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在社会迅速发展的背景下,新兴的生产力正在深刻地变革着各个行业。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核心场所,高等教育不可避免地受到这些新兴生产力的影响。大学辅导员承担着多重关键职责,包括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日常管理以及职业规划指导,成为学生成长道路上的领航者。面对新兴生产力带来的挑战与机遇,如何提升大学辅导员的核心竞争力已成为高等教育管理领域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加强大学辅导员的核心能力与发展,是高等教育新时代的关键挑战。现有的辅导员职业能力体系已不能完全适应新时代教育发展的需求[1]。因此,通过分析当前教育环境下辅导员所面临的挑战和需求,探讨如何从新兴生产力的角度出发,制定有效的能力培养与提升策略,以满足现代教育发展的需求,显得尤为重要。
2. 人工智能与核心竞争力的内涵
人工智能的特点是创新为主要驱动力,打破了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和常规的生产力发展路径。它们具有高科技、高效率和高质量的特点,符合新发展理念下生产力和质量的先进状态。以技术创新为核心,我们整合数字技术、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新兴技术,创造新的生产模式和经济模式。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对高等教育的管理模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促使辅导员的角色发生了一系列变化[2]。首先,辅导员的核心能力主要集中在学生在工作中使用的基本技能。大学辅导员需要不断提高他们的信息技术技能,以更好地适应需求。辅导员可以利用线上思路平台,拓展学生服务的渠道,提供更便捷、更精准的服务。其次,生产力的发展也要求辅导员具备跨学科、跨领域的综合能力。辅导员需要不断学习和更新知识,拓宽视野,从更广阔的视角引导学生,帮助他们在瞬息万变的社会环境中茁壮成长。此外,新生产方式的推广也为辅导员提供了更多创新的工具和方法。导师可以通过在线教育、虚拟实验室等方式为学生提供各种学习资源和体验,激发学生的热情[3]。
3. 人工智能下的高校辅导员核心竞争力
在这个数字化、智能化的新时代,新的生产力质量不仅引领着科技和经济的新跨越,也给高校的思政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4]。辅导员作为与学生密切接触的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坚力量,肩负着重要的使命和责任。在人工智能的背景下,如何持续关注大学辅导员老师自身,提升其核心竞争力,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5]。
Figure 1. The core competency model of counselors
图1. 辅导员核心竞争能力图
3.1. 核心竞争力之协调管理能力
见图1,学生管理的能力和产出是衡量辅导员管理素养的关键指标,管理知识、理念和方法构成了管理素养的核心,与辅导员的工作能力和产出密切相关。升学指导老师不仅要负责班级管理,保证学生高效完成学业,还要处理学生的日常行政事务,解决各种问题,承担起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任。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大学升学指导老师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组织协调能力”。他们经常需要组织和召开各种学生主题班会和主题小组日,参加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活动,以及室内外学生素质拓展活动,还要处理国家奖学金和奖励。因此,高校辅导员必须针对“00后”大学生的特点,具备出色的组织能力和关系协调能力,以确保高校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
因此,高校辅导员应具有强烈的责任心和丰富的管理经验,能够灵活运用各种管理方法,高效解决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并给予正确的指导和教育。辅导员还应运用现代管理理念,提高学生管理效率,重视在管理过程中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引导学生合理规划学习目标,进行价值引导,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管理的有效性[6]。
3.2. 核心竞争力之专业基础能力
大学辅导员的作用远不止学生管理,还涵盖了对学生进行思想和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因此,辅导员必须具备扎实的知识素养才能对学生的思想产生积极影响。这就要求辅导员不断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理论水平,增强自身的知识素养。辅导员应以理论知识为核心,以“品德修养”为导向,引导学生朝着正确的思维方向前进。作为一名大学辅导员,应该拥有广泛的知识面,以理论知识为基础,运用个人的专业和专业知识,展示个人独特的管理方法,有效地管理学生。同时,要坚持“三全教育”的育人理念,实现以德育人的育人目标。
