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语料库的汉俄语言文化中“狗/Cобака”的观念对比分析
A Corpus-Based Contrastive Analysis of the Concept of “Dog/Cобака” in Chinese and Russian Language Culture
DOI: 10.12677/ml.2025.137792, PDF, HTML, XML,   
作者: 王 琪:新疆财经大学中国语言文化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关键词: 观念词“狗”文化语言学文化内涵Conceptual Word “Dog” Cultural Linguistics Cultural Connotation
摘要: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观念词狗在汉语和俄语语言文化学中都占有重要的研究地位,本文从汉语和俄语的语料库中选取与观念词“狗”有关的俚语和俗语,运用语料库检索、对比分析的研究方法,通过对比分析汉语和俄语中观念词狗的语义特征和其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内涵,进而揭示出汉语和俄语中观念词狗的文化伴随意义的共性与个性之分。本文旨在从观念词的角度出发分析中俄两国观念词的异同进而更好地帮助中俄两国人民更好地理解两国文化的异同,消除在特定文化背景下由于文化歧义而引起的误解,推动中俄两国人民的文化交流和文化理解,促进中国与俄罗斯国家之间的文明互鉴。
Abstract: Language serves as the carrier of culture. The concept word “dog” holds an important position in the study of the language and culture of both Chinese and Russian. This paper selects idioms and proverbs related to the concept word “dog” from the Chinese and Russian corpora, and uses the research methods of corpus retrieval and comparative analysis. By comparing and analyzing the semantic features of the concept word “dog” in Chinese and Russian and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s behind it, this paper reveals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in the cultural accompaniment meanings of the concept word “dog” in Chinese and Russian. This paper aims to analyze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of the concept words between China and Russi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ncept words, so as to better help the people of China and Russia understand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of the two cultures, eliminate misunderstandings caused by cultural ambiguity in specific cultural backgrounds, promote cultural exchanges and understanding between the people of China and Russia, and promote the mutual learning of civilizations between China and Russia.
文章引用:王琪. 基于语料库的汉俄语言文化中“狗/Cобака”的观念对比分析[J]. 现代语言学, 2025, 13(7): 972-979. https://doi.org/10.12677/ml.2025.137792

1. 引言

语言的差异是由各民族的不同文化所决定的,语言是民族文化的载体,它随民族的发展而发展[1]。人类有着共同的认知基础。认知形式上的差异可通过概念结构和语言结构来寻找他们的对应关系,寻找差异背后隐藏着认知基础的语言的共同规律。一切文化知识又都依靠语言来记载与传播,即使是属于文化物质层次的现象,也只有通过语言的命名、阐释,才有意义[2]。语言反映了一个民族特有的文化现象,其背后蕴含着该民族的祖先世代积累的文化结晶,历经时间的洗礼仍然能够被后世所用[3]。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与文化联系最紧密的因素是词汇,包括成语性固定词组,成语,谚语等在内的语言称名单位(номинативныеединицы) [4]。观念词狗在俄汉语的文学作品,熟语,谚语,成语和日常用语中使用频率非常高。狗作为一种动物在人类的生存环境中被认为是一种可以驯服的动物,起到保护和防卫主人的本领,在中国和俄罗斯的语言文化背景下狗在人们心中都象征着忠诚。

