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在数字化的时代,青少年已是网络的高频使用群体,网络已成为他们社交、学习和娱乐的重要平台。由于网络传播文化的速度快、范围广、形式多的特性,“饭圈”、“人肉开盒”、“祖安人”等蕴含网络暴力的文化正在青少年中盛行。其中,饭圈文化尤为肆虐,在微博、小红书、抖音等各大网络社交平台中大行其道。青少年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尚未完全形成,往往会因好奇而跟风这些所谓“流行”的网络文化,更容易成为网暴的受害者或参与者。《2021年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研究报告》中显示,38.3%的未成年网民曾在上网过程中遭遇过网络暴力,如讽刺谩骂、短信轰炸、恐吓威胁等,严重影响了他们的身心健康,甚至危及了生命和财产安全(共青团中央维护青少年权益部,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22)。
面对饭圈文化的日益乱象从而带来各种网络暴力的问题,社会各界逐渐开始重视,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进行应对,本研究从去个性化的视角,结合具体案例,剖析当前饭圈网络暴力的形式、特点、消极影响、成因及防治措施,为青少年网络暴力的防治提供科学有效的建议。
2. 青少年“饭圈网暴”的发展阶段、形式与特点
“饭圈”文化的兴起,源于青少年心理需求的外化与异化、技术衍化的发展与变革,以及资本追求增值的天性与演绎(毛奕峰,王岩,2022)。饭圈的本质是一个群体对一个个体的喜爱与崇拜,但是近年来饭圈的发展却剑走偏锋,越来越极端。
2.1. 青少年“饭圈网暴”的发展阶段
国内的“饭圈”发展主要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萌芽阶段,从2002年开始到2014年,由于选秀节目的推广与网络平台的宣传,饭圈粉丝开始从单纯追星的个体逐渐演变为拥有巨大拉票能力的群体组织;第二个阶段是正式形成阶段,自2014年起,互联网资本入驻娱乐行业与大数据的流行,标志着“饭圈”的正式形成,由拉票群体演变为在资本操纵下用以牟利和造势的群体(欧庭宇,2023)。
随着造星方式的多样化和相关监管的缺失,青少年饭圈群体不断膨胀,其中潜藏的不稳定因素亦随之增加。直至2021年,粉丝圈乱象已经层出不穷,引发的网络暴力严重干扰了人们的网络社交环境,这使得人们对饭圈粉丝的印象一落千丈,也引起了社会各界以及国家网信部的重视。
2.2. 青少年“饭圈网暴”的主要形式
饭圈内的青少年,通常会结伴形成共同追崇某一明星或明星团体的群体,由于追崇的对象不同,不同群体之间往往会发生矛盾冲突,在网络平台上掀起风波。为了更好地维护自家明星,部分群体在网络上的言论和行为越来越极端,网络暴力应运而生。
青少年饭圈网络暴力往往以群体形式出现,主要表现为言语攻击、行为骚扰或隐私泄露等。一些青少年粉丝会使用粗鲁、恶毒的语言攻击他们认为的“对家”明星或其支持者,捧一贬一;还有粉丝会散布恶意谣言,集体操控评论,编造虚假信息,并在各大社交媒体上统一发布和刷屏,造成负面舆论影响;更有甚者,违反法律法规,进行人肉搜索,随意泄露他人隐私或跨越网络平台到现实生活中进行攻击。
2.3. 青少年“饭圈网暴”的特点
一方面,从网络暴力本身看,由于网络环境的传播快与范围广,饭圈群体能借助主流的社交媒体短时间内引发大量关注和讨论,迅速形成舆论热点,扩大网暴的影响力;另一方面,从粉丝群体看,饭圈网暴往往是集体性、针对性和持续性的,在群体环境中,粉丝们的情绪会互相感染强化,不仅有着明确的目标和统一的话术,且网暴一旦开始,便会长期攻击跟踪。
