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基于结构功能主义理论构建分析框架,结合参与观察和实地访谈进行资料收集,准确把握当前该安置社区的发展现状与困境,研究结果表明,该安置区当前面临的问题主要包括保障体系不同步、社区融入难、产业发展滞后和治理效能弱等困境,这表明各方主体的作用未进行充分有效发挥。未来,S社区的后续发展需注重政府、社区、搬迁群众等各方的共同努力和合作,以实现安置区的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和生活富裕,这对加强易地搬迁后续工作、提升群众幸福感、促进全体人民实现共同富裕目标提供有益参考。
Abstract: This paper constructs an analytical framework based on the theory of structural functionalism, and collects data by combining participation observations and field interviews to accurately grasp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status and predicaments of this resettlement community. The research results show that the current problems faced by this resettlement area mainly include predicaments such as the asynchronous guarantee system, difficulty in community integration, lagging industrial development, and weak governance efficiency. This indicates that the roles of all parties involved have not been fully and effectively exerted. In the future, the subsequent development of S Community should focus on the joint efforts and cooperation of all parties including the government, the community, and the relocated residents, in order to achieve prosperous industries, pleasant living environment, civilized rural customs, effective governance and prosperous life in the resettlement area. This provides a useful reference for strengthening the follow-up work of relocation, enhancing the sense of happiness of the people, and promoting all people to achieve the goal of common prosperity.
1. 问题的提出
当下,易地扶贫搬迁“搬得出”的工作已经完成,但“稳得住”“能致富”的工作才刚刚开始,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强调要加强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区的支持力度,可见党和政府对易地扶贫搬迁所涉及的后续工作是十分关注的,高质量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的后续发展工作,既是贯彻落实国家层面对于共同富裕重要指示精神的具体行动,也是巩固和深化易地扶贫搬迁脱贫成果的重要内容。未来,需要持续巩固脱贫攻坚的不易成果,如何在防止脱贫人口返贫的同时有效促进安置区的后期可持续发展成为重要议题[1]。
通过梳理文献发现,近年来,学界对易地扶贫搬迁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其一是关注移民群体本身[2] [3];其二是关注安置社区的治理问题[4];其三是聚焦于移民群体和安置区的后续扶持问题[5] [6]。可见,国内外学者对易地扶贫搬迁的相关问题均有一定研究,主要多聚焦于安置区移民的社会适应问题、社会融入问题和生计能力提升问题,安置社区的治理问题以及后续扶持等问题,亦取得了在研究视角、研究方法上具有借鉴意义的成果。进入后脱贫时代,后续发展成为易地扶贫搬迁研究的重心,但现有关于易地扶贫大规模搬迁后如何从整体上促进特定地区或区域内安置区后续发展的研究尚且较少。基于此,本研究选取S社区作为研究案例,通过对相关资料的收集、归纳和分析,结合该安置区当前的发展现状和困境,提炼出推动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后续高质量发展的有效路径。
