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倡议下来华留学生中国国情教育体系构建研究
Research o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al Conditions Education System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s in China under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DOI: 10.12677/ae.2025.1571346, PDF, HTML, XML,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邹晓晓:云南大学汉语国际教育学院,云南 昆明;董宝赞:云南交通运输职业学院,郑和航运学院,云南 昆明
关键词: 一带一路来华留学生国情教育体系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International Students in China National Condition Education System
摘要: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持续推进,国际教育交流合作日益紧密,我国来华留学政策的重心发生了战略性转变,从过去单纯注重“扩大规模”,逐步向“提质增效”过渡,开展中国国情教育则是提升来华留学生培养质量的关键。本文深入探讨了来华留学生国情教育的重要性,分析来华留学生国情教育的特点与实施现状,包括留学生对国情教育认知不足、学习内容未体系化、教育平台分散、师资队伍未建立及开展成效评价机制缺失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了构建科学完善的国情教育体系的策略,涵盖思政引领全过程融入、多维内容融合、多元协同创新路径、技术赋能沉浸体验、师资队伍建设及分类分级评价反馈六个方面,以此提高来华留学生对中国的认知与认同,培养更多知华、友华的国际人才,为“一带一路”倡议下的教育合作与交流提供有力支撑,同时助力提升中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影响力与吸引力。
Abstract: With the continuous advancement of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and increasingly close international educational exchanges and cooperation, China’s policy on studying in China has undergone a strategic shift. It has transitioned from previously focusing solely on “expanding scale” to gradually emphasizing “improving quality and efficiency”. Conducting education on China’s national conditions is key to enhancing the quality of training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s in China. This paper deeply explores the importance of national conditions education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s in China, analyzing its characteristics and current implementation status. Issues identified include insufficient awareness of national conditions education among students, non-systematic content, fragmented platforms, the absence of established teaching staff, and lack of effectiveness evaluation mechanisms. To address these problems, this paper proposes strategies to build a scientifically sound and comprehensive national conditions education system, encompassing six aspects: full integration with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guidance, multidimensional content fusion, diversified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approaches, technology-enabled immersive experiences, faculty development, and categorized and graded evaluation and feedback. These measures aim to enhance international students’ understanding and recognition of China, cultivate more international talents knowledgeable about and friendly to China, provide strong support for educational cooperation and exchange under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and help elevate the international influence and attractiveness of Chinese higher education.
文章引用:邹晓晓, 董宝赞. “一带一路”倡议下来华留学生中国国情教育体系构建研究[J]. 教育进展, 2025, 15(7): 1235-1243. https://doi.org/10.12677/ae.2025.1571346

1. 导论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推进,我国来华留学教育经历了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的转型。教育部《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明确提出“到2025年,实现学历生占比达90%以上”的目标[1],这标志着我国来华留学人才培养方针从数量驱动转向质量驱动。在此背景下,中国国情教育作为来华留学生培养体系的核心环节,其系统性构建已成为落实“提质增效”战略的关键抓手。习近平总书记在给来华留学生的回信中说道“你们主动了解中国国情和中国共产党历史,这对了解中国的过去、现在、将来十分有益。”“欢迎你们多到中国各地走走看看,更加深入地了解真实的中国,同时把你们的想法和体会介绍给更多的人,为促进各国人民民心相通发挥积极作用。”[2]开展中国国情教育,不仅关系到来华留学生对中国的认知和理解,更关系到我国来华留学教育的质量和国际影响力。

2. “一带一路”倡议下来华留学政策从“扩大规模”到“提质增效”

教育部颁布了《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培养国际学生管理办法》,并设置“一带一路”多种类型奖学金[1],极大促进来华留学的积极性,同时我国也与188个国家和地区、46个重要国际组织建立教育合作交流关系、54个国家签订高等教育学历学位互认协议,助力“一带一路”沿岸国家的人才培养,提升来华留学学历生比例和数量。“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深刻重塑了来华留学政策的价值导向,随之而来的是来华留学政策重心从数量扩张转向质量提升与结构优化。

2.1. 来华留学人才培养方针与培养层次变化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来华留学人才培养更注重培养具有国际视野、跨文化沟通能力和专业知识的高层次人才。培养方针更加注重服务国家发展战略、培养层次也逐渐向学历教育倾斜,更多高校开始招收和培养来华留学生的本科、硕士和博士研究生,推动来华留学教育向更高层次发展。

