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兴斯泰纳的教育价值论——基于其《教育理论》著作的探索
Kerschensteiner’s Theory of Educational Value —An Exploration Based on His Work Educational Theory
DOI: 10.12677/ae.2025.1571351, PDF, HTML, XML,   
作者: 马欢欢:福建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福建 福州
关键词: 凯兴斯泰纳教育价值论《教育理论》Kerschensteiner Theory of Educational Value Educational Theory
摘要: 《教育理论》一书,由凯兴斯泰纳晚年所著,成书于1926年,其内容汇集了凯兴斯泰纳毕生的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心得。本研究通过翻译和深入阅读凯兴斯泰纳《教育理论》一书中集中论述教育的内容,并围绕教育价值论、教育目的论、教育内容论、教育实践论这四个方面展开深入探讨,我们可以从中发现凯兴斯泰纳有关教育更深入和更独特的见解,文中提到的课程设置、教学原则、教学规律等,尤其对“读死书”“死读书”的中国教育来说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Abstract: Educational Theory, written by Kerschensteiner in his later years and published in 1926, compiles his lifelong educational theories and practical insights. Through translating and deeply reading the sections on education in Educational Theory, this study explores four key aspects: the theory of educational value, the theory of educational purpose, the theory of educational content, and the theory of educational practice. It reveals Kerschensteiner’s profound and unique perspectives on education. The discussed curriculum design, teaching principles, and educational laws, especially his critique of “mechanical memorization” and “rote learning”—hol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for China’s education system.
文章引用:马欢欢. 凯兴斯泰纳的教育价值论——基于其《教育理论》著作的探索[J]. 教育进展, 2025, 15(7): 1275-1282. https://doi.org/10.12677/ae.2025.1571351

1. 引言

凯兴斯泰纳(1854~1932),19世纪德国杰出的教育理论与改革专家,亦是19世纪晚期欧美劳作教育思潮的先驱与推动者。他提出教育的核心目的在于培养国家所需的社会有用之才,并在实践中将传统的国民学校改造为新型的劳作学校。对劳作学校的课程体系、师资培养、实践基地以及教学策略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实践。回顾凯兴斯泰纳百年教育思想,《教育理论》一书作为其晚年之作,成书于1926年,内容广泛地涵盖了其一生的教育理论与实践智慧,因此该书具有极高的学术研究价值。在国内,除了《凯兴斯泰纳教育论著选》(郑慧卿译)的翻译整理之外,对凯兴斯泰纳其他著作的翻译和阐释工作相对较少,特别是对《教育理论》一书的翻译和研究工作更是存在较大的空白[1]

2. 凯兴斯泰纳生平及《教育理论》概述

2.1. 凯兴斯泰纳生平简介

凯兴斯泰纳(Georg Kerschensteiner, 1854~1932)为德国教育领域做出了卓越贡献,其影响力深远。他于1877年进入慕尼黑大学深造,专攻数学与物理学,并辅修教育学与哲学[1]。完成学业后,凯兴斯泰纳在教育界担任了多重职务,包括中学教师、校长、督学,并在1895年至1920年间担任慕尼黑市教育局长,任期长达25年。凯兴斯泰纳在其教育理念中提出了公民教育与劳作学校的概念。他视教育为培养国家有用公民之目的,并认为教育是德国资产阶级塑造民众性格及严格控制意识形态的关键手段[2]。公民教育涵盖三个核心维度:首先是公民知识教育,旨在帮助学生更有效地履行其公民责任;其次是职业教育,以培养和提升公民的职业技能;最后是公民道德教育[3]。凯兴斯泰纳的理论与实践大体上符合当时德国资产阶级对于培养技术熟练且政治上顺从资产阶级利益的新型劳动力的需求,因此荣获皇家实用科学院颁发的第一奖[4]。其主要著作包括《德意志青少年的公民教育》《学校组织的根本问题》《国家公民教育的概念》以及《教育理论》等。凯兴斯泰纳的生平事迹及其教育思想对后世,尤其是德国教育体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所强调的公民教育与职业教育理念,至今仍是教育学界讨论的重要议题。

