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精神生产异化思想下当代人类精神家园的困境与启示探析
An Analysis of the Predicament and Implications of the Contemporary Human Spiritual Home under Marx’s Thought of Alienation of Spiritual Production
DOI: 10.12677/acpp.2025.148410, PDF, HTML, XML,   
作者: 牟 婧:新疆师范大学政法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关键词: 精神生产异化精神家园Spiritual Production Alienation Spiritual Homeland
摘要: 在物质生产高度发达的当代社会,我们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各类精神文化产品的供应也随之越来越丰富。但与这种表面繁荣景象相伴产生的,却是一种日益蔓延的精神困境。这种精神困境来源于精神生产的异化。在资本逻辑主导下,精神生产的异化主要表现为商业化、工具化、同质化这三种相互关联的特征,其后果是精神产品可能难以承载深刻的生命意义,抑制批判性思维与深度参与,最终会加剧人的精神焦虑,侵蚀个体与集体构建充盈的精神家园的基础。面对当代精神家园根基的侵蚀,我们必须反思和限制资本逻辑在精神领域的支配地位,积极促进精神生产复归其服务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与满足本真精神需求的本质。一是守护精神文化生产的自主性与多样性根基。二是激发人民群众在精神家园建设中的主体创造力。三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培育践行共享价值体系。
Abstract: In contemporary society where material production is highly developed, we have created abundant material wealth, and the supply of various spiritual and cultural products has also become increasingly rich. However, along with this superficially prosperous scene, a growing spiritual predicament has emerged. This predicament stems from the alienation of spiritual production. Under the dominance of capital logic, the alienation of spiritual production is mainly manifested in three interrelated characteristics: commercialization, instrumentalization, and homogenization. The consequence is that spiritual products may fail to carry profound life meanings, suppress critical thinking and deep participation, and ultimately intensify people’s spiritual anxiety, eroding the foundation for individuals and collectives to build a fulfilling spiritual home. In the face of the erosion of the foundation of the contemporary spiritual home, we must reflect on and limit the dominant position of capital logic in the spiritual domain, and actively promote the return of spiritual production to its essence of serving the free and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people and meeting their genuine spiritual needs. First, we should safeguard the autonomy and diversity of the foundation of spiritual and cultural production. Second, we should stimulate the subjective creativity of the people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spiritual home. Third, under the guidance of Marxism, we should cultivate and practice a shared value system.
文章引用:牟婧. 马克思精神生产异化思想下当代人类精神家园的困境与启示探析[J]. 哲学进展, 2025, 14(8): 43-49. https://doi.org/10.12677/acpp.2025.148410

1. 引言

在物质生产高度发达的当代社会,我们通过生产劳动,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各类精神文化产品的供应也随之越来越丰富。但与这种表面繁荣景象相伴产生的,却是一种日益蔓延的精神困境,如沉溺数小时短视频却倍感空虚;温饱无忧后却反陷“生命意义”之问;信息洪流裹挟下难觅可信的真理坐标……这些当代常见的意义感缺失、价值迷失与认同焦虑,构成了当代人精神家园的深刻危机。

面对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失衡现象,造成当代精神家园困境的深层根源是什么?破解这一现象的方法路径又如何?

马克思对“精神生产”及其发生“异化”的深刻批判,为我们剖析这一时代病症提供了理论基础,揭示了资本逻辑主导下精神生产的商品化、工具化、同质化对当代人精神家园的侵蚀。本文旨在运用这一理论视角,深入剖析精神生产异化与精神家园困境的内在关联,并由此探讨可能的解决路径。

2. 马克思的“精神生产”与“异化”思想

2.1. 马克思的“精神生产”概念及其社会制约性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首次对“精神生产”做出界定,他指出,“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与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人们的想象、思维、精神交往在这里还是人们物质行动的直接产物。表现在某一民族的政治、法律、道德、宗教、形而上学等的语言中的精神生产也是这样”([1], p. 524)。这深刻揭示了精神生产作为社会全部生产的重要维度,它的内容、形式和发展与物质生产是密切相关的,是受到物质生产实践和社会关系的制约的。在《政治经济学批判(1861-1863年手稿)》中,精神生产思想被马克思进一步系统化,在物质生产制约精神生产的基础上,马克思得出结论,“物质生产的发展例如同艺术生产的不平衡关系”[2],强调了精神生产既有超前性也有滞后性,能一定程度的引导物质生产的发展,影响社会发展的总体进程。在马克思看来,理想的精神生产应是自由、自觉、创造性的活动,目的是满足人的精神文化需求,实现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最终服务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2.2. 从劳动异化到精神生产异化