2. 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结构功能主义理论”是社会学中的一种理论,由美国社会学家塔尔科特·帕森斯提出。这一理论将社会看作是一个有机的、互相依赖的体系,体系中的每个组成部分都扮演着某种角色或功能。一个社会有其存在和发展所必须的某些条件,也就是它的功能性先决条件。帕森斯的结构功能主义理论主要由四个部分组成,包括适应、目标获取、整合和潜在模式维持四种功能,通过角色行为的规范化、制度化,实现功能整合与目标达成,社会系统才能得以维持、稳定与延续。其中,“适应”功能指社会系统需要从环境中获取必要的资源以维持其生存和发展;“目标获取”功能指社会系统需要设定并追求目标,以推动社会的发展;“整合”功能指社会系统中的各个部分需要相互协调,以保证社会的稳定;“潜在模式维持”功能指社会系统遵从社会的共同价值观的基本模式,以防止系统的偏差,保持系统内部的制度化。
在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的后续可持续发展中,可以将安置区看作一个社会系统,其中包括政府、社区、企业、搬迁群众等组成部分。运用结构功能主义理论,可以分析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中各个组成部分的功能和作用,以及各组成部分的功能和作用是否相应地得到有效发挥?若没有,那么当前安置区各组成部分存在的问题有哪些?这都是需要我们进行探讨的,从而才能探索出安置区的后续发展路径。因此,运用帕森斯的结构功能主义理论,可以对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的可持续发展路径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讨论。
3. S安置区后续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保障体系未形成有效合力,目标推进存在阻滞
根据S社区目前的发展现状而言,政府在社会保障方面的目标达成功能发挥的比较有限。就医疗条件而言,虽然安置区内建成了卫生服务中心和社区卫生室,但社区内卫生服务中心的医疗水平还不到位,无法提供良好的就医诊治。在教育资源方面,安置区周边的教育资源与主城区仍有一定差距,这对适龄儿童教育资源改善有限。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配套方面,S社区目前公共交通等基础设施配套不足,大多数的受访者希望能够增加公交车的数量,从而为群众提供更好的便利需要,还有安置区内引进的娱乐服务设施较少,且文体等基础设施的维护不到位。另外,社区自身财力有限,难以投入产业发展,因此企业融资渠道不畅,难以吸引和留住人才。故整体来看,政府在社区的后续发展中,还应进一步强化政策支持,加大对社区各方面的资源投入。
(二) 社区融入难,搬迁群众适应功能发挥滞后
易地搬迁意味着搬迁群众移民从原来的居住环境中迁移到新的居住环境,这对他们来说既是新的起点,也面临着新的挑战。根据访谈发现,经济层面,大部分搬迁群众觉得安置区内的日常支出与农村相比有明显增加,生活成本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对搬迁群众产生了负担。社会层面,一方面强关系淡化,在社区缺乏亲属关系、交流机会少;另一方面,弱关系难建立,搬迁群众难以融入新社区,其中,社会网络淡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搬迁群众的内生发展能力。另外,在心理层面,搬迁群众从有宅基地的农民变成住楼房的边缘人,存在寄居感,重建社会认同和情感认同需要一定的过渡期和适应期。通过对搬迁群众进行访谈发现,社区内大部分人还是存在互相不认识,邻里之间互动少、社区主人翁意识不强的情况,这也说明了搬迁群众的适应功能发挥滞后。
(三) 产业发展滞后,市场主体整合功能发挥不力
通过实地走访发现,部分搬迁群众的经济收入来源单一且有限,安置区内剩下的大多是中年人以及老年人,而他们的收入主要依靠精准扶贫、低保等方面的补贴和资助。目前安置区内建有养殖、种植产业园,扶贫工厂等,但由于地理位置比较偏、相关设施不足等因素,产业发展水平低,未能形成良好的产业链,因而无法为搬迁群众提供足够的就业机会,为持续改善生计水平和谋求更好的发展,大部分年轻人选择了外出务工。同时,由于安置区内搬迁群众的受教育水平普遍不高、自身技能不足、身体原因等大家能做的工作非常有限。在调查中发现,大部分受访者主要从事一些收入较低的工作,如捡垃圾回收、去周边的农贸市场打小工,摆摊等。以上主要是由于相关市场主体在整合资源方面的功能有所欠缺导致的。
(四) 治理效能弱,社区维模功能发挥不足
在社区治理方面还存在短板,虽然S社区内设有楼栋长,但由于安置区内人口多,还是会存在生活垃圾乱丢弃,闲杂物品乱堆放的环境卫生现象。同时,社区综合服务效能有待提升,搬迁群众反映的各类问题未能得到及时有效解决。此外,部分搬迁群众过度依靠政府补贴和拨款,对社区事务的参与率较低,仍视自己为外人,缺乏主人翁意识。监督体系方面,社区仍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和奖惩措施,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和奖惩措施,违规行为(如占用公共空间、破坏环境)得不到及时纠正。以上问题都反映了社区在治理效能方面还有待提高,这也体现了社区维模功能并未有效发挥出来,对安置区的后续发展也会有所限制。