2.2. 《教育理论》之出版背景与核心内容概述

《教育理论》一书,由凯兴斯泰纳晚年所著,成书于1926年,其内容集中体现了凯兴斯泰纳一生的教育理论与实践心得。在国内,除了翻译整理的《凯兴斯泰纳教育论著选》(郑慧卿译)之外,鲜有对凯兴斯泰纳其他著作的翻译和解读。在《教育理论》一书中,凯兴斯泰纳提出了一套关于教育价值的理论,其核心内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教育的目的、教育的价值观念、教育过程中的价值实现、教育与文化的关系、教育的实践性、教育与个体差异、教育的社会责任,全书主要对这几个方面进行了深入论述。凯兴斯泰纳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这种人不仅要具备专业知识与技能,还需拥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社会责任感。他强调,教育的价值不仅仅在于传授知识,更在于塑造人的品格,使其成为有益于社会的公民。在教育价值观念上,凯兴斯泰纳倡导实用主义与人文主义的结合,既注重教育的实用价值,又强调其对于人的精神世界的滋养。他提出,教育过程中的价值实现需要教育者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关于教育与文化的关系,凯兴斯泰纳认为教育是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载体,通过教育可以传承民族优秀文化,同时推动文化的创新与发展。此外,他还强调了教育的实践性,认为只有通过实践,学生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形成自己的见解和能力[1]。在教育与个体差异方面,凯兴斯泰纳主张教育者应关注学生的独特性,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为其提供适合其发展的教育环境和条件。最后,他提出教育的社会责任,认为教育不仅是个体成长的需要,更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教育者应承担起培养社会有用之才的重任,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贡献力量。

3. 凯兴斯泰纳教育价值论之理论基础

凯兴斯泰纳提出,教育的本质并不仅限于知识的传递,而更应关注于价值观念的培育。他强调,教育应促进个体在道德、审美、社会等多方面的全面发展。凯兴斯泰纳的教育理论深刻揭示了教育的价值远超于单纯知识的累积。他主张,教育的核心目的在于塑造个体的价值观念,这些价值观念构成了个体全面发展的基础。在凯兴斯泰纳的视角中,教育应致力于培养个体的道德观念,使其能够区分善恶,理解正义与责任,并在日常生活中贯彻这些原则[5]。这种道德教育不仅包括理论知识的传授,更强调通过实践活动和亲身体验,使个体在面临道德抉择时能够作出明智且负责任的选择。

3.1. 教育与实践劳动的融合

在凯兴斯泰纳的教育价值论中,教育与劳动相结合的理论基础主要涵盖以下内容[6]。在劳作学校理念方面,凯兴斯泰纳主张劳作学校为最理想的学校组织形式,强调通过劳动教育培养国家所需的有用公民[7]。教育与劳动结合的任务主要包括:其一,职业陶冶的准备;这是劳作学校的核心任务,通过劳动教育助力学生发展多方面的能力。其二,职业陶冶的伦理化;教育学生将个人工作与社会发展相结合,理解劳动的社会价值。其三,团体的伦理化;通过劳动教育培育学生的互助合作精神和团结协作意识,强化集体主义观念。在教学措施方面,将“劳作教学”作为独立科目,并聘请专业技术人员担任教学工作。摒弃传统知识灌输的教学方式,注重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致力于发展学生的公民素养和社会技能,通过劳动教育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凯兴斯泰纳对于教育与劳动相结合的理念有着深刻的洞察力[8]。他深信,通过教育与劳动的融合,不仅能够增进学生的实践技能,而且能够塑造其道德情操和社会责任感,进而培养出对社会具有重要价值的公民[9]

3.2. 教育的实用性与社会服务功能

凯兴斯泰纳所倡导的教育理念同样涵盖了社会维度。在其观点中,教育之目的在于辅助个体深入理解社会结构,并在此基础上培育其社会责任感与公民意识。社会教育的实施使个体得以掌握与他人在社会中互动的技能,学会尊重多元文化及不同观点,并致力于促进社会和谐与进步。凯兴斯泰纳的教育观念突出了个体在知识、技能、情感及价值观等多方面的全面发展[10]。他主张教育应超越传统学术训练的范畴,借助多元化的教学策略和充实的教育内容,激发个体的内在潜能,培育其批判性思维与独立性。教育的目标不仅限于赋予个体生存技能,更在于帮助他们构建对世界深刻理解的视角,以及对生命价值和社会责任的深刻认识。通过这种教育模式,个体能够在持续变化的世界中定位自我,实现个人价值,同时为社会的繁荣和人类的福祉作出积极贡献。凯兴斯泰纳进一步指出,教育的实用性不仅体现在为学生提供职业准备上,更在于通过教育过程,学生能够理解并认同劳动的价值,从而在实践中展现出对社会的贡献和服务精神。他强调,教育应与社会发展紧密相连,确保教育内容与社会需求相匹配,培养出既具备专业技能又拥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的人才[6]

