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文化融入大学英语教学研究
Research on the Integration of Filial Piety into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DOI: 10.12677/ass.2025.148683, PDF, HTML, XML,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彭 思:湖北孝感美珈职业学院外国语学院,湖北 孝感
关键词: 课程思政孝文化大学英语教学跨文化交际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ilial Piety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摘要: 在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时代背景下,大学英语教学不仅承担语言知识技能训练的功能,更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载体。孝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蕴含着深厚的道德智慧与人文底蕴。文章基于课程思政育人理念,从教材内容、教师认知与教学设计、学生孝文化缺失与教学实践三个方面,剖析孝文化融入大学英语教学的现状,由此发现,当前孝文化融入大学英语教学中存在教材内容关联不足、教师认知与设计能力待提升、学生孝文化认知薄弱等问题;针对上述出现的问题,文章从教材、教师、学生三个层面系统推进,通过优化教材结构、重组教学内容;强化教师文化素养、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等多维度分析与探索,促进孝文化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中的有机融入,切实提升课程思政育人实效。
Abstract: In the context of comprehensively promoting curriculum-base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not only serves the function of training language knowledge and skills but also is an important carrier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cultivating moral integrity. Filial piety, as the essence of China’s outstanding traditional culture, embodies profound moral wisdom and humanistic heritage. Based on the educational philosophy of curriculum-base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urrent state of integrating filial piety into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from the three aspects: textbook content, teachers’ awareness and instructional design, and the deficiency of students’ filial piety and teaching practices. The findings reveal that the current integration of filial piety into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is confronted with issues such as insufficient relevance in textbook, a need for improvement in teachers’ awareness and design capabilities, and the weakness of students’ understanding of filial piety. In response to these challenges, this paper proposes a systematic approach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textbooks, teachers, and students. By optimizing the structure of teaching materials, reorganizing teaching contents, enhancing teachers’ cultural literacy, and cultivating students’ humanistic qualities, this paper explores multidimensional analysis and pathways to promote the organic incorporation of filial piety into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thereby effectively enhancing the educational outcomes of curriculum-base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文章引用:彭思. 孝文化融入大学英语教学研究[J]. 社会科学前沿, 2025, 14(8): 17-22. https://doi.org/10.12677/ass.2025.148683

1. 引言

自2017年起,课程思政在大学英语教学领域引发了广泛关注,众多学者也对其予以高度重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1]提出,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推动各科课程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打造“三全育人”新格局。大学英语课程作为高职院校非英语类专业的公共必修课,凭借其庞大的学生群体,成为了实施课程思政教育的关键阵地[2]。《大学英语教学指南(2020版)》[3]中强调,大学英语教学必须有机融入课程思政元素,这一要求不仅明确了课程思政与英语教学融合的必要性,更是有力地推动大学英语课程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有机统一。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既要通过系统的语言知识技能的训练,提升学生的英语听说读写的能力;更要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将思政元素融入大学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传统中国文化可称为孝文化[4]。传统孝文化源远流长,在历史演进过程中,“孝”的内涵不断丰富发展,形成了多维度的诠释体系。正所谓“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孝被视为“仁”之本,它不仅包含物质层面的养亲,更强调精神层面的敬亲,且与修身、治国的理念紧密相连。孝既是不可推卸的道德义务,也是个体需长期实践养成的美德。“从爱亲人到爱众人”的传统孝道理念,与现代社会提倡的团结友爱、尊老爱幼等美德一脉相承;将这种由亲及疏的仁爱之心融入现代生活,能自然引导人们以善意对待他人,形成宽厚包容的处世智慧[5]。“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人们将对亲人的敬爱扩展到社会全体的老年人,形成尊老敬老的集体共识,为社会养老保障制度提供支撑,成为社会政策的道德基础[6]。在当代社会语境下,它正演变为平等互益的现代伦理理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和谐”“友善”“公正”等理念相融合。

2. 孝文化融入高职大学英语教学的必要性

《高等职业教育专科英语课程标准》(2021年版) [7]强调要强化英语课程的育人功能。在此背景下,孝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将其融入高职大学英语教学,是积极响应国家教育政策、切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这一融合既能丰富了英语教学内容,还能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结合,有助于实现高职教育“德技并修”的培养目标。

由于全球化带来的多元文化的冲击,导致孝文化逐渐被淡化。具体来说,一是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与多元文化的涌入,使年轻一代的部分人忽视了孝文化中尊敬长辈、关爱家人等核心内涵;二是在国际文化交流中,孝文化的传播也存在“失语”现象。在此背景下,将孝文化融入大学英语教学成为必然的选择。这不仅能让学生在英语学习中理解并传播孝文化,有助于培养他们的文化认同感与社会责任感,使其在未来职场中既能适应国际交流,又能坚守中华优秀传统价值观。

