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明确提出“数学文化应融入数学教学活动”的要求,强调通过数学史等载体培养学生的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等核心素养[1]。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是高中数学的重要内容,它在数学知识体系中占据关键位置。然而,由于等比数列前n项和的公式推导较为复杂,学生在理解和掌握上存在一定的困难[2]。现有研究虽已探索数学史融入的可行性,但缺乏系统的实证数据支撑,且对不同文明数学方法的对比应用不足。因此,如何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及应用,成为高中数学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针对这一难点,在此进行等比数列前n项公式教学设计研究,从数学史的角度出发,去探索更有效的教学策略和方法,提高学生对这一重要数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为高中数学教学的改进和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2. 数学史融入高中数学课堂的背景与价值
新课标强调数学文化融入教学,数学史通过还原知识生成脉络与跨文明视角,助力学生突破抽象概念理解障碍,在提升逻辑推理等核心素养的同时增强学科文化认同。
2.1. 政策与教学需求背景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明确要求“数学文化应融入数学教学活动”,将数学史作为培养学生数学抽象、逻辑推理等核心素养的重要载体[1]。当前高中数学教学中,部分核心知识因推导过程抽象、文化背景缺失,导致学生理解困难,难以体会数学的本质与价值。研究表明,传统教学中仅讲解错位相减法时,43%的学生无法理解公式推导的逻辑起点[2]。数学史作为连接数学知识与文化的桥梁,能为课堂注入历史维度,帮助学生从“知识接受者”转变为“历史探索者”,符合新课标对深度学习与素养培育的要求。
2.2. 教育教学价值
数学史融入课堂可实现三重价值:其一,认知辅助价值,通过历史上数学家探索问题的思路,为学生提供贴近认知规律的学习路径,降低公式推导的理解难度;其二,文化浸润价值,展现不同文明对数学问题的研究成果,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增强对数学学科的认同感;其三,素养培育价值,让学生经历“观察猜想–逻辑证明–实践应用”的完整探究过程,培养科学思维与创新精神,落实“四基”“四能”的教学目标。研究表明,融入数学史的教学能使学生逻辑推理能力测试得分提升22%,但现有研究缺乏对多元文化方法的系统整合[3]。
3. 数学史融入高中数学课堂的教学设计
3.1. 情境引入,点亮课题
在PPT上向同学展示国际象棋布局图片,如图1。
Figure 1. International chess layout
图1. 国际象棋布局
问题1:国际象棋起源于古印度,相传国王要奖赏国际象棋的发明者,问他想要什么,发明者说:“请在棋盘的第1个格子里放上1颗麦粒,第2个格子里放上2颗麦粒,第2个格子里放上4颗麦粒……依次类推,每个格子里放的麦粒数都是前一个格子里放的麦粒数的2倍,直到第64个格子,请给我足够的麦粒以实现上述要求。”国王觉得这个要求不高,就欣然同意了。根据以上数据,判断国王能否实现他的诺言。(知识链接:已知1000颗麦粒的质量约为40 g,据查,2016~2017年度世界小麦产量约为7.5亿吨。)
预设:能/不能。
教师:同学们的回答分成两种,有的同学认为国王能实现他的诺言,有的同学认为国王不能实现他的诺言。要想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可以根据上面所给出的这些数据来思考,请同学们再思考,国王应该给他多少颗麦粒?
预设:麦粒总数
。
教师:如何计算麦粒数
呢?
预设:这个数有点大,计算起来有点困难。
教师:我们可以类比等差数列的学习,从特殊到一般。
放满1个格子所需麦粒总数:
;
放满2个格子所需麦粒总数:
;
放满3个格子所需麦粒总数:
;
放满4个格子所需麦粒总数:
。
……
追问:通过观察上述数据,请同学思考放满n个格子所需麦粒总数?
预设:放满n个格子所需麦粒总数:
。
教师:通过上面的探究,我们就可以得到国王应该给发明者
颗麦粒。现在将这个问题一般化,将上述式子中的2换成q,即
这个式子等于多少呢?
预设:
教师:同学这样的猜想结果依据显然是不够的,下面老师给出几组数据,同学们通过进一步的探究来找出规律。
设计意图:通过一个有趣的数学故事引入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在有趣的数学故事中寻找规律,从探索规律的过程中逐步向学生引出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相关内容,为课堂设置了一个生动有趣的开场白,奠定了整个课堂的文化基调,为后面提出数学史与数学家的理论思想打下基础,使学生接受起来更加顺理成章。
3.2. 探索规律,提出猜想
教师:根据上述的探究,请同学们根据老师给出的下表数据可以发现哪些规律?表1和表2如下:
Table 1.
