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思政课教学中课堂提问的功能与实施路径研究
Research on the Function and Implementation Path of Classroom Questioning in High School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Teaching
摘要: 时代进步与社会发展推动我国教育事业不断深化变革,新一轮课程改革对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新课改强调,高中思政课教学应注重师生互动与价值引领,更加关注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培养与全面发展。在此背景下,教师应优化课堂提问策略,增强师生对话的深度与广度,通过科学设计问题、合理调控提问节奏,激发学生的政治认同、科学思维与法治意识,从而深化知识理解、培养辩证思维、提升课堂实效,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Abstract: The progress of the times and social development have promoted the continuous deepening of the reform of China’s education. The new round of curriculum reform has put forward higher requirements for the teaching of high school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The new curriculum reform emphasizes that the teaching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should focus on teacher-student interaction and value guidance, and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cultivation and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core literacy. In this context, teachers should optimize classroom questioning strategies, enhance the depth and breadth of teacher-student dialogue, stimulate students’ political identity, scientific thinking and awareness of the rule of law through scientific design of questions and reasonable regulation of questioning rhythm, so as to deepen knowledge understanding, cultivate dialectical thinking, improve classroom effectiveness, and lay a solid ideological foundation for students’ lifelong development.
文章引用:张红. 高中思政课教学中课堂提问的功能与实施路径研究[J]. 教育进展, 2025, 15(7): 1204-1211. https://doi.org/10.12677/ae.2025.1571342

1. 引言

思政课教学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其独特价值在于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师需要深刻把握思政课兼具的意识形态引领性、理论抽象性与实践应用性三重特征,通过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实现育人目标。现阶段,随着新课改和新课标的深入推进,高中思想政治教学面临新的改革要求,课堂提问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课堂提问不仅是教师检验教学效果、反馈学生学习状况的重要途径,也是促进师生互动、引导学生深度思考的关键手段[1]。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理论指出,有效的课堂提问应科学设计认知层次,从基础的事实记忆与概念理解,逐步提升至应用分析、综合评价乃至批判创新,从而系统性地帮助学生深化对政治理论的理解,培养其辩证思维和科学精神。同时,依据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精妙的提问应精准定位在学生认知的“潜在发展水平”区间。通过创设具有适度挑战性的问题情境,教师搭建起必要的思维“支架”,在互动中引导学生跨越独立解决问题的“现有水平”,触及其思维能力的“最近发展区”,这不仅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课堂获得感,更能使教师精准把握学生的认知水平与思想动态,从而进行更有针对性的教学指导。

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理论为优化课堂提问策略,提升师生互动质量提供了理论支撑与实践指引。该理论将认知过程划分为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和创造六个逐级递进层次,其系统认知发展框架与高中思政课育人逻辑高度适配,为优化课堂提问提供科学依据。

