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基于河南人口老龄化发展的现状,剖析其对消费领域的多维影响并提出应对策略。研究显示,河南老龄化呈现程度深、速度快、城乡与区域失衡等特征,少子化与劳动力外流进一步加剧了人口结构矛盾。从消费影响来看,老龄化通过劳动力市场传导、家庭抚养负担加重、退休收入缩水及系统性风险叠加等路径抑制消费活力。对此,需通过完善生育支持政策、构建区域协同经济格局、织密城乡养老服务网络、激活银发经济及优化老年消费场景等措施,缓解老龄化对经济社会的冲击,推动形成老龄化与消费发展的良性互动。
Abstract: Based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population aging in Henan, this paper analyzes its multi-dimensional impact on the consumption field and puts forward coping strategies. The study shows that Henan’s aging population is characterized by deep and fast aging, and the imbalance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and regions, and the low birthrate and labor outflow further aggravate the contradiction of population structur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nsumption impact, aging inhibits consumption vitality through labor market transmission, increased family support burden, shrinking retirement income and systemic risk superposition. In this regard, it is necessary to alleviate the impact of aging on the economy and society and promote the formation of a benign interaction between aging and consumption development by improving fertility support policies, building a regional coordinated economic pattern, weaving a dense urban and rural pension service network, activating the silver economy, and optimizing the consumption scenarios of the elderly.
1. 引言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正从投资、出口驱动转向消费主导的新发展格局,而人口老龄化作为影响内需潜力的关键变量,已成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必须面对的挑战。河南作为全国人口大省,据河南省统计局数据,截至2023年底,全省60岁及以上人口达1966万人,占常住人口的20.03%,且老龄化速度快于全国平均水平,同时伴随少子化加剧、劳动力持续外流等问题,形成“未富先老”与“城乡倒置”的复杂局面。这种人口结构的深刻变迁,不仅对养老保障、医疗服务等公共服务体系构成压力,更通过劳动力供给、家庭消费决策等渠道影响消费市场格局。在此背景下,系统分析河南人口老龄化对消费的作用机制,并探索针对性的应对路径,对释放内需潜力、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 河南人口老龄化现状
2.1. 老龄化程度持续加深且速度快于全国
河南作为人口大省,老龄化程度正持续加深且速度快于全国。据河南省统计局发布的《2023年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全省60岁及以上人口占常住人口的20.03%,较2021年底的18.0%上升2.03个百分点。从2000年初步进入老龄化社会到2020年,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常住人口比重从7.1%升至13.5%,10年间增长了6.4个百分点,增长显著,相比同期全国老龄化进程更快。这主要源于河南大量劳动年龄人口持续流出,使得老龄人口占比相对提高。根据河南省“十四五”老龄事业发展规划预测,到2025年,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比将达到约20%。老龄化快速加深给河南的养老保障、医疗服务体系等带来巨大挑战[1]。
2.2. 少子化与老龄化双重压力叠加
