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在智能技术深度介入社会进程的当下,由生成式人工智能引发的异化现象正逐步渗透到人类生活各领域。数智化的时代使人和机器的关系发生了变化,人工智能技术在一步步地改变生产结构和生产关系,而人类的本质性质以及基于生产实践的社会结构都面临着很大的挑战和瓦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劳动异化、交往异化、思维异化等情况开始出现,不断更新的技术开始有了支配人的趋势,技术异化导致的人类自身异化,最终会给人类带来十分严峻的挑战。明确技术发展是以人为本的价值指向,构建可控安全并且可靠的人工智能,才能充分体现人类的主体性。
Abstract: In the current era where intelligent technologies are deeply integrated into social processes, the alienation phenomena triggered by generativ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re gradually permeating all aspects of human life. The digital and intelligent age has transform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s and machines.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technology is gradually changing the production structure and production relations, while the essential nature of human beings and the social structure based on production practice are facing significant challenges and disintegration.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as led to the emergence of labor alienation, communication alienation, and thinking alienation, among others. The constantly updated technologies are beginning to have a tendency to dominate humans. The human self-alienation caused by technological alienation will ultimately pose extremely severe challenges to humanity. Only by clarifying that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is value-oriented towards humanity and building controllable, safe, and reliabl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can human subjectivity be fully demonstrated.
1. 引言
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其核心是利用人工智能技术生成和编辑各种类型的内容,如文字、语音、音乐、图像、视频等[1]。2024年以来,以ChatGPT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迅速成为了全球科技界的一个热点。世界范围内,人工智能在物理、生物及各个方面都被广泛使用,给世界带来了巨大的技术改变。我国也高度重视人工智能技术,加大了技术研发和产业升级转型力度。而在技术不断发展和更新下,“技术异化”一词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
技术的发展导致人的异化问题日益突出,技术异化给人类带来的影响要如何抵御成为了亟需解决的问题。如今技术的不断发展创造了日益丰富的物质世界,使人们开始满足于眼前的物质需求,而较少思考或者批判现实,尽管一切看起来十分自由舒适,但实际上却不是真正的幸福感,因为人们不再有批判性的思考,成为了单向度的人。人们被内部同化,变得更能接受社会秩序的灌输,而不再考虑自己真正的需求,这种趋势使人类被异化的表现更加明显。
2. 马克思技术异化理论的溯源
我们所处的社会进入到了技术的生活时代,技术的异化导致了人类社会的异化,研究人工智能所导致的技术异化问题,首先必须了解技术异化的概念以及如何产生这一现象的过程,理清技术异化的历史形成过程可以对我们接下来的研究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 理论渊源与核心人物
