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在全球化进程加速与文化数字化转型的双重语境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面临本体性价值消解与传播效能弱化的系统性挑战。本文以西安鼓乐为研究对象,通过历史文献学考据与音乐形态学分析的交叉验证,系统解构其千年传承脉络与当代发展困境。研究揭示西安鼓乐从隋唐宫廷雅乐向宋元俗乐的嬗变过程具有鲜明的历史逻辑,安史之乱引发的乐师流散打破雅乐封闭体系,促使其与民间音乐发生深度交融,形成坐乐与行乐双轨并行的演奏体系。明代戏曲艺术的渗透推动鼓乐叙事结构转型,而在清代多元文化融合背景下,竹笛主奏的复合器乐结构与《婆罗门引》等千余首唐宋曲牌的活态存续,最终形成雅俗共赏的艺术特质。这种跨越千年的艺术积淀虽为当代非遗传承提供基因密码,却面临传统谱式数字化转译困难、年轻受众接受度低等现实困境。为破解这一传承困局,文章创新性提出以专业会展为载体的现代化转化路径,构建起文化传承、教育传播与经济赋能三位一体的价值模型。文化传承维度通过数字化手段实现基因解码,运用三维建模复现唐代乐舞场景,结合动态捕捉技术解析古谱韵律,构建交互式展区展示乐器制作技艺。教育传播形成PGC、UGC与PUGC协同矩阵,以学术机构主导的乐律复原为根基,通过短视频挑战赛激活青年参与,借助艺术家联名开发沉浸式演艺项目推动创新表达。经济赋能构建“非遗 + 科技 + 文旅”融合模式,开发区块链数字藏品认证文化IP,设计鼓乐主题线路串联历史遗址与传习所,建立院校与非遗工坊的产学研机制。运营体系经历三次迭代:初创期完成资源整合,转型期形成双轨传播系统,成熟期构建产学研人才矩阵。通过差异化体验设计,青年群体在VR击鼓装置中感知传统韵律,中老年观众则通过历代乐谱手稿进行深度认知。保障机制实现政策、技术与生态三维联动,政府跨部门协作破除行政障碍,RFID技术保障展品溯源管理,校企数字实验室支撑技术转化,形成文化价值与产业效益的良性循环。研究为非遗项目提供了可复制的转型范式,通过数字化展会、沉浸体验与产业链整合的方法论体系,有效破解保护与发展的失衡难题,对文化遗产现代化治理具有重要实践意义。
Abstract: Under the dual contexts of accelerating globalization and cultural digital transformation, the living inheritance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CH) faces systemic challenges, including the erosion of its intrinsic value and diminished efficacy in dissemination. This study takes Xi’an drum music as its focus, employing cross-verification between historical documentation and musical morphology analysis to deconstruct its millennium-long evolutionary trajectory and contemporary dilemmas. The research reveals that the transformation of Xi’an drum music—from the court ritual music (Yayue) of the Sui and Tang dynasties to the vernacular music of the Song and Yuan periods—follows a distinct historical logic. The An Lushan Rebellion (also known as the An Shi Rebellion), which caused the dispersal of court musicians, dismantled the closed system of Yayue and catalyzed its integration with folk music, giving rise to the dual performance system of Zuoyue (seated music) and Xingyue (processional music). During the Ming Dynasty, the influenc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opera reshaped drum music’s narrative structure. In the Qing