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地域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路径探究
Exploration of the Path of Integrating Regional Cultural Resources of Hainan into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摘要: 海南地域文化蕴含着独特的历史积淀与精神内核,其蕴含的民族精神、海洋意识、开放包容特质等,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优质资源。本文基于课程思政建设背景,分析海南地域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现实价值,剖析当前在资源开发、教学转化、机制建设等方面存在的困境,并从文化资源挖掘、教学体系重构、协同机制创新三个维度,提出融入路径,为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创新提供地域性方案。
Abstract: The regional culture of Hainan contains unique historical accumulation and spiritual core. The national spirit, Marine consciousness, and open and inclusive traits it embodies make it an excellent resource fo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Based on the background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urse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ractical value of integrating regional cultural resources in Hainan into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dissects the current predicaments in resource development, teaching transformation, and mechanism construction, and proposes integration paths from three dimensions: cultural resource exploration, teaching system reconstruction, and collaborative mechanism innovation, providing regional solutions for the innov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he new era.
文章引用:郑东林. 海南地域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路径探究[J]. 教育进展, 2025, 15(7): 1305-1309. https://doi.org/10.12677/ae.2025.1571355

1. 引言

将地方特色文化资源有效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提升育人实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探索。海南作为我国最大的经济特区和自由贸易港,其独特的红色文化、海洋文化、生态文化、移民文化和黎苗民族文化等资源,蕴含着丰富的育人价值与时代精神,为高校思政教育提供了鲜活的本土素材。深入挖掘并系统整合这些资源,不仅有助于传承海南地域精神基因、拓展思政教育内容的深度与广度,更能积极回应海南自贸港建设对高素质人才的迫切需求。当前,海南地域文化资源融入思政教育仍面临资源整合度不高、教学转化路径单一等现实挑战。因此,探究其有效融入路径,对于打造具有海南特色的思政“金课”、创新文化浸润式教学模式、提升教师文化育人能力,进而增强思政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和针对性,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2. 海南地域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价值意蕴

海南地域文化所内蕴的精神特质,可从文化传承、教育革新、战略服务三重向度解析其价值。

2.1. 文化价值:地域性精神基因的传承载体

海南地域文化,以其独特的黎族苗族传统文化、深厚的南海海洋文化、鲜明的侨乡文化以及光荣的红色革命文化为内核,历经岁月积淀,凝练出“坚韧质朴、开放包容、勇闯进取”这一具有鲜明地域标识的精神特质。这一精神谱系不仅是海南人民集体记忆与身份认同的根基,更是其赓续发展的深层文化动力。具体而言,黎族苗族传统文化中蕴含的集体协作精神、琼崖纵队“二十三年红旗不倒”所彰显的百折不挠的革命信念与牺牲精神、以及华侨远赴南洋所展现的开拓求索意识与拼搏韧性,共同构成了海南独特的精神图谱。这些鲜活的、根植于本土的文化资源与实践案例,天然具有贴近性和感染力。将其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能够为大学生提供极具地域特色与文化厚度的认同载体[1]。因此,海南地域文化在传承地域精神基因、服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文化价值与教育潜能。

2.2. 教育价值:思政教育内容的立体拓展

传统思政教育内容往往侧重于宏大叙事的理论阐释,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与学生生活经验疏离的风险。海南丰富的地域文化资源恰为其提供了关键路径,推动思政教育实现从抽象“理论”到具体“地域”情境、再延伸至鲜活“实践”认知的三维立体拓展与具象化阐释。例如,将南海海洋文化中蕴含的“耕海牧渔”传统所体现的人海共生、可持续利用的生态智慧,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理论进行深度结合,能够将抽象的环境伦理与国家战略转化为学生可感知、可理解的地方性知识和实践逻辑。同样,深入挖掘侨乡文化中海外琼籍华人华侨心系桑梓、投资兴教、支援家乡建设的深厚家国情怀,并将其有机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特别是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层面的培育,能够使核心价值理念获得更为生动、亲切的情感依托和历史印证[2]。这种基于地域文化资源的“在地化”参照与阐释,显著增强了思政教育内容的亲和力、说服力及其对学生价值观念的内化效能。

