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性科学议题融入小学科学单元整体教学设计与实践——以“做更健康的自己”为例
The Design and Practice of Integrating Socio-Scientific Issues into the Holistic Teaching of Primary School Science Units—A Case Study of “Becoming a Healthier Self”
DOI: 10.12677/ae.2025.1571365, PDF, HTML, XML,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张耀尹:乐清市教育研究培训院,浙江 温州
关键词: 社会性科学议题小学科学单元教学核心素养Socio-Scientific Issues Primary School Science Unit-Based Teaching Core Literacy
摘要: 本文探讨了在社会性科学议题(SSI)理念指导下,小学科学单元整体教学的设计与实践路径。以教科版科学五年级《健康生活》单元为例,以学生体质健康为切入点,围绕“做更健康的自己”议题,从科学、经济、政策、健康、伦理多维度构建议题,设计了包含情境卷入、科学探究、辩论分析、决策行动的四步教学流程。将教材学习作为议题解决的工具,让科学探究为推理论证服务,实现科学概念学习与社会责任培养的深度融合,为小学科学实施SSI教学提供了可借鉴的策略。
Abstract: This research explores the design and practical approaches to the holistic teaching of primary school science units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Socio-Scientific Issues (SSI) concept. Taking the Healthy Living unit in the fifth-grade science textbook of the Education Science Press as an example, starting from students’ physical health, centering around the issue of “Becoming a Healthier Self”, issues are constructed from multiple dimensions such as science, economy, policy, health, and ethics. A four-step teaching process including situational involvement, scientific inquiry, debate and analysis, and decision-making and action is designed. Using textbook learning as a tool for issue-solving, making scientific inquiry serve reasoning and argumentation, it realizes the in-depth integration of scientific concept learning and the cultivation of social responsibility, providing reference strategies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SSI teaching in primary school science.
文章引用:张耀尹. 社会性科学议题融入小学科学单元整体教学设计与实践——以“做更健康的自己”为例[J]. 教育进展, 2025, 15(7): 1381-1391. https://doi.org/10.12677/ae.2025.1571365

1. 引言

科技飞速革新的当今社会,人才已成为国际竞争的关键,社会对人的综合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也对教育发起了更高挑战。为了适应社会发展,2016年提出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1],从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方面勾勒了“全面发展的人”的目标蓝图。

在科学课程中,学生有机会认识世界的发展规律、构建科学概念;基于科学探究和实践证据开展交流辩论;了解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间的关系与影响,从科学研究和技术应用角度,综合考虑科技的价值与弊端,对与科学技术相关的社会热点问题做出价值判断[2]。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选取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健康生活》单元,将社会热点话题引入科学课堂,探讨社会性科学议题(SSI)融入小学科学单元整体教学的设计思路、实施过程及其对落实科学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意义。希望在真实问题的解决中,主动建构知识,灵活迁移运用,在社会性科学议题的交流思考中,发展核心素养。

2. SSI教学的内涵及特点

2.1. SSI教学的内涵

SSI是社会性科学议题(Socio-Scientific Issues)的简称,是指与科学技术相关的具有争议性的社会问题,如环境污染、气候变化、人工智能挑战等。具有社会性、科学性、开放性、伦理性等特点[3]。SSI教学就是基于真实情境,选取与科学主题相关的社会性议题,并围绕该议题展开教学。学生需要在真实的有意义的社会情境中,参与科学探究、论证、评价和决策等高阶实践活动,在寻求议题解决方案的过程中,实现主动学习,发展核心素养[4]

2.2. SSI教学的特点

与传统科学教学相比,SSI的教学情境是真实的,涉及经济、政治等多领域,有较强争议性,解决方案多样,且需要学生协调统筹多方面因素,作出合理决策[5]。对学生的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SSI教学在学习目标、学习活动、学习结果和评价方式上与传统科学教学有所区别(见表1)。

Table 1. Comparison between socio-scientific issues (SSI) teaching and traditional science teaching

