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二人转与地域民族文化发展价值研究
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Value of Northeast Errenzhuan and Regional Ethnic Culture
DOI: 10.12677/ass.2025.147673, PDF, HTML, XML,   
作者: 李 泽:中央民族大学经济学院,辽宁 丹东
关键词: 东北二人转民族文化文化价值Northeast Errenzhuan Ethnic Culture Cultural Value
摘要: 东北二人转是我国东北地区最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文化之一,是在东北地区人们生活中不断形成的一种具有地域特色的娱乐方式,被誉为“关东一绝”。东北二人转作为一种综合性民间艺术,不仅有着鲜明的地域特色,还深受全国广大群众的喜爱,兼顾了独特性和普及性,并以独特的艺术形式和艺术魅力流传下来。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社会文化呈现出多元化发展趋势。东北二人转在发展过程中,与东北地域文化紧密结合,不断丰富着东北地域文化。但与此同时二人转这一艺术形式也面临着传承困难、创作人才不足、生存空间狭小等困难。因此,如何正确认识并利用东北二人转这一传统艺术形式来促进地域民族文化发展成为当下学术界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本文针对该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并提出了相关发展建议。
Abstract: Northeast Errenzhuan is one of the most representative traditional cultures in Northeast China. It is a kind of entertainment with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that has been continuously formed in the lives of people in Northeast China and is known as “a unique feature of Guan Dong”. As a comprehensive folk art, Northeast Errenzhuan not only has distinct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but is also deeply loved by the masses across the country. It takes into account uniqueness and popularity and has been passed down with its unique artistic forms and artistic charms. With the accelerating process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social culture shows a trend of diversified development. In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Northeast Errenzhuan is closely combined with the regional culture of Northeast China and continuously enriches the regional culture of Northeast China. However, at the same time, this art form of Errenzhuan also faces difficulties such as difficult inheritance, insufficient creative talents, and a narrow living space. Therefore, how to correctly understand and use this traditional art form of Northeast Errenzhuan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ethnic culture has become one of the important research topics in the academic community at present. This article conducts an in-depth discussion on this issue and puts forward relevant development suggestions.
文章引用:李泽. 东北二人转与地域民族文化发展价值研究[J]. 社会科学前沿, 2025, 14(7): 764-770. https://doi.org/10.12677/ass.2025.147673

1. 引言

东北二人转作为中国东北地区独有的一种传统民间艺术形式,不仅承载着丰富的地域文化特色,而且在中华民族多元文化中占据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它起源于17世纪,经过数百年的传承与发展,已经成为东北地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受当地人民的喜爱。但是在全球化与现代化的浪潮中,东北二人转面临着传统与现代、保守与创新之间的矛盾和挑战。因此,研究东北二人转与地域民族文化发展价值的关系,对于促进二人转艺术的传承与创新,以及推动地域民族文化的繁荣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旨在深入探讨东北二人转在地域民族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分析其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与发展情况,并提出相应的保护、传承和创新策略。通过对东北二人转与地域民族文化发展价值的系统研究,本论文期望能够为二人转艺术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同时为地域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提供参考。

2. 文献综述

郝晓光(2023)基于对东北二人转博物馆的实践考察,系统分析了传统曲艺类博物馆在数字化时代面临的挑战与转型路径,提出通过沉浸式展陈设计与互动体验优化观众参与度的策略,为非遗活化提供了实践参考[1]。刘佳和王春玲(2022)从文旅融合的维度切入,构建了二人转文化价值挖掘的“三层次模型”,即表层娱乐价值、中层民俗价值、深层地域文化认同价值,并创新性提出“剧场 + 景区 + 文创”的三维联动发展模式[2]。朱佩珊(2021)聚焦新媒体传播场域,通过实证分析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的传播数据,揭示了二人转内容传播的“碎片化–再整合”规律,设计出符合移动传播特性的“5分钟精华选段 + 幕后故事”的传播范式[3]。董琦(2014)通过历史文本细读,重构了二人转从田间地头到舞台艺术的雅化轨迹,运用布迪厄的“文化资本”理论,阐释了其俗文化特质在当代社会中的文化抵抗意义[4]。欧璐莎和吕立杰(2010)以大众文化理论为框架,揭示了二人转市场化转型中传统技艺与现代娱乐元素的动态平衡机制,其提出的“活态传承”概念对传统曲艺发展具有方法论启示[5]。顾湘(2006)通过对比传统二人转与当代“赵家班”表演形态,运用文化进化论视角,指出表演空间从乡村炕头到电视荧屏的媒介嬗变是导致艺术形式变异的核心动因[6]

