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校法治教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基于VOSviewer分析的文献综述
Review and Prospect of Research on Rule of Law Education in China’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Literature Review Based on VOSviewer Analysis
DOI: 10.12677/ae.2025.1571364, PDF, HTML, XML,   
作者: 肖紫俊:华东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西 南昌;李钰珑:东华理工大学理学院,江西 南昌
关键词: 高校法治教育VOSviewer分析新时代 Rule of Law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VOSviewer Analysis New Era
摘要: 高校法治教育对于贯彻和落实习近平法治思想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高校是法治教育的主阵地,在学术界,高校法治教育始终是个重要且具有实质性的研究课题。新中国成立以来,截至目前形成了不少颇具分量的理论成果,总结和梳理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迈入新时代后,高校法治教育的发展脉络和研究趋势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基于可视化软件VOSviewer,自知网CNKI核心数据库中选取发表的以高校法治教育为主题的研究期刊,从年度发文量、作者和机构、关键词三方面进行分析,以表征该研究领域国内外文献的发展趋势和研究热点。
Abstract: Rule of law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of great theoretical significance and practical value for the implementation and realization of Xi Jinping’s thought on the rule of law.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re the main position of rule of law education, and in the academic world, rule of law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as always been an important and substantial research topic. Since the founding of New China, a lot of weighty theoretical achievements have been formed so far, and it is especially important to summarize and sort out the development of rule of law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research trends since the founding of New China, especially after entering the new era. This paper adopts the bibliometric method based on the visualization software VOSviewer, and selects the research journals published in the core database of CNKI from Zhi.com with the theme of rule of law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analyzes them in terms of the annual number of articles, authors and institutions, and keywords, in order to characterize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domestic and foreign literature in this field of study and the hotspots of research.
文章引用:肖紫俊, 李钰珑. 我国高校法治教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基于VOSviewer分析的文献综述[J]. 教育进展, 2025, 15(7): 1372-1380. https://doi.org/10.12677/ae.2025.1571364

1. 引言

2012年党的十八大作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决定。这需要各主体的主动参与,高校法治教育也着眼于大学生法治实践能力的提高,包括维护自身权益和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的提高,以提高大学生的社会参与度[1]。2014年,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不仅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纲领性文件,也深层次地推动了我国学校法治教育的发展。该《决定》不仅第一次在党的重大文件中使用了“法治教育”的概念,使其在教育内容上与“法制教育”相区分,并且提出要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使其在教育形态、教育手段上与社会“普法宣传”相分离,促进了高校法治教育的发展[2]

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将法治建设作为专门篇章予以肯定和强调,体现了以我国对法治现代化的高度重视。表明了我们党在法治轨道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坚定意志和决心。是全面依法治国、推进法治建设的政治宣言。准确把握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高校法治教育的着力点,提升党的二十大精神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当务之急[3]

可见,高校法治教育一直以来都是我国走向依法治国道路上的重要研究话题。虽然对高校法治教育的研究起步较晚,但呈蓬勃发展之势。为了进一步明晰高校法治教育的研究价值,准确把握国内外的前沿研究热点,本文借助可视化软件VOSviewer对高校法治教育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和可视化图谱分析,量化统计对该领域研究较为领先的机构和作者,揭示高校法治教育研究的主要方向和热点,预测该研究领域的态势,以期为高校法治教育研究提供一定参考。

2. 数据来源及研究方法

2.1. 数据来源

为确保文献的学术价值,本文选用CNKI中国知网总库。检索条件以“高校法治教育”为主要主题,选取相关文献,文献发表起始时间为2002年,共185篇相关文献。经过人工剔除会议、报纸、年鉴等非研究文献共4篇。将筛选后的181篇文献导入VOSviewer软件。

2.2. 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最新版Java软件搭载最新版本的VOSviewer软件对国内外文献进行分析。VOSviewe软件参数设置为:CNKI时间分段(Time Slicing)为2002~至今,时间切片均为1年,其他参数均采用系统默认值。

