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在系列动画电影中,角色成长的连续性是与观众进行情感连接以及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关键,而人物弧光理论可以提供一个能够深入剖析角色设计和其发展规律的独特视角。本文旨在以《哪吒之魔童降世》(以下简称《魔童降世》)和《哪吒之魔童闹海》(以下简称《魔童闹海》)为例,探讨系列动画电影中人物弧光设计在角色成长中起到的作用,以及其在故事延展性、情节引导和视觉行为变化上的具体表现。
McKee, R.认为,最优秀的作品不仅揭示人物真相,还在叙述过程中展现其本性的演变轨迹)。作为中国传统神话中“自我认知与命运抗衡的化身”的代表之一,哪吒在两部电影的创新改编中经历了从反叛魔童到少年英雄的蜕变,其人物弧光曲线的构建与发展成为该系列电影的核心魅力。通过分析哪吒在《魔童降世》与《魔童闹海》中的弧光变化,可以进一步探讨角色塑造的一般规律,即角色成长的内在驱动、外在压力与内心转变的如何环环相扣,并共同推动角色形象的深化。
在《魔童降世》中,哪吒以魔丸转世的形象出现,其内心的情感变化和成长构成了影片的主要情感线索。而在《魔童闹海》中,他的形象更加立体,不仅延续了第一部中抗争命运的主题,还进一步凸显了内心深处的自我认同。这种内在冲突的加深与成长的推进,使哪吒的人物弧光更加饱满,层次更为丰富。
人物弧光在推动故事延展性方面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不仅影响角色持续成长的动力,也构建了推动情节发展的内在逻辑。同时,角色的视觉与行为符号也直观呈现人物弧光的变化。
因此,本文将以人物弧光为切入点,深入剖析哪吒系列电影中哪吒的角色成长,探寻其成长的内在逻辑,并揭示人物弧光在故事延展性、情节推进及视觉行为符号变化中的作用。
2. 角色设计规则
2.1. 《魔童降世》的人物弧光和角色设计
1.《魔童降世》中哪吒的弧光曲线
在《魔童降世》中,哪吒的角色弧光通过连续的五个阶段展现了其完整的发展轨迹。A1 (初始阶段),哪吒作为魔丸转世,被众人误解和排斥,这一阶段为角色弧光设定了起点,为后续成长奠定了基础。A2 (成长阶段),他开始学习控制力量,展现出责任感,实现了从无知到认知的转变,弧光曲线随之上升,到推动角色的成长与力量觉醒。A3 (转折阶段),得知自身命运后,哪吒内心挣扎,并开始挑战不公,这一阶段成为角色弧光的转折点,引导角色迈向更高层次的发展。A4 (高潮阶段),面对天劫,哪吒选择牺牲自己拯救村民,完成了从叛逆少年到英雄的转变,情感张力与视觉冲击在此达到巅峰。A5 (结尾阶段),哪吒成功抵挡天劫,虽肉身消散,但灵魂得以升华,为角色弧光画下圆满句点,同时也为续集留下了伏笔。这一系列阶段的连贯设计,使哪吒的角色弧光呈现出一个完整的发展过程,每个阶段都对弧光曲线的延伸起到了推动作用,增强了故事的吸引力和连贯性(如图1)。
Figure 1. Character arc light curve of Nezha in “The Descent of the Magic Boy”
图1. 《魔童降世》中哪吒的人物弧光曲线图①
2. 角色设计中视觉符号
