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景·隐忧·进路:数智技术赋能高校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研究
Picture • Hidden Concerns • Approach: Research on the Connotative Develop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Empowered by Digital and Intelligent Technologies
摘要: 数智时代的特点是数据与算法在社会经济运行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也逐步与数智技术融合,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手段的同时,也存在着算法偏见、数字伦理和技术壁垒等问题。针对数字技术赋能高校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所带来的风险,提出了相应的改进建议——进行技术修正、以道御术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者的数据素养,以充分释放数智技术推动高校思政课内涵式发展的势能。
Abstract: The characteristic of the digital intelligence era is that data and algorithms play an increasingly important role in socio-economic operati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lass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re also gradually integrated with digital intelligence technology, providing new methods and means fo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t the same time, there are also problems such as algorithmic bias, digital ethics and technical barriers. In view of the risks brought about by the implicit develop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by empowering digital technology, corresponding suggestions for improvement are put forward to carry out technical modifications, improve the data literac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researchers, so as to fully release the potential of digital intelligence technology to promote the connotation develop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文章引用:熊妮. 图景·隐忧·进路:数智技术赋能高校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研究[J]. 社会科学前沿, 2025, 14(7): 741-748. https://doi.org/10.12677/ass.2025.147670

1. 引言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始终坚持把学校思政课建设放在教育工作的重要位置,党对思政课建设的领导全面加强,思政课在党中央治国理政战略全局中的地位日益凸显,发展环境和整体生态发生根本性转变。

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大数据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的重要资源之一,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数智技术在教育研究领域和应用呈加速发展态势,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在2023年工作要点中明确提到,要“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1],“提高相关数字化平台建设、运行、服务质量,进一步强化数字赋能”。总书记强调“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2],“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使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变成事业发展的最大增量”[3],并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上指出,“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这体现了数字智能技术的深度应用将为新时代思政课内涵式发展提供关键突破口,也隐喻着在数智技术的超强算力及超大规模参数的支持下,高校思政课正经历从传统模式向智能模式的范式转型。基于此,本文分析数智技术赋能思政课内涵式发展的前景、隐患及路径具有一定意义。

2. 数智技术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中的价值图景

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利用数智技术成为新时代推动思政课内涵式发展的必然选择。“数字赋能不仅仅是一种行为、一种措施,更是一种注重结果和回报的过程。”在思政课堂的建设领域,更应当将目光锁定在它为我们的课堂带来了什么[4]。聚焦思政课的构成要素,主要包含了教学内容,教学途径,教学关系与教学评价等四个方面,应用数智技术推动思政课内涵式发展的守正与创新,就必须从以上四个方面入手。

2.1. 精准滴灌:数智技术赋能思政课育人精准化

不断提升思政课的针对性是思政课内涵式发展的要求之一,思政课的针对性指向教学“所教”和“所需”之间的精准适配。

思政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是我国对青少年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要让思政课建设得到内涵式发展,就必须坚持内容为王。

在“所教”层面,思政课内容必须在保持政治性、思想性的基础上强化时代性特征,因时代而进,因势而新。在数智时代,数智技术通过构建“精准供给–动态生成–多维互动”的机制,为破解思政课教学内容时代适配性的难题提供了创新路径。依托数智技术强大的信息抓取能力,能够情景化地生成思政课的教学内容,将社会实时热点与课堂内容实时关联,实现理论要点的具象化阐释,精准适配思政课堂教学目标,大大提升了思政老师的工作效率。例如溪县附城中学思政课引入了AI数字人,在科普清明节知识时,学生随机向AI提问,AI系统基于语义分析智能匹配革命史实数据库,在解答具体问题的同时自然融入思政元素,有效提升了知识传递的精准度,既拓展了学生知识面,还丰富了思政课堂的教学内容供给,实现了思政课教学内容的动态优化。在“所需”层面,传统“大水漫灌”式教学难以满足Z世代个性化、场景化的学习需求,其结症在于缺乏对学习者特征的系统化识别。在数字化时代,数智技术通过知识图谱与学习者画像的深度耦合,构建起“需求识别–路径规划–动态反馈”的精准育人机制,为思政课育人精准化提供了解决方案。

