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中提出,建设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必须将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贯通其中,必须抓好课程思政建设,解决好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的问题。研究生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领域内最高层次的人才培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研究生教育的重要构成部分,高校教师都需承担好育人责任,将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形成协同效应,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1]。同时,在“双一流”建设的背景下,高等中医药院校肩负着培养高级中医药人才的重任,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研究生培养体系,全面推进研究生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旨在培养具有德医双修的复合型中医药人才。
2. 高等中医药院校研究生课程思政研究现状
2.1. 研究生课程思政建设现状
为深入贯彻落实教育部《纲要》《关于全面落实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的意见》等文件精神,高校已逐步开展研究生课程思政改革试点课程推荐和建设工作,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研究生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推进研究生课程思政建设。提出将学校新版研究生培养方案中开设的公共课、专业基础课(含新版培养方案中的实验课程、案例分析课程、实践能力课程)、专业课等作为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课程。课程教学建设内容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价值引领突出,深度挖掘提炼研究生课程知识体系中所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科学合理拓展专业课程的广度、深度和温度,增加课程的知识性、人文性,提升引领性、时代性和开放性。切合不同专业人才培养特点和专业能力素质要求,有机融入专业课程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科学安排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2.2. 研究生课程思政建设存在的问题
课程思政建设存在以下问题:一、少部分教师尚未理解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本质区别,导致思政教育和专业教育不能很好地相融,因此,如何让课程思政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推动学生全方位发展,是研究生课程思政建设不可回避的问题。二、对于研究生课程思政教学评价指标体系尚不完善,课程评价仍更多地关注学生的成绩、论文等专业知识,对于思想道德、人文素养等思政内容的评价不足,因此,亟待制定较为完善的研究生课程思政教学评价指标体系。
3. 高等中医药院校研究生课程思政教学评价原则
根据课程思政的建设要求,中医药院校研究生课程思政教学评价的主要原则包括实事求是原则、全面性原则和可操作性原则。
3.1. 实事求是原则
构建研究生课程思政教学评价的首要原则是实事求是,不应带有主观性评价。首先,教学评价体系应该结合学校研究生人才培养方案,不同类型的专业课程需要体现不同的思政内容。其次,通过相关政策文件和文献内容,分析其他学者建立评价体系时采用的方法和一级指标的维度,最终采用文献研究法建立最初的评价指标体系,保证指标来源客观、设计合理。最后,在评价时,各评价主体应秉持公平公正的态度,坚持实事求是,不带有主观性地进行评价,对所有评价对象一视同仁,不可区别对待。
3.2. 全面性原则
全面性原则是指教学评价不应只关注教师教学过程,还应关注到学生在教学中得到的成果,要求在构建研究生课程思政教学评价体系时要全面考虑。首先,课程思政教学评价体系应该贯穿教师教学全过程,在教学设计时要融入思政内容,在教学方法上,不同类型的专业课选择不同的教学方式引入思政内容,在潜移默化中转变学生的真情实感,同时还应该包括教师的反思与改进。其次,学生也是课程思政建设工作中需要关注的主体之一,从学生的真实收获和反应中体现课程思政建设的效果,并为下一步建设工作提供方向。
3.3. 可操作性原则
可操作性原则是从评价体系的可行性、有效性、简单和方便等角度考虑的原则,也是指标体系设计中最重要的原则之一。要求在设计研究生课程思政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过程中必须综合考虑教师教学过程的目标、内容、方法、效果等方面,对具体指标体系尽可能地细化,保证评价体系的可操作性,以确保研究生课程思政评价体系落地。
4. 高等中医药院校研究生课程思政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课程思政建设已进入全面跃升的新阶段,推动课程思政高质量发展,是当前高校面临的重要理论课题,评价指标对于如何进一步建设课程思政具有指导、引领作用。查阅《纲要》《关于全面落实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的意见》和相关文献[2]-[6],分析中医药院校特色及研究生特征,以教师和学生的发展为核心,初步构建具有全面性、多元性的指标体系。
4.1. 教学准备
