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协同育人的探索与思考
An Exploration and Reflection on Family-School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摘要: 在新时代教育现代化背景下,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协同育人逐渐成为提升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路径。本文旨在探讨构建科学、高效的家校协同育人机制,以回应当前教育实践中的现实需求与政策导向。在研究方法上,文章通过文献梳理与政策分析,从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合作的必要条件、协作的价值基础,以及家校合作联系渠道的构建路径三个维度进行系统阐述。研究结果表明,推动家校协同育人需要家庭与学校在责任认同、育人目标、沟通机制等方面达成共识,并通过制度化、常态化的沟通平台和多元参与机制实现高效协同。结论指出,家校协同育人不是教育资源的简单叠加,而是理念融合与实践互动的深度协作过程,是构建育人共同体、推动学生健康成长和教育提质扩优的重要手段。
Abstrac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educational modernization in the new era, the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of family and school has gradually become a key path to improve educational quality and promote the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This article aims to explore the construction of a scientific and efficient mechanism for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between family and school to respond to the practical needs and policy orientations in current educational practices. In terms of research methods, the article systematically elaborates on three dimensions: the necessary conditions for cooperation between family and school education, the value basis of collaboration, and the construction path of the connection channels between family and school through literature review and policy analysis. The research results show that promoting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between family and school requires consensus between family and school in terms of responsibility recognition, educational goals, and communication mechanisms, and can be achieved through institutionalized and regular communication platforms and multi-participation mechanisms for efficient collaboration. The conclusion points out that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between family and school is not a simple superposition of educational resources, but a deep collaboration process of concept integration and practical interaction, which is an important means to build an educational community, promote the healthy growth of students,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and expand the scale of education.
文章引用:张海雨. 家校协同育人的探索与思考[J]. 社会科学前沿, 2025, 14(7): 804-810. https://doi.org/10.12677/ass.2025.147678

1. 引言

家校协同育人是当前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是新时代教育“扩优提质”的必然要求。随着社会环境的深刻变迁和教育理念的持续更新,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协作日益成为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路径。然而,现实中家校协同仍面临诸多挑战,包括时代环境变化带来的教育观念差异、学生成长需求的多样化、协同机制尚未健全等问题,影响了协同育人实效的发挥[1]

为深入了解中小学家校协同育人的现状与改进路径,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与半结构式访谈相结合的方法,聚焦家校沟通频率、协作方式、家长参与度与教师态度等核心问题。问卷共发放400份(家长300份、教师100份),回收有效问卷380份,有效率达95%。内容涵盖沟通方式、家长参与现状、教师协作态度、机制满意度等,量表维度包括沟通频率、协作信任感与参与积极性等。

调查结果显示:87%教师表示当前沟通主要依赖微信群,面对面互动较少;72%认为家长参与不足是主要障碍;68%希望设立如家长理事会等制度化协同机制。家长方面,82%期望获得有效支持孩子发展的指导,65%有“过度干预”的顾虑,超七成支持引入“家庭教育指导师”角色。访谈进一步指出:教师虽有协同意愿,但期待制度支撑;家长普遍善意,却缺乏系统协作能力;“共情”与“信任”是双方互动的关键。

综合数据表明,当前家校沟通尚存浅层化倾向,协同育人需在家长教育素养、教师协作培训与沟通机制建设方面持续发力。

在此背景下,推进家校协同育人,首先需具备一定的合作条件,如双方理念上的高度认同、制度层面的政策支持以及彼此之间的信任与尊重。其次,家校合作还需建立在共同育人目标、稳定沟通机制和教育资源整合的基础之上,确保协作过程的有效性和持续性。最后,开通多元化的家校联系渠道和协同模式是实现有效合作的关键手段,包括利用信息技术平台、组织共育活动、搭建沟通桥梁等,形成常态化、制度化、高效化的合作格局。

2. 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合作的条件

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有效合作,需要具备一定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支持条件。

2.1. 政策支持与制度保障

自2021年3月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正式发布,明确提出“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指出家校合作的根本目的是实现育人协同,并要求各方由原本松散、偶然的沟通合作逐步转向制度化、常态化协作[2]

同年7月,国务院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进一步强调“完善家校协同机制”,提出“推进协同育人共同体建设”,为构建育人合力提供了政策方向[3]

2022年1月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再次明确:“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应当紧密结合、协调一致”,并要求“建立健全家庭学校社会协同育人机制”,从法律层面夯实了家校协同育人的制度基础[4]