从功能看,基于该理论的课堂提问能促进学生不同认知层次发展,推动思政课育人目标实现。记忆层次,提问聚焦政治概念和理论要点识记,如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时提问相关标志,这是价值认同基础;理解层次,提问引导学生把握政治理论逻辑脉络,如探讨“我国基本经济制度”时提问其与国情关系;应用层次,强调将理论用于社会现象分析,可结合社会热点提问;分析层次,培养学生对复杂社会问题的解构能力,如讨论“网络舆论对社会价值观的影响”时引导学生多角度分析;评价层次,促使学生形成价值判断标准,如提问如何评价社会事件中群体行为是否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创造层次,指向创新性解决社会问题的实践能力,可设置开放性提问。这种阶梯式课堂提问设计与思政课“知–情–意–行”育人逻辑契合,能引导学生从知识认知走向情感认同、意志坚定和行为践行。实施路径上,运用该理论需把握关键点。一是认知目标与价值目标统一性,提问要关注认知提升和价值内化,引导学生思考讨论理论中的价值力量;二是认知进阶的情境依赖性,通过真实社会议题创设思维挑战;三是评价方式多元性,既要考察认知水平,也要评估价值认同程度,通过观察学生回答、思考过程和参与讨论积极性等全面评价,肯定正确见解和价值取向,纠正认知偏差和价值误区。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理论为高中思政课课堂提问研究提供重要框架和指导。合理运用该理论设计针对性提问,能促进学生认知发展,实现认知与价值目标统一,提高教学质量和育人效果,使思政课教学摆脱经验主义,建立认知发展与价值培育的内在联系,创设可观测、可评估的教学目标体系,为学生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揭示,学生发展存在现有水平与潜在水平这两个维度,而二者之间的区域便是“最近发展区”。基于该理论,在高中思政课课堂提问的实施过程中,首要任务是构建动态化的学情诊断体系,以此了解学生存在的“最近发展区”,教师可借助课前问卷、课堂观察以及作业分析等多元方式,精准洞察学生政治认知、价值判断等方面的现有水平,为后续提问设计提供有力支撑,确保所提问题难度与学生的认知水平相契合。设计阶梯式问题情境是课堂提问实施的关键所在。依据“最近发展区”理论,教师应创设略高于学生现有水平、但学生通过努力能够达成的问题情境,以此激发学生内在动力,实现有效教学。鉴于不同教学内容的特点,问题情境的设计需分层推进。先抛出基础性问题,引导学生回顾已有知识,激活思维;接着提出稍具难度的问题,促使学生将所学知识与现实情境相结合,进行初步分析;最后抛出更具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深入思考与创造性表达,逐步引领学生提升认知和思维层次。此外,“最近发展区”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动态发展的。随着教学进程的推进,学生的现有水平和潜在水平会不断变化,这就要求问题设计需持续调整以适应学生的发展。在思政课课堂提问中,教师要依据学生课堂提问的回答情况、作业反馈等,对提问效果进行评估,并依据评估结果灵活调整后续提问策略。例如,若发现多数学生对某个问题的回答不尽如人意,可能意味着问题难度过高,此时可适当降低难度或给予更多提示;若学生对某个问题回答得过于轻松,则可适当增加问题难度或拓展其深度。

基于“最近发展区”理论,通过设计阶梯式问题情境,能够搭建起认知阶梯,将抽象的政治理论转化为易于学生理解、接受和内化的内容。这一过程实现了集体教学与个体发展的有机统一,促进了认知发展与情感体验的深度融合,让价值认同建立在坚实的认知基础之上。

2. 高中思政课教学中课堂提问现存问题

2.1. 问题设计难度过大,影响学生参与积极性

高中思想政治课作为衔接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的核心课程,在培养学生政治素养和价值观念方面发挥着关键的桥梁作用。对于刚步入高中的学生而言,思政课程在理论深度、思维要求以及考核方式等方面较初中阶段有显著提升,这种阶段性跨越容易使学生产生认知负荷,部分学生可能因难以适应而采取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这不仅制约了其辩证思维的发展,更可能削弱对思想政治学科的学习兴趣。

课堂提问作为高中思政课教学的重要组织形式,对检测学生政治素养发展水平和促进深度学习具有独特价值。教师应当充分认识到提问策略的关键作用,在问题设计上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既要考虑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又要兼顾个体差异性,通过科学设问来培育学生的学习自信和思辨能力[2]。然而实际教学观察发现,部分高中思政教师在课堂提问中存在理论性过强、情境过于复杂等问题,这种超出学生最近发展区的提问方式容易导致:一方面使学生产生自我效能感降低的心理反应,另一方面可能引发对政治理论的疏离感,长远来看不利于学生政治认同的形成和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

