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老龄化视域下老年大学的功能与实践路径
Functions and Practice Paths of Universities for the Elderl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ctive Aging
DOI: 10.12677/ar.2025.127103, PDF, HTML, XML,   
作者: 赵祥如:南京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南京
关键词: 积极老龄化老年大学功能实践路径Active Aging Universities for the Elderly Functions Practical Paths
摘要: 本论文基于积极老龄化背景,深入探讨老年大学在新时代背景下的功能,同时针对当前老年大学发展存在的问题,从课程体系建设、师资队伍优化、资源整合共享、社会协同合作等维度提出切实可行的实践路径,旨在推动老年大学更好地践行积极老龄化理念,为老年群体提供高质量的教育服务,助力构建积极老龄化社会。
Abstract: Against the backdrop of active aging, this paper deeply explores the functions of universities for the elderly in the context of the new era. Meanwhile, aiming at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issues of universities for the elderly, it proposes practical implementation paths from dimensions such as curriculum system construction, teaching staff optimization, resource integration and sharing, and social collaborative cooperation. The goal is to promote universities for the elderly to better practice the concept of active aging, provide high-quality educational services for the elderly, and assist in building an active aging society.
文章引用:赵祥如. 积极老龄化视域下老年大学的功能与实践路径[J]. 老龄化研究, 2025, 12(7): 759-764. https://doi.org/10.12677/ar.2025.127103

1. 引言

目前,我国60岁及以上的老龄人口已达到3.1亿,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为22% [1]。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速,如何让老年人实现有尊严、有质量的生活,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2002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对“积极老龄化”作出定义:通过最大限度地提升老年人在健康、参与和社会保障方面的机会,从而提高其生活质量的过程[2]。积极老龄化的提出,为应对人口老龄化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和方向。积极老龄化强调老年人在整个生命周期中,不仅要享有健康的身体和生活保障,更要积极参与社会、经济、文化等活动,充分发挥自身的潜能和价值。老年大学作为老年教育的重要载体,在积极老龄化社会构建中扮演着关键角色。老年大学彰显了老年教育的规范化与系统化,为老年人实现终身学习提供了切实可行的途径[3]。深入研究积极老龄化视域下老年大学的功能与实践路径,对于提升老年教育质量、促进老年人全面发展、推动社会和谐进步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2. 老年大学在积极老龄化视域下的功能

在全球人口老龄化加速的背景下,老年大学作为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动积极老龄化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依据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的“积极老龄化”理念,老年大学的功能可归纳为三大维度:健康促进、社会参与与价值实现,三者相互支撑,共同构建老年人全面发展的教育生态。

2.1. 健康促进功能

老年大学开设了丰富多样的体育健身课程,如太极拳、瑜伽、健身操等。这些课程根据老年人的身体特点和运动能力进行设计,通过科学的锻炼方式,帮助老年人增强肌肉力量、提高身体柔韧性和平衡能力,预防和改善常见的老年疾病,如骨质疏松、关节炎等。同时,课程中的集体活动氛围能够促使老年人养成规律的运动习惯,保持良好的生活作息。例如,许多老年大学的太极拳课程会组织学员定期进行户外晨练,这不仅增强了体质,也提升了心理健康水平。

同时,老年大学还通过艺术类课程(如绘画、书法、音乐)为老年人提供心理疗愈空间。这类课程不仅具有审美教育功能,更能激发情感表达、缓解孤独与焦虑,从而在身心两个层面实现健康促进的目标。这种“身心”一体化的健康支持模式,是老年大学区别于其他老年服务机构的重要特征之一。

2.2. 社会参与功能

社会参与是积极老龄化的核心要素之一,而老年大学正是促进老年人重新融入社会的重要桥梁。通过组织社区文化活动、志愿服务等形式,老年大学引导学员将在校所学知识与技能应用于社会实践。例如,参与社区文艺演出、文化展览、环境美化等活动,不仅丰富了社区文化生活,也为老年人提供了展示自我价值的舞台。更重要的是,老年大学鼓励老年人发挥自身专业优势,参与更具持续性和影响力的社会事务。退休教师、医生、工程师等具备专业知识背景的学员,常被聘任为兼职教师或顾问,传授经验、传承技艺;也有老年人利用新掌握的新媒体技能,参与网络文化建设,传播正能量,成为数字时代中的“银发榜样”。这种“知识再利用”和“角色再定位”,不仅增强了老年人的社会认同感,也为社会发展注入了宝贵的人力资源。为进一步提升社会参与的有效性,老年大学应构建制度化参与平台,例如设立社区服务基地、与社会组织建立合作机制、开发线上志愿服务平台等,帮助老年人从个体参与走向组织化、常态化参与,真正实现“老有所为”。