河南如今面临少子化与老龄化双重压力叠加的严峻局面[2]。根据河南省统计局数据,自2016年全面二孩政策实施,河南出生人口达142.6万人的小高峰后,便一路下滑,2023年降至69.5万人(《2023年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经济压力、生育观念转变等因素,使得年轻人生育意愿低迷,少子化趋势显著。与此同时,老龄化程度也在不断加深。2023年末,河南60周岁及以上常住人口达1966万人,占比20%;65周岁及以上常住人口为1462万人,占比14.9%,已然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少子化导致未来劳动力储备不足,而老龄化使得老年抚养比上升,公共服务压力增大,社会养老、医疗保障体系面临严峻挑战,对河南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形成较大阻碍。
2.3. 人口结构受历史波动与劳动力外流冲击
历史上,河南曾是人口生育高峰区域,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期,出生人口连续4年超过200万人[3]。但自1990年代生育政策收紧,出生人口一路下滑,即便二孩、三孩政策推行,短暂反弹后仍恢复下滑态势,2017~2022年,出生人口近乎腰斩。据河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及公安部门数据,超1600万户籍人口在外省务工经商,多流向长三角、珠三角。外流人群以年轻人为主,这不仅使河南常住人口持续减少,2022~2024年减少超100万人,更造成河南人口老龄化加剧,2024年末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达20.8%。
2.4. 城乡倒置现象突出
在河南,城乡倒置现象颇为突出。从人口老龄化层面来看,城市人口老龄化水平低于农村[4]。据2023年河南省民政厅数据,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全省1.6万个各类养老机构和设施、53万张合格养老床位大多集中在城市,可农村留守老人家庭比例却远高于城市。在经济发展领域,城市经济发展水平与活力显著高于农村,大量农村人口外流,使得农村劳动力匮乏,产业发展受阻,城乡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在公共服务方面,城市拥有更优质的教育、医疗资源。根据河南省教育厅、卫健委调研报告,农村地区教育设施陈旧、师资力量薄弱,医疗条件简陋、专业医护人员短缺,导致农村居民享受公共服务的质量与城市相差甚远,进一步加剧了城乡发展的不平衡[5]。
2.5. 区域失衡:豫东南成重度老龄化“洼地”
河南区域发展失衡问题正逐渐凸显,其中人口结构的区域差异,尤其是老龄化程度的不均衡,成为了一个不可忽视的现象。据商丘、周口、信阳等地市2023年统计公报,65岁以上老年人占比远超全省平均水平,早早迈入“老龄社会”。究其根源,这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紧密相关。豫东南多以传统农业为主,工业基础薄弱,就业机会有限,薪资水平较低。大量青壮年劳动力为追求更好的发展与生活,背井离乡前往沿海发达地区或省内经济更活跃的城市,如郑州。长此以往,当地常住人口中老年人占比不断攀升,形成重度老龄化“洼地”。这种人口结构的失衡,不仅加重了当地养老负担,更制约了经济的创新与发展,使豫东南与河南其他区域的差距进一步拉大。
3. 老龄化对消费的影响
3.1. 老龄化对劳动力市场的传导性冲击
人口老龄化直接改变社会年龄结构,通过劳动力供给、成本及生产率三方面影响消费经济。一方面,劳动年龄人口占比持续下降,劳动力供给减少推升企业用工成本,尤其是制造业和服务业面临人力短缺压力;另一方面,劳动力高龄化导致生产效率降低,企业创新动能减弱,进而抑制居民收入增长。从短期看,高龄劳动力延迟退休虽能缓解人力缺口,但长期过低的生产率会削弱企业竞争力,致使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放缓,最终压缩消费能力[6]。这种从劳动力市场到消费端的传导效应,使得社会整体消费活力面临下行压力。
3.2. 人口结构变迁下的消费抑制机制
依据莫迪利安尼的生命周期假说,老龄化加剧了中年群体的抚养负担,进而改变家庭消费决策[7]。据国家统计局及河南省数据,当前河南老年抚养比从2010年的15.42%升至2023年的约29.89%,家庭代际抚养从“养小”转向“养小兼养老”并重模式。为应对赡养压力,家庭预防性储蓄意愿增强,用于教育、医疗等刚性支出的资金挤压了discretionary消费(如娱乐、旅游等)。这种结构变化使得消费倾向从“即期享受”转向“风险防御”,尤其在中等收入群体中表现突出——他们既需承担子女教育成本,又要为父母养老储备资金,双重压力下消费能力被显著抑制。
3.3. 退休收入缩水对消费的长期制约
弗里德曼的持久收入假说指出,居民消费取决于持久性收入而非当期收入。老年人退休后,工资性收入转为养老金,受缴费基数和年限影响,收入转换率仅50%~80%,实际购买力明显下降。尽管退休后通勤、职业培训等支出减少,但医疗保健、长期照护等刚性消费占比上升,而服装、文化娱乐等弹性消费持续萎缩[8]。此外,财产性收入在老年群体中分布不均,多数老年人依赖固定养老金,收入增长乏力导致消费意愿低迷。这种“收入–消费”的连锁反应,使得老年群体成为消费市场中的“弱势板块”,难以释放潜在消费需求。
3.4. 系统性风险对消费信心的叠加冲击
突发性事件与宏观经济波动进一步放大了老龄化对消费的负面影响。以新冠疫情为例,居民预防性存款大幅增加,据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2022年金融统计数据报告》,全国住户存款余额大幅增加17.3万亿元,同比多增7.9万亿元,增幅显著,反映出居民预防性储蓄增强和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担忧。此外,房地产市场风险外溢导致居民财富缩水,投资意愿下降,原本用于改善型住房消费的资金回流为储蓄;国际局势动荡则加剧了避险情绪,消费者倾向于缩减非必要支出。这些黑天鹅与灰犀牛事件,与老龄化进程相互交织,共同抑制了消费信心的修复,使得内需潜力难以有效释放。
