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特存在主义视域下的电影《无姓之人》
The Film “Mr. Nobody” within the Existentialist Framework of Sartre
摘要: 电影《无姓之人》是一部荒诞又极具哲学意义的科幻电影,除去电影中无处不在的蝴蝶效应、信鸽迷信等理论,更应该关注影片背后的有关“人的存在”的意蕴。本文通过萨特存在主义的视角,从现实性与自由、存在与虚无 、存在与自由三个方面对电影《无姓之人》进行分析和探索。
Abstract: The film “Mr. Nobody” is an absurd yet profoundly philosophical science fiction work. Beyond the ever-present themes of the butterfly effect and superstitions like the “pigeon fallacy”, greater 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to the underlying philosophical implications concerning ‘human existence.’ This paper employs Sartrean existentialism as a theoretical lens, analyzing and exploring “Mr. Nobody” through three key dimensions: facticity and freedom, existence and nothingness, and being and freedom.
文章引用:高睿. 萨特存在主义视域下的电影《无姓之人》[J]. 艺术研究快报, 2025, 14(3): 263-266. https://doi.org/10.12677/arl.2025.143041

1. 引言

存在主义哲学产生于一战后,在20世纪50年代达到顶峰,随着海德格尔、萨特、加缪等一系列存在主义哲学家思想的传播,存在主义形成了一套独有的理论体系,即从人的存在本身出发进行研究。战争与灾难总是一切痛苦的根源。海德格尔曾说,我们正处于“无家可归”的时代,在这一时代,人们失去了精神的寄托,感到孤独、苦闷、恐惧、空虚、绝望([1]: pp. 38-41),而萨特的存在主义,却是一种希望哲学。

2. 现实性与自由:处境

当人们在讨论“自由”时,又不可避免地在讨论枷锁,并在讨论现实问题。萨特在逃离战俘营之后,对于自由与现实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萨特讲到“处境”,他指出“处境”是一种自为和他所虚无化的自在之间所存在的关系,他提到人们永远不能根据自己的自由意志来改变自己的处境,只能有介入到抵抗的世界中去的自由的自为。而萨特又将种种处境概括为五种,即:位置、过去、周围、邻人、死亡。影片《无姓之人》中尼莫的“处境”可以用位置、过去以及周围这三种关系来进行阐释。

位置。我们的出生“就是在其他的特征之间取得其位置([2]: p. 611)萨特所讲的位置并不是普世的空间位置,而是指人与对象的关系、联系,这种位置(关系)标志着对象的人的制约,这种制约是人在现实生活中自由选择的结果。就影片主人公尼莫而言,他作为一对夫妻的儿子,在夫妻二人分开时,尼莫在众多选择中选择跟随父亲,那么他就受到他与父亲这种位置(关系)的制约,但是处在这个跟随父亲所处的位置,是尼莫自由选择的结果。相同地,尼莫在众多选择中选择跟随母亲,那么他就受到他与母亲这种位置(关系)的制约;尼莫在众多选择中选择不做选择,那么他就受到他外在于其父母外其他对象的制约,这同样是他自由选择的结果,因此所有被造就的位置都是偶然的,选择时是不受约束的,自由在此时是具有绝对性的。

过去。萨特认为过去是通过我的存在得到意义并且来到世界的,是自由选择目的指引下的产物。以此视角,把电影中尼莫的每一次人生都看作是一次过去,那么他已经过去的人生的意义,就是他当下经历的人生或者将来的人生所赋予和揭示的。因为尼莫选择跟随父亲留在家乡,他的两次人生先后与艾利斯、珍妮都拥有着不健康的爱情、婚姻,甚至走向死亡,由此彰显出尼莫过去人生的意义:过去的人生尼莫选择跟随母亲前往美国得遇安娜,而并非不健康的爱情和死亡。