关键词共现分析来源于文献计量学,它是将期刊文章、学位论文等文献中两篇或者多篇论文使用同一关键词的现象通过统计关键词共现的频率进行多元统计分析,能够根据关键词之间的亲疏关系预测其中的热点主题。为有效呈现关键词共现分析结果,反映关键词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内在联系,可进一步采用VOSviewer分析系统来构建可视化网络共现图,进行可视化共现分析。节点值越大,表示该关键词与其他关键词共现在一篇文献中的频数就越大,在学科研究领域中地位和作用越大。

3. 新时代以来高校法治教育研究的量化分析

3.1. 年度发布趋势分析

根据从知网中挑选的181篇文献,统计高校法治教育研究文献的数量,进行可视化分析(图1)。由图1可以看出,2014年前文献数波动不大,2014年开始数量大增,虽然2014年后论文数量存在起伏,甚至2020年后有下滑,但整体数量明显高于之前,故按研究文献年数值可将其分为2个阶段:2002~2013年,高校法治教育研究的起步阶段,年文献数值波动区间为1~4篇;2014~2020,高校法治教育研究进入升温阶段,年文献数值波动区间为7~24篇。2021至今,高校法治教育研究发文数量的总体趋势分布,如图1所示。

Figure 1. Overall trend distribution of research publications on rule of law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2002~2024 (photo credit: CNKI)

1. 2002~2024年高校法治教育研究发文量总体趋势分布图(图片来源:中国知网)

图1来看,2002年至2013年发文数量较少,尽管一些学者在此期间对高校法治教育教育这一话题进行了探索,但他们的研究深度和广度还有待提高,研究内容和主题不够深入、不够全面,具有局限性,在一定程度上导致高校法治教育在研究上与法治实践脱节。

数据在2014年呈现递增趋势的主要原因在于:自党的十八大召开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昂首迈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与此同时,高校法治教育也紧随国家法治建设的步伐,步入了创新发展的快车道,致力于与国内法治建设进程同频共振。明确提出将“立德树人”确立为教育的核心使命,强调要培育出一批批在德、智、体、美、劳各方面均衡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战略部署不仅彰显了国家对人才培养的高度重视,也为高校法治教育指明了前进的方向[4]。为了深入贯彻这一重要理念,国家将法治教育提升至前所未有的高度,不仅将其纳入国家教育体系的整体框架之中,还积极推动其融入普通学校的课程体系。

3.2. 发文作者及机构合作情况分析

共现图分析能够了解作者和机构的发文量及作者与机构的合作情况,评估其在该领域的学术影响力。运用VOSviewer分析软件对2002年以来高校法治教育研究的作者群分布情况进行梳理与分析,得到作者合作网络共现图谱,如图2所示。

Figure 2. Co-occurrence of authors of labor education research publications, 2002~2024

2. 2002~2024年劳动教育研究发文作者共现图

图2中可以看出,目前高校法治教育研究领域并没有形成学术研究共同体,作者之间关联度低[5]。且这些作者之间的合作更多的是同单位或者同地区的合作,比如:卢臻、覃淮宇都属于南宁师范大学法学与社会学院;李璐与孙楹同属华南师范大学。此外,这些学者大致研究方向以法学专业为主,思想政治教育方向的学者较少。而目前,学界对于法治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关系定义问题的观点,多为前者包含于后者之中,这容易导致高校法治教育的研究视角单一,跨学科合作研究不足。

4. 新时代以来高校法治教育研究的主题分析

对高校法治教育研究的关键词进行统计,得到关键词共现图,如图3所示。通过分析关键词共现图,可以得知近二十年高校法治教育研究的热点主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Figure 3. Co-occurrence of keywords in research on rule of law educ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2002~2024

