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信用证业务风险管理研究
Research on Risk Management of International Trade Letter of Credit Business
DOI: 10.12677/fin.2025.154091, PDF, HTML, XML,   
作者: 石少玉:吉林财经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吉林 长春
关键词: 国际贸易信用证风险防范International Trade Letter of Credit Risk Prevention
摘要: 伴随着我国对外贸易的不断扩张,国家间经济往来越来越紧密,贸易的范围和规模的扩大,国际贸易的迅速发展,使得国际支付结算方式越来越多。其中信用证在国际贸易中作为一种支付结算方式,信用证业务也获得了国内企业的广泛采用,至今仍在国际市场当中占据重要地位。信用证作为最常见的支付方式,与汇付、托收等支付方式相比,信用证因自身安全高效的特点被广泛应用。然而,随着国际贸易事务中信用证业务数量的不断增多,也使得信用证业务风险不断增加。本文总结了信用证业务的相关风险以及防范风险措施。
Abstract: With the continuous expansion of China’s foreign trade, economic exchanges between countries have become increasingly close, the scope and scale of trade have expanded, and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international trade has led to an increasing number of international payment and settlement methods. Among them, letter of credit, as a payment and settlement method in international trade, has also been widely adopted by domestic enterprises and still occupies an important position in the international market. As the most common payment method, letter of credit is widely used due to its security and efficiency compared to payment methods such as remittance and collection. However, with the continuous increase in the number of letter of credit transactions in international trade affairs, the risks associated with letter of credit transactions also continue to rise. This article summarizes the relevant risks and risk prevention measures of letter of credit business.
文章引用:石少玉. 国际贸易信用证业务风险管理研究[J]. 金融, 2025, 15(4): 859-864. https://doi.org/10.12677/fin.2025.154091

1. 信用证案例介绍

Z银行嘉兴分行坚持以市场、客户为中心导向,效益为目标的经营策略。其中,该行的信用证业务作为外汇中间业务的主要来源,一直是一项重要的基础性业务。2020年以来,面对全球公共卫生事件以及汇率变动等风险,分行继续巩固信用证业务基础建设,力求各项经营业务指标平稳发展。2020年实现外币货款余额、外币存款余额、国际结算、国际业务收入市场份额同比分别提升4.73、4.25、3.15、0.26。银行总行单证中心2021年上半年出具了单证业务交易对手国别风险报告,用来更好地识别和防控信用证风险。2021年上半年,单证中心共处理出口信用证交单业55,462笔,占全部出口信用证交单业务的5.6%,较去年下降2.16%。被拒付的出口信用证交单业务共计14,614笔,占总交单的26.35%,较去年下降1.84%。在防控风险方面,Z银行嘉兴分行要始终坚持业务发展和风险控制两手抓的经营理念,实行日常监督、自查自纠等管控方式,强化企业合规管理,做好外汇政策。Z银行嘉兴分行的国际金融部门主要承担管理职能,下辖的支行国际金融部负责外汇产品的营销以及业务经办工作等,编制部门人员名额少,导致人员岗位流动比较频繁;此外,银行的信用证业务面临着被伪造以及篡改等现象,导致无法识别它的真假。另外,由于人力资源缺乏,对于单证处理的关键节点把握不够准确,造成单据记错银行,使得信用证过有效期等事件发生,为银行带来操作风险和声誉风险。在信用证业务的操作上,Z银行嘉兴分行依照国际商会的惯例来进行,即使某些操作在惯例上属于正常业务处理范围,但是在法律中的认定是没有规定的,造成在信用证实务操作中很难把握分寸。因此,很多信用证业务实务操作风险,会转化为银行信用风险以及法律风险。并且Z银行嘉兴分行没有专门针对信用证业务的法律咨询部门以及专门的统筹部门。Z银行嘉兴分行在外部评级机构的评级方面,并不能完全覆盖风险。如果一国家因为经济和政治事件发生时,对这个国家进行重新的评级和测算,评分所产生的结果可能在同一区间范围,导致评级分类的效用对信用证业务不足以覆盖风险[1]