在《魔童降世》中,哪吒的视觉形象进行了五次变化,这些变化与角色弧光的交织对其形象塑造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A1 (初始阶段)时,哪吒以“蛋”的形态诞生,这一形象象征着他非凡的命运和潜在力量,随后他以幼儿形象出现,身着红色肚兜,这一服饰不仅展现了热情与活力,也预示着他未来的战斗精神。同时,他的黑眼圈和缺一颗的门牙等不完美的特征进一步强化了他的个性和与众不同,使“魔童”形象更加鲜明。这些视觉符号的呈现并非孤立存在,而是按照特定的内在逻辑组织排列,共同构建了角色的视觉体系,并为哪吒人物弧光的起点奠定了基础。
随着哪吒的成长,A2 (成长阶段)他的形象逐渐转变为三岁儿童,服饰也相应发生变化。服饰变为偏橘红色的上衣与白色莲花图案相结合,下装采用赭石和正红色的搭配,赭石主要用于表现火焰的图案,位于下装的底端,整套服装运用同色系的方式营造出一种和谐感[1]。此外,腰带以黄色作为点睛之笔既呼应了主题环境色,又突出了人物性格,这些视觉元素的变化不仅推动了哪吒人物弧光曲线的上升,也象征着他从无知到认知的转变,标志着他逐步找到了自己的使命和方向。
在A3 (转折阶段),哪吒在得知自己的命运后,经历了深刻的内心挣扎,服饰也随之变得更加复杂,红色莲花图案更加突出,象征着他力量的觉醒和对命运的抗争,同时强化了他的决心和不屈不挠的精神。随着叙事的发展,在哪吒三岁生日到来之际,申公豹故意泄露哪吒身世,哪吒在失去乾坤圈的压制以后,魔性大发,这让村民恐惧不已,群起而杀之[2]。哪吒在爱中逐渐成长及觉醒,在火焰中完成了形神再造,在被烈焰锤炼后成就了全新自我。在偏见中蜕变为保护村民的正义英雄,获得村民认可,实现了对命运的逆转[3]。这一阶段的视觉符号对哪吒人物弧光曲线的延展起到了关键作用,它们不仅使角色发展更加立体和连贯,也为观众提供了清晰的视觉和情感轨迹。
在A4 (高潮阶段),面对天劫时,哪吒与敖丙的融合不仅标志着他力量的全面释放,也象征着内心的真正成长。这些视觉符号不仅使哪吒的角色弧光在外形上经历了显著的变化,同时也丰富了叙事结构,使角色形象更加立体,增强了故事的张力与吸引力。
进入A5 (结尾阶段),哪吒成功抵挡天劫,肉身虽灭,灵魂升华。这一阶段的视觉符号为哪吒的人物弧光曲线画上圆满的句点,也彰显了他在关键时刻展现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以及对正义的坚持,为续集中的角色发展和故事情节奠定了基调。
3. 角色设计中行为符号
哪吒的行为举止是推动其角色弧光曲线发展的关键因素。在A1 (初始阶段),牙牙学语的哪吒流露出纯真的渴望,为弧光设定了起点。进入A2 (成长阶段),他在山河社稷图中的学习,哪吒的行为举止虽然带有孩童的顽皮,但也显示出他对知识的渴望和对力量的掌控欲[3]。这一转变推动了弧光曲线的上升,标志着他的认知成长。
到了A3 (转折阶段),哪吒在与敖丙的战斗后成为朋友,与他踢毽子、从怪物手中救下婴儿的行为,都分别体现了他对友情的珍视和对和平的向往。这些铺垫使他在得知真相后愤怒暴走,却又在关键时刻对敖丙手下留情,甚至甘愿牺牲自己的行为,成为弧光曲线的关键转折点,同时为高潮阶段的冲突与解决埋下伏笔。哪吒的一句“我命由我不由天”成为反抗命运的标志性语言符号,也预示着弧光曲线即将步入高潮。他在挣脱乾坤圈后的暴走模式,以及为了避免失控仅开一个小口释放力量的克制行为,展现了他对自己力量的恐惧和对控制的渴望,这些行为符号为弧光曲线增添了动力,推动着即将到来的高潮。
A4 (高潮阶段),哪吒与敖丙融合共同对抗天劫,这一行为不仅是弧光曲线的顶点,也标志着他真正完成了从叛逆少年到英雄的蜕变。进入A5 (结尾阶段),人们放下对哪吒的成见纷纷感谢,这一转变为人物弧光曲线画上圆满句号,同时也为后续陈塘关众人齐心为塑造哪吒的新形象埋下伏笔。