1. SSI教学与传统科学教学的对比

对比维度

传统科学教学

SSI教学

不同点

学习目标

科学知识与技能

基于科学概念的理解对社会性问题进行评判并作出决策

学习活动

理想化问题情境教师指导下 的探究、小组合作学习

真实的问题情境模拟或代表真实社会群体开展合作学习,主动探究

学习结果

标准化的固定答案

开放的、没有单一的解决方案

评价方式

终结性评价

过程性评价

相同点

课程组织

综合性、实践性

教学宗旨

培养学生科学素养

SSI教学需要学生利用收集到的信息对个人、社会、全球性问题进行评判并作出决策[6]。因此需要从多方面了解议题,提出观点并提供支持性证据,对概念的学习不是简单来自于他人,而是需要反复经历“自主建构→推翻→再建构”的过程,有助于深度学习与“大概念”的建构。同时,SSI教学中的社会情境是真实的、冲突性的,因此,对议题的交流、辩论、协商与决策过程,有助于学生沟通协调、思辨论证、共情同理、批判创造等终身受用的品格和能力的发展,即核心素养的发展[7]

3. SSI单元整体教学实施

3.1. 议题的设计与目标设定

健康是生存之本。健康生活也是《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的六大素养之一。然而在校体质健康测试运动会和视力筛查中,我校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不容乐观:随着年级的升高,体质健康水平逐步下降,近视率却逐步上升。全校体质健康优秀率为47.54%,近视率为38.49%,其中六年级某班近视率高达88.89%!调查中发现学生对个人的体质健康水平不了解,虽然理论上知道提高体质健康水平的方法,但是鲜少有意识地制定健康计划,并付诸行动。因此结合《健康生活》单元,以“做更健康的自己”为主题开展SSI教学,从科学、经济、政策、健康、伦理五个角度进行了定位(见图1)。

Figure 1. Star diagram

1. 议题星形图

结合《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经过《健康生活》单元学习,帮助学生建构“人体由多个系统组成,各系统分工配合,共同维持生命活动”的核心概念,基于核心概念制订了学科素养目标。

结合21世纪核心素养5C模型,制订了基础素养目标(见图2)。将有关人体的科学内容置于复杂的社会生活情境中,建立人体结构与健康生活方式的联系,在团队合作中,分析生活中的不健康行为及其原因,进而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

Figure 2. Issue learning objectives

2. 议题学习目标

3.2. 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思路

以刚刚结束的全校体质健康测试运动会和视力筛查结果为情境,发现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体质健康状况逐年下降,锚定“青少年健康管理”这一社会性科学议题,以“你会如何平衡学业和生活,为自己制定一份健康生活计划?”为驱动性问题,基于教材内容开展议题教学。

本单元的教材编写有四个阶段:1. 了解自己的身体健康状况;2. 通过科学探究和模型建构,学习人体运动系统和循环系统的相关知识;3. 关注心理健康;4. 制定健康生活计划,为自己的健康负责。将驱动性问题分解成四个待解决问题并与教学学习对应(见图3)。结合议题需求,设计了“情境卷入,聚焦议题”“科学探究,建构认知”“搜集证据,辩论分析”“决策与行动”四个板块。将教材学习作为议题解决的工具,科学探究为推理论证服务,实现科学概念学习与社会责任培养的深度融合。

Figure 3. Holistic teaching process diagram of the “becoming a healthier self” issue unit

3. “做更健康的自己”议题单元整体教学流程图

3.3. 教学过程

3.3.1. 情境卷入,聚焦议题

体质健康测试与健康数据分析。组织开展全校体质健康测试运动会。测试项目涉及《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中的相关项目,学生对照标准进行体质健康自评。测试结果显示:随着年级上升,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下降,近视率不断上升(见图4)。

Figure 4. School-wide physical fitness and health test results

4. 全校体质健康测试结果

了解议题背景,聚焦议题争议点。对比新闻视频发现:全国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和我校测试结果十分相似。为什么随着年级上升,学生体质健康水平逐步下降?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利用“我一周的作息时间”统计自己每天的学习、运动、睡眠时间,分析自己生活作息的合理性,并借助调查采访记录表,调查身边同学、教师及家长对于影响学生体质健康的生活习惯(见图5)。

Figure 5. Learning scaffold for the assessment of students’ physical fitness and well-being