从劳动异化到精神生产异化的过程都离不开资本逻辑的渗透。随着资本主义私有制和社会分工的发展,逐渐剥夺了人的自由发展,使劳动成为一种异化的存在方式[3]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对异化劳动做出四重规定:劳动者与其劳动产品相异化、与其劳动活动本身相异化、与其人的类本质相异化、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异化([1], pp. 157-166)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只有一种生活本能,就是增殖自身,创造剩余价值[4]。资本对劳动的控制和剥削,使得劳动者的精神追求被压抑,精神生产沦为资本增值的工具。这种以无限增殖为核心的资本逻辑,在早期主要集中在物质生产领域,随着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不仅体现在经济领域,也必然渗透到人的精神世界,造成人的精神困境。

2.3. 精神生产异化的当代特征

在当代社会,资本以“文化消费”为媒介侵入人们的精神生产。在资本逻辑主导下,精神生产的异化主要表现为以下相互关联的特征:

1) 商品化

电影、音乐、知识等精神产品被商品化。这些精神产品的首要价值被市场交换价值所取代。其内在的精神价值、审美价值、思想深度、真理性追求等被扭曲或边缘化,成为可在市场上买卖的商品。如现在越来越流行“标题党”新闻,富有深度的报道内容在市场竞争中受到排挤或挤压。

2) 工具化

精神生产活动及其产品沦为服务于资本增殖的工具。这些精神产品的首要服务目的被特定群体利益所操控,其自主性、批判性、对公共福祉的关怀以及对真理的内在追求受到严重抑制。如算法机制中优先优化用户停留时长,根据停留时长推送用户喜欢的视频,部分视频的内容质量与社会价值不被考虑在内。

3) 同质化

精神生产活动及其产品趋向模式化、肤浅化、追求即时感官刺激。为追求利润最大化、降低风险并迎合最广泛的受众,精神产品的原创性、思想深度、文化多样性以及需要耐心体悟的审美体验被削弱。如当前社会网络信息的高度重复与碎片化,压抑着人们对有思想深度的精神产品的高需求。

精神生产的商品化、工具化、同质化背离了人类深度理解、心灵安顿、意义追求的精神需要。其后果是精神产品可能难以承载深刻的生命意义,抑制批判性思维与深度参与,最终会加剧人的精神焦虑,侵蚀个体与集体构建充盈的精神家园的基础。

3. 精神生产异化下的精神困境

精神家园是一种非实体化的客观存在,是内在于人类生命的精神性和意义性存在。就其内涵而言,它是个人或群体在长期文化实践中形成的“情感寄托、心灵归宿、理想信念等精神品格的总和”[5]。就其形成过程而言,其形成需主体“通过自由、自觉的实践建构意义世界”[6],是“精神文化高度自觉的产物”,而非自然存在物([7], p. 102)。就其意义而言,它是个体和群体安放心灵、寻找意义感、价值感、归属感、认同感的精神空间。它以文化认同为根基,如儒家思想中“家国一体”的传统,将个体生命与民族共同体联结起来,提供生命意义支撑和价值判断基础。

在当代,社会物质丰富与信息爆炸的表象之下,人们的精神家园是匮乏的,时常感到意义迷失、价值判断混乱、内心焦虑不安。这些困境来源于资本逻辑主导下精神生产的商品化、工具化和同质化。这三个相互关联的维度共同侵蚀着个体构建健康精神家园的基础。

3.1. 意义追寻的困境

虽然物质生活的丰富会带动人们精神生活的发展,但一个显著的现象是,尽管物质生活水平提高,许多人仍感到生活缺乏深层意义。例如,花费大量时间刷短视频或浏览社交媒体,虽然获得短暂的娱乐,结束后却常感到更深的空虚。

造成这种意义感缺失的重要原因在于精神生产的异化。商品化使精神产品的价值主要取决于其市场表现,而非内在的思想深度。如网络视频的点击量、产品的销量往往是商家优先关注的地方,进而导致市场倾向于推广那些容易吸引眼球、提供即时快感但内涵浅薄的内容或产品。精神生产的工具化使人们的重心放在计算用户在线时间和平台收益上,而非促进用户的深度思考或意义探索。如算法推荐技术被用来将用户锁定在相似浅层内容的“信息茧房”中,不断推送轻松娱乐的信息,无形中挤压着用户接触和思考深刻问题的空间和意愿。精神生产的同质化会产生大量内容雷同、缺乏独创性的精神产品。如面对海量却高度相似的信息和体验,人们难以接触到真正能激发深度反思、提供多元意义视角的精神资源,精神家园的建构因此变得贫瘠。

