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高校《职业生涯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思考
The Teaching Reform and Innovative Thinking of “Career Development and Employment Guidance” Course in Application-Oriented Universities
摘要: 高校毕业生就业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职业生涯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作为连接专业教育与职业实践的关键桥梁,其教学模式滞后于应用型人才培养需求的问题亟待解决。《职业生涯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存在三个问题:教学内容重理论轻实践,偏重知识灌输而忽视真实职业情境的融入;教学方式以单向知识传递为主,学生主体性缺失,导致学习内驱力不足;评价体系单一,过度依赖终结性考核,缺乏对职业能力发展过程的动态追踪。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提出系统性改革方案:重构“三维目标导向”的实践知识体系,创新“双螺旋”内容整合策略,推行“三明治”教学模式,建立“三维立体”评价机制。通过本文的研究希望能对应用型高校《职业生涯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改革提供一个可借鉴的思路。
Abstract: As a key bridge connecting professional education and career practice, the teaching mode of “Career Development and Employment Guidance” course lags behind the needs of applied talents training, which needs to be solved urgently. There are three problems in the teaching of Career Development and Employment Guidance course. The teaching content emphasizes theory over practice, emphasizes knowledge infusion and ignores the integration of real professional situations. The teaching method is mainly based on one-way knowledge transfer, and the lack of students’ subjectivity leads to the lack of learning motivation. The evaluation system is single, over-reliance on summative assessment, and lack of dynamic tracking of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vocational ability. In response to the above problems, this paper proposes a systematic reform plan. Reconstruct the “three-dimensional goal-oriented” practical knowledge system, innovate the “double helix” content integration strategy, implement the “sandwich” teaching mode, and establish the “three-dimensional” evaluation mechanism. Through the research of this paper, we hope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the teaching reform of “career development and employment guidance” course in applied universities.
文章引用:吴云月, 王磊, 陆维波. 应用型高校《职业生涯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思考[J]. 教育进展, 2025, 15(7): 1551-1557. https://doi.org/10.12677/ae.2025.1571386

1. 研究背景

1.1. 就业压力需要持续加强大学生职业规划能力的培养

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大学生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到2024年全国大学毕业生将达到1179万,同比增长21%,逐步增加的高校毕业生数量使大学生就业形势变得更加严峻和复杂。“难就业”“慢就业”成为当下大学生就业面临的重大难题。促进高校毕业生更加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应有之义,大学生的就业率和就业匹配性也是衡量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是否有效的重要指标。如何提高大学生就业率,提高大学生职业发展竞争力,是当下高校职业发展和就业指导工作的重点。据《2023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大学生职业规划意识淡薄、职业规划能力缺失是大学生难就业的重要因素之一[1]。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对大学生职业规划意识的树立、职业规划能力的提升、就业择业能力的培养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是帮助大学生顺利就业的关键环节。在大学生就业严峻的形势下,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改革迫在眉睫。

1.2. 国家政策引导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改革

国家非常重视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工作,2007年,教育部印发《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明确要求将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课程纳入全日制大学生的教学计划,并对教学要求进行了规定[2]。2023年9月,教育部启动全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旨在更好实现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促进高校提高大学生生涯教育水平[3]。虽然我国职业规划教育得到了国家的重视,但对标职业生涯规划大赛评审指标,发现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教学还存在一定的差距,特别是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课程成效没有体现出应用型高校的特色,需要继续加强深化改革。

1.3. 应用型高校办学定位要求《职业生涯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改革

2019年2月,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印发《支持应用型本科高校发展有关工作情况》,要求切实把教学目标真正转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上来,转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上来,转到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上来[4]。然而,《职业生涯发展与就业指导》作为一门公共基础课程,由于各种原因尚未进行深入的应用型课程改革,没有真正落实学校“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改革理念。