2.3. 价值实现功能

价值实现是老年教育的深层目标,也是积极老龄化追求的最终归宿。老年教育不仅能够满足老年人增长知识、培养兴趣、丰富精神生活的需求,还能够在帮助他们掌握新技能、参与社会生产与生活、提升社会参与能力以及实现自身价值等方面发挥关键作用[4]。例如,一些老年人通过学习计算机课程掌握了数字化工具,适应了现代社会节奏;通过历史、文学等课程拓宽视野,提升了文化素养。这种持续的学习过程体现了终身教育的理念,使老年人在晚年依然保持活力与创造力。此外,老年大学还是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载体。老年人在学习传统手工艺、戏曲、诗词等课程的过程中,不仅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在实践中融入个人经验与现代思维,推动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例如,某些老年大学的传统手工艺课程中,学员们基于传统技艺开发出符合当代审美的文创产品,实现了文化价值与市场价值的双重提升。为了更好地促进价值实现,老年大学应在课程设置上更加注重个性化与实用性,并鼓励学员参与课题研究、成果展示、创意实践等高层次学习活动。同时,可通过建立“老年智库”、“银龄讲师团”等机制,将老年人的知识与经验转化为社会财富,助力代际交流与社会进步。

3. 当前老年大学发展面临的问题

尽管我国老年教育事业取得了长足进展,老年大学作为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积极老龄化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在实践过程中仍面临诸多挑战。这些挑战主要体现在课程设置、师资队伍、资源供给及社会协同等方面。

3.1. 课程设置与需求不匹配

老年教育课程体系的建设是推动老年教育发展的重要基础性问题之一[5]。目前,部分老年大学的课程设置存在同质化现象,缺乏针对性和创新性。多数老年大学的课程设置以老年人的兴趣爱好为出发点,内容选择上偏重于休闲类知识,缺少根据老年人年龄特点量身打造的专业化、个性化内容[6]。课程内容往往侧重于传统的文化艺术和体育健身类课程,对于新兴的数字化技能、心理健康辅导、老年保健等课程开发不足,难以满足老年人多样化、个性化的学习需求。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老年人对智能手机使用、网络安全、智能家居操作等数字化技能的学习需求日益增长,但相关课程在老年大学中所占比例较低。同时,不同年龄段、不同文化背景和兴趣爱好的老年人对课程的需求差异较大,而老年大学在课程分层分类设置方面还存在不足。

3.2. 师资队伍建设不完善

国家尚未对老年教育教师的专业标准作出明确规定,也未建立相应的准入机制,导致老年教育师资的聘用缺乏规范性,整体素质水平不一[7]。老年大学的师资队伍主要由退休教师、专业技术人员和兼职教师组成,存在师资结构不合理、稳定性差等问题。一方面,专职教师数量不足,难以满足教学需求;另一方面,兼职教师流动性较大,教学质量难以保证。此外,部分教师缺乏老年教育的专业知识和教学经验,不能根据老年人的学习特点和需求进行有效的教学。老年教育与普通教育在教学方法、教学目标等方面存在差异,需要教师具备特殊的教育教学能力,但目前针对老年大学教师的专业培训体系尚未健全,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升。

3.3. 资源供给不足

相较于数量庞大的老年人口和日益增长的老年教育需求,当前老年教育的基础仍较为薄弱,资源供给存在明显不足[8]。老年大学的教学场地、设施设备等硬件资源相对匮乏。随着老年人口的不断增加,老年大学的报名人数逐年攀升,但教学场地和设施设备的建设速度滞后,导致部分课程班级规模过大,教学效果受到影响。同时,老年大学的教学资源数字化程度较低,线上教学平台建设不完善,难以满足老年人多样化的学习方式需求。在软件资源方面,适合老年人学习的教材和教学资料相对缺乏,教材内容陈旧,缺乏时代性和实用性。

