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以浙江外国语学院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大三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法系统考察了他们对人工智能在毕业论文写作中应用的认识现状。调查结果显示,当前多数受访学生对人工智能辅助论文写作的认知仍存在显著不足,具体表现为对相关技术原理、应用场景及伦理边界等方面缺乏清晰认识。基于调查结果,本文从学校、院系、指导教师三个方面提出了针对性的对策建议,旨在提升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学生的学术写作能力,同时为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背景下的毕业论文写作教学模式创新提供参考依据。
Abstract: This study focuses on third-year students majoring in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Teacher Education) at Zhejiang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 Through a questionnaire survey, it systematically examines their current understanding of the application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 in thesis writing. The results reveal that most respondents exhibit significant gaps in their awareness of AI-assisted academic writing, particularly in terms of technical principles, practical applications, and ethical boundaries. Based on the survey results, this paper proposes targeted recommendations for universities, departments, and supervising instructors to enhance the academic writing competencies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Teacher Education) students. Additionally, it aims to provide insights for innovating thesis-writing pedagogy in the context of higher education’s digital transformation.
1. 引言
毕业论文是专业人才培养的必要环节,也是学生本科四年学习成果的总结,更是学术研究能力的体现,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对于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来说,毕业论文要兼具学术性与师范性,聚焦语言文学研究与语文教学实践的结合[1]。以浙江外国语学院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为例,根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大三下学期(第六学期)是“课堂教学 + 见习”的培养模式,这一学期要修完整个大学期间所有的专业课程,课程以师范技能实践类为主(“语文课程标准与教材分析”“教师专业发展”“语文教材经典作品文本解读”等)。为了更好地将课堂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学生在第七学期将进入中学进行为期十四周的跟岗实习,这一学期也要完成毕业论文的开题,很多学生也要利用这期间准备出国、考研、考公、考编,学生“多线作战”必然会导致投入到毕业论文开题的精力有限。因此,第六学期是确定毕业论文选题的关键时期,学生需提早明确毕业论文写作的方向和具体流程,为顺利毕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人工智能(AI)已逐渐渗透到教育的各个层面,它不仅为学生提供了更为智能化、个性化的学习支持,也为教学改革、教育质量提升提供了新的机遇。在这一背景下,如何充分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提升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毕业论文的质量,是当前高校教育改革转型的大势所趋[2]。当代大学生面对新鲜事物有着较强的适应和接受能力,现已普遍在查阅资料、完成课程作业等方面尝试使用人工智能。面对即将要完成的毕业论文,对于论文写作的规则是否了解?对于人工智能报以什么样的态度?如何将其应用于毕业论文中?带着这些问题,笔者面向浙江外国语学院汉语言文学(师范)大三学生发放了调查问卷,了解学生对于人工智能应用于毕业论文的认知情况,发现学生在论文写作前存在的疑虑和盲点,针对问题提出建议与对策,旨在引导学生合理运用AI工具辅助论文写作全流程,有效提升其学术研究能力,并为师范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提供实践参考。
