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药剂学融入课程思政的教学探索
Exploration of Integrating Pharmaceutic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to the Teaching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e Curriculum
摘要: 课程思政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将课程思政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目标,开创我国高等教育工作发展的新局面。中药药剂学是中草药栽培与鉴定专业的核心课程,知识量大,蕴含丰富的思想政治元素。文章从课程思政的重要性、课程思政元素挖掘及实现路径等方面进行了教学探索,以期持续推进课程思政教学质量不断提升。
Abstract: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It runs through entire process of education and teaching, achieving the goal of educating students in all aspects and creating a new situation for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in China. Pharmaceutic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s a core course in the field of Chinese herbal cultivation and identification, with a large amount of knowledge and rich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The article explores the importanc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e explor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in courses, and the implementation path, in order to continuously improve the qualit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urses.
文章引用:娄红波, 张丽梅, 张雪梅, 沈勇, 王先宏. 中药药剂学融入课程思政的教学探索[J]. 教育进展, 2025, 15(7): 1490-1495. https://doi.org/10.12677/ae.2025.1571379

1. 引言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2023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也是建设教育强国的核心课题。该讲话内容突出了“思想政治工作”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重要地位[1]。课程思政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教育理念,旨在将学术资源转化为育人资源,构建“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和全课程育人体系,确保思政理论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同步发展,从而实现高校立德树人的重要目标[2]。近年来,课程思政已成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新焦点[3]。高校的每一门课程都包含了丰富的德育资源和思政元素[4],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巧妙地将思政教育、德育目标以及专业知识传授三者有机融合,是高校专业课教师需要深入探讨的重要课题。

中药药剂学是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中药药剂的配制理论、生产技术、重量控制与合理应用等内容的一门综合性应用技术学科,是中药类专业的主干课程,在中药学专业中培育创新型人才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全国有超过30所的中医药院校及农业院校都开设了此门课程。中药药剂学内容更新快、新设备和新技术发展迅速,涉及领域广,其科研成果已广泛应用于医药、农业、和生物工程等研究领域[5]。因此,任课教师培养大学生应以“知识的增强、素质的提高、能力的增强”的理念为基础,结合新时代的科学研究进展,深入挖掘与课程相关的思政元素与教育资源,将课程思政元素贯穿专业知识的整个教学过程,实现专业知识传授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同向同行的育人目标。

2. “中药药剂学”融合课程思政的重要性

课堂教学是立德树人教育的主战场,高校教育不仅要传授学生专业知识,还要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将思政教育有机融入到专业知识的传授中,为学生指引前进道路,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平台和支持。中药药剂学是云南农业大学中草药栽培与鉴定专业的核心课程,该课程以临床中药学、中医学基础、中药化学、中药炮制与加工、中药方剂学等为基础,通过前期的学习基础构建一定的知识框架,引入药剂学的概念,以中药为核心展开各种制剂制备工艺之间的相互联系。该课程理论性和实践性强,课程内容与人类身体健康密切相关。思政元素贯穿中药药剂学整个教学过程极其重要。在讲授过程中,探讨药物的粉碎、筛析、混合这一章节时,把握契机、润物细无声的把思政元素渗透其中,让学生意识到制药是一件严谨而认真的事情,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科研观,有助于培养学生传承中药制剂传统技艺精华;以莲花清瘟胶囊在疫情期间发挥的重要作用为切入点进行思政教育,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及民族自信心;新药研发是一个创造性的工作,需要强大的科研保障,通过课堂讨论,培养学生查阅文献及归纳总结知识点能力,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创新守正精神、勇于创新、团结协作精神。讲到现代剂型:气雾剂、喷雾剂和粉雾剂时,以云南白药气雾剂为例,通过图片、小视频展示科技的魅力,品牌的魅力(不仅是云南的骄傲,更加坚定云南中药界品牌的自信),引导学生勇于创新,为攀登科学高峰坚持不懈,树立为“科技强国”贡献力量的宏伟目标。因此,深入挖掘中药药剂学的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堂教学是非常必要的,将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对专业知识的掌握,树立学生正确三观,达到课程思政的预期目标,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3. “中药药剂学”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

“课程思政”将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有机融合,有助于二者相长[6]。教学内容是思政实施的基础,需要任课老师认真梳理教学内容,凝练专业课内容的思政元素,找到合适的契合点,将思政元素有机融入到相应的专业知识中,达到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目标(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塑造)的要求。

