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视角下互助养老模式的策略研究
Research on the Strategies of Mutual Aid Pension Mol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ocial Work
DOI: 10.12677/ass.2025.147672, PDF, HTML, XML,   
作者: 黄其香:浙江工商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浙江 杭州
关键词: 互助养老模式社会工作参与策略Mutual Aid Pension Mold Social Work Participation Strategy
摘要: 随着社会老龄化加剧,养老问题成为关注的焦点。互助养老作为一种新兴的养老模式,旨在通过老年人之间的互助,减轻政府负担,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社会工作可以从全方位促进互助养老模式的发展,在需求评估,方案制定,交流合作,培训指导,搭建平台,政策倡导方面都可以发挥独特的优势。
Abstract: With the intensification of social aging, the issue of elderly care has become the focus of attention. Mutual Aid Pension Mold, as an emerging elderly care model, aims to reduce the burden on the government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life of the elderly through mutual assistance among the elderly. Social work can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utual Aid Pension Mold in all aspects. It can play its unique advantages in demand assessment, plan formulation, communication and cooperation, training and guidance, platform construction, and policy advocacy.
文章引用:黄其香. 社会工作视角下互助养老模式的策略研究[J]. 社会科学前沿, 2025, 14(7): 759-763. https://doi.org/10.12677/ass.2025.147672

1. 引言

目前社会老龄化不断加剧,传统的家庭养老功能逐渐萎缩,而社会养老又面临诸多挑战。在此背景下,互助养老作为一种新型的养老模式,逐渐受到关注。本文将探讨社会工作视角下互助养老模式的策略研究,旨在为解决养老问题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2. 研究背景

随着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人口老龄化已成为全球性的趋势。老年人口比例不断攀升,社会负担加重,社会经济发展受到制约。人口老龄化给养老带来了巨大挑战,随着老年人口比例的增加,养老需求也随之增长,需要更多的养老服务。此外,老年人口的养老负担也加重了年轻一代的负担,而传统的家庭养老功能萎缩,因此需要更多的社会支持和政策保障。在这些背景下,互助养老逐渐成为一个新兴的议题。互助养老本质上是立足于村社共同体的农村社区养老模式。以老年人为主体的多层次动员、以公共意志为准则的民主化管理、以熟人社会为基础的社会嵌入,以及以互助组织为中介的资源链接构成互助养老持续运作的核心经验[1]。互助养老可以满足老年群体的多元养老需求,也可以取得一定的社会治疗成效,产生显著的社会效益。首先,它能够减轻政府的负担,降低养老成本。其次,互助养老能够促进老年人之间的交流和互动,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此外,这种模式还能够促进社区的发展和老年人的社会参与。然而,互助养老也存在一些挑战和问题。例如,互助养老下如何确保老年人的安全和健康,如何管理这种模式,如何提高参与意愿等。因此,我们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讨互助养老的模式和机制,以实现更好的养老服务。

3. 国内外研究现状

互助养老发源于国外,因此国外对于互助养老的研究显然比国内更多更成熟。国内学者对于互助养老的研究则主要聚焦于中国农村地区,相关学者在农村互助养老的概念界定及属性方面还存在分歧,但对于农村互助养老的核心理念、优势及重要性基本达成了共识。

3.1. 国内互助养老研究

从地域进行区分,国内对于互助养老的研究主要划分为对于农村互助养老的研究和对于城市互助养老的研究。而在这两者之间,大多数学者将研究聚焦于农村互助养老,关于城市的互助养老研究则较少,主要围绕互助意愿和互助方式展开论述。如范艺禧等学者提出互助养老参与意愿影响因素包括了年龄、文化程度、经济状况、健康状况、代际关系[2]。许加明和华学成则提出可以组织城市空巢老人开展诸如男女互助、轻老互助、精英与大众互助等多种形式的互助养老实践,构建一张多元立体的互助养老网[3]。因此国内目前对于互助养老的研究焦点在农村,而在农村互助养老研究中,又大致可以区分为三块,主要是对农村互助养老的实践路径,发展困境以及如何提升互助养老的意愿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3.1.1. 对农村互助养老的实践路径研究

对于农村互助养老的实践路径研究,一些学者是从互助养老的衍生逻辑展开论述。如相关学者在研究了农村互助养老的衍生逻辑后提出了农村互助养老的实践路径类型,将其分为了村庄内生型、内外结合型、社会协助型与政府推动型四种发展形态[4]。而其他学者也研究了农村互助养老的内生逻辑并得出应从针对性的政策法规与传统文化的兼容并济、服务对象的精准定位以及健全农村互助养老服务体系三点内容去健全农村互助养老[5]。而石伟则是比较注重农村互助养老的政策研究,他指出了农村互助养老制度的不完整性、模糊化与区域非均衡性,村社集体统合能力的弱化等农村互助养老的弱点,因此强调应加强农村互助养老的顶层设计[6]。以上的学者都有提到农村互助养老中政策的重要性,强调应该完善农村互助养老的政策体系。