2.2. 问题设计缺乏精准性,教学目标指向模糊

高中思想政治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核心载体,其课堂提问的精准性如同手术刀般直接决定着理论阐释的穿透力、价值引领的抵达度和素养培育的转化率。然而当前教学实践中,目标失焦、表述含混、梯度断裂的三重模糊性正严重侵蚀课堂实效:在选择性必修二法律授课环节中当问题沦为“怎样看待自由?”式的抽象设问,缺乏“结合网络谣言治理案例”等现实锚点与“权利边界”等思维导向时,表述空洞性模糊便诱使讨论滑向“自由就是随心所欲”的浅层认知,无法触及“法治框架下自由与责任的辩证关系”这一价值内核,课堂在集体性思维迷航中与“法治意识”素养培育目标渐行渐远。这种模糊性并非孤立存在,其引发的教学塌方效应应值得反思,认知层面,学生深陷“不知问什么、不懂答什么”的困惑,素养层面,价值引领在失焦讨论中被持续稀释,育人效能层面,铸魂工程效能显著降低。

《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明确要求“精准滴灌”,而模糊提问却导致“大水漫灌”。当“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使命呼唤精准施教,课堂提问的模糊已然成为制约思政课高质量发展的显性瓶颈,亟需以外科手术般的精准设计重塑课堂的靶向性与生命力。

2.3. 问题范围有限,学生思维发展受抑

课堂提问作为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优化教学策略的有效手段。然而,通过对高中思政课教学的观察分析发现,当前课堂提问存在明显的局限性:教师设置的问题范围较为狭窄,多以教材知识点和既定结论为主,缺乏对社会现实问题和价值冲突的深度探讨。这种固化的提问模式难以有效激发学生的辩证思维,制约了其政治认同和理性思考能力的发展。

究其原因,主要存在以下三个层面的问题:首先,在教学设计层面,教师过度依赖课程标准框架,将教学目标简单等同于知识点的传授,忽视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例如,在讲授“矛盾分析法”时,多数教师仅满足于让学生识记“对立统一”等概念,而鲜少引导学生运用这一方法分析校园生活或社会现象中的实际问题。其次,在问题设计层面,存在类型单一化、情境虚拟化、指向封闭化的倾向。最后,在实施评价层面,教师往往追求标准答案,对学生的非常规回答缺乏有效引导,这在无形中扼杀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这种教学方式产生了多重负面影响:其一,弱化了高中思政课的价值引领功能。当课堂讨论局限于教材既定结论时,学生难以形成对复杂社会问题的判断能力。其二,不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批判性思维。长期接受封闭式提问训练的学生,在遇到开放性社会问题时,会表现出明显的思维惰性,最终影响思政课育人实效的发挥。

3. 优化课堂提问对高中思政课教学的重要意义

3.1. 激活课堂生态,提升教学实效

课堂提问作为高中思政课教学的重要引擎,其质量直接决定着课堂生态的活力和教学实效的高度。在构建新型思政课堂的过程中,精心设计的提问能够打破传统教学的平面化状态,构建起立体多维的教学场域[2]。教师通过设置具有思维张力的问题,可以唤醒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其探究欲望,使课堂从单向的知识传递转变为双向的思想对话。这种对话不仅发生在师生之间,更延展到生生之间、文本与现实之间,形成多向度的思维互动网络。在这样的课堂生态中,每一个提问都如同投入水面的石子,激起层层思考的涟漪,推动学生在价值辨析中深化理论认知,在观点碰撞中强化政治认同。

从教学实效的角度看,优质的课堂提问具有显著的增值效应。一方面,它通过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将抽象的政治理论与生动的社会现实相连接,使学生在分析具体案例的过程中自然领会理论内涵;另一方面,阶梯式的提问设计能够引导学生的思维不断向高阶跃升,从知识记忆到理解应用,再到分析评价,最终实现价值内化。特别是在处理具有争议性的社会热点时,教师通过巧妙的提问设计,既能保持课堂讨论的思想深度,又能确保价值导向的正确性,使学生在自由探索中不偏离政治方向,在开放讨论中坚守价值立场。

