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支持对中学生学业成就的影响研究
Research on the Impact of Teacher Support on Academic Achievement of Middle School Students
DOI: 10.12677/ap.2025.157432, PDF, HTML, XML,   
作者: 张世龙:江汉大学教育学院,湖北 武汉
关键词: 教师支持中学生学业成就Teacher Support Middle School Students Academic Achievement
摘要: 中学阶段是学生心理发展和学业奠基的关键期。教师作为学生校园生活中的核心影响者,其支持行为对学生的成长至关重要。本研究基于文献综述与理论分析,探讨了教师支持与中学生学业成就的关系及其影响机制。研究发现,教师支持,尤其是情感支持与学业成就存在显著正相关,主要通过增强学习动机、促进深度思考、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等路径发挥作用。基于此,本文提出学校应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制度与设施、推进教师支持导向的管理理念、教师应提升支持行为的针对性与有效性等建议,以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Abstract: The middle school stage is a critical period for students’ psychological development and academic foundation. As the core influencers in students’ campus life, teachers’ supportive behaviors are crucial for students’ growth. Based on literature review and theoretical analysis, this study explor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er support and middle school students’ academic achievement, as well as its influencing mechanisms. The research finds that teacher support (especially emotional support) has a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 with academic achievement, mainly exerting its effects through paths such as enhancing learning motivation, promoting deep thinking, and building good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s. Based on this, this paper proposes suggestions that schools should improve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systems and facilities, promote a management philosophy oriented toward teacher support, and teachers should enhance the pertinence and effectiveness of their supportive behaviors, so as to promote students’ healthy development.
文章引用:张世龙 (2025). 教师支持对中学生学业成就的影响研究. 心理学进展, 15(7), 298-303. https://doi.org/10.12677/ap.2025.157432

1. 引言

在当今教育领域,随着对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化学习需求的日益关注,教师支持作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重要因素,逐渐受到了广泛的重视。教师支持不仅体现在知识的传授上,更涉及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引导与培育。因此,深入探讨教师支持对学生学业成绩的影响,对于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教师支持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作用。教师作为学生学习道路上的重要引路人,其支持行为对学生学习的影响不容忽视。教师支持可以为学生提供情感上的支持,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减轻学习压力;同时,教师支持也可以为学生提供认知上的支持,通过启发式教学、合作学习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这些支持行为无疑会对学生的学业成绩产生积极的影响。

其次,教师支持与学生学业成绩之间的关系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许多学者通过实证研究发现,教师支持与学生学业成绩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例如,一些研究发现,当教师给予学生更多的关注、鼓励和支持时,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会得到提升,从而取得更好的学业成绩。此外,还有一些研究探讨了不同类型教师支持行为对学生学业成绩的影响,如情感支持、认知支持等,并发现不同类型的支持行为对学生学业成绩的影响存在差异。

然而,尽管已有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关于教师支持与学生学业成绩关系的研究仍存在一些不足。例如,一些研究在样本选择、研究方法等方面存在局限性,导致研究结果的可信度和普适性受到一定影响。此外,还有一些研究尚未深入探讨教师支持行为对学生学业成绩影响的机制和作用路径,这需要我们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探讨。

2. 概念界定

2.1. 教师支持

根据Babad对教师支持的定义,教师支持局限在学习生活中学生感受到的教师在学习方面表现的行为态度上的支持(Babad, 1990)。然而,Deci等人对其的定义有所不同,指的是教师能够在学生遇到困难时给出有意义的信息或指导,这样学生则能感知到教师对自己的支持(Deci & Ryan, 1987)。Ryan对教师支持的定义则是从信任角度出发,认为学生对教师价值的感知以及学生和教师和谐关系的建立能够建立有效的信任(Deci & Ryan, 1987)。这种定义强调了学生对教师的信任和与教师之间的关系。学生对教师的信任和认同程度越高,他们就越愿意接受教师的支持和指导,从而更好地参与学习和发展根据Babad的理论,对学生感知到的教师支持概念进行界定认为教师支持应从学生的感知出发,只有学生能够感知到的支持,如教师友爱的态度,令人感到关爱的行为等才算有效的教师支持(欧阳丹,2005)。这个支持包括学习支持、能力支持和情感支持三个维度(傅美芹,2018)。在综合前人的观点得出教师支持是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感知到教师来自教师言语表达的和非言语表达的尊重、关心和支持,包括学习支持、情感支持、能力支持等(邢荣,2018)。