随着信用证业务的不断发展,学术界对信用证风险管理问题展开了深入研究。杜善军(2020)指出信用证作为国际贸易中至关重要的结算工具,它主要通过银行这一第三方的介入,缓解进出口双方在支付与交货环节的问题[2]。袁佳(2014)指出在国际贸易融资领域,借款人主要依赖商品销售收入作为偿还债务的来源,并且生产经营活动单一,资产负债表上缺乏实质性的资产,不具备独立的偿还债务能力[3]。何宪民(2010)提出发展我国商业银行的国际贸易融资业务,能够缓解我国当前所面临的全球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有效促进对外贸易的增长,并且对我国银行体系的稳健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4]。陈立龙(2011)指出,在我国当前的外贸活动中企业普遍采用汇付、托收以及信用证等三种国际结算方式。灵活多样的支付手段已经成为外贸企业拓展市场份额的重要策略,但也会导致进出口收付汇风险的提升[5]。蒋雪清与杨行翀(2011)的研究表明中小企业已经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核心力量。由于我国资本市场发展历史较短以及民营企业规模普遍较小等多重因素,融资难题长期制约着中小企业的发展,中小企业在贸易融资过程中的主要模式及其面临的风险[6]。邱亦维(2008)指出信用证的核心优势在于以银行信用替代了商业信用,因此长期以来被视为一种安全、可靠且风险较低的结算方式[7]。然而,在实际操作中,信用证业务的风险问题逐渐凸显。部分企业对信用证风险的辨识意识相对淡薄,容易忽视潜在的风险因素。此外,银行在开展信用证业务时同样面临信用风险,一旦银行未能严格审核信用证的真实性与有效性,便可能引发损失。

2. 信用证定义

根据《UCP600》的规定,信用证是指银行通过开证申请人的申请,在保证申请人所提供的信息无误并且符合标准下,向信用证的受益人进行承付的一种证明条文。一般来说,信用证也就是指由开证申请人向银行提出申请并对出口商做出书面承诺,在未来一定时间内凭相关单据向银行申请付款的支付结算方式,也是一种具有法律效力的书面文件。银行一旦做出信用证那么风险将会转移到银行本身,由银行承担风险。出口商与进口商接受信用证,就需要双方承担一定的付款责任。所以无论采用哪种结算方式,都会存在潜在风险。

3. 信用证风险

3.1. 信用证伪造风险

在开证行方面,如果信用证一旦被伪造,那么信用证里的信息可能会被篡改,导致开证行无法识别它的真假。这或许将导致Z银行嘉兴分行在没用进行充分调查的情况下就支付相应的银行款项,从而给银行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在受益人方面,如果信用证中的信息被他人进行伪造,比如受益人的名称、地址等,将会导致受益人收到的货物或服务与真实情况不符,从而给受益人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在法律层面上,伪造信用证可能会带来诸多的法律问题,例如欺诈、侵权等。如果信用证被伪造并导致了严重的经济后果,涉及到的相关方可能需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不法分子通过伪造贸易合同、发票等单据,与信用证条款相符,骗取开证行付款。或者利用公共信息漏洞,通过窃取企业信息、盗用商号等方式,冒充正当受益人,制作虚假信用证。利用计算机技术制作高仿真的假信用证,或篡改已经发出的真信用证,欺骗收证方。

3.2. 信用证风险识别意识较为薄弱

信用证风险识别意识较为薄弱主要在于简化授信调查环节,特别是对一些长期合作客户的授信审查方面,仅仅依靠提供的书面文件,没有去实地调查贸易背景和申请人的资信情况,增加了信用证开证风险,为以后的发展埋下不良后果。另一点,在申请人授信审查过程中,申请人隐瞒自己的生产经营状況、固定资产以及资金流动等状况,以此来骗取银行的授信额度。在后续开证后,申请人无法支付信用证相关款项,增加了银行垫款的风险。Z银行嘉兴分行作为开证行,主要面临的信用证风险是申请人的信用风险,表现形式为申请人拒绝付款项,导致银行会出现一系列的垫款风险。

在信用证所面临的市场风险上,是由于市场价格波动而引起,给银行带来一定的经济损失上的风险,主要为价格风险以及汇率风险。嘉兴分行现阶段在应对信用证业务市场风险上,主要采用定性分析,缺少必需的风险管理工具,导致操作流程不够细致。一般情况下,信用证业务主要用外币结算,从开立到银货两清隔着相对较长的时期,在这期间,银行和企业双方都会面临在汇率方面上的风险。特别是进口的产品是大宗产品如铁矿石、石油、煤炭等,开证银行如果没有专职的人员去把握市场脉搏,一定会出现汇兑损失,造成资金链安全方面的问题。

