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比视角下人教版新旧教材文化呈现研究
A Comparative Study on Cultural Representation of New and Old Textbooks from PEP
DOI: 10.12677/ae.2025.1571392, PDF, HTML, XML,   
作者: 季媛媛:浙江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浙江 金华
关键词: 新教材对比研究中华文化文化呈现New Textbooks Comparative Study Chinese Culture Cultural Representation
摘要: 2024年秋季新教材蕴含人文文化特色,融合国际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培养全球文化视野、树立文化自信提供培育的沃土。在新教材的使用背景下对新旧教材文化呈现内容进行对比,以Kachru的同轴圈理论和Moran的文化形式分类为驱动,体察两版教材中文化元素的迁移和渗透,并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指引下观察新教材中文化呈现板块的特点,从文化信息源、文化内容渗透方式和文化呈现方式三个维度来分析如何发挥新教材中文化知识的价值。结果显示新教材中文化多样性显著增加,在以文化实践和文化产品为主的渗透方式基础上新增文化社群,有关中华文化的呈现出现爆发式增长。
Abstract: The new textbooks published in autumn of 2024 bear humanistic and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blending international cultures with fine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thereby providing fertilizer for nurturing a global cultural perspective and fostering cultural confidence. Echoing the application of new textbooks,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cultural representation between the old and new edition was conducted. Driven by Kachru’s Concentric Circles Theory and Moran’s taxonomy of cultural forms, this study examined the approaches of cultural elements to transferring and infiltrating across the two sets, while observing the features of cultural modules in the new textbooks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Compulsory Education English Curriculum Standards (2022 Edition). The analysis focused on three dimensions—cultural information sources, infiltration methods of cultural content, and modes of cultural representation, to explore how to leverage the value of cultural knowledge in the new textbooks. Findings reveal a significant increase in cultural diversity within the new editions, which introduce cultural communities as a new infiltration approach alongside the emphasis on cultural practices and products. Additionally, it has shown the trend of offering more chances to display Chinese culture as its cultural representation has experienced an explosive growth.
文章引用:季媛媛. 对比视角下人教版新旧教材文化呈现研究[J]. 教育进展, 2025, 15(7): 1596-1604. https://doi.org/10.12677/ae.2025.1571392

1. 引言

语言是文化的镜像,同时文化也塑造了语言[1]。当下的叙事话语体系中,讲述中国故事和传播中国力量的需求与日俱增。英语教材中的文化元素已不再桎梏于英美等主流国家的目标语文化,而是转向了世界文化的聚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2年版)》将文化意识定义为对中外文化的理解和对优秀文化的鉴赏,是学生在新时代表现出的跨文化认知、态度和行为选择[2]。因此,关注英语教材中的文化现象,尤其是世界文化,有助于了解不同国家的优秀文明成果,发展跨文化沟通与交流能力,培养学生文化意识,同时加深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和认同,树立国际视野。

教材是传承文化知识、体现国家意志的核心载体,也是文化内容和语言内容呈现最权威的来源[3] [4]。然而在英语教材中,中国文化内容常被边缘化,缺乏系统性和深度。新教材则从中国立场出发,顶层设计文化价值和国家形象,强化中外文化的整体规划[5]。在新课标对文化意识的指导下,本研究运用Kachru同轴圈理论,对比分析新旧人教版初中英语教材的文化呈现,挖掘不同文化圈文化在教材中的传播路径。以文化信息量的变化、文化信息来源以及文化内容的渗透方式为抓手,探究新教材文化板块的改变,为教师文化教学提供指导。

2. 教材文化分析框架

本次教材的文化框架分析以Kachru [6]的同轴圈理论(内圈、外圈和扩展圈)和Moran [7]的文化形式作为基调,结合国内外诸多教材研究者的分析框架[8]-[11]进行分析和重构,在文化信息源上将Kachru的内圈文化编码为目标语文化(以英语作为本族语的民族所代表的文化,比如英美、澳大利亚等国家),同时将没有显著国别标识但是能够确定为目标语文化的一类文化归为目标语文化下的其他文化。将外圈文化细分成国际文化和其他国家文化,其中国际文化是指不存在较为显著的国家或民族背景、没有明显地域差异的文化,而其他国家文化指所有外圈和扩展圈及其他不将英语作为母语的国家文化[9]。由于国内教材的特殊性,原本在Kachru同轴圈理论中被列入扩展圈之列的中华文化,即学习者的母语文化,在本次分类中单独进行处理,可细分为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现代文化[12]