周围。萨特认为,周围是包围着我的工具性事物连同它们的敌对和顺从的固有关系,工具性事物是人创造的([2]: p. 633),而这种工具性事物的意义是我的自由选择、自由意志所赋予的。影片中尼莫捡起的那片枫叶,它本来就只是一片落在树林里的叶子,但是尼莫捡起了它。从尼莫的角度来看,正是这一片叶子,尼莫最终才可以遇到安娜。此时这片叶子就不再只是一片叶子,而成为了尼莫的“周围”。其次尼莫跟随母亲上的那辆火车,因为尼莫要坐火车去往美国,所以尼莫赋予了那趟火车以交通工具的意义。否则,火车仅仅是火车,而并不是工具性的事物。只有尼莫自由选择决定搭乘那趟火车的时候,火车才成为了尼莫的“周围”,而这个周围限定不了尼莫的自由。无论叶子还是火车,他们都不依赖于尼莫而存在,是独立于尼莫之外的“天然给定物”,它们的意义是尼莫的自由选择赋予的,而叶子和火车都限制不了尼莫自由的基本权利。

3. 存在与虚无

人的自由先于人的本质,并且使人的本质成为可能,人的存在的本质悬置在人的自由之中([3]: p. 53)。

意识即虚无。在萨特看来,先验意识是无人称的自发性,意识命定要每时每刻实存,因而于人而言意识生活的每个瞬间都是一次全新的从无到有的创造片([4]: pp. 81-92)。影片中尼莫的人生选择源自于他的意识,而实际上这些选择是虚无的,那么经历各个人生的尼莫,本身就是虚无的。尼莫在影片开始时,讲到人们有时候叫他空壳(craft)先生,他脑袋里什么也记不住,此时尼莫作为无名先生,它存在于2092年的世界上,而后才有接下来的催眠,接下来的种种人生选择,一方面,尼莫的意识是由他的存在充实的,存在是意识的基础,另一方面,尼莫的意识又可以将他的存在虚无化。尼莫在经历过失去安娜,才意识到安娜是如此的重要,如果尼莫对于失去安娜的这种痛苦产生于他意识中的安娜,而他意识中的安娜不存在,即虚无,也就是尼莫跟随父亲的这种选择是虚无的,那么这种选择下的尼莫本身就是虚无的。

自由与虚无。人拥有的自由本质是一种虚无,也就是说,虚无是自由的基础。当人们认识到生命的虚无,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影片到最后记者问道老年尼莫:“如果你死了就不可能在这,你不可能不存在,或者是不是死后还有灵魂?”老年尼莫大笑又说道:“死后你凭什么确信,你是真实存在的呢?你并不存在,我也不存在,我们只存在于一个9岁孩子的想象里,一个无法抉择的9岁孩子,想象出了我们的一切。”这里的老年尼莫就是一种虚无,他需要被尼莫的想象填充,他才存在,反过来讲,9岁的尼莫或许是虚无的,他需要被老年尼莫的想象、意识填充才是存在的。两人对话后镜头转场,记者坐上了尼莫的那趟火车,目睹到尼莫在进行选择的场面,而后与记者下棋的老年尼莫的声音变成了9岁尼莫的声音,此时老年尼莫到底是9岁的尼莫还是118岁的无名先生呢?所以尼莫没有什么预定的本质,也就是人没有什么预定的本质,人的存在就是虚无。显然此时的“无名先生”已经认识到了生命的虚无,因为他提到小孩怎样都无法做出选择,无法选择也是一种自由选择,此时的尼莫便也获得了真正的自由。

存在与虚无。萨特认为人的存在根本上是虚无的,人们厌恶虚无,厌恶虚无背后的缺失和不确定性,所以人们总想去填满虚无,来获得本质,而虚无只有在存在的基质中才可能虚无化([2]: pp. 52)。首先,影片的开头便宣布无名先生是世界上最后一名死于自然老化衰亡的人,也就是电影中2092年的人都将不会因自然老化而死亡,都将是永生的,他们的生命中再也没有对死亡的恐惧,取而代之的是对异己的恐惧,那此时的他们到底是存在的还是虚无的?其次,影片中尼莫最初作为一个被遗忘天使漏掉的小孩生下来,一方面他是存在于世间的,但另一方面,他又是虚无的:他的母亲教他学说话,特写镜头给到尼莫母亲的嘴巴,此时电影里却听不到他母亲嘴巴里发出的声音,尼莫的主观视角在这里表达出了他的慌乱,世界的荒谬,同时他也接受着这种被填充。