总体而言,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对于教师支持的定义主要分为两种。第一种是从教师的行为出发,认为教师所发出的满足学生需要的动作和行为才算教师支持行为。第二种定义则强调了学生对教师支持行为的感知和体验。结合欧阳丹的定义,本文认为教师支持是指教师通过某些支持行为,如对学生能力的认可和鼓励、情感支持、爱心关怀以及在学习过程中给予学生的指导以及帮助让学生感知到来自教师的支持。

2.2. 学业成就

学业成就被视为衡量学生知识水平和适应学校的标准,是定量评估国家育人成效的一项有效指标,已然成为学生、家长、学校和社会关注的核心语词。良好的学业成就既有利于个体在发展过程中实现良性循环,又是消除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因素(王国霞,赵扬,2022)。学业成就指学生通过阶段性学习后所获得的学习效果,由于概念本身具有的复杂性和动态性:使得学术界对学业成就概念的界定并未取得共识尽管不同学者持有不同的判断标准,但整体上将学业成就划分为学习能力和学业成绩这两种表现形式。前者指学生在完成以知识和技能获取为目标的学习过程中获得的知识或发展出来的能力不局限于某个既定学科,而是综合表现在各个学科,包括语言沟通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等各项技能。后者指学生在完成学校各项任务,特别是课程学习时取得的成就等级及水平它可以通过所有科目的平均成绩体现,也可以通过某个特定科目的成绩体现。在实际的教育研究中,由于学业成绩呈现客观性、可量化性和可比较性的特点,往往使其成为学业成就评价的唯一标准或最主要部分。

3. 教师支持与学业成就之间的关系

教师支持产生于学生学习过程,是学生获得的教师在学习或生活上对其所做出的支持行为(Skinner & Belmot, 1993; 欧阳丹,2005)。根据社会支持理论,个体从社会关系网络中获得或感知到的支持行为具有普遍的增益性,对个体心理健康和发展有着促进作用(Berkman & Syme, 1979; 吕培瑶,2010)整体而言,教师支持作为社会支持系统中的一种,对学生学业成绩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已有研究发现:教师支持和学生的学习成绩显著正相关(Rueger, Malecki, & Demaray, 2010; Rosenfeld, Richman, & Bowen, 2000; 乔娜,张景焕,刘桂荣,林崇德,2013)。得到较多来自教师多方面支持的学生在学业上的表现也相对较好。也有研究发现,教师支持是学生学业成绩的重要影响因素能够直接正向预测学业成绩(Chen, 2008; Sharma, 2016; 陈彦磊,郭少阳,2016),教师较多的支持行为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

教师整体支持与中学生学业成绩存在显著正相关,教师提供的支持越多,学生的学业成绩相对越好(陈彦磊,郭少阳,2016)。但这种正相关关系却比较微弱,可能原因是教师整体支持对学业成绩的作用受到了教师不同类型支持的影响。本研究中教师情感支持与中学生学业成绩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教师在情感上提供的支持越多,学生的学业成绩相对越好(乔娜等,2013)。但教师在学习和能力上提供的支持与学业成绩的关系并不显著,这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教师整体支持与学业成绩的关系。根据有关教学策略的研究发现,不同类型的教学策略对于学生学习成绩的影响作用是不同的,而不同类型的教师支持对学业成绩的作用与此相似。情感型教学策略更有利于创建民主、自由和活泼的课堂氛围,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对学业成绩的提高有着直接促进作用。同理,教师情感支持作为教师情感型教学策略的一种体现,能够营造和谐的班级氛围,改善和增进师生关系的发展,使处在良好师生关系中的学生更可能取得学业上的成功。

4. 教师支持对学生学业成就影响分析

4.1. 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是学生学习行为的核心驱动力。教师支持能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使他们相信自己有能力在学习上取得成功。这种积极的心态能够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更加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此外,教师对学生的关注和鼓励还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使他们对学习保持持续的兴趣和热情。在增强学习动机的同时有效组织学生的学习策略,学习策略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采用的方法和技巧。教师支持能够帮助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策略,如时间管理、记忆技巧、问题解决策略等(王国霞,赵扬,2022)。这些策略能够帮助学生更高效地学习,减少无效的学习时间,提高学习效率。同时,教师还能够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提供个性化的学习策略指导,使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自己的学习风格和节奏。

