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运动项目的家庭代际传递现象与机理研究
Research on the Intergenerational Transmission Phenomenon and Mechanism of Sports Events in Families
DOI: 10.12677/aps.2025.134045, PDF, HTML, XML,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刘泳杰:北部湾大学教育学院,广西 钦州
关键词: 体育运动项目家庭代际代际传递Sports Events Family Intergenerational Intergenerational Transmission
摘要: 体育运动项目的代际传递是家庭体育开展的重要媒介,而家庭又是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重要根据地,更是建设体育强国的途径。研究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深入探讨体育运动项目的家庭代际传递现象及其机理,对体育运动项目的代际传递意愿、认同、动机、方式、知识等方面进行分析与原因解释。在此基础上总结出体育运动项目代际传递的四个特征;父亲主导体育代际传递、亲子运动项目呈一致性、青少年运动专项能力强、时间具有持续性与周期性。
Abstract: The intergenerational transmission of sports events is an important medium for the development of family sports, and the family is also an important base for the cultivation of reserve talents in mass sports and competitive sports, and even a way to build sports power. This study deeply explores the phenomenon and mechanism of the intergenerational transmission of sports events in families through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 review, questionnaire survey and interview. It analyzes and explains the reasons for the intergenerational transmission of willingness, identification, motivation, mode and knowledge of sports events. On this basis, it summarizes four characteristics of the intergenerational transmission of sports events: fathers dominate the intergenerational transmission of sports, the sports events of parents and children are consistent, teenagers have strong specialized sports abilities, and time has continuity and periodicity.
文章引用:刘泳杰. 体育运动项目的家庭代际传递现象与机理研究[J]. 体育科学进展, 2025, 13(4): 321-326. https://doi.org/10.12677/aps.2025.134045

1. 引言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促进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全面发展,加快建设体育强国”。家庭作为体育教育的重要根据地,对于群众体育发展和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给孩子讲好‘人生第一课’,帮助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1]。父母等家长扮演着重要的引路人角色,“家长特别是父母对子女的影响很大,往往可以影响一个人的一生”[2]。他们的生活态度、生活方式及行为习惯通过代际传递对子女产生影响,在体育方面也有所体现,如儿童更倾向于模仿父母的身体活动,进而选择父母所选择的运动项目,并逐渐形成运动偏好[3]。“体育世家”“篮球世界”“足球世界”等案例无不证明体育运动项目在家庭代际传递中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当前虽有诸多研究已证实青少年的体育锻炼意愿和父母的行为、支持、鼓励有关,但聚焦于体育运动项目的家庭代际传递研究仍不足以满足家庭体育发展的需要。因此本研究旨在深入探讨家庭代际传递现象在体育运动项目中的表现及其内在机理,希冀能够为家庭在年轻一代的体育教育中建言献策。

2. 问卷设计与样本

本问卷围绕体育运动项目的代际传递现状,从父母的体育情况、家庭体育代际情况两大方面展开设计。首先,在题目编制过程中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专家访谈法形成初步问卷。其次,邀请5名体育社会学领域的专家和5名中年父母对问卷初稿进行评价与修改完善。为确保问卷的内容效度,采用同行评审的方式,邀请3名在家庭体育研究领域具有丰富经验的同行专家对问卷的题目、内容、结构、表述等方面进行评审。再次,采用重测法检验问卷的信度。对同一院校的150名大学生随机发放问卷,间隔2周后再次发放相同问卷进行重测,最后运用SPSS26.0软件计算两次测量结果的皮尔逊相关系数,得到问卷的重测信度系数r = 0.83,表明该问卷具有较高的信度。由于在校大学生已较为完整历经家庭体育代际,他们能够更为完整地表述体育运动项目的代际传递现状,因此调查对象主要面向广西6所高校的在校大学生群体。问卷借助问卷星平台采取线上发放方式,本次调查共回收问卷2564份。根据填写时间小于1分钟、答案呈现明显规律性等剔除标准进行有效问卷筛选,最后确定非常明确父母掌握有相应体育运动项目技能且会参与该体育运动项目体育活动的问卷1564份,后续研究基于此数据进行整理分析。