在文化内容的渗透方式层面,参照Moran的文化形式,按照文化产品、文化实践、文化观念、文化人物和文化社群进行编码。教材作为文化信息的载体,以多样化的学习活动为文化传播路径,逐步提升学生跨文化的比较与判断、调适与沟通、感悟与内化能力。按照文化在教材中的呈现形式,可以分为显性呈现维度与隐形呈现维度,向学生输入知识的语篇和专门呈现文化知识板块的呈现形式属于前者,练习(包括选词填空、翻译、讨论题和写作等)和各种学习任务的呈现形式属于后者[10]。综上所述,本研究分析框架基本定型(见表1)。

Table 1. Cultural analysis framework for textbooks

1. 教材文化分析框架

文化信息源

文化内容渗透方式

文化呈现方式(显/隐性)

目标语文化

文化产品

文化语篇(阅读/听力/视频语篇)

母语文化(中华文化)

文化实践

文化知识板块

国际文化

文化观念

图片/引言/单元和课文导语

其他国家文化

文化人物

背景文化信息

文化社群

活动/练习

基于此,本研究问题聚焦于:

1. 文化呈现方面,人教版新旧教材在文化信息源上表现有何异同?

2. 文化呈现方面,人教版新旧教材在文化内容渗透方式上表现有何异同?

3. 文化呈现方面,人教版新旧教材在文化呈现方式上表现有何异同?

研究对象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在2012年和2024年出版的两册七上英语教科书,新教材扉页中明确指出该套教科书有助于“帮助学生培育文化意识,树立国际视野,涵养家国情怀”,体现新教材文化特色的鲜明导向和编写者的独特用意,也彰显新教材的多元文化取向。研究运用Excel工具进行数据收集,并采用文本分析的方法。具体分析步骤如下:首先,全面阅读单元内容,涵盖导读、听力、语音、语法、阅读、练习、项目活动以及拓展阅读等部分,识别并记录其中的文化源信息于Excel表格中,预备单元Starter Unit 1缩略成SU1,正式单元Unit 1编码成U1,以此类推。其次,根据单元主题及其呈现方式,对文化呈现形式进行分类判断。依据Moran的分类,文化产品是满足人类需求的物质成果,如食物、服饰等;文化实践指生活行为方式,如节日习俗等;文化观念涵盖价值观和信仰,影响文化产品与实践;文化人物是特定文化群体的知名个体;文化社群则代表国家/民族层面的文化现象,如黑人文化[10]

Figure 1. Coding diagram of cultural representation

1. 文化呈现编码表示意图

再者,通过文化内容在教材中的位置区分显性文化与隐性文化。最后,对不同呈现载体赋予相应权重,并计算其强度(强度 = 权重 × 频次),以体现呈现方式的差异性。强度的计算遵循教材文化分析框架的二级规定,旨在科学评估不同地域文化在教材中的比重与作用[9]。为提高分析的准确性与可信度,分析前由两位职前教师、一名学科教学专业研究生及一位教授共同确定文化呈现框架。在编码过程中,针对分类不清或存在交叉及强度判定困难的情况,两位职前教师和研究生将进行讨论并达成一致(编码表见图1)。

3. 发现与讨论

根据初步编码结果,发现人教版新教科书文化元素多样,涉及文化的活动丰富,凸显主题引领、问题导向、交际活动驱动的特点,从三个过渡单元到七个正式单元,融合认识自我、自我与家庭、自我和校园、自我和集体,从自我认知向外辐射,契合初中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认知特点,文化元素则巧妙地变成意识载体,自然楔入各个单元主题语境的任务和活动中,在语言输入中促进文化理解能力的发展,在交流和产出中提升文化表达能力,并以听说读写看的形式打造语言文化的温室,实现文化浸润、文化贯穿教学活动和用文化用语来产出的教学。