3.3. 教育的民主性与平等性

凯兴斯泰纳强调了教育的平等性与民主性原则。他主张,教育机会应无差别地向所有学生开放,不受其社会背景的限制。教育工作者应致力于消除一切形式的偏见与歧视,确保每位学生均能在充满尊重与支持的氛围中学习与成长。此外,凯兴斯泰纳指出,教育在推动社会公正与平等方面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确保教育机会的均等性,社会得以降低不平等现象,为每个人提供展现个人潜能的机会。教育亦应致力于培养学生具备同理心,并培养他们尊重多元性的能力,以增进不同背景与观点之间的相互理解与和谐共存[11]

在凯兴斯泰纳看来,教育的民主性不仅体现在教育机会的平等分配,还体现在教育过程中的互动与参与。他提倡教育者与学生之间建立平等、尊重的沟通关系,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育决策,表达自己的观点和需求。这种民主的教育模式能够增强学生的自我意识和自主性,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同时,凯兴斯泰纳认为,教育的平等性不仅要求提供相同的教育资源,还意味着要关注每个学生的个性化需求,确保每个学生都能获得适合自己的教育。他主张教育者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路径和发展机会,以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

4. 教育价值论的核心要义

4.1. 个性与社会责任的融合

凯兴斯泰纳指出,每个个体均具有其独特的价值观与需求,教育应予以尊重并适应这些差异性。在其教育理论中,凯兴斯泰纳深刻地认识到,每个个体均为独一无二的存在,拥有其独特的价值观、兴趣、能力和需求。他主张,教育应尊重并适应个体差异,而非试图将所有学生塑造为同一模式。对个体差异的尊重与适应是实现有效教育之关键[12]。首先,凯兴斯泰纳强调教育者要认识到学生起点有差异,家庭背景、文化与先前学习经历及个人能力都会影响学习。所以,教育者要观察了解学生特点与需求,设计适宜教学计划。其次,他提倡教学采用多样化方法与手段,因学生兴趣和学习风格多样,教育者应提供丰富资源与活动,激发学生兴趣和参与度,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等形式发展特长。此外,他认为教育应鼓励学生发展批判性思维与独立性,鼓励学生提问、表达观点并形成个人见解。凯兴斯泰纳相信,通过理解和尊重个体差异,教育能更好满足学生需求,助其实现潜能,成为有独立思考和价值判断能力的个体。

同时,凯兴斯泰纳认为,教育不应仅仅关注学生的个体发展,还应将社会责任融入其中。他提出,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既有个人特质又能承担社会责任的公民[13]。这种融合体现在课程设置上,即强调知识与实践的结合,使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也能通过实践活动理解并承担起对社会的责任。凯兴斯泰纳主张,学校应成为连接个体与社会的桥梁,通过教育使学生认识到自己是社会的一部分,从而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集体意识。在他看来,教育的价值不仅在于塑造个人的品格和能力,更在于通过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公民,推动社会的和谐与进步。这种将个性与社会责任相融合的教育理念,为现代教育提供了宝贵的启示,特别是在强调个体发展与社会责任并重的今天,更显得尤为重要。

4.2. 教育的终身性与全面性

凯兴斯泰纳坚信,教育不应仅局限于特定的阶段或场所,而应伴随人的一生,成为个人持续成长与发展的动力源泉。他主张,教育体系应提供终身学习的机会,鼓励个体在不同生命阶段追求知识与技能的更新与提升[14]。这种终身教育的理念,旨在培养个体具备持续学习的能力,以适应快速变化的社会与经济环境。凯兴斯泰纳进一步指出,教育的全面性同样至关重要。他强调,教育应涵盖知识、技能、道德、情感及审美等多个维度,确保个体在智力、情感及社会性方面得到均衡发展。教育的全面性要求教育者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路径,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与兴趣。通过全面的教育,个体不仅能够掌握必要的知识与技能,还能形成健全的人格,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与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凯兴斯泰纳关于教育的终身性与全面性的论述,为现代教育体系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原则,强调了教育在个人成长与社会进步中的不可或缺的作用。

