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情感能力研究的演进脉络与前沿热点——基于CiteSpace分析
Social-Emotional Competence Research: Trends and Frontiers Via CiteSpace
DOI: 10.12677/ap.2025.157436, PDF, HTML, XML,   
作者: 董诗敏:曲阜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山东 曲阜
关键词: 社会情感能力CiteSpace知识图谱分析Social-Emotional Competence CiteSpace Knowledge Mapping Analysis
摘要: 本研究利用CiteSpace 6.3.R1软件,对2014~2024年间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和中国知网核心期刊收录的社会情感能力研究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研究发现:(1) 国内外社会情感能力研究论文数量呈显著上升趋势,尤其在2019年后增长明显;(2) 在研究力量分布上,国外以加州大学、宾夕法尼亚联邦高等教育等机构为主导,国内则以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为核心,但机构间合作密度国外高于国内;(3) 关键词分析显示,国外研究主题涵盖社会情感学习、行为问题、情商发展等13个领域,呈现多元化特征,而国内研究主要聚焦于东西部农村差异和家长行为两大方向;(4) 研究前沿方面,国外从基础性议题逐步转向更宏观的社会发展问题,而国内则呈现理论探索和实践应用并行发展的特点。未来研究建议重点关注幼儿园教师与家长的社会情感能力发展,探索教育大数据背景下的课程设计和职前教师培养新模式,并推进社会情感能力培养项目的本土化建设。
Abstract: This study employed CiteSpace 6.3.R1 software to conduct a visualization analysis of social-emotional competence research literature indexed in Web of Science Core Collection and CNKI core journals from 2014 to 2024. The findings revealed: (1) Research publications on social-emotional competence showed a significant upward trend, with notable growth after 2019; (2) Regarding research power distribution, international research was primarily led by institutions such as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nd Pennsylvania State Higher Education, while domestic research was centered around the Faculty of Education at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and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The density of institutional collaboration was higher internationally than domestically; (3) Keyword analysis indicated that international research themes encompassed 13 domains, including social-emotional learning, behavioral problems, and emotional intelligence development, demonstrating diversified characteristics. In contrast, domestic research primarily focused on two main directions: rural disparities between eastern and western regions and parental behavior; (4) Regarding research frontiers, international studies gradually shifted from fundamental issues to broader social development concerns, while domestic research exhibited parallel development in theoretical exploration and practical application. Future research suggestions emphasize focusing on social-emotional competence development of kindergarten teachers and parents, exploring new models of curriculum design and pre-service teacher training in the context of educational big data, and advancing the localization of social-emotional competence development programs.
文章引用:董诗敏 (2025). 社会情感能力研究的演进脉络与前沿热点——基于CiteSpace分析. 心理学进展, 15(7), 333-344. https://doi.org/10.12677/ap.2025.157436

1. 引言

美国学术、社会和情感学习合作组织(Collaborative for Academic and Social Emotional Learning, CASEL) 20世纪90年代提出社会情感学习概念,认为社会情感能力是指人们在成长和发展的复杂情境中发展出来的认识情感和管理情感能力(陈瑛华,毛亚庆,2016)。基于布朗芬布伦纳的生态系统理论(Özdoğru, 2011),CASL将个体、家庭、班级、学校、社区等各因素协同的作用作为学生社会情感能力发展的结果(Jones & Bouffard, 2012)。2011年以来,教育部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与北京师范大学研究团队合作开展了本土的社会情感学习与学校管理改进项目,在项目实践过程中也开展了系列研究探索影响学生社会情感能力的因素。2012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OECD)开启了全球性的社会情感能力调查项目,从学生背景(个体与家庭)与学校环境等方面系统探究影响学生社会情感能力发展的因素,并据此引导全球教育。