3. 体育运动项目的代际传递现象与原因分析

3.1. 体育运动项目的代际传递意愿

依据布迪厄的文化资本理论,家庭中父母掌握的体育运动项目可视为一种重要的文化资本,它不仅包含具体的运动技能与知识,还涵盖运动经验、参与热情以及相关的社交网络等隐性资源。在家庭教育场景下,父母倾向于优先传递此类家庭资本。首先,从家庭资本的属性与传递效益来看,父母掌握的体育运动项目作为家庭资本,具有低成本、高适配性的特点。相较于外部购买的教育资源,利用家庭内部已有的运动资本进行代际传递,能够大幅降低经济投入,且这种基于家庭环境的技能传授更贴合子女成长需求,可实现精力投入效益的最大化。数据显示,73.95%的父母希望青少年学习自己掌握的运动项目,这正是父母基于家庭资本可支配性与传递效益权衡后的选择,旨在以最小成本为子女积累文化资本,增强其在社会竞争中的优势。其次,教育程度较高的父母更能理解体育锻炼作为文化资本,这也显著影响着代际传递意愿。父母期望通过传递体育运动项目,将体育文化资本内化为子女的惯习,帮助其建立健康生活方式,实现身心全面发展,进而在未来社会中更好地获取其他形式的资本,如社会资本与经济资本。再次,从自我价值实现的维度来看,文化资本理论强调个体通过文化实践构建身份认同。父母将自身热爱的体育运动项目传递给子女,本质上是将个人的文化资本进行代际延续,以此实现自我价值。另外,许多父母也将自身在运动领域的成就视为重要的身份标识,希望子女继承这份文化资本,延续家族在该领域的荣誉;同时,子女在运动项目上取得的成绩,也能让父母获得间接的成就感,满足其通过代际传递实现未竟梦想、强化自我价值的心理需求。这种情感驱动与文化资本传承的交织,也进一步强化了父母的代际传递意愿。

3.2. 体育运动项目的代际传递认同

社会学习理论指出,个体通过观察、模仿他人行为获得新的行为模式,而观察对象的行为结果会影响个体的学习动机,这一理论为解释青少年对父母代际传递体育运动项目的高度认同提供了有力视角。调查数据反映青少年对父母传递运动项目的认同程度:非常喜欢和喜欢的比例合计达92.59%,且75%的青少年经常参与这些项目,这一行为表现印证了青少年对相关运动项目的深度接纳。从社会学习理论中的观察学习机制来看,父母作为青少年成长过程中最直接、最频繁的观察对象,其体育参与行为和热情成为青少年学习的范本。当青少年目睹父母在体育运动中投入时间、精力,展现出专注与热爱时,会不自觉地模仿父母的行为,对这些运动项目产生兴趣。结合班杜拉的三元交互理论,父母的体育行为、家庭体育环境与青少年个人因素形成动态交互。父母的运动技能、丰富的运动经历以及体育锻炼教学能力,作为家庭文化资本的关键构成,能够塑造特定的家庭体育环境。在具备专业运动技能或教学能力的家庭中,父母可以为子女提供更科学的指导,这种高质量的互动不仅提升了青少年的运动体验,还增强了他们对运动的信心[4]。另外,在共同参与体育运动的过程中,社会学习理论中的直接强化机制发挥作用。父母对青少年的支持与鼓励,如言语赞扬、肢体肯定或奖励措施,直接强化了青少年的运动行为,进一步巩固他们对该运动项目的认同感。