一是来华留学政策目标的战略升级。早期来华留学政策以规模扩张为主,2016年教育部数据显示,来华留学生总数达44万人,其中“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占比46.92% [3]。随着“一带一路”倡议深入推进,来华留学政策目标逐步转向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强调培养“懂中国、知中国、友中国”的高素质国际化人才,如2018年《来华留学生高等教育质量规范(试行)》明确要求高校建立与“一带一路”需求对接的培养体[4]

二是来华留学生学历层次的显著提升。据来华留学生数据显示,来华学历生占比从2009年的28.6% [5]上升至2018年的52.44% [6],首次超过非学历生。教育部设立“丝绸之路”奖学金、“卓越奖学金”等专项,通过奖学金政策引导和培养模式的差异化调整优先支持硕士、博士学历生,推动中西部高校通过学科特色吸引优质生源。

2.2. 来华留学人才培养结构与培养理念变化

“提质增效”阶段的核心任务是通过结构调整与理念创新,实现人才培养与国家战略的深度协同。通过发展不同学科专业,注重培养留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鼓励他们参与科研项目和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其综合素质。

一是学科结构的多元化拓展。在较为早期的来华留学专业类别中,来华留学生以汉语言学习为主,随着社会经济发展,2016年后专业学科的选择趋向多元,应用型学科逐渐发展起来,包括基建、国际商务、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热门专业[7],一部分高校还增设“一带一路”法律、区域经济等跨学科课程,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复合型人才。

二是培养理念从“趋同管理”向“同中有别”的培养转变。高校对来华留学生因材施教,根据留学生的文化背景、知识基础与职业规划设计培养方案,比如根据留学生中文基础水平的不同,编入不同层次班级开展中文教学;增强文化融合,部分高校通过设置“中文 + 专业”“中文 + 技能”等专业课程,留学生在学习本专业知识过程中习得中文,如本人所在高校通过各类学科竞赛、实践活动增加中外学生的学术、文化交流,开展“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比赛、国际中文案例大赛等中外学生联合进行课题研究,暑期社会实践中中外青年携手走进云南民族地区,感受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深厚感情,在文化融合中促进跨文化理解。

3. “一带一路”倡议下开展来华留学生中国国情教育的意义

“一带一路”倡议强调人文交流与民心相通,对来华留学生开展中国国情教育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核心载体。当前,来华留学生教育培养中仍存在“重知识教学、轻价值育人”,且国情教育存在内容碎片化、形式单一化等情况,通过系统化、多维度地开展国情教育,才能构建起“知华–友华–亲华”的国情教育闭环,服务于“一带一路”人文交流的战略需求。

3.1. 完善来华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应有之义

思想政治教育契合教育本质要求,国情教育是开展来华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习近平总书记两次给来华留学生的回信中提到希望来华留学生了解中国国情、中国共产党,虽然来华留学生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思想观念,但通过开展国情教育能让留学生深入了解中国的社会制度、政治理念、文化传统、社会发展等,增强对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有助于帮助其对中国的理性认知。高校在“趋同化”管理模式中能促进留学生对中国价值观的内化,提升其对中国思想和价值观的认同感,培养其对中国的友好情感和认同感,为“一带一路”建设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和民意基础。

3.2. 提升来华留学生培养教育质量的重要保障

国情教育是来华留学生培养质量提升的“催化剂”。来华留学生对中国国情的认知空白在一定程度上会直接导致跨文化适应障碍,进而影响其专业学习的投入度[8]。一方面国情教育内容涵盖中国的历史地理、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多方面的知识,另一方面在来华留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通过国情教育可以拓宽他们的知识面,丰富其知识结构,有助于他们更好地理解所学专业在中国的实践和发展,提升综合素质和专业应用能力。同时,国情教育能够帮助他们了解中国文化的内涵和特点,增进对中国社会的理解和适应,减少文化冲突,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和合作能力,使他们在学习、生活中能够与他人进行更有效地沟通交流,更好地融入中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提升留学归属感、体验感。