Dynasty, under multicultural influences, the bamboo flute-led composite instrumental structure and the living preservation of over a thousand Tang-Song tune names, such as “Bolumen Yin,” culminated in an artistic style that bridges refined and popular tastes. Despite this millennia-spanning artistic legacy—which provides a foundational element for contemporary ICH inheritance—Xi’an drum music now confronts practical challenges, including difficulties in digitally transcribing traditional notation systems and low appeal among younger audiences. To address this inheritance dilemma, the study innovatively proposes a modern transformation pathway anchored in professional exhibitions, constructing a tripartite value model that integrates cultural preservation, educational dissemination, and economic empowerment. In the dimension of cultural preservation, genetic decoding is achieved through digital interventions: 3D modeling reconstructs Tang Dynasty music-dance performances, motion capture technology analyzes rhythmic patterns of ancient scores, and interactive exhibition zones demonstrate traditional instrument-making techniques. In educational dissemination, a synergistic matrix of PGC (Professionally Generated Content), UGC (User-Generated Content), and PUGC (Professionally-User Generated Content) is established. Grounded in academic-led restoration of ancient tonal systems, this approach activates youth engagement through short-video challenges and drives innovative reinterpretation via immersive performance projects co-created with artists. In economic empowerment, an integrated “ICH + Technology + Cultural Tourism” model is developed, featuring blockchain-certified digital collectibles to enhance cultural IP value, drum music-themed heritage routes linking historical sites with ICH workshops, and industry-academia-research collaboration mechanisms between universities and ICH practitioners. The operational framework has evolved through three phases: initial resource integration, a dual-channel dissemination system during transformation, and a mature talent ecosystem blending industry, academia, and research. Through