现有研究多聚焦单一维度分析,本研究实现三方面突破:1) 理论视角创新,首次整合非遗保护理论、媒介环境学与文化地理学,构建“空间–媒介–主体”三维分析框架;2) 实践价值创新,提出“数字孪生剧场”概念,通过VR技术复原二人转历史表演场景,为传统曲艺的数字化传承提供可复制方案。这些创新有效填补了学界对二人转传承中“技术赋能”与“文化根性”辩证关系的系统性研究空白。

3. 东北二人转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

东北二人转最早起源于清朝末年,是由东北地区的民间艺人在民间口头传承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形式,至今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但由于当时社会环境以及生活水平的限制,东北二人转主要是在乡村或城镇表演,并结合了当地的语言和音乐风格,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二人转艺术。到了上世纪30年代,由于东北地区受到战争的影响,导致二人转艺人纷纷外出谋生,这也是东北二人转得以向外发展壮大的一个重要因素。东北二人转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以“刘老根大舞台”为代表的表演形式,并在全国各地乃至海外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二人转艺人也逐渐开始出现在电视屏幕上。在此之后,由于大量娱乐场所不断涌现以及人民群众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再加上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和文化体制改革不断推进,东北二人转艺术表演形式逐渐从农村走到城市里来。目前我国正处于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时期,这也为东北二人转的发展带来了新机遇。但是与此同时,东北二人转艺术形式也面临着传承困难、创作人才不足、生存空间狭小等问题[7]。如何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是东北二人转艺术在发展过程中需要重点关注和研究的问题。

为深入探究二人转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笔者在沈阳南风大剧院进行实地调研,通过参与式观察和深度访谈等方式,反映二人转的生存现状。

沈阳南风大剧院作为东北二人转艺术的重要展示平台,通过“低票价 + 高上座率”模式实现规模化收益,票价区间30至220元,平日上座率稳定八成,节假日达95%,年营收突破480万元,其中线上打赏占收入25%。剧场每场演出含8个环节共135分钟,其表演形式在传统二人转精髓与现代娱乐元素间寻求平衡:每场保留15分钟传统节目,其余时段呈现脱口秀、模仿秀等创新形式,节目内容每三周更新一次,70%素材源自网络热点,如将《包公断后》改编为“职场版”以引发青年共鸣,同时通过“神调”“手绢功”等传统技艺的植入确保艺术传承。在观众层级上,本地中老年观众占比65%,外地游客占比35%,通过短视频平台获取信息并将二人转体验纳入东北文化行程,20至35岁青年观众占比28%,更关注互动体验,剧场为此设置“弹幕上墙”功能实时投射观众评论,提升参与感。

但当前二人转行业仍面临多重挑战,演员平均年龄42岁、30岁以下从业者仅占15%,人才断层问题突出;剧场与高校合作开设的专业课程招生困难,后备人才储备不足;收入80%依赖沈阳本地市场,外地巡演场次不足10%,区域发展失衡明显。据南风大剧院的负责人说:“演员队伍老龄化严重,40岁以上从业者占比超七成,30岁以下新生代演员稀缺。即便有艺术院校开设相关专业,毕业生也因收入不稳定、社会认同感低而大量转行。这种青黄不接直接导致创作活力不足。”

4. 东北二人转的艺术特色与艺术价值

作为我国传统民间艺术之一,东北二人转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其表演形式多以说唱为主,有传统二人转和现代二人转两种表现形式。传统二人转主要是在民间艺人表演的基础上发展而来,表演内容多以民间传说、历史故事和神话故事为主,中间夹杂有大量的民间小调,具有较浓的地方特色。

4.1. 艺术特色

东北二人转作为一种独特的民间艺术形式,其艺术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表演形式的多样性。二人转的表演形式灵活多变,通常由两位演员组成,分别扮演男性角色和女性角色。表演中融合了唱、念、做和打等多种艺术手段,既有传统的唱腔,也有即兴的对话和表演,展现出独特的艺术表现力和互动性。其次是音乐风格的地域性。二人转的音乐风格深受东北地区民歌、小调和地方戏曲的影响,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8]。其音乐体系丰富多样,既有激昂高亢的调式,也有婉转低沉的旋律,能够充分表达各种情感和情绪。除此之外还有东北二人转的语言幽默诙谐。演员们运用东北方言,通过幽默诙谐的对话和机智的对答,使表演生动有趣,富有感染力。这种语言风格体现了东北人的性格特点,也增强了二人转的亲和力和吸引力。最后是表演内容的丰富性。二人转的表演内容广泛,不仅有传统的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也有现代的社会生活和时事热点。演员们通过夸张的肢体动作和丰富的表情,将各种角色和故事演绎得淋漓尽致,给观众带来视觉和听觉的双重享受。