3.1. 文化信息源的变动

结果显示,在目标语国家文化板块,新旧教材均涉及英美等主流国家的文化,不同的是新教材新增爱尔兰、加拿大等其他内圈国家文化,体现出新教材更注重多元文化的呈现与表达,展现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内涵。例如Unit 2 We’re Family!单元中用温情细腻的笔调呈现了中国与爱尔兰家庭生活的差异和亲情的共性,透过对比视角让学生理解文化的多样性,达到文化尊重与认同的目标,促进文化多样性的交流和“唤起”(call) [13]

就国际文化而言,旧教材中的相关文化内容比重和强度更大,没有明显地域差别的文化居多,新教材在一块内容有所删减和侧重。在其他国家文化上,旧教材存在显著的偏颇现象,几乎没有在这一文化板块上涉足,减少了学生与各民族文化接触的机会,不利于学生文化品格的涵养和文化技能的习得;相比之下,新教材开始把目光着眼于新加坡、南非、芬兰等国家,契合了新时代的英语学习者“不仅要精通中国文化,还要也要通晓世界文化”的发展要求[14]。Unit 1 You and me中以论坛发帖的形式呈现来自新加坡的Pauline Lee的生活,表达对交新朋友的渴望,这种非线性文本的呈现形式采用情景化的手法,并以多模态的图片加文字手法增加文本的真实性和可理解性,让学生切实了解不同国家同龄人生活,拓宽了国际视野、增进文化交融。

在中华文化内容的重视程度上,新旧教材呈现不同姿态(见表2)。教材明确地包括传播中国文化的相关内容和活动,有意识地渗透用英语介绍中国文化的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文化传播的意识和能力[5]。新教材注重中华文化的传播和发展,其强度达到72,强度占比为46.75%,成为呈现强度最大的地域文化。其中现代文化和传统文化颇受关注(强度总和为62),同时在现代文化、革命文化和传统文化的分布上更加均衡,响应了新课标中“教材应以适当的方式介绍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和中华传统教育”的内容。而旧教材更加偏重中华文化中的现代文化,强度占比15.33%,革命文化和传统文化占比较轻。综上所述,新教材规避了“本土文化较少,比重失衡的问题”[15]。不仅如此,新教材还呈现了中国饮食、中国乐器、中国传统节日等的文化内容,也融入了现代生活方式的实践以及传统文化的传承,致力于昭示好中国特色、展示中国形象。

在主题引领上,教材单元设计将中华文化元素自然融入语言学习内容。如Starter Unit 1听力板块通过五星红旗展现中国革命文化,通过VR (虚拟现实)技术引起对现代科技文化的无限遐想与思考,在词汇学习中穿插进对文明进程和生活发展的思考。再如Unit 2听后产出活动里提到的国际象棋和二胡中展现传统文化的魅力,唤起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感知家文化下家人之间的互相关心与爱意,更体现了新教材注重价值观的引导,帮助学生正视传统文化的影响力和培养积极正向的爱好习惯,初步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本理念其实来自于集体文化中以家为单位的共同体中各个成员的发展是休憩相关的文化内涵,从而提升跨文化思辨能力以及用英语讲述中外文化的能力,涵养家国情怀并增强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

Table 2. Comparison table of cultural representation intensity for cultural sources in old and new textbooks

2. 新旧教材在文化源上的文化呈现强度对比表

地域

国家

旧教材

新教材

强度

强度比例

强度

强度比例

目标语国家文化

英国

3

1.09%

11

7.14%

美国

3

1.09%

0

0.00%

爱尔兰

0

0.00%

9

5.84%

加拿大

0

0.00%

3

1.95%

目标语下其他国家文化

119

43.43%

15

9.74%

总计

125

45.62%

38

24.68%

国际文化

99

36.13%

21

13.64%%

中华文化

中国(现代文化)