3.3. 体育运动项目的代际传递动机

在对父母体育运动项目代际传递动机的调查中,通过数据量化呈现出多样化的动机倾向。其中,以“提高青少年身体运动能力”为动机的父母占比达84.66%,位列第一;“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占比75.66%;“培养青少年体育兴趣爱好”占比67.2%;“发展青少年体育特长”占比59.79%;“加强与青少年交流”占比47.62%;其余动机如“培养亲近的人与自己体育作伴”“青少年应当学习父母掌握的知识能力”“满足自己对该体育运动项目的缺憾”等占比相对较低,分别为25.4%、16.4%、14.81%。对上述数据进行整合分析,可提炼出父母代际传递体育运动项目的五大核心动机,即提高身体运动能力、促进身心健康与社会适应、培养体育兴趣爱好、发展体育特长以及加强亲子交流。这一结果表明,父母在代际传递体育运动项目时,其动机与日常鼓励青少年进行体育锻炼的动机具有较高的一致性,均聚焦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与发展。值得深入探讨的是,“发展体育特长”在核心动机中仅位列第四。这一现象反映出父母的价值取向:即便自身熟悉掌握某运动项目,也并未将子女向体育职业方向培养作为首要目标,而是更关注青少年的体质健康发展。结合当下社会环境,当代青少年受繁重学业、沉迷电子产品以及不良生活方式等因素影响,面临着肥胖、心血管疾病、近视、心理等一系列健康问题。在此背景下,父母期望借助体育运动项目的代际传递,以体育锻炼为手段,对这些健康隐患进行预防或干预,为青少年营造健康成长的环境,确保其身心全面发展。

3.4. 体育运动项目的代际传递方式

在青少年如果对父母代际传递的体育运动项目不感兴趣,父母会如何处理调查。数据显示:75.66%的父母通常是不强制要求,让青少年自由发展;而22.75%的父母是逐步引导,仍然希望接受;只有1.59%的父母会强制要求,达到预定目标。整体上父母都是采取民主的教育方式,让青少年能乐于接受。主要原因是他们意识到运动应该是快乐的经历而非压力源,避免强制要求可以维护良好的亲子关系,所以尊重青少年的自主性和个体差异,从而有助于激发青少年的主动性和对运动的兴趣。对于选择逐步引导的父母,他们希望通过适当的支持和鼓励,仍然期望青少年能够一同参与他们喜欢的体育运动项目,如此能够营造更多家庭活动和沟通话语。通过另一组数据中得知,父母主要通过亲自示范与讲解(60.32%)、报名体育培训班(22.75%)、观看体育教学视频(21.69%)等三种主要方式代际传递体育运动项目。父母作为青少年的第一任教师能够很好地履行教育的义务,加之父母对自己的体育运动项目已经熟练掌握,能够完全胜任该项目的教育与指导。报名体育培训班则是为青少年提供更为专业的指导和系统的训练,有助于提高技能水平和安全性。在父母是如何对青少年实施体育学习监督调查中,数据显示,简单询问(48.15%)、阶段性询问与查看学习成果(34.39%)、基本没有监督(29.1%)、帮助制定学习计划与阶段性督促并查看学习成果(17.46%)。说明父母在监督青少年体育学习时主要采用简单询问和阶段性询问的方式,也并未凸显出有详细的专项学习计划。这可能源于多重因素,包括工作和生活压力导致的时间和精力限制、对体育学习重视程度的差异以及缺乏相关知识。