这样的精准育人机制,其核心优势在于契合了自我决定理论(Self-Determination Theory)的核心心理需求。通过知识图谱和学习者画像实现的个性化学习路径规划、在虚拟社区或协作任务中感知连接,满足了学习者对自主性、胜任感、归属感的内在需求,从而显著提升学习动机和投入度[5]。上海杉达学院的“AI + 思政”平台正是此理论的成功实践:例如上海杉达学院打造的“AI + 思政”平台,学生可以从知识、问题、能力出发,进入思政课程组的知识图谱网络,快速地实现学习资源的获取和学习。该系统还能实时监测学生的学习行为,动态统计学习进度,形成专属的学习画像,学生可以浏览图谱网络中知识点的学习进度,避免重复学习和学习盲点。系统还能针对学生的学习路径进行预测生成多元化的学习方案,实现智能出题、评价,并提供多样辅助工具与24小时在线的AI助教,打造即时互动学习环境。以个性化学习路径和智能反馈机制,其智能推荐的学习方案不仅基于知识关联,还允许学生自主选择兴趣切入点,并通过讨论区互动的归属感强化学习粘性,最终实现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实现从“一刀切”到“千人千策”的转型,促进形成因材施教与精准培优新模式。

2.2. 场景重构:数智技术驱动的思政课教学情境化

思政课内涵式发展的过程亦是促进思政课本质属性、功能作用充分实现的过程,习总书记强调:“要充分发挥人工智能的优势”,加快发展“更灵活的教育”[6],“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而增强时代感召力和吸引力作为思政课堂内涵式发展的必然要求,必须通过可感知的、具体的教育实体才能实现。

传统思想政治教学面临的“入耳难入心”、“吸引力不足”的困境,实质指向了两方面的矛盾:理论的抽象性与认知具象性的张力、历史时空距离与情感共鸣需求的矛盾。在此基础上,依托数智技术在思政教学层面的应用,能够为学生构建数智化的感知情景,打造思政课堂的空间镜像,帮助实现从物理场域到数字孪生的教学场景升维。

传统思政教学的历史教育往往陷入“编年体困境”,历史事件的碎片化呈现难以激发深层的情感共鸣和价值认同。在数智时代,部分高校依托数智技术,构建沉浸式场景,缩短时空距离,激活学生情感。例如在东南大学思政的课堂上,思政教师利用虚拟仿真技术打造“沉浸式”思政课堂。先介绍四渡赤水战役的历史背景,再让学生带上VR头盔进入虚拟场景[7],沿行军路线体验全过程,点击场景中的物品获知主人公的英勇事迹,将学生从“历史观察者”转变为“历史参与者”,身临其境地“走长征路”,学生在各种惊心动魄的场景中经历心灵和思想的大洗礼,将“爱国主义”等抽象价值转化为了可交互的历史情境,“穿越到战场,演员式融入,情境中沉浸,故事里共鸣”,提升“抬头率”的同时增强“体验感”,以理论代入、主体代入、实践代入转变传统教学模式,以听觉刺激、视觉刺激、触觉刺激等多感官刺激再次强化学生的情感印记。

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得以沉浸式“参与”历史事件,化被动为主动,以全新的、充满主动性的视角去深入思考历史事件所涉及的路径选择、运用的方法及手段。在行动中思考为什么、明白是什么、决定做什么,使学生在“重温长征路”的虚拟实践中加强爱国主义与民族精神认同,领悟中国共产党为建设新中国所做出的卓越努力。

2.3. 范式革新:数智技术助力思政课教学范式创新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范式是科学活动中公认的模型或模式[8],数智技术的介入使得传统思政教学课中从“教师–学生”转变为了“教师–技术–学生”的交互网络,不仅推动教学主客体关系革新,还突破物理场域限制,实现跨地域资源共享与协同育人。

一方面,传统的思政课堂往往在线下的物理场域中产生,通过面对面的方式实施思想政治教育。依托数智技术,思想政治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教学活动可以在虚拟场域中进行,打破了传统课堂的时空限制,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学习时间和路径,例如广西师范学院通过“微课堂”将理论课程碎片化,学生可灵活安排学习进度,教育者从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习引导者,师生角色趋向协作化。同时,利用弹幕匿名提问,云端讨论区等工具使得内向学生也能平等发声,削弱了经验主导的教学权威,打破传统课堂中“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单向模式,利用及时反馈机制增强学生参与感,基于数智技术塑造的虚拟数字互动场域超越了身份限制[9],从单向灌输到双向互动式交流,构建扁平化交流场域。“学生是在网络信息包围下成长的一代,只有将新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与教学有机结合,体现‘主客体关系整体性’的教育教学理念,充分挖掘教师与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性,才能发挥思政理论课的育人功能。”广西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的院长曾令辉这样说道。