2.3. 时代价值:区域发展战略的教育响应

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作为国家重大战略部署,赋予海南高校培育高素质本土化人才的时代使命。将地域文化资源深度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是实现高校服务地方发展功能的关键路径,其核心价值在于引导学生深刻认知“海南精神”的历史根脉与自贸港战略目标之间的内在统一性,进而塑造兼具深厚乡土认同与广阔国际视野的复合型建设者。海南地域文化资源融入思政教育,可帮助大学生理解“海南精神”与国家战略的内在关联,培养兼具本土情怀与国际视野的建设者。如通过解读海南“一带一路”支点定位,引导学生将个人发展融入区域发展大局。

3. 海南地域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可行性分析

海南地域文化蕴含显著育人价值,但其在思政教育中的转化效能受现实条件制约,亟待破解资源开发与教学转化的双重困境;同时,本土文化资源的禀赋优势与自贸港战略的政策支撑,为融合实践提供了可行性基础。

3.1. 现实困境

1. 资源开发碎片化,缺乏系统性整合

当前海南地域文化资源的教育转化实践,普遍存在“重形式呈现轻内涵挖掘”的倾向,导致资源利用呈现离散化、浅表化特征。部分高校对黎锦、竹竿舞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运用,多停留于节日展演或社团活动的符号化展示层面,未能系统解构其背后蕴含的集体协作伦理、工艺创新精神等深层思政价值。同时,对红色文化资源,如椰子寨战斗遗址、琼崖纵队旧址的开发,多局限于史实讲解,缺乏围绕其精神内核进行的课程化设计。这种割裂性、片段化的开发模式,导致文化资源的教育价值未能充分释放。

2. 教学转化能力不足,融合路径单一

一些高校思政课程仍以理论讲授为主,对地域文化资源的运用存在“生搬硬套”现象。例如,在《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中讲解“民族精神”时,仅将黎族“三月三”节庆或纹样图腾作为孤立例证,未能通过深度解读其蕴含的集体记忆、身份认同与社会规范,建立文化实践与理论内核的逻辑相结合;此外,部分教师缺乏对海南文化的系统认知,难以将文化资源转化为符合教学目标的教学内容,最终削弱了融入的学理深度与育人实效。

3.2. 可行性分析

1. 海南地域文化资源的多元性、典型性与教育适配性

海南地域文化资源的丰富性为其融入思政教育提供了基础性保障。这种丰富性体现为三个维度:其一,类型结构的完整性,涵盖黎苗原住民文化、海上丝绸之路衍生的海洋商贸传统、琼崖革命锻造的红色基因谱系、南洋华侨孕育的开放包容特质及生态岛屿形成的绿色可持续发展理念,构成多层次精神资源库;其二,载体形态的多样性,既有东坡书院、五公祠等物质遗存,更有黎锦技艺、儋州调声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母瑞山等红色遗址群,为教育转化提供多模态素材;其三,精神特质的时代呼应性,如“闯海精神”与自贸港建设需求的深度契合,使文化资源天然具备价值传导优势。这种立体化的资源禀赋,为系统性开发提供了历时性积淀与共时性支撑。

2. 国家战略的政策锚定与人才素质的结构化需求

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作为国家重大战略部署,通过《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等政策文本明确要求构建匹配国际竞争力的人才支撑体系,这为地域文化融入思政教育提供了顶层驱动力。自贸港建设不仅需要具备国际经贸规则认知能力的专业人才,更亟需深植本土文化根脉、认同“敢闯敢试、开放包容”海南精神、兼具家国情怀与全球视野的复合型建设者。地域文化资源所承载的红色基因、海洋意识、生态伦理等精神元素,恰与自贸港人才所需的价值定力、创新动能及可持续发展素养形成深度耦合。政策导向通过倒逼高校育人导向转型,使文化赋能思政教育成为服务国家战略的必然教育响应。

4. 海南地域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突破路径

破解上述困境的关键,在于构建系统性融入路径:通过课程体系重构实现文化价值的具象化传导,依托浸润式教学模式促进精神内化,并以师资能力升级保障资源转化效能,三者协同形成育人闭环。