3. 2002~2024年高校法治教育研究关键词共现图

4.1. 高校法治教育的内涵研究

学者们积极探讨了高校法治教育的内涵,丰富和深化了对高校法治教育的认识。通过逻辑梳理发现,随着实践的发展和学理的积淀,学界关于法治教育概念的研究已较为丰富[6]。最重要的观点如下:一是美国国会通过的《1978年法治教育法案》将法治教育界定为“透过各种教育过程,使非专业人士具备有关法律、法律形成过程、法律体系及法律基本原理与价值等为基础的相关知识与技能的教育”[7]。目前诸多关于法治教育的概念均是在此概念基础之上的衍生与发展。二是有学者黄旭田认为,法治教育是要使学生了解在法治国家中人人均享有合法权利,尽应尽之义务,使学生了解法律乃人民权利之保障,并乐于守法且避免违反法律[8]。三是我国大陆学者石雁认为,法治教育是指通过对公民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依法治国”方略的宣传和教育,培养和发展公民法治意识及其用法治意识指导自己行为的一种活动[9]。王双群、余仰涛认为法治教育是指通过对公民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依法治国”方略的宣传和教育,培养和发展公民法治意识及用法治意识指导自己行为的一种活动[10]。姚建涛、牟昱凝(2020)年阐述了法治教育是在法制教育的基础上注重培养青少年对法律内在价值的认可,加强对法律的运用,从而养成良好法治素养的教育[11]。要实现依法治国,就必须全面提升国民法治素养,尤其是青少年的法治素养。

高校法治教育是学校法治教育的高级阶段,学界对高校法治教育既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法律教育,也不是法学专业的法学教育已经达成初步共识,是在高等教育阶段,通过《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进行的法治教育。高校法治教育的概念界定,相较于法治教育增加了教育对象和教育场所上的限定,是更小范围、更具体化的法治教育。因此,综合众多法治教育和高校法治教育研究者的研究成果,高校法治教育可以定义为在高等教育阶段以学生为主要教育对象,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为主要内容,培养学生法律意识、法律观念和法律思维,引导学生自觉形成法律规范的教育活动。

4.2. 高校法治教育的实效性研究

图3,高校法治教育的实效性也是目前学术界一直在深入研究的角度。实效性是指实践活动的预期目的与结果之间的张力关系,是实践活动结果对于目的是否实现及其实现程度,即实际效果问题[12]。可见,实效性的关注点在于主体在实践活动中所取得的结果和预期目标之间的关系,也就是活动的结果同预期目标之间的比较。高校法治教育的实效性一直是法治教育领域的重要议题,备受各界关注,学者们对高校法治教育效果的探讨越来越多。它不仅关系到法治教育的成效,关系到教育对象对法治价值和法治精神的认同,而且关系到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的进程。

糜红缨(2015)认为高校法治教育实效性体现在高校法治教育的过程中,通过树立法律信仰、提高法律素质、创新载体方法、建立基地及援助机构,推动大学生知法、守法、用法,准确把握国家法律法规,牢固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念,切实将法治教育落实到实处,为推进和谐平安校园建设和依法治国进程奠定基础[13]。孙阳(2016)认为大学生法治教育实效性是指遵循大学生法治教育规律,按照法治教育的目标和内容,运用一定的方式、方法对大学生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法治教育活动,其结果所达到的真实有效的程度直接体现高校法治教育实效[14]。李晓兰、刘金莹(2016)认为高校大学生法治教育实效性体现的是法治教育目标与法治教育活动结果的正相关关系。但当前高校的法治教育对如何开展法律专业基础知识教育与法律信仰教育、法律具体内容教育与法治价值教育、法律理论教育和法治实践教育、法治认识论与法治方法论教育还在探索之中[15]

4.3. 高校法治教育的目标研究

一般来说,学校教育必须达到三个层面的工作目标:知识层面即知识传授、能力层面即能力培养、思想或精神层面即价值引领。这就是学校教育不同于社会培训的地方,社会培训达到前两个层面目标就够了。高校法治教育作为学校教育,也要满足三大基本要求。2016年颁布的《全国教育系统开展法治宣传教育第七个五年规划》(2016~2020年)中的“统筹推进青少年学生法治教育”,对高等学校法治教育要求“不断增强学生法治观念和参与法治实践的能力”。这里,主要提出了思想层面“增强法治观念”和能力层面“参与法治实践的能力”两方面的要求。