鉴于青少年所处的年龄阶段具有特殊性,他们的饭圈网络暴力行为也展现出一些独特之处。青少年的饭圈网暴行为往往带有冲动性和低龄化倾向,这种现象的出现,实际揭示了青少年的道德认知与行为控制方面存在偏差(陈君峰,唐玲,2017)。青少年的自我意识尚未完全成熟,他们的思想和道德水平仍在发展过程中,情绪的波动性使得他们容易迷失方向。
3. 青少年“饭圈网暴”的负面影响
青少年饭圈网络暴力的危害是多方面的,它不仅阻碍青少年心理的健康发展,还破坏了网络生态环境以及和谐社会关系的稳定。
3.1. 青少年价值观的扭曲与网络暴力的泛滥
“饭圈”乱象给青少年制造了一种“全民娱乐”的假象,使他们被社会中错误的价值导向,青少年逐渐泛娱乐化,成为秉持娱乐至上的群体(欧庭宇,2023)。饭圈组织者为进一步控制青少年的意识与行为,会将不良思想融入到饭圈文化中,影响青少年正确价值观的形成。价值观的扭曲会导致青少年将饭圈网络暴力合理化,这会催生出青少年内心的幻想与暴力情绪、助长攀比心理以及导致从众心理。2021年,某青少年饭圈群体为了给自家偶像投票,要求其成员大量购买赞助商牛奶并倾倒,只为了获取瓶盖内的投票二维码。他们不仅不觉得可耻和浪费,还会对反对者予以网暴,杀鸡儆猴。
遭受网络暴力的青少年可能会经历恐惧抑郁,出现如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自卑等心理问题;而参与网络暴力的青少年则可能将自己的错误行为合理化,长期处于愤怒和攻击性情绪中,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和学习。
3.2. 破坏网络生态环境平衡,误导网络舆论
青少年饭圈网络暴力严重扰乱了网络平台的正常秩序,与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背道而驰,不仅影响其他用户的正常使用,还降低网络平台的服务质量。此外,频繁的网络暴力事件会导致网络平台的声誉受损和用户流失,平台为了进行整治,会付出大量的人力物力。这不仅增加了平台的管理成本和运营风险,还不利于网络平台的长期稳定发展。
青少年在网络上的活跃度较高,其饭圈行为很容易形成较大的舆论风波。在2024年巴黎奥运会期间,女单金牌得主陈梦就遭遇了青少年粉丝群体的网络暴力攻击。中国女子乒乓球饭圈的成员大多为青少年,并以运动员孙颖莎为追崇对象。由于陈梦的爆冷夺冠,部分孙颖莎的青少年狂热粉丝无法接受,他们无法正确地辨别是非,以“维护孙颖莎”的名义在网上大行网络暴力,并煽动教唆其他粉丝一起去攻击陈梦以及她的家人和朋友(新浪体育,2024)。青少年饭圈网络暴力若得不到有效遏制,会误导网络舆论,使人们忽视一些真正有价值的信息和话题,影响网络舆论的公正性和客观性。
3.3. 动摇稳定的社会关系,形成不良风气
饭圈网络暴力所体现出的不理性、不文明行为,与社会倡导的文明、和谐、友善等核心价值观相悖,会阻碍社会凝聚力的形成和发展。不同饭圈之间的网络暴力容易引发群体对立,这种对立不仅存在于粉丝群体之间,还可能波及不同明星,甚至整个娱乐圈,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和社会关系的紧张,情节严重者甚至会出现反国家反民族的言论。
青少年作为社会的中坚力量和未来的希望,他们的身心健康至关重要。网络饭圈暴力所引发的负面社会风气,潜移默化地对青少年的生活和情绪产生不良影响,长此以往可能导致这些受影响者的社会行为逐渐极端化和情绪化,动摇稳定的社会关系。2021年,一起引人注目的事件发生:某偶像的粉丝群体因对公益组织发布的关于自家偶像的负面报道感到不满,对该组织进行了网络暴力攻击,干扰了这一公益组织的正常运作。这一事件不仅影响了公益事业的推进,还损害了社会对公益组织的信任。
4. 去个性化视角下青少年“饭圈网暴”的成因