3.3. 构建来华留学生从“感知–理解–认同–传播”中国的路径

国情教育构建了留学生从认知到讲述中国故事的递进式框架。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对“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做出重要部署,要求“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9]。作为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重要力量的来华留学生既是中国故事的“听讲者”,更是中国故事的“讲述者”[10],他们通过亲身经历和观察,近距离接触中国社会,感受中国的风土人情、社会生活,丰富对中国的真实感知。在来华留学过程中,留学生通过参与课程学习、专题讲座、文化体验等,深入了解中国道路、中国模式,逐渐形成对中国的全面、客观、深入的理解;当留学生对中国的理解和认识达到一定程度后,依托中国国情教育的开展产生对中国道路情感,这种认同可能体现在对中国文化、价值观的欣赏和认同,对中国的发展理念和发展成就的肯定等方面;认同中国是传播中国的前提,来华留学生作为文化交流的使者,其在中国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以及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认同,都将成为他们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的重要资源,通过留学“声”向世界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促进中外文化交流互鉴和民心相通,提升中国的国际形象和影响力。

3.4. 建设来华留学生“留学中国”品牌的时代需要

“留学中国”品牌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其文化附加值与社会影响力。国情教育是中国高校开展来华留学教育的特色和优势所在。展示中国的历史文化魅力、现代化建设成就和独特的社会发展模式,能为留学生提供独特的学习体验和价值增值,让留学生感受到中国教育的独特价值和优势,提升中国高等教育在国际教育市场中的竞争力[11],为“留学中国”品牌树立良好的口碑和声誉,吸引更多留学生选择来华留学,形成“口口相传”的良性循环。

4. “一带一路”倡议下来华留学生中国国情教育的特点和实施现状

开展来华留学生中国国情教育旨在帮助留学生从多方面深入了解中国。因留学生的文化背景、语言能力、学习目的等因素的差异,其对中国国情教育的参与度和接受效果有所不同,且因开展国情教育的内容、手段、时限、渠道、主体等的差异化也呈现出不同的实施效果。

4.1. 来华留学生中国国情教育的显著特征

高校开展来华留学生中国国情教育以培养“知华、友华、爱华”的国际复合型人才为核心目标,服务于国家对外发展战略。来华留学生国情教育内容紧密围绕中国历史、政治、经济和文化内涵而展开,并根据开展对象特点采用不同的教育手段。

一是教育内容相对宏观,构成“国家–地方–高校”三个层面。如笔者所在高校在国情教育方面开展来华留学“理解中国”系列讲座、“探寻美丽中国·世界青年游”系列“文化体验 + 社会实践”活动、“中外青年话中国”“丝路求索读书会”等,区域省情教育方面每年暑期在所在省份开展“中外青年共探中国式现代化主题社会实践”活动,参观省博物馆、省数字经济产业园区等,校情层面每年开学带领留学生新生参观校史馆等,以上国情教育内容兼顾留学生的文化背景差异,强调“双向理解”,形成多层次认知框架。

二是教育手段相对多元化,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实践基地–数字资源”三重手段实现校内校外,线上线下链接。例如,哈尔滨工业大学与黑龙江省博物馆共建国情教育基地,招募留学生作为讲解员,将文化传播与语言能力培养结合[12],部分高校也采用“互联网+混合式教学”模式,使得学生便捷学习的同时,通过学习文化知识,减少文化冲突,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4.2. 来华留学生中国国情教育的制度要求

来华留学生中国国情教育除了基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更是依赖于国家关于来华留学生人才培养的制度设计。自来华留学生政策不断调整后,关于来华留学生国情教育目标、要求等也随之变化。

一是开展来华留学生中国国情教育是基于国家政策导向。2018年,教育部发布《来华留学生高等教育质量规范(试行)》,把留学生“对中国的认识和理解”及“跨文化和全球胜任力”列入人才培养目标之中,《2025年教育规划纲要》等文件强调了对来华留学生的教育管理和服务,包括要求高校将国情教育纳入教育教学体系,完善相关制度和措施,提高教育质量。

二是明确中国国情教育主体是基于规范要求。《学校招收和培养国际学生管理办法》明确了学校在招收、培养和管理来华留学生方面的责任和义务,其中确定了开展国情教育的主体,确保国情教育开展过程的规范性和有效性。

