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红色文化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探究
Exploration on the Integration of Wuhan’s Red Culture into the Curriculum Teaching of “Outline of Chinese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History”
DOI: 10.12677/ass.2025.147680, PDF, HTML, XML,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张莉清, 王鹏程:江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武汉红色文化研究中心,湖北 武汉
关键词: 武汉红色文化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融入Wuhan’s Red Culture Outline of Chinese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History Curriculum Integration
摘要: 武汉红色文化承载着从辛亥革命首义到新时代抗疫精神的百年历史脉络,构成中国近现代史的“城市缩影”,其以首义精神、武汉城市精神、抗疫精神为核心的红色文化谱系,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提供了完整历史样本库。将其融入课程,是地域文化资源与国家叙事体系的结合,能弥合全国性叙事与地方认知的鸿沟,深化历史认知与价值塑造。当前教学存在教材内容“碎片化”“边缘化”、实践体验浅层化、学生“时空断层”认知偏差等结构性矛盾。对此,通过创新教学方法与构建保障机制,系统性推动地域红色资源转化为课程育人效能,实现历史认知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
Abstract: Wuhan’s red culture carries a century-long historical context from the First Uprising of the Xinhai Revolution to the anti-epidemic spirit in the new era, forming an “urban microcosm” of Chinese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history. Its red cultural spectrum, centered on the spirit of the First Uprising, the Wuhan city spirit and the anti-epidemic spirit, provides a complete historical sample library for the course Outline of Chinese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History. Integrating it into the curriculum represents the organic combination of regional cultural resources and the national narrative system, which can bridge the gap between national narratives and local perceptions, and deepen historical cognition and value shaping. Currently, teaching faces structural contradictions such as “fragmentation” and “marginalization” of textbook content, shallow practical experience, and students’ “temporal-spatial disconnection” cognitive biases. To address this, innovative teaching methods and a guarantee mechanism are proposed to systematically transform regional red resources into curriculum education efficiency, achieving the organic unity of historical cognition and value guidance.
文章引用:张莉清, 王鹏程. 武汉红色文化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探究[J]. 社会科学前沿, 2025, 14(7): 819-824. https://doi.org/10.12677/ass.2025.147680

1. 引言

中国近现代史的书写既需要国家叙事的宏观视野,也离不开地域文化的微观支撑。武汉作为中国近现代革命与建设的“城市缩影”,承载着从1911年武昌首义的“敢为天下先”到2020年抗疫斗争的“生命至上”等多重红色文化基因,构成了一部浓缩的“近现代中国史教科书”。然而,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中,武汉等地域红色文化资源长期面临教材碎片化呈现、教学方法传统化依赖、学生认知浅层化等结构性矛盾,难以充分发挥其“历史样本库”与“价值孵化器”的育人功能[1]

在此背景下,如何将武汉红色文化中蕴含的历史逻辑与精神谱系有机融入课程,弥合全国性叙事框架与地方认知体验的鸿沟,成为落实《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增强历史教学亲和力的重要课题[2]。本文立足武汉红色文化的历史定位,剖析当前教学实践的现实困境,从教学方法创新与保障机制构建双向维度,探索地域红色资源与国家课程体系深度融合的路径,旨在为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改革提供“武汉样本”,推动实现历史认知深化、价值引领强化与文化认同升华的三维目标。

2. 武汉红色文化的历史定位与课程融入

武汉作为中国近现代革命与建设的重要见证者,其红色文化承载着从辛亥革命首义到新时代抗疫精神的百年历史脉络,构成了中国近现代史的“城市缩影”。将武汉红色文化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既是地域文化资源与国家叙事体系的有机结合,也是落实课程思政、增强历史教学亲和力的必然要求。