5. 调查分析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学习支架

调查显示,49%的学生认为学习压力较大,33%的学生认为电子产品使用导致近视。运动量、睡眠等都是影响体质健康的重要因素。许多学生反馈家长期望太高是学习压力的主要来源,父母报名太多课外补习班占据了大部分的休息时间。基于以上反馈,提出议题:假如你是一位五年级学生家长,你愿意减少孩子的课外补习时间,用于参加体育锻炼吗?根据辩题,学生完成议题分析单,预设双方的论点,思考辩题中的争议点及待解决的问题,待解决问题大致分为两类:科学性问题和社会性问题(见图6)。

Figure 6. Issue analysis sheet and two categories of problems to be addressed

6. 议题分析单和两类待解决问题

3.3.2. 科学探究,建构认知

结合教材内容,针对学生提出的科学性问题开展探究实践。体育锻炼会如何影响体质健康?结合教材第二到四课时。通过观察、制作模型、模拟实验等方式了解骨骼、关节、肌肉如何协同工作,心脏是如何带动血液循环的(见图7)。通过对比运动员和普通同学的肌肉及运动一分钟后心跳恢复速度,解读运动锻炼对人体各器官的好处。

Figure 7. Student-designed questionnaire for the debate and survey results

7. 学生为辩论赛设计的问卷及调查结果

学习时间长短会如何影响学习效率?结合教材第五、六课时,对人体神经系统开展研究。通过观察豆腐、猪脑、核桃等,从形状、软硬、等角度认识脑的结构。通过文字、图片记忆游戏,接小球游戏,帮助学生认识脑的记忆功能,以及神经系统之间是如何联络的。知道每个人记忆方式不同,寻找适合自己的记忆方式,不断练习、重复能够提高技能。但是如果长期学习反而会降低学习效率,要做到合理分配,劳逸结合。

3.3.3. 搜集证据,辩论分析

观点的形成体现了探究实践的学习结果,也是提出解决方案的重要基础。基于以上实验探究,学生对我们的身体有了科学认识,对锻炼和学习也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为开展角色扮演辩论赛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8]

论点建构。在组织角色扮演辩论赛之前,请有辩论经验的老师为孩子们的论据收集、辩论技巧、论证角度等方面进行指导。学生利用议题写作单提前收集记录持方观点和事实论据。为了收集第一手资料,正方辩手制作、发放问卷,了解五年级同学对补习班的看法。

交流碰撞。学生站在家长角度开展辩论赛(见图8),能够避免情绪,更好地代入经济、政策、伦理等角度开展讨论,理解家长和学生的价值取向不同,了解了家长在决策时的矛盾点,更好地指向问题解决。

达成共识。经过科学实践探究、问卷调查、辩论赛等活动,组织全班学生从多个角度总结反思影响体质健康水平的因素,达成共识,并形成行动方案(见表2)。

Figure 8. Role-playing debate

8. 角色扮演辩论赛

Table 2. Consensus and solutions

2. 共识与解决方案

共识

解决方案

1. “学习与健康”并不冲突;

2. 作为小学生,学习是最主要任务;

3. 很多同学不了解自己的体质健康水平;

4. 缺乏运动是体质健康下降的主要原因;

5. 我们需要合理安排学习和运动时间;

6. 需要有更多有趣的运动方式吸引大家参加运动。

1. 制作海报,开展健康宣传活动;

2. 设置健康自测区,让更多人关注自己的体质健康水平;

3. 设计有趣的活动,吸引参加体育锻炼;

4. 合理安排时间,制定健康生活计划。

3.3.4. 决策与行动

实施方案环节,既是学生的学习过程,又是主要的评价过程。提出解决方案,是对驱动性问题的解答,也是学习总结、应用和迁移过程,能够体现学生探究实践的真实表现和思维发展。同时,在社会参与的过程中,不仅关注自身健康,积极践行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还需要向周边社群传播健康生活方式,激励他人科学、健康地生活,形成正确的科学态度与积极的社会责任感。

经过议题学习,学生形成了“人体由多个系统组成,各系统分工配合,共同维持生命活动”的核心概念,通过小组合作展示学习成果,让更多的同学关注并践行健康生活理念。议题学习成果呈现方式多种多样。

