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续写任务研究的范围综述与展望——基于2012~2024年中国知网核心期刊文献的分析
A Scoping Review and Prospect of Research on Continuation Tasks—Based on an Analysis of Core Journal Literature from CNKI (2012~2024)
DOI: 10.12677/ml.2025.137793, PDF, HTML, XML,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邱书婷, 吴白音那*:内蒙古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关键词: 读后续写互动协同促学效果续论范围综述Continuation Tasks Interactive Alignment Pedagogical Effectiveness Xu-Argument Scoping Review
摘要: 本文采用范围综述的方法,系统地研究了2012~2024年中国知网核心期刊中的72篇读后续写文献。文章先总体概括了16篇非实证研究的内容,接着从理论基础、研究方法、研究内容和研究对象四个维度对56篇实证研究进行梳理归纳,并提出未来展望。研究发现:研究的理论基础主要是依托续论、互动协同模型、情景模型等为任务设计提供多维视角;研究方法多采用量化方法和混合性方法,缺乏全面深入的质性探究;研究内容主要包括读后续写在互动协同、促学效果、文本特征和情智发展方面的效应;研究对象多为高校英语学习者,中学阶段的研究相对匮乏。基于以上发现,研究对读后续写的发展提出展望。
Abstract: This scoping review systematically investigated 72 studies on the continuation task published in CNKI core journals from 2012 to 2024. The paper first offers a comprehensive overview of 16 non-empirical studies. Subsequently, it meticulously categorizes and analyzes 56 empirical studies along four key dimensions: theoretical foundations, research methods, research content, and research participants, concluding with a discussion of future research directions. The findings reveal that the theoretical underpinnings of these studies primarily draw upon Xu-argument, the interactive alignment model, and situation model theory, collectively offering multifaceted perspectives for task design. Regarding research methods, quantitative and mixed approaches are predominantly employed, yet there is a notable absence of comprehensive and in-depth qualitative inquiry. The core research content largely examines the effects of continuation tasks on interactive collaboration, pedagogical effectiveness, textual features, and emotional-cognitive development. Furthermore, while the majority of studies focus on college English learners, research at the middle school level remains comparatively scarce. Based on these insights, the study proposes future direction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ntinuation task.
文章引用:邱书婷, 吴白音那. 读后续写任务研究的范围综述与展望——基于2012~2024年中国知网核心期刊文献的分析[J]. 现代语言学, 2025, 13(7): 980-987. https://doi.org/10.12677/ml.2025.137793

1. 引言

伴随外语教学改革逐步深入发展,提高语言学习效率一直是学界重点聚焦的核心要点,王初明(2016)提出的“续论”认为语言是借助“续”学会的。带有“续”的语言学习任务可促进语言学习,效果极为明显[1]。“续论”的提出为进一步深化语言习得理论研究给出了新的切入点,还为进一步提升语言学习与教学效率找到了新办法。作为“续论”典型样式的实践形式,读后续写任务经由设计补全不完整语篇(王初明,2012),搭建起输入与输出协同的学习模式[2],从2016年被纳入高考评价体系之后起,这一任务引起了学术研究与教学实践两方面的革新。

既有的研究证实,读后续写可以促进学生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丰富性,增强写作的连贯衔接性(周一书,2021) [3]。尽管已有学者针对该领域开展了一些研究综述(任伟、吕晓轩,2021;徐锦芬、陈子逸,2023;周杰、王俊菊,2023;桂敏、杨歆悦,2023) [4]-[7],但系统性的范围综述仍有深入探索的空间。本研究采用范围综述的方法,通过明确的纳入标准,按照系统的方式梳理读后续写领域的文献,全面归纳其研究范围、特征以及存在的空白,以期为我国读后续写研究提供借鉴。

2. 研究设计

本研究采用范围综述的方法。首先,以“读后续写”“续写”“续论”“读写结合”“读写任务”“以读促写”为主题词在中国知网的CSSCI来源期刊和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论文中进行检索,学科限定为“外国语言文学”,检索时间范围不限。初步检索共获得96篇文献,检索工作于2025年2月完成。

为确保纳入文献的质量与准确性,本综述采用严格的纳入标准:(1) 以读后续写为主题的研究;(2) 考察读后续写在语言学习中产生的实际效果;(3) 实证研究。笔者依据上述标准对初步检索到的文献进行逐条筛选,最终纳入72篇核心期刊论文进行分析。确定目标文献后,笔者对这72篇论文进行了编码,编码维度主要包括论文基本信息、理论基础、研究方法、研究内容以及研究对象。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本节首先呈现纳入文献的基本信息,其次概述有关读后续写的16篇的非实证研究,最后从理论基础、研究方法、研究内容和研究对象四个方面对56篇实证研究进行梳理和总结。

