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英语境脉式教学现状调查研究
A Study into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Contextualized English Teaching in Junior High Schools
DOI: 10.12677/ae.2025.1571381, PDF, HTML, XML,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钟光耀:重庆三峡学院外国语学院,重庆
关键词: 境脉式教学初中英语教学现状Contextualized Teaching Junior High School English Teaching Implementation Status
摘要: 境脉式教学作为一种强调情境脉络整合、注重学生学习能动性的教学理念,近年来在中小学教育领域逐渐兴起并获得积极关注。本文基于重庆市万州区的5所中学94位初中英语教师的问卷调查结果,结合境脉学习理论与能动性投入理论,系统梳理初中英语课堂中境脉式教学的实施现状,探讨其在教学设计、课堂实施与课后反馈三个维度的具体体现、现实问题与优化策略。研究发现,大部分教师已初步具备境脉式教学理念,并在实践中尝试情境化设计与任务驱动,但普遍存在理论理解不统一、活动设计缺乏深度、反馈机制不完善等问题。文章最后结合理论基础与实践案例,提出完善教师专业培训、加强教学资源建设与构建协同式评价体系等建议,以期为境脉式教学在初中英语课堂的深入推进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路径。
Abstract: As an instructional approach emphasizing the integration of contextual frameworks and student agency, contextualized teaching has gained increasing attention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education in recent years. Based on questionnaire responses from 94 junior high school English teachers across five middle schools in Wanzhou District, Chongqing, this study systematically examines the implementation status of contextualized teaching in English classrooms. Grounded in Contextualization Theory and Agentic Engagement Theory, the research investigates its manifestations, existing challenges, and optimization strategies across three dimensions: instructional design, classroom practice, and post-lesson feedback. Findings indicate that while most teachers have preliminarily adopted contextualized teaching concepts—evidenced through situational designs and task-driven activities—persistent issues include inconsistent theoretical understanding, superficial activity design, and inadequate feedback mechanisms. The study concludes by proposing evidence-based recommendations: enhancing teache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strengthening teaching resource development, and establishing collaborative evaluation systems. These aim to provide both theoretical foundations and practical pathways for deepening contextualized teaching in junior high school English education.
文章引用:钟光耀. 初中英语境脉式教学现状调查研究[J]. 教育进展, 2025, 15(7): 1501-1507. https://doi.org/10.12677/ae.2025.1571381

1. 引言

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和核心素养导向不断深化的背景下,初中英语教学正经历从“知识本位”向“素养本位”的转型。传统以词汇、语法灌输为主的教学模式,已难以满足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思维品质与跨文化意识协同发展的需求[1]。境脉式教学理念的提出,为构建以学生为中心、注重意义建构与能动参与的英语课堂提供了理论支撑。该理念强调“情境–脉络–心境”的系统联动,主张通过真实、有序、富有生成力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促使其从“被动接受”迈向“能动投入”[2] [3]。然而,境脉式教学在初中英语课堂的具体实施情况如何,教师的理解与实践水平是否匹配,其推广过程中面临哪些挑战,尚缺乏系统性、实证性研究。基于此,本文选取重庆市万州区5所中学94位初中英语教师为调查对象,从教学设计、课堂实施与课后反馈等维度出发,分析境脉式教学的实践现状、存在问题与改进路径,旨在为该理念的有效落地与持续优化提供现实依据与理论支持。

2. 理论基础:境脉学习理论

社会文化建构主义强调学习是学习者的内部知识经验与外部情境的有机互动,从而主动建构意义的过程境脉学习理论是基于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建构主义理论的教学实践探索[2],强调学习是一种由多个部分组成的并且无法用线性方程对组成部分相互作用过程进行预测的复杂系统,因此要关注对事物全部情境的把握,学习者是处在一定的境脉之中,这一境脉包含学习者自身条件(“心境”)与外在条件(“情境”),学习者主动参与并适应境脉活动和任务,通过学生内部心智与外在环境之间的关联互动使得学习状态达到一种最佳效果。境脉学习理论中的境脉包含以下三个特点:其一,境脉具有主体指向性。境脉以人或某一事物为主体,其他任何因素都围绕主体而存在,且与主体之间存在关联性。其二,境脉是一个包含多因素(如时间、空间、认知、动机)的复杂系统。这一系统虽然复杂但是有序、有自身内在的逻辑,是一个以主体为中心的整体。其三,境脉是动态变化发展的。境脉之中的因素都存在关联性,会相互影响,更是会随主体的变化而发生变化。简言之,境脉是一个具有主体指向性和动态变化性的多因素有序的复杂系统。