去个性化是一种在青少年网络行为问题中比较常见的心理现象。社会心理学研究认为,去个性化是指个体在群体中感到个体性的丧失,控制自身行为的能力减弱,进而产生在单独活动时不会出现但在集体活动时会出现的行为(Baumeister & Vohs, 2007)。饭圈网络暴力则是一种错误的、非理智的行为,其成因符合去个性化的逻辑。
4.1. 群体极化,情绪感染
古斯塔夫·勒庞曾提出一种“无名氏”群体效应,指当个体处在孤立状态时,会具备鲜明的个性化特征,然而当该个体融入某一群体后,他的所有个性与思想都会被这个群体所淹没或取代,出现情绪化、无异议、低智商等特征,即去个性化(孙启菲,2016)。青少年正处于身心发展的特殊阶段,情绪起伏强烈,他们重视与同龄人的交往关系,因此在群体中更容易产生身份认同,会将自我融入到群体中。青少年饭圈是一种高度组织化、情感化的群体,正因如此也是去个性化的“易发地”。
饭圈中情绪传播迅速且感染力强,青少年很容易被群体情绪左右,相互感染、相互强化,从而遵循群体的行为准则和价值观。部分饭圈粉丝会因偶像负面消息而陷入愤怒,进而参与网络暴力以宣泄情绪。这种情绪会迅速蔓延,其他粉丝为了不被视为“异类”,也会在群体情绪裹挟下去个性化,盲目从众,被群体认同感驱使着失去自我判断能力和道德底线,成为帮凶或看客。
4.2. 信息隐藏,法不责众
目前我国网络的言论环境并不会强制要求实名发表评论,人们只需创建一个社交账号便可自由发言,这使得广大青少年粉丝大多以虚拟的身份加入饭圈或参与相关活动。匿名状态为饭圈粉丝提供了非常好的庇护,粉丝们只需在网络上创造一个虚拟账号,便可在各大网络平台上畅所欲言,必要时销号以自保。由于并未上传真实信息,饭圈网络暴力者会认为自己处于“隐身”状态,对自身言行举止的调控能力会大大减弱,进而羞耻感与责任感会降低,在网络上肆无忌惮,部分青少年粉丝甚至突破了法律底线。
同时,青少年饭圈网络暴力的低风险,使得公安机关在追查此类违规违法行为时会面临巨大挑战。一方面,施暴者的行踪和信息难以追踪,饭圈网络暴力者的匿名性使得公安机关在追查过程中往往只能找到一个“空壳”,而非实际有效的线索;另一方面,参与饭圈网络暴力的青少年群体庞大,当群体进行网络暴力时,一些青少年可能会认为责任应由整个群体分担,而非自己个人。责任的分散以及年龄的限制使得法律难以精确追责。
4.3. 资本驱动,诱导粉丝
在饭圈的不断发展下,社会上出现了一种名为“饭圈经济”的新兴经济现象,它是以“饭圈”为主体,为自己追崇的偶像提供支持和消费的经济形式(刘鹏,2024)。在资本家眼里,这一极具“经济潜力”群体能提供巨大购买力,并且在该群体中去个性化现象频发,很容易会被诱导消费。饭圈经济的发展,必然会产生粉丝群体之间的对抗,而在对抗中,网络暴力必然无法避免。
资本对饭圈运作的全面介入与主导是“青少年饭圈”乱象频现的根源。这种介入和主导,并非资本简单地与饭圈互动,而是资本重塑饭圈内部各个要素并与它们结合,最终使饭圈资本化(孙晓晖,2023)。在资本的介入下,国内造星公司产出的新血液已经越来越趋向于“流量明星”。造星公司会抓住青少年粉丝群体的偏好点,还会培养不同类型的明星来使受众多样化。有受众就会有粉丝,有粉丝就会有饭圈。粉丝群体大多为青少年,很容易被资本家诱导而去个性化。例如,资本会将两位“流量明星”各捆绑一款产品,并开展PK活动来煽动两方粉丝哄抢购买,从而更好地捞金。粉丝间产生了竞争,也就不可避免地会出现饭圈网络暴力。饭圈在资本驱动下,去个性化变得可操控,进一步加剧了饭圈网络暴力的严重程度。
5. 去个性化视角下青少年“饭圈网暴”的整治策略
青少年饭圈网络暴力者由于各种因素导致其自身去个性化,从而参与网络暴力,害人害己。青少年是国家未来的希望,是社会主义的建设者与接班人,这意味着整治青少年饭圈网络暴力势在必行,要从教育、网络和社会三个方面出发,三位一体共同维护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
5.1. 教育层面:增强青少年自我意识,锻炼其明辨是非的能力