3.2. 巩固课堂所学,深化认知建构

课堂提问作为教学过程的闭环环节,在知识巩固与认知建构方面具有独特的教学价值。从认知心理学的视角来看,课堂提问实质上创设了一个知识提取与重构的认知场域:当教师通过精心设计的问题引导学生回顾课堂内容时,学生不仅是在简单复述知识,更是在进行深度的认知加工。这种加工过程包含三个递进层次:首先是知识的再现与重组,学生需要从记忆中提取关键信息;其次是概念的辨析与整合,将零散知识点系统化;最后是认知的迁移与应用,将所学理论转化为分析问题的框架。在这个过程中,提问就像认知的催化剂,推动学生完成从知识接收到意义建构的跃升。

从教学实践来看,优质的课堂提问能够产生“双重巩固”效应:即时巩固效应体现在当堂检测学生对重难点的掌握程度,通过师生的问答互动及时查漏补缺;延时巩固效应则表现为帮助学生建立知识间的逻辑关联,形成稳定的认知结构[3]。特别是在高中思政课教学中,教师通过设置具有思辨性的问题链,不仅能检验学生对理论要点的理解程度,更能引导其将政治理论与现实问题相结合,在分析具体案例的过程中深化价值认同。

3.3. 唤醒主体意识,激发自主学习

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导向影响,高中思政课教学普遍存在“教师照本宣科、学生被动接受”的单向灌输现象。这种教学模式不仅弱化了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更抑制了其政治思维的发展,导致学生习惯于被动接受既定结论,缺乏独立思考和价值判断能力。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现象时,学生往往难以运用所学理论进行深入分析,政治认同停留在浅层认知阶段。

课堂提问作为唤醒学生主体意识的关键抓手,能够有效打破这一困境。通过精心设计的思政问题,可以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政治理论的内在逻辑,在观点碰撞中形成独立判断。其中启发式提问促使学生从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建构者,在思考过程中培育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课堂提问技巧是确保问题难度适宜、选择恰当的核心关键,别具匠心的提问技巧也能从侧面印证教师的教学能力及专业素养[4]。故此,教师应坚持不懈学习并总结成功提问教学经验,以提升自身提问技巧、强化课堂提问质量及课堂教学质量。

3.4. 诊断学习动态,优化教学策略

高中思政课堂提问的科学运用,为教师提供了诊断学生学习动态的重要窗口。通过分析学生对政治理论问题的应答表现,教师能够精准把握三个维度的学情信息:认知理解层面,可以评估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掌握程度;价值认同层面,能够观察学生政治立场和情感态度的形成状况;实践能力层面,可以检验学生运用理论分析社会问题的水平。这种多维度的诊断,使教师得以超越传统的知识性评价,深入把握学生政治素养的发展动态。

基于诊断结果的策略优化体现在教学闭环的各个环节:在教学设计阶段,针对学生普遍存在的认知盲区,调整理论讲解的深度和广度;在课堂实施环节,针对个体差异采取分层提问策略;在课后延伸方面,根据诊断结果设计个性化的实践探究任务。例如,当发现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停留在概念记忆层面时,可通过设计社会热点案例分析题,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其时代内涵和实践要求。

4. 高中思政课教学中优化课堂提问的路径

4.1. 构建梯度化问题体系

以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理论与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为基石,在高中思政课教学实践中,搭建梯度化问题体系为学生提供了清晰的问题导向,契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教师借助递进式的问题引导,引领学生逐步融入具体情境,深化对知识的理解与认知,进而有效培育其学科素养。这一体系也将助力教师精准洞察学生的认知层次与思想动态,进而创设更具针对性的课堂问题链,引领学生从单纯的知识认知迈向深度的情感认同,是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关键一环。针对该体系教师需要立足学科核心素养培养要求,深入剖析教材中的政治概念、理论逻辑和价值导向,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学生认知发展规律有机结合,将其转化为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问题序列[5]