201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2030行动框架》指出,教育既不能忽视认知能力的培养,又要更加关注培养儿童识别和管理情绪、关心他人、做出负责任决定,建立积极人际关系及巧妙应对挑战性情境等社会情感能力。从我们国家的社会发展来看,用高质量的教育来促进人们高质量生活水平的提升,就必须促进学生的全面充分协调发展,关注学生情感质量、人格品质和心理健康的发展。从学生自身发展出发,从短期角度来看,优质的社会情感能力可以增强儿童对于学校的归属感和参与度,改进学生在校行为表现,促进学生学业成绩提升。从长远的角度看,对学生一生的可持续发展和幸福生活所产生的作用远比考试成绩重要(杜媛,毛亚庆,2018)。新时代要求教育所培养的人必须具备能够适应并引领新时代中国社会发展所需的社会人格。关注学生社会情感能力是对这一时代诉求的回应,是达成新时代中国社会发展所应具备的社会人格的有效途径和着手点(毛亚庆,2021)。可见,研究社会情感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我国研究者针对社会情感能力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研究(王树涛,毛亚庆,2015),但对于这些成果的梳理却还未见报道。为此,在国家和社会高度重视社会情感能力的背景下,系统梳理我国社会情感能力研究的总体情况、焦点以及发展趋势,以此为该领域的进一步研究给予启发。

CiteSpace是美籍华人陈超美基于JAVA语言研发的一款可视化分析软件,通过该软件可以快速对某一学科或主题的大量研究文献进行科学的计量学分析,可视化地展示某一学科或主题研究的热点领域、前沿和未来研究趋势等关键问题,其在科学计量学软件中处于国际领先水平(陈悦等,2015)。本文利用CiteSpace 6.3.R1软件,对社会情感能力领域研究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为未来研究社会情感能力提供参考。

2. 材料与方法

2.1. 文献来源与检索策略

本研究以Web of Science (WOS)核心合集数据库、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中核心集为数据来源,时间跨度设置为2014-01-01至2024-12-10。英文检索方式为:TS = (Social, Emotional, and Behavioral Skills OR Social and Emotional Skills OR Social and Emotional Competence)。中文检索式为:主题 = (社会情感能力OR社会情感学习OR社会情感学习能力)。检索日期为2024-12-10。为保证文献研究的质量与可信度,文献来源类别选择ARTICLE进行精炼,然后进行人工筛选,剔除无作者文章、研究主题不符文章后,最终获取有效英文文献1586篇和中文文献253篇。

2.2. 研究方法

2.2.1. 数据筛选

本文从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中导出关于社会情感能力研究的文献,并使用Note Express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纳入有效中文文献253篇和1586篇英文文献。

文献排除标准:(1) 排除综述性文献、会议通知、咨询报告等类型文献(2) 排除重复文献:通过Note Express软件对导出的文献进行查重,确保每篇文献唯一,并剔除重复文献。

文献纳入标准:(1) 选取与社会情感能力直接相关的研究文献。(2) 中文文献限定在CSSCI和北大核心期刊,英文文献来自SCI、SSCI期刊,以确保文献的研究水平和质量。

2.2.2. 可视化分析法

本研究采用CiteSpace 6.3.R1软件,以筛选获取的有关社会情感能力的相关中、英文文献作为研究数据,通过对文献的作者、国家、机构、关键词和参考文献等进行知识图谱分析,探究2014~2024社会情感能力研究的高产作者、国家和机构等,探索社会情感能力研究的热点领域与前沿,并分析其未来的研究趋势。

2.2.3. 参数设置

由于分析软件的容量限制,本文将英文文献检索时区设置为2014-01-01至2024-12-10。时间切片设置为1年。英文文献分别以年度文献量、作者(author)、国家(country)、机构(institution)为节点类型,中文文献以关键词为节点类型,计量学阈值(g-index)依据节点类型的不同,选择合适的参数进行设置。

2.3. 数据分析及判断标准

在可视化知识图谱中,节点大小表示节点出现的频率,节点之间连线的粗细表明其联系紧密程度,节点中心性大于0.1即被标注紫色,表示该节点重要性较高。在知识图谱中模块值Q值 > 0.3时认为聚类结构是显著的。当平均轮廓值S值 > 0.5时认为聚类结果是合理的,S值 > 0.7表示聚类结果非常显著。在关键词突现图谱中红色线段部分是相应年份出现的暴发性引用时间,可对未来研究趋势进行预测。对关键词进行聚类分析,聚类结果可反映该领域的研究热点。