differentiated experiential design strategies, younger audiences engage with traditional rhythms via gamified VR drumming simulators, while middle-aged and elderly audiences achieve profound cultural understanding through interactive digital exhibits of historical music manuscripts. The safeguard mechanism achieves trilateral coordination across policy, technology, and ecosystem. Cross-departmental governmental collaboration dismantles administrative barriers, while RFID technology enables traceability management of cultural exhibits. University-industry digital laboratories drive technological conversion, thereby establishing a virtuous cycle integrating cultural value with industrial-economic returns. This study proposes a replicable transformation framework for ICH projects. By employing a methodological system combining digital exhibitions, immersive experiences, and industrial chain integration, it effectively resolves the inherent tension between preserv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e findings offer critical insights for advancing modern governance paradigms in cultural heritage.
1. 引言
在全球化与信息化的浪潮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成为文化研究与实践的关键议题。西安鼓乐,作为中国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以其深厚的历史底蕴、独特的音乐形态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被誉为“中国古代音乐的活化石”。然而,在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中,西安鼓乐的传播面临着传承与发展的双重挑战,互为依存,不可分割[1]。当今社会改革进入深水区,社会环境制约机制创新。观念与现实脱节,治理机制难推进,矛盾凸显[2]。如何在新时代背景下,有效保护、传承并创新性地发展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近年来,为应对西安鼓乐面临的挑战,多种创新形式不断涌现。朋洛[3]提出通过图形化语言将鼓乐视觉化,将文化符号转化为平面图形,打破时空限制,增强传播效果。杰姆逊则强调,传统与互联网文化的有机结合是文化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这也催生了“互联网+”背景下的西安鼓乐创新模式[4]。此外,在文旅融合的背景下,保护西安鼓乐的非遗生存空间,增强群众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是实现有效保护与传承的重要途径[5]。然而,传承不仅需要丰富内容,更需要创新方式。非遗纪录片的出现为观众提供了视觉化的文化体验,其影像表达作为核心环节,直接影响叙事结构和创作者理念的传达[6]。
无论采用何种创新方式,都需要依托合适的载体。专业会展作为文化传播的重要平台,能够聚集人与物,传递信息[7],展示传统文化魅力,促进学术交流与文化传播[8],在推动非遗文化的现代化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沉浸式体验作为文化与科技融合的新型业态[9],能够有效提升专业会展的社会影响力与文化价值。由此可见,专业会展不仅是非遗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更是推动非遗文化现代化发展的关键力量。