2.1. 武汉红色文化的历史坐标与精神谱系

武汉作为中国近现代革命进程中的关键地理枢纽,其红色文化以系列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历史事件为依托,构建起纵贯旧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完整历史叙事。1911年武昌起义,不仅打响了推翻封建帝制的第一枪,更通过建立湖北军政府、颁布《鄂州约法》等实践,首次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理念转化为制度性尝试,孕育出以“敢为天下先”为核心的首义精神。1923年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印证了武汉这座英雄城市在中国工人运动史上“敢为天下先”的枢纽地位。1927年汉口八七会议的召开,确立了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的总方针,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新的方向,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1938年武汉会战期间,中国军队依托长江天险展开长达4个半月的立体防御战,打破了日军速战速决的战略企图,会战中全民动员、共御外侮的壮阔场景,凝聚成“牺牲奉献、团结抗敌”的抗战精神[3]。新中国成立后,武汉长江大桥建成通车、武汉钢铁公司投产等重大事件,不仅标志着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突破性进展,更塑造了“自力更生、勇于创新”的建设者精神。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武汉人民在城市建设和发展中淬炼出“敢为人先、追求卓越”的城市精神,在抗洪抢险、疫情防控中充分彰显“英雄城市”的气质[4]。以首义精神、武汉城市精神和抗疫精神为核心的红色文化谱系,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提供了从革命起源到国家建设的完整历史样本库。

2.2. 课程教学的在地化衔接需求与实践意义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全国性叙事框架与高校学生的地方性认知之间存在天然衔接需求,而武汉红色文化资源的深度融入恰能有效弥合这一鸿沟。对于身处武汉的高校学生而言,首义广场、八七会议旧址、中山舰博物馆等红色地标具有地理空间上的亲近性。心理学研究表明,个体对发生在自身生活环境中的历史事件更容易产生情感投射与认知共鸣。现行教材虽系统梳理了中国近现代史的整体脉络,但对武汉等特定区域的历史细节着墨较少,例如对武汉会战的描述占教材篇幅很小,难以展现其作为全民族抗战转折点的完整面貌[5]。调查显示,超过七成学生认为结合本地红色资源的教学方式更具吸引力,随着“八七会议选址汉口的历史必然性”等在地性议题的引入,可有效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将抽象的历史认知转化为基于本土经验的深度思考。

2.3. 课程思政视域下的历史认知深化与价值塑造

武汉红色文化的教学转化承载着历史理性培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塑造的双重育人使命。在历史认知层面,深入剖析武汉红色文化中的复杂历史细节,有助于学生突破线性进步史观的认知局限。在价值引领层面,武汉红色文化中蕴含的精神特质与新时代育人需求高度契合:“二七”工运领袖林祥谦“头可断,工不可复”的牺牲精神,诠释了革命年代的责任担当;隐蔽战线英雄吴德峰在解放战争时期建立武汉地下交通网、护送民主人士前往解放区的事迹,彰显了忠诚坚定的政治品格;改革开放初期武汉商场股份制改革的探索,则体现了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6]。将这些历史素材与新时代武汉抗疫精神结合,通过“历史场景还原–精神内涵提炼–现实价值迁移”的教学路径,能够引导学生从历史共情升华为家国担当,切实落实《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提出的“知识传授与价值塑造相统一”要求,使地域红色文化成为培育学生政治认同、历史自信的生动教材。

3. 武汉红色文化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的现状

尽管武汉红色文化具备丰富的教学转化潜力,但其在现行教学体系中的应用仍存在结构性矛盾。教材内容的碎片化呈现、教学方法的传统化依赖于学生认知的浅层化倾向,制约了地域文化资源的育人效能。

3.1. 现有教材中武汉红色元素的呈现方式与比重分析

现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材对武汉红色文化的收录存在结构性失衡,呈现为“事件碎片化”与“地域边缘化”的双重特征。从章节设置看,武汉相关内容被分散于“辛亥革命”“土地革命”“抗日战争”等独立章节,缺乏对城市作为“近现代革命连续舞台”的整体观照。例如,武昌起义的叙述仅限于线性框架,未深入分析武汉三镇鼎立的地理格局对革命力量分散布局的影响,也未提及革命思想传播的经济基础。此外,教材对新中国成立后武汉的红色地标(如武钢“一号高炉”、武汉重型机床厂)几乎未作收录,未能体现城市从“革命摇篮”到“工业重镇”的精神延续性,使学生难以建立“红色文化随时代演进”的动态认知。