4.3. 来华留学生中国国情教育的现实困境

构建完善的来华留学生国情教育体系对于提升来华留学教育质量、培养知华友华的国际人才以及推动中外文化交流与合作具有重要意义,但囿于来华留学生文化背景多元、开展主体手段有限等,中国国情教育的“实施–评估”面临一系列现实困境。

一是来华留学生对国情教育认知不足。一方面,来华留学生普遍对中国国情内容认知碎片化,受母国媒体片面报道影响,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近年发展成就等核心议题理解不足;另一方面,部分来华留学生将中国国情教育视为“政治宣传”,参与积极性较低。

二是国情教育内容未体系化。一方面,通过课堂主阵地开展国情教育主要通过《中国概况》教材,但因各地实际情况差异,教学内容缺乏较为完整的教学大纲,授课内容可能存在重复且更新滞后,如新时代伟大成就、中国式现代化等内容融入不足;另一方面国情教育内容理论与实践割裂,国情教育课堂教学占比较高,“感知中国”等实践品牌活动因受开展时间有限、参与学生未能全面覆盖等,留学生难以通过实地调研理解政策落地效果,且“社会实践 + 文化体验”存在连贯性不强、规划不足、效果不明显等特征。

三是国情教育平台较分散。一方面,国情教育资源整合不足,课堂教育与活动组织分属不同部门,各部门之间联系不足,导致课程、实践、文化等资源碎片化,不能有效整合,且课堂教学难以回应社会实践,社会实践又难以呼应课堂教学;另一方面,国情教育数字化建设滞后,各高校国情教育资源未实现跨平台共享、互动。

四是师资队伍未建立。专业的师资队伍是开展国情教育的关键,但目前从事来华留学生国情教育的教师数量不足,且缺乏系统的培训和专业背景。一方面,师资力量不足,国情教育师资仅包括课堂教学师资,未囊括辅导员或者社会实践教师,导致国情教育师资数量不足、任务目标不清晰、身份定位不明确;另一方面,部分师资力量跨文化能力不足,开展国情教育教师多未有跨文化教育背景,缺乏国际视野,难以应对多元文化背景的留学生的深度提问,教学创新动力不足。

五是中国国情教育成效评价机制尚不健全。一方面,现有评价主要以考试为主,忽视行为转化与社会影响,难以对来华留学生对华态度进行跟踪调查,缺乏长期的效果评估;另一方面,目前尚缺乏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和方法,难以通过现有手段对来华留学生国情教育的效果进行准确评估,继而无法及时调整和改进教学内容和方法以提高教育质量和针对性。

5. “一带一路”倡议下来华留学生中国国情教育体系构建

“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推进带来来华留学生数量的不断增加,对来华留学生加强对中国国情的了解显得尤为重要。现有体系的不完备是来华留学生国情教育成效不显著的关键。从思政引领、内容设置、多元协同、技术赋能、队伍建设、评价反馈来构建来华留学生中国国情教育体系,以此完善国情教育体系实践路径。

5.1. 思政引领:来华留学生国情教育全过程嵌入思想政治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育人工作的核心,对于来华留学生教育培养同样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来华留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实现价值引领与知识传授的有机融合,通过系统规划国情教育内容,多维度实施国情教育课程与活动,引导留学生深入理解中国的政治制度、意识形态和发展道路,增强其对中国发展理念和政策的认同感[13]

将思想政治教育嵌入来华留学生国情教育全过程,充分挖掘国情教育中的思政元素。中国国情教育把中国道路、中国制度、文化理解、跨文化传播能力等作为来华留学生国情教育的核心内容,结合课堂教学、社会实践、文化体验、参观交流等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在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国情教育中提升对来华留学生的育人成效,深化留学生对中国的客观、理性和准确的理解,以达到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有机融合。

5.2. 内容设置:构建来华留学生国情教育多维融合

中国国情教育内容的多维融合模式可以满足不同文化、不同专业来华留学生的学习需求,帮助他们构建系统的中国国情知识体系。中国国情教育体系构建“立体式”“多元化”的国情教育内容,包括国情文化课、学科基础课程和专业教育课,涵盖中国历史、地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多个方面,全方位展示中国人文、自然及发展成就,以实现知识教育与价值引导的双重目标。