如何在新的历史方位下让历史照进现实,焕发档案新的生命力,是摆在档案工作者面前的重大课题[10]。基于此背景,依据布迪厄文化资本理论对“文化资源资本化”的阐释,本研究提出的西安鼓乐非遗文化展览会策划与实施有助于探索非遗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可持续发展路径。
2. 西安鼓乐的传承与特色
2.1. 西安鼓乐源流考
西安鼓乐肇始于隋唐时期,其艺术基因源自宫廷雅乐与民间俗乐的深度互鉴。作为封建王朝鼎盛时期的唐代,凭借强大的政治经济实力与开放的文化政策,构建了空前繁荣的音乐体系[11]。《新唐书·礼乐志》载录,太常及鼓吹署辖制音声人达数万之众,形成了笙、笛、战鼓、座鼓等器乐组合的规范化演奏范式。安史之乱引发的剧烈社会动荡[11],促使宫廷乐师流散民间,标志着该艺术形式从宫廷雅乐向民间俗乐转型的关键节点。这种文化下移现象,使原本囿于庙堂的乐制结构开始吸纳市井音乐的鲜活元素[12]。
在宋元明清四代的历史演进中,西安鼓乐完成了多维度的艺术嬗变。宋代“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政治理念催生了市民文化的勃兴,《东京梦华录》描绘的茶坊酒肆音乐场景[13],为其提供了广阔的传播空间。至南宋时期,教坊制度的废除与瓦子文化的兴盛[14],推动该乐种进一步融入民间节庆与祭祀仪式。明代王圻《三才图会》对乐器形制的详实记载[15],印证了其在器乐组合与演奏技法上的创新突破;而戏曲音乐的渗透,则赋予其情节化叙事特征。清代礼乐制度的多元融合[16],使其既保留宫廷仪轨的庄重感,又在商业活动与私人聚会中发展出通俗化的表现形式。值得注意的是,文人雅集对其的记载及市民阶层壮大带来的演出场景扩展[17],共同构建了该艺术形式雅俗共赏的文化特质。这一历时千年的演变历程,本质上是宫廷雅乐、地方民俗与时代精神交织作用的音乐文化现象。
2.2. 西安鼓乐魅力体现
西安鼓乐独特的演奏形式,是其区别于其他传统音乐的显著标志,也是其艺术魅力的重要来源。它融合了多种演奏方式,展现出丰富的音乐层次和独特的节奏感。西安鼓乐主要分为坐乐与行乐两种演奏形式,“坐乐”和“行乐”两种演奏方式与唐代演出中的“坐部伎”与“立部伎”相似,同时还保存着唐宋以来各类体裁的曲牌千余首[18]。“坐乐”多用于室内演奏,形式庄重典雅;而“行乐”则多用于室外或行进中演奏,风格活泼悠扬。在乐器构成上,西安鼓乐以竹笛为主奏乐器,辅以笙、管等吹奏乐器,以及坐鼓、战鼓、大钹、小钹等打击乐器。这些乐器共同构成了西安鼓乐独特的音色和韵律。《婆罗门引》又名《霓裳羽衣曲》。唐玄宗在对其进行创作的过程中,融入了唐朝音乐文化,结合了箫、鼓等乐器,其旋律质朴、意境悠扬,深受民众喜爱,由此成为西安鼓乐最具代表性的作品[19]。
西安鼓乐丰富内涵的重要依托——众多曲目和体裁——是在其长期的发展历史中不断吸收创造和逐渐积累形成的。西安鼓乐包含了唐、宋、元、明、清历代音乐[20],经过长期的发展演变,形成了复杂而有序的结构。这种独特的结构使得西安鼓乐在演奏时,各部分之间相互呼应、层次分明。其演奏技巧高超,表现形式丰富多样,涵盖独奏、重奏、合奏、对奏等多种形式。独奏时,演奏者能充分展现个人技巧和音乐表现力;重奏则注重乐器之间的配合与呼应;合奏时,众多乐器齐鸣,气势恢宏;对奏时,乐器之间你来我往,充满了趣味性和互动性。不同演奏形式相互配合,展现出丰富的音乐层次,让听众沉浸在美妙的音乐世界中。
西安鼓乐以其独特的音乐形态,成为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在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3. 西安鼓乐教育与传承的传播矩阵
在当今时代背景下,西安作为古丝绸之路的起点和新时代经济带的核心枢纽,凭借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地缘战略价值,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西安鼓乐作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教育传承与创新传播在文旅深度融合的浪潮中显得尤为关键。在此进程中,非遗会展正日益凸显其作为核心平台与战略支点的核心作用,为西安鼓乐的展示、交流、传播与活态传承提供了不可替代的实体空间与聚合场域。而专业生产内容(PGC)、用户生产内容(UGC)以及专业用户生产内容(PUGC)则作为强大的内容生产与传播力量,深度融入并有效支撑着非遗会展的成功举办与影响力扩散[21]。