4.1. 深化课堂,打造“海南特色”思政金课

1. 主干课程深度融入,实现价值具象化传导

在《思想道德与法治》等核心课程中,系统设计本土化教学模块。比如,在道德教育层面,以海瑞“直言敢谏、清正廉洁”的史实为案例,剖析传统吏治文化对当代公德建设的启示;结合黎族“合亩制”互助传统与苗族诚信契约精神,阐释集体主义伦理的现实生命力[3]。在生态观培育层面,通过黎族“山栏稻”轮作系统、苗族水源崇拜等生态智慧,解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文化基因,衔接生态文明理论教学。

2. 开发特色选修课程与通识课程

充分利用海南文化资源,构建以《海南历史文化概论》为文化根基、《琼崖革命精神研究》为红色基因载体、《海南海洋文化与开放精神》为地域特质阐释、《黎苗文化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民族团结教育切口、《海南自贸港建设与青年使命》为时代响应纽带的特色课程群。通过系统梳理琼崖纵队“二十三年红旗不倒”的斗争哲学、闯海人拓荒史蕴含的开放基因、黎苗传统生态智慧中的可持续发展理念,以及自贸港政策与青年责任的实践衔接,形成贯通历史纵深、精神谱系与现实使命的课程体系,实现文化资源向教育效能的深度转化。

4.2. “文化浸润式”教学模式

在教学内容方面,自贸港建设背景下,教师可以有意识地融入自贸港政策和知识,提升大学生对海南自贸港建设的认知和参与意识。例如,在课堂中通过小组讨论或案例分析的方式引导学生了解《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南自由贸易港法》等文件的核心内容,理解自贸港建设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意义。同时,结合自贸港建设中的实际案例,让大学生树立职业发展目标,激发他们为国家建设贡献自身力量的热情[4]

4.3. 建强师资队伍,提升教师文化育人能力

学校要有意识地将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课程融合,发掘日常教学中涉及道德思政的教育素材,实现课程思政。教师在教学中要把握每一个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机会,特别是对大学生职业道德理念和社会责任感方面的引导[5]。同时,推行“双师型”教师培养计划:一方面,组织思政课教师参加“海南文化专题研修班”,安排他们向非遗传承人学习传统技艺,并前往红色遗址进行现场教学;另一方面,聘请文化传承人、红色历史研究专家担任高校思政课实践导师。通过校内教师与校外专家的协作,共同组建教学团队。

5. 结论

海南地域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政教育,既是传承地域精神的文化使命,也是创新思政教育的实践路径[6]。海南地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实质是将黎族织锦的协作智慧、琼崖革命的红色基因、闯海精神的开拓意识等文化资源转化为育人优势的过程,既传承了本土精神血脉,更破解了传统思政教育内容悬浮的困境。当前面临的核心挑战在于:文化资源开发呈碎片化状态——如椰子寨战斗遗址仅作参观用途,其蕴含的群众路线精髓未被深度提炼;思政教师对黎苗文化的认知不足,课堂中简单罗列“三月三”节庆符号,却未能解构其集体主义伦理价值。破解之道需三向发力:在课程建设上,通过《思想道德与法治》嵌入海瑞廉政案例实现道德教育的具象化,同步开发《琼崖革命精神研究》等特色课程构建文化育人矩阵;在教学方法上,依托非遗工坊实践、母瑞山沉浸式研学等途径,让学生在黎锦编织体验中感悟协作精神,在红色遗址现场教学中体认理想信念;在师资培养方面,实施“双师型”计划推动思政教师向传承人学技艺、与党史专家共备课,切实打通文化资源向教育效能转化的“最后一公里”,最终为自贸港建设培养出既有文化自信根基、又具国际视野担当的时代新人。

参考文献

[1] 刘慧莹. 郑州地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用研究[N]. 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2024-04-20(02).
[2] 陈啸. 地域文化资源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运用研究——以海南为例[J]. 中国高等教育, 2022(12): 46-48.
[3] 符玉梅. 海南黎族传统文化的思政教育价值探析[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21(5): 148-151.
[4] 侯金苹, 倪啸旻. 基于海南自贸港建设背景下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N]. 海南职业技术学院, 2025-02-10(03).
[5] 吕治国, 武耀廷. 全面开放背景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机遇、挑战与对策: 基于海南自贸港的实践探索[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22(2): 128-134.
[6] 王芳, 李刚. 课程思政视域下地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的路径研究[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23(9): 4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