3. 社会情感能力研究计量学分析

3.1. 研究概况

3.1.1. 年度文献量分析

社会情感能力研究的发文量变化不仅反映了该领域的研究深度与广度,也展现了其发展轨迹和学术关注度,为预测未来研究方向提供了重要参考。从时间维度来看,国外对社会情感能力的研究始于1983年(Sameroff & Seifer, 1983),而中国的相关研究相对较晚,直至2012年才开始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胡伶,万恒,2012)。从图表所示的2014~2024年发文量数据来看,Web of Science (WOS)和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中的相关研究论文均呈现显著上升趋势(见图1)。在初期发展阶段(2014~2018年),WOS数据库的发文量从71篇稳步增长至138篇,而中国知网的发文量则保持在较低水平,仅为4~8篇。进入2019~2021年,两个数据库的发文量都出现明显上涨。WOS数据库从145篇增至171篇,知网则从17篇增至39篇。这一增长与2021年OECD发布的社会情感能力研究项目首轮测评结果密切相关(OECD, 2021),该结果的发布极大地推动了全球教育界对这一领域的关注。在2022~2024年期间,发文量继续保持强劲增长势头,WOS数据库从184篇增至214篇,知网则从41篇大幅上升至99篇,显示出研究热度的持续升温。

这种持续增长的态势主要源于两个方面:首先,随着社会对人的全面发展愈加重视,研究者开始深入探讨社会情感能力与学业成就、心理健康及社会适应之间的关联,推动了相关研究的蓬勃发展;其次,OECD等国际组织开展的大规模跨国调查研究及其发布的系列报告,在全球范围内激发了该领域的研究热情,促使更多学者投入相关研究。从数据趋势来看,这一领域的研究热度仍将持续攀升,预计未来将会有更多深入而创新的研究成果涌现。

Figure 1. Annual publication volume in the field of social emotional competence from 2014 to 2024

1. 2014~2024年社会情感能力领域年发文量

3.1.2. 高产作者分析

国内外文献高产作者可视化知识图谱见图2,英文作者图有285个节点和181条连线,整体网络密度为0.01。中文作者图有202个节点和142条连线,整体网络密度为0.007。作者节点的大小与发文量成正比。根据统计,发文量前五名的英文文献作者依次是Denham、Collie、Lei、Aber、Yang发文数量分别为15、9、6、5、5。据统计,发文量前五名的中文文献作者依次是毛亚庆、黄忠敬、杨传利、张静、杜媛,发文数量分别为31、15、10、8、6。分析结果表明作者之间的合作比较普遍,双方或多方合作成为主流,国内外均有代表性的作者合作群和核心作者,国外作者之间的合作密度高于国内。

Figure 2. Visualized knowledge map of high-yield authors in the field of social emotional competence both domestically and internationally from 2014 to 2024

2. 2014~2024社会情感能力国内外高产作者可视化知识图谱

3.1.3. 研究机构分析

CiteSpace中的机构合作分析功能,运行结果为机构合作网络,通过对合作网络分析,可以得到各个领域中的研究力量布局。Node Typesi选择institution,其他参数设置不变,分别得到节点数166、连线数97、密度为0.007的中文论文产出机构分析图谱,节点数为203和369条连线、密度为0.07的英文论文产出机构分析图谱(见图3)。节点大小代表机构发文数量的多少,节点间的连线表示不同机构间有相关合作,连线的粗细表示机构之间的合作强度。

结合数据统计发现,发文量前五名的英文文献产出机构依次是加州大学、宾夕法尼亚联邦高等教育、宾夕法尼亚大学、佛罗里达州立大学、俄亥俄大学,其发文量分别为54、52、42、42、34,合计224篇。结合数据统计发现,发文量前五名的中文论文产出机构依次是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育学系、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育心理学系、上海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其发文量分别为37、14、13、7、7,合计78篇。其中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核心地位显著。

在发文频次上,国外前五名机构的研究论文总量224篇多于国内的78篇,其中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以37篇论文高居国内外高产机构第一。在合作关系上,图谱显示国内外机构之间尤其是国外机构之间的合作很普遍,网络密度表明国外机构之间的合作密度高于国内机构,网络密度国外是国内的近2.8倍。在发文时间上,近三年发文数量较多的国内机构有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育心理学系、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育学系、上海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国外机构有图尔库大学、得克萨斯大学、佛罗里达州立大学和宾夕法尼亚大学。

Figure 3. Visualized knowledge map of high-yield institutions in the field of social emotional competence both domestically and internationally from 2014 to 2024