非遗会展的核心价值在于其汇聚与展示的平台效应。各类专题展览、文化节庆、艺术周活动及博览会等高规格会展形式,为西安鼓乐构建了集中化、沉浸式的展示舞台。这些平台通过精心策划的主题展陈,系统梳理历史脉络,展示珍贵的古乐器与乐谱等文物,权威性地向国内外观众传递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与艺术价值[22]。会展空间创造的独特氛围,结合舞台上的经典曲目展演、互动区的乐器试奏体验、工坊的技艺传授以及多媒体技术营造的历史场景,能够有效打破观演隔阂,让观众身临其境地感受鼓乐的魅力,建立起深层次的文化认同与情感连接。更重要的是,会展汇聚了学术机构、专业院团、传承人、文旅企业、媒体及广大公众,成为思想碰撞、经验交流、技艺切磋、合作对接的高效节点,极大地促进了“产学研用”的深度融合,为西安鼓乐的传承保护、教育推广、文创开发及旅游融合注入了持续动力。西安鼓乐会展更成为向丝路沿线国家乃至全球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的重要窗口,通过国际性的展演与对话,有力促进了跨文化交流与民心相通。
支撑这一核心平台高效运作并放大其影响力的,正是PGC、UGC、PUGC构成的多元内容生产与传播体系。专业生产内容(PGC)为非遗会展奠定了深厚的学术根基与卓越的艺术品质保障。音乐学院的专家学者深度参与策展内容设计、历史研究阐释及学术研讨活动,其严谨的学术成果和编纂的教材论著确保了会展内容的权威性与知识深度。专业院团作为舞台表演的中坚,以其高水准的示范展演和大师工作坊,为观众呈现了西安鼓乐的艺术巅峰,树立了学习的标杆,是会展专业品质与吸引力的核心支撑。
用户生产内容(UGC)则极大地激发了公众参与热情并拓展了会展的传播广度。会展期间及前后,广大的音乐爱好者、学生社团、民间艺人通过短视频平台自发分享观展的精彩瞬间、现场体验、学习心得以及互动花絮。这种源自大众视角、真实鲜活的内容分享,如同“自来水”般在社交网络上涌动,有效吸引了更广泛圈层的关注,激发了潜在受众的参与兴趣。学生社团在校园活动中对会展内容的创新演绎,民间艺人在社区节庆中融入会展元素的表演实践,都使得会展的影响力从核心现场辐射至更广阔的线下社群和线上网络,实现了文化的“破圈”传播。抖音等平台上相关话题积累的庞大播放量,正是UGC对会展热度持续推高和内容生态丰富的重要体现。
专业用户生产内容(PUGC)则为非遗会展注入了创新活力与数字化动能。具备专业背景的自媒体人、懂技术的传承人、音乐学院师生等PUGC创作者,是推动会展体验创新与传播升级的关键力量。他们参与开发的交互式教学装置、运用虚拟现实(VR)或增强现实(AR)技术还原的历史场景体验项目、融合新媒体语言的创意导览或直播活动,显著提升了会展的互动性、趣味性与科技感。同时,PUGC模式擅长将专业知识转化为易于传播的形态。专业演奏者与文化学者、技术团队合作,在会展中展示区块链曲谱数字档案,或基于会展内容制作精良的短视频、在线课程,有效突破了会展的时空限制,构建了线上线下联动的传播新链路,吸引并触达了更广泛的线上受众。
因此,在西安鼓乐的当代传承与传播格局中,非遗会展发挥着汇聚、展示、体验与链接的核心枢纽作用。而PGC、UGC、PUGC这三种内容生产模式,则如同协同运转的强大引擎,为这一枢纽平台提供了不可或缺的专业深度支撑、大众参与动能与创新融合活力。三者共同赋能,使得非遗会展不仅成为呈现西安鼓乐文化精髓的殿堂,更成为连接传统与现代、专业与大众、线上与线下、本土与国际的活力场域,从而更有效地服务于西安鼓乐在新时代的传承、传播与创新发展,为增强中华文化软实力。
4. 展会蓝图
4.1. 展会核心价值体系构建
在文化产业快速迭代与全球化进程加速的双重驱动下,专业展会作为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它的繁荣与全球化的推进不断推动着专业人才需求的增长[23],其核心价值体系的建构对非遗传承具有战略意义。本文聚焦“笙笛吹尽水云间,重奏鼓乐遍长安”非遗文化展览会,通过系统化内容设计、精准市场运营及数字化体验创新,构建起包含文化传承、教育传播与经济赋能的三维价值模型。
展会通过数字化展陈体系实现非遗活化。随着数字技术和体验经济的兴起,公众对于通过数字化方式获得新鲜体验的需求日益凸显[24]。本展设置三大特色数字展区:“笙笙不息——主要乐器展区”采用三维建模与AR交互技术,完整呈现乐器形制演变及演奏技法细节;“锣鼓喧天——现场表演展区”集成动态捕捉系统与全景声场,创造多维度视听融合空间。技术赋能不仅强化了文化遗产的保护效能,更通过虚实交互的体验设计实现传统艺术的代际传播。
作为跨文化对话的重要平台,会展平台还为我们搭建了一个展示自我、交流技艺的宝贵平台[25]。展会构建起包含国际传播、专业研讨与产业协同的多维网络。通过设立国际非遗论坛、非遗传承人工作坊及全球直播互动环节,吸引多个国家的观众参与。展会期间举办的“丝路鼓乐国际研讨会”,涉及乐器制作、数字出版等领域。这种资源聚合效应不仅深化了不同文明间的音乐对话,更推动形成“非遗传承–学术研究–产业开发”的良性生态闭环。