3.1.2. 对农村互助养老的发展困境研究

在农村互助养老发展困境的研究中,大部分学者对于发展困境的看法都具有一致性。一些学者提出农村互助养老目前存在的困境是社会信任水平低下和动员方式不当从而不能激发农村老年群体足够强烈的合作动机[7]。万颖杰则提出农村互助养老的困境在于农村老年群体互助参与度不高、互助资源不具备可持续性、地方互助政策缺乏合理性等[8]。文丰安认为农村互助养老中存在村民参与互助式养老的意识淡薄,现行的体制机制匹配度不高,基础的养老服务不能满足现实的需求,资金资源不稳定等问题[9]。姚虹从总体进行分析,认为这一养老模式面临有效供给缺乏、内生动力不足、外部支持乏力、实践创新有限等发展困境[10]。总的来说,大部分学者都普遍认为农村互助养老的困境主要是内生动力不足,外部资源不足,政策仍需完善。

3.1.3. 对农村互助养老的意愿研究

关于农村互助养老意愿的研究,不同学者从不同方面进行论述。比如一些学者通过对陕西省农村老人进行抽样调查,从社会网络方面研究影响农村老人养老服务提供的意愿。他们研究发现网络异质性的增加则可以显著提升农村老人提供养老服务的意愿[11]。聂建亮和唐乐则从人际信任、制度信任出发,研究这两个方面对农村老人互助养老参与意愿的影响,发现制度信任可以提高互助养老参与意愿,而人际信任则需要根据不同情况进行分析[12]。辛宝英和杨真是从社区支持方面进行研究,研究发现社区支持可以显著提高老年人的互助养老参与意愿,并主要由村干部和邻里传导[13]

3.2. 国外互助养老研究

国外关于互助养老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在美国、英国等国家,互助养老模式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实践和推广。这些国家通过建立互助养老社区、推行“时间银行”等方式,鼓励老年人之间互相帮助、互相照顾,以达到更好的养老效果。美国开展的时间银行互助养老模式侧重于低龄老年人群志愿服务年龄较大的独居老年人,但服务项目仅可为独居老年人提供临时性照料服务[14]。英国开展的时间银行互助养老模式侧重于医疗互助服务的供给,其时间银行拥有高水平的专业医疗团队,以提供医疗互助为主要服务项目,政府也提供了大量的帮助和宣传[15]。因此,互助养老模式在国外显然更为成熟,具有较为强力的政策支持以及完善的运行模式。例如,日本的“多代屋”(Manabiya)模式,在社区中设立共享空间,鼓励不同年龄段的居民特别是低龄健康老人与高龄、独居老人互动互助。社会工作者在其中扮演关键角色,负责组织活动(如共餐、学习班、健康讲座)、协调代际交流、发掘社区能人(如擅长烹饪、手工、园艺的老人),并链接社区资源(如志愿者、医疗支持),有效促进了社区内部的互助网络形成,提升了老人的社会参与感和生活意义感。国外学者也对互助养老意愿方面进行了研究。相关研究显示高龄老年人的互助养老意愿更高,原因可能是高龄老年人身体机能衰退,生活自理能力下降和子女不在身边,更倾向于选择互助养老[16]。美国的“村庄运动”是典型的居民自组织互助养老模式,通常由社区居民主要是中老年人发起成立非营利组织,会员缴纳年费,通过“村庄”组织获得邻里互助、信息服务和专业服务折扣。社会工作者在其中常作为组织协调者或项目管理者,运用其社区组织、资源链接、志愿者管理、需求评估等专业技能,帮助建立章程、搭建服务平台、招募和培训志愿者包括低龄老人、建立服务标准和质量监控机制,并代表“村庄”与政府、医疗机构等外部机构沟通协调,确保模式的可持续运行。因此老年群体有参与互助养老的意愿,这些经验对于我国开展互助养老都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4. 述评

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和案例分析法相结合的方式,深入探讨了社会工作在互助养老模式中的作用。

通过文献研究发现,关于我国互助养老的议题目前在农村方面有较多的研究。但是城市互助养老研究较少。因此可以从城市互助养老入手研究。此外,学者较多研究的是互助养老的发展困境及发展路径,较少学者研究社会工作元素可以在互助养老中提供的帮助。社会工作者具备专业的知识和技能,强调“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能够从老年人的真实需求出发,同时具备资源整合和政策倡导的能力,可以在互助养老模式发展中发挥巨大的作用。因此,在之后的互助养老模式研究中还可以加入社会工作的元素。