3.1. 文献的基本信息

通过对72篇核心期刊论文的人工编码与分类,本研究从年度发文量、主要期刊来源及研究单位发表数量三个维度对读后续写研究的文献基本信息进行了分析。

Figure 1. Annual publication volume of continuation task research in China

1. 国内读后续写相关文献年度发文量

图1所示,2012年到2024年,读后续写的核心期刊发文量呈现出明显的增长态势,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2012年~2015年):萌芽探索阶段。这段时间当中,发文数量偏低,每年发文数量从1篇慢慢增加到3篇,即便占比偏低,却达成了核心理论的原始创新。

第二阶段(2016年~2021年):快速增长阶段。自从2016年读后续写加入浙江高考英语的题型后,该领域的发文量开始逐步增加,2020年的发文量高达9篇,2021年发文量虽然略微回调,但也预示着该阶段的研究开始不断沉淀与深化。

第三阶段(2022年~2024年):高位稳定阶段。自2022年起,发文的数量维持在较高水平,尽管从峰值处出现回调,但也标志着读后续写领域的研究已然接近成熟,与此同时,研究者也开始逐步转向续论的其他视角的研究,如续说、续译等。

Figure 2. Primary journal outlets for continuation task publications

2. 发表文献主要期刊来源

在外语教育教学研究领域,期刊是学术研究的重要载体,如图2所示,读后续写的研究成果在众多核心期刊均刊登过。

《现代外语》以20篇的发文数量成为主要平台。《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和《外语界》也显示出较高的学术产出量。尽管其他核心期刊发文数量有限,但其成果同样具备独特的学术价值内涵,一起推动着外语教学理论的发展。

就研究单位所做出的学术贡献而言,各高校在外语读后续写领域的学术成果呈现十分显著的集中化特征,具体情况如图3所示。

Figure 3. Publication output on continuation task by research institutions

3. 研究单位发表读后续写研究数量概况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以33篇的发文量构成了核心研究阵地,其学术产出量级远超过其他研究单位,显示出在该领域研究中的主导地位。次核心研究单位包括华南理工大学(4篇)、北京外国语大学(4篇)。浙江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电子科技大学等高校作为第三梯队,各发表3篇文献。发表文献中不乏单位合作发表的研究,另有32所研究单位各贡献1篇文献,构成广泛参与的长尾分布。

3.2. 非实证研究

此次研究共纳入16篇非实证文献,主要包括理论体系构建、教学应用创新和测评反拨作用三个方面。就理论体系构建而言,研究主要围绕王初明(2016)提出的“续论”不断进行深入,该理论系统地阐释了“补缺假设”“学伴用随原则”[8]“互动协同效应”[9]以及“接口假说”[10]等关键概念(王初明,2017;2021;2023),揭示了语言习得中理解与产出的动态协同机制。张素敏(2021)梳理了“续论”构建期间的核心概念[11];林正军与黄丹(2023)组构了“续论”的互文性框架[12];杨梅(2022, 2024)创造性地构建了“二语互动能力”模型[13]并提出“续能”概念[14]。就教学应用创新而言,研究指出语言学习需在丰富语境当中,借助互动模仿促进语言输出与理解的融合。王初明(2018)强调多轮续写和对比续写能够有效提高语言学习效率,强化学生个体同读物的内部互动[15]。徐锦芬(2024)整合得出六条“以续促学”的拓展路径[16]。在测评反拨作用方面,王初明(2022, 2024)详细分析了读后续写题型在全国高考英语[17]和托福作文新题型中[18]的应用启示,并揭示了其积极的反拨效应。

3.3. 实证研究

本文将围绕理论基础、研究方法、研究内容和研究对象四个方面,对读后续写实证研究进行分析。

3.3.1. 理论基础

在56篇有关读后续写的实证研究里,50篇明确说明了自身的理论基础,这些研究大多依托或结合了多个理论架构,为理解读后续写任务、开展教学安排以及解释其促学的实际效果提供了多维的视角。“续论”和“互动协同模型”是核心基石。

“续论”倡导采用“以续促学”,强调通过语言理解与产出推动语言内化,把“协同产出”看成提升语言运用能力的关键所在,引领学生运用语言衔接与语义连贯来生成契合原文的语篇。互动协同模型(Pickering & Garrod, 2004; Costa et al., 2008)认为在对话或合作任务中,参与者通过无意识地对齐各自的语言和心理表征来促进相互理解和高效协同,这有助于降低认知负荷并增强沟通效率[19] [20]