教学准备是上课的基础和决定上课成败的基础,主要包括教师对大纲的理解,明确教学目标等,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特征以及对教学内容的精准把握,寻找恰当合理的思政融入点。从教师教学准备出发,指标应包含教师在教学设计中是否有思政元素,对课程思政资源的开发利用情况。见表1。
4.2. 教学实施
教学实施是教学活动中最重要的阶段之一,是实现教学目标的中心阶段,教学实施策略的选择既要符合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又要考虑在特定教学环境中的必要性和可能性[7]。在教师的教学实施过程中,需要关注教师选取的思政内容是否符合要求,教学方法是否合适等。见表1。
4.3. 教学效果评价
教学效果评价是对预期教学目标达成度的价值判断,有学者认为对于课程思政教学效果的评价,应该是对课程思政人才培养的效果做出的总体价值性判断[8]。研究生作为课程思政的最终受众,应是考核的重要一环。随着课程思政的开展,研究生的政治思想与价值观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反映了课程思政的效果。见表1。
Table 1. Evaluation system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in graduate courses
表1. 研究生课程思政教学评价指标体系
一级指标 |
二级指标 |
指标内容 |
教学准备 |
教学目标 |
明确学生需要掌握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成为有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的社会公民等。 |
思政挖掘能力 |
教学大纲中是否包含思政元素。 |
思政设计能力 |
是否充分考虑学生的基本情况,将思政元素与专业课程有机融合。 |
教材分析能力 |
理清教材重难点,引入国家政策、科研成果、时事热点等。 |
教学实施 |
思政内容 |
深入挖掘专业课中的思政元素,找好切入点引入思政内容。 |
教学方法 |
有趣的教学方法更容易引起学生的深思。 |
师生互动 |
在教学中,教师与学生是否有交流。 |
思政教学管理 |
教学安排是否合理,教学活动组织是否灵活,是否能根据经验不断优化教学流程。 |
教学效果评价 |
政治素养 |
学生具有爱国情怀,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 |
理想信念 |
学生有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宪法法治意识和道德修养。 |
职业道德 |
学生具有医者仁心、大医精诚的救死扶伤精神。 |
教学反思 |
教师能够积极反思,不断改进和完善思政教学活动,提高思政教学能力,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
5. 高等中医药院校研究生课程思政教学评价体系的实施
5.1. 培养课程思政骨干教师团队
教师作为课程思政建设工作的主力军,推进学校课程思政建设工作的首要任务之一是教师需要从根本上认识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本质区别,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深入挖掘不同类型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配置专业的课程思政教学团队,课程负责人应具有副高级及以上职称,政治立场坚定,师德高尚,爱岗敬业,教学水平高,学生评价好,具有深厚的教学实践积累,在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科学研究、临床经验方面富有成效和口碑。教师根据教学评价结果不断推进课程思政能力的养成,督促教师自查,学习先进的教学方法,不断反思、改进,逐步形成一批优秀的课程思政骨干教师团队。
5.2. 组建思政资源库
为更好地推进学校研究生课程思政的建设工作,组建我校研究生课程思政资源库,从不同专业、不同课程中挖掘思政元素,丰富思政资源,建设思政元素库、思政资源库、思政案例库、专题资源库等,拓宽思政资源获取通道,不断丰富思政资源并及时更新。把握研究生教育规律和课程思政内涵,提升教育质量、建好课程载体、提炼育人元素、促进思政教育落地生根,“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9],注重发挥导师言传身教作用,帮助导师增强课程思政意识、提升课程思政能力。
5.3. 课程思政教学评价运行方式
研究生课程思政教学评价工作可以以座谈会、问卷调查等形式开展。其中关于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的评价方式可以采取他评或自评的方式,他评主要以教学督导评价、学生评价为主,可以采取问卷调查、座谈会、教学听课等方式,对教师的教学能力进行评价,督促教师不断成长,打造出更好的课程思政课堂。对课程思政受益者(研究生)的评价,即为对课程思政教学效果的评价,由任课教师、导师、学校教学督导等完成,参照研究生培养方案、课程思政评价指标、思想政治目标等,以阶段性或总结性评价呈现结果。
6. 总结
本研究围绕高等中医药院校研究生课程思政教学评价体系的建设展开,探讨评价原则、指标设置及实施策略,旨在推动思政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培养德医双修的中医药人才。该体系以实事求是、全面性和可操作性为评价原则,涵盖教学准备、实施和效果评价多维内容,并通过培养骨干教师团队、组建思政资源库及多元化评价方式应用于教学。
基金项目
2023年成都中医药大学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思政专项,“双一流”背景下我校研究生课程思政教学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项目编号:2023YB02;2024年成都中医药大学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数智赋能《公共政策学》课程教学创新研究,项目编号:JGYB202416。
NOTES
*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