3.3. 银行信用风险

此外,有些银行的信用评级十分低。因为一些国家以及地区实行金融业开放政策,对银行设立的标准并不高,而造成银行的数量比较多,资质不齐,因此不能用中资银行的概念来进行业务流程上的操作。而且,一些信用证交易量由于原材料市场价格和其他问题的急剧影响,将会导致进口商有办法做到及时付款,需要开证银行对外提出单证不符的相关条件,用来规避相关的付款责任。有的银行经营状况不够完善,银行信誉相对较低,并且不遵循国际规则惯例,导致进口商进行一些违法上的操作。在国家宏观经济风险条件下,导致该地区银行业信用风险持续上升。在开立信用证时,申请人一般不需要再次向开证行交清所需要的款项,只需要交纳一定的保证金即可。此案例中Z银行嘉兴分行实际上给垫付了大量的现金款项。如果当信用证到期日来临之前,因为开证申请人没有办法支付垫款的原因,则银行的垫款也无法给与收回。《UCP600》目前是许多国家或区域的银行所遵循的国际信用证惯例。然而,一些国家或地区的一些组织机构以及规模较小的银行并没有遵守《UCP600》惯例,开证银行是否付款,取决于开证申请人的意愿等,这严重损害了商业利益。

3.4. 融资结算风险

融资结算过程涉及外汇交易、信用证开立以及欺诈等内容。如果合同选择信用证结算,那么,从信用证授信额度的申请和使用、以及付款赎单,直至信用证交易完成。而且融资结算风险,对信用证结算的损失具有直接的影响。一般而言,虽然信用证相对交易合同具有一定的独立性,但在操作的过程中,进口商在信用证开立之前会与卖方就信用证的内容进行沟通。开立信用证期间,如果相关人员对工作不熟悉,导致开证时间晚于合同规定的时间,或者因为与卖方未能充分沟通,导致卖方发货推迟迟,给进口商带来一定的经济损失。

本案例中Z银行嘉兴分行信用证授信以及远期售汇的安排不当,会增加财务成本。虽然信用证只针对真实的货物单据的交易,但在收到信用证议付单据后,如果忽视对单据的内容核对,会遭到信用证欺诈。并且关于信用证付款所赎单据,其中全套海运提单一般是通过信用证传递给买方,此外,随附单据中的运输保险单,如果约定条款未能涵盖约定险种,会造成运输过程中发生的损失无法通过保险补偿。

4. 应对信用证风险的措施

4.1. 做好资信调查,审查合同和单据

在进行信用证交易时,Z银行嘉兴分行应严格进行充分的资信调查,了解银行或企业的信用状況、经营状况和财务状况等情况。首先,需要加强审查合作伙伴关系的资信状况,避免由于市场变动,自身原因导致信用风险。其次,如果遭遇到拒绝支付货款的情形,那么要根据国际贸易结算惯例规则严格执行。需要选择资信良好的银行合作,准确评估担保银行,获得相应的银行款项。最后,Z银行嘉兴分行要加强银行结算业务能力,熟练掌握运用工作和操作流程,保证制单工作任务不会发生疏忽和遗漏,并且银行业务人员要进一步了解有关信用证结算方面的知识,防止自身的失误给银行带来不可避免的责任与损失。认真审查申请人和开证行的信用贸易往来,大多数出口商对于其他国家的企业、银行都不太熟悉,因此信用证结算大多是在互联网上进行的。当收到银行发来的信用证后,要及时审查信用证的内容,内容是否与合同一致,是否有隐藏条款,信用证的真伪。一旦发现有不符合规则的地方,及时告知修改,以防造成不利影响。

4.2. 加强风险文化建设,增强风险意识

Z银行嘉兴分行要加强风险文化建设,增强风险意识。因为良好的风险管理文化,对风险识别具有强大的推动作用,能够有效完善风险管理流程。风险文化是银行风险管理的基础,它决定了风险管理工作的开展。风险管理工作不到位,管理流程不完善,大多数是由于风险管理意识薄弱导致的。首先,要提高员工风险意识,完善风险管理体系以及制度和操作流程。如果对风险的意识程度不高,往往会在操作流程上放松警惕,造成严重的不良后果。建议Z银行嘉兴分行定期开展员工风险培训意识,成立风险管理小组,定期对业务人员进行访谈。组成风险事件学习小组,分享学习风险案例,员工并进行讨论和发表意见。另外,定期进行考核,成绩与绩效相挂钩原则,制定奖惩制度。在处理单证业务时,时刻牢记风险因素,严格执行风险管理政策,降低操作风险。