另一方面,线上思政课堂通过数智技术的深度应用,构建起“平台互联、资源互通、师生互动”的协同育人网络,打破传统思政教育的地域壁垒与资源分配不均困境,推动形成“全域覆盖”的育人新格局。例如安徽开放大学依托省级“智慧思政”云平台,组织全省12个市级分校、68个县级教学点的1.2万名学生同上一堂线上思政大课,使优质教育内容覆盖率大幅提升,促进实现“云端无界、育人无差”的教育公平图景。

3. 数智技术赋能思想政治教育实证研究的隐忧

3.1. 过度依赖数智技术招致思政课堂师生情感阻隔

“人文关怀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要求”[10],思想政治教育是富有人文关怀的学科,极需要通过思政课老师的言传身教来达到培育受教育者道德情操和社会责任感。数智技术的运用为思政课教学开辟了崭新的视角与方法,但传统教学空间中,思政课上师生间的即时情感互动(如眼神交流、肢体语言、情绪共鸣)也被数据流取代。

线上虚拟场域加剧师生情感阻隔的核心原因在于社会临场感(Social Presence)的显著降低。社会临场感指个体在媒介交流中感知到对方是真实存在并建立连接的程度[11]。在传统面对面课堂中,丰富的非语言线索共同构建了高社会临场感,是情感传递和信任建立的基础。而数智化虚拟课堂,尤其是录播或缺乏实时视频互动的场景极大地过滤了这些线索,将师生互动简化为符号、文字、数据点的传递。即使有实时视频,屏幕的限制和“可操作界面”的认知,也削弱了交流的即时性和真实性。

一方面,数智化的思政课堂上,教师依据“点击频次”“发言状况”“关键词搜集”等量化行为指标为导向进行教学时,会错失学生无法言说的情感波动;另一方面,由于学生课堂的行为都会被数智平台无情的记录在案,会使得学生十分谨慎,对教师的信任程度降低,为了避免“标新立异”“麻烦”等风险选择不参与或始终保持中立态度,难以表露真实的想法,最终致使教学关怀措施与学生的实际需求错位。

另一方面,思政课教师站在真实课堂中,他们的语调、手势、眼神在与学生的无声交汇中传递信念时,这些超越数字的身体叙事早已构建起独特的场域,让思想政治教育更具有直观性。虽然线上课堂提高了教学的便捷性,但思政课老师被压缩为屏幕中的像素图像,学生面对的只是可暂停、可倍速、可最小化的一个知识界面,使得教师难以准确捕捉学生的微妙情绪变化,如困惑、共鸣、质疑等,学生也难以感受到教师的真诚关怀和人格魅力,最终导致情感连接薄弱,思政课特有的“以情动人”效果大打折扣。这样的数智化虚拟场域加深了师生之间的情感阻隔,影响了思政课教育的广度和深度,最终引发思政课的感召力削弱。

3.2. 过度运用数智技术诱发思政课育人危机

美国有一句流行的谚语“除了上帝,所有人都必须用数据说话”,近几年也在国内成为时髦之语。这不仅反映了大数据日益增长的重要性和影响力,同时也揭示了数据在现代社会中被过度神化的现象。习总书记强调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当“揭示个体特征,便于精准把握教育对象”。利用数智技术分析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确实能提升思政课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为研判学生的学习状况、思想动态及行为习惯提供参考依据。然而,如果在教育过程中盲目将采集到的学生数据奉为“上帝”,秉持“技术拿来主义”,忽视技术与思政课教学规律的适配性,就会产生诸多问题。

例如在教学内容上,有的思政老师在课堂上展示过多与教学重点无关的多媒体资料,学生沉浸于新奇的画面和声音,忽略了对重点知识的学习和思考,影响教学目标的实现。在教学方法上,存在部分老师过度依赖预设的教学软件和程序的情况,在教学过程中被技术牵着走,缺乏灵活性和应变能力。当遇到学生提出的超出预设范围的问题或课堂上出现意外情况时,老师不能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导致课堂节奏混乱,影响教学效果。