本文使用文献整理归纳法,文化阐释法,通过查文献,期刊词典等途径来积累熟语(包括成语,谚语,歇后语)等材料,为提高例句的说服力和文章的科学性,本文在现有研究方法的基础上,利用语料库Национальный корпус русского языка (ruscorpora. ru)、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的CCL语料库(pku.edu.cn)、北京语言大学语料库中心BCC语料库(blcu.edu.cn)进一步搜集有关动物词“狗”的例句,从四个角度讲述动物词“狗”的文化伴随意义:(1) 俄汉共有的文化伴随意义;(2) 俄语独有的文化伴随意义;(3) 汉语独有的文化伴随意义。(4) 俄汉语中完全对立的文化伴随意义。人类的生活离不开大自然,而动物也是大自然中必不可少的存在。甚至动物存在的时间要远超于人类出现的时间。在农耕时代,动物被赋予神圣的象征意义,是人们祈求丰收,祭祀等活动场合上指定的对象。狗由于其生活习性与人类近乎相同,所以人们将它的生活习性转而看作成人的性格特性,并将其拟人化。由于各个国家之间的民族风俗习惯,风土人情,生活方式等客观因素的差异,使得狗的语义特征和其内在的文化内涵不同于其他民族。但与此同时,他们之间的文化内涵也存在共性特征。Н. И. Маругина认为在包含马,羊,驴,熊,猪,兔子等动物词汇单位中,动物词汇单位狗属于俄语语言世界图景中使用频率最高的词汇[5]

2. 俄语中观念词“狗”独有的文化内涵

1) 表示数量很多

[Сергей Любимов (nick)] Насчет Геббельса точно не скажу—докторов философии как собак нерезанных, но скотина, безусловно, талантливая. [Форум: Утро (2011)]

[谢尔盖·刘哔莫夫]关于格比利斯我的确不能说什么——哲学教授数不胜数,但是他毫无疑问是个天赋异禀的畜生。

2) 有经验智慧的人

俄语中的固定表达Собаку съесть.比喻某人在行业内十分有经验,很内行。狗在这个熟语中象征知识,本领和天赋。与此同时狗也象征摇摆不定,自相矛盾的性格。所以这个熟语既有褒义情感评价色彩,同时也含有贬义的情感评价色彩。

例如:Во-первых, нет уверенности, что дядя Вася, съевший собаку на ремонте «Жигулей», разберется в устройстве современной иномарки, а во-вторых, жалко терять гарантию. [Игорь Сирин. Свой путь // «Бизнес-журнал», 2003.10.23]

首先,我不敢肯定瓦夏叔叔在维修“日古丽”牌子的汽车方面是个行家,他能研究明白现代外国品牌的构造。第二,可惜维修质量没有保障。

3) 罪责。俄语的俗语Собака лает, ветер носит.字面意思是狗吠之声让风一吹就散。比喻对无稽的责难可以置之不理。此外还有Вешать собак на кого-либо表示将罪行嫁祸某人。

例如:Признаюсь, что я сам перед тобою виноват, как собака. [И. А. Крылов. Почта духов (1789)]

我承认,我在你面前做错了,像一只犯了错的狗。

4) 表示人。

例如:И проходит без очереди, потому что его тут каждая собака знает. [Андрей Волос . Недвижимость (2000) // «Новый Мир», 2001]

他每次来都不排队,所以在这儿每个人都认识他。

5) 占着茅坑不拉屎,自己不要的东西也不给别人用。

例如:— А он такой. Как собака на сене. Узнал, что у меня кто-то появился, и тут же занервничал. [Елена Белкина. От любви до ненависти (2002)]

— 他就是这样的人,占着茅坑不拉屎。听说我身边谁又出现了,立刻就开始发神经。

6) 极度寒冷。

例如:Там ни еды, ни электричества, собачий холод … и все это было тяжело и страшно … [Дина Рубина. Медная шкатулка (2011-2015)]

那里既没有水,也没有电,天寒地冻……所有这一切都是艰难又可怕……

7) 原来如此。

Вот где собака зарыта.这个俗语是19世纪后半叶由德语转译而来的,原语是Da liegt der Hund begraben。这个俗语出自神话中黑色的狗,其中黑色的狗象征埋葬宝藏的一股邪恶黑暗的力量,直译为这就是宝藏所在之地。之后观念词“狗”直接引申为宝藏,也就是Вот где спрятано сокровище。

Вот где собака зарыта, вернее, зарыто что-то такое … [Анатолий Гладилин. Лодочник // «Октябрь», 2013]