2. 调查问卷问题设计
本问卷的问题主要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为学生对于毕业论文的基本认知情况,如“论文选题方向是否确定”“是否有意向的指导教师”等;第二部分为对AI工具的认知情况,如“对AI工具的熟悉程度”“使用过哪些AI软件”“AI可为毕业论文撰写提供哪些方面的辅助”;第三部分为AI具体应用于毕业论文写作的认知情况,问卷设置了一些情境,如“用ChatGPT检查论文语法和标点错误”“复制他人论文核心观点,用AI重写以降低查重率”等让受试者判断学术不端的程度,考察学生对于正确使用AI工具辅助毕业论文撰写的了解程度。另外,为了了解学生的其他想法,问卷还设置了主观问答题“对于AI辅助毕业论文撰写还有哪些疑问和顾虑?希望学院提供哪些具体的帮助和指导?”,旨在对调查结果加以补充完善。
3. 回收问卷分析
该问卷通过问卷星于2025年5月2日面向浙江外国语学院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大三学生发放,共回收问卷121份。为了验证问卷调查的有效性,利用问卷星自带的SPSS分析软件对问卷的效度进行检测,结果显示:KMO值为0.749,超过达标值0.6,可以证明问卷调查结果比较有效。接下来,我们将从“毕业论文撰写的基本认知”“人工智能的接受和使用”“人工智能应用于毕业论文撰写的认知”三个方面对问卷调查结果进行分析。
3.1. 关于“毕业论文撰写的基本认知”的调查结果
根据调查,有76.86%的学生尚未确定选题方向,这是由于学生还处于被动听课的阶段,加上还未正式开始毕业论文导师互选,尚未认真考虑毕业论文的事情。在“当前倾向的毕业论文选题方向”一题中,“现当代文学”“语文教育”“古代文学”“外国文学与比较文学”选择人数位列前四,这可以看出“文学研究”与“教育实践”并重的专业认知。关于“您是否已有意向的毕业论文指导老师?”一题中,有35.54%的学生已经有了意向的导师,结合之前题目有不到四分之一学生还未明确论文方向,数据差异显示出一些学生对于指导教师的具体研究方向还不是很清楚,在选择意向导师时会带有一定的个人喜好。在“您希望学院或指导老师在选题阶段提供哪些支持?”一题中,选择最多的选项为“一对一导师选题辅导”“供往届优秀论文选题参考”“推荐相关文献或数据库”,可以看出学生对于毕业论文的选题与撰写都存在一知半解的状态,存在较强的个性化需求。在“您认为毕业论文写作的主要难点是?”一题中,选择最多的为“理论深度不足”“学术语言表达”“选题价值判断”,这可以反映出学生能够意识到毕业论文需具备“学术性”和“系统性”。本科生在大学前三年一直是被动接受知识,缺乏主动思考和创新的锻炼机会,而毕业论文撰写需要完成从“知识学习者”到“知识生产者”的角色转换,学生在身份的转换过程中即将面临巨大的挑战。
3.2. 关于“人工智能的接受和使用”的调查结果
在“您对AI工具(如ChatGPT、文心一言、DeepSeek等)的熟悉程度”这一问题的回答上,有52.89%的学生表示偶尔使用,40.5%的学生经常使用,仅有6.61%表示听说但未使用。可以看出,当代大学生对于人工智能接受较快,已经较为广泛应用于学习与生活中。在“您在论文写作(包括课程论文、学年论文等)中是否使用过AI工具”一题中,有60.33%的学生使用过AI工具,常用的软件为“豆包”“文心一言”“DeepSeek”“ChatGPT”“Kimi”这些当下影响力较大的人工智能APP。在“您认为使用AI工具可以在毕业论文撰写上起到哪些辅助作用?”一题中,选择最多的为“论文框架生成”“选题方向建议”“文献综述辅助”,这些都是论文写作初期需要解决的“关键痛点”,可以反映出学生反映出学术写作结构化能力不足、选题创新焦虑及文献处理能力欠缺的问题。这一现象凸显师范专业教育偏重专业理论知识和教学技能而轻科研训练,学生面对传统文学研究与现代教育技术融合时存在一定的适应困难。
3.3. 关于“人工智能应用于毕业论文撰写的认知”的调查结果
为了了解学生对于将人工智能应用于毕业论文的看法,问卷设置了在对“请判断以下使用AI的行为是否属于学术不端”一题中,对于比较明显的是非判断是较为准确的,如“用ChatGPT检查论文语法和标点错误”“提交完全由AI生成的8000字毕业论文”学生都认为这样的行为是完全错误的。然而对于“要求AI生成《鲁迅小说叙事特点》的论文框架(未修改直接使用)”“将AI生成的‘古诗教学法’段落改写后加入正文,未标注来源”这两个情境下,受试者的看法并不一致,“需声明AI辅助”“轻度不端”“严重不端”的选择没有显著的差异,这反映出对AI辅助学术写作的伦理边界认知模糊,缺乏统一的学术规范意识。部分学生可能认为机械性内容(如框架生成)无需声明,而直接改写AI文本却未标注则更接近学术不端,但整体上对AI使用的合规性判断尚不清晰,说明学术诚信教育未跟上AI技术普及的步伐,需加强相关规范指导。通过“您是否清楚学校关于毕业论文使用AI工具的规范”这一问题的回答情况也能够进一步验证:大概四分之三的学生对于学校关于毕业论文使用AI工具的规范是不了解的。