在来华留学生教育培养过程中采用“语言 + 专业 + 实践”的模式,将国情教育与汉语教学、专业课程学习和实践活动相结合。根据“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目标及要求,考虑来华留学生的专业特点,增设“中国道路”“‘一带一路’合作机遇”“澜湄发展”等专题课程,组织留学生参加企业实习、社会调研、文化体验等活动,在实践中感悟中国的发展变化、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角色和贡献、中国与沿线国家的合作潜力和未来前景。

5.3. 多元协同:深挖第二、三课堂来华留学生国情教育的创新路径

基于传统的第一课堂(课堂教学)虽系统性强,但在实践性、体验性和跨文化适应性上存在局限,第二课堂(校内课外活动)与第三课堂(校外社会实践)通过多元协同模式,能够弥补这一短板,为留学生提供立体化的国情认知路径。通过资源整合、课程设计、机制创新等路径,实现第二、三课堂在国情教育中的深度协同,充分发挥学校、社会、留学生自身的积极性和优势,为来华留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立体、生动的国情教育体验,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中国、融入中国社会。

一是优化第二课堂活动设计。高校可结合留学生的不同专业和兴趣,组织多样化的文化体验活动,比如在重大节庆、时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二十四节气)举办中国传统节日庆祝活动、民俗文化展示等,让留学生在参与中感受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开展与中国历史文化、社会发展、自然地理相关的主题讲座、研讨会、研习营、读书会等,拓宽留学生关于中国文化知识的面向和视野;充分利用学校的博物馆、图书馆以及各学院学科发展展览室等资源,举办专题展览、文化沙龙等,为留学生创造更多“身边”接触和学习中国国情的机会;组织留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创新创业比赛等,鼓励他们在实践中了解中国的科技、经济等领域的发展现状及趋势。

二是加强对第三课堂的指导与支持。加强校地合作,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共建来华留学生国情教育实践基地,为留学生提供更多社会实践信息资源,设立专门的实践课程或学分认定制度,带领留学生参与第三课堂活动,并将其参与情况和实践成果纳入学业考核,将实践与国情教育有机结合起来。

5.4. 技术赋能:营造“来华留学生国情教育 + AI”沉浸式体验

通过技术赋能来实现“来华留学生国情教育 + AI”,打破时空限制,丰富教育资源,营造沉浸式氛围。因传统教育方式在吸引留学生注意力、加深其对中国国情的理解上存在一定局限性,通过构建沉浸式学习环境,可以让留学生更直观地理解抽象概念。

在开展中国国情教育中借助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AI技术,开发虚拟国情教育场景和课程资源,比如虚拟历史事件重现、虚拟城市漫游、虚拟自然人文,通过在学习中国人文历史、地理自然、城市风光时,通过VR重现,为留学生营造沉浸式的国情学习体验,这种沉浸式体验使国情知识不再是书本上枯燥的文字,而是生动鲜活的场景,增强学习的趣味性。

5.5. 队伍建设:建立完备的来华留学生国情教育师资储备库

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师资队伍是开展来华留学生国情教育的保障。在开展国情教育中建立完备的师资储备库,既可以有效整合各方教育资源,又可以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和教学能力,为来华留学生国情教育提供有力支持。

一是加强教师选拔与培养。开展国情教育的教师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教学能力,还应具备良好的外语水平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故应注重选拔政治素养高、教育意识强、沟通能力好的教师,通过定期培训、跨文化交流项目等方式提升其综合素质。

二是构建多元化的师资队伍。因来华留学生国情教育涉及多个维度,包括课程教学、社会实践、文化体验、日常管理、心理辅导、职业规划等,需要由专业教师、辅导员、教辅人员等组成的多层次师资队伍,丰富教学人员的构成[14]

三是推动协同育人机制。来华留学生国情教育不仅是专职教师的责任,也应通过学生、校友、社会等多方力量共同参与,构建校地协同育人机制,营造良好的教育生态环境。

5.6. 评价反馈:设立分类分级的来华留学生国情教育效果评价机制

分类分级的科学合理评价体系是开展来华留学生国情教育的保护屏障。设立分类分级的来华留学生国情教育效果评价机制能够帮助教育者及时了解留学生对国情知识的掌握程度及满意度,从而为优化教育内容、方法提供依据,确保教育目标的实现。