凯兴斯泰纳提出,教育终极目标是塑造能独立思考与价值判断、可对多元价值进行辨识与抉择的个体。他强调教育应赋予个体内在力量,使其能面对多元价值观时进行辨识与选择。这表明教育不仅是知识传授,更要引导学生发展批判性思维,培养分析与判断能力,让学生洞悉不同价值观含义,评估其意义并构建个人观点。同时,教育应培养学生道德责任感,使其意识到自身行为影响,尊重与追求更高道德标准[15]。实现此目标,教育者需营造开放包容学习环境,鼓励学生提问探索,尊重不同观点文化。他还强调个体自我实现重要性,认为教育应助力个体发现发展潜能,在社会找到位置实现价值,关注学生智力、情感、审美与社会能力培养,促进多方面和谐发展。此外,适应个体差异的教育要关注学生全面发展,除学术知识,还应注重情感、社交、体育与审美等方面,让学生多方面成长,形成均衡个性。总之,他倡导的教育目标全面,关注个体整体发展,使个体成为有独立思考和价值判断能力的成熟公民,为社会进步做贡献。

4.3. 教育理论与实践的融合

凯兴斯泰纳主张教育理论与实践应紧密相连,强调教育者应以教育理论为指导,开展实际教育活动。在其教育理论体系中,凯兴斯泰纳特别突出了教育实践性的重要性,即教育理论必须与实际教育活动相结合。他认为,教育不仅是理论的构建,更关键的是将理论应用于实践,以确保教育活动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凯兴斯泰纳提倡教育者应深入理解教育理论的核心,并以此为依据来指导教学方法和策略。这要求教育者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具体的教学行为,使之在课堂上发挥作用,促进学生的学习与成长[13]。教育者应依据教育理论设计课程,选择教学内容,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并营造有利于学生学习的环境。

此外,凯兴斯泰纳还强调了教育实践中反思与调整的重要性。教育者在应用理论的过程中,应持续观察和评估教学效果,根据学生的反馈和学习成果调整教学策略。这种持续的反思与调整有助于教育者更深刻地理解教育理论在实践中的适用范围和局限性,从而不断优化教学实践。凯兴斯泰纳还认为,教育实践性要求教育者具备灵活性和创造性。面对不同学生的需求和特点,教育者应能灵活运用教育理论,创造性地设计教学活动,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这种灵活性和创造性在教育实践中是不可或缺的,它们有助于教育者在不断变化的教育环境中保持教学的有效性。教育实践性还要求教育者与学生、家长以及更广泛的社会建立合作关系。教育者应与这些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教育活动的规划与实施,以确保教育活动能够满足社会的需求,并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支持。凯兴斯泰纳强调教师在价值实现中起关键作用[16]。教师不仅传递知识,更是价值观的引导者与榜样,其言行、教学态度和专业素养会深远影响学生。所以,教师应提升价值意识,以身作则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

4.4. 教育是文化传承的纽带

凯兴斯泰纳提出,教育乃文化传承之关键途径,其功能在于辅助个体对文化价值观的领悟与内化。他深刻洞察到教育与文化之间的内在联系,认为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核心。作为文化传承的关键途径,教育肩负着将社会历史、语言、艺术、习俗及价值观等传递给下一代的重任。通过教育,个体得以领悟并吸收文化价值观,这些价值观构成了个体精神世界和社会行为的基石。凯兴斯泰纳强调,教育应促进学生对文化多样性和复杂性的深入理解。这意味着教育不仅要传授文化知识,还应培养学生对文化现象的敏感度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学生应学会欣赏不同文化的独特性,同时理解文化间的相互联系与影响。通过此类教育,学生能够培养出开放和包容的心态,尊重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此外,凯兴斯泰纳主张教育应激励学生积极参与文化的创造与发展。教育不应仅限于被动接受,而应是主动探索与创新的过程。学校应提供机会,让学生通过艺术创作、社会实践、科学研究等活动,体验文化创造过程,培养其创造力与实践能力。这样的教育能够激发学生对文化的热情,使其成为文化传承与发展的积极参与者。