技术异化的概念最早可追溯至古希腊哲学中的“异己化”思想,但真正形成理论雏形是在近代欧洲。早期“异化”(Alienation)一词源于拉丁语,原指“疏远”或“转让”,在神学中用于描述人与上帝的疏离,在政治学中则指权利的让渡。启蒙思想家卢梭在《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中首次将技术进步与社会不平等联系起来,认为技术发展破坏了人类的自然状态,导致道德沦丧与社会分化。他指出:“科学与艺术的诞生,是出于我们的罪恶”,“随着科学与艺术的光芒在我们的天边上升起,德性也就消失了”。这一观点为技术异化理论奠定了批判基调。黑格尔则将“异化”纳入辩证法体系,认为主体在对象化过程中会失去自我,但通过否定之否定可实现回归。马克思继承了这一辩证思维,但将其从哲学抽象转向社会现实。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首次系统提出“劳动异化”理论,并将其扩展至技术领域,成为技术异化理论的基石。马克思认为,技术异化的本质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物。技术本身是中性的,但在私有制下被异化为资本增殖的工具,导致人的主体性丧失[2]。
(二) 理论影响和意义
马克思认为出现技术异化的原因是在于技术的使用者和技术被使用的方式不正确。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技术成为了资本家掠夺生产资料的工具,资本家将机器、技术异化为压榨、剥削工人剩余价值的手段,并且通过技术提高生产效率,积累资本,从而实现新一轮的对工人的剥削和压榨。而使用不当或者过度使用导致技术变成了对人和社会发展不利的因素,人类因此受到了影响。技术异化不仅对人类生活的物质环境如环境的污染和资源的浪费等带来了影响,还使人类的精神文明受到了一定的破坏,比如一定程度上弱化了人类的思维劳动及创造能力等,侵犯了人类的隐私边界,甚至破坏了伦理道德秩序。马克思指出,技术是人、自然界和自然科学之间现实历史关系的具体体现,是人本质力量的公开展示[3],技术成为“人的科学的基础”,重构着现代人的生活基础和存在方式。现在的技术开始支配人类,技术上的理性超越了人类,这使技术异化的趋势更为明显。技术异化理论对现代技术批判和资本主义的批判揭示了技术异化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关联,为社会主义批判提供了理论工具,并促使人们思考技术发展的边界与价值导向,推动技术伦理学的兴起,成为后现代主义批判现代性的重要资源,引发对工具理性、消费主义等问题的深入讨论。
3. 技术异化的当代表现形式
人工智能技术异化趋势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人工智能对人类主体地位的挑战和人机融合对人类本性的颠覆。由于技术异化所带来的问题有可能会导致人类生存出现危机,人工智能的发展使人世间万物都变得数字化,抽象化,并且可计算化。研究技术异化问题,必须研究其异化问题的具体表现形式,从而分析人工智能所带来的异化问题的实质和原因,继而有效地解决现已有的一系列异化问题,也能对将来因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所产生的异化问题起到一定的预防和警示作用。
(一) 劳动异化:智能与人类活动的深度纠缠
马克思认为,劳动本是自由、自觉的活动,而在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公认的劳动发生了异化,反过来成了异己的、敌对的力量[4]。比如数字劳动,就是指通过数字技术和互联网平台进行的、能够产生经济价值或社会效益的劳动形式。数字劳动可以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划分为多种类型,但最常见的一种分类方式是按照数字劳动的有偿性与无偿性。一种是指劳动者通过数字平台或技术直接获得经济报酬的劳动形式,通常具有明确的雇佣或契约关系;另一种是指用户在使用数字服务时被动或主动产生的、未被直接支付报酬的劳动行为,其价值被平台企业无偿占有。比如经常浏览或者关注哪些方面,那么平台就会不断推送这类信息和广告,从而控制劳动者的思想和活动,形成信息茧房,被数字商品牢牢控制住。除此之外,数字劳动者和本身的劳动也会发生异化。
(二) 交往异化:数字生存的伦理困境
人工智能的出现导致我们将大部分时间都使用在网络上,各种社交平台中,甚至游戏里,从而忽视了与家人和朋友的交流,这种使人上瘾的原因就在于它的虚幻实现性和慰藉性。互联网中的人工智能,可以把人们的兴趣和爱好构建成一个属于他们自己的虚拟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他们自己可以去扮演不同的角色,以满足自己不一样的需求[5]。在网络中总可以得到不一样的体验,而这个互联网所创造的虚拟平台,让人们迷失在其中,以至于忽视了很多人与人关系的实际创建,与现实中的人沟通也变得更少了,以至于如果离开了这个网络世界,和自己不离手的电子设备,人们就会十分不安和焦虑,变得完全离不开数字平台,人和人被割裂分割,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因人工智能而异化。