以高中思政课“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章节教学为例,设计三级梯度问题链能显著提升教学效果,助力学生深度理解与灵活运用知识。首先是基础性问题,以“请描述你在食堂就餐时面临的价值冲突情境”开启生活化导入。食堂是学生高频活动场所,蕴含丰富价值冲突素材,如为节省时间想插队,却知其违背公平、损害他人利益。让学生描述亲身经历,能拉近课堂与生活的距离,助其初步感知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为后续学习搭建认知桥梁。其次是分析性问题,要求学生结合食堂就餐情境,运用相关原理分析日常小事中如何权衡价值、做出正确抉择。食堂就餐情境只是日常缩影,旨在让学生明白生活中处处存在价值冲突。引导学生运用原理深入分析日常小事,能使其明白价值判断与选择受社会存在、个人立场、思维方式等因素影响。通过分析,学生学会多角度思考,权衡利弊,做出符合道德规范和主流价值观的抉择,提升道德判断力和行为选择能力。最后是实践性问题,以小组为单位调查校园内其他可能存在价值冲突的场景,如图书馆借阅秩序、教室卫生维护等,并针对其中一个场景制定“文明行为倡议书”,明确体现正确价值选择标准。通过完成实践性问题,能让学生更全面了解校园价值冲突现象,增强对身边问题的关注度和责任感,推动更多同学参与文明校园建设。借助逐步递进的问题设置,深度拓展学生的思维认知维度,推动思政教育完成从理论层面到实践层面的有效转化,助力学生实现哲学认知向价值认同的升华。

在梯度化问题难度调控方面,基于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的实证调整尤为重要。只有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来设计问题,所设计出的问题才能紧密契合学生的实际学情以及认知发展规律,真正做到有的放矢。在《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教学中,本研究通过课堂实录的细致观察,依据特定标准将学生划分成了三组:A组(基础薄弱)回答“我国收入分配方式有哪些”(记忆层),B组(中等水平)分析“直播行业收入差距现象反映的分配问题”(应用层),C组(能力突出)设计“校园兼职收入分配方案,如何体现效率与公平统一”(创造层)。在数据统计上,学生参与率统计是在分层问题教学前后,分别统计参与课堂活动人数占班级总人数的比例,统计数据表明,采用难度分层的问题设计模式,能够显著提高学生参与课堂讨论与学习的比率。在数据有效性验证方面,学生参与率统计由多位教师共同记录,明确参与活动界定标准以保证统计一致性。此外,情境生活化是梯度化问题效度的关键变量。对比实验显示:当教师以抽象概念提问“收入分配的意义”时,学生回答深度仅达布鲁姆分类的理解层;而改用生活情境问题“用父母工资单案例解析按劳分配原则”时,此时大部分学生的回答内容能结合经济原理进行批判性分析,且对分配制度的认同度显著提升。通过邀请熟悉布鲁姆分类学的教师对比两次分类结果,对学生回答深度进行有效性验证。这种梯度化的问题体系不仅能够有效检测学生的学习动态,更能通过层层递进的思维挑战有效引导学生的经济认知实现质的飞跃,使其思维从对经济现象的表层观察逐步深入到对经济规律的本质把握。

4.2. 精准定位问题靶向,聚焦核心素养培育

高中思想政治课要实现精准定位问题靶向、有效聚焦核心素养培育,需要构建“三维一体”的提问设计框架。教师应当立足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等核心素养维度,将教材理论逻辑、学生认知发展规律和社会现实关切有机统一于问题设计中[6]。具体而言,首先要深入解构课程标准,准确把握每个教学单元的核心素养培养要求,将抽象的政治理论转化为具有明确素养指向的特定问题类型序列。例如为培育“科学精神”创设矛盾解析型提问(如“结合‘直播带货维权难’现象,分析市场效率与消费公平的辩证关系”),为塑造“法治意识”设置规则建构型提问(如“若由你修订《未成年人保护法》网络专章,需优先确立哪些法律原则?”),为提升“公共参与”开发行动方案型提问(如“设计‘校园食堂反浪费’公民实践路线图”)。其次要建立“理论–现实–价值”的问题转化机制,通过素养复合型情境任务实现多维目标统整,如分析“新时代‘枫桥经验’”时,不仅要求学生提炼基层治理理论(理论维度),更需通过“该模式如何促进群众法治观念形成?”(法治意识)与“青年在此实践中可承担哪些具体角色?”(公共参与)的连环设问,在真实政治现象辨析中同步深化价值认同与能力锻造。最后要形成素养导向的问题评价标准,要构建“问题类型–核心素养”双维评价矩阵。以必修四“矛盾分析法在生活中的运用”为例,以“矛盾解析型提问”为例,设计了三级评价指标体系:科学精神维度(重点考察学生识别主要矛盾的能力和运用对立统一规律分析问题的深度);哲学素养维度(评估论证中体现的辩证思维、联系观点和发展观点);公共参与维度(关注解决方案的现实可行性)。在运用该评价体系后,学生在矛盾分析的准确率上显著提升,其辩证思维能力也得到了明显增强。这种以特定提问类型精准锚定素养生长点、以复合情境实现素养协同发展的靶向设计,使高中思政课堂既能穿透马克思主义理论深度,又在价值导向上实现“滴灌式”精准浸润,真正达成知识传授、思维训练与价值塑造的立体化统一。