原来如此,更确切的说,是隐藏了什么……

8) 表示有预示未来的天赋。

例如:Если девушку укусит собака – значит, скоро выйдет замуж. (如果女孩子被狗咬了就说明她很快就会出嫁。)

9) 很难找到

俄语成语С собаками не сыщешь.直译为连狗都找不到。

例如:Вы сегодня здесь, а завтра вас и с собаками не сыщешь, а мы … [И. Ф. Наживин. Евангилие от Фомы (1933)]

您今天在这里,明天就找不到了,那我们……

10) 不需要。

例如:Да потому, что он нам тут нужен как собаке пятая нога. [Виктор Пелевин. Generation «П» (1999)]

因为我们现在已经不需要他了。

11) 狗接词缀构成动词形式,表示辱骂。比如собачить, собачиться,意为破口大骂,争吵。

例如:Видишь, здесь пуляют! Хватит собачиться! — гаркнул Иван Никифорович. Дело делать надо. [С. И. Шуляк. Квартира номер девять. Роман с чертовщиной // «Волга», 2013]

- “你看见了吧,这里子弹横飞!不要再争吵了!伊万·尼吉勃罗维奇高声喊道”。要干正事。

与狗有关的词语大多数都具有鲜明的否定评价色彩,这是基于俄语中的人如同野兽的这一联想。形容生活贫困,条件艰苦,难以为继的谚语:Житье хуже поповой собаки.住得还不如牧师的狗。С голодьбы и собака со двора сбежит.狗也会因饥饿而离家出走。

12) 说话光明磊落,不拐弯抹角。俄语中的谚语Не бойся собаки брехливой – бойся молчаливой;不怕爱说话的狗,就怕不说话的狗。Не той собаки бойся, что громко лает, той, что исподтишка хватает;别怕大声吼家的狗,要提防背地里攻击的狗。

3. 汉语的成语和俗语中含有观念词“狗”的文化内涵

1) 形容卑微低贱

A. 有一点相同,即上下一致将无知平民当作升官发财对象,切实奉行老子所谓“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格言。(沈从文,《我的人生哲学》)

B. 难道造物主真是以人为“刍狗”吗?存心捉弄人吗?(林语堂《京华烟云》)

2) 比喻事物变化不定如:白云苍狗表示事物变幻无常的意思。

例:唐代杜甫《可叹》诗:“天上浮云如白衣,斯须改变如苍狗。”(鲁迅《华盖集后记》)

3) 形容失败的敌人。俗语棒打落水狗,用来比喻继续打击已经失败的敌人,不使其死灰复燃。

4) 比喻卑贱或粗鄙的人。

城东到城西,要走整整半天。假如它在路中间散了架,乘车的都要成泥猪。(王小波《我的青铜时代》)。

5) 形容封官太滥。亦比喻拿不好的东西补接在好的东西后面,前后两部分非常不相称。

例:但凡有一句适当的成语可用,中国人是不肯直截地说话的。而仔细想起来,几乎每一种可能的情形都有一句合适的成语来相配。替人家写篇序就是“佛头着粪”,写篇跋就是“狗尾续貂”。(张爱玲《洋人看京戏及其他》)。

6) 狗头军师,比喻爱给人出主意主意又不高明的人,专门出坏主意的人。

例:你们三个就是咱们班的害群之马。你,是坏头头——唐阿姨一摁汪若海脑门。你,是狗腿子——她一摁张燕生。你,最坏。狗头军师。什么坏主意都是你出的。(王朔《看上去很美》)

7) 蝇营狗苟:比喻为了追逐名利,不择手段。像苍蝇一样飞来飞去,像狗一样不知羞耻。

例:有登泰山而小天下的气慨;而更多的是,蝇营狗苟、朝生暮死、唯我之利害是问的蜉蝣。(朱邦复《智能学九论》)