4. 河南人口老龄化的具体应对措施
4.1. 动态调整生育支持政策,构建全周期育儿保障体系
为破解少子化与老龄化叠加困境,河南可在郑州、洛阳、南阳启动阶梯式育儿补贴试点,对二孩家庭按每年6000元、三孩家庭每年1.2万元标准发放至子女3岁,资金由省级财政承担60%、市级财政配套40%,通过“豫事办”App实现按月直补。同步推行三孩家庭购房政策倾斜,在试点城市购买首套房可享受契税减免10%,以100万元房产为例,减免税额1万元,公积金贷款额度上浮20%,最高可贷84万元。在托育服务领域,2025年前按每千人口5个托位的标准推进社区普惠托育园建设,郑州、洛阳试点社区托育与幼儿园托班一体化模式,将0~3岁托育服务收费控制在市场价70%以内,政府按每个托位每年2000元给予运营补贴,并将托育服务纳入基本公共服务清单,由卫健委建立准入与监管机制。政策全面推行后,全省年财政支出预计达45亿元,需通过调整社保基金结余、发行20亿元育儿专项债缓解压力,优先在商丘、周口等生育率低于1.3的地市扩大试点。此外,参考浙江经验,补贴政策效果存在3~5年滞后性,短期内需防范虚假生育登记骗补,可建立户籍、生育登记、银行账户联动核查系统,每季度开展数据比对。
4.2. 打造“双核驱动 + 区域协同”经济格局,缓解人口外流压力
以郑州都市圈和洛阳副中心为核心,在豫东南布局商丘–周口返乡创业走廊,对入驻纺织服装、农产品加工企业实施三免两减半租金政策,前3年免租,第4~5年减半,并给予前3年增值税、企业所得税全额返还,2025年前吸引300家企业落地,创造5万个就业岗位。推动信阳、驻马店与武汉城市圈共建淮河生态经济带,设立10亿元产业协作基金,重点扶持茶叶深加工、生态旅游等业态,对跨省合作项目给予15%投资补贴。交通网络方面,2025年建成郑许市域铁路、焦济洛城际铁路,实现郑州与周边城市1小时通勤圈,同步开通周口–郑州等6条就业专线公交,每日6班次,票价按市场价50%补贴。沿海企业对豫东南物流成本和配套设施存在顾虑,周口到上海物流成本比宁波高20%,需同步建设100万平方米标准化厂房、5个区域物流中心,并引入顺丰等企业设立分拨站。此外,需避免与郑州都市圈产业同质化,可借鉴内蒙古“赤通呼兴经济圈”经验,成立区域产业协调委员会,每季度召开项目对接会,明确豫东南劳动密集型与生态友好型产业定位。
4.3. 织密城乡一体化养老服务网络,破解农村养老短板
在城市推广开封“党建 + 养老 + 医疗”模式,将社区养老服务中心与卫生服务站整合为医养综合体,每个综合体配备2名全科医生、5名护理员,共享DR设备、心电图机等医疗资源,2025年前覆盖80%城市社区。农村地区升级1.6万个互助幸福院为中央厨房与日间照料中心,政府按每个幸福院每年5万元标准购买助餐服务,每餐补贴5元,并招募返乡青年担任养老管家,每人负责20户老人,月补贴2000元。同步推进智慧养老建设,2024年为200万农村独居老人配备智能腕表,财政补贴70%,个人承担150元,数据接入省级智慧养老平台,与县域医共体联动实现一键呼救至上门诊疗2小时响应闭环。农村养老护理人员短缺问题可通过河南医药健康职业学院定向培养计划解决,每年培养500名护理员,给予学费全免和每月800元生活补贴,毕业后需在乡镇服务3年。智慧养老平台年运维费用约8000万元,可引入河南移动等企业共建,采用政府购买服务与用户付费模式,老年人每月支付10元服务费分摊成本。
4.4. 深挖银发经济与文化资源优势,激活老年群体价值潜能
依托焦作、温县中医药文化与太极发源地优势,规划100平方公里黄河康养产业带,开发28式养生太极课程、中医艾灸理疗项目,联合河南中医药大学设立老年康复研究中心,2025年前建成5个国家级康复辅具产业园,引进企业100家。建立省级银龄人才库,为60~65岁低龄老人提供农业技术指导、社区调解等弹性岗位,每周工作20小时,给予每小时30元补贴及企业社保缴纳部分50%减免。在郑州、洛阳建设智慧健康养老示范基地,开发“豫老购”适老化购物App,字体放大2倍、支持语音搜索,和远程问诊平台,对使用智能设备的老人每年发放300元流量补贴。为消除老年就业歧视,需出台《河南省老年劳动者权益保障办法》,明确用人单位不得拒绝录用65岁以下低龄老人,违规企业将处3万元以下罚款。针对老年人数字技术鸿沟,在社区开展智能设备培训班,每周2次,由高校志愿者与企业技术人员授课,2025年前计划培训100万老年人,政府按每人200元的标准给予机构补贴。
4.5. 优化老年友好型消费场景,释放下沉市场消费活力
在郑州二七商圈、洛阳老城历史文化街区试点老年便民商业外摆区,每日7~10时、16~19时划定500平方米区域允许设置20个民生摊位、蔬菜摊、修鞋铺等,免收管理费,由城管部门提供潮汐式保洁,超时经营按每次500元处罚。参照北京“京彩晚年消费券”模式,2025年起向全省65岁以上老人每季度发放300元消费券,年均1200元,可在文旅景区、门票减免50%,康复机构、服务费用抵扣20%等20类场景使用,通过“支付宝–豫健卡”平台申领,单笔消费核销上限50元。推动丹尼斯、胖东来等商超开设不少于100平方米老年商品专区,要求低糖食品占比30%、适老化家电占比20%,并在收银台设置老年优先通道,每日9~11时开放,未达标的企业限期3个月整改。为防范消费券套取风险,需建立大数据监测系统,对同一商户单日核销超50笔或同一老人单日消费超300元的异常交易自动预警,查实套取资金的商户取消合作资格并罚款10万元。针对农村消费场景缺失问题,可通过拼多多“老年优品专区”覆盖农村市场,在乡镇邮政网点设立老年商品自提点,政府按每个自提点每年1万元补贴物流费用,解决最后一公里配送难题。
NOTES
*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