4. S安置区后续发展的实现路径
(一) 顶层设计:政策支持与资源提效
一是政府应确保S社区在医疗、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优化升级。比如在医疗方面,可推动社区卫生中心与县市医院组建医联体,开通远程会诊、专家轮诊,家庭医生签约全覆盖,优先为老年人,慢性病患者提供上门服务;在教育方面,政府可为S社区搭线,联合主城区优质学校开展教师交流、课程共享、在线同步课堂,缩小教育差距;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政府应增设社区至主城区的公交线路,利用边角地建设一些免费的娱乐设施,如社区共享书屋,社区手工坊体验点等,满足社区居民多样化的娱乐需求。二是政府应为S社区赋权,推动政务服务(社保、民政等)延伸至社区,将一些高频政务服务纳入社区代办范围,实现社区居民“零跑动办成事”;三是出台对S社区的产业扶持政策和招商引资政策,设立有效的产业发展基金和相关基础设施维护设立社区专项资金,通过引进技术服务平台和人才,吸引社会资本入驻社区,从而为S社区的后续发展打下基础。
(二) 搬迁群众:情感连接与能力重塑
搬迁群众作为易地搬迁安置区的核心要素,其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和能动性可形成安置区后续发展的强大内生动力。一方面,要做到成本减压,搬迁群众可自身原有的手工艺、特色种植和养殖等技能,通过电商平台、文旅项目等,实现“乡土技能”的转化与增收。另一方面,要实现关系破冰,社区可鼓励原村干部、党员,组建“老乡带老乡”互助小组,解决生活适应难题,利用社区中心、广场等场所,组织基于共同兴趣(广场舞、棋牌赛)的文娱活动,节庆联谊,促进邻里互动。此外,社区工作人员可通过亲子活动,家长课堂等,促进搬迁家庭之间的自然互动。最后搬迁群众应实现身份的转化,可邀请搬迁群众参与“社区事务协调”,比如每月召开楼道会议,协商解决乱堆放、停车这些矛盾,对参与调解、志愿服务的居民给予物业费抵扣奖励,增强搬迁群众的主人翁意识,从而有效促进搬迁群众的社区融入,增强认同感。
(三) 市场主体:创新产业与激活动能
面对安置区目前的发展现状,一是激活在地产业,打造特色产业链。通过精准定位,聚焦发展劳动密集型、低基数门槛但具地方特色的产业,将产业与搬迁群众原居地文化结合,打造安置社区非遗工坊品牌,提升产品独特性与附加值,还可开发周末体验项目,利用安置区周边农田和养殖场,吸引城市家庭参与种植、喂养活动,同步销售社区农产品。二是构建阶梯式技能就业,针对中老年和弱劳动力群体,开展生态养殖、手工编织、食品加工等实操培训;对有意愿培训电商直播、物流分拣、社区物业服务的居民,企业可联通外部市场;还可开设灵活就业工坊和公益岗位,允许妇女兼顾照料家庭,增设社区养老互助员,环保监督员等。三是强化市场连接,通过成立安置区产业联盟,整合种养基地、扶贫工厂等,联盟对接大型超市、食堂供应链等,稳定销路,为安置区的后续发展奠定产业基础和经济基础。
(四) 社区:多元共治与数字赋能
对于易地搬迁安置区来说,社区的治理效能对于其后续发展也是至关重要的。一是推动治理模式的多元协同参与,理清权责,健全“社区党组织 + 居委会 + 物业公司”体系,吸纳原村骨干、热心居民参与,缩短社区服务半径,发现问题的同时能够及时解决问题。二是强化制度保障,从软约束到硬保障,可通过制定社区文明积分管理方法,将环境卫生、参与公共事务等纳入积分,可在社区超市兑换生活物资或抵扣物业费,从而激发社区居民参与社区治理。四是智慧治理赋能,比如安置区可通过数字赋能,形成智慧社区一体化管理平台。在这个智慧化平台上面,可以添加一些实报个人身份信息和报备的相关功能,社区工作人员一看到,就能及时去解决房屋漏水、电灯坏了等这些问题,同时,可通过在智慧平台上建立群众投诉、举报等,让每个社区成员都成为网格员,安全员和信息员,促进社区治理工作精细化和高效化。
5. 结语
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的后续发展对于我国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以及实现目标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本文从结构功能主义理论的视角出发,以易地扶贫搬迁安置S社区为个案,结合参与观察和深度访谈进行资料收集,准确把握当前该安置区的发展现状与困境,最终认为易地扶贫搬迁的后续可持续发展需注重上级层面、社区、搬迁群众等各组成部分的共同努力和合作,最终实现安置区的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和生活富裕,这对于易地搬迁的后续扶持工作具有一定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