3.5. 体育运动项目的代际传递知识

在体育运动项目的代际传递知识调查中,数据显示:运动技能(59.26%)、体育学习方法(56.08%)项目规则(38.62%)、运动损伤与预防(34.92%)、赛事欣赏(33.86%);运动员(25.93%)、技战术(18.52)、运动发展史(16.4%)、运动装备选取(16.4%)。从数据分散情况得知父母能够对多方面体育知识均有所涉猎,说明已经熟练掌握某项体育运动项目的父母对该项目有着较好的认知。有研究表明家中具有某一种固定体育运动项目文化或是球迷背景的家庭,其家长对青少年该体育运动项目活动参与的代际传承影响要更为直接也更为显著[5]。运动技能和体育学习方法是父母关注的第一梯队内容。运动技能是参与各项体育活动的基础,通过对运动技能的掌握,能够直接影响青少年的身体素质和心理发展。体育学习方法则确保青少年能够高效地掌握这些技能并促进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从而更好地为青少年后续的体育参与服务。项目规则、运动损伤与预防、赛事欣赏是关注的第二梯队内容。主要是因为它们构成了安全有效参与体育活动的基础。了解项目规则是确保公平竞争和团队合作的前提,能够帮助青少年在比赛中正确理解和遵循游戏规范。运动损伤与预防的知识则提高了青少年的安全意识,使他们在参与活动时能够有效减少受伤风险,促进健康运动。运动员、技战术、运动发展史、运动装备选取等方面是关注的第三梯队内容。这些知识虽然重要,但因其实用性、专业性而受到较少关注。

4. 体育运动项目的代际传递特征

4.1. 父亲主导体育代际传递

在青少年体育运动项目教授主导调查中,数据显示:父亲(71.96%)的参与率显著高于母亲(28.04%)。家庭代际传递的亲密度中介效应也证实了父亲通过行为表率而实现儿童体育活动的家庭代际传递[6]。该特征是多重因素交汇形成的结果。男性在整体运动能力和成绩通常优于女性,尤其是在许多动作技能的示范和运动量上使得父亲在教授体育技能时具备较大的优势。当然,体育能力的强弱是父亲主导体育代际传递的重要因素而并非决定性因素,社会角色的分工和家庭地位的因素也不容忽视。传统文化认为体育是“野蛮的运动”,而男性的特征常能够更好地与之相匹配,女性则被认为宜静不宜动。所以父亲常被视为孩子体育活动的主要引导者。这种社会期望促使父亲主动参与孩子的体育教育,以满足社会对男性角色的传统认知。另外,在家庭生活中父亲常被视为家庭的主心骨拥有更高的权威与决定权,能够更容易抽出更多时间参与青少年的体育活动。同时,父亲对体育活动表现出更强的兴趣和参与时间普遍较长能够更好地为青少年树立榜样模范。

4.2. 亲子运动项目呈一致性

在体育运动项目的代际传递中,亲子参与运动项目的高度一致性是显著特征。这种一致性体现在多个场景:无论是日常亲子共同参与的体育活动,还是青少年在家庭环境之外的个体运动选择,青少年均更倾向于参与父母所传递的运动项目。即便在接受学校体育教育、掌握多种运动技能后,家庭代际传递的运动项目依然是青少年的首要选择。深入探究这一现象,可发现家庭体育环境、家庭资本支持和心理情感认同是驱动该趋势的核心要素。​首先,家庭体育环境是塑造亲子运动一致性的首要动力。当父母在某一运动项目中展现出长期投入与突出成就时,这种行为本身就构成了强大的示范效应。其次,家庭资本的约束与支持机制进一步强化了这种一致性。参与特定体育运动往往依赖配套资源,包括专业运动设备、系统训练机会与竞赛平台。若青少年选择与父母不同的运动项目,意味着家庭需要重新投入时间、资金与精力构建新的资源体系。再次,心理认同感则从情感层面巩固了亲子运动的一致性。父母对某运动项目的热爱与积极参与,通过日常互动传递给青少年,在代际间建立起独特的情感纽带[7]。当父母与子女共同参与运动时,运动不仅是身体锻炼,更成为情感交流的载体。这种情感联结使青少年将该运动与温暖、亲密的家庭记忆相绑定,从而增强对该运动的心理认同,进一步提升参与动机,使其在运动选择上持续向父母靠拢。