3.1. 增强文化自信与民族自豪感

我国科技的进步正在从数量上的增长转向质的飞跃,在国际科技创新领域的话语权也持续加强。在中药药剂学课程教学中,结合课程内容不断展现我国高水平科研成果,增强学生的国家文化自信与民族自豪感。在讲述丸剂章节的内容时,不仅要传授丸剂的制备工艺及质量评价,还要介绍丸剂的起源及发展历程:丸剂最早出现在《五十二病方》,是传统中医药制剂中的一种类型,对临床应用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具有服用方便、携带方便、易保存、药效稳定等优点。随着科技的发展,通过引入新技术及制备仪器,克服了传统丸剂制备工艺成本较高、生产效率低等问题,一些具有现代化的丸剂也迅速发展起来,如靶向滴丸、微丸等。陈林等[7]以微晶纤维素为辅料,通过人参提取物制备速释微丸,崩解速度达到预期设计需求。管小军等[8]联用聚乙二醇4000和聚乙二醇6000探索紫丹活血滴丸的成型制备工艺,同时考察体外释放度,结果表明以上两种辅料联用制备的丸剂其体外释放效果强于单一辅料的使用。洪益平等[9]以挤出滚圆法研制阿昔替尼胃漂浮丸剂,实验过程中采用了碳酸氢钠、羟丙基甲基纤维素和羟丙基纤维素三种材料,结果表明其药物的缓释效果得到增强以及延长了体内滞留时间,同时还提高了生物利用度。以上内容通过图片、动画、小视频的形式展示丸剂的发展历程及新制备工艺的创新,有助于学生对丸剂知识的掌握,进而培养学生对中医药的热爱,激发他们对传承和发展中医药文化的积极态度和主动性,让学生切实感受中国传统文化底蕴的博大精深。

3.2. 加强专业化的职业精神塑造

中药药剂学发展到今天,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和创新汇集了无数科学家辛勤的汗水和努力。以热爱中医药人的事迹为例:曲焕章在行医过程注重探索各种草药配制之后的变化与用途,勇于创新,于1902年创制出对治疗跌打损伤、内脏出血有奇特功效的云南白药(散剂);陈李济(蜡丸)从创立到现代的传承与创新之路(1600年至今),即使在当今科学科技迅速发展、药品种类繁多、更新换代快的背景下,“陈李济”的特产蜡壳药丸依然长盛不衰;以“李氏膏方”闻名的南京“永春堂”始创于清光绪年间,由中医李廷佐所创制,经历选药、配药、研磨、泡制、熬制、去火毒等多道工序,历时三十日以上才能熬成功,在治疗跌打损伤、风湿关节炎等疾病方面疗效显著,至今已有百余年历史;工程院士李大鹏长期从事中药制药工程创新研究工作,从中药薏苡仁中成功提取分离到抗癌新化合物,率先创建中药静脉乳剂技术平台,成功研制出抗癌新药康莱特注射液,产值已达到150亿元,为国家纳税20多亿元。屠呦呦是中国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女科学家,她带领团队,经过多年反复试验和临床试用,最终从青蒿中提取到了青蒿素,为人类抗疟药物开拓了新方向。以典型的事迹为切入点,引导学生热爱传统中医药文化,重视本课程专业知识领域发展的前景,将爱国情怀有机地融入到专业知识学习中,使学生领悟到科学研究需要付出艰苦努力,同时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合作精神和学术素养,为在以后的工作岗位中取得突破和希望奠定基础,实现新时代全面育人的创新人才培养目标。

3.3. 严于律己,遵纪守法,遵守职业道德

职业道德是指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应当遵守的道德规范及行为准则,其核心是诚信、责任、公正与服务,无论是个人还是企业,只有坚守职业道德才能赢得信任,实现持久的成功。通过讲授制药卫生的重要性、制药环境的卫生管理、各种灭菌方法及灭菌操作等内容,使学生深刻意识到每个人是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奋进历程中的一份子,各人做好本职工作都是为国家的进步贡献力量。因此,引导学生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在校期间要遵守校规校纪,认真学好每一门课程。以实例敲响药学生职业道德的警钟,如以欣弗事件、2012年毒胶囊事件、鱼腥草注射液不良反应事件、“齐二药”事件等为例,警示学生未来的工作职责与药品有效性和安全性环环相扣,而正确理解和掌握中药药剂学的相关知识,可极大减少同类事件的发生,进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与职业态度,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增强提高他们的社会服务意识。

