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力量参与体育课后延时服务的价值及困难阐析
Value and Challenges of Social Entities’ Participation in After-School Sports Programs
摘要: 通过引入企业、非政府组织(NGO)以及其他社会组织参与体育课后延时服务,旨在丰富学生的体育活动,提升体育教学的效果,以及响应当前教育对多样化和个性化需求的呼声。研究指出,社会力量的参与带来了以下主要价值:增强学生体质健康,丰富教育资源,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推动体育产业的发展,以及促进家校社会的紧密合作。然而,社会力量参与体育课后延时服务同时也面临若干困境,包括资源整合的困难、质量监管的挑战、经费筹措的问题以及法律法规的不完善等方面。通过对这些价值和困境的分析,提出了一系列针对性的建议和对策,包括加强政策支持、优化资源配置、建立健全的质量监管体系以及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等,旨在促进社会力量参与体育课后延时服务的健康发展,最终实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提升体育教育质量的目标。
Abstract: Introducing enterprises,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 (NGOs), and other social entities into after-school sports programs aims to enrich students’ physical activities, enhance physical education outcomes, and address the growing demand for diversified and personalized education. The study identifies key values of such participation: improving students’ physical health, enriching educational resources, fostering personalized development, advancing the sports industry, and strengthening collaboration among schools, families, and communities. However, this engagement faces challenges including resource integration difficulties, quality supervision issues, funding constraints, and inadequate legal frameworks. Based on value-challenge analysis, targeted recommendations are proposed: strengthening policy support, optimizing resource allocation, establishing robust quality supervision systems, and refining relevant regulations. These measures aim to facilitat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social entities’ participation in after-school sports programs, ultimately promoting students’ holistic development and elevating physical education quality.
文章引用:马林, 刘玉莲, 吕寻金. 社会力量参与体育课后延时服务的价值及困难阐析[J]. 体育科学进展, 2025, 13(4): 340-345. https://doi.org/10.12677/aps.2025.134048

1. 前言

2021年7月《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政策提出,各校应保证课后服务时间,推行课后服务“5 + 2”模式,即学校每周5天都要开展课后服务,每天至少开展2小时[1]。“双减”涉及1.56亿中小学生,1000余万教师,90%的学生参加了课后服务,这对学校体育的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挑战。意见还提出要“支持社会力量进入学校,丰富学校体育活动”和“支持社会体育组织为学校体育活动提供指导,普及体育运动技能”[2]。在此前,中共中央和国务院联合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也提出“有条件的地区可以与相关专业机构等社会力量合作向中小学提供体育教育教学等服务”[3] (社会力量:是能影响社会发展的,除了政府部门及相关事业单位外的自然人与法人,应当包括非营利组织、企业与个人。如:体校的专业教练以及优秀退役运动员拥有扎实的专业技能和教学经验,他们是社会力量中的重要成员[4])。因此,社会力量正在逐渐成为学校体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媒介,充分发挥社会力量作用,有利于加强各主体之间的协同发展,为学校体育进步,学生体质提升奠定实质性的动力基础。

研究目的

研究社会力量参与体育课后延时服务的价值及困境,探索社会力量参与对提升学生体质健康、丰富体育教育资源等方面的正面影响,以及如何通过这种合作模式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利用。诊断合作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如资源整合难题、质量监管挑战和经费筹措问题,并基于此提出有效的解决策略和建议。为政府和教育管理部门提供决策支持,帮助学校和社会力量之间建立更有效的合作关系,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通过这项研究,我们不仅能够更好地认识到社会力量参与体育课后延时服务的重要性和复杂性,也能为实现高质量体育教育提供科学、实用的策略和建议,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整体进步。

2. 社会力量参与对体育课后延时服务的价值

国内诸多地区已经开始了社会体育俱乐部进校园的有益探索,例如青岛市教育局通过政策文件规范俱乐部进校园、四川绵阳市教育体育局推进社会体育机构进入学校等,社会体育俱乐部弥补学校体育资源不足的作用日益凸显[5]。社会力量参与体育课后延时服务的价值特殊性相比于学校自身的体育教育,突出表现在新颖的课程内容、师资的有效补充、丰富的社会资源、科技的创新融入和强大的竞赛平台等[6]。这些特殊性不仅丰富了学校体育教育的内容和形式,还拓宽了学生体育活动的视野,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