青少年饭圈网络暴力出现去个性化现象,归根到底还是因为青少年的自我意识强而不稳,很容易被外界影响而从众。青少年正处于发展的关键期,价值观和行为的可塑性仍然很强,必须接受正确的教育,而家庭和学校是他们接受教育的主要场所。
一方面,家庭是青少年人生历程中的第一个课堂,家长的榜样作用深深影响着青少年对饭圈网络暴力的态度。家长要培养青少年的自我意识和求真意识,让孩子认识到随大流不一定正确。在日常生活中,家长也要认真引导青少年的行为,增强其责任感以及明辨是非的能力。
另一方面,学校教育在青少年身心发展中发挥着主体作用。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在教授学生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还要引导鼓励学生理性思考,自我分析与反思,明确自身行为准则而非盲目去个性化。学校也应设置多样化课程,开设网络心理健康教育课和心理咨询处,为受到去个性化和网络暴力影响的个体提供心理援助。
5.2. 网络层面:加强监督引导,净化网络环境
作为饭圈网络暴力的滋生地,网络必须正本清源,从根本上整顿饭圈,减少饭圈网络暴力发生的可能。各大网络社交平台虽是青少年饭圈网络暴力的主要活跃场所,但也是规范饭圈群体的重要力量。
各大网络平台应推行实名制,要求青少年用户在参与饭圈相关活动时必须提供真实信息,既能提高青少年的法律意识与责任意识,又能便于饭圈网络暴力发生时公安机关有迹可循,从而减少青少年去个性化的出现,构建合法理性的饭圈。同时,网络平台应升级饭圈文化圈的内容审核机制,重点过滤侮辱性词汇、攻击性言论、恶意谣言等网络暴力信息,优化举报流程,简化举报步骤,确保用户能够快速便捷地举报网络暴力行为,并通过推荐优质的正能量内容,净化网络的不良文化与风气,创建积极向上的网络生态。
5.3. 社会层面:完善法律法规,宣扬正确社会风气
我国目前针对青少年饭圈网络暴力的法律法规已取得进展,但仍存在短板。有关规范网络言语和行为的法律在执行时有一定的难度,这使得饭圈网络暴力者难以受到该有的惩罚。国家法律部门应当专门立法,分清责权对象,构建“预防–规制–救济”三位一体的法律体系,从而有效地防治青少年饭圈暴力。管理部门也应当加强对明星偶像以及造星公司的管制约束,要求明星及其背后公司遵守法律法规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禁止其操纵舆论和饭圈经济的走向。
此外,社会也应当宣扬有关饭圈的正能量的价值观与案例,引导青少年粉丝理性思考,倡导合理追星、文明追星,培养青少年的批判性思维,以降低盲目地去个性化的出现,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6. 结语
青少年饭圈网络暴力的治理是一项长期且复杂的系统性工程,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家庭与学校应协同筑牢青少年价值观,通过强化自我意识与培养批判性思维,帮助他们在群体浪潮中守住理性底线;网络平台应加强技术治理,用实名制与智能审核机制来监督网络空间,让网络言行始终处于规则之下;社会治理则要立足长远,以法律法规约束资本无序扩张,同时用正向文化浸润青少年精神世界,引导饭圈文化向文明、健康的方向迭代升级。守护好青少年的网络环境,既让网络暴力无处遁形,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也为饭圈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开辟新路径,使追星行为真正成为青少年自我提升与社会进步的双重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