3. 2014~2024社会情感能力国内外高产机构可视化知识图谱

3.2. 关键词分析

3.2.1. 高频关键词分析

Table 1. Statistics of the top ten high-frequency keywords in Chinese and English literature

1. 中、英文献前十名高频关键词统计

中文文献

英文文献

关键词

频次

中心性

关键词

频次

中心性

大学生

17

0.00

competence

286

0.02

美国

9

0.01

children

225

0.09

学校氛围

8

0.01

behavior

188

0.09

校园欺凌

7

0.01

metaanalysis

187

0.05

师生关系

6

0.03

social competence

155

0.15

社会情感

6

0.00

achievement

139

0.05

小学生

5

0.02

emotional intelligence

95

0.13

幼儿

4

0.00

school readiness

85

0.21

基础教育

4

0.00

gender difference

54

0.29

教师教育

4

0.00

emotional regulation

52

0.22

CiteSpace的关键词共现分析功能,可以得出关键词共现网络,此网络可以反映出某一领域当前研究热点及过去产生过的研究热点。关键词出现频次与研究热度呈正相关(王娟等,2016)。节点中心性也是衡量研究热点的指标之一。透过节点中心度(Centrality)可直观呈现网络图的关键文献信息,阐明关键词间的内在联系。节点中心性与其关键词网络中的链接效应呈正相关,即节点中介中心性越高,与其相联系的关键词越多,在网络图中的媒介功能越强(辛伟等,2014)。

关键词共现图谱和数据统计表明(见表1),中文关键词排名前十的依次是大学生、美国、学校氛围、校园欺凌、师生关系、社会情感、小学生、幼儿、基础教育、教师教育。英文关键词排名前十的依次是competence、children、behavior、metaanalysis、social competence、achievement、emotional intelligence、school readiness、gender difference、emotional regulation。

Node Typesi选择keywords,其他参数设置不变,分别得到节点数为177、连线数为144、密度为0.0092的中文论文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节点数为247、连线数为316、密度为0.0104的英文论文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图4)。图中每个节点代表一个关键词(研究变量),节点的大小代表相应关键词在社会情感能力研究中的数量,节点之间的连线代表两个关键词之间的联系,外周为紫色的节点表示中心性较高。英文文献中peer relations节点的紫圈最大,中心性为0.36,是中心性最高的关键词,在社会情感能力领域的研究中最受关注。gender differences、predictors、self节点外周也呈现明显紫圈,中心性都为0.29。中文文献中师生关系节点的紫圈最大,中心性为0.03,其他关键词的中心性较小。

Figure 4. Visualized co-occurrence analysis map of keywords in the field of social emotional competence both domestically and internationally from 2014 to 2024

4. 2014~2024社会情感能力国内外关键词共现分析图谱

3.2.2. 关键词聚类分析

CiteSpace主要提供了三个聚类结果指标,包括聚类大小(Size)、模块化指标(Modularity Q)和同质性指标(Silhouette)。其中Q > 0.3,意味着聚类得到的网络结构是显著的;Silhouette > 0.7,表明聚类结构具有高度的信度,越接近1表示网络的同质性越高。

国内社会情感学习关键词聚类中的Modularity Q = 0.93 > 0.3,所呈现的各个聚类的Silhouette = 0.95;国外社会情感学习关键词聚类中的Modularity Q = 0.76 > 0.3,所呈现的各个聚类的Silhouette = 0.91,说明国内外关键词聚类结果有效。进一步利用各个聚类的关键词,采用对数似然比法(L0g-Likelihood Ratio, LLR)生成各个聚类标签。根据聚类标签、每个聚类下的关键词及关键词涉及的文献摘要和标题,得到国内社会情感学习的热点领域如下:东西部农村和家长行为;国外社会情感学习的热点领域如下:social and emotional learning、behavior problems、OECD、emotional intelligence、young children、social competence、preschool children、children、organizational commitment、social support、emotional engagement、social-emotional development、elementary school (见图5)。

Figure 5. Keyword clustering map of social emotional learning both domestically and internationally