4.3. 青少年运动专项能力强

习得父母体育运动项目后,青少年通常在该项目的运动专项能力表现要优于同龄人。在体育知识方面,青少年对该运动项目的原则、规则、训练需求有更深入了解,这使他们在面对竞技挑战时更从容。在技能掌握与实战能力方面,由于长期参与同一项目,他们能够熟练执行技术动作并具备灵活应变的能力,从而在比赛中表现得更加有效。在体育认知方面,他们能够更早理解基础规则和战术意识,进而在比赛中迅速做出反应。这样的结果得益于父母的代际传递。由于父母的引导,青少年往往在很小的年龄就能够接触到特定的运动项目,通过接受父母的指导和支持,他们更快地掌握基本技能。同时,家庭背景所提供的包括训练设施、专业教练的指导和参与比赛的机会资源能够为青少年的运动能力提升打下良好的基础,这与偶尔参与体育活动的青少年形成了鲜明对比。

4.4. 时间具有持续性与周期性

体育运动项目的代际传递呈现出鲜明的时间维度特征,其持续性与周期性使得运动在家庭中得以稳固传承。从孩子生命早期开始,家长便会将运动融入日常生活。例如,在婴幼儿时期,家长通过亲子瑜伽、抚触操等简单活动,帮助孩子感知身体运动,培养对运动的初步兴趣;到了学龄前阶段,家长可能会带着孩子参与平衡车、少儿体适能课程,让孩子在趣味中掌握基础运动技能,这一阶段为孩子后续深入接触特定运动项目奠定基础。进入青少年时期,家庭对孩子的运动培养进一步深化,许多家庭会为孩子制定长期训练计划。以羽毛球代际传递为例,父亲若有羽毛球特长,会定期带孩子前往专业球馆,从握拍、发球等基础动作开始,逐步进行系统性训练,随着孩子年龄增长和技术提升,训练强度与难度也会相应增加。这种持续的训练不仅提升孩子的运动水平,还使羽毛球运动成为家庭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子女成年组建新家庭后,他们往往会将从原生家庭习得的运动习惯与技能传递给下一代,形成周期性循环。以武术世家为例,传承模式通常从祖辈开始,祖辈凭借自身武术功底,在孙辈幼年时传授基本功,如扎马步、踢腿等;父辈则在孩子具备一定基础后,教授更复杂的招式和实战技巧;待孙辈成年,他们又会将所学传承给自己的子女,使得武术技艺在家族中不断延续,这种周期性传递还体现在特定的时间节点上,如每逢传统节日,家族成员会共同进行武术演练,强化传承意识。

5. 结束语

本研究深入探讨体育运动项目的家庭代际传递现象及其机理,对代际传递的意愿、认同、动机、方式和知识进行分析与解释。在此基础上从代际传递的主导、亲子体育运动项目的一致性、时间维度、青少年的运动专项能力等方面总结出体育运动项目的代际传递特征。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探讨不同家庭结构、文化背景对体育代际传递的影响。

基金项目

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科研)基础能力提升项目,“健康中国”战略下家庭体育环境助力青少年体质水平提升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24KY0418。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 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 人民日报, 2018-09-11(001).
[2] 习近平.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 第二卷[M]. 北京: 外文出版社, 2017.
[3] 高鹏飞, 梁勤超, 李磊. 青少年体育参与不足的文化惯习、代际传递与现代重构[J]. 体育与科学, 2019, 40(3): 48-53.
[4] 潘兵. 家庭资本对中小学生体育参与水平的影响[J]. 湖北体育科技, 2017, 36(6): 475-479.
[5] 李汪洋. 青少年足球文化活动参与的代际传承研究: 维度探索与影响因素[D]: [硕士学位论文]. 重庆: 重庆工商大学, 2023.
[6] 潘勇赫. 儿童体育活动的家庭代际传递: 家庭亲密度的中介效应[J].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22, 56(3): 38-45.
[7] 柳建坤, 何晓斌, 张云亮. 体育锻炼、亲子关系与青少年心理健康——来自中国教育追踪调查的证据[J]. 中国青年研究, 2021(5): 103-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