3.4. 社会协同不足

老年大学的发展缺乏有效的社会协同机制。目前,老年大学主要由政府或相关部门主办,社会力量参与度较低。企业、社会组织等对老年大学的支持力度不足,在资金、技术、场地等方面的合作较少。同时,老年大学与社区、医疗机构、养老机构等相关部门之间的协同合作不够紧密,未能形成有效的资源整合和服务联动机制。例如,老年大学与社区之间在活动组织、资源共享等方面缺乏沟通与协调,导致部分活动重复开展,资源浪费;与医疗机构合作不足,难以将健康管理和医疗服务有效融入老年教育中。

4. 积极老龄化视域下老年大学的实践路径

为充分发挥老年大学在促进老年人健康、社会参与与价值实现中的积极作用,应从课程体系、师资队伍、资源建设及社会协同四个方面构建系统化的实践路径,并制定具体可行的实施方案,确保各项举措落地见效。

4.1. 优化课程体系建设

老年大学应建立以需求为导向的课程开发机制,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定期收集学员学习需求,动态调整课程设置。在保留太极拳、书法、声乐等传统优势课程的基础上,重点发展数字素养、心理健康、健康管理等新兴领域课程,如智能手机应用、情绪管理、慢性病预防等,帮助老年人适应数字化时代并提升生活质量,只有当老年人逐步适应数字化社会,提升自身的数字素养和生活质量,才能更充分地享受到数字化技术带来的便捷与乐趣[9]。同时,根据年龄、文化程度和学习能力差异,将课程划分为初级、中级、高级三个层次,满足不同群体的学习需求。鼓励跨学科教学,推动传统文化与现代技术融合,例如在诗词课程中引入多媒体展示,在手工艺课程中融入现代设计理念,提升课程的趣味性与实用性。此外,应建立课程质量评估体系,包括学员满意度调查、教师自评与专家评审等环节,持续优化课程内容与教学方式。

4.2.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构建多元化的师资结构是提升教学质量的关键。一方面,应加大专职教师招聘力度,提高薪酬待遇与职业发展空间,吸引优秀人才长期从事老年教育;另一方面,广泛吸引社会中具备专业特长的教育、科研和管理领域优秀人才积极参与老年教育事业[10],增强教学的专业性与多样性。同时,建立常态化培训机制,组织教师参加老年心理学、教学方法、信息技术等方面的研修班,提升其专业素养。鼓励教师探索适合老年人认知特点的教学模式,如情境教学、体验式教学等,增强课堂互动性与参与感。此外,应建立健全教师考核与激励机制,将教学质量、学员反馈与课程开发成果纳入绩效评估体系,并与薪酬、晋升挂钩,激发教师积极性。

4.3. 整合与共享教育资源

加强基础设施与数字化建设是提升老年教育服务覆盖率的重要保障。第一,政府应加大对老年大学的资金投入,改善教学场地和设施设备条件。通过新建、改建、扩建等方式,增加教学场地面积,配备先进的教学设备和多媒体教学资源。同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老年大学硬件设施建设,如企业捐赠教学设备、社会组织提供活动场地等。此外,加强老年大学教学资源的数字化建设,搭建线上教学平台,开发在线课程资源,为老年人提供更加便捷、灵活的学习方式。借助互联网与数字技术,搭建在线学习平台和虚拟教室,为老年人提供便捷的远程学习与互动交流渠道[11],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打破地域限制,让更多老年人受益。第二,组织专业人员编写适合老年人学习的教材和教学资料,结合老年人的认知特点和学习需求,注重教材内容的实用性、趣味性和时代性。鼓励教师和学员共同开发校本教材和教学资源,将实践经验和学习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同时,推动文化馆、图书馆、美术馆、博物馆等公共文化资源向老年群体开放,服务于老年人的终身学习需求[12]。例如,与图书馆合作建立老年读书角,提供适合老年人阅读的书籍和报刊;与博物馆、文化馆合作开展文化展览和参观活动,丰富老年人的学习体验。