42

15.33%

42

27.27%

中国(革命文化)

4

1.46%

10

6.49%

中国(传统文化)

4

1.46%

20

12.99%

总计

50

18.25%

72

46.75%

其他国家文化

0

0.00%

23

14.94%

总计

274

100.00%

154

100.00%

3.2. 文化内容渗透方式的呈现

新教材通过优化文化实践的比例结构、创新文化产品的布局、强化中外文化对比视角等策略,构建更为立体多元的文化渗透体系(见表3),为初中英语文化教学提供了优质素材和实施路径。

Table 3. Comparison table of cultural representation intensity for cultural infiltration methods in old and new textbooks

3. 新旧教材在文化内容渗透方式上的文化呈现强度对比表

形式

地域

总强度

目标语国家文化

中华文化

其他国家文化

国际文化

文化产品

9

60

23

36

2

0

11

56

45

152

文化人物

0

0

0

0

0

0

0

0

0

0

文化实践

29

65

45

14

12

0

15

43

101

122

文化观念

0

0

0

0

0

0

0

0

0

0

文化社群

0

0

14

0

0

0

4

0

18

0

总计

38

125

82

50

14

0

30

99

164

274

占比

23.17%

45.62%

50.00%

18.25%

8.54%

0.00%

18.29%

36.13%

100.00%

100.00%

2024年人教版七年级英语上册教材在文化呈现形式上实现了结构性转变,从旧版教材以文化产品为主转向以文化实践为主导的渗透模式。数据显示,新教材中文化实践强度达到101,远超文化产品的45,这一比例调整反映了教材编写者对初中生认知特点和语言学习规律的准确把握。文化实践将文化作为过程教学模式,通过提供各种机会使学习者参与文化学习过程,对文化内容进行讨论和反思,从而培养文化理解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Project的新增是加强文化实践的鲜明体现,每个单元的项目板块都可以设置文化传播任务,如Unit 3为校园一日游设计解说词,从校园建筑的设计特色、教学楼的命名特色以及校训中传递良好校风校貌,展现现代化教育特点。Unit 5的俱乐部海报设计任务中需要涵盖俱乐部名称、成员的日常安排、对招聘者的能力要求、活动开展的时间地点和联系方式等具体信息,在呼应多彩的社团活动同时,体现新时代学生健康生活的观念,更锻炼学生的实践和合作精神。这些基于真实生活场景的文化实践设计,将语言学习与文化表达有机结合,使抽象的文化具象化为可观察、可讨论的具体行为,不仅降低任务的复杂性,做到了让学生易于理解、有话可说,而且增强课堂的互动性和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产出欲望。

在文化产品方面,新教材进行了战略性调整,改变了旧版教材过度侧重目标语国家文化产品的倾向,构建了以中国文化为主体、多元文化并存的产品体系,在呈现上表现出中外平衡和古今融合的特点。文化产品是最容易认知的文化的物质形态,也是文化教学最直接的内容[10]。教材在保留英国大本钟、新加坡鱼尾狮等代表性外国文化产品的同时,大幅增加包括Beijing Roast Duck、Erhu、Chinese Chess、the Great Wall等在内的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产品。比起简单的罗列,这些文化产品自然而然地融进单元主题。且双栏形式并置中外著名地标,诸如长城与鱼尾狮,这有益于帮助学生跳出自身文化圈子,从目标语言的视角去思考问题、认识世界[16],在理解与表达、尝试与调整中形成包容与开放的心态,并在感知与热爱、欣赏与体会中体认文化身份并主动尊重他国文化[17]。此外,文化实践、文化产品和文化社群在新教材中实现了联动反应,这种处理方式超越符号化的文化呈现,在理解文化形成的群体基础和社会语境里探索文化,能够使学生深入到文化认同的建构之中。如在Unit 5 Fun clubs中阅读文本We want you的宣传海报里,不仅呈现了中国特色美食的文化产品,又展现了烹饪学习的文化实践,同时也揭示了背后的cooking club这一文化社群,形成了三位一体的文化渗透模式,揭示文化的立体性。

