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2018年9月17日,为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教育部印发《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1]等文件,决定实施“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该计划重点强调“四新”,即新工科、新医科、新文科、新农科建设。新医科是指为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要求,提出的将信息技术与医学技术深度融合的一种医学教育理念和实践模式。新医科强调从治疗为主转向兼具预防、治疗和康养的生命健康全周期医学,旨在培养具有交叉学科知识和技能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
当前,我国的公共卫生和预防医学人才培养存在培养模式陈旧、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落后、教学实践环节薄弱、理论教学与实际工作联系不紧密等问题[2] [3],导致培养出的公共卫生和预防医学人才难以适应实际工作需求。新医科的核心内涵为“三新”,即理念新(从疾病治疗转向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背景新(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深度融合)和专业新(推动医文、医工、医理交叉学科支撑的新模式) [4]。新医科同时强调整体性和系统性,通过多学科交叉实现精准化、智能化的健康干预[5]。这一变革要求预防医学教育必须突破“医防分离”的固有框架,构建兼顾预防、治疗、康养的整合型人才培养体系[6]。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内容的具体化规范和形式,是实现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的中心环节,是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7]。在新医科背景下,探索符合新时代需求的新医科人才培养方案对于公共卫生和预防医学教育改革至关重要,也是实现《“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8]战略目标的一个重要保障。
全国范围内,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本科人才培养高校有97所[2],其中仅有8所中医药院校开设预防医学专业[9]。当前的预防医学专业人才培养主要以西医模式培养为主导,中医药院校尚未形成特色鲜明的专业发展路径[10]。主要原因在于:多数中医药院校仍套用西医课程体系框架,未开发特色教材[11];教师多受西医训练,缺乏中医预防医学交叉背景;专业评估标准仍沿用西医评估体系[12]。《“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5]提出了“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的工作方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13]也提出要加强中医药在疾病预防中的作用。中医药理论在预防医学中具有独特优势。例如中医“天人合一”思想强调自然环境–社会心理–个体健康的联动,与现代“One Health”理念高度契合[14]。中医理论中的治未病三级体系(未病先防、疾病防变、瘥后防复)与预防医学的三级预防理念天然契合。中医药院校开设预防医学专业,既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学科发展的必然。在符合国家普通高等教育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类教学标准的基础上,培养专业素质过硬、中医药特色鲜明,满足国家和区域需求的公共卫生和预防医学专业人才,是中医药院校预防医学人才培养面临的一项主要任务。
广西中医药大学预防医学专业是五年制医学专业,自2016年起正式招收本科生。经过近10年的发展,广西中医药大学预防医学专业现为自治区级一流本科专业,学校获批公共卫生专业硕士授权点和自治区级高水平公共卫生学院建设高校,同时是泰国宣素那他皇家大学(Suan Sunandha Rajabhat University)公共卫生硕士、博士联合培养基地。学校目前已形成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本科、硕士、联合培养博士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本文以广西中医药大学预防医学专业为例,介绍新医科背景下中医药院校预防医学人才培养方案优化的具体做法,为中医药院校预防医学人才培养提供实践参考。
2. 人才培养方案优化的指导思想和总体思路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规律,面向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对人才的需求,以服务国家、地方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大健康发展为导向,推动学科交叉、科教融汇、产教融合、医教协同,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积极构建高质量育人体系。以学生为中心,贯彻OBE理念,深化教育数字化转型发展,强化“新医科”建设要求,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重创新的复合型、应用型高素质人才。
3. 人才培养方案优化举措
3.1. 科学确定培养目标