5. 国内外社会情感学习关键词聚类图

与国外研究相比,国内关于社会情感能力的研究起步较晚,相关研究多集中于2019年,而国外研究在2010年已比较丰富。从研究内容和范围来看,国内研究主要聚焦于两个主要领域:东西部农村地区的差异性研究以及家长行为的影响。相比之下,国外研究呈现出更为多元化和系统性的研究布局,涵盖了十三个主要研究领域,包括社会情感学习的基础理论、行为问题干预、情商发展、学前儿童教育、社会能力培养等多个维度。国内研究主要关注社会情感能力测评的本土化,以及其对东西部学生学习策略、学业成绩的预测作用和对校园欺凌的防护效果。而国外研究除了应用层面,还积极融合国际研究前沿话题,如将社会情感能力与正念训练相结合,探索学前正念训练对提升学生自我监控能力的作用,并拓展至组织承诺、情绪投入等更广泛的领域。此外,国外研究还特别重视不同年龄阶段的研究,从学前儿童到小学生都有系统性的研究布局,并得到了OECD等国际组织的关注和支持。

3.2.3. 关键词突现分析

CiteSpace具有突变词检测功能,突变词指在较短时间内出现较多或使用频次较高的词。根据突变词的词频变化可以判断研究领域的前沿和趋势。在keywords分析时,选取每个时间切片中出现频次排名前十五的关键词,运行Burstness按钮分别生成国内外社会情感能力研究的突变主题及对应的突变率(见图6)。

国际社会情感能力研究在2014~2024年间展现出持续稳定的发展态势。从时间进程来看,研究兴趣保持较强的延续性,这体现在多个关键词的长期突现,如kindergarten (2017~2019)、self efficacy (2021~2024)和youth development (2021~2024)等。从研究主题的演变来看,国际研究经历了一个清晰的发展过程:早期(2015~2016)主要聚焦于行为问题、elementary school和社会能力等基础性议题;中期(2016~2019)研究重点转向幼儿园和负面情绪等具体领域;近期(2019~2024)则将研究视野扩展至贫困、自我效能和青年发展等更广泛的社会发展议题。这种演变路径体现出国际研究从基础问题到系统性议题的转变过程,展现出较为成熟的发展态势,特别是在幼儿园教育、自我效能感和青年发展等领域形成了持续性研究热点。

相比之下,国内社会情感能力研究虽然起步较晚,但在2019年后呈现出快速发展的势头。研究热点表现为多个关键词的同期突现,如教师指导、职前教师和发展策略等,显示出研究领域的快速扩展。从研究主题来看,国内研究呈现出理论探索和实践应用并行发展的特点,研究重点从早期的社会情感等基础概念,逐步转向近期对师生关系、共情等实践领域的关注。尽管起步较晚,但国内研究在社会情感发展、发展策略和师生关系等方面已经形成了持续性研究热点,体现出对教育实践应用和关系动态研究的重视。

Figure 6. Visualized co-citation burst map of literature in the field of social emotional competence both domestically and internationally from 2014 to 2024

6. 2014~2024社会情感能力国内外文献共被引突现图谱

4. 讨论

4.1. 社会情感能力研究概况

国际社会情感能力研究经过30多年的发展,已形成较为完整的研究体系。研究力量主要集中在以美国为主的著名高校,研究团队间保持紧密的合作关系,学术交流频繁。在研究内容上表现出系统性和多元化特点,研究主题涵盖理论建构(Soto et al., 2022)、行为干预(Brush et al., 2022)、能力发展(Soto, 2023)等多个维度,并注重不同年龄阶段的系统研究。近十年来,研究热度持续攀升,特别是OECD发布相关研究成果后,引发了更广泛的学术关注。从研究演进来看,国际研究逐步从关注基础性议题转向更宏观的社会发展问题,如贫困影响、青年发展等,研究视角不断拓展,体现出成熟的发展态势。

国内社会情感能力研究虽然起步较晚,但近年来发展势头迅猛,尤其是2019年后研究产出显著提升。研究力量主要集中在以北京师范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为代表的师范类院校教育学部,虽然核心机构的研究实力突出,但机构间的合作网络仍有待加强。在研究内容上更侧重于实践应用层面(屈廖健,陈敏宣,2023熊华夏等,2023),特别关注区域差异(杨传利等,2023)、家庭影响(李明蔚等,2021黄爽等,2024)等本土化议题,体现出鲜明的问题导向特征。近年来,国内研究在快速发展中逐步形成自己的特色,尤其在教育实践和关系研究方面形成了持续性的研究热点,显示出理论探索和实践应用并行发展的特点。这种发展态势表明国内研究虽然起步较晚,但正在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逐步建立起具有本土特色的研究体系。