境脉式教学直接受到境脉学习理论的指导,强调课堂境脉的创设应以学习效益最大化为中心,不仅充分考虑学生的先验认识、认知与思维水平,而且关注学习者内心的学习动机、学习兴趣与学习态度,更要注意在境脉创设的过程中融入学生日常生活的元素,如此更便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运用与创新。境脉式教学通过设置任务的方式进行课堂驱动,学生“入境”后在学习动机的影响下自主探究学习[2],跟随整体情境的脉络逐步完成教学任务。

3. 境脉式教学的概念界定

境脉式教学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强调外部“情境”与学生内部“心境”的有机融合与动态互动[2]。在教学中,教师通过创设有逻辑、有层次的外部情境(如知识、问题、活动、评价等),激发并调动学生已有的经验、兴趣、动机和学习态度等内部心理状态,促使二者在特定的时空脉络中相互联结,形成“情境脉络”与“心境脉络”的有序系统。境脉式教学有以下三个特点,首先,境脉式教学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教学过程中创设的所有情境,使用的所有手段与方法,学习材料,都要基于学生的“心境”,且要关注学生“心境”的变化,即其知识经验、动机、兴趣、和学习态度等的动态变化。其次,境脉式教学的过程要遵循有序的“情境脉络”和“心境脉络”,因为境脉是一个包含了内外部多因素的有序的复杂系统。在教学过程中唯有遵循有序的“情境脉络”和“心境脉络”,才能实现教学效果的最大化。最后,教学境脉具有动态变化发展性。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关照到学生的知识经验、动机、兴趣、和学习态度等变化,即学生“心境”的变化。根据学生的课堂反馈情况适时调整方法策略,适当调整教学情境。

4. 研究设计

4.1. 研究问题与研究对象

本研究选取重庆市万州区的5所中学的94名初中英语老师为样本,旨在研究初中英语境脉式教学的现状。

4.2. 研究方法

问卷调查法:本研究基于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版)和境脉式学习理论制定调查问卷,采用李克特五级量表设计问卷,从“教学设计与准备”“课堂实施与互动”“课后反馈与改进”三个维度展开,共15个条目,结合若干开放性问题用于采集教师真实反馈。

4.3. 研究过程

本研究充分利用笔者在中学实习的机会,给相应学校的老师发放和回收初中英语境脉式教学现状调查问卷,并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与内容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对问卷数据进行量化统计并归类典型教师反馈,以获得境脉式教学实践实施的全景画像。

4.4. 研究结果与分析

1. 教学设计与准备情况

调研结果显示,初中英语教师整体已具备较强的素养导向意识与境脉式教学理念。在“以英语核心素养为指引构建教学情境”一项中,超过75%的教师选择“比较符合”或“非常符合”,表明大多数教师在单元整体设计中已能关注知识逻辑与情境构建的结合。同时,教师对学情的研判能力较为突出,85%以上表示在教学前会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基础、兴趣爱好与学习习惯,以学生实际为出发点开展情境设计,体现出境脉式教学“以学定教、因境施策”的理念。此外,教师在预习任务设计中也表现出一定的情境意识,超过80%的教师会将生活化话题融入任务,如“用英语描述自己的一天作息安排”等,引导学生在真实语境中激活已有经验,进而实现从生活场景到知识建构的自然过渡。这些现象表明,境脉式教学在课前设计阶段已初步得到落实,教师在理念理解与教学准备方面展现出积极探索的趋势。

2. 课堂实施与互动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初中英语教师在课堂实施环节普遍具备较强的境脉意识,多样化的情境导入与递进式提问成为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重要手段。约85%的教师表示会创设具有启发性的导入情境,如通过播放影视片段或展示现实图片引导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体现出“情境驱动”理念的有效落地。同时,92%的教师在提问设计中注重与教学情境的逻辑契合,遵循“由浅入深”的认知路径,例如在“invitation”话题中提出“你最想邀请哪位明星共进晚餐?为什么?”等问题,有效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与思维深度。合作学习也已成为课堂常态,75%的教师组织了如“班级环保宣传海报制作”等小组任务,通过真实主题引导学生开展资料查找、图文设计与展示交流,实现语言在任务中的自然生成,体现“以做促学”的教学逻辑。此外,89%的教师关注学生非语言反馈,如表情与动作等,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彰显教师对学生“心境”变化的敏感度。然而,仅有35%的教师在角色扮演与情景对话任务方面得分“非常符合”,说明部分实践活动仍缺乏真实交际语境与文化场景的融入,教学的真实性与挑战性仍需进一步提升。