3.2. 教学实践中地域文化资源的开发瓶颈

教学过程对武汉红色文化的利用受制于传统模式的惯性,暴露出“历史逻辑断裂–实践体验浅层–技术融合滞后”的三重困境。在课堂讲授层面,教师常将武昌起义、武汉会战等事件作为孤立案例,未揭示其内在精神脉络——首义精神中的“创新突破”与改革开放初期武汉率先进行国企改革的关联性被割裂,导致学生无法感知城市精神的传承性。实践教学方面,尽管武汉拥有首义文化区、都府堤红色街区、汉口抗战遗址群等连片红色资源,但多数高校的实地教学仅停留于参观讲解和拍照留念模式,缺乏深度互动设计。例如,在二七纪念馆组织“模拟罢工谈判”情景体验,就难以将历史场景转化为具身认知。数字化教学方面,教师对VR、AR技术的应用局限于简单演示,未能开发“武汉红色时空漫游”等沉浸式程序——如通过VR重现1927年汉口英租界收回时的群众集会场景,或利用AR扫描教材插图触发恽代英在武汉演讲的动态影像,导致技术手段与教学目标的“两张皮”现象。

3.3. 学生对本土红色文化的认知偏差与接受障碍

学生对武汉红色文化的理解,存在历史维度的传承衔接深化需求与情感维度的价值共鸣拓展空间。从历史脉络观照,武汉红色基因承载于多阶段的奋斗实践:土地革命时期,城市作为革命战略枢纽的运筹智慧;抗战阶段,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为武汉保卫战做出的重大贡献;三线建设时期,工业基石对国家发展的硬核支撑……这些历史场景的细节厚度与时代价值,仍需通过更系统的叙事传递,帮助学生构建完整认知。在情感共鸣层面,若红色人物讲述偏于符号化轮廓呈现,易淡化革命先辈的立体精神特质。唯有还原其奋斗过程的真实肌理,才能让当代青年触摸到先辈的精神温度,建立跨越时代的价值连接。此外,网络文化中红色历史的多元解读态势,叠加课堂教学引导视角的丰富性待加强,使得学生对红色文化的理解有时停留在“故事认知”层面。通过充实批判性与建设性兼具的解读维度,方能推动认知升华为深层的文化认同与精神共鸣。

4. 武汉红色文化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教学方法创新

教学方法的创新是破解武汉红色文化融入课程难点的关键抓手。针对现有教材叙事碎片化、实践教学体验不足、数字化手段应用滞后等问题,需通过沉浸式课堂构建、空间叙事重构与技术赋能传播的多维联动,将武汉红色文化的历史厚度转化为教学张力,使“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既能坚守国家叙事的统一性,又能彰显地域文化的独特性,最终实现历史认知深化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7]

4.1. “情景再现 + 问题链”课堂教学模式

“情景再现 + 问题链”模式通过多维历史场景的沉浸式构建,推动学生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解构”武汉红色文化的深层逻辑。在讲解武昌起义时,教师可依托历史影像资料与建筑复原模型,重构1911年10月10日晚的楚望台军械库场景:学生分组扮演起义军士兵、新军军官、租界观察员等角色,围绕“起义爆发前武汉三镇的兵力部署为何出现真空”“革命党人如何利用汉口租界传递情报”等问题展开推演。教师同步抛出递进式问题链:“首义成功后,湖北军政府为何迅速颁布《鄂州约法》?”“武汉作为九省通衢的地理特性,如何影响辛亥革命的全国响应速度?”引导学生在角色扮演中发现历史进程的偶然性与必然性交织——例如,通过模拟战时会议,学生可能意识到武昌起义的成功不仅源于革命党人的勇气,更与武汉近代工业基础催生的新式军队、租界经济形成的信息传播网络密切相关。此类教学模式可延伸至其他历史场景,如在讲述“二七”大罢工时,组织学生模拟江岸火车站工人与军阀的谈判现场,通过分析林祥谦就义前的对话细节,深入理解“二七精神”的时代内涵。