制定个人健康行为计划。学生针对个人体质健康水平,制订健康行为计划,并在寒假期间执行,记录执行情况与执行效果(见图9)。

开展健康宣传活动。每个小组讨论选择一个展区的设计,利用方案策划表进行初步设计。形成三类展区:健康知识展区、健康自测展区、健康游戏区(见图10)。

Figure 9. Develop and implement a health behavior plan

9. 制订并执行健康行为计划

Figure 10. Health promotion activities

10. 开展健康宣传活动

教师根据学习过程的参与程度、展示活动的有效性、成果的创新性、健康计划的执行情况,对单元学习情况进行整体评价。利用辩手评分表、议题学习评价表、观众反馈单等评价工具(见附录),多元评价主体,进行过程性评价。

4. 研究结论

基于科学学科的学习内容,以项目化学习为载体,引导学生在真实的问题情境中,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涉及多学科,综合多种学习方式和评价方式,以发展核心素养。

4.1. 跨学科学习,提高问题解决能力

在议题学习过程中,鼓励学生通过科学探究、问卷调查、访谈调查等方式获取第一手资料,并通过辩论的方式聚焦不同视角的价值取向不同,为合理解决“争议”,提出“双赢”对策做准备。在议题论证的过程中有机融合不同学科的知识与实践方法,不仅实现了对科学概念的建构,更有助于深入理解复杂的现实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4.2. 多角度呈现,发展创意表达能力

为了在“健康生活”宣传活动上,让更多的同学能够参与健康生活。学生结合工程技术、美术、信息科技等学科,从不同的角度呈现他们对健康生活方式的新理解。制作模型、绘制海报、制作互动小游戏……学生会从儿童的兴趣爱好入手,选择合适的方式解决不同的问题。让学习成果有了不同的创意表达。

4.3. 大平台展示,提高健康生活能力

通过模型制作、海报呈现、游戏设计等成果的展示,学生对人体的结构与功能,对个人体质健康水平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健康意识得到显著提升,也激发更多其他同学参与到健康生活的游戏活动中。特别是地毯游戏,深受欢迎。学生能够根据自身情况制定并执行健康行为计划,生活习惯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

4.4. 多元化评价,发展社会适应能力

在学习的各个过程中,分别嵌入自评、组评、师评、观众评等方式,从不同视角,不同维度对学习进程进行评估。在角色扮演辩论赛中,学生要从父母的视角思考问题,考虑多方面的因素,还需要在决策和解决问题时能够综合权衡各种利弊,做出明智的选择。评价内容还包括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这些素养能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未来多变的社会环境,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都至关重要。

5. 反思与展望

技术应用。在活动中可以更多地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如使用健康监测APP,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自己的健康状况,通过多样化的活动形式吸引更多学生参与,并通过技术手段,持续跟进学生的健康状况和行为改善。

资源协同。利用家长和社区资源,赋能议题学习的科学性和社会性。如开展“人类健康”范畴的议题可以邀请专业医生进行讲座,并且与社区搭建合作平台,将健康生活成果展示活动推广到社区中。

基金项目

本文系2023年浙江省教科规划课题《基于SSI的小学科学议题教学实践研究》(课题立项编号:2023SC284)的研究成果。

附 录

1. 辩论赛辩手评分表

2. 学习评价表

3. 观众反馈单

参考文献

[1] 人民日报.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发布[J]. 上海教育科研, 2016(10): 85.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 [M].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2.
[3] 林静, 张乐潼. 社会性科学议题的内涵与教育价值[J]. 中国科技教育, 2020(9): 6-12.
[4] Zeidler, D.L. and Nichols, B.H. (2009) Socioscientific Issues: Theory and Practice. Journal of Elementary Science Education, 21, 49-58.
https://doi.org/10.1007/BF03173684
[5] 邴杰, 刘恩山. 科学教育中实施社会性科学议题教学的策略研究[J]. 课程与教学, 2021(1): 67-72.
[6] 范楠楠, 肖思汉. 基于社会性科学议题的单元教学设计——以“抗生素耐药性”为例[J]. 上海课程教学研究, 2021(2): 40-44+80.
[7] Sadler, T.D., Barab, S.A. and Scott, B. (2007) What Do Students Gain by Engaging in Socioscientific Inquiry? Research in Science Education, 37, 371-391.
https://doi.org/10.1007/s11165-006-9030-9
[8] Albe, V. (2008) When Scientific Knowledge, Daily Life Experience, Epistemological and Social Considerations Intersect: Students’ Argumentation in Group Discussions on a Socio-Scientific Issue. Research in Science Education, 38, 67-90.
https://doi.org/10.1007/s11165-007-9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