8) 鸡零狗碎:比喻事物零碎细小,不成系统。

例:终于有妇女来给信客说悄悄话:“关照他,往后带东西几次并一次,不要鸡零狗碎的”。(余秋雨《信客》)

9) 关门打狗:比喻将对方控制在自己的势力范围之内,然后进行有效打击。

例:要形成围歼的局面我方力量必须十倍于敌同时要保持一只最硬的拳头敌人最疲惫的时候打出。“就是这个意思。”赵航宇说,“诱敌深入,关门打狗。”

10) 狗仗人势,比喻坏人依靠某种势力欺侮人。鸡鸣狗盗,偷偷摸摸的行为,微不足道的本领。

例:不错,他没有象二狗那样作威作福,狗仗人势的欺侮人。(老舍《火葬》)

11) 狗血喷头,形容骂的一塌糊涂。

例:话说陈度大年初一被墨云气跑了,想想这种日子没法过了,姓墨的根本不把他当人看,他已经竭尽全身之力了,还落得狗血喷头。(文夕《海棠花》)

12) 卖狗皮膏药,比喻说的好听,实际上是吹牛,无补实用。

例:“立乡约可不是开杂货铺!”朱先生说,“我也不是卖狗皮膏药 的野大夫!”(陈忠实《白鹿原》)

13) 虎落平阳被犬欺,意思是指老虎离开深山,落到平地里受困,狗也能欺负老虎。比喻有权有势者或有实力者失去了自己的权势或优势。

例:他放眼望一望革命格局,发现果然没有一个人要理他,他就有一种虎落平阳被犬欺的英雄末路之感。(王旭烽《茶人三部曲》)

从汉语中含有狗的成语和熟语的文化内涵来看含有观念词狗的成语和俗语都带有贬义的情感评价色彩,其中观念词狗的字面意义与整个成语没有直接关联,而引申为人或者人的品行,或者是不成体系,变化不定的事物。但人们普遍认为,在汉语文化中狗是带有贬义的,象征着卑劣可恶的品性,是被厌恶的东西,很多词甚至直接用作詈语[6]

4. 俄汉共有的文化伴随意义

1) 忠实可靠,故土难离之情。

狗在汉俄语言的称名功能上都包含了忠实,可靠的性格特征。

汉语中的“狗是人类的朋友”。俄语中也有与之相对应的句子。比如:Своя сторонушка и собаке мила;自己的狗才可爱。И собака свою сторону знает;狗知道自己的方向;На чужбине и собака тоскует;狗身在异地也倍感痛苦。Собака человеку неизменный друг。狗是人类忠实的朋友。

例如:К стыду из нас не всякой Сравнится в верности с собакой! Пока медведь был занят дракой, [И. А. Крылов. Собака, Человек, Кошка и Сокол (1816)]真是太羞耻了,当熊还在忙着打架时。我们中没有一个人可以和狗忠诚相提并论!

在中国,狗自古就是用来看家护院的,有些地方甚至还吃狗肉,到现在还延续着吃狗肉的习惯。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里,对狗没有什么好感,评价也不高,所以和狗相关的词语,谚语及俗语大都带有贬义,被贴上了“阿谀奉承,厚颜无耻,仗势欺人”等文化涵义的标签[7]。但是当狗在表示称名意义的情况下,无论是在汉语中还是俄语中,都不会被母语说话人用来表达某个人像狗一样忠实可靠。恰恰相反,汉语中与狗关联的词汇往往用作充当侮辱性的称呼,甚至还是叛徒的代名词。产生这一联想的原因在于狗与生俱来的天性,无论是好人还是坏人给它食物它都会接受。

例如:

A. “狗×的。你有本事敢出来。”觉群暴躁地骂道。[巴金/春]

B. 对找对象的事是咋想的?碰没碰见个合意的?青葱嫂边蹬着车子边问。没,我在的那个保洁公司很小,没见有啥像样的小伙;再说,在外边只想着多挣钱,对这事真还没有时间去细想哩。暖暖望着路边那淡白色的湖水答。可别骗你嫂子,甭到时候突然把一个帅小伙领到我面前,吓我一跳,骗你是。[周大新/湖光山色]