同时文化语篇进行多元文化呈现与比较,能够帮助学生以对比、分析、综合等思维方式对文化现象进行鉴别,增加文化体验并形成自我价值判断,提高文化感知力、欣赏力和鉴别力。新教材尤其增加显性教授传播中华传统文化方法的内容,如在介绍Li Xin一家的爱好时,二胡(Erhu)文化和中国围棋(Chinese chess)文化映入眼帘,更有意思的是这种文化潮已经突破代际的隔阂,传统文化的热爱已经从长辈的情怀(Li Xin’s grandpa)传递到小辈(Li Xin)的兴趣手中,让传统文化不再是博物馆里沉睡的展品,也不只是长者休闲娱乐的专利。因此,在新教材的文化现象呈现中表征出独特的跨文化趋势,即跨文化交际中介绍传统文化由笼统转向具体,且自然融合到介绍家庭、谈论科目爱好、庆祝生日等日常交际活动中,开始传递文化是多维立体而不是平面的意识,从而使传播中华文化的语言从被动转向主动,增强教材使用和文化传承的主人翁意识。

3.3. 文化呈现方式的变化

新教材中中国文化的呈现方式最为丰富多样,以文化语篇、图片或引言、背景文化信息形式体现出来,呈现分布范围广、类型多样的特征。语篇在传递文化意涵,引领价值取向,促进思维发展,服务语言学习、意义理解与表达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2],因而成为承载文化的主要载体之一,主要通过主题、内容、文体结构、语言特点、作者观点等构建文化单元体、传递文化内涵和育人价值。新教材有意增加和中华文化相关的听力语篇、阅读语篇和视频语篇内容(强度为32),以显性方式强调了对母语文化的重视(见表4)。活动是传播文化精神、检验文化知识和促成文化输出的直接形式。在增进文化表达和文化理解的活动中,学生能够逐步增加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和欣赏,结合已有的知识背景和经验培育文化素养、陶冶文化情操,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力,为塑造中国形象、传播中国声音发挥应有的作用。

Table 4. Comparison table of cultural representation intensity for modes of cultural representation in old and new textbooks

4. 新旧教材文化呈现方式的强度对比表

方式

地域

目标语国家文化

中华文化

其他国家文化

国际文化

文化语篇

38

10

32

0

21

0

15

20

图片/引言

0

2

2

0

2

0

0

4

背景文化信息

0

1

3

0

0

0

0

0

活动 /练习

文化表达

0

38

27

23

0

0

0

39

文化理解

0

4

24

2

0

0

0

8

语言练习

0

37

0

14

0

0

0

19

总计

38

92

88

39

21

0

15

90

占比

23.46%

41.63%

54.32%

17.65%

12.96%

0.00%

9.26%

40.72%

具体而言,新教材改变了旧教材中以呈现目标语文化的文化语篇为主的呈现方式,在新教材的多个单元主题下,可以发现直接对比中外文化异同的语篇,Unit 6的Reading Plus中对比Wenwen’s mother和Colin’s father的生活作息,体现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职业价值观。Unit 7直接对比了中外生日庆祝方式,课后练习的思维导图中有意识地提炼出生日的共性庆祝方式,模糊化国别的差异,这一编排体现文化对比不是为突显差异,而是帮助学生建立“文化差异无优劣”的用意。在多种交际情景中传递文化、展现不同的语言策略,能够培养学生的发现技能。而对比中华文化和其他国家文化能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发现技能,并在分析、比较、解读和无偏见的评价过程中,深入理解并不断反思文化现象[18],帮助学生领会相对陌生的国外文化,促进学生对世界的理解[19]

此外,在活动/练习中,新教材改变了旧教材中以目标语文化的表达为主的活动,变成以中华文化为主,如新教材中,除了单一的文化表达如“Introduce your school to a foreign friend”,还增加了多元文化表达如“How different is your school day from Timo’s?”“Compare yourself with Pauline and Peter.”等。新教材中还出现了三处以中国文化为背景文化信息的内容,为学生进行语言的输入和输出创设情境,充分发挥英语学科的文化育人作用。文化知识的学习不限于了解和记忆具体的知识点,更重要的是发现、判断其背后的态度和价值观,而这种隐性呈现方式与新课标中的理念不谋而合。