4.4. 强化社会协同合作

老年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社会公共事业,必须通过建立多部门协同推进、多种办学形式并存的发展格局,整合全社会资源共同推动其发展[13]。第一,制定优惠政策,鼓励企业、社会组织等社会力量参与老年大学的建设和发展。通过合作办学、捐赠资助、志愿服务等方式,为老年大学提供资金、技术、师资等方面的支持。例如,企业可以为老年大学提供实习实训基地,开展职业技能培训;社会组织可以组织志愿者为老年大学提供教学辅助和活动组织服务。同时,建立社会力量参与老年教育的激励机制,对表现突出的企业和社会组织给予表彰和奖励,提高社会力量参与的积极性。第二,建立老年大学与社区、医疗机构、养老机构等相关部门之间的协同合作机制。与社区合作,开展社区老年教育活动,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例如,利用社区的场地和设施开展教学活动,组织学员参与社区志愿服务,社区作为老年人日常生活的重要空间,天然具备为老年教育提供场所支持、设立固定教育机构以及组织老年学习群体等功能[14];与医疗机构合作,将健康管理和医疗服务融入老年教育中,为老年人提供定期的健康体检、疾病预防讲座等服务;与养老机构合作,开展嵌入式老年教育,为入住养老机构的老年人提供学习机会,丰富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通过部门协同联动,形成全社会共同关注和支持老年教育的良好氛围。

5. 结论

在积极老龄化视域下,老年大学具有健康促进、社会参与、价值实现等重要功能,对于推动老年人全面发展、构建积极老龄化社会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当前老年大学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课程设置与需求不匹配、师资队伍建设不完善、资源供给不足、社会协同不足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发挥老年大学的功能,应从优化课程体系建设、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整合与共享教育资源、强化社会协同合作等方面入手,探索切实可行的实践路径。通过不断创新和完善,老年大学能够为老年人提供更加优质、多样化的教育服务,助力老年人实现积极老龄化,提升晚年生活质量,同时也为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未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老年大学还应不断适应新的形势和需求,持续探索创新发展模式,为积极老龄化社会的建设注入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 国家统计局. 中华人民共和国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
https://www.stats.gov.cn/sj/zxfb/202502/t20250228_1958817.html, 2025-02-28.
[2]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02) Active Ageing: A Policy Framework. The Ageing Male, 5, 1-37.
[3] Formosa, M. (2012) Four Decades of Universities of the Third Age: Past, Present, Future. Ageing and Society, 34, 42-66.
https://doi.org/10.1017/s0144686x12000797
[4] 魏萍. 积极老龄化理念下老年教育赋能老年人社会参与的路径研究[J]. 宁波开放大学学报, 2025, 23(1): 1-5.
[5] 叶忠海. 中国老年教育发展的若干基本问题[J].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7, 19(5): 47-50.
[6] 王永颜, 白雪玮. 积极老龄观视域下老年大学课程体系的解构与重建[J]. 成人教育, 2024, 44(9): 38-44.
[7] 刘文怡, 邵晓枫. 中国老年教育现代化40年: 审视与展望[J]. 职教论坛, 2024, 40(12): 98-106.
[8] 刘立伟, 刘凤云. 高职院校继续教育与老年教育融合发展的价值意蕴与优化路径[J]. 教育与职业, 2023(19): 94-98.
[9] 刘亚娜, 张朋. 数字时代中国特色老年教育服务的现状、机遇与思考[J]. 成人教育, 2024, 44(5): 39-48.
[10] 张枝实. 我国老年教育资源整合的探索研究[J]. 成人教育, 2024, 44(10): 29-34.
[11] 操太圣. 老年教育的社会价值及高质量发展方向[J]. 人民论坛, 2024(13): 32-35.
[12] 高利平. 老年终身学习: 概念、优势与路径[J]. 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34(4): 136-145.
[13] 吴结, 刘文清. 老年教育赋能银发经济的生成逻辑、作用机理与实践路径[J]. 学术研究, 2025(2): 73-80.
[14] 张红兵. 老年教育赋能低龄老年人后职业发展研究[J]. 成人教育, 2024, 44(9): 3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