凯兴斯泰纳还指出,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不仅局限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以及个体的自我教育同样是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教育应与社会文化生活紧密结合,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在此过程中,教育者、家长、社会成员及学生本身均扮演着关键角色。此外,教育还肩负着传承与发展文化的使命。教育通过传递文化遗产,如语言、艺术、科学和哲学等,维护了社会文化的连续性。同时,教育还应鼓励创新与批判性思维,推动文化的进步与发展。综上所述,凯兴斯泰纳教育理论凸显教育在文化传承与发展中的关键作用。他认为教育应助个体理解文化,培养文化素养与创新能力,激发对文化的热爱与参与。

5. 凯兴斯泰纳教育价值论的国际影响

在全球教育理论领域,凯兴斯泰纳的教育理念对国际教育理论的发展产生了显著影响。其教育思想对后续教育学家及心理学家产生了深刻影响,促进了教育理论的多元化发展和持续进步。凯兴斯泰纳在教育实践领域的创新,尤其是其对劳作学校模式的探索,为教育实践领域引入了全新的范式。其教育实践不仅显著提升了教育品质和成效,而且对学生全面发展的促进作用亦十分显著[17]。综合来看,凯兴斯泰纳的教育价值论在理论上对国际教育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在教育实践领域,特别是在公民教育、劳动教育以及教育改革方面,为全球各国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5.1. 德国教育改革中的应用

凯兴斯泰纳的教育价值论在德国教育改革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教育目的的重新定位;凯兴斯泰纳强调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对国家有用的公民,这一思想在德国教育改革中得到了应用,特别是在魏玛共和国时期,强调通过教育培养具有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人才。其次,促进劳作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发展;凯兴斯泰纳提倡的劳作教育思想对德国职业教育体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他认为通过劳动教育,学生不仅可以学习职业技能,还可以培养社会责任感和集体精神。这一思想促进了德国职业教育中实践和技能训练的比重增加,强调教育与劳动的结合。再次,促进教育机会均等,这一理念在德国教育改革中得到了体现,特别是在普及基础教育和提供职业教育机会方面,努力实现不同社会阶层和群体之间的教育机会均等。此外,促进教育与社会需求的结合,凯兴斯泰纳强调教育应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这一思想在德国的教育改革中得到了应用,特别是在调整教育结构、更新教育内容、提高教育质量方面,努力使教育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最后,进行教育改革的实践探索:凯兴斯泰纳不仅在理论上提出了教育价值论,还在实践中进行了大量的探索,特别是在劳作学校的建立和发展方面[17]。这些实践探索为德国教育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模式,促进了德国教育体系的创新和发展。凯兴斯泰纳的教育价值论在德国教育改革中的应用,不仅推动了德国教育体系的发展和完善,也对世界其他国家的教育改革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5.2. 对其他国家教育体系的影响

凯兴斯泰纳的教育改革理念,特别是在德国魏玛共和国时期的实践,为国际教育改革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其教育思想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教育民主化、教育机会均等化以及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相适应的理念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特别是其对劳动教育价值的强调,对全球职业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8]

凯兴斯泰纳的教育价值论对其他国家教育体系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凯兴斯泰纳的教育目的观,即通过教育培养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才,影响了世界许多国家的教育目标设定。这一观点促进了教育与社会需求相结合的理念在全球的普及。其次,劳作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强化,凯兴斯泰纳对劳作教育和职业教育的重视,对全球职业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他的教育思想激励了更多国家在教育体系中加强劳动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再次,教育改革的启示,凯兴斯泰纳在德国的教育改革实践,特别是在公民教育、劳动教育和教育民主化方面的尝试,为其他国家的教育改革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他的教育理念和方法被众多国家借鉴,用于指导本国的教育改革和发展。最后,凯兴斯泰纳的教育理论丰富了世界教育理论的宝库,对后来的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产生了重要影响。他的教育思想促进了教育理论的多元化,为全球教育理论的发展做出了显著贡献。凯兴斯泰纳的教育实践,尤其是他对劳作学校的探索,为世界各国的教育实践提供了新的模式[19]。他的教育方法鼓励了更多国家在教育实践中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强调教育与实际生活的结合。

总的来说,凯兴斯泰纳的教育价值论不仅在理论上对国际教育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在教育实践中,尤其是在公民教育、劳动教育和教育改革等领域,为世界各国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5.3. 凯兴斯泰纳教育价值论的现代意义