一是设置分类分级评价指标。考虑到来华留学生的不同专业、学历层次、文化背景等因素,制定相应的分类分级评价指标体系,根据其学习阶段目标设定不同难度和要求的评价标准,有利于分别侧重于留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亦或专业理论知识。

二是建立多元评价主体及方式。除了对教师评教外,还应鼓励留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同伴互评及邀请学校管理人员、专业教师等参与评价;加之综合运用考试考核、实践报告、小组合作、课堂表现、课程作业、在线学习数据分析等多种方式,从不同角度全面评估来华留学生国情教育的效果。

三是增加过程性评价及反馈机制。注重对来华留学生国情教育全过程的评价,及时发现和解决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畅通来华留学生反馈渠道,及时收集其对国情教育的意见和建议、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对留学生的反馈意见进行分类整理和分析,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改进,并根据留学生的评价结果,提供个性化的反馈和指导,帮助他们明确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制定进一步的学习计划和目标。

6. 结语

加强对来华留学生的中国国情教育,是提升来华留学教育质量、促进中外文化交流与合作的重要实施路径。通过构建完善的来华留学生中国国情教育体系,对高校开展留学生教育培养工作提供相应的实践指导和智力指引。在未来的研究和实践中,应进一步关注来华留学生国情教育的个性化需求和跨文化交流特点,整合各类资源,创新教育模式,提高国情教育的质量和效果。同时,加强国际的合作与交流,共同推动来华留学生国情教育的实施,努力打造具有中国特色、国际影响力的品牌项目,培养更多知华友华的国际人才,为“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推进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智慧和力量。

基金项目

本文系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辅导员专项)“‘一带一路’倡议下高校来华留学生中国国情理解教育体系构建及实践路径研究”(2023FDY01)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关于印发《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的通知[EB/OL]. 中国政府网.
https://www.gov.cn/gongbao/content/2017/content_5181096.htm, 2025-05-28.
[2] 习近平给北京大学的留学生们回信[EB/OL].
http://www.xinhuanet.com/2021-06/22/c_1127586707.htm, 2021-06-22.
[3] 2015年全国来华留学生数据发布[EB/OL].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政府网站.
http://www.moe.gov.cn/jyb_xwfb/gzdt_gzdt/s5987/201604/t20160414_238263.html, 2025-05-31.
[4] 教育部关于印发《来华留学生高等教育质量规范(试行)》的通知[EB/OL].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政府网.
http://www.moe.gov.cn/srcsite/A20/moe_850/201810/t20181012_351302.html, 2025-05-31.
[5] 1999年来华留学生统计[EB/OL].
https://www.cafsa.org.cn/research/show-1258.html, 2025-05-22.
[6] 2018年来华留学统计[EB/OL].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政府网.
http://www.moe.gov.cn/jyb_xwfb/gzdt_gzdt/s5987/201904/t20190412_377692.html, 2025-05-22.
[7] 赵永芹, 龚泳帆, 李伟玲. 一带一路冶沿线国家来华留学生国际化人才培养若干思考[J]. 巢湖学院学报, 2021, 23(1): 159-164.
[8] 张伟. 高校来华留学生国情教育的价值内涵和实践路径[J]. 长安大学学报, 2023, 25(3): 105-116.
[9]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习近平同志代表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的报告摘登[EB/OL]. 求是网.
http://www.qstheory.cn/yaowen/2022-10/17/c_1129067786.htm, 2025-05-23
[10] 卢鹏. 来华留学生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的议题方略与实践路径[J]. 思想教育研究, 2022(2): 154-159.
[11] 马彬彬, 周栋, 李沁怡. 来华留学生“认知中国”国情教育体系构建[J]. 科教导刊, 2024(26): 93-96.
[12] 陈娟娟. 来华留学生中国国情教育[J]. 现代教育论坛, 2024, 7(4): 138-140.
[13] 汤美玲. 新时期课程思政融入来华留学生教育实践研究[J].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 2023(19): 148-150.
[14] 赵银姬, 千勇. 地域文化融入来华留学生国情教育的重要性、问题与路径研究[J]. 郑州轻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25(3): 102-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