4.2. 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和思考

深度学习是一种高层次的学习过程,它要求学生不仅掌握知识的表面意义,还要理解知识的内在逻辑和关联。教师支持能够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探究,帮助学生建立知识的内在联系和体系。通过提出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研究等方式,教师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火花,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4.3.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师支持发挥作用的基础。当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心、理解和支持时,他们更愿意与教师建立亲密、信任的关系。这种关系能够使学生更加愿意向教师请教问题、分享学习心得和困惑。同时,教师也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需求,提供更加有针对性的支持和帮助。这种互动和反馈能够形成一个良性循环,促进学生的学业成绩不断提高。促进师生关系和谐发展同样也造就了和谐团结的班级氛围。在现代社会中,社交技能和团队合作能力是学生学习和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教师支持能够通过提供小组活动、集体讨论等机会,培养学生的社交技能和团队合作能力(Deci & Ryan, 1987)。这些技能不仅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融入集体、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还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解决学习中的问题和困难。同时,这些技能还能够促进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力的发展,使他们能够更好地应对未来的挑战和机遇。

5. 教育建议

5.1. 学校要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制度保障与设施支持

学校应组织、完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设施,为学生配比专业的心理健康教师。在笔者进行研究的过程中,调查发现初中生大多数都是积极进取、开朗活泼的健康状态,但是,也有相当数量的学生存在自卑、抑郁、叛逆甚至自杀、犯罪等心理问题。因此,对于初中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但心理健康教育老师配比却严重不足,一些学校没有心理健康老师或者是由班主任、思政老师兼职等。这使得心理健康教育过于流于形式,即使学校提供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心理健康教师,但心理教育课毕竟不是考试科目,不会影响到学生的升学率,因此心理健康教育课不会得到学校领导的重视。因此学校应该不断完善心理教育的基础设施。

首先,学校不应将心理健康教育课当作形式,应该落到实处。学校应积极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确定符合学校教育实际的课程,其次,学校要重视学生的全面化发展。学校可以组织形式多样的活动,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另外,要改善校园环境,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最后,学校要在教学计划的基础上,给师生创造一个交流的空间,让师生更好地认识彼此。比如,可以定期举办师生体育活动、师生联谊会等。

5.2. 学校与社会要坚持推进教师支持的管理思想

首先,学校管理者要将教师的自主性作为一种教育观念,贯穿于教师的日常教育评价之中。教师应当自主明确教育目标,把握教学方式,学校评估老师,不仅要以学生的学习表现为衡量指标,更要以学生对老师的评估、对学生的课堂教学的评估。这会让老师的教学目的超越单纯地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还会使教师考量到学生的感受,以及考虑学生对课堂教学的接纳程度。其次,学校要给与教师更多的教学自主权。教师作为个体也存在着差异,教师的教学方式、课堂风格都是千差万别的,如果一个学校都是统一的教学模式,那么学校很难会产生民主的教学氛围。学校要信任教师,尊重教师,理解教师,这样才会促进学校自主环境发展。最后,学校管理者要激发教师教学积极性,目前社会对于教师的要求愈加严格,教师会感受到来自学校、家庭、社会等多方面的压力,就会产生教学疲劳、职业幸福感下降等思想,这些都会影响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效果。学校管理者可以为教师提供良好的教学环境和后勤服务保障,如开设教师心理咨询室、教师休息室等,定期为教师缓解教学压力(高攀,2022)。

提升教师的社会地位,使其在社会上享有更高的地位。中国自古就有尊师重道的优良传统,尊师重道,不仅关乎个人的发展前景,更关乎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与未来。教师专业地位的提升,使其具有更大的吸引力。提升教师的专业地位,最直接的途径是通过对其薪酬、对其特殊性进行正确评估,从而真正让其获得应有的报酬。

5.3. 教师要增加对学生的支持,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初中阶段是学生发展的关键阶段,学生对于自己的评价多依靠外部评价,教师在学生心中是权威的象征。学习上教师对多方面进行评价,教师的情感支持、能力支持对学生自身对其能力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教师作为学生的重要影响人,不仅在学生学业发展上对学生有着推进的作用,还对学生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建立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教师在教育活动中要对学生多鼓励、多帮助,关心尊重学生,特别是在初中阶段教师对学生能力的发展要格外重视,初中时期,学生各方面都是发展的高峰期,作为教师不能只是关注学生成绩的发展,更要关心学生其他能力的发展。教师要针对不同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师支持策略,尤其是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学生,他们是有着一颗努力向上的心,可能没有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教师如果忽视、不理睬这些学生,就会使得这部分学生更加恶性的发展。相反,如果教师能够给予这部分学生更多的帮助激发其学习动机,运用恰当的学习方法,进一步提升学生学习的效果。因此教师要建立正确的学生关观,减少区别对待学生的行为。