在对标《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15] (以下简称国家标准)的基础上,我们通过瞄准国家和社会需求、围绕学校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的总体定位、结合本学科专业的优势与特色等措施,修订符合自身定位的人才培养目标。首先是收集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8]、《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16]、《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动疾病预防控制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17]等文件关于公共卫生和预防医学行业的发展规划。其次是通过线上和线下等方式,向疾病预防控制局、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公共卫生领域的用人单位和专家咨询对预防医学本科毕业生的用人需求。第三是收集历年公共卫生和预防医学相关岗位的招聘信息。在收集和分析国家和社会需求的基础上,预防医学专业教育指导委员会根据广西中医药大学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的总体定位,结合本学科专业的优势与特色,凝练符合自身定位的人才培养目标。修订后的培养目标为:本专业致力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的学生能服务健康中国战略目标和疾病预防控制事业高质量发展需要,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掌握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具有牢固的职业责任心与使命感,有一定的科学思维、创新精神和国际视野,能在疾病预防与控制、卫生保健、健康促进、社区卫生服务等行业领域工作。
在确定培养目标的基础上,参照国家标准和专业认证标准,设置了毕业要求,对学生在毕业时应具备的各方面素质做了可教、可学、可评、可达成的要求。其中,思想品德和职业素质目标有5点,知识目标设置了11点要求,能力目标设置了12点要求。
3.2. 优化课程体系
在课程的设置上,我们综合考虑下列因素:预防医学专业国家标准和相关要求、培养目标和定位、行业发展规划和社会需求、专业优势和特色、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等。首先是按照国家相关要求设置思政、体育、美育、劳动、军事等相关公共课程。其中公共必修课开设43学分,公共选修课应修16学分。其次是根据国家标准的要求开设了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相关的专业基础必修课,共计59学分。第三是按照国家标准和公共卫生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的相关要求,开设流行病学、卫生统计学、环境卫生学、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儿童少年卫生学、社会医学、健康教育学等核心专业课程。
在必修课的基础上,设置了3个选修课程模块。每个模块合计10学分(包含5~6门课程),要求学生任选其中2个模块进行修读。在模块课程的设置上,首先是根据国家标准的要求和专业特点,开设必要的基础和临床医学相关课程,例如人体寄生虫学,病理生理学和皮肤性病学。其次是充分考虑培养目标和行业特点,开设传染病监测预警、中毒监测与处置、环境消杀与媒介生物控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概述、现代公共卫生监测技术、卫生微生物学等课程。第三是融合新医科理念和行业发展需求,开设信息技术与医学技术深度融合的课程,包括医药数据管理与可视化分析、多因素统计分析、R语言与统计分析、现代公共卫生检测技术等课程。第四是突出专业优势和学校特色,开设中医学概论、中医治未病适宜技术、中医疫病学等课程。除了加大中医药特色课程的比重,我们还积极探索将中医药理论和实践融入到预防医学各个专业课程的授课环节。例如,在流行病学课程“疾病预防策略”章节中,对比中医“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与现代预防医学的三级预防体系,引用《黄帝内经》“上医治未病”的理论基础。在营养与食品卫生学课程的“膳食指南”章节,讲解中医“药食同源”理论,对比现代营养学中的营养素功效,设计“中西医结合食谱”案例。为了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除了设置模块化的选修课程,我们也开设了合计40学分的非模块选修课,供学生自由选择。
在课程逻辑上,通过编制毕业要求指标点支撑的课程权重统计表和课程体系对毕业要求支撑矩阵表,确保课程体系对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的支撑。同时,明确知识结构中课程的先修后继关系,做好课程间的有序衔接,根据课程的重要程度合理确定课程学时、学分和开课学期。
3.3. 加强实践教学
人才培养方案中的主要实践教学环节包括课程实践、专业实践、综合实践、社会实践和第二课堂。其中,课程实践部分,开设了46门含有实验(实践)的课程,合计实验(实践) 660学时;开设了4门含有课内见习的课程,合计见习52学时。专业实践包含临床实习20周、公共卫生现场实践16周、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18周。综合实践包含专业综合实训24学时和劳动课24学时。社会实践主要包括假期见习2周、社团活动(至少加入1个社团)、公益服务和志愿者实践活动(服务时间 ≥ 2课时)。第二课堂包括学生参加学术讲座、创新创业活动和科学研究等活动。实践教学环节的学时占总学时的23%。
3.4. 合理安排学分学时
参照国家标准的要求合理设置学分,将总学分控制在230学分,以减轻学生学业负担。在制订教学计划进程表时,均衡分布各学期的课程,周学时数控制在28学时以内,方便学生自主学习。此外,除全校性选修课外,其它课程尽量不在晚上排课。在此基础上提高课程质量、适当加大考试考核难度,提高培养质量。
4. 结语和展望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人才培养是提高公共卫生水平和推动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领域发展的重要途径。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能服务健康中国战略目标和疾病预防控制事业高质量发展需要的高素质预防医学人才需要高校、行业相关行政部门和单位的多方努力。广西中医药大学预防医学专业人才培养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整体还处于不断探索、逐步完善的过程。我校的预防医学专业人才培养将紧跟时代发展的脚步,适应新医科教育理念的发展方向,培养能服务健康中国建设战略目标的高素质复合型预防医学专门人才。
基金项目
本研究得到广西中医药大学教育改革与研究项目2024年度专业改革与建设研究专项课题(编号17)和2025年校级教育教学改革与研究项目(2025A045)资助。
NOTES
*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