国家在《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强调,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弘扬孝文化是传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举措,更是培育个人品德、促进家庭和睦、推动社会和谐的重要途径,对当代社会发展具有深远意义[8]

3. 孝文化融入大学英语教学的现状分析

3.1. 教材与内容分析

当前一些大学英语教材中存在主要是西方文化,而中华传统文化甚少出现的这类问题。尽管课程思政推动下有所改进,但在我国高校大学英语课程教材中,课程内容上更多是以目的语文化为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相对缺乏[9]。以《新起点高职英语综合教程1》为例,该教材涉及城市与城市生活、兴趣爱好、节日、季节、健康、食物、朋友、家庭等八个主题单元,大多围绕西方文化展开如去悉尼旅游、英式家庭、澳洲与英国季节的不同,即便涉及文化主题,也多聚焦西方名人故事和旅游胜地等,除了第三单元和第六单元的阅读部分,专门讲中国端午节在亚洲范围盛行和中英火锅文化对比以外,其他单元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系统性阐释较少,甚至可以说几乎没有涉及到。而且该教材在“family”主题单元中,主要涉及英文的称谓、西方家庭结构的变迁等内容,对孝文化的呈现碎片化特征。如《新视野大学英语(第四版)读写教程1 (思政智慧版)》,在“Loving parents, loving children”主题单元中,孝文化并未形成系统化的教学内容,《游子吟》和《背影》双语视频以及Filial piety相关英文视频等为补充素材放在课前预习、讨论或拓展资源中。它们均出现在以西方文化为主导的单元框架中。再如《〈新理念交互英语教程1〉(第三版)》中通过“Gratitude”主题单元融入了孝文化元素,一是引导学生思考对家人的感恩;二是选用《游子吟》展现了母爱的温暖与伟大;三是通过“一饭千金”等中国感恩故事传递知恩图报的理念。这个主题单元虽然设计了感恩父母、理解母爱这些孝道相关的内容,但主要停留在“让学生知道要孝顺”的层面,缺少“教学生如何去践行”的实践指导。这致使学生难以通过已有的教材系统地学习孝文化,践行孝文化,更谈不上传承和传播中国孝文化。

3.2. 教师认知与教学设计分析

要想在课堂上有机融入课程思政,教师是关键。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者和实施者,其思想政治素养、教育教学能力和课程设计水平直接决定了课程思政的成效。但是,部分教师受到传统教育观念及应试导向的束缚,仍然将英语教学窄化为词汇、语法、阅读结构的语言基础能力的训练,更注重知识层面内容的学习,因而在教学中会忽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此外,很多教师意识到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中应该融入中国传统优秀文化,但由于自身所积累的传统文化知识较为薄弱,在实际教学中往往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研究显示,尽管大学外语教师认为自己在教学实践中融入了课程思政,但实际授课中仍然存在具体目标不清晰、融入内容主观随意的问题,且教学设计更多关注语言与能力目标,较少设置素质目标以及思政元素目标[10]

由于缺乏明确的教学指导和系统的孝文化英语教学资源,一些教师仅在课堂上简单提及孝文化概念,或结合教材中的西方家庭主题进行浅尝辄止地对比,未能围绕孝文化设计完整的教学活动。例如教师在进行“family”主题的教学设计时,往往侧重于西方家庭模式介绍(如“核式家庭”“单亲家庭”“重组家庭”),却未能深入挖掘和融入孝文化核心内涵。教学方法停留于孝道口号灌输,缺少情景模拟、社会实践等互动形式,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部分教师对孝文化的核心内涵、经典著作和历史演变的掌握程度不够,难以在课堂教学中准确传递孝文化内涵,导致孝文化融入大学英语教学只是浮于表面,无法实现语言应用能力培养与文化素养培育的有机融合。

3.3. 高职学生孝文化缺失分析

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与多元文化的涌入,使年轻一代的部分人忽视了孝文化中尊敬长辈、关爱家人等核心内涵[11];研究表明,高职学生对于“孝”知识和“孝”文化知之甚少;同时,在“孝”行为的践行方面也做得不到位[12]。高职学生作为当代青年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孝文化缺失既反映了当代社会背景下传统伦理观念的普遍弱化,也与自身成长背景、教育环境等特点密切相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从社会文化层面来看,随着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传统的家庭结构和价值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根据课堂上对七个班的高职大一学生的提问,至少80%的高职学生将“孝”等同于物质满足(发红包、买礼物),忽视精神层面;10%的高职学生将“孝”等同于“顺从”,在专业选择上,会因父母觉得这个专业好而放弃个人的主观意愿和追求。其次,就个体成长环境而言,相当比例的高职学生来自农村或工人家庭,父母长期在外务工的情况较为普遍,父母往往因忙于工作而难以进行言传身教,取而代之的是“打骂教育”或“物质奖励”。这种方式的教养导致很多学生对“孝”的理解产生偏差。因此,有些高职学生在校期间很少主动向父母谈及学校的生活、学习状态,甚至对父母的关心感到不耐烦;在放假回家后会过度沉迷手机游戏,很少与父母进行交流,并且极少参与家庭事务(如打扫卫生、做饭、耐心倾听父母)。最后,从教育体系方面来看,高职教育更侧重技能培养,课堂教学中也较少涉及当代社会语境下孝文化的内涵,思政教育中的孝文化培育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而学生却难以将其转化为日常生活中的自觉行动。