(三) 思维异化:认知模式的结构性重塑
人们在不断发展的技术支撑下,个体的思维方式以及逻辑认知也因为各种因素影响,而渐渐偏离了轨道,从而出现了异常。首先会出现极端性的思维,人们会将问题和观点变得极端,从而忽视了两者中间,只能看到非黑即白的两个方面,没有更加全面深度的思考。互联网的影响也会使人们变得很固执,即使有很多的相反证据仍然坚信自己是正确,并且认知完全封闭。人们总是关注和自己理念和观点相符的信息,忽视排斥了相驳的意见,网络大量的个性化推荐导致信息的获取很片面[6]。经常性地依赖网络就会导致认知变得失调,决策开始情绪化,渐渐失去了自己的想法和决策,不断依赖技术和外部网络的信息源,以及社交媒体等工具,自主思考能力大大下降。
4. 技术异化带来的影响以及消解路径
马克思强调:“一方面,机器成了资本家阶级用来实行专制和进行勒索的最有力的工具,另一方面,机器生产的发展为用真正社会的生产制度代替雇佣劳动制度创造必要的物质条件。”[7]科学技术它作为一种客观存在,其本身的发展就是辩证统一,科技本身对人与自然无所谓好坏,但科技所具有的能量不但有推动社会发展的能力,同样也具有破坏世界的潜力。
(一) 技术异化在不同领域的影响
1. 人机融合体和智能技术削弱人主体性
人机融合体一是可能面临系统漏洞遭受恶意攻击操纵的风险,影响人的意识和心智,最终瓦解人的主体性。二是受人工智能进化程度及稳定性影响,人的理智能力将充满不确定和不稳定,逐步脱离人的生物性基础,变得更加难以捉摸。三是人的自我同一性将被逐渐颠覆。人机融合体可因算法程序改变而改变自身记忆,人可能像机器一样被任意驱使,人的自主性和同一性都将不复存在[8]。人被“人工智能化”,主客体世界颠倒无序。所谓人机结合就是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和生物基因技术的融合发展,实现人类的技术性进化,或者通过人工智能装置、纳米技术及脑机接口应用,潜移默化地完成人机融合过程[9]。这种技术本质上是技术异化导致的人类自身异化,终将带来严峻的人本挑战。
2. 生成式人工智能下拜物教产生
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带来的应用在生活中十分广泛,由商品资本等拜物教演化而来的技术层面的拜物教开始出现。前几年ChatGPT在各领域引起了不少的关注。它能够帮助人类得到各种多元的信息,并且可以处理人们不能及时处理的复杂的工作和任务,甚至涉及情感以及心理方面的问题,它都可以做出回答。这个技术本身具有自主学习的能力。然而它只是一个内容生成的工具,而不是所谓的搜索引擎。生成的东西不一定都是事实,能够有所依据,它也有可能会生成假的信息。但这时候使用的人并不知道,还以为是真实可信的。ChatGPT并不总是根据事实,会生成看似可靠的虚假信息。这些内容进入人们的脑海里,从而潜移默化影响到人们的认知,使得人们对ChatGPT的能力有了局限的看法,总认为它无所不能,从而产生出一种对技术的盲目崇拜和依赖。
(二) 技术异化的消解路径
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发展及其应用,根本价值在于如何依据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正确重塑智能时代认识世界的基本逻辑,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不仅为我们正确认识ChatGPT 提供了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而且为正确认识智能技术重塑人类提供了基本的伦理标准。人是定义ChatGPT的主体,应当坚持普遍联系的全面系统地发展变化的思维观念,尊崇人类的习俗、道德、规范和法律,重构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工具属性。关于资产阶级的私有制,应该实行公有制,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这样生产资料就不会成为剥削掠夺工人的工具,工人们不会被迫参与劳动[10]。真正保障劳动者的个人权益就必须实行公有制、集体所有制,保证劳动者共同享有集体劳动成果的权益,这样避免多数人的劳动变为少数人的财富,真正实现自由联合的劳动解放。
5. 结论
马克思所认为的异化,是指劳动受资本支配,从事劳动的人都丧失主体性,他指出:“在我们这个时代,每一种事物都好像包含自己的反面。我们看到机器具有减少人类劳动和使劳动更具成效的神奇力量,然而却引起了饥饿和过度的疲劳。我们的一切发现和进步,似乎结果是使物质力量具有理智生命,而人的生命则化为愚钝的物质力量。”[11]随着科学和认知技术的快速发展,生成式人工智能因为其特有的模仿模拟能力,使马克思所说的关于人的本质的异化被证实,也就是人所创造出的东西在对人的主体性进行威胁。人工智能所引发的人的异化,导致人的交往思维和劳动异化加深。例如在人机交往以及数据化的交往过程中,引发了人的交往异化,人机结合,人类更加依赖智能产品,以及使用科技机器生产所带来的被弱化,被超越,人类的作用越发虚无。人与物和人自身的劳动异化现象更加显著,面对人工智能引发的这一系列危机,需要人们保持理性,用价值理性去面对这个智能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