3.2. 价值认同的挑战

当代社会还面临着群体价值共识弱化以及个体价值认同模糊的问题。这一困境同样植根于精神生产的异化。

工具化的推送机制,如为了获得平台的最大化盈利,商家制造各种话题来引导网络受众进行平台参与,并利用大数据等技术为个体实现精准的信息推送,优先推送能激发用户强烈情绪反映的内容,借此保持用户的参与热情和互动活力([8], p. 102)。这种机制放大了分歧,将价值差异塑造成不可调和的冲突,阻碍了理性对话和基本共识的形成。商品化的市场逻辑。如通过对特定的商品和符号进行意义赋值,将其鼓吹和包装为情绪纾解的渠道或作为群体身份的标识,以此激发个体的消费欲望([8], p. 103)。这种为“卖点”而生的价值表达,常常牺牲了问题的复杂性和辩证性,加剧了价值观的碎片化。同时,个体长期处于由算法塑造的、观点高度同质化的“信息茧房”内,容易导致认知视野狭窄,对不同价值立场缺乏理解和包容,进一步加深了价值认同的困难。

3.3. 精神满足的悖论

短视频已深度嵌入当代信息传播、文化传承以及日常生活之中,尤其在算法推荐技术加持下,短视频已经成为人们媒介化生存的重要工具。但与之相伴的是,短视频观看成瘾已成为当下的一种社会症候[9]。这种病症表现为难以集中注意力、信息过载带来的选择困难、社交媒体引发的攀比压力、以及对高刺激、即时满足内容的强依赖。

这种精神需求的扭曲状态,是精神生产异化作用于个体的直接结果。工具化的平台设计。如短视频无限滚动、推送通知的机制是资本用来维持用户注意力的有效工具。这些设计利用心理机制使用户产生“在线焦虑”的情绪,造成了注意力碎片化和时间管理的失控。商品化的内容策略。如为了维持用户活跃度,常见的一些引发对立情绪的视频内容“同龄人已领先”“再不行动就晚了”等,实质上扭曲了精神需求的方向。此外,同质化的视频充斥市场。如快餐式短视频、快节奏游戏等不断提升着用户的感官阈限,使用户陷入“追求刺激–短暂满足–渴求更强刺激”的循环,真正的深度精神满足变得难以企及[10]

4. 马克思精神生产视域下对精神家园构建的启示

面对精神生产异化对当代精神家园根基的侵蚀,我们必须反思和限制资本逻辑在精神领域的支配地位,积极促进精神生产复归其服务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与满足本真精神需求的本质。基于前文,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启示:第一,守护精神文化生产的自主性与多样性根基。第二,激发人民群众在精神家园建设中的主体创造力。第三,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培育践行共享价值体系。

4.1. 守护精神文化生产的自主性与多样性根基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只有深扎民族土壤,中国人的精神家园才能在面对外来文化的冲击时发挥安稳人心、支撑人心的作用,才能不断焕发新生机、新活力[11]

1) 强化对有深度内容生产的支持

加大公共投入,完善资助机制。鼓励、扶持思想深刻、艺术精湛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深度新闻报道等内容。确保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时代精品能够得以存续发展,筑牢民族精神根基。

2) 完善文化领域治理体系

政府政策和法规规范为保障数据安全、维护公平竞争提供多元保障机制。为精神文化生产营造清朗健康的环境。引导文化传播媒体在赚取经济利益的同时兼顾社会效益。优化平台算法推荐机制,增加透明度,将视频内容的质量和多样性作为一个推送标准。同时,应主动设置议题,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自觉抵制低俗、虚假信息。

4.2. 激发人民群众在精神家园建设中的主体创造力

在当前的实践中,教育建设、价值观建设、民族精神建设都已经成体系地存在,但尚未能内化为个人的精神体系。而且这些精神文明建设多以宏大叙事的形式、直接宣传的方式进行,未能作为个人长久的精神修养而存在([7], p. 104)。人民是精神文化的创造者和享有者。构建精神家园,必须激发人民在精神家园构建中的主体创造力。经历了近代西方文化的冲击、改革开放以来的西方自由主义文化的冲击以及我国生产力发展导致的客观现实,人与自我、人与人、人与集体之间的联系越发疏离,碎片化的信息和忙碌的生活使人难以产生深刻的、系统的精神认识。因此,在当代人的精神家园构建中,既要精准的把握现实需要,又要将系统化和生活化相结合,构建有效的精神家园。

