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GC视域下德育评价体系的量化与人文价值的平衡路径探析
An Exploration of the Balanced Path between the Quantification of the Moral Education Evaluation System and Humanistic Valu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IGC
DOI: 10.12677/ces.2025.138562, PDF, HTML, XML,   
作者: 杨 丽:昆明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云南 昆明
关键词: AIGC德育评价体系量化人文价值AIGC Moral Education Evaluation System Quantification Humanistic Values
摘要: 随着国产AI大数据模型迅速发展,AIGC全面覆盖教育领域是未来的发展趋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为立德树人的关键,它与数字技术的融合已成为必然。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如何进行德育评价,如何在评价体系中平衡人文价值,给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带来了新的挑战,为有效应对技术伦理挑战,急需构建教育伦理体系和德育评价体系,合理平衡德育的量化与质化指标,构建多元主体协同的德育评价新生态,注重情感交流,培养健全人格,提升人文素养,使思想政治教育在技术浪潮中坚守育人的初心,完善价值引导与道德塑造路径,保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现现代化转型,实现马克思主义道德教育质量的提升与德育人文价值的复归。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domestic AI big-data models, the full-scale coverage of the education field by AIGC is the future development trend. As the key to cultivating people with virtu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has inevitably integrated with digital technology.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how to conduct moral education evaluation and how to balance humanistic values in the evaluation system pose new challenges to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ubject and objec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o effectively address the challenges of technological ethics, it is urgent to construct an educational ethics system and a moral education evaluation system, reasonably balance the 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indicators of moral education, build a new ecosystem of moral education evaluation with the collaboration of multiple subjects, emphasize emotional communication, cultivate sound personalities, and enhance humanistic qualities. This enable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o adhere to the original intention of educating people in the wave of technology, improve the paths of value guidance and moral shaping, ensure the modern transform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ork, and achieve the improvement of the quality of Marxist moral education and the return of the humanistic values of moral education.
文章引用:杨丽. AIGC视域下德育评价体系的量化与人文价值的平衡路径探析[J]. 创新教育研究, 2025, 13(8): 15-20. https://doi.org/10.12677/ces.2025.138562

1. 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以信息技术、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兴科技快速发展,大大拓展了时间、空间和人们认知范围,人类正在进入一个‘人机物’三元融合的万物智能互联时代。”[1]在新的AIGC时代背景下,国家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有更高的期待,教育者需要重视推进德育教育有序开展,更需要保证德育教育效果持续提升,而德育的效果如何衡量,如何规避AIGC时代德育评价体系失衡,需尊重学生的情感与人格,重视在德育教育中渗透人文关怀,这是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贯彻以人为本理念的重要体现,也是培养国家所需要的能堪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重要手段。

2. 问题初探:传统德育评价范式在AIGC时代的适用性危机

“德育评价是人们依据一定的评价标准,通过科学的方法和正确的途径,多方面搜集资料并对德育活动和效果作出价值判断的过程”[2]。学生德育效果评价是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养,也是评价工作者根据一定的评价标准,对德育工作及其效果作出价值判断的过程[3]。AIGC时代德育评价可以通过收集数据根据模型来多方面开展,给德育工作带来便捷的同时,在教育的过程中也会面临着人文价值的缺失,使德育效果数据化,这与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背道而驰。

2.1. 德育评价量化导向与人文本质的割裂

AIGC量化评价会忽视道德情感、价值观内化。思想政治教育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途径,而道德教育评价对学校教育具有导向作用,是教育评价的关键环节,对于推动学生品德增值性发展、实现学校人才培养目标以及引领整个教育体系更新有着重要意义。德育评价体系在AIGC的影响下,出现 “唯教师”“唯考试”“唯数据”等问题,使受教育者偏离了道德情感,导致教育过程过于注重结果而忽视了学生的道德体验和情感发展,这种偏离可能造成学生在道德认知与行为实践之间相互脱节,削弱德育的实效性,因此,亟需构建一个更加科学、全面的德育评价体系,以平衡技术应用与人文关怀,确保德育评价能够真正促进学生的道德成长和人格完善,引领教育体系向着更加注重立德树人的方向发展。德育的培育它难以通过具体的数字和量化指标来直接呈现,更像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内在品质。比如,一个学生是否具备同情心、责任感,是否认同并践行公平、正义等价值观,这些在传统量化评价体系中很难被捕捉和衡量。