3.3. 核心竞争力之学习和创新能力
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大学辅导员必须不断提升自己的“学习创新能力”。面对不同的学生群体和新出现的挑战,辅导员需要具备跨学科的知识储备,包括思政教育、法治教育、心理教育等领域。只有这样,你才能在大学辅导员的位置上感到舒适。所以,大学辅导员不仅需要成为“复合型”和“应用型”人才,而且不能局限于理论讨论。新时代的大学辅导员必须不断加强学习创新能力,善于结合社会热点问题,创新学生管理和学生活动的方式,做到顺势引导,从而有效促进大学生积极、健康的成长和成功[7]。
3.4. 核心竞争力之新媒体运用和驾驭能力
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大学辅导员必须不断掌握和提升自己的“新媒体应用和管理能力”。随着时代的进步,当代大学生表达个性的方式越来越多样化,他们通过微电影、微博、QQ、微信、短视频(如抖音)等新媒体平台获取信息,成为他们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在这些新媒体平台上,大学生的声音明显更强,他们能够随时随地对自己关心的事件发表意见和看法,信息传播的范围和速度呈指数级增长。因此,传统的“填鸭式”、“说教式”和“指导性”教育模式在新媒体环境下面临巨大挑战。有鉴于此,新时代的辅导员应该积极学习,熟练运用新媒体,以巩固和拓展高校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的阵地,使新媒体成为高校辅导员工作的有力支持。
3.5. 核心竞争力之网络舆情研判能力
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通过各种在线平台积极参与对社会热点和关键问题的讨论,并积极表达他们的观点、愿望和情感。这种表达意见和意图的倾向通过互联网迅速聚集起来,形成网络舆论。新时代的大学辅导员需要培养网络舆情的判断能力,对各类网络舆情保持敏锐的观察和信息捕捉能力,能够正确、合理地引导舆情。对于可能引发重大网络舆情的危机事件,高校辅导员应具备一定的研究和判断能力,并在第一时间采取合理、合法、适当的措施,同时向上级部门汇报,确保舆情得到有效控制。大学生有时会遇到各种突发事件,包括网络舆情事件。因此,新时代的高校辅导员应具备网络舆情意识和危机管理能力,这将有助于构建良好的高校育人环境。
4. 人工智能视域下高校辅导员核心竞争力提升的现实困境
虽然新兴的生产力为辅导员带来了新的机会,但它也带来了挑战和要求。首先,教育环境的快速变化要求辅导员不断适应新情况和新要求,保持敏锐的洞察力和持续的学习能力,并及时调整自己的工作策略和方法。辅导员需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增强自己的服务能力。同时,辅导员在工作中也面临着繁重的工作量和很大的压力。为了更有效地完成各项任务,辅导员需要合理规划工作时间,提高工作效率,并保持良好的工作条件和态度[8]。
4.1. 高校辅导员培育机制有待优化
首先,一些高校在制定核心素养培养方案时,没有充分考虑辅导员的视角,忽视了辅导员的核心作用,使得培养机制难以满足辅导员的实际需求。其次,核心素养培养机制过于简单,缺乏多样性和灵活性,与大学辅导员的个体差异存在显著脱节,与辅导员的职业发展需求、专业能力和水平存在显著偏差。部分高校仅依靠校内资源搭建核心素养培养平台,缺乏丰富的培育资源,限制了核心素养培养平台的作用。最后,高等院校采用的核心素养培养方法缺乏针对性,没有根据各县的个体差异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缺少实践培训活动,无法有效提升辅导员的实践能力,导致其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管理工作效率普遍不高,难以实现良好的核心素养培育效果。
4.2. 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培养体系不够完善
近年来,虽然国家积极倡导加快高等教育改革,实施了多项教育改革措施,但加强了大学辅导员的建设和培训体系。然而,在实践中,一些高校未能落实辅导员团队建设工作,忽视了培养辅导员核心素养的重要性,导致高校辅导员团队体系建设效率低下,大大削弱了辅导员的素质和效能。大学辅导员不仅承担着教师的责任,还担任着大学行政的职位,这使得辅导员经常在教学和科研之外的职位之间摇摆不定。辅导员队伍的“双线晋级”面临困难,这也对辅导员的岗位调动和转岗造成了不利影响。
4.3. 高校辅导员职业认同感缺乏,专业素养薄弱
培养和塑造大学升学指导老师的核心能力,需要他们具有强烈的职业认同感和扎实的专业知识。然而,目前的情况表明,辅导员通常在这些领域面临挑战,这是提高他们核心素养的主要障碍。首先,虽然导师也是高等教育学院的一部分,但他们的培训和继续教育机会较少,而且他们的研究经费和薪酬待遇往往低于其他专业教师。其次,许多大学辅导员的专业能力尚未达到国家设定的专业能力标准,这些标准涵盖了心理学、教育学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等领域。这需要辅导员拥有广泛的知识体系。遗憾的是,大多数咨询师缺乏这些专业能力的知识,他们对专业知识的深入研究不足,而且与专业要求之间存在较大差距。
5. 人工智能视域下高校辅导员核心竞争力提升的实践路径探索
5.1. 培养辅导员的创新意识,锻炼其实操能力