2.1. 学生层面

2.1.1. 资源多样性与自主选择性

社会力量,如企业、非政府组织、体育俱乐部等,通常能够提供学校难以单独获得的资源。这些资源包括先进的体育设施、专业的体育器材,以及额外的资金支持。这种资源的引入为学生提供了更高质量的体育训练条件和体验,使他们能够接触到更加专业和多样化的体育项目。另外,社会力量的参与不但能拓宽体育服务内容,打破年级、班级界限,以学生兴趣为依据,提供学生需要的、喜欢的体育课程,进而激发学生参与体育的热情,帮助青少年养成终身体育习惯[7]

2.1.2. 专业化训练

社会力量往往能够提供专业的教练和运动员来指导学生,这些专业人士拥有丰富的训练经验和专业知识,能够为学生提供更为精准和科学的训练指导。这种专业化训练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运动技能,还能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运动观念,避免运动伤害。

2.1.3. 实践与竞赛机会

学校设置教练员岗位可以为青少年体育赛事体系的建构提供专业技术资源[8]。与学校相比,社会力量能够提供更广泛的竞赛和实践机会。通过参与社会组织的比赛和活动,学生不仅能够将所学的体育技能付诸实践,还能在竞赛中学习到如何面对挑战、如何与人合作,这些经验对于学生的个人成长极为宝贵。

2.1.4. 社交网络的扩展

参与社会力量组织的体育活动,学生能够接触到来自不同学校、不同背景的同龄人,这有助于他们拓宽社交圈,建立更广泛的社交网络。这种社交经验不仅丰富了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还有助于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和社会适应能力。

2.2. 学校层面

2.2.1. 专业知识与经验共享

社会力量,尤其是专业体育组织和个体,拥有丰富的体育知识和经验。他们的参与可以为学校带来最新的体育科学理论、训练方法和健康管理知识,为师生提供专业化的指导和咨询,提升学校体育教学和训练的专业水平。如:引进优秀教练员,不仅可以有效补强学校体育师资力量,也可为提升学校体育竞技水平、建设体育特色项目学校发挥优势作用[8]

2.2.2. 教学模式的创新

社会力量的参与可以促进学校体育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创新。通过引入新的体育项目、采用科技手段进行体育教学以及开展体验式和探索式的体育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体育教学效果。

2.2.3. 校外合作网络的构建

社会力量的加入有助于学校构建起校外合作网络,包括与企业、非政府组织、体育俱乐部的合作。这种网络不仅能为学校带来资源和信息,还能提高学校的社会声誉和影响力,为学校的长远发展开辟新的可能性。

2.2.4. 社会实践平台的搭建

社会力量参与的体育项目通常涉及比赛、演出、公益活动等,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社会实践机会。通过参与这些活动,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和技能应用于实践,增强体育学习的实践性和应用性。

2.3. 社会层面

社会力量在体育课后延时服务中的参与,对于提升公共健康、增强社区凝聚力、培养社会责任感、推动经济发展、提升教育公平等方面,都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价值,对社会的持续发展和进步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2.3.1. 促进公共健康的提升

通过支持学校体育活动,社会力量有助于提高青少年的体质和健康水平,这对于预防青少年肥胖、提升整个社会的健康意识和生活质量具有重要作用。长期来看,这有助于减轻公共卫生系统的负担,降低因生活方式疾病导致的医疗成本。

2.3.2. 增强社区凝聚力

社会力量通过参与学校体育活动,能够促进学校与社区的互动,加强社区成员之间的联系。体育活动作为一种社会活动,能够聚集不同背景和年龄层的人们,通过共同的兴趣和目标促进社区内部的交流与合作,增强社区的凝聚力和归属感。

2.3.3. 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社会组织和企业通过参与体育教育,展现其对公共福祉的承诺和支持,这不仅提升了自身的社会形象,也激励其他企业和个人参与社会服务活动。此外,体育活动中的团队精神、公平竞争等价值观的培养,对于青少年形成积极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至关重要。