2) 隐喻没有信仰的人。

在汉语的俗语中有“良心被狗吃了”的语体表达。而俄语中的表达“пёсья вера”一词起初源于古斯拉夫神话。Маругина Надежда Ивановн指出,而没有良心的意义得到进一步印证是在东正教的祭祀仪式上,在新约中狗是与神圣之地相对立的形象,与邪教徒产生直接联想,因为信仰在语义上与心灵产生关联,因此狗心也就间接地比喻没有信仰的人。固定短语песья пара在斯拉夫语中表示辱骂,等同于“пёсья вера”,在东正教传统观念中具有邪恶形象的狗等同于宗教中的异教徒信仰者代表[8]。Маркова Наталья Михайловна认为,俄语中观念词狗在宗教信仰中涵盖一种邪恶的、不纯洁的形象直到现在依然延续在日常的传统观念中,与此同时,从狗禁止出现在东正教的教堂内这一传统习俗中就可见一斑。从另一方面看,狗是宗教信徒的守护者,又成为被人们所喜爱的动物。但是在现代生活中观念词狗的内涵象征着爱,关心,成为家庭的一员[9]。从这一现象可以看出,观念词狗已逐渐脱离了宗教感情的色彩。

3) 贪婪,心肠狠毒的人

汉语中形容人性的贪婪,心狠手辣常常通过带有观念词“狗”的成语来表现。

例如:狼心狗肺:比喻心肠狠毒,贪婪。

还有:“李亚平!你能不能不要感情用事,安静听我把话说完?动不动就给人扣帽子,还咒我爸!你爸是爸,我爸就不是爸?你才狼心狗肺!”[2005六六 双面胶.]

4) 表示程度的副词,非常,极度。

例如:

A. Анна уставала как собака, и присутствие в доме активного детского начала было ей не по силам и не по нервам. [Токарева Виктория. Своя правда // «Новый Мир», 2002]

安娜累得像条狗一样,对她而言要在充满儿童活跃氛围的家里待下去简直是生理和心理上的双重折磨。

  • Ну, да еще об этом после пирога; а теперь я голоден, как собака. [И. А. Крылов. Пирог (1799~1801)]

嗯,先让我吃口饼再说吧;现在我快饿成狗了。

  • Как собака палку. А я по обыкновению отшутился: люблю, как собака палку … [Владимир Личутин. Любостай (1987)]

就像狗需要棍棒一样。我一如往常感觉我像狗喜欢棍棒一样……

5) 形容自由又无所事事的单身汉。例如俄语中的谚语Не муж быбыл, не собакою бы слыл。不要成为丈夫,也不要有狗。在汉语中也有口语表达“单身狗”,比喻单身的男子。

5. 俄汉语中观念词“狗”的文化内涵相互对立

俄语中带有观念词狗的成语Живет Ермошка (или Игошка): есть собака да кошка.指的是人除了猫和狗之外一无所有。其中狗代表着极度贫困,比喻人的生活极度贫困。而汉语中的俗语“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狗窝”比喻不论别人家多么富丽堂皇,富甲一方都不如自己的家住的舒服。由此可以看出,俄罗斯人比较重视自己房子的外在物质条件,而中国人比起外在的物质条件更加注重自己内在精神生活的富有和舒适。此外俄语和汉语中狗都有两个称呼,俄语中表示狗的称名意义的词汇除了собака以外还有пёс, 汉语中表示狗的词汇又称作“犬”,汉语中的犬相当于俄语中的пёс。汉语中狗属于犬的分支。俄语中对狗的定义是有自己的主人和住所,而俄语中人们对犬的联想往往是没有固定住所,具有攻击性,蓬头垢面的形象。Камень – не угодье, пес – не баран;石头不能当作牧场,狗不能当羊养。Ни пес, ни хорт, ни выжлец;不是犬,不是霍尔特狗,也不是猎犬。俄语中含有观念词狗的谚语揭示了собака的地位要比пёс的地位高。固定词组старый собака形容饱经沧桑的人给出的忠告,而汉语中含有“犬”的固定词组表达比如:犬子,犬马之劳,或者是自谦,或者是表达对他人的赞美之情,而汉语中含有狗的固定表达都是带有贬义色彩的成分。