此外,在学生数据收集上也存在着隐私保护的议题。在数智时代,每个真实的人被数据化[12],在数据王国里,为服从于算法程序,我们每个人不仅“简单易读”还“便于删减”。同时,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必然是为人而服务的,其中不可避免地涉及了人的“隐私保护与伦理审查”的议题。数智时代中,大数据技术的全景式、全程式、全方位的信息采集方式,使“社会场成为了一个超级全景监狱,主体在符号和数字中被重新建构”[13],每位受被研究者皆处于全景监视下。一方面,实时化的学生数据收集、动态化的信息更新、精准化的数据分析,三者相辅相成,共同为研判思政课的教育客体的学习状况、思想动态以及行为习惯提供了宝贵的参考依据,提升了思政课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另一方面,“大数据赋予其他人轻而易举归纳、聚合或关联我们身份种种侧面的能力,却未经我们知情或同意”[14],学生的基本信息、深层习惯偏好乃至每一次活动的轨迹与规律,都被数据无情地记录在案。教育主体借助数智技术对其进行标签化定义和类群化标记[15],这些信息汇聚成一幅详尽且赤裸的“电子画像”,将个体的一切暴露无遗;当思政课堂过于依附数智技术时,受教育者的情感、尊严和主体性将遭致技术工具的遮蔽,无所适从。容易诱发学生的“不安全”感,对数智技术赋能下思政课堂的产生怀疑,引发育人风险。

3.3. 数智技术素养不足削弱思政课育人成效

数智技术与思政课堂的深度融合,不仅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更是推动教育现代化、提升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它要求每一位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人员以及相关领域的研究者必须具备较高的数据素养,以期通过数智手段,更加精准地落实思想政治教育的各项任务。然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教学的主客体都面临着“不会用、不善用”的困境。

对于思政课教学主体而言,一方面,思政课教师受制于专业,应用数智技术的水平参差不齐,如果要亲自对海量、高维且多样化的教学大数据进行处理,思政教师可能会遇到诸如编程语言(如Python)和统计分析软件(SPSS、SAS)等技术门槛较高的问题,极大地限制了其利用技术动态调整自身教学策略的能力。另一方面,尽管高校思政教育数字化的转型成效较为明显,但高校内部数智化培育机制尚需完善,部分高校尚未建立完善明确思政课数智化培育激励与评估机制,加上现有的数字基础设施有限,会削弱已经长期使用传统教学方法的思政老师进行数智化教学的积极性。

对于思政课教学的客体而言,Z世代学生虽为“数字原住民”,但在数智化思政课堂中却呈现出明显的“娱乐化”倾向。当依托智慧教学平台开展思政教学时,学生往往“惯性”探索娱乐功能,导致教学场景严肃性消解、理论阐释深度弱化,分散课堂注意力。

因此,由于教学主客体数字素养与行为习惯的双重制约,教师的技术应用能力短板与学生的数字工具误用形成的叠加效应,不仅削弱了思政课堂的育人效能,还使得数智技术赋能思政课难以突破表层应用而实现内涵式发展的深化。

4. 数智技术推动高校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的进路

4.1. 守正方向:加强人文关怀与情感交流

守正创新是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的关键路径,它要求我们既要传承党的十八大以来思政课建设的宝贵经验,又要在新形势新任务下积极探索、展现新貌。所谓“守正”,就是守育人方向之正,守文化根基之正,守教学规律之正。“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存在于人与人之间的一种特殊的精神性社会实践活动,其本身具有浓郁的人文性,蕴涵着人文关怀的内在要求。”[16]同样地,对于从事思政课教学的学者来说,则必须坚持以人文关怀为核心价值导向。

首先,思政教学者要提升应用技术与人文关怀的精准性,针对学生个性展开思政教育工作。在数智化时代背景下,思政课堂迎来了新的教学工具与手段。思政教师应充分利用数据勾勒出的学生人文画像,结合日常对学生心理状态、行为习惯的长期观察,精准判断学生的实际需求与当下状态。需要明确的是,实时化的课堂数据仅能反映学生某一阶段的心理情况,想要对学生状态进行精准研判,离不开教师持续、细致的观察。这就要求教师做到心中有学生,将数据与观察有机结合,进行综合分析,并依据分析结果灵活调整教学方法,实施差异化教学策略,确保思政教育能够精准契合每个学生的成长需求。