此外,情景模型(Zwaan & Radvansky, 1998)主张读者在阅读理解时会积极构建并动态更新一个连贯的、关于文本所描述世界的心理表征[21]。结构启动理论(Bock, 1986)指的是个体在最近接触到某种句法结构后,更倾向于在后续的语言产出或理解中重复使用该结构的一种现象[22]。这些理论于不同维度为读后续写任务的研究提供了丰富又可靠的理论根基。

3.3.2. 研究方法

基于对56篇文献展开的分析,大部分研究为采用量化方法和混合性方法,质性研究数量较少。研究数据来源中学习者的续写文本占主要地位(50次),其次为各类测试(28次)、问卷调查(11次)及访谈(12次)。反思日志(8次)和有声思维(5次)等也作出了重要补充。有33项研究采用多元数据收集策略。

在数据分析层面,质性方法将内容分析、主题分析及各类编码(合计15次)作为主导方法。于定量分析的过程里,描述性统计(28次)、t检验(22次)和方差分析(18次)应用最为普遍。为深度考察语言特性,错误分析(11次)和基于词频统计或语料库工具的文本分析(17次)也体现出其重要作用。

3.3.3. 研究内容

作为语言习得领域的重要任务,读后续写的现有研究主要围绕互动协同(10篇)、促学效果(23篇)、文本特征(18篇)和情智发展(5篇)四个维度来展开理论探究与实证分析。

首先,关于互动协同。协同效应在单词、词组、词块及句法结构等层面皆有体现。词汇层面,顾菁和周玉梅(2018)发现互动引导任务能显著加大词汇协同强度[23];句法层面,输入强化策略可提高学习者对语言形式的注意程度[24] (邱鹄、王敏,2022);语篇层面有显著的互动协同效应[25] (缪海燕,2017)。

其次,关于促学效果。读后续写将语言输入与输出紧密结合,有利于学习者学习模仿和创造性运用语言,促进语言学习。姜琳和涂孟玮(2016)发现读后续写能有效促进二语词汇学习,特别是在词义和用法方面[26]。读后续写还可以促进量词[27]、冠词[28]、关系从句[29]等特定结构的习得(洪炜、石薇,2016;孙钦美、王钰,2018;王启、王初明,2019等)。姜琳和陈锦(2015)发现读后续写可以有效提升学习者的语言产出表现的准确性和复杂性[30]。王启(2021)发现读后续写的协同产出是高效促学的关键[31]

此外,关于文本特征。研究重点聚焦于输入输出的相互关系,揭示了体裁、话题、复杂度等变量对读后续写的调节作用。张秀芹和张倩(2017)发现输入文本的体裁特征显著影响协同效应强度,议论文较记叙文更易促成深层协同[32],顾琦一等(2024)发现话题熟悉度会影响学习者对任务复杂度的感知, 从而影响输入加工[33]。在续写任务设计层面,余清萍和王璐瑶(2020)发现对比续写能有效提高写作复杂性、准确性和流利性,促进词句协同和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34]。缪海燕和王启(2022)发现多轮续写可以显著提升学习者的写作流利度和语法准确度[35]。杨梅和蔡淼霞(2022)发现合作续写可以增强互动协同效应,促进二语词汇学习[36]

最后,关于情智发展。读后续写对学习者的情感因素和思维能力都起到了积极影响。研究显示,读后续写可以明显降低写作焦虑(张琳、秦婷,2020) [37],提升积极二语自我(姜琳、詹剑灵,2021) [38],促进创造性思维发展(刘芹利等,2024) [39]。黄丽燕等(2023)开展的认知效度研究证实了读后续写测试具有较高的认知效度,能有效考查学习者的认知思维能力[40]

总之,现有的读后续写研究内容多样,为理解读后续写和开展教学活动提供了丰富的依据。

3.3.4. 研究对象

本研究对56篇文献的研究对象进行特征剖析,考察其母语背景、目标语类型、教育水平及专业类别。就母语背景而言,研究对象以汉语母语者为主,占比89.3% (50项);非汉语母语者占比10.7% (6项)。在目标语类型方面,以英语为目标语的研究占比85.7% (48项),远高于以汉语为目标语的10.7% (6项)和法语的3.6% (2项)。在教育水平方面,研究对象主要为大学生,占比82.1% (46项);高中生占比17.9% (10项)。在46项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的文献中,其专业类别分布为英语专业学生占比52.2%(24项),非英语专业学生占比34.8% (16项),留学生群体占比13.0% (6项)。概观现有研究,研究对象相对集中且主要聚焦于国内以英语为目标语的大学英语专业学习者,未来尚有拓展多样化对象的研究空间。