2. 文献综述

国内关于《职业生涯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课程目标。传统生涯课程目标定位偏离应用型人才培养需求,职业规划教育需建立“认知–能力–素养”三维目标框架,强化岗位胜任力培养[5]。二是教学模式创新。学界探索了多种实践导向的教学模式,如“专题讲座+实践训练+咨询辅导”的全程化教育模式[6]、情景模拟法[7]、PBL模式[8]等,这些模式的创新有效提高了课程教学效果。三是评价机制变革。传统的课程评价以总结性评价为主,引发了学者们对于评价科学性的思考,学者提出要构建一套科学且多元的评价体系[9]。以上研究成果为开展后续的课程改革提供了基础和参考,但是既有研究存在一些局限:多数成果聚焦综合类高校,缺乏对应用型院校课程的探索和实践;二是教学模式与评价改革多孤立推进,未形成“目标–内容–实施–评价”闭环系统。基于此,本文结合应用型院校的特点,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教学模式、课程资源建设、课程评价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思考,提出了改革的建议。

3. 《职业生涯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存在问题

3.1. 教学内容重理论轻实践,与真实情境联系紧密度不够

教学内容是课程实施的基础。以往的教学中,《职业生涯发展与就业指导》作为一门全校开设的公共基础课,使用的是全校统一的教学大纲,教师多是按照统一的教学大纲进行教学,讲解的内容侧重于理论知识,教学内容没有与专业学习结合起来,更无法跟专业真实的工作情境联系起来。按照应用型课程构建的逻辑而言,教学内容应重构为“用什么、怎么用、做什么、怎么做”的实践知识课程逻辑体系。这就要求《职业生涯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内容应以实践知识体系为起点,以真实情境为引导,但是当前的教学大纲中尚未实现这一点。

3.2. 教学实施中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听课,学习积极性不高

应用型本科院校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倡导以学生为中心地位,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然而,传统的《职业生涯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以教师讲授知识学生被动听课为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时间非常少,学生的教学中心地位没有得到凸显,学生对课程不感兴趣,《职业生涯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没有发挥提高大学生职业规划和就业能力的作用,教学效果不理想。

3.3. 教学评价方式单一,缺乏反馈机制

目前,《职业生涯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成绩多采用传统的终结性评价方式,以一份职业生涯报告书、一份简历等形式来评判大学生职业规划能力和就业择业能力,缺乏过程性、发展性评价,忽略了学生职业生涯发展和就业能力的提升过程和变化,这种评价方式难以检验出学生的变化和掌握知识、运用技能的能力。并且考核后没有反馈机制,没能对学生情况进行跟踪和反馈,促进学生的反思,提升学生自主改进的能力。

4. 原因分析

4.1. 教师教学理念未转变,对应用型本科教学认识不到位

应用型本科院校属于新兴高等教育类型,在国内改革发展的年限还比较短,相应的教学理论尚未形成体系,大多数教师习惯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大纲、教材、教学内容还是按照过去的知识体系来进行授课,未能从理念上进行转变,甚至认为应用型高校就是专科教育,是职业教育,导致教师不愿意开展多样性的教学改革实践。此外,有的老师虽然认识到应用型高校定位与传统高校不同,也能积极开实践,但是对应用型高校的培养目标认识不到位,对应用型课程教学目标认识不到位,对应用型人才认识不到位,致使教学改革效果不理想。

4.2. 教师应用型课程教学能力不足

应用型高校师资力量不足,承担《职业生涯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的老师基本上是兼职的老师,主要有辅导员、行政人员,这些任课教师专业多种多样,有的老师直接从高校到高校,没有系统学习过职业生涯规划的专业知识,也没有丰富的工作经历。授课靠的是自我摸索,自我学习和自我感觉,缺乏对课程的深度研究,对如何提高教学能力、教学技巧以及重构教学内容、重塑教学目标的研究跟不上教学要求[10]

4.3. 多样性评价方式操作难

一方面,应用型本科高校发展时间短,过程性评价、发展性评价等评价方式可供参考和借鉴的成果案例不多,教师在操作过程中面临着“不懂怎么办”的问题。另一方面,多样性评价方式首先要修改、完善评价机制,然后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收集数据和资料,还要对数据和资料进行分析,无形中增大了操作难度。面临的这些情况,往往导致教师不愿意在课程评价中使用多样性的评价方式,更不想花时间和心思进行反馈和跟踪。

5. 教学改革思路

针对当前应用型高校《职业生涯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其深层原因,结合国家政策导向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教学改革实践。