4.2. 社会情感能力的研究热点

近年来,中国学者积极研究和借鉴国外社会情感能力项目经验。相关研究指出,在项目推进过程中需要重视实证依据,着力构建支持性教育环境(田瑾等,2021马亚杰,滕志妍,2024)。在探索本土化影响机制方面,研究表明校长的关心型领导能通过改善学校氛围提升教师社会情感信念,进而促进学生能力发展(张森,毛亚庆,2020)。国际研究正在探索社会情感能力与正念的结合(Kim et al., 2023; Nagpal et al., 2024)。研究显示,对情绪和行为障碍儿童而言,融入正念训练有助于其情绪行为调节,提高课程干预效果(Lee et al., 2022)。

从发展趋势看,国内着重探究本土化理论构建和作用机制,而国际研究关注正念干预在促进学生能力发展、生活适应和幸福感提升方面的潜力。目前,我国在14个省市开展项目实践,通过完善学校管理、教学实践和家校协作体系,培育良好人际关系,增强学生的自我认知与管理能力。尽管起步较晚,但通过系统分析国际经验,结合本土实践探索,我国正在各领域开展符合国情的研究,为促进青少年发展奠定基础。

4.3. 研究局限和未来展望

受限于CiteSpace所支持的数据库,本研究检索了WOS核心合集以及CNKI核心集的文献,大量未被上述数据库收录的文献或非核心期刊文献并未被纳入分析。同时,WOS数据库文献仅纳入了英文文献,而未纳入非英文文献。因此,可能对研究结果造成一定的偏倚。另外,采用文献共被引分析探索研究热点本身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新发表的文献被引用的机会较小,故其无法完整体现研究热点。此外,难以判定复杂合作关系中不同作者的贡献大小,因此部分国家和机构的贡献可能被低估。

随着社会情感能力研究的不断深入,Zieher等人对社会情感学习知识的三重分类(陈述性、程序性和条件性知识)及五种教学法框架的系统梳理(Zieher et al., 2024)。这一框架不仅系统化了已有研究成果,更清晰地揭示了社会情感学习的内在机制。研究证实,社会情感能力对提升学业成就、预防问题行为和降低社会风险具有重要作用(Hachem et al., 2022; Yang et al., 2023),这进一步凸显了开展相关研究的重要性。

基于这一理论框架,生物教育研究领域提出的情感智能模型进一步深化了对社会情感能力培养的理解(Tea & Ovid, 2024)。该模型明确指出,情感智能不仅是个体发展的核心要素,更是可以通过系统化教学实践进行培养的能力维度。在实践层面,美国、德国、加拿大和英国等国家已开展了系统化的社会情感能力培养项目,建立了明确的标准、流程和原则(Mahoney et al., 2018)。这些项目特别注重培养幼儿的社会情感能力和注意力等品质,实践结果证实了其对幼儿全面发展的积极影响。

教科文组织(UNESCO)与教科文组织圣雄甘地和平与可持续发展教育研究所(MGIEP)联合发布的《将社会和情感学习纳入主流教育系统》政策指南为实践提供了具体的实施路径。该指南强调构建系统化的社会情感学习实施框架,这与当前研究的重点方向高度契合。特别是在教师和家长这两个关键群体方面,研究表明幼儿社会情感能力的发展高度依赖于教师社会情感能力的支持(Buettner et al., 2016)。同时,母亲陪伴时长、父亲敏感度(Rodrigues et al., 2021)以及家庭收入(Martinsone et al., 2021)等家庭因素也显著影响着幼儿社会情感能力的发展。

在教育大数据背景下,社会情感能力研究呈现新的发展趋势。当前研究主要聚焦于课程设计与职前教师培养两个方向(Angskun et al., 2024; Ijaz et al., 2024)。在课程设计方面,研究者通过大数据挖掘学生行为特征和情感反馈,运用智能算法分析其发展轨迹,构建个性化课程体系。在职前教师培养方面,通过整合学业表现、实习经历和素养评估等多维数据,探究多维度因素对其情感能力的影响机制,为优化职前教师教育课程与实践模式提供了新思路。