4. 研究不足及未来展望

现阶段读后续写研究虽已取得相当的进展,但依旧存在一些不足,本节就理论基础、研究方法等方面开展探讨,进而提出相关研究展望。

第一、在理论基础方面,现有研究把王初明的“续论”作为核心,同时融合其他理论,但不同理论体系间的深入沟通存在明显不足。未来在加强“续论”与社会文化理论等国际理论在学理上的对话的同时,还可以将其与语篇分析、系统功能语言学等理论结合,分析学生在续写过程中如何运用不同的语言系统来实现语篇衔接、连贯以及意义的再创造。还可以尝试将续论与中学英语课标和核心素养进行结合,探究不同类型(如叙事性、议论性、说明性)的读后续写任务对核心素养及其具体维度的影响,从而更系统地阐明读后续写任务的理论支撑和育人价值。

第二、在研究方法层面,现有研究主要采用量化方法和混合性方法,缺少深入的质性研究。未来研究可以深入质性分析,例如,采用个案研究深入探究英语学习者在完成复杂读后续写任务时所运用的认知和元认知策略。在实验过程中,可以借助反思日志与有声思维等方法进行辅助来监测学生的认知过程和情感体验,还可以开展跨度超6个月的纵向研究,以探究学生在词汇量、语法准确性、语篇连贯性、复杂句式运用、批判性思维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等方面的长期变化。未来也可以开展因子设计实验,控制任务类型和文本特征等变量,系统地探究它们对学生读后续写质量、认知过程和学习效果的影响。

第三、在研究内容方面,目前研究虽涉及互动协同、促学效果、文本特征以及情智发展方面,但对促学机制的解释仍需进一步强化且对情智发展的探讨较少。未来应加大力度探究不同任务和文本特征对学生的促学效果,考察学习投入、创造力等因素对学生的读后续写表现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可以深入探究认知重构、图式理论、反馈机制等对学生读后续写表现的内在影响,从而揭示促学机制的深层原理。还可以将产出导向法、项目式学习等其他教学方法与读后续写进行有机融合,探究更具综合性和时效性的教学模式。此外,应深入挖掘如何通过情境创设、任务驱动、互动交流等环节,将读后续写融入英语学习活动观,真正实现学生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建构”的转变。同时,未来可以深入探讨如何针对不同学段的学生认知发展特点和写作能力水平,设计并实施差异化的读后续写任务,例如,义务教育阶段可以探究如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初步的语篇意识和想象力;高中阶段可以探究不同文本类型(如议论文、说明文)对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的影响,并尝试开发具有逻辑严谨性、论证有效性的具体评价标准。大学阶段可探究对比续写、小说续写等任务复杂度更高的写作任务对学生的创造力和写作表现的影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高级写作技巧。

第四、在研究对象方面,目前的研究多数聚焦于国内将英语当作目标语的大学英语专业学生,普遍适用性欠佳,未来可以具体化不同学段、不同背景的学习者在读后续写任务中的表现差异和教学需求,例如,针对高中生、非英语专业学生、职校学生、甚至成人英语学习者开展研究,探究不同群体的独特学习路径与挑战,深入挖掘个体差异(如学习风格、认知能力、学习动机等)在读后续写任务里的调节作用,进而实现个性化教学。

总而言之,通过上述在理论深度、方法创新、内容拓展和对象广度上的突破,将强化“续论”的解释效力,且推动读后续写发展成更具影响力的语言教学范式。

基金项目

基金项目:“第十二批中国外语教育基金”项目:“产出导向法”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教学材料改变与使用研究(ZGWYJYJJ12A045)的阶段性成果。