其次,要加强思政教师与学生的情感交流,拉近二者距离。习总书记提到“讲好思政课不容易,因为这个课要求高。亲其师方能信其道,要让学生相信思政课的道理,亲其师是关键,也对思政课教师的人格品性提出了更高更严要求”。在思政课教学中,缩短师生距离、增强情感交流是提升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在物理课堂上,教师不仅要关注教学大屏数据所呈现的问题,更要注重与学生的眼神接触,主动鼓励、引导学生表达观点,营造轻松、良好的课堂讨论氛围。在线上虚拟教学场景中,教师可以通过实时连线、设置虚拟小奖品等方式,激发学生参与课堂对话与交流的积极性,有效提升双方互动频次,增进师生情感。

最后,思政课教师的个人感染力与榜样作用,对于帮助学生“系好人生第一颗扣子”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课堂之外,思政教师应积极投身公益实践、志愿服务等活动,以实际行动诠释思政课所坚守的价值观,为学生树立生动、鲜活的学习榜样。这种身体力行的示范,能够让思政教育从课堂延伸到生活,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与熏陶,真正实现思政教育的育人目标。

4.2. 以道御术:价值引领下规训数智技术

要落实数智技术赋能思政课内涵式发展,发挥其育人价值,同时规避人被异化和隐私安全风险,可从以下两个关键维度着手。

首先,明确数智技术应用的战略定位——确保“立德树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在思政课堂中的核心地位。思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思辨,审慎选择数智教学工具。避免过度依赖虚拟体验、角色扮演、多素材堆砌等展示手段,防止思政课走向泛娱乐化,陷入对数字技术的过度依赖或盲目追捧,让思政课教学始终围绕育人目标,合理运用数智技术,而非被技术主导。

其次,强化伦理与隐私保护。思政教师要高度重视学生隐私保护问题。在数据收集环节,必须通过合法途径获取所需学生数据资料,杜绝任何形式的“主观泄密”行为,明确界定教学必需数据项,如为精准教学必需的学习行为数据,杜绝收集无关信息,尽可能做到最小化收集面对可能出现的“非主观”技术泄露情况,相关立法机关应及时出台专门的隐私权保护法规,增强法律保障。受教育者们同样肩负着保护个人信息不受侵害的重要责任——他们不仅需要不断增强个人隐私意识,学会辨别正规教学平台与潜在风险点,增强对多元信息的敏感度和鉴别力[17],而且还需时刻警惕并妥善保管自己及他人的敏感信息。一旦发现有不法分子试图非法获取或者滥用这些资料,则应及时采取措施保存证据并向有关部门举报求助。只有这样,才能共同构建有利于思政课堂数字化发展且能维护各方权益的良好环境。

4.3. 人机协同:锤炼数字本领与素养

在数智技术赋能思政课内涵式发展领域,无论是信息获取,还是技术应用方面,都还存在诸多瓶颈和局限。马克思认为“现实的人”是解决人与人以及人与社会关系的支点[18],要实现数智技术赋能思政课内涵式发展,解决各种问题,也必须依赖于“现实的人”——需要学校、教师、学生三方携手并进,共同编织一张紧密相连的合作网。

首先,思政课教师队伍的素养提升是思政课的内涵式发展的内在要求之一,作为教育一线工作者的思想政治教师们应在数智时代“主动求变”,以变革者自居,主动拥抱跨学科对话,锤炼数据素养,提升课堂数智技术应用能力。针对思政课教师应用数智技术水平参差不齐、面临技术门槛的问题,可开展分层分类培训。对于技术基础薄弱的教师,提供Python基础语法、SPSS基础操作等入门课程,帮助其掌握基础的数据处理和分析技能;对于有一定技术基础的教师,组织进阶培训,深入学习复杂的数据挖掘算法、可视化工具高级应用等内容,提升其利用技术优化教学策略的能力。同时,建立教师数智技术交流社群,鼓励教师分享教学案例和技术应用经验,促进共同成长。