4. 存在与自由

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常被视为颂扬“自由”的哲学宣言。主要追求的便是探索人和世界的关系,或意识和外部存在的关系([5]: pp. 13-21)。萨特的存在主义给予人尊严,在于他肯定了人是自由的,人的选择是自由的,即人拥有自由选择的权利,人的意志是自由的。因为人拥有自由的意志,所以可以自由选择我们的行动,而这种选择和行动就彰显出我们人的存在,不断地行动创造自身。与此同时,人们会对在自由意志引导下的自由选择负相应的责任。电影《无姓之人》中的男主人公尼莫(Mr. Nobody)在被催眠后所出现的多次梦境抑或是他经历的多种人生,实际上就是尼莫在进行着一次又一次的选择,而后又在这种“可能”的选择中承担着自己的责任。

萨特讲到,人真正的不自由,就是永远都无法摆脱自由。影片以“鸽子的迷信行为”这样一个实验作为开始,意在说明一切都是有限制的,而生命或许有定数。不然,因为人作为有意识的存在,是区别于鸽子的存在,人正是因为有自由意志,所以可以超越一切,打破限制。影片主角尼莫面临着多个可能的人生路径和选择,每一个选择都代表了他的自由意志,并对他的人生产生深远的影响,尼莫在每一次经历这种所谓蝴蝶效应引起的一系列事件的发生后,又操控着自己的意志试图改写宿命,寻找另一种可能,但是无论他怎样选择,尼莫永远无法摆脱选择。首先,尼莫被遗忘天使“遗忘”,因此,拥有着可以预见未来超能力的尼莫,他开始了人生的第一次选择,选择了自己的父母。其次,尼莫父母的分开,尼莫在车站又进行了两次选择,一次选父亲,一次选母亲。经历过一次次失去和遭遇,最终,尼莫选择逃避,不做选择。树林里的那片落叶让他再次遇见安娜。萨特说,不做选择也是一种选择,这里尼莫选择逃避,就是他的另一种选择,是无法摆脱的自由意志的沉沦。

从萨特的存在主义观点来看,因为存在就是虚无,虚无奠定了自由,正是在这种空虚、虚无之中,人们才能够自由地行动。存在先于本质,所以没有任何东西,没有任何给定的框架、枷锁能够把人们固定住、捆绑住、束缚住,所以人是具有超越性的,我们永远在成为自己的路上,这样来看,人就是自由的。尼莫是自由的,尼莫一次又一次地选择,一次又一次地改变,从选择跟随父亲留乡,到选择跟随母亲去往他乡,再到最后不从两者中选择,自己离开;从选择珍妮,到选择艾利斯,再到最后选择安娜,尼莫在成为自己的路上一次又一次地超越着自己,成为着自己,没有既定的命运,而唯一的命运就是自由。

萨特认为,人总是要维护自己的主体性,也就是人总是在自由掌握着自己的生命,他认为爱情是充满为争夺主体性而展开的冲突和斗争,而影片中的安娜实际上可以视作尼莫在维护自己的主体性的象征,或者说是尼莫本我的一个意向,抑或者是具有证明尼莫存在的一种象征,于是尼莫几经周转,最后还是回到安娜身边。影片中尼莫为何会经历多次不同的人生,就在于他自由地掌握着他自己的生命,时刻维护着他作为人的主体性。

5. 结语

电影《无姓之人》用科幻的元素和多元的叙事手法,通过主人公尼莫的多重视角给我们展现了人生在自由选择之下的多种可能,同时也肯定了人的自由意志,影片在结束时借用主人公尼莫的口道出了真谛:“每一条路,都是正确的路。一切都可以是另一种模样。”这与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不谋而合,因为存在主义是给人以希望的,这种希望在于人的自由之中,在于每个人的无限可能之中,我们永远可以有超越的潜能和改变的潜能。

参考文献

[1] [德]马丁·海德格尔. 存在与时间[M]. 陈嘉映, 译. 北京: 三联书店, 2000.
[2] [法]萨特. 存在与虚无[M]. 陈宣良, 等, 译. 北京: 三联书店, 1997.
[3] [法]萨特. 萨特说人的自由[M]. 李凤, 译. 武汉: 武汉科技大学出版社, 2018: 6.
[4] 庞培培. 重新思考萨特的纯粹反思概念[J]. 世界哲学, 2022(6): 81-92.
[5] 毕治国. 论萨特的存在主义自由观[J]. 学习与探索, 1992(6): 1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