3. 课后反馈与改进情况

调查显示,境脉式教学在课后反馈与延伸环节尚存在一定短板,主要体现在任务拓展与评价机制的薄弱以及资源支持体系的不健全。仅26.6%的教师能设计出与课堂情境紧密关联的课后任务,反映出课内外学习之间在情境脉络上的衔接不足。多数任务未能实现从“课堂任务”向“真实迁移”的有效延展,影响了语言应用的深度与广度。例如,将学习延伸为“采访家人关于环保看法并撰写小报告”等真实任务,不仅能巩固语言知识,还能促进思维外化和情感表达。此外,教师评价多仍停留在任务结果层面,缺乏对学生在情境参与、语言生成过程中的动态观察与个性化指导,未能体现境脉式教学倡导的“教–学–评”一体化理念。与此同时,课外学习资源的缺乏也成为境脉实施的现实制约因素。约70%的教师反映,学校在英语角、演讲比赛、情境化项目实践等方面的支持力度不足,缺少可持续性的实践平台,导致“境”的拓展与“脉”的延伸难以自然发生。值得肯定的是,尽管面临外部资源限制,多数教师已具备一定的教学反思意识,70%左右的教师会根据学生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展现出境脉式教学中“因应心境–动态调整”的自我调控特质,反思性教学逐步走向常态化。

5. 问题分析

5.1. 对境脉式教学的理解仍存片面化

部分教师将境脉教学等同于“创设情境”,忽略“脉络构建”和“心境变化”两个核心要素。例如,部分教学设计虽有情境导入,但缺乏任务递进与联系,未形成完整的境脉链条。

5.2. 任务设计未能有效支撑能动性投入

境脉式教学强调“任务驱动、情境生成”,但调查显示部分教师仍采用传统问答形式,缺乏挑战性与情感投入空间,难以激发学生能动回应与自我建构。

5.3. 评价体系单一,未体现教学协同价值

当前评价体系仍以结果性为主,未能形成“设计–实施–反馈”一体化机制,导致教学反馈脱节,学生无法获得及时、个性化成长建议。

5.4. 资源与制度支持尚不健全

教学素材库不足、教研时间有限、跨学科合作缺失,均制约境脉教学在英语学科的持续落地。

6. 对策建议

6.1. 深化教师对境脉理论的系统认知

境脉式教学不同于传统的“情境教学”或“任务教学”,其核心在于“情境–脉络–心境”的系统联动机制[2]。因此,教师必须建立起系统完整的理论认知结构,以指导课堂实践的深入实施。建议从以下三个层面入手构建教师认知体系。其一,强化理论学习,学校初中英语教研组可以定期组织“境脉理论”专题培训,深入研读“境脉学习”理论框架,结合课堂实际,理解“情境驱动–脉络推进–心境响应”的教学循环机制。其二,丰富案例分析,组织教师分析境脉教学的优秀案例,如“家庭节能计划”“校园问题解决方案”等,明确境脉的构建要素和任务路径。其三,推行“带教式”同伴互助,如成立“教学伙伴小组”,由经验教师带领新教师共同设计境脉教学任务、观课评课、反思提升,实现理念共识和实践磨合的协同发展。

以人教版七年级下册Unit 3 Keep Fit为例[4],在共读营研讨后,教师对原有活动进行“境脉式”重构,围绕“健康生活”的主题,设计“校园健身指南”任务。教师创设真实校园场景——如健身角、跑道、球场,学生需小组合作调研同学运动习惯,采访内容包括“你喜欢哪种运动?”“一周锻炼几次?”等,并用英语制作一份校园健身推荐指南。在分享环节中,学生积极表达,主动提问,教师反馈中指出学生语言应用频次、同伴互动质量显著提升,课堂能动参与度大增。

6.2. 推动“多维任务–连续情境”教学模式构建

境脉式教学主张在学习过程中构建具有连续性、递进性和生成性的情境任务链[2]。为此,教师应以单元核心主题为支点,构建“真实生活–认知挑战–表达输出”三位一体情境任务链以及按照接境–启境–入境–出境步骤螺旋式展开,提升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与跨文化理解力[5]。建议具体实施策略如下:首先,任务设计逻辑明晰,将单元目标拆解为3~4个连贯的情境任务,如“角色采访”“模拟电台”“社区调研”“英文演讲比赛”,形成“情境螺旋”;其次,材料与任务同步更新,围绕学生生活实际,选取可激发思考与表达的素材,例如学习“环保话题”时,引入本地污染数据、节水海报、公益广告短片,提升认知贴近度;此外,语言输出渠道多样化,可采用“英语Vlog制作”“小组广播剧”“在线虚拟导游”等项目式学习路径,激发学生内驱力。