5.1. 重构课程教学内容:构建“三维一体”实践知识体系

1. 以需求为导向重塑课程目标

对接《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及行业企业人才需求标准,将原有“知识传授型”目标升级为“能力导向型”三维目标模型:基础认知(职业探索)–核心能力(规划决策–拓展素养(终身发展)。在此,以南宁学院物流工程专业为例,进行说明,物流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培养能在物流及供应链相关领域从事系统规划与设计、设备选型与应用、方案设计与优化、项目运营与维护等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具体分为4个目标、12个毕业要求,那么,《职业生涯发展与就业指导》的课程目标应与人才培养方案中的目标和要求,起到支撑作用。根据这些目标和毕业要求的具体描述,将课程目标进行分解,最终形成的人才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目标的矩阵图(表1)。

2. 实施“双螺旋”内容整合策略

横向维度:打破传统章节体例,按“职业发展阶段”重组内容。设置“入学适应期(职业启蒙)–专业学习期(行业认知)–实习实践期(岗位对接)–毕业选择期(生涯决策)”四大递进模块,每个模块设置“理论导入–案例研讨–模拟实训”三级教学单元。

Table 1. Analysis of course objectives of Career Development and Employment Guidance for logistics engineering specialty

1. 物流工程专业《职业生涯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目标分析

人才培养目标

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二级指标

课程教学目标

履行并承担物流领域工程技术人员应尽的社会责任及义务,主动提高并展示自身社会服务职责、社会公德、人文科学素养。具有良好的政治素养、道德修养、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

8. 职业规范

8.1 诚实公正、守信,具有科学的世界观、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具备健全的心理和健康的体魄。具有人文知识、思辨能力、处事能力、科学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8.2 明确物流工程师的职业性质和责任,掌握行业现行法律、法规,能在工程实践中理解并遵守工程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

1. 了解专业发展状况,理解物流行业发展现状,认识物流工程专业覆盖行企领域及岗位分布情况。

2. 理解并能独立完成对各物流职业岗位的能力素养的分析。

3. 了解社会发展状况,正确处理人与专业、职业、社会的关系。

4. 提高自身专业素质,养成良好的职业规范,塑造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

5. 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就业观。

具有团队合作精神和良好的沟通能力;能够在跨文化背景下与业界同行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能够运用中、英文撰写项目报告、制作汇报材料,针对具体工程问题进行有效的沟通与交流。

9. 个人和团队

9.2 能够在团队中合作开展工作,承担相应职责,能够共享信息,倾听他人的意见,能与物流工程或工作相关人员有效沟通,合作共事。

1. 理解现代物流企业人才招聘的流程,完成对个人求职简历的制作,自我介绍撰写和陈述,并能初步掌握求职中面试技巧。

2. 掌握就业技巧,提升求职技能,树立积极就业的意识,树立正确的择业管。3. 了解专业发展态势,行业发展趋势,社会发展状况,掌握分析外部世界的方法。

4. 形成与人合作的意识,提高沟通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10. 沟通

10.2 掌握专业领域的国际发展趋势、研究热点,了解国外的物流工程标准,能在跨文化环境下进行表达与沟通。

具有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意识、竞争意识和一定的国际视野,能够持续学习和更新知识,了解行业发展,具有适应社会和物流行业发展的能力。

12. 终身学习

12.1 能在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下,认识到自主和终身学习的必要性。

12.2 具有自主学习的能力,包括对技术问题的理解能力,归纳总结的能力和提出问题的能力等。

1. 了解职业生涯规划的基本理论和职业测试工具,能运用工具进行自我探索。

2. 学会正确认识自我,形成悦纳自我的良好心态。

3. 了解职业发展理论,能运用职业发展理论规划职业发展,提升生涯规划能力。

4. 学会学习,掌握学习方法,形成终身学习的理念。

纵向维度:建立“专业–职业”映射矩阵。根据历年学生就业的情况,针对性地开展职业能力分析,将职业岗位要求与专业能力要求、素养要求建立映射矩阵,让学生清晰地了解职业要求,并明确自己的能力发展路径。