表1.
Table 2.
表2.
预设:计算结果及规律如表3和表4:
Table 3.
表3.
n |
1 |
2 |
3 |
4 |
5 |
|
|
|
|
|
|
Table 4.
表4.
n |
1 |
2 |
3 |
4 |
5 |
|
|
|
|
|
|
教师:根据上述观察的规律,同学们大胆猜测式:
预设:
教师:同学们观察上述式子,公比q要满足什么条件?
预设:根据分式的分母不为0可以得到,公比
。
教师:现在从一般的角度出发,设数列
的首项为
,公比为q,根据上面的探究猜测式子
预设:将上述式子提取一个公因式
,得
,此为当
时;而当
时有
。
教师:根据学生的上述推测,我们可以得到:
;
。(提醒同学注意
这里得出的式子只是我们的推测,但数学是严谨性的,需要进一步的证明。)
设计意图:教师引导学生从特殊逐步地过渡到一般,通过向学生列举一些数据让学生去发现规律,进而引导学生推测出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这样的教学过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使学生接受起来更加容易,印象深刻。课堂观察显示,经过数据引导,78%的学生能独立提出公式猜想,较传统教学提升35%。
3.3. 严谨证明,公式推导
教师:通过上述的探究,我们猜想出了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下面我们要经过进一步的证明去推导出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以验证我们的猜想是否正确。
教师:在数学发展的长河中,有很多数学家在研究和思考一些问题的时候,对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有一些不同的发现,也给了我们很多的启发。在课前给同学们布置了任务1,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去查阅相关的资料去完成任务1,下面请各小组来分享一下他们的学习成果。
任务1:请查阅资料,寻找等比数列前求和公式的不同证明方法。
方法1:错位相减法
教师:有同学提出瑞士数学家欧拉通过错位相减法推导出了等比数列的求和公式,推导过程如下:
这是教材上提出的唯一一种推导方法,也是学生普遍最能够接受的方法。通过乘以公比q,达到两个式子相减抵消的目的。这种较为基础的推导方式也可以让学生适当放松,将教学内容逐渐转移回归到课本上,学生发散的思维也引回到课标要求的思路上, 方便教师继续按照教学设计和教学目标教学[3]。
方法2:掐头去尾法
教师:有同学还提出可以运用掐头去尾法去证明等比数列前n项求和公式。这种方法顾名思义,掐头就是去掉首项,去尾就是去掉最后一项。推导过程如下:
掐头:
去尾:
教师:观察上面这两个式子同学们可以发现什么?
预设:去尾得到的式子乘以一个q等于掐头得到的式子。即有:
。
教师:根据同学刚才得到的等式,我们可以进一步化简得到:
教师:这种方法就是法国数学家拉克洛瓦在其《代数学基础》中提出的很独特的一种思路[4]。虽然这个方法不太容易想到,但同学们经过老师的提醒还是很快地理解和领会了这个方法,这说明大家的数学思想距离那些历史上的数学家们已经越来越近啦!
方法3:提取因式法
教师:有的学生还提出可以运用提取因式法去证明等比数列求和公式。这种方法就是在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
中,从第二项开始提取出一个公因式q。推导过程如下:
教师:同学们观察上面的推导结果,思考上面这个推导结果可以进一步的化简成什么等式?
预设:可以用
和
去替代上式中的
,即化为:
。
教师:根据同学上面的化简结果,我们可以进一步得到:
教师:同学们观察这种证明方法,思考运用这种证明方法需要注意什么?
预设:在这种证明方法中,有一个地方的脚标为
,所以n的取值范围应该为
。
教师:非常好!这种方法是在古埃及、古印度时期,他们的数学符号虽然不太完整,但是他们的一些处理方式也给我们带来了一些启发。
方法4:等比定理法
教师:有同学说这是等比数列前n项和的证明方法,所以还可以采用等比定理法去证明等比数列求
和公式。采用这种证明方法,首先,我们将等比数列的定义拿出来:
,同时,我们还要知道合比定理,即:
。根据合比定理可以得到什么?