同年颁布的《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较为具体地提出了高等教育阶段法治教育三个层面的目标要求。一是知识层面:“进一步深化对法治理念、法治原则、重要法律概念的认识与理解,基本掌握公民常用法律知识”;二是能力层面:“基本具备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维护自身权利、参与社会公共事务、化解矛盾纠纷的能力”;三是思想和价值层面:“牢固树立法治观念,认识全面依法治国的重大意义,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理想和信念”。笔者认为,法律认知的目标主要是为后两个目标服务的;而法治能力目标的达成有助于第三层面目标的实现。

另外,《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采用了“总体目标 + 阶段目标”的模式,即在制定青少年法治教育目标时,将总体目标和阶段目标结合起来。而阶段目标存在两个问题:一是阶段性目标与总体目标的区别不够明显。过于强调抽象概念的界定,导致宏观预测与总体目标的重复。二是各学习阶段的具体目标区分不够。虽然围绕“初步理解、加深理解和进一步学习”的理念设计,但缺乏基于差异化需求的多样化和个性化的具体目标。缺乏基于不同年龄段学生需求的差异化和个性化的具体目标。当前高校法治教育实践中,由于缺乏对阶段性目标以及阶段性目标与总体目标之间关系的认识,阻碍了具体的学与教。这是因为课程文件中设定的目标具有概括性,需要在学与教的过程中进一步细化和重塑。

4.4. 高校法治教育的困境研究

图3,高校法治教育的“困境”“问题”“现状”等是学术界研究的一大热点。党的十五大特别是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以来,随着“依法治国”方略的全面实施和推进,我国高校法治教育在课程设置、内容结构、教学方法、师资队伍等方面的不合理性日益显现,学术界对高校法治教育问题的研究也主要基于这些方面。

(1) 教育主体良莠不齐

高校法治教育是融知识性、理论性、实践性为一体的综合性教育,法治教育教师是教育主体,在高校法治教育各要素中起着主导作用。从我国高校法治教育的现状来看,法治教育师资力量相对薄弱。首先,高校法治教育教师构成不均衡。目前,在我国大多数高校中,法治教育课程都是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担任,很少有教师具备专业的法律知识,能够进行系统、专业、深入的法治教育。高校法治教育的主要形式是“思想道德与法治”必修课。负责“思想道德与法治”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大多不是法学专业,由于自身法学功底薄弱,教学能力长期得不到培训与提升,导致教学效果难提高。其次,虽然国家已经出台《依法治教实施纲要》,对提高法治教育教师的法律素质和教学能力提出明确要求,但很多高校由于经费困难,日常教学科研工作任务繁重等原因,缺乏对教师法律素质提高方面的培训。此外,由于工作和家庭生活的压力,部分教师也没有足够的时间来提高自己的法律知识水平。大多数大学现有的教师培训计划侧重于提高专业技能、教学技能、语言技能以及教学和研究技能。很少有学校提供法律法规方面的培训,对教师法律素质的评估也不是学校评估的一部分。随着法治建设的加快,法治教育也在快速发展,依法治教不仅要求讲授法治教育课程的教师具备较高的法律素质,对全体教师的法律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 教育内容参差不齐