创新意识是辅导员在工作中迎接挑战和解决问题的关键品质。为了培养辅导员的创新意识,高等院校应开展创新教育和专业发展培训,以激发辅导员的创新潜能,提高他们解决问题和应对挑战的能力。加强创新实践交流:组织辅导员参加各类大学生工作创新论坛和研讨会,与其他高校辅导员分享创新工作经验和成果。同时,鼓励辅导员与创新工作成绩显著的高校交流学习,学习先进的工作理念和方法,拓宽创新工作思路。此外,实践能力也是辅导员的基本素质之一。辅导员需要在实际工作中积累经验,提升自身的实践能力。高校可以通过组织实践活动、提供实习机会等方式,帮助辅导员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中,提升其实践能力和执行力。开展针对性培训课程:高校应定期组织针对辅导员的信息技术培训课程,内容涵盖数据分析软件(如SPSS)、在线教学平台使用(如学习通、慕课、雨课堂等)、学生管理APP操作等。通过理论讲解与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方式,让辅导员熟练掌握各类信息技术工具的使用方法。
5.2. 强化辅导员的沟通协调和团队协作能力
沟通、协调和团队合作技能是辅导员工作中必不可少的技能。辅导员需要与学生、家长、同事等进行有效沟通,协调各方利益,达成共识。同时,辅导员通常是团队的一部分,团队合作技能也是必不可少的。为了加强辅导员的沟通、协调和团队合作能力,高校可以开展相关的培训和工作坊,帮助辅导员提高沟通能力和协调能力,培养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同时,学校还可以通过多种方式促进辅导员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建立良好的团队氛围。通过培养辅导员的创新意识和实用性以及强化其沟通协调和团队协作能力,可以提升辅导员的整体素质和工作效能,更好地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提供支持和指导。高校应该重视这一工作,为辅导员的能力培养和提升提供必要的支持和资源。
5.3. 打造辅导员个人IP,塑造辅导员品牌
设计个性化的培训计划和课程是提高辅导员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个辅导员都有独特的背景、兴趣和发展需求,通过有针对性的培训,辅导员可以更好地发展自己在不同领域的能力,更好地为学生和学校服务做好准备。除了个性化的培训计划和课程外,提供交流分享的平台和实践机会也是提升辅导员能力的重要途径。透过定期举办辅导员之间的交流会、研讨会、讲座等活动,可以促进辅导员之间的经验分享和知识交流,并刺激他们的创新思维和专业发展。此外,为辅导员提供实践机会也非常重要。实践是检验理论的最好方式,通过参加校园活动等实践机会,提高理论水平。同时,鼓励辅导员参加各类跨学科培训和学术讲座,拓宽知识视野,丰富知识储备。建立跨学科导师制度:为辅导员配备跨学科导师,导师由校内不同学科领域的专家学者担任。
5.4. 构建辅导员能力评估与反馈机制
要建立有效的评价和反馈机制,首先需要制定清晰明确的评价指标和标准。评价指标可以包括咨询师的专业知识水平、心理咨询技巧、沟通技巧、服务态度等方面。这些指标需要与辅导员的实际工作内容和职责相匹配,能够全面客观地反映辅导员的工作业绩和能力水平。评估标准应该是具体的、可量化的和可作的。结合学校的发展目标和辅导员的职责,可以制定不同层次、不同方面的评价标准,帮助辅导员充分了解自己的工作表现,找出改进的方向和重点。需要考虑学生、同事和领导的评价意见等,从多个角度全面评估辅导员的工作表现和服务质量。建立定期的反馈和改进机制对于提升辅导员能力至关重要。通过定期评估和反馈,可以及时发现问题、总结经验,促进辅导员的成长和提升。学校可以设立专门的评估与改进小组,负责收集、整理和分析评估数据,提出改进建议和方案。辅导员本人也应该积极参与改进工作,主动总结经验,不断提升自身的工作水平和服务质量。
总之,评估与反馈机制的建设是提升辅导员能力的关键环节。通过制定清晰的评估指标和标准,建立定期的反馈和改进机制,可以帮助辅导员不断优化工作表现,提升专业水平,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支持和指导[9]。
6. 结语
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大学辅导员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在此背景下,提高大学辅导员的核心能力尤为重要。通过加强信息技术培训、培养创新思维、优化知识结构、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在新的素质生产力环境中,可以显著提升大学辅导员的核心能力。这将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新时代对大学生的要求,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提供更好的服务和指导,进而推动高校教育管理的高质量发展[10]。辅导员核心素养的培养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需要长期的坚持和努力。特别是从协同治理的角度来看,需要整合政府、学校和学校的力量。通过有效的培育路径提升辅导员的核心素养。这不仅能够促进辅导员的职业发展,还能提高高校教育教学的整体质量。展望未来,随着人工智能的不断进步,高校辅导员核心能力的提升将是一个持续的、动态的过程。这需要高校、辅导员自身以及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不断探索和创新提升路径与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