参考文献

[1] 陈瑛华, 毛亚庆. (2016). 西部农村地区小学生家庭资本与学业成绩的关系:社会情感能力的中介作用. 中国特殊教育, (4), 90-96.
[2] 陈悦, 陈超美, 刘则渊, 胡志刚, 王贤文(2015). CiteSpace知识图谱的方法论功能. 科学学研究, 33(2), 242-253.
[3] 杜媛, 毛亚庆(2018). 基于关系视角的学生社会情感能力构建及发展研究. 教育研究, 39(8), 43-50.
[4] 胡伶, 万恒(2012). 农村寄宿制学生社会情感学习能力调查. 中国教育学刊, (9), 87-91.
[5] 黄爽, 翟鑫宇, 王可意(2024). 教师社会情感能力评估研究述评. 中国考试, (3), 63-71.
[6] 李明蔚, 毛亚庆, 顾欣(2021). 教师社会情感能力对学生社会情感能力的影响: 多重中介效应分析. 教师教育研, 33(6), 24-31.
[7] 马亚杰, 滕志妍(2024). 基于循证教育的国际青少年社会情感能力提升路径研究——以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SSES为例. 科学咨询(科技·管理), (11), 14-19.
[8] 毛亚庆(2021). 基于社会情感学习培养学生新时代所需要的社会人格. 人民教育, (24), 30-32.
[9] 屈廖健, 陈敏宣(2023). 我国中小学生社会情感能力研究的视域审视与发展取向. 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11(4), 42-52.
[10] 田瑾, 毛亚庆, 房茹(2021). 英国“社会情感学习”项目实施与经验. 比较教育研究, 43(4), 74-80.
[11] 王娟, 陈世超, 王林丽, 杨现民(2016). 基于CiteSpace的教育大数据研究热点与趋势分析. 现代教育技术, 26(2), 5-13.
[12] 王树涛, 毛亚庆(2015). 寄宿对留守儿童社会情感能力发展的影响: 基于西部11省区的实证研究. 教育学报, 11(5), 111-120.
[13] 辛伟, 雷二庆, 常晓, 宋芸芸, 苗丹民(2014). 知识图谱在军事心理学研究中的应用——基于ISI Web of Science数据库的Citespace分析. 心理科学进展, 22(2), 334-347.
[14] 熊华夏, 毛亚庆, 关迪, 田瑾(2023). 校长领导力如何影响学生社会情感能力——教师社会情感信念和教师社会情感能力的链式中介作用. 教育学术月刊, (7), 60-68.
[15] 杨传利, 青晨, 黎玉兰, 吕玉敏(2023). 学校氛围对西部农村中小学生社会情感能力的影响——家庭教养方式的调节作用. 教育学术月刊, (1), 36-43.
[16] 张森, 毛亚庆(2020). 校长关心型领导对教师社会情感信念的影响: 学校氛围的中介作用. 现代教育管理, (5), 79-86.
[17] Angskun, T., Na Sritha, K., Srithong, A., Khopolklang, N., Kamollimsakul, S., Phithak, T. et al. (2024). Using Big Data to Assess an Affective Domain for Distance Education. Future Generation Computer Systems, 160, 131-139.
https://doi.org/10.1016/j.future.2024.05.057
[18] Brush, K. E., Jones, S. M., Bailey, R., Nelson, B., Raisch, N., & Meland, E. (2022). Social and Emotional Learning: From Conceptualization to Practical Application in a Global Context. In J. DeJaeghere, & E. Murphy-Graham (Eds.), Life Skills Education for Youth: Critical Perspectives (pp. 43-71). Springer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
https://doi.org/10.1007/978-3-030-85214-6_3
[19] Buettner, C. K., Jeon, L., Hur, E., & Garcia, R. E. (2016). Teachers’ Social-Emotional Capacity: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Teachers’ Responsiveness and Professional Commitment. Early Education and Development, 27, 1018-1039.
https://doi.org/10.1080/10409289.2016.1168227
[20] Hachem, M., Gorgun, G., Chu, M., & Bulut, O. (2022). Social and Emotional Variables as Predictors of Students’ Perceived Cognitive Competence and Academic Performance. Canadian Journal of School Psychology, 37, 362-384.
https://doi.org/10.1177/08295735221118474
[21] Ijaz, M., Anwar, N., Safran, M., Alfarhood, S., Sadad, T., & Imran, (2024). Domain Adaptive Learning for Multi Realm Sentiment Classification on Big Data. PLOS ONE, 19, e0297028.
https://doi.org/10.1371/journal.pone.0297028
[22] Jones, S. M., & Bouffard, S. M. (2012). Social and Emotional Learning in Schools: From Programs to Strategies and Commentaries. Social Policy Report, 26, 1-33.
https://doi.org/10.1002/j.2379-3988.2012.tb00073.x
[23] Kim, S., Munten, S., Stafford, S., & Kolla, N. J. (2023). Can Mindfulness Play a Role in Building Social-Emotional Capacities among Youth Exposed to Screens? Frontiers in Psychiatry, 14, Article ID: 1165217.