东北二人转的艺术特色是其深厚文化底蕴和独特艺术魅力的体现。在现代社会中,如何保护和传承这些艺术特色,同时赋予其新的内涵和形式,是二人转艺术发展的重要课题。

4.2. 艺术价值

4.2.1. 文化内涵

全球化进程中,东北二人转正从地方文化符号演变为跨文化传播媒介。其方言俚语与肢体语言融合、世俗叙事与哲理思辨交织的独特表达,构成跨文化传播的天然优势。当东北二人转演员在海外舞台演绎乡愁主题时,二人转突破地域限制成为中华文化输出的载体。这种文化传播并非单向流动,而是双向的。北美唐人街剧场中二人转与脱口秀结合的“中西合璧”表演,印证了文化杂交理论的现实可能性。

二人转剧场是跨文化对话的实体空间。旧时戏班“撂地”求生的智慧转化为当代剧场包容多元观众的机制,不同阶层观众因“包袱”产生的共鸣悄然弥合社会差异。二人转“苦中作乐”的生存哲学为后疫情时代提供中国式精神方案,其用幽默消解苦难、以笑声对抗虚无的民间智慧,与西方悲剧理论形成跨文化对话,彰显中华文化韧性。作为东北民俗的活态载体,二人转艺术形态犹如解码区域文明的立体文本。二人转是东北民间智慧的结晶。“唱念做舞绝”五功体系本质是对东北气候特征、生产方式、生活习俗的符号化呈现:漫长寒冬催生炕头演出传统,关东人幽默特质孕育“说口”艺术的讽刺与自嘲精神。这种艺术表达与民俗生活的深度同构,使二人转成为解读东北民俗心理的钥匙,其对“五大仙家”的戏谑演绎,实为萨满文化在民间信仰现代化进程中的演变缩影。

4.2.2. 社会意义

数字化时代,二人转的社会功能发生深刻变革。短视频平台将传统曲艺拆解为文化符号单元,通过算法推荐实现快速传播,这种模式既存在文化解构风险,也催生新的意义生产方式。当地域自嘲内容成为青年社交符号,当传统劝世智慧被转化为职场生存指南,二人转正从曲艺形态转变为文化IP,这不仅是媒介形式的转变,更是年轻群体对传统文化资源的创造性转化。

二人转剧场已成为城市文化治理的新载体。在东北老工业基地,政府扶持与民间班社参与形成文化共建模式,使曲艺超越艺术范畴成为社会治理工具。在人口外流严重的东北城镇,二人转剧场维系着文化共同体,返乡青年观看演出不仅是在消费艺术,更是在确认文化身份。这种文化韧性呼应了人类学“附近性”理论,在流动社会中重构地方性知识。媒介化进程中,二人转的社会价值突破艺术边界,演变为具有社会整合功能的文化装置。其传播史映射出民间文化应对现代性的适应轨迹,数字时代通过“直播 + 打赏”模式,地方性知识转化为全球文化资本,既带来传播效应也引发形态异化。其贴近民间的表演特质正在构建新型公共空间,通过解构权威话语、弥合阶层差异形成独特文化场域。

作为社会变迁的观测窗口,二人转剧目从才子佳人到工业题材的转变,记录着东北从农耕到工业文明的转型轨迹。在东北振兴背景下,剧场为下岗职工提供就业机会,这种艺术与经济的耦合关系展现了文化形态的社会包容性。传统丑角表演在消费时代被赋予批判功能,通过夸张表演解构现代焦虑,在笑声中隐喻生存困境,形成文化混杂空间中的第三空间形态。

5. 东北二人转与地域民族文化的互动

东北二人转是我国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鲜明的地域特色,融入到了东北人民的生活中。尤其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东北二人转更是不断吸收其他地区传统艺术形式,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表演风格和艺术形式。在发展过程中,东北二人转与东北地区其他民族文化形成了互动关系,并进一步促进了地域文化的发展。

5.1. 二人转在地域文化中的传播

5.1.1. 地域文化的传播:二人转在东北地区的社会影响

东北二人转作为一种地域性极强的艺术形式,其传播与地域文化的紧密联系是不容忽视的。二人转在东北地区的传播不仅是艺术的传递,更是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二人转的演出常常在乡村集市、节日庆典等社会活动中进行,成为当地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传递着东北人豪爽、直率的性格特点,同时也反映了东北地区丰富的民俗和历史。