首先,在需求评估与方案制定方面,社会工作者可以对老年人的互助需求进行评估,明确他们的实际需要和潜在能力。根据评估结果,制定相应的互助养老方案,如组织兴趣小组、开展技能培训、搭建互助平台等;其次,社会工作者可以组织各种活动,如座谈会、茶话会等,让有意愿的老年人聚集在一起,交流心得,分享经验,从而增强他们之间的联系和信任,强化社会网络,从而增强互助养老的意愿;社会工作者还可以提供培训与指导,针对一些老年人缺乏自我照顾和互助技能的现状,社会工作者可以开展相应的培训和指导,如健康管理、急救知识等,帮助他们提升自我照顾能力;在宏观层面,社会工作者可以搭建互助平台,建立一个线上或线下的互助平台,让老年人可以在平台上分享资源、信息和经验,增强他们之间的互助合作;社会工作者还可以通过各种渠道,如媒体、社区宣传等,宣传互助养老的理念和优势,提高老年人和整个社会对互助养老的认知和支持。同时,他们还可以向政府和社会各界提出政策建议,推动相关政策的完善和实施。最后,社会工作者还可以定期对互助养老的实践效果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调整和改进工作方案,确保互助养老活动的持续有效开展。

案例分析法中,选取了河北某农村互助幸福院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研,收集了该院的基本运营情况、老年人的参与情况、社会工作者的介入情况等数据。同时,对该院的管理人员、部分老年人进行了访谈,了解他们在互助养老过程中的需求、困难和期望。在河北某农村互助幸福院中,社会工作者通过需求评估发现,老年人对于文化娱乐活动和健康保健知识的需求较高。于是,组织了老年文艺表演队,定期开展文艺活动,并邀请医生为老年人举办健康讲座。同时,建立了互助服务平台,让老年人可以在平台上交流互助经验、分享生活点滴。通过这些措施,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明显提高,互助养老模式也得到了更好的发展。

总的来说,在互助养老模式发展中,社会工作可以从不同层面提供支持,帮助老年人更好地实现自我照顾和相互照顾,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和社会参与度。同时,也有助于缓解政府在养老服务方面的压力,推动养老服务的社会化和多元化发展。

参考文献

[1] 肖琳. 积极应对农村人口老龄化的互助养老: 实践状况、核心经验与社会效益——基于一个中部乡镇的田野调查[J].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 40(5): 96-104.
[2] 范艺禧, 赵莉, 曾豪洁, 等. 积极老龄化背景下老年人互助养老的研究进展[J]. 护理学杂志, 2023, 38(21): 122-125.
[3] 许加明, 华学成. 城市社区空巢老人互助养老的参与意愿与互助方式——基于江苏省淮安市的调查与分析[J]. 现代经济探讨, 2015(8): 25-29.
[4] 李俏, 孙泽南. 农村互助养老的衍生逻辑、实践类型与未来走向[J].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1, 41(10): 98-107.
[5] 刘晓梅, 刘冰冰. 社会交换理论下农村互助养老内在行为逻辑与实践路径研究[J]. 农业经济问题, 2021(9): 80-89.
[6] 石伟. 农村互助养老的多层供给及其实践检视[J]. 现代经济探讨, 2023(7): 123-132.
[7] 丁煜, 朱火云. 农村互助养老的合作生产困境与制度化路径[J].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2, 72(1): 112-123.
[8] 万颖杰. 村庄本位视角下农村互助养老的发展困境与应对策略[J]. 中州学刊, 2021(6): 86-91.
[9] 文丰安. 农村互助养老: 历史演变、实践困境和发展路径[J].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 21(1): 105-113.
[10] 姚虹. 理论认知、实践困境与发展路径: 农村互助养老研究综述[J]. 社会保障研究, 2023(6): 101-110.
[11] 聂建亮, 孙志红, 吴玉锋. 社会网络与农村互助养老实现——基于农村老人养老服务提供意愿视角的实证分析[J]. 社会保障研究, 2021(4): 22-33.
[12] 聂建亮, 唐乐. 人际信任、制度信任与农村老人互助养老参与意愿[J]. 北京社会科学, 2021(5): 116-128.
[13] 辛宝英, 杨真. 社区支持对农村互助养老参与意愿的影响研究[J]. 中国人口科学, 2021(2): 114-125, 128.
[14] Seyfang, G. (2004) Working Outside the Box: Community Currencies, Time Banks and Social Inclusion. Journal of Social Policy, 33, 49-71.
https://doi.org/10.1017/s0047279403007232
[15] Seyfang, G. (2006) Harnessing the Potential of the Social Economy? Time Banks and UK Public Polic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ociology and Social Policy, 26, 430-443.
https://doi.org/10.1108/01443330610690569
[16] Nguyen, L.T., Yates, P. and Osborne, Y. (2014) Palliative Care Knowledge, Attitudes and Perceived Self-Competence of Nurses Working in Vietnam.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alliative Nursing, 20, 448-456.
https://doi.org/10.12968/ijpn.2014.20.9.4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