4. 启发与建议

就我国的英语教学环境而言,获取文化知识和培养文化意识最为便捷的途径应该是使用教材[20]。结合教材的文化教学必须要考虑当下的教育环境、国家的外交动向、学生的兴趣点以及课程的教学目标。在课程标准引领下培育学生文化素养的教学应该通过单元整体教学构建文化学习场域,借助文化活动促进思维发展,并依托教学评一体化机制深化文化理解。

4.1. 注重单元整体教学,整合文化知识形成文化圈,构建文化学习氛围

单元整体教学的实施关键在于主题语境的深度开发。以Unit 7 Happy Birthday为例,教师通过设置“理解–探索–尊重–回归”的教学流程,引导学生从庆祝方式的表层差异,逐步深入到文化内涵的探究。教学环节设计注重多维度对比:既包含中国西北与东南地区的内部差异比较,也涉及中外生日习俗(比如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或者其他以英语作为二语甚至是三语的国家)的跨文化分析。通过生日面与蛋糕等文化符号的解读,帮助学生建立“形式差异–价值共性”的认知框架,最终在贺卡写作实践中实现文化表达能力的提升。这种教学设计将语言训练与文化理解有机融合,使学生在掌握语言形式的同时,形成对文化多样性的理性认知,让学生充分感受文化的多样性和节日背后的人文底蕴的同时,培养积极的文化情感。

4.2. 发挥文化活动的交际作用,建立文化结点,促成低阶向高阶的文化思考

文化活动的设计强调真实情境中的交际实践。Unit 5 Fun Clubs的项目式学习通过海报设计与评比,创设了真实的语言运用场景,有意识地为学生创设主动参与和探究主题意义的情境和空间,让学生成为意义探究的主体和积极主动的知识建构者[2]。教师可以通过展示国内外社团案例拓展学生视野,引导其结合个人兴趣进行创意表达。Unit 3的2a和3c练习中关于中英教室布局比较可以在翻译全文的基础上,联合美术老师开展双课双师跨学科学习,用素描或者油画手法画出两种教室的布局,并学会用介词来描述画面。这类活动设计遵循“做中学”理念,将抽象的文化知识转化为具体的实践任务,在降低认知难度的同时,增强了学习的趣味性和参与度。学生在完成项目任务的过程中,自然实现了从文化认知到文化表达的思维跃升。

4.3. 遵循教学评一体化的教学路径,培养文化视角,在动态和差异化的反馈中增强文化素养

教学评价环节注重多元反馈机制的建立。以Unit 2 We’re Family的项目教学为例,教师通过追问策略引导学生思考家庭文化背后的深层价值。在探讨家庭成员爱好时,补充介绍国乒、二胡、古筝等文化元素,既丰富了课堂内容,也强化了文化认同。家庭树的呈现中教师带领学生应用元认知支架、语言支架和内容支架围绕汇报内容(包括年龄、外貌、性格、爱好等要点)、语言(正确使用一般现在时)、情感(适时表现对家人的爱和对家文化的认同)等维度进行小组自评、组间互评与师评,通过多维度反馈帮助学生完善认知,及时弥补知识漏洞和加深文化视角的深度和广度,在动态、阶梯性和颗粒度饱和的反馈中形成对自我文化价值观的全面认识,树立问题意识并提高问题解决能力。在实施过程中,教师特别注意避免文化刻板印象,通过展示文化的交融性和跨界性,培养学生开放包容的文化心态。

整体而言,有效的文化教学需要构建“目标驱动–活动促成–评价检验”的闭环系统。教师应当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文化元素,通过主题整合、实践体验和多元评价等方式,使文化学习既符合语言教学规律,又能达成素养培养目标。在这个过程中,既要注重中外文化的对比分析,也要关注文化现象的当代解读,最终帮助学生建立兼具文化自信与国际视野的价值观体系。