AIGC技术“数据至上”倾向对德育质性评价的挤压。在教育领域AIGC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着评价体系,然而,这一技术变革在为教育评价带来诸多便利的同时,也加剧了“数据至上”的倾向,对德育质性评价形成了明显的挤压,AIGC技术擅长处理和分析结构化数据,能够快速生成量化指标,如学生的学习成绩、出勤率等,这种量化优势使得教育评价逐渐向易于量化的指标倾斜,德育的核心在于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等难以量化的质性方面,在“数据至上”的浪潮中,这些感性元素容易被忽视或边缘化,如,数据德育评价体系可能会过分依赖学生的考试分数来衡量其品德发展,而忽略了学生在日常行为中的诚实、友善、合作等品德表现,这种倾向对德育质性评价的挤压带来了诸多负面影响,它导致德育评价的片面化,仅凭量化数据难以全面反映学生的品德成长,可能会使一些品德优秀但在量化指标上不突出的学生被低估;它还阻碍了德育评价方式的创新,由于过于注重数据,教育者可能忽视了对德育质性评价方法的探索和应用,如观察法、访谈法、作品分析法等,其次,它还破坏了德育评价的生态,当“数据至上”成为主导,学校的教育氛围可能会变得功利化,教师和学生都可能为了追求量化指标而忽视德育的真正价值。

2.2. 德育“数据化”与“人性化”的矛盾冲突

AIGC融入德育教育中,德育评价可能会导致“数据化”与“人性化”的矛盾冲突。智能数据化优势为德育评价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便利,通过收集、分析学生在校园内外的道德行为数据,生成详尽的量化数据指标,这些数据能为德育评价提供客观依据,使教育者可以更精确地了解学生的道德行为发展情况。但过度依赖数据化评价可能导致道德“数据化”的倾向,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们的道德品质不仅是外在行为的表现,更包含了社会关系、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复杂的因素,运用AIGC技术进行德育评价只能关注到可被数据检测捕捉的行为,而难以衡量和评价学生内在的道德情感、道德思考以及道德动机,这容易忽视学生的个体独特性和个性差异,将所有学生“一刀切”,置于同一套标准化的德育评价体系数据指标来评判学生的道德水平,会导致教育者在进行道德教育时,过于关注那些能够被量化的行为,忽视学生正真的道德品质学习及形成过程,无法了解学生在道德发展过程中的需求、困惑和潜力。去“人性化”的道德评价还可能对学生的发展产生消极影响,学生会为了获得德育评价高分,为了追求良好的道德评价数据表现而故意迎合评价标准,而不是真正的出于内心的对于道德认同和自觉,这种功利化的道德行为会导致学生在没有道德体系监督的情况下,道德行为无法正真得到有效的迁移和内化,学生难以形成长期稳定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2.3. AIGC技术应用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适配性困境

AIGC技术基于海量数据训练数据投喂,但数据易含偏见,生成内容价值会出现偏差,这与立德树人的目标相悖,AIGC应用需技术、硬件、网络指导,经济发达的地区更易获取数据资源,这会加剧教育差距,阻碍教育公平,算法存在偏见,如资源分配、机会推荐不公平,违背立德树人面向全体学生的理念。基于教育本质而言,立德树人是重情感交流,AIGC过度使用使教学机械化数据化,会削弱师生情感联系,不利于学生个人的成长,学生越来越依赖AIGC,降低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学习积极性,导致主体地位弱化,这与培养自主、创新人才的目标冲突。此外,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也是难题,AIGC应用需要收集大量学生数据,可一旦信息这些泄露,学生权益受到危害,同时也会影响立德树人推进,监管难度加大,现有教育体系难适应社会迭代速度,导致不良信息传播、诈骗等行为危害学生身心健康。传统道德评价侧重知识技能,立德树人重综合素质,AIGC难建适配指标,无法全面衡量学生道德行为表现,立德树人强调过程性评价,若AIGC对学习的过程理解记录不足,这就不利于教师引导学生品德发展。