4.2. 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开发“红色遗址研学路线”与校地合作基地

实践教学以“空间考古”理念重构历史叙事,打造革命起源、秘密斗争、全民抗战、建设征程四大主题研学路线。“革命起源路线”串联武昌起义门、昙华林革命旧址群,学生通过测绘起义门弹痕分布、访谈首义后裔,撰写“武昌首义地理空间革命动员机制研究”的微调研报告;“秘密斗争路线”聚焦汉口吉庆街中共中央长江局旧址、同兴里地下交通站,学生需在遗址现场破解“1934年武汉地下党如何突破租界封锁传递情报”的历史谜题;“全民抗战路线”整合中山舰博物馆、汉口大陆里新华日报社旧址、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旧址纪念馆、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旧址等场馆,通过临摹抗战时期的救亡漫画、学唱《保卫大武汉》歌曲,还原“十万青年十万军”的全民动员场景;“建设征程路线”则深入武钢博物馆、武汉长江大桥纪念馆,对比“一五计划”时期建设者的工作笔记与当代光谷科技创业者的日志,揭示首义精神在不同时代的传承脉络。校地合作方面,可与武汉革命博物馆共建“红色文化工作坊”,学生参与文物修复、展览策展等实践,将学术研究转化为可触摸的历史体验。

4.3. 数字化资源开发:利用VR技术还原武汉红色历史场景

数字化教学以“技术叙事”突破时空限制,构建跨媒介的武汉红色文化认知生态。开发“武汉红色时空胶囊”系列VR程序:在“1927汉口八七会议”场景中,学生可通过手柄操作翻阅会议原始文件,点击毛泽东的虚拟模型触发观点辩论;“1938武汉会战”VR体验则模拟中山舰舰长萨师俊在舰体沉没前的指挥场景,学生需根据实时战场态势调整防空火力部署,直观理解“海空协同作战”的历史局限与悲壮性。AR技术则可激活现实空间中的红色记忆,例如扫描武汉地铁4号线“首义路站”壁画,即可观看动画短片《百年前的今天:武昌起义中的青年们》;在户部巷等文旅场所设置“红色地标打卡点”,学生通过手机APP收集虚拟“首义勋章”,解锁向警予在武汉领导女工运动的互动故事。此外,可借鉴区块链技术开发“武汉红色文化数字档案库”,当事人访谈视频等进行上链存证,确保历史叙事的真实性与不可篡改性,同时为学生提供去中心化的史料研究平台。此类数字化资源不仅实现“千人千面”的个性化学习,更通过技术赋能,使武汉红色文化从“课堂教材”升华为“可参与、可传播、可创新”的时代叙事。

5. 武汉红色文化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保障机制

教学方法的有效实施离不开完善的保障机制支撑。武汉红色文化融入课程的创新实践,需从师资能力提升、教学资源供给、政策资金保障等维度构建系统性支持体系,为“情景再现 + 问题链”教学、红色遗址研学、数字化资源开发等创新模式提供落地土壤,确保地域红色文化资源转化为常态化、高质量的课程育人效能。

5.1. 师资保障:武汉红色文化专题研修与教学能力提升

师资在地化教学能力培育需构建“理论认知–实践体验–创新应用”一体化培养体系。高校可联合武汉市委党史研究室、红色场馆等机构,开发“武汉红色文化深度研修”系列课程,涵盖城市革命史脉络、红色遗址空间叙事、本土革命人物思想谱系等模块,通过专题讲座、档案研读、遗址实地考据等方式,强化教师对武汉红色文化历史逻辑与精神内涵的系统把握。例如,组织教师重走“八七会议秘密路线”,在汉口原俄租界旧址开展情景式教研,结合会议原始文献分析选址背后的政治智慧与革命策略。同时,设立“红色教学工作坊”,鼓励教师将本土资源转化为教学案例,如以陈潭秋、恽代英在武汉创办《武汉星期评论》的青年启蒙实践为主题,开发“历史现场中的思政教学设计”专题,通过跨学科备课、教学比武等形式,推动教师从“知识传递者”向“文化解读者”转型。此外,引入“双导师制”,邀请武汉革命博物馆讲解员、革命后代等担任实践导师,通过口述史采集、文物鉴赏实操等活动,为教师提供鲜活的在地化教学素材,确保课堂叙事兼具学术深度与情感温度。