3.4. 跟踪学科前沿,培养国际视野与格局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影响着中药药剂学学科的完善和发展,不断引入一些新技术、新剂型,将推动着中药药剂学学科的持续发展,逐步实现中医药现代化。借助数字信息化技术,通过参照外观特征参数,将视觉、嗅觉信息与产品品质结合起来,如电子眼、电子鼻、电子舌等[10]。蒋孝峰等[11]采用电子鼻技术探索炒制麦芽过程中产生的香气成分物质及其变化规律;刘瑞新等[12]通过电子眼技术快速辨识多批次中药川贝母的真伪与规格;杨露萍等[13]基于电子舌技术探索川芎辛味的主要物质成分。张娜等[14]采用乙醇提取丹参的脂溶性成分,通过红外光谱结合高效液相色谱法可以实时观测丹参提取液中有效成分的含量变化,进而提升了中药质量性状控制和评价的准确性与客观性。通过引入学术知识到课堂,使学生能够及时了解中药药剂学的研究进展,充分认识到在当代科学技术占主导地位的社会中,我们要立足中国、心怀世界,通过共同努力才能促进国家的繁荣与发展。

4. 实现“中药药剂学”课程思政教学的路径

4.1. 优化课程思政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从中药药剂学课程的特点出发,利用中药药剂学知识更新快、各种制剂制备工艺不断更新、与人类自身健康密切相关等方面的优势,紧跟时代步伐,将贴近人们日常生活实际的案例(云南白药粉、红霉素软膏、小柴胡颗粒和阿胶等)整合到课程教学中,对于课程思想政治教学中的薄弱环节,课程组将继续优化设计教案,多方面收集思政案例以及不断完善思政案例库,将实现教学效果和思政教育的提升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当前,中药药剂学课程主要采用教学模式包括4个方面:启发式教学、课程总结式教学、讨论式教学和网络课程教学。前两者通过授课老师的详细讲解与专业指导,有助于提升学生在专业领域的专业知识的掌握和实际应用能力;后两者可激发学生对知识背景及未来前景的深入思考和讨论,通过将抽象的内容简单化,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激发学生对当下科学的兴趣,也让学生意识到中药的各种制剂的制备过程并非神秘和不可预知,而是通过中药药剂学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他们也能制备一些药店常见的制剂(如散剂、胶剂、丸剂等),从而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小问题。

4.2. 开展形成性评价

在教学过程中,形成性评价扮演着总结、反馈、引导、激励、管理等多重角色[15]。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学生为主体”一直是高等教育的重要育人目标。然而,我国目前大多数高校在课程考试中仍然沿用传统的期末闭卷模式,导致了“强调知识的记忆、统一的标准、知识的传递和教学结果而忽略了能力的培养、学生个性的差异、问题的探究和学习过程”等方面的问题。为此,课程组在中药药剂学的课程中引入“立德树人”等教学理念,对现有的考试方法进行了创新,旨在构建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并重的综合性考试体系:(1) 期末考试(60%):重点考核利用专业知识、理论等分析和解决工程问题的综合能力;(2) 课堂表现(10%):重点考核基本概念、基础知识,基本理论等;(3) 课外作业(20%):重点考核基本内容掌握情况,加深理解;(4) 课堂讨论(10%):重点考核团队合作,沟通、交流等能力。以“重过程+考能力”二者并重的课程评价方法,能够有效地增强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将抽象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应用的能力,从而提升学习的效率。

4.3. 提升专业教师的思政水平

授课教师的思想道德文化、言行举止以及授课水平对课程思政的实施效果起着决定作用。因此,持续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质量变得尤为迫切。第一,提高教师自身素养,教师应发自内心的热爱和喜欢自己的专业领域,树立正确的三观,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和文化自信,努力成为一个有理想、有信仰的好老师。其次,加强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与知识的积累,努力做到“知行统一”,有助于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工作中来。通过多阅读、积极参加校内校外组织的各种思政教学活动、密切关注社会动态等多个途径来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进而提升个人教学学术、掌控课堂的能力。第三,通过中药药剂学课程授课团队共同研讨,明确课程思政融入专业课的目标,充分发挥课程组成员的专长和优势,深入挖掘思政元素并建设思政案例库,在专业课的整个教学过程中,整合课程内容相关的思政资源和教学方法,促进青年教师的成长,提升教师的文化素养,有助于教师在课程思政过程中更好的发挥其感化功能、导向功能和培育功能。