6. 结语

研究得出结论:教师支持与学业成就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这与国内外大量实证研究(如乔娜等,2013Chen, 2008)的结论一致。整体而言,学生感知到的教师支持越多,其学业成就相对越好。情感支持是关键维度:研究发现,教师支持的不同维度对学业成就的影响存在差异。教师情感支持(如关心、尊重、理解、营造积极氛围)与学业成就的正相关关系尤为显著且重要。情感支持通过建立和谐、信任的师生关系,有效增强学生的归属感、安全感和学习自信心,为学业提升奠定情感基础。相比之下,学习支持和能力支持在本研究框架下与学业成就的直接关系未达显著水平,这提示我们情感支持可能是教师整体支持影响学业成就的核心路径或重要中介。

同时也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提供一些建议。如:教师要增加对学生的支持,促进学生健康发展学校与社会要坚持推进教师支持的管理思想学校要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制度保障与设施支持。本文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样本与情境的局限:结论主要基于已有文献,未能深入考察不同地区、学校类型、年级、学生个体特征(如家庭背景、先前学业水平、性格)对“教师支持–学业成就”关系的调节效应。未来研究应扩大样本多样性,进行分层或分组比较,探究该关系的边界条件。以及长期效应的追踪,本研究侧重于静态关系分析。教师支持对学生发展的影响可能是长期的、累积性的。未来研究应采用纵向追踪设计,考察教师支持的长期效应及其对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陈彦磊, 郭少阳(2016). 初中生感知教师支持行为对学业成就的影响: 有中介的调节效应.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4(2), 332-337.
[2] 傅美芹(2018). 初中生学业成就与教师支持、学习投入的关系. 硕士学位论文, 济南: 山东师范大学.
[3] 高攀(2022). 初中生感知到的教师支持与学业自我效能感的相关及干预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 延安: 延安大学.
[4] 吕培瑶(2010). 关于社会支持理论研究的综述. 时代教育, (4), 109-109.
[5] 欧阳丹(2005). 教师期望、学业自我概念、学生感知教师支持行为与学业成绩之间的关系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 桂林: 广西师范大学.
[6] 乔娜, 张景焕, 刘桂荣, 林崇德(2013). 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父母参与对初中生学业成绩的影响: 教师支持的调节作用. 心理发展与教育, 29(5), 78-78.
[7] 王国霞, 赵扬(2022). 教师自主支持与学生学业成就关系的元分析: 心理需要满足、动机及投入的中介作用. 理发展与教育, 38(3), 380-390.
[8] 邢荣(2018). 教师支持行为对低成绩小学生自卑感的影响: 心理弹性的中介作用及师生关系的调节作用. 硕士学位论文, 苏州: 苏州大学.
[9] Babad, E. (1990). Measuring and Changing Teachers’ Differential Behavior as Perceived by Students and Teachers.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82, 683-690.
https://doi.org/10.1037/0022-0663.82.4.683
[10] Berkman, L. F., & Syme, S. L. (1979). Social Networks, Host Resistance, and Mortality: A Nine-Year Follow-Up Study of Alameda County Residents. American Journal of Epidemiology, 109, 186-204.
https://doi.org/10.1093/oxfordjournals.aje.a112674
[11] Chen, J. J. (2008). Grade-Level Differences: Relations of Parental, Teacher and Peer Support to Academic Engagement and Achievement among Hong Kong Students. School Psychology International, 29, 183-198.
https://doi.org/10.1177/0143034308090059
[12] Deci, E. L., & Ryan, R. M. (1987). The Support of Autonomy and the Control of Behavior.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3, 1024-1037.
https://doi.org/10.1037//0022-3514.53.6.1024
[13] Rosenfeld, L. B., Richman, J. M., & Bowen, G. L. (2000). Social Support Networks and School Outcomes: The Centrality of the Teacher. Child and Adolescent Social Work Journal, 17, 205-226.
https://doi.org/10.1023/a:1007535930286
[14] Rueger, S. Y., Malecki, C. K., & Demaray, M. K. (2010). Relationship between Multiple Sources of Perceived Social Support and Psychological and Academic Adjustment in Early Adolescence: Comparisons across Gender. Journal of Youth and Adolescence, 39, 47-61.
https://doi.org/10.1007/s10964-008-9368-6
[15] Sharma, G. (2016). Teacher Support as Determinant of Academic Achievement.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2, 1-9.
[16] Skinner, E. A., & Belmont, M. J. (1993). Motivation in the Classroom: Reciprocal Effects of Teacher Behavior and Student Engagement across the School Year.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85, 571-581.
https://doi.org/10.1037/0022-0663.85.4.5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