上世纪初开始日本动画出现大量变身叙事情节,形成了“变身类动画”,主角通过变身蜕变为能拯救危机的强者,“丑哪吒”变身为英雄也体现了这种叙事的影响[4]。因而,这为推动哪吒的行为符号在人物弧光曲线的发展,从起点到高潮再到结尾,完美构成了哪吒角色发展的完整轨迹,使得哪吒的角色设计更加立体和引人入胜。
2.2. 《魔童闹海》的人物弧光和角色设计
1.《魔童闹海》中哪吒的弧光曲线
在新连续电影《魔童闹海》中,哪吒的角色基于原有形象增加四次视觉形象的变化,使其人物弧光得以进一步延展。B1阶段,哪吒以“藕身”形态参加升仙考试并救下敖丙,为弧光曲线设定起点。B2阶段,他在捉妖挑战中与敖丙并肩作战,展现出对力量控制和自我认知的探索,推动弧光曲线向上发展。B3阶段,哪吒的愤怒和觉醒成为叙事焦点,他因仇恨协助镇压龙族,内心冲突达到顶点,推动人物弧光进入关键转折点。B4阶段,哪吒联合众人顶开天元鼎,这一壮举不仅象征着力量的突破和内心成长,标志着他从叛逆者向英雄的真正蜕变。结尾阶段,哪吒意气风发,继续为正义而战,为人物弧光曲线画下完整句点,并为后续故事埋下伏笔(如图2)。
2. 角色设计中视觉符号
在《魔童闹海》中,视觉符号与哪吒的人物弧光曲线紧密相连,每个阶段的视觉形象变化都对弧光曲线的推进起到了关键作用。B1 (初始阶段)中,哪吒的“藕身”形象象征着他的新生和脆弱,而红色服饰则代表他的热情与活力,这些视觉符号不仅奠定了人物弧光的起点,也预示着他的成长潜力和未来挑战。
进入B2 (成长阶段),哪吒在捉妖挑战中与敖丙共用一个身体,表现出的不适和抽搐表情,反映了他在力量控制和自我认知上的挣扎,推动了弧光曲线的上升。同时,他因自卑于自身面貌,害怕给哥哥们
Figure 2. Character arc light curve of Nezha in “The Magic Child Haunts the Sea”
图2. 《魔童闹海》中哪吒的人物弧光曲线图①
留下坏印象,选择让敖丙代替自己露面。这些行为不仅反映了他对身份的不安和对认同的渴望,也表现出他对外界评价的敏感。自我意识的觉醒与对认同的追寻,成为哪吒人物弧光的重要转折点,标志着哪吒从自我怀疑迈向自我接受,并预示着即将面临的更大挑战。
B3 (转折阶段)和B4 (高潮阶段)是哪吒人物弧光曲线的重点。在B3 (转折阶段),哪吒的愤怒和觉醒成为叙事焦点,他因仇恨选择帮助仙族镇压龙族,内心冲突达到顶点。这一阶段的视觉符号,如仇恨蒙蔽双眼的形象,突出了他内心的煎熬,并显著推动了弧光曲线的转折,也为高潮阶段的误解加深以及得知真相后的懊恼埋下伏笔。进入B4 (高潮阶段),哪吒在母亲牺牲后自我爆发,身体在撕裂后重组修复,这不仅是力量的释放,也是内心成长的象征。在这一过程中,他逐渐接近成人的形象,以及水墨风格的特效,都强化了他内在的力量和智慧,标志着他从反叛者蜕变为真正的英雄,使人物弧光曲线达到巅峰。
最后,在B5 (结尾)中,哪吒意气风发,目光坚定,发型似火般上扬这些视觉符号隐喻着哪吒经历成长和挣扎后,最后找到了自己的使命和方向,内心充满责任感与担当。它们不仅为哪吒的人物弧光曲线画上圆满句号,也为续集的情节发展奠定了基础。通过这些视觉符号的设计,哪吒在外形和内心层面都经历了显著变化,使角色更加立体,增强了叙事的连贯性和深度。
3. 角色设计中行为符号