4.3. 构建开放性问题域,深化思维品质培养

高中思政课要构建开放性问题域、深化学生思维品质培养,需要建立“三维分层”的提问机制。教师应当基于学生政治认知水平和思维能力的差异,设计具有弹性空间的问题框架,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最近发展区内获得思维提升[7]。在问题设计维度,要构建“基础型–发展型–挑战型”的问题谱系:基础型问题侧重教材概念的理解与认同,如“如何理解‘物质决定意识’这一原理在现实生活中的体现?”;发展型问题强调生活现象的辩证分析,如“用生活现象举例说明‘矛盾普遍性’与‘矛盾特殊性’的辩证关系”;挑战型问题则聚焦复杂社会问题的价值判断,如“人工智能发展背景下如何平衡效率与公平”[8]。在实施维度,可采用“问题分解–合作探究–综合提升”的教学策略:先将复杂政治议题分解为若干子问题,由不同认知水平的学生分组研讨;再通过课堂辩论等形式促进观点碰撞;最后由教师引导学生形成系统认知。在评价维度,要建立多元发展性评价标准,既关注思维过程的科学性,也重视价值取向的正确性。这种开放而有序的问题域设计,能够使学生在思维品质上获得适切发展,既避免了“一刀切”的思维训练困境,又确保了思政教育的政治性和思想性,最终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的育人效果。

5. 结语

综上所述,课堂提问作为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关键环节,其设计水平和实施质量直接关系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成效。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思政课教师应当立足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的原则,以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为导向,不断优化提问策略。教师要深入把握思想政治理论的发展逻辑和学生的认知规律,构建梯度合理、靶向精准、开放多元的问题体系;要创新提问方式,将理论阐释与现实关切有机结合,在问答互动中培养学生的政治思维能力和价值判断能力。通过系统提升课堂提问的科学性和实效性,使高中思政课真正成为铸魂育人的主渠道,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提供坚实的思想政治保障。

参考文献

[1] 卢正芝, 洪松舟. 教师有效课堂提问: 价值取向与标准建构[J]. 教育研究, 2010, 31(4): 65-70.
[2] 徐法兵, 杜启达. 高中政治导学案“问题设计”优化[J]. 教学与管理, 2015(19): 66-67.
[3] 赵芹, 姚强. 高中政治课议题式教学中问题设计的思考和实践[J]. 教育观察, 2019, 8(21): 135-136.
[4] 黄翠瑶.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课堂提问研究[J]. 黑龙江高教研究, 2020(12): 122-126.
[5] 罗开文, 江虹兰. 思想政治课教师有效课堂提问: 内涵、诉求与策略[J]. 教育现代化, 2020, 7(48): 41-44.
[6] 蒋军志. 优化问题设计提升认知精度——以“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为例[J].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2020(5): 43-44.
[7] 李同乐. 思政课问题教学中问题设计的科学把握[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21(16): 54-56.
[8] 范新兰, 李新睿. “四问”并举: 思政课教学有效提问策略[J].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2022(31): 4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