现代德育评价受科学技术的影响,过度追求“效率”和“公平”,却忽略了学生的个体发展的完整性和独特性,在内容指标体系上会存在片面化和刻板化的误区。现代德育通常用同一标准衡量所有学校和不同学段的学生,导致个体品德发展被一视同仁,这严重背离了德育评价的本体价值,违背了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AICG技术在德育评价中的应用存在的缺位和固化现象,进一步加剧了德育评价内容与本体价值的偏离,若技术未能充分挖掘学生道德生命中的情感、信念等内隐性道德要素,只关注可测量的外显性的道德认知和行为,则会造成AIGC技术在德育评价体系中的缺位缺乏人文价值,而是利用算法支撑的大数据将学生行为转化为数据进行标定,完全将人客体化为物,未能做到“立德树人”背离了德育评价的初衷[4]

3. 破局之策:AIGC技术与高校德育评价的平衡路径

AIGC时代下,德育目标正渐渐从传统的知识教授与行为规范养成,转向把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数字素养、团队协作能力以及社会责任感等综合素养作为目标,在道德评价体系需多方面发力,关注学生的全面成长,技术层面需降低信息偏见和错误信息以优化算法,教育领域要合理规划AIGC且应用到德育工作之中,保证德育的公平性以及人文内涵,监督体系上要进一步完善相关的法规政策,保障数据安全以及教育的有序性,评价体系上要做到AIGC与传统方式的深度融合,留意学生综合素质的成长[5]

3.1. AIGC时代德育目标转型对评价体系的新要求

现阶段AIGC时代,为符合学生发展的要求,道德评价体系应把学术、艺术、体育、社会实践等多个领域纳入其中,以全面评估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应把重点放在过程性评价上,学生属于独立发展的个体,其道德品质也是一个不断转变和发展的进程。道德评价体系应把重点放在对学生个人道德成长过程的记录和分析上,留意学习进程里的付出与进展,不仅仅是成绩及结果,可借助建立学生的智能学习档案,把学生各个阶段的道德行为表现记录下来,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并完善德育方案,德育评价体系应突出个性化的评价维度,各个学生都存在自身的个性特点与学习需求,评价体系应充分顾及学生的个体差异及个性发展,尊重每个学生的独一无二性,采取多种样式的评判手段,为各个学生提供具针对性的评价及指导。AIGC时代德育目标的转型,呼吁我们构建一个更全面、动态、个性化且结合了技术手段的评价体系,这不但有利于提高德育工作的质量与成效,还能更明显地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和个性化成长,造就出适应智能时代要求的高素质人才,完备AIGC技术伦理与教育融合的政策法条。

新时代德育出现新要求,从法律相关规定角度看,要把数据隐私保护和算法透明性要求放在心上,明确数据采集、存储、运用和分享的范围与条件,防范学生数据遭不法利用或泄露,算法透明性规定在教育评价中得有可解释性,技术开发者得给出算法的详细情况说明,构建一目了然且透明的监督机制,保证算法公平合理,与德育发展相契合,伦理审查制度需对新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展开全面审查,评估其对教育公平的实现、学生心理健康及社会价值观念的影响,组建专门的伦理审查委员会进行审核。《AIGC服务管理暂行办法》付诸实施,为教育领域技术应用制定了规范,在实现适配该法规时,应明确AIGC于教育领域的使用范围与条件,保证算法内容精准,确立对违规行为的处罚手段,促进教育环境健康成长,把法律法规完善以保障学生权益,发挥智能技术在教育方面的潜力,拉动教育事业创新跨越。

3.2. 优化技术算法重构“人文价值”框架

优化技术“算法”对“人文价值”的重构是道德情感与价值观的内化,是实现个体人格发展与社会和谐进步的关键一步,搭建AIGC算法助力德育评价回归人文的思路,探索全新的德育评价路径,让德育评价挣脱原始数据测量的依赖枷锁,提升学校德育的实际效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重新搭建AIGC时代德育“人文价值”框架,要点是构建多元配合的评价治理体系,教育部门作为政策制定与监管的实施者,需给AIGC技术在德育进程中的应用提供政策后盾和监管条例,保障技术应用合乎教育目标及伦理道德要求。高校是开展教育的关键场所,应积极投入AIGC技术在德育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探寻怎样把技术高效融入德育教学当中,同时也要给教师和学生进行相关技术的培训及指导,技术企业要扛起技术研发以及提供技术支持的担子,保证所提供的技术产品安全无虞、符合道德教育期望。学生作为教育范畴内的对象与参与者,需积极参与进德育评价中给出反馈意见,使德育评价体系真正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得以实现,算法机制设计需组建跨学科伦理专业团队,使AIGC德育应用符合伦理及教育价值规范,团队要由教育学、伦理学、技术科学等多个学科领域的专家组成,承担制定AIGC技术在德育应用过程中的标准和操作规范,采用跨学科的视角,可以在数据收集、算法设计、结果应用等各个阶段,开展全面的道德伦理审核及评定,保障技术应用达到高效水平,而且要达成公正、公开局面,防止出现侵犯师生隐私等相关问题,该团队还得建立起一套有效的监督反馈机制,及时觉察并处理技术应用阶段出现的各种意外问题,确保AIGC技术在德育领域的发展既健康又可持续,保证算法能精准运用到德育评价流程中,构建完备的道德评价体系,达成人的全面且自由的成长。