4. 孝文化融入大学英语教学的路径研究

4.1. 优化教材架构,重组教学内容

教材作为教学体系的核心载体,不仅是教学大纲中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的直观呈现形式,还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更是学生实现有效学习的关键媒介[13]。在教材建设层面,重点推进课程内容的系统性重构,基于思政教育目标对外语教材进行深度开发,通过重构外语教材的编写理念与内容架构,在语言能力培养过程中自然融入思政元素,形成协同育人效应[14]。教材是将孝文化融入教学的重要根基。在英语教材建设中,需充分发挥这一根基作用,即增设孝文化版块或单元内容章节,让学生于潜移默化中感受孝文化。在教材编写环节,既要精选孝文化中的经典故事,又要结合现代生活实际案例,同时借助AI、VR、短视频等数字化手段,构建沉浸式学习场景,让孝文化从书本走进生活,让学生不仅听得懂、看得见,更能亲身实践,实现语言技能学习与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的有机融合。

在全方位理解育人目标的基础上,教师要精细地分析自己所教授的内容[15]。中国进入新时代,课程思政需要融入所有专业的日常教学中。在英语课程较为隐形的思政篇章中,需要思考的是如何挖掘和呈现课程思政[16]。教师需立足教材文本,重组教学内容,通过深度挖掘与有机融合思政元素,将孝文化有机融合教学内容之中。以《新起点高职英语综合教程1》第八单元“family”中的词汇课程为例,本节词汇课主要是描述家庭中不同亲属关系之间的称谓如grandmother,aunt,sister,cousin,brother,mother,uncle等;虽然单元授课内容主要涉及西方的人称称谓、西式家庭成员等,很少提及中国传统优秀文化,但只要教师能够对教材内容进行重组与设计,就可以有机地融入孝文化。例如,在本单元family主题环节中,可对汉语的“家”和英文的“family”进行中西方词汇文化的对比。对比发现,“家”在中国文化中,具有深厚伦理道德内涵,是社会秩序的基础。它更强调家族、家庭的整体概念。在西方文化中,“family”强调的是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强调成员之间的自由、平等和独立。通过对比汉语“家”和“family”,会发现虽然基础含义差不多,但背后蕴含的文化却大不同。汉语的“家”强调集体至上,个体需在集体中才能更好地实现自身的价值;而英语的“family”侧重个体优先,家庭是服务个人幸福的载体。这两种“家”文化的区分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理解,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在新授词汇呈现环节中,教师可通过生动的英文讲解,结合豆包、即梦AI制作而成的视频或者图片等辅助手段,将“卧冰求鲤”这一类的传统故事呈现给学生,激活学生内在的经验,让学生了解这个故事的内容和情节在解析故事文本的过程中,学生要掌握“father”“mother”“stepmother”等英文表达,还能掌握“filial piety (孝道)”“support (赡养)”“caring for elders (关爱长辈)”“respect the elders (敬亲)”等特色词汇和表达。这些词汇和表达能够帮助学生有效地提升英语综合运用能力;在解析完故事内容之后,请学生对该故事发表自己的见解。通过这个故事能让学生了解到我们应该坚守善良和孝道,把对父母的爱化作日常点滴行动,从而深化学生的孝文化认知、塑造他们的价值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层层递进地提问,如作为家庭中的一员,为家人做过什么事?想要为家人做什么事?是否耐心倾听父母的唠叨?家人为你做过什么事?父母是否耐心倾听自己的诉说等问题,引导学生从自我体验出发,引出“平等互爱”“将心比心”的文化内涵。在本次课后,可请同学们用英语写下“本周孝行计划”,并在下次英语课分享践行的情况和内心的感受。这有助于将所学的理念转化为可感知、可表达、可践行的具体行动。