二人转的传播在地域文化中起到了桥梁和纽带的作用。通过二人转的演出,不同地区的人们得以了解和接触到东北的文化特色。在演出过程中演员们运用东北方言进行表演,这种语言的使用增加了演出的趣味性的同时,也使得外地观众对东北语言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此外二人转中的许多传统元素,如服饰、道具和音乐等,都深深植根于东北的传统文化之中,通过二人转的传播,这些文化元素得以在更广泛的范围内被认知和欣赏。

二人转在东北地区的传播还促进了当地文化产业的发展。随着二人转知名度的提升,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和研究这一艺术形式,相关的文化产品和衍生服务也随之兴起。例如二人转主题的旅游项目、二人转艺术培训班以及以二人转为题材的影视作品等,都为当地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二人转的传播也带动了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如手工艺品制作和地方特色美食推广等等,形成了一个以二人转为核心的文化产业生态圈。

5.1.2. 地域文化的传播:二人转在全国范围内的推广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媒体技术的进步,二人转不再局限于东北地区,而是逐渐向全国乃至世界传播。现代传媒平台为二人转的推广提供了广阔的舞台。通过电视节目的录制和播出,二人转的表演艺术得以跨越地域的限制,被更多的观众所了解和喜爱;网络平台的兴起也为二人转的传播提供了新的途径,如在线直播、短视频分享等,使得二人转能够迅速传播并吸引年轻观众的关注。

在全国范围内的推广过程中,二人转的传播策略也在不断地进行调整和优化。为了适应不同地区观众的审美需求,二人转在保持其艺术特色的同时,也在不断地进行创新和改良。例如,一些现代元素和流行文化被巧妙地融入到二人转的表演中,使得这一传统艺术形式更符合现代观众的口味。二人转的演出内容也在逐渐丰富和多样化,不仅包括传统的民间故事和历史题材,还涉及现代生活、社会热点等,使得二人转的表演更加贴近现实,更具时代感。

二人转在全国范围内的推广,不仅提升了这一艺术形式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也为地域文化的传播和交流开辟了新的渠道。通过二人转的演出,不同地区的观众得以了解和接触到东北地区的文化特色,增进了不同地域之间的文化理解和认同。二人转的推广也有助于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使之在全球化的背景下焕发出新的活力。

5.2. 二人转对地域民族文化的影响

东北二人转作为一种综合性民间文艺形式,对东北地区其他民族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东北二人转不仅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浓郁的地域色彩,而且还受到了其他民族文化的影响。比如在表演形式方面,二人转形成了独特的表演风格和艺术魅力。尤其是在二人转表演过程中,其动作和唱腔都非常有特色。通过这种方式,将东北地域文化中的各种元素进行了充分展现和融合。尤其是在不同地区人们生活中形成的风俗习惯、生产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方面都存在着差异[9]。通过这种方式将这些不同文化元素进行融合和渗透,进而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和民族特点的二人转。在发展过程中,由于不同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一定差异性和差异性,这就使得其在相互交流过程中可以相互学习和借鉴对方文化中的优点和长处。

6. 东北二人转的传承与创新

6.1. 传承:保持二人转艺术的本真性

东北二人转的传承,首要任务是保持其艺术的本真性。二人转作为一种深植于东北民间的艺术形式,其传承的核心在于保持其独特的地域特色和民族风情。这要求我们在传承过程中,不仅要重视对传统唱腔、表演技巧的学习和掌握,更要深入挖掘和理解二人转背后的文化意义和精神内涵。通过举办二人转艺术节、培训班和比赛等形式,激发年轻一代对二人转的兴趣和热爱,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自豪感。通过数字化手段记录和保存老一辈艺人的表演艺术,为后人提供学习和研究的宝贵资料。

传承二人转艺术的本真性,还涉及到对传统表演形式的保护和尊重。在现代社会,许多传统艺术形式面临着被商业化和娱乐化的风险。为了确保二人转的纯粹性和深度,需要对传统表演形式进行系统性的保护和研究。这包括对二人转的传统剧目、唱腔、表演技巧等进行深入挖掘和整理,建立完善的资料库,为二人转的传承提供坚实的基础。

此外传承工作还需要关注二人转艺人的培养。通过建立专业的二人转学校和培训机构,系统地教授二人转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培养新一代的二人转艺人。同时,鼓励老艺人与年轻艺人之间的师徒传承,让二人转的艺术精髓得以代代相传。