凯兴斯泰纳的教育价值论在当代社会中所展现的深远意义,主要可从以下几个维度进行阐述。首先,在现代社会的背景下,培养具有强烈公民责任感和国家意识的个体显得尤为关键。凯兴斯泰纳所倡导的教育理念,即通过教育塑造对国家和社会有益的人才,对现代教育目标的设定仍具有显著的影响力。其次,在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社会对个体实践能力的需求日益增长。凯兴斯泰纳所提倡的劳作教育思想,强调教育与劳动的紧密结合,对现代教育中实践教学的强化以及学生动手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此外,随着社会的持续发展与变革,教育体系亦需不断进行改革以适应新的社会需求。凯兴斯泰纳的教育改革理念,特别是其对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适应性的强调,为现代教育改革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最后,凯兴斯泰纳的教育理论对世界教育理论的发展做出了显著贡献,其教育实践活动亦为现代教育提供了创新的模式。在教育理论与实践不断创新的当下,凯兴斯泰纳的思想依然具有重要的借鉴与指导价值。

综上所述,凯兴斯泰纳的教育价值论在培养公民责任感、促进教育与实践的结合、推动教育改革,以及促进教育理论与实践创新等方面,对现代教育仍具有重要的启示与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 乔治. 凯兴斯泰纳. 凯兴斯泰纳教育论著选[M]. 郑慧卿, 译.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4.
[2] 马立志. 凯兴斯泰纳劳作教育思想及其现实意义[D]: [硕士学位论文]. 保定: 河北大学, 2007.
[3] 张迪. 凯兴斯泰纳公民教育思想探析[D]: [硕士学位论文]. 郑州: 郑州大学, 2014.
[4] 丁玉洁. 凯兴斯泰纳公民教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兰州: 西北师范大学, 2021.
[5] Kerschensteiner, G. (1920) Staatsbürgerliche Erziehung. Die deutsche Schulreform—Ein Handbuch für die Reichsschulkonferenz. Quelle & Meyer, 108-116.
[6] Kerschensteiner, G. (1926) Theorie der bildung. Springer Fachmedien Wiesbaden GmbH.
[7] 邓冉. 西方教育家劳动教育实践历史研究(6世纪-20世纪20年代) [D]: [硕士学位论文]. 天津: 天津师范大学, 2022.
[8] 林凌. 学校情境中的劳动: 为何与何为?——凯兴斯泰纳及其《劳作学校要义》的贡献[J]. 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0, 8(1): 98-106.
[9] 王晓红, 茹宗志. 凯兴斯泰纳教育思想对新时代劳动教育的镜鉴[J]. 教育探索, 2024(1): 12-16.
[10] Kerschensteiner, G. (1906) Das Fach-und Fortbildungsschulwesen. In: von Lexis, W., Ed., Die Allgemeinen Grundlagen der Kultur der Gegenwart, Berlin und Leipzig, 243-283.
[11] 田山俊. 凯兴斯泰纳教师教育思想探析[J]. 教师教育研究, 2013, 25(6): 25-29.
[12] URE O. (1994) Georg Kerschensteiner (1854-1932). Prospects: The Quarterly Review of Comparative Education, 24, 253-268.
[13] Kerschensteiner, G. and Winch, C. (2022) The School Workshop as the Basis for the Continuation School (1908). Journal of Philosophy of Education, 56, 399-407.
https://doi.org/10.1111/1467-9752.12670
[14] Kerschensteiner, G. (1914) The Schools and the Nation. Macmillan.
[15] Kerschensteiner, G. (1913) The Idea of the Industrial School. Macmillan.
[16] 吴秋芬, 刘健儿. 论凯兴斯泰纳的教师观及其现实意义[J]. 比较教育研究, 2009, 31(1): 71-75.
[17] 黄思记, 黄宝权, 王立. 中外教育简史[M]. 南京: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21.
[18] 徐纯, 谢莉花, 钱逸秋. 凯兴斯泰纳经典职教理论在现代职教理论中的延伸与创新[J]. 教育与职业, 2018(7): 26-33.
[19] 谢天. 凯兴斯泰纳: 思想先驱职教巨匠[J]. 教育与职业, 2013(16): 11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