生水市场化配置体系研究”(NO. 23BJY097);全国统计科学研究项目重点项目“多源数据场景下的超大特大城市城区人口统计方法研究”(NO. 2024LZ007);江苏省基础研究专项资金(软科学研究)项目“创新驱动江苏海洋产业高质量发展路径与对策研究”(NO. BR2024033)。

NOTES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 北京, 2025。

参考文献

[1] Kansal, J. and Jain, N. (2019) Development of Competency Model and Mapping of employees Competencies for Organizational Development: A New Approach. Journal of Scientific and Industrial Research, 78, 22-25.
[2] Lutz, S.U. (2019) The European Digital Single Market Strategy: Local Indicators of Spatial Association 2011-2016. Telecommunications Policy, 43, 393-410.
https://doi.org/10.1016/j.telpol.2018.10.003
[3] 李豪, 邬卫东, 孙思莹. 数字化转型背景下农村电商人才的技能需求与培养模式研究[J]. 电子商务评论, 2025, 14(2): 1114-1120.
[4] 陈玮. 数字经济时代电子商务人才的核心能力培养路径探索[J]. 商场现代化, 2025(7): 23-25.
[5] 李政, 胡中锋. “一带一路”背景下高职跨境电商人才能力需求研究——基于粤港澳大湾区中小企业的调查分析[J]. 高教探索, 2018(8): 92-96.
[6] 杜金涛. 数字经济背景下电子商务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 中国管理信息化, 2025, 28(10): 188-190.
[7] 王海建, 郝宇青. 数字治理中技术依赖的伦理风险与规制[J]. 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 26(4): 103-111.
[8] 姜海阳. 建立供应链需求信息共享机制是跨境电子商务发展的关键[J]. 中国商界, 2025(7): 178-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