6.2. 创新:融入现代元素,拓展艺术边界

在保持本真性的基础上,二人转的创新是其艺术生命力的源泉。创新并不意味着摒弃传统,而是在传统的基础上融入现代元素,使二人转更加贴近现代人的审美和生活。这可以通过引入现代音乐、舞蹈和戏剧等艺术形式,丰富二人转的表现形式和内容。同时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VR技术等为二人转的表演增添新的视觉效果和互动体验。除此之外创新还体现在二人转的题材选择上,将现代社会的热点问题、年轻人关注的议题融入剧本创作,使二人转更加贴近现实,引发观众的共鸣[10]

在创新的过程中,二人转可以借鉴其他艺术形式的成功经验,但同时也要保持自身的独特性。可以在保留传统唱腔的基础上,尝试将现代音乐元素融入其中,创造出新的音乐风格。同时通过现代舞台技术,如灯光、音响和视觉效果增强二人转的现场感和观赏性。创新还体现在二人转的叙事方式上。传统的二人转往往以讲述故事为主,而在现代社会,观众对于艺术作品的深度和广度有着更高的要求。因此可以尝试将二人转与现代戏剧、电影等叙事手法相结合,探索更加丰富和立体的叙事结构,使二人转的故事更加引人入胜[11]

6.3. 发展:面向市场,实现艺术与经济的双赢

二人转的传承与创新,最终是为了其更好的发展。在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二人转的发展需要面向市场,实现艺术与经济的双赢。所以不但要关注艺术创作本身,更要关注市场的需求和变化。通过市场调研,了解不同年龄层和不同文化背景观众的喜好,调整二人转的演出内容和形式,以满足市场的多样化需求。同时开发与二人转相关的衍生产品,如纪念品、影视作品和在线课程等,拓宽二人转的盈利渠道。加强与旅游、教育等其他产业的合作,打造以二人转为核心的文化产业链,实现文化产业的多元化发展。

面向市场的发展策略,需要二人转艺术与现代营销理念相结合。通过市场调研,了解目标观众的需求,制定相应的营销策略。通过社交媒体平台,发布二人转的精彩片段,吸引年轻观众的注意。举办二人转主题的线上线下活动,增加与观众的互动,提高二人转的知名度和影响力[12]

7. 结语

东北二人转作为我国传统艺术形式之一,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独特的艺术魅力,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尤其是东北地区少数民族群众。然而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社会文化呈现出多元化发展趋势。发展民族文化必须充分利用传统艺术形式来促进其发展,为人们提供更加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东北二人转作为我国传统民族艺术形式之一,在新时代背景下必须进行改革创新,以便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需求。还要发挥其自身优势,实现与其他艺术形式之间的相互融合和创新,进而为人们带来更加优质的精神文化享受。

参考文献

[1] 郝晓光. 二人转艺术传承中的探索与思考——以吉林省东北二人转博物馆为例[J]. 东方收藏, 2023(3): 136-138.
[2] 刘佳, 王春玲. 文旅融合视域下东北二人转传播路径研究[J]. 戏剧文学, 2022(6): 4-8.
[3] 朱佩珊. 新媒体背景下东北二人转传播现状与发展趋势研究[J]. 文化产业, 2021(36): 34-36.
[4] 董琦. 东北二人转的源起及其民俗文化探究[J]. 沈阳干部学刊, 2014, 16(5): 44-46.
[5] 欧璐莎, 吕立杰. 文化转型期东北二人转成功发展之路径[J]. 民族艺术研究, 2010, 23(4): 103-106.
[6] 顾湘. 东北二人转发展问题探究[D]: [硕士学位论文]. 长春: 东北师范大学, 2006.
[7] 沈小琦. 东北二人转的发展现状与传承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长春: 东北师范大学, 2019.
[8] 韩智慧. 浅析二人转作品的艺术特征[J]. 北方音乐, 2020(1): 244-245.
[9] 张晓凡. 谈文化产业语境下“二人转”的现状与传承[D]: [硕士学位论文]. 大连: 辽宁师范大学, 2016.
[10] 朱佩珊. 东北故事文化视角下二人转艺术的发展与创新[J]. 音乐天地, 2022(1): 60-63.
[11] 符小娟. 东北二人转的传承以及发展研究[J]. 戏剧之家, 2017(14): 37.
[12] 吕钦文. 二人转文化产业研究[J]. 戏剧文学, 2014(6): 132-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