3.3. 创新技术开发,将“以人民为中心”融入AIGC模型训练

AIGC技术的“数据化”会削弱教育者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和信任关系,德育评价的本质是服务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成长的,不仅是要对学生行为的量化记录,还必须注重个性化评价,要时刻关注学生的道德情感、价值观内化以及品德形成的复杂过程,让德育评价充满人性关怀与温度,强化人机协同评价体系,以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6]。道德教育要关注人本身的发展,要将智能性与道德性结合起来,运用AIGC技术提升学生道德素养,创建丰富现实情境,使学生的德育更加全面更加“人性化”。在道德教育中让师生回归真实社会关系和情感体验,促进彼此的精神成长,构建人机协同培养评价体系,让AIGC的智能对话服务学生充分表达个性需求,为学生主体性发展提供条件,积极投入现实社会关系中,提升认知和能力。此外技术开放还要关注学生在真实情境中的道德实践和情感体验,全面衡量学生道德行为发展,发挥德育评价的引导和激励作用,把“以人民为中心”融入AIGC模型训练,使人工智能通用大模型更易融入社会发展各板块,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使其充分赋能思想政治教育创造更多价值,提升AIGC道德评价体系的可行性、生命力与影响力[7]。道德评价体系还应强调教育实践的道德性,确保AIGC的应用符合伦理道德,将技术与道德评价结合,全面衡量教育活动,朝着满足人的全面发展需求的方向前进,以实现科技有效赋能德育评价。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强调:“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评价指挥棒问题”[8]。教育者作为是知识传播者、思想引领者和学生成长引路人,他们与AIGC的互动方式对德育效果至关重要,为此,需开展专门培训课程,助力教育者深入理解技术底层逻辑,能在教学实践中精准判断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的质量与适用性,构建AIGC的基本理论框架,借助新技术实现更高层次的道德引领与价值塑造,他们就能以深厚的人文情怀,弥补AIGC在情感教育与价值引导上的不足,推动技术与人文和谐共生,在AIGC下始终保持人文价值。

4. 结语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每隔一段时间,总会出现一项技术,促使我们停下匆忙的脚步,深刻反思自身作为人类的本质与意义。思想政治教育,肩负着价值引导的重要使命,尤其在当下重大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风起云涌的时代浪潮里,其价值引领作用愈发凸显,成为不可或缺的精神灯塔。生成式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也让我们再度来到一个重新审视思想政治教育意义的关键十字路口,教育领域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转型需求,而科技无疑是推动这一变革的强大助力。与此同时,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也面临着亟待解决的难题,那便是必须得到价值的规范约束以及教育的有效引导,实现人文价值与科技发展并存,实现马克思主义道德教育质量的提升与德育人文价值的复归。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 [M]. 北京: 外文出版社, 2022: 196.
[2] 鲁洁, 王逢贤. 德育新论[M]. 南京: 江苏教育出版社, 1994: 434.
[3] 陆启越. 德育评价范式: 内涵、类型及演变[J]. 大学教育科学, 2021(1): 78-84.
[4] 李郅婷, 安宝珍. 智能时代德育评价的本真回归与时代转向[J]. 教学与管理, 2024(10): 67-71.
[5] 徐新玥. 新时代德育教育中的人文关怀渗透路径研究[J].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24, 23(15): 130-132.
[6] 冯永刚, 张琳. 生成式人工智能时代道德教育的空间向度[J]. 中国电化教育, 2024(5): 45-52.
[7] 张舒涵, 孙迎光. 思想政治教育运用生成式人工智能的伦理风险及其边界构建[J]. 现代基础教育研究, 2025, 57(1): 83-88.
[8]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 人民日报, 2018-09-1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