通过对调查问卷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由于缺乏主动科研意识,且对导师研究方向了解不足,汉语言文学(师范)学生在大三即将结束时大部分仍未确定毕业论文选题,学生在选题方向更倾向于文学与语文教育方向,但面临理论深度、学术表达等挑战。绝大部分学生使用过AI工具,多用于框架生成、选题建议等,但对其伦理边界认知模糊,大部分学生不了解学校AI使用规范,凸显学术诚信教育与科研能力培养的不足,需加强指导与规范。
4. 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学生毕业论文使用AI工具的对策和建议
通过对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大三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我们大致了解了学生对于将人工智能应用于论文写作的态度认知。由于大部分学生还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阶段,毕业论文撰写需要完成身份的转换,而学生还缺乏独立研究的能力,除了需要论文导师做好指导以外,如何正确地利用AI辅助论文选题及撰写将对论文质量产生重要影响。笔者将从学校、院系、指导教师三个方面提出对策和建议。这也进一步证明学术素养低与论文写作能力不强仍是当前本科院校大学生毕业论文写作诸多问题中的核心问题[3]。
4.1. 导师主导
尽管人工智能可为学生在论文写作中提供精准选题、文献归纳、表达纠错等功能,有效减少“低级失误”。但毕业论文的理论深度、学术表达以及文献来源是AI无法实现的,当前本科生的毕业论文指导教师的作用仍不可替代。吴秀明(2003)提出,选题应具有专业性原则、创造性原则、科学性原则等[4]。指导教师可以面向不同学生提供定制化的论文写作方案,兼顾教学工作的规模化和个性化需求[5]。在选题阶段,导师可借助AI工具(如ChatGPT、DeepSeek等)与学生结合AI分析学科热点,生成选题建议,梳理文献,但需强调批判性思维,避免依赖AI生成浅层选题。在写作过程中,导师应定期检查学生论文的AI使用情况,例如对比初稿与AI生成内容,确保改写和引用的规范性。最后,在定稿前,导师应严格审核AI生成内容的学术合规性,确保论文符合学术诚信要求,帮助学生顺利完成从“知识接受者”到“学术研究者”的过渡。
4.2. 规范细化
学校应制定明确的AI工具使用规范并纳入学术诚信教育体系。目前,复旦大学、中国传媒大学等高校都出台了人工智能工具在本科毕业论文撰写过程中使用的详细规范。教务处在借鉴已有规范的基础上可联合二级学院学术委员会出台《毕业论文AI辅助写作指导细则》,明确允许使用的范围(如框架生成、语言润色)和禁止行为(如直接复制AI生成内容未标注),并规定违规处理措施。其次,在全校范围内定期开展学术伦理讲座,结合典型案例(如AI生成未标注、抄袭等)进行警示教育,强化学生的学术规范意识。此外,在论文提交前提供覆盖所有学生的AI使用自查服务,帮助学生识别AI使用不当的风险。最后,学校应鼓励跨学科合作,例如面向师生开设“数字人文与AI应用”选修课,帮助学生掌握合法、高效的AI辅助研究方法,避免因技术认知不足而误用。
4.3. 院系协同
学生应结合专业特点,优化毕业论文指导流程,并加强AI工具使用的针对性培训。首先,学院可利用小学期举办“毕业论文写作与AI辅助”工作坊,由校内外资深教师示范如何利用AI进行选题分析、文献梳理及框架优化,并强调学术引用规范,论文指导教师也可共同参与学习。其次,可建立“往届优秀论文选题库”和“AI提示词模板库”,帮助学生高效利用AI生成符合要求的选题和结构。最后,在论文评审环节,可增设“AI使用说明”部分,要求学生声明AI辅助的具体内容,确保透明度,同时将合理使用AI纳入评价标准。
5. 结语
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的毕业论文写作需抓住AI技术在文献处理、理论关联、语言规范上的优势,坚持“AI是辅助不是替代”“导师主导”“使用透明规范”的原则,通过学校支持、院系协同、导师个性化指导,形成“技术辅助 + 人文深度”的培养模式。同时需警惕AI依赖,始终强调师范生在文学解读、理论批判、语言表达上的主体性能力培养,真正把AI视为提升论文学术性、创新性和规范性的利器,助力汉语言文学(师范)毕业论文质量的显著提升,为新时代汉语言文学师范生人才培养助力。
基金项目
人工智能背景下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毕业论文提质策略研究(项目编号:PX-5424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