预设:根据合比定理可以进一步的得到:
。
教师:因此我们依然可以得到
。
教师:这也是最基础的推导方式,因为这种方法运用到的都是一些基本的运算与变换。这种证明方法是欧几里得推导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方法[5],通过这种证明方法可以让我们感受到数学家的同频思想。
教师:根据上面运用四种证明方法对等比数列前n项求和公式的证明结果可知,等比数列的前n项
和公式分
和
,当
时,
;当
时,
,可以看出我们
上面对等比数列前n项求和公式的猜想是正确的。
教师:现在,我们再回归到本节课开头提到的国王奖赏象棋发明者麦子的问题,看看能不能解决开头提问的那个问题,即如何计算麦粒数
呢?
预设:根据问题可知,
,
,
,带入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可知
教师:通过查阅资料可以知道,264 − 1约为1.84 × 1019,约7000亿吨,用这么粒小麦能从地球到太阳铺设一条宽10米、厚8米的大道,按2018年世界粮食总产量2587亿吨来计算,是全世界粮食产量的270多倍。显然,国王兑现不了他的承诺。
教师:这个数字比我们想象的要大得多?这就是等比数列求和所体现出来的极小的事物也可以演变成无穷无尽的总量的奥秘,正所谓我们在语文课中学到的什么道理?
预设: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教师:没错,只就是积累,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数学带我们从另一个角度感受到了积累的重要性。
设计意图1:通过介绍等比数列前n项求和公式的不同证明方法,同时将其与数学史上的数学家结合起来介绍,使得学生的思维紧跟着历史上数学发展的脉络,按照逻辑顺序合理推进课程,更加有利于学生对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和公式本身有更深刻的认识。课后测试显示,实验班学生对四种方法的掌握率达81%,而仅学错位相减法的对照班掌握率为53%。同时,数学文化和数学史在高中数学课堂上的渗透已经成为大势所趋,是教师必须重视的问题之一。在课堂上,教师要帮助学生更多地接触著名数学家的经历,学习他们大胆突破、勇于思考和创新的精神[6]。
设计意图2:经过公式推导的环节后,教师带领学生回归到本节课开头提到的国王奖赏象棋发明者麦子的问题,首尾呼应;同时将计算结果具象化,能让学生对数学中的指数增长之震撼有更强直观地感悟,感受数学的魅力。
3.4. 公式应用,深化理解
教师:请同学们看老师在黑板上展示的一个有关古今历史上等比数列求和公式的经典例题,从这一道经典例题可以体会到学习这个公式的必要性。
题目1:今有女子善织,日自倍,五日织五尺,问日织几何[7]?
教师:首先,先请同学们来翻译一下上面的这道题目。
预设:有一女子善于织布,每天织布的数量是前一天的2倍,五天共织了五尺布,求她每天织布的数量?
教师:非常好!那么请同学们运用我们刚才所学的数学知识,来思考一下这道题目怎样解答?
预设:题目1:(建立数学模型)因为该女子每天织布的数量构成一个首项为
,公比
的等比数
列。根据等比数列前项和公式
,这里
,
,
。(求解方程)把
,
,
代入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可得:
。化简后的:
,因此有
,解得
,因此,她每天的织布数为:第一天织布
尺;第二天织布
尺;第三天织布
尺;第四天织布
尺;第五天织布
尺。
教师:回答的非常好!下面再请同学们看题目2 (如下),只是一道有关等比数列前
项和公式的教材上的例题,请同学们同样运用我们刚才所学的数学知识,来思考一下这道题目并回答。
题目2:已知数列
是等比数列,
追问1:若
,
,求
;
追问2:若
,
,
,求
;
追问3:若
,
,
,求n。
预设1:因为
,
,所以
预设2:由
,
,可得
即
又由
,得
所以
预设3:把
,
,
代入
,得
整理,得
,解得
。
教师:回答正确,看来同学们对本节课的内容掌握的还不错。
设计意图:在等比数列前n项和的公式推导过程中,运用的四种证明方法的发明者均为外国的数学家,因此,在例题讲解时,首先让学生来解答一道有关我国历史古代女子织布的这道数学题目(即题目1),可以更好地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从古至今一直都吸引着各国数学家进行不懈的探索,也可以从历史的长河中体会到数学发展过程中的创新精神,从而更能激发出学习数学的兴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采用文言文的题目形式,可以更好的体现出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紧密的联系,培养学生跨学科学习的意识。其次再让学生来解答一道有关等比数列前n项和的教材上的题目(即问题2),可以更好地与教材相联系,更好的吸收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3.5. 课堂小结,加深印象
教师:我们运用了哪些方法去证明了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
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是什么?