6. 汉语和俄语中观念词“狗”的文化内涵差异成因

汉民族对狗的贬义评价多于褒义,狗在中国传统文化里就是卑贱的家畜,人们养狗的主要原因是它可以护家看院甚至有人养狗就是为了让它作盘中餐,人们对它并不友好[10]。通过对比俄汉语中含有观念词狗的词汇及固定表达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① 俄汉语中含有观念词“狗”的词汇及固定表达所共有的文化语义特征包括没有良心,心肠狠毒的人,侮辱性的称呼,自由且无所事事的单身汉、表示程度的副词。

② 俄语中独有的文化语义特征包括:表示赞美,赞同某人的说法,表示数量很多的量词,形容有经验智慧的人、替罪羊、形容人、极度寒冷、原来如此、不需要、生活贫困、形容人思维敏捷、说话直白。

③ 汉语中特有的文化语义特征包括:卑微低贱的人、小人、事物变化莫测、没有骨气、品行恶劣、溜须拍马、坏人、粗鄙的人、不好的东西。

④ 汉语和俄语文化语义特征完全对立。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形成中俄两国对狗的文化内涵相同的原因在于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中一直认为狗是一种通人性的动物,狗能取悦主人,投其所好,具有听懂人话的天性,任何人只要给它好吃的食物它便会听从于他,所以狗常被引申为具有贬义色彩的人的象征。而俄罗斯人的思维方式在这方面也与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存在相通之处。形成汉语和俄语中狗的文化内涵对立的原因是基于中国传统中对狗的神圣形象产生的崇拜心理,以及佛教观念中禁止吃狗肉也体现了狗在中国人的文化中占有特殊地位。而俄罗斯人基于宗教思想的影响将狗看作是邪恶的象征,这也充分说明了中俄两国不同的宗教信仰会影响到他们的认知思维方式,进而形成文化上的认知差异。通过对比分析汉语和俄语中观念词“狗”的文化内涵存在的共性和个性之分,可以帮助我们消除跨文化交际中产生的文化认知歧义,增进中俄两国之间的文明互鉴。

参考文献

[1] 王福祥, 吴汉樱. 对比语言学概论[M]. 哈尔滨: 黑龙江大学出版社, 2012.
[2] 王福祥. 对比语言学论文集[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2.
[3] 王福祥, 吴汉樱. 文化与语言论文集[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4.
[4] 顾亦瑾. 语言与文化 俄语语言国情学概论[M]. 郑州: 河南人民出版社, 1991.
[5] Маругина, Н.И.К. (2009) «Собака» как элемент русской языковой картины мира. Язык и культура, 6, 11-30.
[6] 彭晓燕. 中西方“猫狗”词汇的不同文化内涵[J]. 内蒙古财经大学学报, 2020, 18(4): 68-70.
[7] 赖日旭. 浅谈文化符号“狗”的英汉内涵意义差异[J].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7, 1(5): 99-101.
[8] Маркова, Н.М. (2024) Феномен собаки: Универсальные денотаты культуры и библейские коннотации. Философия и культура, 6, 182-193.
https://doi.org/10.7256/2454-0757.2024.6.71044
[9] Arkhanhelska, A. (2020) The Dog as an Unclean Animal in the Traditional Folk Culture and Language. Slavica Slovaca, 55, 110-122.
[10] 王娟. 狗年话狗——论英汉视角下的狗文化[J].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18(9): 112-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