在《魔童闹海》的B1 (初始阶段),哪吒以“藕身”形态初现,这一视觉符号直接延续了《魔童降世》结尾的灵魂状态。藕身不仅象征着他从灵魂凝聚为肉身的过程,也成为衔接人物弧光曲线的起点。这种果冻般的形态,以及初现时的挣扎与不适应,构成了哪吒人物弧光从《魔童降世》过渡到《魔童闹海》的关键环节。
到了B2 (成长阶段),哪吒在与敖丙的磨合过程中表现出怪异的动作,举止略显笨拙且不稳定,展现了他对新身份的适应与探索。这些行为符号不仅丰富了弧光曲线的层次感,也推动其向上发展,预示着他即将面临更大的挑战。
随后的B3 (转折阶段)中,哪吒的愤怒和觉醒成为叙事焦点。他因仇恨选择协助镇压龙族,内心冲突达到顶点。这一阶段的行为符号,如仇恨蒙蔽双眼的形象,推动了弧光曲线的转折。而他的行为和语言,如“小爷是魔,那又如何”和“若天地不容,我就扭转这乾坤”,不仅展示了他的斗志,也象征着对社会不公的反抗和对自我价值的肯定。这些行为符号的作用在于,它们不仅使哪吒的角色发展更加立体连贯,也为观众提供了清晰的视觉和情感轨迹,增强了故事的吸引力和记忆点。
在B4 (高潮阶段),哪吒联合众人顶开天元鼎,这一行为即象征着力量和内心的成长,也强化了他的智慧与担当,标志着他从反叛者向英雄的转变,推动弧光曲线达到高潮。最后结尾中,哪吒意气风发,目光坚定,形象更加成熟稳重,展现了他在经历了一系列的成长与挣扎后,终于找到了自己的使命和方向,这不仅为这一段弧光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同时也为下一段故事的续写提供了可供延伸和遐想的空间。
2.3. 基于X、Z轴维度的两部动画人物弧光比较
1. Z轴比较中人物弧光角色变化的重复性
对前后两部的Z轴维度进行比较,可以总结出人物弧光中角色变化的三条规律,其中规律一,尽管《魔童降世》和《魔童闹海》在叙事节奏和情节发展上存在差异,但两部电影的人物弧光曲线走向整体上保持了一致性。在两部作品中,哪吒都不同程度上地经历了从被误解和排斥到自我认同与英雄崛起的过程。这种一致性为观众提供了连贯的角色发展轨迹,使得哪吒的人物形象在续集中得以延续和深化。但是它们也有微小的差别,《魔童降世》的弧光曲线较为陡峭,反映了故事线的快节奏和高张力,而在《魔童闹海》中,曲线则相对平缓,展现了故事线的慢节奏和深层次探索。尽管节奏不同,哪吒在两部作品中都实现了从反叛者到英雄的成长蜕变。
规律二,人物弧光曲线的关键节点,与对应的角色形象设计中视觉符号变化规律相对一致。在两部作品中,哪吒的成长轨迹与视觉符号的演变形成高度对应,增强了角色形象的连贯性。例如,在A2与B2 (成长阶段)中,哪吒的服饰和天真烂漫的表情均表现出他对力量控制和自我认知的探索。而在A3与B3 (转折阶段),哪吒都经历了首次爆发,随后在不同程度的感动中实现力量的升华,最终完成“变身”。特别是在A4与B4 (高潮阶段),哪吒的形象都以“变身”呈现,这一视觉符号在两部作品中都标志着他力量的完全释放和内心成长的象征。
规律三中,同样体现了行为符号变化的相对一致。例如,在A2与B2 (成长阶段)中哪吒的学习行为;在A3与B3 (转折阶段)中哪吒的抗争行为;而在A4与B4 (高潮阶段)中,自我救赎则标志着他从反叛走向英雄的最终蜕变。这些行为符号的连贯性不仅推动了哪吒人物弧光曲线的发展,也为观众提供了一个清晰的行为和情感轨迹(如图3)。
Figure 3. Z-axis analysis of character arc light curves of Nezha in “The Descent of the Magic Boy” and “The Magic Boy Haunts the Sea”