1) 敏锐洞察及回应多元的现实需求

除了要反映时代的需要,更要关心不同年龄段、不同地域、不同职业的人的物质需要、思维需要和心灵需要。在当代,青年经历了“丧”“佛系”“躺平”“摆烂”的过程,表明了青年在承受社会巨大压力、超载的生活期望和中外消极文化的侵蚀的过程中,感到“生命意义缺失”和产生精神危机的现实[12]。精准把握人的物质生存、思维发展与心灵安顿的多层次、差异化需求。只有这样,构建工作才能成为个体抵御异化、追寻意义的内在支撑[13]。同时,在注重人的精神家园构建的基础上,也要通过意识形态的方式对社会不合理的现象进行反思和批评,引导人们对社会不合理的现象进行反思。

2) 系统化的精神价值体系有效融入生活

一是全面提升人民精神文化素养。将精神价值转化为个人生活场景中可感知、可践行的风尚。加强全民媒介素养教育、审美教育、思想道德教育和科学文化教育,特别关注青少年群体。引导公众提升辨别信息真伪、价值高低的能力,自觉抵制错误思潮和低俗文化侵蚀。二是要形成逻辑自洽、内涵丰富的理论阐释体系。如用通俗易懂的方式阐释宇宙观、人生观、价值观。为个体理解世界、安顿身心、应对人生悲喜祸福提供科学的遵循。这种系统性与生活化的结合,有助于消弭个体与集体的疏离感,增强精神归属与稳定感。

4.3. 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培育践行共享价值体系

构建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建设精神家园的灵魂。

1)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

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观察和分析时代问题,辨析各种社会思潮。在精神家园建设中自觉贯穿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特别是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思想。从民族危亡的近代,到独立自主的新中国的建立,再到改革开放成就凸显和踏上“第二个百年目标”的当下,中国人民始终是中华民族的创造者和建设者,“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仍深藏人们心中,“大同社会”的理想仍有待实现。因此,当代精神家园的构建不仅要着眼于个人的现实的精神需要,还要以共产主义的实现为远大理想,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建设中国人的精神家园。

2) 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实践

精神家园构建的最终目标是服务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含着人生追求、价值尊严的深刻内涵。用通俗易懂、生动活泼的方式阐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系统化的价值要求转化为贴近个人生活、易于实践的行文准则,能够为人们认识世界、处理关系、安顿身心提供遵循,为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创造丰沃的精神土壤。

5. 结语

马克思对精神生产及其异化的深刻批判,为我们揭示了当代物质生活丰裕表象下的精神困境根源。本文分析表明,在资本逻辑支配下,精神生产的商品化、工具化、同质化是侵蚀当代人精神家园的重要原因。克服这一异化,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构建充盈精神家园的重要路径。

在构建中,一方面,需要在制度与价值层面有效限制资本对精神文化领域的过度侵蚀,守护精神生产的自主空间与多样性根基;另一方面,也需要激活人民群众自身的创造活力,鼓励扎根时代、服务人民的精品创作。

在物质条件日益丰裕的今天,构建能够安顿心灵的精神家园,已成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核心维度。这不仅关乎个体的存在意义,也深刻影响着社会的文化创新力。因此,在新时代背景下,深入探索扬弃精神生产异化、建设当代人精神家园的有效路径,是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回应时代重大课题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 卡尔·马克思, 弗里德里希·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9.
[2] 卡尔·马克思, 弗里德里希·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9.
[3] 罗红杰, 平章起. 马克思精神生产思想的生成逻辑、理论要旨及其当代启示[J].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 2019(6): 9-14.
[4] 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9: 269.
[5] 乌小花, 白晓艳, 李安然. 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概念内涵、核心要素与实践指向[J].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 44(5): 30-37+2.
[6] 青觉. 从政治凝聚到心灵认同: 新时代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基于国家的分析视角[J].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 58(1): 31-38.
[7] 张楷芹. 网络圈层生态下凝聚价值共识的困境与应对[J]. 思想教育研究, 2024(9): 99-105.
[8] 晏青. 短视频成瘾机制与人智交互错位之思[J]. 人民论坛, 2025(3): 101-105.
[9] 刘振东, 王腾悦. 数智化阅读场景中的情绪调节逻辑与优化——基于阅读类短视频的视角[J]. 出版广角, 2025(4): 22-29.
[10] 陈来. 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 国学流变与传统价值观[M]. 北京: 三联书店, 2015: 78-82.
[11] 项久雨, 潘一坡. 当代中国精神生活建设的矛盾透视与化解路径[J]. 马克思主义研究, 2022(8): 102-111+152.
[12] 张自慧, 依力亚, 黄利金. 青年“躺平”背后的意义缺失与精神危机[J]. 哲学分析, 2022, 13(1): 89-101+198.
[13] 潘维, 廉思. 新时代青年价值观变迁与社会整合研究[J]. 中国青年研究, 2024(1): 35-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