会展经济是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会议、展览、展销、节庆等活动,带来直接或间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一种经济现象和经济行为[26]。从会展经济视角观察,本展会通过产业链条延伸产生显著经济辐射效应,通过资源整合与品牌运营,显著带动周边餐饮、住宿及交通服务产业链协同发展,同步促进文化创意产品交易规模扩容。特色展区推出的系列非遗衍生品,依托线上线下融合销售模式助推区域文化产业升级转型。更为重要的是,展会形成的文化品牌效应有效提升城市文旅融合形象能级,为后续产业资源导入创造持续吸引力。
本次展会通过沉浸式体验设计与交互式参与机制,构建起非遗活态传承的创新范式。依托“笙鼓传情”智能导览系统与三维全息投影技术,实现展品信息的多模态呈现,拓展了非遗传播的人机交互维度。观众在“沧笙踏歌——多元活动展区”可参与乐器制作全流程观摩、宫廷礼乐场景复现及非遗知识互动问答,有效实现观展身份从信息接收者向文化实践者的转换。研究表明,青少年群体通过现场接触演奏家与实操训练,其传统音乐认知度提升显著[27],印证了展会作为移动式文化课堂的教育效能。这种集文化传承、经济赋能与教育传播于一体的价值体系建构,不仅为西安鼓乐保护提供可持续解决方案,更形成可复制的会展模式样本,对推动非遗资源的创造性转化具有示范意义。
4.2. 阶段化发展图谱
在会展产业专业化升级背景下,西安鼓乐非遗文化展览会通过产业链整合实现运营体系迭代。基于会展产业链“组展–场馆–配套服务”三维能力提升框架[28],其发展历程呈现显著阶段性特征。
初创阶段(2016~2018年)的运营架构呈现扁平化特征,采用项目制分工模式,虽具灵活性却存在权责边界模糊问题。此阶段执行保障体系尚不完善,展品保护仅采用基础物理防护措施,应急响应机制缺失率较高。传播渠道局限于线下实体宣传,制约了文化传播效能[29]。文创产品开发仅涉及种类少,创新度低,产业协同指数低于行业均值。
转型阶段(2019~2021年)形成部门化组织架构,建立标准化执行流程体系。传播策略实现“线下实体+ 线上数字”双轨并行[29]。值得注意的是,行业媒体深度介入形成专业传播矩阵[30],专业性和权威性都远超传统媒体。文创产品线规模扩大。
成熟阶段(2022年至今)构建矩阵式管理体系,运用ERP系统实现跨部门协作。全媒体传播矩阵整合,大数据精准推送。产业融合形成“非遗 + 科技 + 教育”创新模式,开发数字藏品等新型文化产品。人才储备方面,建立“高校定向培养 + 行业专家导师制”的双轨机制。
5. 展会运营基石
5.1. 运营架构优化
现代会展业是一个涉及面广、政策性强、专业化程度高的产业[31]。展会运营架构的优化是确保展会顺利开展的关键。在组织架构方面,设立专门的组委会,负责展会的整体规划、协调和管理工作。我们的西安鼓乐非遗文化展览会的组委会由西安市人民政府、陕西省文化厅非物质文化遗产处、陕西省文明办等多个政府部门联合组成,确保了展会的权威性和资源整合能力。组委会下设多个工作小组,包括招商招展组、宣传推广组、现场管理组、后勤保障组等,明确各小组的职责和分工,确保各项工作有序进行。
在人员管理方面,招聘和培养专业的展会运营人才,提高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和服务意识。高校不仅可以输送会展人才,而且对会展中心的科学研究有利于会展中心认识到运营管理中的不足[32]。我们的团队成员由来自不同专业的本科生组成,有物流管理、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电子商务等,团队成员分工明确,各自负责财务分析、市场分析、招展招商等工作,确保了展会的专业性和高效性。除此之外,我们还定期组织培训和学习活动,让工作人员了解西安鼓乐文化知识和展会运营的最新理念和技术。展会前对工作人员进行了西安鼓乐历史、乐器制作、表演形式等方面的培训,确保他们能够为观众提供专业的讲解和服务。同时,建立科学的绩效考核机制,激励工作人员积极工作,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
一个地方的发展,拼的是资源、靠的是整合[33]。对于展会的发展也依旧适用。在资源整合方面,展会加强与政府部门、文化机构、企业、学校等各方的合作,整合各方资源,为展会的发展提供支持。这次展会与西安音乐学院、西安商务局等机构合作,邀请了多位鼓乐艺术家和专家参与展会的表演和讲解,提升了展会的专业性和文化内涵。与政府部门合作,争取政策和资金支持。