图3. 《魔童降世》与《魔童闹海》中哪吒的人物弧光曲线的Z轴分析图①
2. X轴比较中人物弧光角色变化的连续性
首先,通过对两部人物弧光曲线的X轴维度分析,不难看出其走向的一致性保证了两部作品叙事的连贯。从《魔童降世》的A1 (初始阶段)到《魔童闹海》的B5 (结尾阶段),哪吒的成长轨迹呈现出清晰的连续性,尽管两部作品在节奏上有所不同,但角色发展脉络依然保持连贯,为观众提供了稳定的观赏体验。
其次,人物弧光曲线的关键节点上的视觉符号和行为符号的增加变化,为角色塑造增添了新鲜感。《魔童闹海》通过对哪吒增加的四次视觉形象变化,继续延伸并深化了《魔童降世》的人物弧光曲线,在《魔童降世》中,哪吒的“变身”形象和行为举止标志着他力量觉醒和内心成长。而《魔童闹海》中虽有所调整,但依旧保持了与前作的相似性。这种形象变化不仅强化了角色的层次感,同时通过细节的调整和深化,为角色带来了新的维度。也为观众提供了更多的情感体验和保证了原有的观众粘度。
最后,在《魔童降世》中,哪吒的弧光曲线较为陡峭,反映了故事线的快节奏和高张力,《魔童闹海》在延续这一基调的同时,更加注重哪吒内心世界的刻画,通过更细腻的情感表达和复杂的心理变化,展现了哪吒的成熟和自由(如图4)。
Figure 4. X-axis analysis of character arc light curves of Nezha in “The Descent of the Magic Boy” and “The Magic Boy Troubles the Sea”
图4. 《魔童降世》与《魔童闹海》中哪吒的人物弧光曲线的X轴分析图①
3. 结论:角色设计的可持续发展机制
本文在人物弧光理论的视角下,对彩条屋哪吒系列动画电影中的角色设计进行了深入研究,重点分析了哪吒这一角色在系列电影中的发展变化。研究发现,哪吒人物弧线的变化、视觉符号的变化和行为符号的变化是推动角色发展和观众情感共鸣的三个主要变量。这些变化不仅丰富了角色的内涵,也为观众提供了新鲜感,从而增强了角色的吸引力。其次,哪吒的人物弧线在两部电影中展现出稳定性和连续性两个关键属性,它们确保了角色发展的连贯性和叙事的一致性。角色的成长和转变,不仅为观众带来了强烈的视觉和情感冲击,而且通过由弱变强的成长过程,使观众在哪吒角色中找到自我投射并获得心理补偿。此外,这种情感共鸣和角色的吸引力也将促进角色的持续性发展,为系列动画电影的叙事提供了动力和深度。
基于所推导的三个变化,两个属性是哪吒系列电影成功的原因之一,进而假设哪吒系列第三部如若沿用人物弧光曲线,进一步探索哪吒的内在冲突和成长。主角将面临更加严峻的考验,这些考验将推动角色达到新的情感和力量的阶段,其次,为了适应新情节和挑战,哪吒的人物弧光可能引入新的形象变化和行动变化,形象和行动也会延续两部得到进一步升华和改变,这将为观众带来新一轮的惊喜和感动。
基金项目
本文为2023年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教育科学规划项目(Z-2023-363-001)、2025年上海理工大学创新训练项目(XJ2025550)、2022年度上海理工大学尚理晨曦社科专项项目(22SLCX-ZD-003)的阶段性成果。
注 释
①图1~4来源:作者自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