其次,高校应加快构建完善的思政课数智化培育激励与评估机制。在激励方面,将数智技术应用成效纳入教师考核体系,设立专项奖励基金,对积极开展数智化教学且教学效果显著的教师给予物质奖励和职称评定加分;在评估方面,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估指标,从教学内容设计、技术应用创新、学生学习效果等多个维度对教师的数智化教学进行评价。此外,加大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建设智慧教室、更新服务器设备,为思政教师开展数智化教学提供坚实的硬件保障。

最后,需要引导学生正确使用数智工具。针对Z世代学生在数智化思政课堂中的“娱乐化”倾向,思政教师应创新教学方法,增强课堂教学内容的吸引力。将数智技术与思政理论深度融合,设计富有创意和趣味性的教学活动,如利用虚拟现实技术还原历史场景,让学生沉浸式体验思政理论的实践意义,使学生主动聚焦教学内容。同时,加强课堂管理,明确数字化教学平台的使用规范,对于学生的不当行为进行提示和引导,努力构建生动又不失严肃的课堂氛围。

数智技术与思政课堂的深度融合需要多方共同努力,通过提升教师能力、完善培育机制、引导学生正确使用工具等措施,突破主客体的制约,充分发挥数智技术的育人优势,促进数字技术势能在思政课内涵式发展中得到充分释放。

5. 结语

经济基础塑造上层建筑,科技革命引领教育变革。数字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构建数字中国的基石,其数字化转型势在必行。这不仅是遵循马克思主义指导原则下的自我革新之路,也是顺应数智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潮流。

对于尚处于融合阶段的数智技术与思政课而言,本文仅触及表面,更多深层次问题亟待挖掘;未来潜在风险需谨慎防范并积极应对。然而,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坚守“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恪守学术道德底线,牢牢把握基本原则不动摇,方能确保思政课内涵式发展稳健前行,真正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2023年工作要点[EB/OL]. 2023-02-22.
http://www.moe.gov.cn/s78/A12/gongzuo/yaodian/202302/t20230221_1046541.html, 2023-02-28.
[2]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 人民日报, 2016-12-09(01).
[3]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N]. 人民日报, 2021-07-13(01).
[4] 陈海贝, 卓翔芝. 数字赋能研究综述[J]. 图书馆论坛, 2019, 39(6): 53-60, 132.
[5] 张剑, 张建兵, 李跃, 等. 促进工作动机的有效路径: 自我决定理论的观点[J]. 心理科学进展, 2010, 18(5): 752-759.
[6] 习近平向国际人工智能与教育大会致贺信[N]. 人民日报, 2019-05-17(01).
[7] 打造沉浸式思政课堂[EB/OL].
http://www.moe.gov.cn/jybxwfb/xwzt/moe357/2024/2024zt10/shis/202406/t202406031133619.html, 2024-06-01.
[8] 托马斯·库恩. 科学革命的结构[M]. 金吾伦, 胡新和, 译.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 21.
[9] 朱文, 许文广. 图景·隐忧·进路: 思想政治教育数智化转型的三维之解[J]. 中共青岛市委党校. 青岛行政学院学报, 2025(1): 78-85.
[10] 苏振芳. 人文关怀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要求[J]. 思想理论教育, 2014(3): 57-60.
[11] 胡勇. 在线学习过程中的社会临场感与不同网络学习效果之间的关系初探[J]. 电化教育研究, 2013, 34(2): 47-51.
[12] 吕祖屹. 算法下的自我认知批判[J]. 哲学进展, 2024, 13(1): 164-172.
[13] 马克·波斯特. 第二媒介时代[M]. 范静哗, 译. 南京: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120.
[14] 戴维斯, 帕特森. 大数据伦理: 平衡风险与创新[M]. 赵亮, 王健, 译. 沈阳: 东北大学出版社, 2016: 15.
[15] 段佳锐, 李战奎. 数智技术赋能“大思政课”: 价值旨归、现实症候与实践路径[J]. 陕西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42(2): 85-92.
[16] 白显良. 把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几个维度[J]. 思想理论教育, 2010(5): 27-33.
[17] 王学俭, 冯瑞芝. 数字技术与思想政治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耦合逻辑及风险防范[J].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 23(3): 37-45.
[18]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1卷[M].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 译.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5: 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