5.2. 资源保障:多维度教学资源矩阵构建

教材建设需突破传统文本框架,打造“主教材 + 案例库 + 数字资源”立体化体系。在国家教材框架内增设“武汉红色文化专章”,以时间轴串联辛亥革命首义、土地革命转折、全民族抗战、社会主义建设等关键阶段,突出武汉作为“近现代革命连续舞台”的独特价值,辅以城市地图、历史场景插图等可视化元素,增强空间叙事直观性。配套开发《武汉红色文化教学案例精选》,遴选30个典型案例(如武昌起义中的青年组织动员、汉口英租界收回的群众运动、武钢建设中的技术攻坚等),每个案例包含历史背景、教学目标、互动设计(如角色扮演脚本、辩论题纲)及延伸阅读文献,为教师提供“即取即用”的教学工具箱。数字化资源方面,联合信息技术团队建设“武汉红色文化数字孪生平台”,运用3D建模技术复原武昌起义军政府旧址内部场景,开发“历史决策模拟”互动程序(如学生扮演起义军指挥官制定作战方案),并实时更新武汉红色遗址保护动态、最新学术研究成果,形成开放共享的教学资源池。

5.3. 政策保障:长效保障机制与多方协同格局

政策保障需建立“顶层设计–项目驱动–评估反馈”闭环体系。教育行政部门可将武汉红色文化融入课程纳入地方教育改革重点任务,出台“红色武汉”进校园的相关方案,明确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量化指标(如每学期至少开展2次红色主题实践教学),并设立专项扶持资金(如“武汉红色教育创新基金”),重点支持教材开发、教师培训、数字化资源建设等项目。高校需优化内部激励机制,将红色文化教学成果纳入教师职称评审、教学成果奖评定的核心指标,对开发出“金课”的教师给予专项奖励。同时,建立“馆校合作”长效机制,高校与武汉革命博物馆、首义文化研究中心等签订合作协议,联合申报国家级思政教育基地、文旅部重点研究项目,争取中央财政与地方配套资金支持。资金使用实行“绩效导向”,优先保障学生研学实践、教师境外红色文化交流等直接服务教学的项目,并引入第三方评估机构,定期对政策执行效果、资金使用效率进行督导,根据师生反馈及时调整保障策略,形成政府主导、高校主体、社会参与的协同育人格局。

基金项目

湖北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武汉红色文化研究中心”开放基金项目“武汉红色文化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研究”(WHHS20242002);2024年度武汉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数智融合下大中小学思政课堂教学模式研究”(2024ZX19)。

参考文献

[1] 蔡江, 孟悦. 武汉红色文化资源助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探索[J].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4, 21(4): 25-28.
[2] 张英, 李聪颖. 武汉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双重维度[J]. 领导科学论坛, 2021(9): 137-141.
[3] 张磊. 对武汉地区红色文化引入高校国防教育的思考[J]. 文化产业, 2021(7): 82-83.
[4] 王小亮. 试论武汉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涵及其当代价值[J].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0, 17(3): 92-95.
[5] 韦怡, 胡正甫. 武汉文化资源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探析[J].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18, 38(4): 9-12.
[6] 杨阳. 武汉红色文化调研分析及对宁夏红色文化发展与创新的借鉴思考[J]. 教育现代化, 2018, 5(7): 312-313.
[7] 张瑾, 仝瑞中. 武汉历史文化资源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研究[J].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 34(2): 143-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