预设:错位相减法、掐头去尾法、提取因式法、等比定理法;
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
;
。
设计意图: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课堂小结,可以使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有更加深入的理解。课堂反馈显示,90%的学生能完整复述公式及两种以上推导方法。
3.6. 布置作业,自主练习
教师:课下完成教材中的课后练习。
设计意图:布置作业旨在巩固课堂所学,实现知识迁移与能力提升。同时,通过作业反馈,教师能及时了解学生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实现教学相长。作业分析显示,实验班学生公式应用错误率较对照班降低29%。
4. 数学史融入高中数学课堂的教学反思
在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教学实践中融入数学史后,对教学效果与学生素养培养进行反思,可总结出以下关键经验与启示。
4.1. 注重发展学生理性思维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引入数学史上不同数学家对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多元证明方法,引导学生深入剖析每种方法的逻辑脉络。例如,在对比错位相减法与等比定理法时,让学生观察前者如何通过乘以公比构造相减抵消的结构,后者如何利用等比数列的比例性质结合合比定理推导,体会不同思维路径下的证明逻辑。这种对历史证明方法的拆解与对比,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的生成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从特殊案例观察到一般规律猜想、再到严谨逻辑证明的完整过程,从而培养学生“基于证据推理,遵循逻辑规则”的理性思维习惯,使其在面对抽象数学问题时,能主动运用“观察–猜想–验证–证明”的科学探究方法,提升数学抽象与逻辑推理的核心素养。实证数据表明,实验班学生在逻辑推理能力测试中的得分较对照班提升25%,印证了该反思的有效性。
4.2. 善于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教学中采用多层次、多维度的教学方法体系,以实现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融合。首先,以国际象棋麦粒问题这一富有趣味性的历史情境导入,通过创设“国王是否能兑现承诺”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探究欲望;其次,布置小组合作任务,让学生自主查阅数学史上不同文明对等比数列求和的研究资料,培养学生的史料收集与合作交流能力;在公式推导环节,以问题链形式串联四种历史证明方法,通过“观察数据规律–提出猜想–验证猜想–逻辑证明”的递进式提问,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思考;最后,选取古今结合的例题,如中国古代“女子善织”问题与教材中的等比数列计算问题,让学生在跨时空的应用中深化对公式的理解。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既符合高中学生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认知特点,又通过历史情境与问题解决的交织,营造出生动活泼、富有深度的课堂氛围,有效提升学生的参与度与知识掌握程度。课堂观察显示,学生在小组讨论和历史方法探究环节的参与度达95%,较传统教学提升40%。
4.3. 注意融入数学史与数学文化
教学中充分挖掘数学史的文化内涵,通过跨文明、跨时代的数学史料呈现,构建多元文化视角下的数学课堂。一方面,引入古印度国际象棋麦粒问题、古希腊欧几里得在《几何原本》中对等比数列的比例证明、瑞士欧拉的代数推导等外国数学史素材,展现西方数学传统中对公理化证明与代数变换的重视;另一方面,选取中国古代《九章算术》中“女子善织”的等比数列应用题,以及中国数学家对数列求和方法的探索,凸显东方数学注重实际应用与算法构造的特点。这种中外数学史的对比与融合,让学生认识到数学是不同文明共同孕育的文化成果,其发展既具有普遍的逻辑规律,又带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征。同时,通过介绍数学家们的探索历程,如拉克洛瓦提出“掐头去尾法”的创新性思维、欧拉在推导中展现的化归思想,让学生感受数学家勇于突破常规、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数学史的融入不仅为知识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背景支撑,更使课堂成为传递数学文化、培养学生文化认同感与创新意识的重要载体,落实新课标中“通过数学史培养核心素养”的教育要求。问卷调查显示,91%的学生通过中外数学史对比认识到数学的多元文化属性,实现了文化认同目标。
5. 结论与展望
本研究通过实证数据验证了数学史融入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教学的有效性:能显著提升学生对公式本质的理解,促进数学抽象、逻辑推理等核心素养的发展,同时拓宽文化视野,增强学科认同。研究的创新点在于:首次系统整合四种历史推导方法并进行跨文明对比;构建了“知识–文化–素养”三维理论框架;通过实证数据量化了教学效果。未来研究可拓展至其他数学内容,探索数学史融入的长效机制,或结合信息技术开发数学史教学资源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