2.3.4. 推动经济发展

社会力量的参与还能带动相关体育产业和服务业的发展,如体育用品销售、体育场馆建设和运营等。这些活动不仅创造就业机会,还能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同时,成功的体育活动和项目还能吸引更多的投资和旅游收入,进一步推动经济增长。

3. 社会力量参与对体育课后延时服务的困境

由于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教育理念差异,社会力量复杂性以及政策因素等原因,导致社会力量参与学校体育发展的推广过程中出现诸多问题。

3.1. 资源配置不合理

社会力量提供的资源往往基于其自身的能力和偏好,而非学校和学生的实际需要。这可能导致高端设备和资金投入到对学生帮助不大的领域,而忽视了基础体育设施的改善或是更为普及的体育项目的支持。此外,资源配置过程中缺乏有效沟通渠道和评估机制,使得资源分配不透明、效率低下。

3.2. 管理和监督机制的缺失

缺乏专门的管理和监督体系来确保社会力量参与的体育项目能够符合教育标准和安全要求。这一问题表现在没有明确的质量控制标准、缺少定期评估和监督流程,以及在出现问题时缺乏快速有效地应对和调整机制。因此,虽然有外部资源的加入,但学校往往难以保证这些资源的有效和安全利用。

3.3. 质量控制难题

课后服务与体育课的性质本身存在不同,因而评价指标与体系也不能一概而论[9]。社会力量参与提供的服务和项目多样化,但由于缺乏统一的质量标准和评估机制,服务的质量良莠不齐。一方面,部分项目可能因为教练资质不足、训练方法过时等原因,难以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另一方面,服务提供过程中可能存在安全隐患,增加了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风险。

3.4. 不同类型社会力量参与体育课后延时服务面临差异化困境

体育俱乐部受限于营利属性与教育公益目标的内在张力,在专业化服务供给与普惠性课程覆盖间难以平衡;非政府组织因资源依赖性强、师资稳定性不足,导致服务可持续性和专业化水平受限;企业主体易陷入商业推广诉求与教育本位需求的冲突,资源投放常偏离基层实际需求,引发公众对“校园商业化”的质疑;退役运动员虽具备专业素养,却因教学资质缺失、职业发展路径不明及待遇保障缺位,难以系统性融入教育体系。几类主体困境折射出当前协同机制在目标统合、资源配置与制度保障层面的结构性短板[9]

3.5. 社会参与度不足

制度空间影响着社会力量参与学校体育发展的自由度和积极性[10]。尽管政府和教育部门鼓励社会力量参与体育教育,但实际的参与度仍然不高。这一问题的原因包括社会力量对体育教育投入的回报预期不明确、缺乏足够的激励政策来鼓励企业和个人投入、公众对于体育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不足,以及参与体育教育的渠道和机制不够完善等。对于这些困境,需要政府、教育部门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通过完善政策制定、加强资源管理和质量监督、提升社会参与的吸引力和便利性,来促进社会力量在体育课后延时服务中的有效参与和贡献。

4. 实施路径

4.1. 加强政策支持是激发社会力量参与动力的关键前提

针对当前社会力量参与积极性不足、回报预期不明以及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需要构建多层次、精准化的政策激励体系。这包括为积极参与体育课后服务的企业和非政府组织提供实质性的税收减免或财政补贴,例如参考青岛的成功模式;设立专门的荣誉表彰机制,提升参与主体的社会美誉度和品牌价值;建立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的结对帮扶机制,在政策中明确规定资源向薄弱学校倾斜的比例;同时,鼓励地方政府因地制宜开展创新合作模式试点(如政府购买服务),并建立容错和经验推广机制,为政策落地提供实践基础和创新空间。

4.2. 优化资源配置的核心在于建立需求导向的高效匹配机制,解决资源错配和结构性矛盾

针对社会力量提供的资源可能偏离学校实际需求、高端设备闲置而基础不足的问题,应着力构建数字化对接平台,让学校能清晰发布师资、器材等具体需求,社会力量可针对性响应,政府则负责监管匹配效率,类似四川绵阳的实践经验[11]。同时,需开发科学的动态评估模型,根据学生规模、项目普及度等因素合理分配资源权重。此外,探索资源循环利用模式至关重要,例如实施企业捐赠器材“学校所有、多校共享”的机制,或建立区域性的体育器材共享中心,最大化资源利用效率,减少重复投入和浪费。