5. 总结

新教材蕴含鲜明的民族元素,较之旧版人教版教材添加更多的国际文化和中华文化,表现对多元文化的重视,在文化渗透方式中开始关注文化社群的地位和作用,并且形成聚焦目标语国家和中华文化等多元文化对比的文化语篇和活动,但是国际文化和其他国家文化的相应练习与篇章的缺位成为一个缺憾。教师针对教材文化呈现的特点可以增补文化语篇、改编文化活动、开展综合性文化项目等手段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更重要的是,主动逃离“只有跨文化现象出现才能体现文化”的陷阱,对标课标中文化知识内容要求的三级表述,深刻领会文化知识的概念和内涵,加强自身的文化意识。

参考文献

[1] 郭佳鑫, 马洁.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等外语教育的价值、目标及路径[J]. 外语教学, 2023, 44(4): 63-68.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 [S].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22: 5, 48, 50.
[3] 雷浩. 素养本位的教师教材使用层级互动模型建构[J]. 课程∙教材∙教法, 2024, 44(7): 20-28.
[4] Shardakova, M. and Pavlenko, A. (2004) Identity Options in Russian Textbooks. Journal of Language, Identity & Education, 3, 25-46.
https://doi.org/10.1207/s15327701jlie0301_2
[5] 郭宝仙. 新时代英语教材的文化使命及其实现路径[J]. 课程∙教材∙教法, 2020, 40(9): 102-107.
[6] Kachru, B.B. (1985) Standard, Codification and Sociolinguistic Realism: The English Language in the Outer Circle. In Quirk, R. and Widdowson, H., eds., English in the World: Teaching and Learning th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1-34.
[7] Moran, P.R. (2009) Teaching Culture: Perspectives in Practice.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45-103.
[8] Keles, U. and Yazan, B. (2020) Representation of Cultures and Communities in a Global ELT Textbook: A Diachronic Content Analysis. Language Teaching Research, 27, 1325-1346.
https://doi.org/10.1177/1362168820976922
[9] 张虹, 李晓楠. 高中英语教材文化呈现研究[J]. 外语教育研究前沿, 2022, 5(4): 42-52+92.
[10] 张虹, 李晓楠. 英语教材文化呈现分析框架研制[J]. 中国外语, 2022, 19(2): 78-84.
[11] 张虹, 常文哲, 苏晓俐. 中德英语教材文化呈现比较研究[J]. 外语研究, 2024, 41(2): 72-79.
[12] 张虹, 于睿. 大学英语教材中华文化呈现研究[J]. 外语教育研究前沿, 2020, 3(3): 42-48+91.
[13] 蒋洪新. 新时代外语教育改革的几点构想[J]. 外语界, 2019(1): 13-16.
[14] 刘道义, 葛炳芳. 立足国情、继往开来、守正创新: 人教版义务教育英语新教材的编写理念、亮点及实施建议——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研究员、编审刘道义访谈[J]. 教学月刊(中学版), 2024(6): 3-9.
[15] 刘艳红, Lawrence Jun Zhang, Stephen May. 基于国家级规划大学英语教材语料库的教材文化研究[J]. 外语界, 2015(6): 85-93.
[16] 胡壮麟. 语言学教程[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9: 139.
[17] 郝俊勇. 英语文化意识教学的内涵、价值与实施路径[J]. 课程∙教材∙教法, 2023, 43(6): 119-124.
[18] 郑晓红. 跨文化交际视角下的教材评价研究——与Michael Byram教授的学术对话及其启示[J]. 外语界, 2018(2): 80-86.
[19] Forman, R. (2014) How Local Teachers Respond to the Culture and Language of a Global English as a Foreign Language Textbook. Language, Culture and Curriculum, 27, 72-88.
https://doi.org/10.1080/07908318.2013.868473
[20] 胡明珠. 中学英语教学所涉文化知识类别及其呈现[J]. 教学与管理, 2016(36): 88-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