3. 建立课程案例库,建立校外导师库

实践课时的增加需要更多的案例和校外导师的支撑,为此,课程案例库根据专业特点,结合历年学生面临的问题,以及职业发展的成功、失败案例,从不同岗位、不同工作年限、不同职业发展路径等方面选取校内校外案例,案例为教师教学提供资源,也为学生开展学习实践提供参考。同样地,不同岗位、不同工作年限、不同职业发展路径等方面选取校外导师,为学生专业认知、职业探索、职业体验、职业信息搜集和验证实训、就业实践提供条件,指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5.2. 创新教学实施方式:打造“二维联动”课堂生态

1. 推行“三明治”教学模式

采用“理论讲授(20%) + 实践项目(50%) + 反思总结(30%)”的课时分配结构。在“职业探索”模块中,设计“MBTI性格测试 → 霍兰德职业匹配 → 职业访谈 → 职业画像”四阶递进式实践任务,通过小组汇报、角色扮演等多元形式实施。

2. 实施“三阶递进”实践体系

增加课程实践课时,开展校内外职业探索实践。大一开展“职业初探”活动,组织学生到企业进行行业认知实习、职业倾向测评等基础性实践;大二推进“职业深耕”项目,实施企业开放日参访、生涯访谈、参加招聘会等提升性实践;大三强化“职业实战”训练,开展顶岗实习、社会实践、寒暑假兼职、创业孵化项目等高阶实践;大四开展“职业选择”实践,学生结合毕业实习、毕业论文、投递简历面试等活动,开展职业选择活动。

5.3. 完善评价反馈机制:建立“三维立体”评价体系

1. 构建过程性评价

开发包含"职业探索深度(15%)、规划方案质量(30%)、实践成果展示(40%)、学习态度表现(15%)"的四维过程性评价指标。通过制作一份大学生职业发展手册,用以记录学生大学四年的职业发展过程,内容包括自我探索记录、职业探索记录、大学四年计划、职业生涯发展报告、职业实践记录、职业访谈记录、个人简历、1分钟自我介绍、3分钟我介绍、求职实践报告等,每一个环节都会有教师、同伴和小组的反馈和修改意见。

2. 实施多主体评价机制

建立“学生自评(20%) + 同学互评(20%) + 教师评价(30%) + 企业评价(30%)”的综合评价模型。引入合作企业参与《职业能力评估表》的制定与评分,确保评价标准与行业需求同步。

3. 搭建动态反馈系统

运用大数据技术建立“职业发展追踪平台”,采集学生就业去向、岗位胜任力、职业发展轨迹等数据。通过机器学习算法建立“教学效果预测模型”,实现教学策略的实时优化调整。

6. 结语

应用型高校《职业生涯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需突破传统学科思维桎梏,构建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育生态。通过重构教学内容实现价值引领,创新教学方式促进知行合一,完善评价机制保障质量提升,最终实现从“知识传授”向“能力培养”的根本性转变。随人工智能软件的应用,未来应持续推进数字化转型,构建智慧生涯教育新范式,为实现更高质量充分就业提供教育支撑。

基金项目

本论文为“2024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 + 基于PBL和多维评价的应用型高校《职业生涯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改革实践 + 2024JGA419”项目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麦可思研究院. 2023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M].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23.
[2] 教育部办公厅. 关于印发《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的通知[EB/OL].
https://baike.so.com/doc/7015055-7237944.html, 2007-12-13.
[3] 教育部. 关于举办首届全国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的通知[EB/OL].
http://www.moe.gov.cn/srcsite/A15/s3265/202309/t20230913_1080079.html, 2023-09-07
[4] 教育部. 支持应用型本科高校发展有关工作情况[EB/OL].
http://www.moe.gov.cn/fbh/live/2019/50294/sfcl/201902/t20190219_370019.html, 2019-02-19.
[5] 魏蔚. 多元智能理论对高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启示[J]. 教育与职业, 2017(10): 105-108.
[6] 常雪瑞. 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改革——基于泛在学习视角的研究[J]. 教育探索, 2015(11): 83-86.
[7] 古长畔.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方法的创新与优化[J]. 科技展望, 2015, 25(29): 189.
[8] 吕华芹. 行动导向教学模式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实践中的应用[J]. 吕梁教育学院学报, 2016, 33(4): 90-93.
[9] 莫敏燕.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探索[J].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25, 41(5): 145-147.
[10] 谭思师. 转型背景下地方院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探析[J]. 中国高校科技, 2017(S1): 1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