在单证人员的队伍建设管理中,加强对员工的岗位轮换,全方位培养员工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在处理业务和与客户沟通时,站在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因此,岗位轮换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信用证风险的发生,提高部门与部门之间的协作,相互监督和管理。

4.3. 优化业务流程,降低和转移风险

风险目标要与分行自身的经营战略相一致,不能仅仅依靠总行设定的风险管理目标。Z银行嘉兴分行在信用证业务的风险识别和评估中,要优化相关业务流程,从而降低信用证业务风险。在风险识别方面,采用流程分析法等识别信用证所面临的风险;在风险评估方面,采用内部评级法加大对风险的评估力度;在风险控制方面,针对不同的事件采取不同的控制方法。对于风险较高的事件,采取审慎介入方法;对于风险降低的事件,采取缓释方法,降低风险带来的一些负面影响,推荐客户使用出口信用保险有效转移自己的信用证风险;对于信用证其他风险事件,则采取主动出击方法,计提风险准备。在监测风险方面,开发监测系统,增加市场风险波动,调整客户风险等级,形成风险报告,进行报告分析。加强信用证业务每个环节的监管力度,完善风险管理流程,形成管理上的闭环,控制风险以及转移风险。最后,必须将制度的执行纳入考核制中,对制度执行进行有效地监督,保证风险管理业务流程的平稳运行。

4.4. 应对外部因素,规避和减少风险

关注国际经济形态,及时调整贸易策略和信用证风险防控措施。对信用证欺诈可能造成严重损失的风险因素,本案例中Z银行嘉兴分行在风险发生时和风险发生后,都应该采取法律手段控制信用证风险所造成的严重损失。例如申请禁付令,我国法律条文明确规定了信用证欺诈的认定情形,结合世界上主要贸易国家对信用证欺诈的案例实践,可总结归纳为在明确欺诈达到“重大”程度、不损害第三方利益以及有明确的证据证实欺诈行为,信用证的申请人可在付款前向人民法院申请,停止向开证银行付款。对没有及时发现风险而支付了信用证的相关款项,进口商可以根据合同约定选择仲裁或诉讼的法律手段,积极通过法律保护自己的合法利益。在对于外汇汇率变化上,可以根据合同约定的期限推测出付汇时间,并且与开证行协商、签订远期合约。提前锁住未来某时点上的购汇汇率,将汇率变化的风险递交到银行。最终达成规避汇率不确定性,避免一定的经济损失。

5. 结语

综上所述,全球外贸经济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银行信用证业务面临的风险也在不断增加,信用证结算风险通常会给受害人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国际贸易结算方式类型多种多样,在选择不同的结算方式的同时也面临诸多风险,无论是作为进口商还是出口商,甚至是银行都不能完全避免国际贸易结算方式的风险。因此,使用信用证支付的各方应该高度保持警惕,增强法律风险防范意识。用好信用证结算,将信用证风险控制到最低标准,用最小的风险获得最大的利益,使得信用证结算成为最有保障的支付方法。

参考文献

[1] 陆婧. Z银行嘉兴分行信用证业务风险管理优化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苏州: 苏州大学, 2022.
[2] 杜善军. 对我国信用证结算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 中国市场, 2020(20): 59-60.
[3] 袁佳. 我国贸易融资发展与金融风险防范[J]. 国际金融, 2014(9): 77-80.
[4] 何宪民. 中国商业银行国际贸易的融资创新[J]. 求索, 2010(1): 37-38+68.
[5] 陈立龙. 我国外贸企业国际结算的风险及防范[J]. 财务与金融, 2011(4): 26-29.
[6] 蒋雪清, 杨行翀. 中小企业贸易融资的风险与对策探讨[J]. 商业会计, 2011(21): 54-55.
[7] 邱亦维. 国际贸易主要结算方式及其风险防范与规避[J]. 对外经贸实务, 2008(8): 64-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