2023年1月,教育部等十三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意见》,提出“到2035年,形成定位清晰、机制健全、联动紧密、科学高效的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进一步勾画了家校协同育人机制的发展蓝图[5]

综上可见,学校和家庭协同育人已成为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趋势,蕴含深刻的价值内涵与鲜明的时代意蕴,对于构建全环境育人体系、实现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2. 双方角色认知清晰

家校合作的前提是家长与教师明确各自的职责与边界。家长是孩子生活习惯和品格养成的第一责任人,而教师在知识传授与规范引导方面具有专业优势。只有双方定位准确,才能建立有效的合作关系。

2.2.1. 家庭的主体责任

家庭教育是儿童社会化的起点,家长在其中承担着传授生活经验、行为规范和价值观的重要责任。然而,长期以来部分家长存在认知偏差:有的将教育责任全部转嫁给学校,忽视自身应有的育人责任;有的则过度依赖学校,弱化了家庭教育的主体地位;还有的家长盲目追求学业成绩,忽视孩子的德育与心理健康,导致亲子关系紧张。这些现象反映出“家庭责任缺位”和“重智轻德”的错误观念,削弱了家庭教育的作用。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的实施,家庭教育的重要地位日益凸显,家长应转变观念,从单一的施教者变为孩子的陪伴者与成长合作者,积极履行育人职责,注重家庭文化建设,传承优良家风。在“双减”背景下,家长更应通过亲子陪伴、共同学习、营造良好家庭氛围等方式,促进孩子全面发展,切实发挥家庭教育在协同育人中的基础作用[6]

2.2.2. 学校的指导责任

从教育生态系统视角看,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虽属两个独立子系统,但在育人目标上高度一致,需协同互补。家庭教育不是学校教育的附属,学校也不能替代家庭的功能,但作为专业教育机构,学校在家庭教育中承担着指导与服务责任。

《家庭教育促进法》明确要求学校开展公益性家庭教育指导,提供科学方法和专业支持。教育部相关文件也提出要充分发挥学校在家庭教育中的引导作用,构建家庭教育支持网络。为此,学校应从四方面发力:开展系统的育儿知识培训,组织多样化家庭教育活动,完善沟通机制,及时干预家庭教育中的问题。在“双减”与素质教育背景下,学校应通过制度化、专业化路径,引导家长履行责任,构建协同育人新格局。

2.3. 相互尊重与信任的氛围

在家校合作过程中,家长不仅是学生成长的参与者,更是沟通的桥梁与纽带,肩负着重要责任。实现高效的协同育人,关键在于教师与家长之间建立相互理解、尊重与信任的合作关系。教师应尊重家长对孩子成长的关注,理解其教育诉求;家长也应信任教师的专业判断,避免干预教学或产生对立情绪。只有在平等基础上破除“教师权威独大”与“家长过度干涉”的极端倾向,家校双方才能形成合力。家访作为常见而有效的沟通方式,有助于教师深入了解学生家庭情况,提供针对性教育建议,同时提升家长的育儿能力和家庭教育质量。

更重要的是,家校双方需在认同彼此角色的基础上推进“共情式协作”,通过换位思考化解认知差异,在理解中增进信任,在合作中寻找育人的“最近发展区”。因此,家校合作应建立在常态化、多元化的联系机制上,推动协同育人从形式走向实质,实现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成长。

3. 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合作的基础

3.1. 统一的育人目标

家校合作必须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共同目标,这是协同育人的核心所在。然而,在实践中,家庭与学校在育人目标上的偏差仍然存在。许多家长受应试教育和社会竞争压力影响,过于关注孩子的学业成绩和短期成果,忽视德育、身心健康、审美能力和劳动素养的培养,导致学生成长路径单一,甚至引发亲子关系紧张、心理问题等隐患。而学校作为专业教育机构,更强调“五育并举”和核心素养的提升,力求实现学生全面、可持续的发展。

同时,社会也愈发重视教育的公共价值,强调责任意识、文化传承与社会担当。因此,实现真正的家校协同,必须从“唯分数论”转向“以生为本”,回归教育的本质。该理念强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兼顾共性发展与个性成长,既能统一家庭与学校的价值追求,也能推动双方在实践中实现理念融合。家庭应据此调整教育预期,科学育儿;学校则需倾听家长期望,优化服务,构建起双向共赢的合作机制,共同促进学生健康成长[7]