4.3. 建立健全的质量监管体系是保障服务安全与效果的生命线

面对监管标准缺失、服务质量参差不齐以及安全隐患等严峻挑战,必须构建覆盖准入、过程和效果的全链条监管框架[12]。在准入环节,严格审核社会机构的资质,确保核心教练员持有专业证书且无不良记录。在服务过程中,要求学校定期提交包含安全记录(如学生受伤率)和服务满意度的反馈报告,教育部门进行随机抽查。在效果评估上,将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的进步幅度、体育兴趣课程的参与率等作为硬性指标进行年度考核,正如研究中指出的需建立区别于常规体育课的评价体系。同时,积极引入技术手段赋能监管,如利用人工智能系统监测训练动作规范性、预警高风险环节,并探索运用区块链技术对关键信息(合同、资质)进行存证,确保过程透明、可追溯。

4.4.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是为各方参与提供稳定预期和权责保障的基石

针对当前法律法规不完善导致的责任边界模糊、纠纷处理机制缺失等困境,亟需在法律层面进行明确和细化[13]。推行由政府和社会机构共同分担保费的“体育课后服务险”,为意外风险提供托底保障。涉及的相关主管部门应明确规定服务内容、质量标准、退出机制(如质量不达标需限期整改否则终止合作)等核心条款。此外,还需重视知识产权保护,确保社会力量开发的专属课程方案能通过著作权登记等方式获得法律保护,防止其创新成果被无序复制,维护其持续投入的积极性。

5. 总结

在双减与体教融合的政策背景下,学校体育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任务逐渐加剧,社会力量参与体育课后延时服务实质上能够产生许多机遇,在国家政策的推动下,社会力量参与学校体育发展亦是体育事业改革和学校体育改革的现实需求[13]。虽然有些地区已经有了成功的案例,且具有较为成熟的合作模式,但在全面推广过程当中仍然会面临诸多障碍。只有通过不断因地制宜的改革挖掘,才能够更好地认识到社会力量参与体育课后延时服务的重要性和复杂性,从而为校社合作提供科学、实用的策略和建议。

NOTES

*通讯作者。

参考文献

[1] 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EB/OL].
https://www.gov.cn/zhengce/2021-07/24/content_5627132.htm, 2021-07-24.
[2] 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联合印发《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EB/OL].
https://www.gov.cn/xinwen/2020-09/21/content_5545376.htm, 2020-09-21.
[3]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EB/OL].
https://www.gov.cn/gongbao/content/2020/content_5554511.htm2020第30号, 2020-10-30.
[4] 杨港晨. 社会力量参与体教融合的模式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武汉: 武汉体育学院, 2022.
[5] 中国体育报. 打造“青岛模式”探索体教融合新途径[EB/OL].
https://www.sport.gov.cn/n20001280/n20067626/n20067808/c23756804/content.html, 2021-11-23.
[6] 夏贵霞, 舒宗礼. 政府购买服务视角下社会力量参与学校体育发展的现实基础与路径选择[J].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19, 53(12): 5-10.
[7] 李彦龙, 常凤. “双减”政策下我国中小学课后延时体育服务时效与保障[J]. 体育学研究, 2022, 36(2): 33-40.
[8] 张瑞林, 牛群. 学校教练员赋能学校体育发展: 价值取向、机制建构及实践路向[J].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2023, 39(4): 1-8, 19.
[9] 王瀚, 马超. 社会力量参与青少年课后延时体育服务的优化路径[J].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023, 31(5): 83-86.
[10] 潘雯睿. 体教融合背景下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创新发展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宜昌: 三峡大学, 2023.
[11] 汪兰. 汪晓赞《体教融合视域下学校体育课后服务的现实困境与破解之道》[J]. 体育学刊, 2023, 30(1): 1-7.
[12] 王宗平, 杨国庆. 社会力量进校园: 体教融合的实践梗阻与制度调适[J].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22, 56(11): 5-12.
[13] 赵毅. 学校体育安全责任立法研究: 基于社会力量参与的视角[J]. 体育与科学, 2021, 42(6): 88-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