但是最重要的是,会展场馆运营要与当地城市经济发展“同频共振”,才能产生综合价值和影响力[34]。西安鼓乐展会充分利用了西安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优势,将鼓乐文化与城市旅游、文化产业紧密结合,推动了当地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展会期间吸引了大量国内外游客前来观展,带动了西安的酒店、餐饮、交通等相关行业的消费增长。随着人们对传统文化价值的认识加深,非遗文创产品成为连接传统与现代的桥梁,可以满足文化消费需求,助力文化旅游产业创新[35]。展会通过文创产品的销售和鼓乐文化的推广,提升了西安的城市文化品牌形象,进一步增强了城市的软实力和吸引力。
5.2. 展会执行保障机制
展会执行保障机制通过政策协同、技术赋能与生态共建的协同作用,建构了非遗文化展会的创新型治理框架。在政策协同维度,依托多层级政府联动机制形成制度保障体系,市级文旅部门主导建立非遗展会联席会议制度,整合文化、财政、商务等12个职能部门的政策资源,重点破解场馆使用审批、非遗展演许可等7类制度性障碍,构建跨部门政策适配矩阵。技术赋能层面,基于云计算的虚拟化架构,智慧会展管理系统实现了硬件资源的高效利用[36],集成参展商数据库与观众行为分析模块,运用RFID技术实现展品布展–展示–撤展的全流程溯源管理,通过LBS定位系统优化参观动线设计,实证数据显示场馆空间利用率提高,综合运维成本下降,显著缓解传统展会资源错配与信息孤岛问题。
生态共建维度形成三位一体的可持续发展架构:人才培养子系统创新“政校企”协同机制,依托高校共建实训基地,采用“理论–实践”双轨培养模式,系统性输出兼具非遗传承与项目管理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资源整合子系统构建动态资源聚合平台,整合传承人群体与文化企业资源,通过展演展示、研学教育、文创开发三重路径实现非遗资源价值转化;产业联动子系统设计“非遗+”产业融合模型,开发主题旅游线路集群,推动文创产品研发合作,显著提升区域文化经济附加值。三个子系统形成“人才供给–资源活化–产业增值”的闭环生态链。
质量评估环节引入社会网络分析法(SNA),通过量化分析文化传播网络中多元主体的交互关系,构建起连接宏观文化生态与微观参与行为的评估范式[37]。实证分析表明,非遗展会机制通过强化核心节点的文化枢纽功能,显著提升非遗项目的传播能级,同时促进边缘节点向次级传播中心转化,最终形成梯度扩散的文化生态圈层。这种基于关系数据的评估体系,不仅验证了文化中介理论在非遗领域的适用性,更通过识别网络结构和优化资源配置路径,为文化类展会提供了从关系维度量化价值创造过程的创新方法论。这套完善的保障机制使会展运营体系日趋成熟,为市场竞争力的构建奠定了坚实基础。
6. 展会的竞争优势分析
6.1. 差异化市场定位
西安鼓乐展会针对不同年龄群体的消费特征,设计了差异化的活动模块。青年群体偏好互动性与体验感,展会推出宫廷妆造体验、鼓乐演奏互动区等沉浸式项目;中年群体注重文化深度与专业性,策划了鼓乐历史讲座、乐器工艺解析等学术性活动;老年群体受限于体力与参与门槛,重点打造低强度、高观赏性的鼓乐表演与非遗工坊展示。每个顾客群体都能形成一个细分市场,不同消费群体的需求存在显著的异质性[38]。通过分层运营,展会实现了对全年龄段客群的有效覆盖,避免了传统展会“一刀切”的定位局限。
展会依据消费者核心诉求,将产品划分为品牌宣传、纪念收藏、礼品馈赠三大类别。针对参展商,推出分级广告展位服务,标准展位3万元/个,特装展位8万元/个,满足不同规模企业的曝光需求;面向普通观众,开发鼓乐纹样书签、仿古乐器模型等文创产品,并设置50~200元平价款与500元以上高端定制款,兼顾大众消费与收藏需求;针对礼品市场,设计融合鼓乐元素的礼盒套装,通过包装设计与文化附加值提升溢价空间。此类策略与山东济南乐器展的“国际文化交流”定位形成差异,凸显本土文化属性。
除此以外,我们以“文化价值 + 专业度”为筛选标准,构建“体验类 + 文化类 + 表演类”复合型展品结构。乐器演奏体验区与历史讲解区联动,增强观众认知深度;非遗工坊展示与文创销售区结合,实现文化传播与商业转化协同。相较于中国国际乐器展览会以“全产业链展示”为主的布局,西安鼓乐展会通过展品组合性强化主题聚焦度,同时采用“普通/高端”双路线定价策略,基础票60元、VIP套票288元,精准匹配不同消费能力群体的需求。
6.2. 非遗文化内核驱动的竞争力提升
西安鼓乐展会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西安鼓乐”为内核,通过文化符号的现代重构提升竞争力——提取唐代鼓器菱纹等核心元素,将其转化为鎏金蓝牙音箱等文创产品设计,实现传统技艺与现代生活场景的有机融合;创新性再造行乐仪式表演场景,将其发展为“长安鼓乐巡游”城市文化IP,在古城墙等景区开展常态化展演;开发限量版数字乐谱藏品,依托区块链技术认证文化稀缺性,有效提升市场溢价空间。
此类实践不仅区别于中国国际乐器展览会的“制造业技术交流”导向,更通过文化独特性形成竞争壁垒。
基金项目
本论文为2025年大连海事大学数智课程及国际化课程,AI-MOOC《市场营销学》的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