https://doi.org/10.3389/fpsyt.2023.1165217
[24] Lee, E. O., Anson, L. E., Tindol, K. V., & Chirimwami, V. (2022). How Mindfulness Strategies Can Support Social and Emotional Learning Skill Development for Elementary Grade Students with Emotional and Behavioral Disorders. Beyond Behavior, 32, 45-52.
https://doi.org/10.1177/10742956221145198
[25] Mahoney, J. L., Durlak, J. A., & Weissberg, R. P. (2018). An Update on Social and Emotional Learning Outcome Research. Phi Delta Kappan, 100, 18-23.
https://doi.org/10.1177/0031721718815668
[26] Martinsone, B., Supe, I., Stokenberga, I., Damberga, I., Cefai, C., Camilleri, L. et al. (2021). Social Emotional Competence, Learning Outcomes, Emotional and Behavioral Difficulties of Preschool Children: Parent and Teacher Evaluations. Frontiers in Psychology, 12, Article ID: 760782.
https://doi.org/10.3389/fpsyg.2021.760782
[27] Nagpal, M., Lin, T., Park, H., Anderman, E., Bihari, T., Madrid, L. et al. (2024). Technology‐Enhanced Mindfulness‐Based Collaborative Social Reasoning to Improve Adolescents’ Social-Emotional Competencies. Journal of Research on Adolescence, 35, e12971.
https://doi.org/10.1111/jora.12971
[28] Özdoğru, A. A. (2011). Bronfenbrenner’s Ecological Theory. In S. Goldstein, & J. A. Naglieri (Eds.), Encyclopedia of Child Behavior and Development (pp. 300-301). Springer US.
https://doi.org/10.1007/978-0-387-79061-9_940
[29] Rodrigues, M., Sokolovic, N., Madigan, S., Luo, Y., Silva, V., Misra, S. et al. (2021). Paternal Sensitivity and Children’s Cognitive and Socioemotional Outcomes: A Meta‐Analytic Review. Child Development, 92, 554-577.
https://doi.org/10.1111/cdev.13545
[30] Sameroff, A. J., & Seifer, R. (1983). Familial Risk and Child Competence. Child Development, 54, 1254-1268.
https://doi.org/10.2307/1129680
[31] Soto, C. J. (2023). What I Do and What I Can Do: Testing the Convergence and Incremental Validity of Social, Emotional, and Behavioral Skills vs. Traits for Predicting Academic Success. Journal of Research in Personality, 101.
[32] Soto, C. J., Napolitano, C. M., Sewell, M. N., Yoon, H. J., & Roberts, B. W. (2022). An Integrative Framework for Conceptualizing and Assessing Social, Emotional, and Behavioral Skills: The BESSI.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23, 192-222.
https://doi.org/10.1037/pspp0000401
[33] Tea, A., & Ovid, D. (2024). A Model for Emotional Intelligence in Biology Education Research. CBE—Life Sciences Education, 23, es12.
https://doi.org/10.1187/cbe.23-10-0198
[34] Yang, J., Deng, Y., & Wang, Y. (2023). Reciprocal Associations among Social-Emotional Competence,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s in Primary School. Behavioral Sciences, 13, Article No. 922.
https://doi.org/10.3390/bs13110922
[35] Zieher, A. K., Bailey, C. S., Cipriano, C., McNaboe, T., Smith, K., & Strambler, M. J. (2024). Considering the “How” of SEL: A Framework for the Pedagogies of Social and Emotional Learning. Social and Emotional Learning: Research, Practice, and Policy, 3, Article ID: 100030.
https://doi.org/10.1016/j.sel.2024.100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