4.2. 提升教师文化素养,培养学生人文素养

在高职教育发展的进程中,受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驱动,更注重实用技能的培养,而教师人文素养的建设则被忽略不计了。这种“重技能、轻人文”的倾向,使得人文素养逐渐成为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的短板,并且也慢慢成为高职人才培养质量提升道路上的阻碍。因此,教师人文素养的提升非常关键。《大学英语教学指南(2020版)》中提出,各高校要建立和完善培训体系,为教师构建周期性和系统性的培训。针对部分大学英语教师自身中国传统文化素养偏低这个问题,可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开展以英语为依托的“孝文化”专题培训,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进行授课,帮助教师梳理孝文化历史演变进程,即由传统意义上的“敬养一体、奉先思孝、忠孝合一”,演变到现代化的“平等互敬、精神关怀、社会共担”,从而提升高职教师对孝文化的理解。二是组织高职教师研读《孝经》等经典著作,参与孝文化实践活动(参观孝感的董永公园),通过沉浸式体验深化文化认知,积累教学相关案例。三是鼓励高职教师开展“孝文化融入大学英语”教学研究,分享优秀课例(用英语讲卧冰求鲤的教学设计),形成可复制推广的教学模式。

随着经济步入高速发展新阶段,国家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在这一背景下,职业教育不能仅限于培养技术型技能型的人才,更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但目前看来,高职院校仍然是把重心放在了学生职业技能和知识的培养上,虽然人文素质教育有所涉及,但并未很好地实践[17]。本来进入高职学校读书的学生在人文素养这一方面的知识就比较薄弱,甚至部分学生对于人文社科这方面的内容不感兴趣甚至产生厌恶的心理。教师应结合学生兴趣与热点筛选育才育德语料,增加中国文化内容“量”并以反映其特色与发展面貌提升“质”[18]。具体来说,可结合学生的兴趣点,设计主题化教学活动。如我与父母面对面进行平等对话活动。通过该主题活动,引导学生关注家人的感受,帮助学生从“被动倾听”转向“主动沟通”,帮助构建新型亲子关系,培养学生关爱家人、平等协商的良好品德,增进家庭成员间的情感交流。除此以外,还可以开展去养老院传递爱心、关爱老人实践活动,通过践行孝道,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与同理心。

5. 结语

将孝文化有机融入大学英语教学,既是践行课程思政核心要义的重要路径,更是赓续中华文明基因的时代使命。这一过程既是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更是在守护民族文化根脉。正如《孝经》所言:“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孝文化作为中华美德的根基,唯有将孝文化深度融入大学英语课程之中,才能实现“以英语传承孝道、以孝道升华英语”的双向赋能。如此,学生才能既具备讲述中国伦理智慧的语言能力,更葆有践行家国情怀的文化自觉,还能拥有跨文化传播能力,成为新时代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基金项目

本文系湖北孝感美珈职业学院精品课程“大学英语”(2024年立项)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EB/OL].
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2006/t20200603_462437.html, 2020-06-01.
[2] 魏榕. 思政背景下大学英语教材价值取向研究[J]. 外语研究, 2024, 41(6): 14-19.
[3] 教育部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 大学英语教学指南[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20.
[4] 梁漱溟. 中国文化要义[M]. 上海: 学林出版社, 1987: 305-308.
[5] 牛磊. 传统孝文化: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伦理基础[J]. 齐鲁学刊, 2014(6): 28-32.
[6] 景天魁. 传统孝文化的古今贯通[J]. 学习与探索, 2018(3): 40-46.
[7]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高等职业教育专科英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21年版)的通知[EB/OL].
http://www.moe.gov.cn/srcsite/A07/moe_737/s3876_qt/202104/t20210409_525482.html, 2021-04-01.
[8] 郭清香. 孝文化的现代价值及其实践探析[J].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2017(2): 75-79, 97.
[9] 郐红芳. “课程思政”背景下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导入研究[J]. 现代英语, 2021(18): 19-21.
[10] 潘海英, 袁月. 大学外语课程思政实践探索中的问题分析与改进对策[J]. 山东外语教学, 2021, 42(3): 53-62.
[11] 余玉花, 张秀红. 论孝文化的现代价值[J]. 伦理学研究, 2007(2): 68-73.
[12] 李清. 孝文化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培育研究[J]. 现代英语, 2020(14): 102-104.
[13] Cunningsworth, A. (1995) Choosing Your Coursebook. Macmillan Heinemann ELT, 7-11.
[14] 刘建达. 课程思政背景下的大学外语课程改革[J]. 外语电化教学, 2020(6): 38-42
[15] 文秋芳. 大学外语课程思政的内涵和实施框架[J]. 中国外语, 2021, 18(2): 47-52.
[16] 黄国文. 思政视角下的英语教材分析[J]. 中国外语, 2020, 17(5): 21-29.
[17] 宋庆梅. 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养提升的路径研究[J]. 职教论坛, 2024, 40(11): 72-77.
[18] 叶俊, 盘华. “四个自信”视域下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功能的实现路径[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20(20): 45-46, 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