首先,教学内容具有不整全性。在法治教育内容方面,高校法治教育教材仅局限于法律基础知识层面,在全国通用版教材中法律部分所占比重较小且内容缺乏针对性,教育内容存在附属化、重复化和法学知识专业化的缺陷,甚少涉及法律条文背后的法治理念和法治精神等法治教育内容。其中以贺佐成(2004)、杨健燕(2006)、王西阁(2011)等学者为代表认为,现行法治教育教材内容过于狭窄,教育的重点在于传授一般知识,而法治理念、法治精神、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等教育内容则缺乏针对性,忽视了法治理念、法治精神、法治思维和法治信仰等教育内容[16]。然而,从实际情况来看,大学生法治教育的内容比较狭窄,主要集中在国内法律概念和法治理论方面,很少考虑相关的国际法律知识,如外国法、国际条约等,容易导致当代大学生缺乏国际视野。其次,教育内容被分割且一体化不强。作为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应与整个人才培养过程和整个大学课程体系有效结合。但高校法治教育只针对大一或大二学生,并没有贯穿整个大学教育过程,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法律思维[16]。此外,在校大学生按照内部构成可分为专本科生、研究生、博士生等不同年龄段,大学生群体法治需求具有多样性,而大多数院校的法治教育内容并没有根据大学生法治需求的多样性进一步区分而有所侧重,没有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大学生进行一个由浅入深的教育,教育一体化不强,这也容易造成大学生对法治教育的内容兴趣不强,不能达到高校法治教育的预期效果。再次,教育内容雷同。实际上,由于阶段目标设定缺乏鲜明的针对性,法治教育各学段的教材内容雷同性极高。高校法治教育教材主要为《思想道德与法治》,该课程为高校公共基础必修课。但教材内容过于知识化和抽象化,课堂教学变成了相关法治概念、原则、精神、理念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最新成果等知识的罗列与归纳,难以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更谈不上大学生法治信仰的形成。最后,法治教育内容与其他学科结合不够。高校明确提出了“三全育人”的要求,但实际法治教育内容并没有充分有效地融入专业、教学和教材中,加之专业课教师对法治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极易导致大学生缺乏法治思维行业“法治底线”思维[17]

(3) 培育方式单一低效

李婧(2011)等学者认为当前的高校大学生法治教育仍旧因循诸如灌输式等传统教学方式,实践活动式、网络教育等教学方式的应用及创新明显滞后于法治的发展。在教学方法上,目前高校法治教育课程基本沿用中学的教学模式,以教师讲授为主体,以课本知识、口头重复的形式进行概念灌输,忽视了大学生群体的特殊性,无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法治教育的积极性。同时,还有部分学校的高校法治教育仅仅是上课走走过场,考核以笔试为主,忽视了通过高校法治教育培养大学生法治思维、树立法治信仰、提高法治能力的初心,忽视了法治的实用性一面[18]。当前我国高校法治教育的主要形式还是课堂教学,虽然课堂教学在向学生传授法律知识、传播法治理念方面具有系统性和集中性的优势,但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中,学生则变成了被动的观众,其主体地位在教学中无法突出。况且,即使是传统的教学方法,课堂上也很少开展丰富多样的讨论和交流。教师对法律知识的讲授比较空洞,案例教学形式少,所采纳的案例比较陈旧,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少,难以激发学生对法治教育的兴趣,学生很难从生活实践中体会到法律知识的作用,体会不到法治的魅力所在,学生在学校系统的课堂教学中更感受不到法治威严。

4.5. 高校法治教育的路径研究

图3,高校法治教育的“对策”“路径”也是学术界重点关注的方面。就目前来说学者们尤其注重高校法治教育过程中的实践性。从当前高校法治教育的基本实践来看,存在较为明显的路径依赖,突出地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教育载体上主要依托“思想道德与法治”课,二是在教育模式上沿袭了课堂教学、知识传授、理论学习的传统套路。

对此,学者们提出推进高校法治教育完整化、一体化要从课程体系完整化和教育方式多元化入手。即高校法治教育应适应不同发展阶段学生的特点,讲授对应内容,与此同时采用更具包容性的先进教学方法和媒体,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5. 结论与未来展望

本文利用文献可视化软件VOSviewer和计量分析方法,对2002~至今以高校法治教育为主题的研究文献进行了量化分析。主要结论有:当前关于高校法治教育的发文量仍处于增长趋势,发文机构华东政法大学起到领先作用。文献研究主要集中在高校法治教育的内涵、实效性、目标、困境和路径等。本文建议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强研究。