例如在人教版七年级下册Unit 6 “Rain or Shine”的教学中[4],教师设计了以“英文天气播报栏目”为核心的项目学习链学生在观看英文天气预报视频中完成“接境”,激发语言兴趣;随后通过收集本地与全球城市天气信息,学习并使用相关表达(如:It’s sunny in Beijing. He is playing basketball now.),实现“启境”;进入“入境”环节后,学生模拟电视台主持人,录制英文天气播报视频,锻炼语言表达与合作能力;最后通过全班展示与评价,完成“出境”,实现多模态输出与语言内化。整个教学过程以情境螺旋方式展开,任务之间衔接紧密、逻辑清晰,不仅推动学生在真实情境中灵活运用语言,也有效激发其内驱力和表达欲望,促进语言能力与思维品质的融合发展

6.3. 重构“能动性导向”评价机制

“能动性投入”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参与、积极反馈与自我调控[3],这就要求评价机制由传统的终结性、单一性模式转向过程性、多维度体系,真正关注学生在情境任务中的反应质量与能动表现。具体而言,教师可设置“学习过程记录卡”,引导学生在每节课后反思“我今天完成了哪些语言任务”“我在小组中发挥了什么作用”“我提出了哪些问题”等内容,从而促进其主动思考与持续投入。同时构建“多元共评机制”,在小组互评、教师点评与学生自评三者协同下,使用“任务协作评分表”从语言准确性、合作协调性、思维独创性等方面进行评价与反馈。此外,实施“任务性形成性评价”也尤为关键,每完成一次情境任务即获得“能动表现记录”,作为单元学习成果的一部分,激励学生在持续参与中实现语言能力和学习动力的双重提升。

例如在人教版七年级下册Unit 4 Eat Well教学中[4],教师设计“我的健康饮食计划”任务: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析自己一周的饮食情况,结合教材中“健康饮食建议”,如Eat less fast food, drink more water等,提出合理饮食改进方案并以英语演讲形式进行展示。课堂评价中使用“能动表现记录卡”,记录学生的参与频次、语言输出质量及小组协作表现。课后学生反思卡片写明“我提出了哪些健康建议”“我在小组中承担了什么任务”“我最想改进的表达是什么”,强化能动性投入与自我调控能力的形成。

6.4. 建设“资源–支持–共研”教师发展共同体

境脉式教学的有效推广亟需依托组织支持与资源协同,构建多层级联动的教师发展支持体系与资源共享平台,以推动理念的落地与实践的共创。在校内层面,可设立“境脉主题教研小组”,围绕具体教学主题开展“月度设计–共课试教–反思修正”的滚动式教研活动,逐步形成结构化的教学改进路径;在区县层面,建议建设“境脉教学实验基地”,由骨干教师牵头开发围绕单元主题的任务群、教学设计模板与示范课例,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在省市级层面,则应由教育主管部门牵头搭建“境脉教学资源平台”,整合包括教学视频、任务素材、语言支架和学生作品在内的多元资源,供广大教师检索、调用与再创造,实现教学资源的集聚共享与高效利用,全面推动境脉式教学的协同创新与深入实践。

以人教版七年级下册Unit 2 No Rules, No Order教学为为例[4],某校开展“校规共建”教学展示周,组织校内英语教师围绕“校园规则与行为规范”主题开展境脉教学展示。由骨干教师牵头开发“校规采访”“规则改编剧”“班级规章制定”等系列情境任务,并通过“线下共研 + 线上共享平台”模式,将优秀任务设计、教学视频、语言支架和学生产出资料上传共享,有助于建立了区域内多校协同的“境脉教学资源云”,推动教师教学理念和设计能力的持续提升。

7. 结语

境脉式教学为初中英语课堂由“知识灌输”向“能力建构”与“素养发展”转型提供了清晰路径。调查结果显示,当前教师普遍具备较强的境脉意识和基本的教学实践能力,但在理论理解的深度、任务系统的整体设计以及多维评价机制的构建方面仍有显著提升空间。因此,亟需在教师理论培训、教学支持资源、平台建设与协作机制等方面进行系统化推进,以“境脉驱动–能动回应”的教学逻辑为核心,助力初中英语教学实现高质量发展,全面促进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稳步达成。

基金项目

该论文是重庆三峡学院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初中英语境脉式教学与学生能动性投入的相关性研究”的阶段性成果,编号为:YJSKY25047。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版) [S].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2.
[2] 徐燕萍. 境脉学习: 一种引导学习转型的新范式[J]. 教育研究, 2017(9): 43-51.
[3] Reeve, J. and Tseng, C.M. (2011) Agency as a Fourth Aspect of Students’ Engagement during Learning Activities. Contemporary Educational Psychology, 36, 257-267.
[4] 义务教育教科书英语七年级上册[M].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22.
[5] 徐勇. 指向学生核心素养的“境脉”教学在跨学科主题学习中的实践运用——以“从‘光’到‘光伏 +’绿色能源探寻”为例[J]. 地理教学, 2024(12): 35-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