4.4. 科学评价课程思政教学质量

课堂思政教学质量评价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对高校教师的发展和教学质量的提升有着很直接的关系。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和老师相处时间最长,对老师的授课特点感受最深,因此,学生评价老师的课堂教学效果是最有发言权的。当前,学校采用的是校内评价为主的方式,包括学生评价、教师自评和督导评价三个方面。教师自评以教师列出的课程思政元素对应专业知识点为框架,通过对每个环节的教学成效(学生的上课表现、课后作业、平时成绩等)进行评价和反思;学生评价以问卷调查方式(学习兴趣的激发、从授课形式满意度、思政教育的引领等方面)展开,通过学生体验后进行给分评价;督导评价以校级或者院级教学督导通过随堂听课、教学检查中查阅教学资料等方式对思政教学效果进行评价和反馈;临近学期末,由教务处部门汇总并反馈给教师,并对专业教师课程思政教学效果进行客观综合评价。通过以上举措,教师及时发现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深入的教学反思,这样可以更好地调整教学策略与方法,进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5. 总结

课程思政建设是高校教育“三全育人”工作的中心环节,因此,高校应高度关注课程思政工作,充分发挥专业课作为思政实施的基础作用,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培养他们的高尚人格特质,这对于高校在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高素质复合型应用人才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16]。中药药剂学是中草药栽培与鉴定专业的核心课,其内容更新快、新技术发展迅速、涉及领域广。课程团队教师应结合中药药剂学学科的特点,继续深入挖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认真梳理中药药剂学知识脉络,收集历史资料记载、典型科学家研究案例、当下热点新闻时事等思政素材,将思政教学内容凝练、加工并整合不同的价值理念有机融入课程各章节相关知识点的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他们对课程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和职业素养,使其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基金项目

2024年度云南农业大学思政示范课程“中药药剂学”(YNAUKCSZSFKC2024032)。

NOTES

*通讯作者。

参考文献

[1] 郑丽平. 全面认识和把握教育的根本问题[N]. 光明日报, 2023-08-14(06).
[2] 裴晨晨. 浅析高校开展“课程思政”的问题及对策建议[J]. 决策咨询, 2018(4): 77-80.
[3] 邱伟光. 论课程思政的内在规定与实施重点[J]. 思想理论教育, 2018(8): 84-85.
[4] 段秀俊, 倪术仁, 刘培, 等. 中药药剂学综合提高教学质量的思考与实践[J].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9, 17(13): 37-39.
[5] 刘阳, 霍强, 杨洪宾. 等. “双万计划”背景下生物药剂学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与实践[J]. 卫生职业教育, 2021, 39(23): 24-25.
[6] 成桂英. 推动“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三个着力点[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18(9): 67-70.
[7] 管小军. 厉君. 刘绍科. 等. 紫丹活血滴丸的成型工艺及其体外释放度的考察[J]. 华西药学杂志, 2022, 37(1): 58-63.
[8] 陈林, 郭建鹏. 人参提取物速释微丸的制备及性质考察[J]. 中药材, 2020, 43(9): 2218-2222.
[9] 洪益平, 裘方剑. 阿昔替尼胃漂浮丸剂的制备及药效学研究[J]. 中国实用医药, 2024, 19(4): 177-180.
[10] 朱国雪, 吴纯伟, 梁生旺, 等. 中药质量控制的数字化研究进展[J].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16, 22(11): 225-229.
[11] 蒋孝峰, 谢辉, 陆兔林, 等. 基于Heracles Neo超快速气相电子鼻技术的麦芽炒制过程气味变化物质基础研究[J]. 中草药, 2022, 53(1): 41-50.
[12] 刘瑞新, 郝小佳, 张慧杰, 等. 基于电子眼技术的中药川贝母真伪及规格的快速辨识研究[J]. 中国中药杂志, 2020, 45(14): 3441-3451.
[13] 杨露萍, 倪妮, 洪燕龙, 等. 基于电子舌表征和化学成分的“谱味”相关性探究川芎辛味物质基础[J]. 中成药, 2021, 43(7): 1805-1811.
[14] 张娜, 徐冰, 贾帅芸, 等. 丹参提取过程多源信息融合建模方法研究[J]. 中草药, 2018, 49(6): 1304.
[15] 胡义伟, 高元琪. 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导向下的课程考试改革研究[J]. 创新与创业教育, 2016(5): 134-136.
[16] 苏国红, 李卫华, 吴超. 习近平“立德树人”教育思想的主要内涵及其实践要求[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18(3): 39-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