5.1. 原因分析较少

尽管高等教育中的法治教育备受关注,但对问题根源的分析仍然薄弱。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问题和现状上,却很少提及深层次的内外部原因。为了全面提高法治教育质量,需要深入分析高校法治教育不足的内部原因,如课程设置、教学方法落后等,同时也需要研究外部原因,如社会环境、政治导向等[19]。尤其是要加大对大学生法治素养和学习需求的实质性研究,将教育内容与学生实际紧密联系起来,促进法治教育的有效开展和深化。

5.2. 交叉融合不足

当前高校法治教育的研究存在显著的交叉融合不足问题。尽管核心期刊的学科分布集中于高等教育、法理与法史,但这种单一视角限制了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为提升法治教育的实效性,亟需打破学科壁垒,实现多学科交叉融合。具体而言,可深入结合思想政治教育,强化法治理念的内化;借助心理学视角,剖析法治教育中的心理障碍与需求;并依托传播学理论,探索高效、创新的法治宣传与教育路径。唯有如此,方能构建全面、立体的法治教育体系,为培养知法、懂法、守法的社会公民奠定坚实基础。

5.3. 重视程度不够

当前,依法治国作为国家基石,其配套法治体系日益完善,然而高校法治教育受重视程度却显不足。大学生作为法治建设的未来中坚,其法治意识直接影响国家法治进程[20]。面对这一现状,学术界需在法治教育研究已取得一定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对高校法治教育的关注力度。通过增加相关研究文献,深入探索高校法治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为实际教学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与科学指导,确保法治精神在青年学子中生根发芽,为国家的法治未来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马钰. 新中国70年高校法治教育的回顾和展望[J]. 当代教育科学, 2020(3): 92-96.
[2] 教育部. 教育部司法部中央综治办共青团中央全国普法办关于 进一步加强青少年学生法制教育的若干意见[EB/OL].
http://www.moe.gov.cn/srcsite/A02/s7049/201308/t20130801_170521.html, 2025-01-20.
[3] 黄佳. 高校法治教育一体化发展的内涵、要求与对策[J].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2(4): 150-156.
[4] 秦红兰. 高职院校法治教育的目标定位与内容安排探讨——以《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为依据[J].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 22(6): 27-29.
[5] 王婉轶. 高校法治教育发展分析[J]. 现代商贸工业, 2022, 43(22): 165-167.
[6] 陈大文. 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高校法治教育的着力点[J].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 2023, 9(4): 100-109.
[7] David, T.N. (1977) A Community Based Approach to Law-Related Education: The Cincinnati Model. Peabody Journal of Education, 55, 24-27.
[8] 孟宪云. 中小学法治教育的价值逻辑与教学实现[J]. 中国教育科学(中英文), 2021, 4(4): 112-119.
[9] 石雁. 法治教育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渗透[J]. 思想教育研究, 2013(2): 86-89.
[10] 王双群, 余仰涛. 法治教育与德治教育的关系研究[J]. 理论月刊, 2005(3): 141-143.
[11] 姚建涛, 牟昱凝. 青少年法治教育: 现实考察与理性回归[J]. 社科纵横, 2020, 35(3): 131-135.
[12] 葛喜平. 高校德育过程实效性低的理性分析与对策研究[J]. 学术交流, 2004(9): 168-173.
[13] 糜红缨. 增强高校法治教育实效性路径探析[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5(16): 88-89.
[14] 孙阳. 提升大学生法治教育实效性的路径探析[J].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8): 114-116.
[15] 李晓兰, 刘金莹. 提升大学生法治教育实效性路径探究[J]. 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6(8): 118-121.
[16] 王婕. 大学生领导力对创造力的影响机理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杭州: 浙江大学, 2013.
[17] 万朝霞. 高校大学生法治教育研究述评[J]. 法制博览, 2017(20): 280-281.
[18] 王凯丽, 陈树文. 新时代大学生法治教育探究[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22(19): 57-60.
[19] 姚建龙, 朱奕颖. 大学生法治教育的特殊性: 理念、内容与方法[J]. 教育发展研究, 2021, 41(6): 33-42.
[20] 刘旭东. 学校法治教育的概念与性质辨析[J]. 青少年犯罪问题, 2020(5): 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