NOTES

*通讯作者。

参考文献

[1] 王初明. 以“续”促学[J]. 现代外语, 2016(6): 784-793+873.
[2] 王初明. 读后续写——提高外语学习效率的一种有效方法[J]. 外语界, 2012(5): 2-7.
[3] 周一书. 续作训练提高留学生汉语产出能力的行动研究[J]. 华文教学与研究, 2021(3): 88-94.
[4] 任伟, 吕晓轩. 读后续写协同作用的元分析研究[J]. 外语界, 2021(4): 44-52.
[5] 徐锦芬, 陈子逸. 续论实证研究现状与未来发展[J]. 中国外语, 2023(2): 85-90.
[6] 周杰, 王俊菊. 续论促学效应及其调节变量的元分析[J]. 现代外语, 2023(4): 490-501.
[7] 桂敏, 杨歆悦. 读后续写研究: 基于范围综述的方法[J]. 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 2023(3): 84-90.
[8] 王初明. 从“以写促学”到“以续促学” [J]. 外语教学与研究, 2017, 49(4): 547-556+639-640.
[9] 王初明. 续论高效促学外语的内在逻辑[J]. 外语界, 2021(6): 2-7.
[10] 王初明. “续”是语言接口的天然粘合剂[J]. 现代外语, 2023(2): 237-244.
[11] 张素敏. “续论”研究: 理论构建与实证探索[J]. 外语界, 2021(6): 8-14.
[12] 林正军, 黄丹. “续论”的互文性框架及其教学应用[J]. 外语界, 2023(5): 49-55+72.
[13] 杨梅. 续促互动 互动促学[J]. 外语教学与研究, 2022(4): 580-589+640.
[14] 杨梅. 二语学习者以续促学的能力[J].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4(3): 45-56+147.
[15] 王初明. 如何提高读后续写中的互动强度[J]. 外语界, 2018(5): 40-45.
[16] 徐锦芬. “以续促学”如何实现创新性发展: 分析与思考[J].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 2024(1): 1-8.
[17] 王初明. 教考分离, 重在促学[J]. 外语教学与研究, 2022(3): 425-432+480-481.
[18] 王初明. 互动能力如何测评?——托福作文新题型带来的启示[J]. 外语导刊, 2024(5): 87-93+159.
[19] Pickering, M.J. and Garrod, S. (2004) Toward a Mechanistic Psychology of Dialogue. Behavioral and Brain Sciences, 27, 169-190.
https://doi.org/10.1017/s0140525x04000056
[20] Costa, A., Pickering, M.J. and Sorace, A. (2008) Alignment in Second Language Dialogue. Language and Cognitive Processes, 23, 528-556.
https://doi.org/10.1080/01690960801920545
[21] Zwaan, R.A. and Radvansky, G.A. (1998) Situation Models in Language Comprehension and Memory.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23, 162-185.
https://doi.org/10.1037//0033-2909.123.2.162
[22] Bock, J.K. (1986) Syntactic Persistence in Language Production. Cognitive Psychology, 18, 355-387.
https://doi.org/10.1016/0010-0285(86)90004-6
[23] 顾菁, 周玉梅. 读后续写的互动引导任务对协同效应的影响[J]. 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 2018(4): 57-61.
[24] 邱鹄, 王敏. 输入强化对读后续写协同效应的影响[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2(2): 70-78.
[25] 缪海燕. 外语写作互动的语篇协同研究[J]. 现代外语, 2017(5): 630-641+730.
[26] 姜琳, 涂孟玮. 读后续写对二语词汇学习的作用研究[J]. 现代外语, 2016(6): 819-829+874.
[27] 洪炜, 石薇. 读后续写任务在汉语二语量词学习中的效应[J]. 现代外语, 2016(6): 806-818+873-874.
[28] 孙钦美, 王钰. 读后续写在英语冠词学习中的效应及影响因素研究[J]. 外语电化教学, 2018(2): 18-24.
[29] 王启, 王初明. 以续促学英语关系从句[J].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 2019(3): 1-5+18.
[30] 姜琳, 陈锦. 读后续写对英语写作语言准确性、复杂性和流利性发展的影响[J]. 现代外语, 2015(3): 366-375+438.
[31] 王启. 读后续写协同产出的促学效果[J]. 外语界, 2021(6): 15-22.
[32] 张秀芹, 张倩. 不同体裁读后续写对协同的影响差异研究[J]. 外语界, 2017(3): 90-96.
[33] 顾琦一, 丁莹烨, 陈方. 话题熟悉度对读后续写输入加工中注意分配的影响[J]. 外语导刊, 2024(6): 81-89+157.
[34] 余清萍, 王璐瑶. 对比续写任务条件对议论文写作的影响研究[J].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20(6): 96-108+150.
[35] 缪海燕, 王启. 多轮续写对英语写作的动态影响[J]. 现代外语, 2022(4): 513-525.
[36] 杨梅, 蔡淼霞. 合作续写的二语词汇促学效果研究[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2(2): 52-60.
[37] 张琳, 秦婷. 读后续写对英语专业学生写作焦虑和写作能力的影响研究[J]. 外语教学, 2020(6): 72-76.
[38] 姜琳, 詹剑灵. 多轮续写中积极二语自我发展的个案研究[J]. 外语界, 2021(6): 23-30.
[39] 刘芹利, 王垭澜. 英语读后续写对高中生创造性思维的影响研究[J]. 外语教育研究前沿, 2024(2): 54-61+93.
[40] 黄丽燕, 程一丹, 曾娟. 写作停顿视角下的读后续写测试认知效度研究[J]. 现代外语, 2023(2): 270-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