因此,无论是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最终都应回归到一个共同的目标——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实现其身心健康与人格健全的协调统一。这种价值共识既是家校合作顺利开展的前提条件,也是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只有当家校双方都确立起面向学生全面发展的育人共识,家校协同机制才能真正发挥实效,助力学生成长为全面发展的人才[8]

3.2. 沟通与信息的共享

家校协同育人的有效推进,离不开顺畅、高效的信息沟通机制。为了确保教育目标的一致性和教育过程的连续性,家庭与学校之间应建立常态化、双向化的沟通模式。这不仅是信息传递的过程,更是家校共育理念和策略深度融合的重要手段。通过涵盖学生在校表现、家庭环境、心理健康等多维度内容的沟通,教师和家长可以共同制定更具针对性和个性化的教育方案,实现真正的因材施教。

然而,在现实中,家校沟通仍存在单向传递、被动响应等问题,导致家长参与度不高,教师负担加重,难以形成良性互动。建立常态化沟通机制,需要依托多元平台,如微信群、家校APP、家访、家长会等,实现实时性与系统性兼顾。特别是在“双减”政策背景下,家访作为温情沟通的有效形式,重新焕发生命力,有助于增强理解与信任。

此外,家校沟通还需基于相互尊重与换位思考。学校应增强教育过程的透明度,让家长充分了解教学安排与评价标准;家长也应尊重教师的专业性,避免过度干预。唯有在尊重、理解与信任的基础上,家校双方才能建立起深度融合、情感互联的合作关系,共同营造科学、和谐的育人环境,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3. 教育理念的融合与互补

在家校协同育人过程中,教育理念与方法上的差异是影响合作效能的重要因素。尤其在育人目标、教育方式和价值取向等方面,家庭与学校常存在认知不一致。若未及时沟通与协调,这些分歧不仅会削弱教育的一致性和稳定性,也会对学生成长产生负面影响。因此,推动理念融合,是实现有效家校合作的关键。

现实中,一些家长仍坚持“惩罚教育”或“唯成绩论”等传统观念,强调严厉管教和学业成绩,忽视孩子的身心发展和个性成长。对此,学校应主动发挥教育引领作用,借助家长会、主题班会等平台,向家长传递学校的育人理念与教学方向。同时,通过专家讲座、家长课堂、家庭教育指导中心等形式,引导家长掌握科学育儿知识,提升教育能力。

理念引导还需注重情感支持和沟通方式,尊重家长的教育焦虑,避免居高临下的说教式交流,构建“共育而非替代”的合作关系。在相互理解与信任基础上,家校双方才能实现理念协同,建立统一、协调的育人观,从而为学生营造健康稳定的发展环境,促进其全面成长[9]

4. 开通家校合作联系的渠道与模式

4.1. 多元沟通渠道的建构

在家校协同育人机制中,构建常规化、信息化的沟通机制是实现高效协作的关键。智慧家校平台依托互联网技术,集通知发布、成绩查询、行为反馈等功能于一体,突破了传统沟通的局限,提升了信息传递的效率与互动的深度。通过系统化的信息共享,教师能更好了解学生家庭背景,家长也能及时掌握孩子在校动态,从而实现教育理念与方法的深度融合,形成协同育人的强大合力[10]

当前家校沟通多依赖微信群、电话、校讯通等日常工具,但这些方式多为“信息通知”式沟通,互动深度不足[11]。建议结合学校实际,建立以下几类沟通渠道:即时型渠道:微信群、家校APP,用于日常提醒与即时反馈;定期型渠道:家长会、家访、“一对一”谈话,用于阶段性总结与关系建立;机制型平台:设立“家校共育委员会”“家长议事会”“成长导师制”,实现制度化协同;专题型活动:开展“成长论坛”“家长开放日”“亲子共学计划”等主题活动,提升家校协作的内容质量与情感粘性。

传统研究多聚焦于制度层面或单一沟通方式,而本研究从“技术赋能”与“情感信任”双维视角切入,强调在数字化环境下,智慧平台不仅提升了沟通效率,更应成为构建“信任型关系”的媒介。通过信息透明、互动及时、反馈精准,增强家长对学校的认同感与参与感,进而推动深层次的家校协同。

4.2. 家校协同“五步推进法”

在沟通渠道畅通的基础上,还需配套系统性的操作路径,以确保协同过程的规范性与实效性。结合实践探索,本文提出如下“五步法”:

第一步:建机制,明确协同架构

设立家校合作组织架构,界定教师、家长、学校管理者的职责与权限,为合作提供组织保障。

第二步:搭平台,畅通信息交流

打通信息壁垒,实现信息对称。既包括对学生在校表现的及时反馈,也包括家庭教育动态的适度分享。

第三步:设主题,共建育人内容

围绕“学业发展–心理健康–行为规范–价值引导”等主题,策划共育项目,增强家校合作的针对性和可参与性。

第四步:强培训,提升沟通素养

为家长提供科学育儿指导,为教师开展家校沟通能力培训,双向赋能,增强协同效能。

第五步:做评估,形成反馈闭环

构建多维评估机制,包括家长满意度、学生行为变化、教师沟通负担感等指标,定期反思优化协作策略。

4.3. 典型案例:我校“成长三联单”制度实践

我校自创“成长三联单”制度,每月由学生、家长、班主任三方共同填写反馈表,内容涵盖“成长亮点–存在困惑–改进建议”。学校设立“家校协调周”统一处理反馈,并据此优化班级管理与个体支持。此举不仅增强了家长参与感,也促成了教育过程中的角色互信与任务共担,显著提升了育人实效。

本研究首次系统梳理并概括地方学校探索出的“成长三联单”实践案例,将“学生–家长–教师”三方反馈整合为周期性沟通工具,兼具自我反思、亲子互动与教师引导三重功能,为家校协同提供了一种低成本、易推广、高互动性的微机制创新路径。

5. 结语

家校协同育人并非简单的教育资源叠加或任务分工的重组,而是家庭与学校在育人理念、价值导向、实践路径等方面的深层协同与系统融合。它强调的不仅是信息的沟通、职责的划分,更是目标的一致、理念的共鸣与行动的联动。在新时代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学生的成长面临着更加复杂多元的挑战,单一教育主体已难以满足其全面发展需求。在生态系统理论、社会资本理论与教育合力理论的指导下,本文构建了“家校协同育人影响机制模型”,以揭示家校协作的内在逻辑与关键要素。该模型由四个层面构成,分别是认知基础、情感纽带、行动机制与制度支撑,彼此联动、共同作用,构成协同育人的核心机制。

首先,认知层面是协同的起点,家长与教师需在教育理念与育人目标上达成基本共识,这是建立合作关系的思想基础。其次,情感层面强调信任与共情在家校互动中的关键作用。只有在相互理解与情感支持的基础上,合作关系才能稳固持久。第三,行动层面涉及具体的沟通频率与协作方式,是理念转化为实践的桥梁。良好的互动机制有助于协同行为的顺利开展。最后,制度层面提供组织保障与政策支撑,学校管理机制的健全与相关政策的引导,为家校协同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整体来看,该模型既能有效解释现实中家校协同困境的根源,也为今后的优化路径提供理论支撑。协同质量的提升,应以“关系信任构建”与“制度平台建设”为双轮驱动,从临时性的“应对式合作”走向稳定长效的“共建型协同”,真正实现家庭与学校在育人中的深度联结与共育共赢。

参考文献

[1] 缪慧玲. S市X区乡镇初中校家社协同育人的问题、归因及对策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武汉: 华中师范大学, 2024.
[2]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EB/OL].
https://www.gov.cn/xinwen/2021-03/13/content_5592681.htm, 2021-03-13.
[3]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EB/OL].
https://www.gov.cn/zhengce/2021-07/24/content_5627132.htm, 2021-07-24.
[4]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EB/OL].
http://www.moe.gov.cn/jyb_sjzl/sjzl_zcfg/zcfg_qtxgfl/202110/t20211025_574749.html, 2021-10-23.
[5]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十三部门: 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EB/OL].
https://www.gov.cn/xinwen/2023-01/19/content_5737978.htm, 2023-01-19.
[6] 顾明远. 让家庭教育回归教育本质[J]. 未来教育家, 2021(4): 1.
[7] 张思怡, 王雨婷. “以生为本”的家校社协同育人: 可为、应为与何为[J]. 中小学德育, 2025(4): 5-9.
[8] 洪明. 家庭教育要与学校教育保持一致性[J]. 中国民族教育, 2024(6): 17.
[9] 鲁士发. 学校开展好家庭教育指导的五个着力点[J]. 人民教育, 2022(19): 47-49.
[10] 应庆香, 胡若晨. 家校协同育人中的学校行动: 角色要求、现实困境与创新路径[J]. 中国教育学刊, 2025(1): 51-56.
[11] 王锡斌. 信息技术在小学班主任家校沟通中的应用与效果分析[J]. 基础教育论坛, 2025(S1): 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