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在当前社会转型和教育改革的趋势下,制定科学的大学生心理健康评价指标体系必不可少。尤其是对于职业本科院校的学生而言,构建科学的心理健康教育评价体系极其重要。本文将从实践探索的角度,详细阐述数智赋能背景下,职业本科学生心理健康“三全评价”创新实践,其中包括全员协同的评价主体网络、全周期贯通的评价流程及全方位诊断的评价内容创新。同时将人文关怀“贯彻”数智赋能下的心理健康评价体系,为职业本科学生心理健康保驾护航。
Abstract: In the current context of social transformation and educational reform, it is essential to establish a scientific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for college students’ mental health. This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for students in vocational undergraduate institutions, where building a scientific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evaluation system is crucial. This paper explores, from a practical perspective, the innovative practice of the “Three-dimensional Evaluation” of mental health for vocational undergraduate students under the backdrop of digital intelligence empowerment. This includes a collaborative network of evaluation stakeholders, a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process that spans the entire student lifecycle, and innovative evaluation content that provides all-round diagnostics. Additionally, this paper emphasizes the incorporation of humanistic care into the mental health evaluation system empowered by digital intelligence, ensuring the mental well-being of vocational undergraduate students.
1. 引言
教育评价是教育变革的指挥棒[1]。事关教育发展方向,事关教育强国成败。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强调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立德树人”理念是对时代教育要求的具体化,贯彻好“德”之一字的理解,就会发现无论是理想信念、爱国主义、道德规范还是全面发展都离不开健康的心理状态。“立德”与“树人”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与价值都是统一的,良好的心理状态是优秀道德品质产生的前提,也是培养优秀人才的基础[2]。
随着《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的出台,职业本科院校心理健康评价模式迎来了变革契机[3]。由于职业院校学生构成复杂,个人素质参差不齐,家庭背景各不相同,学业压力大,增加了职业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复杂性及紧迫性[4]。因此,构建适应新时代心理健康评价体系,以助力职业本科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教育评价改革领域的重要课题。
2. 体系创新:“三全评价”模型的构建
2.1. 全员协同的评价主体网络
现如今不管国外还是国内,多元主体共同参与评价已经成为了当今教育评价的趋势,而且这种趋势是不可阻挡的[5]。在心理健康教育评价体系中构建全员协同的评价主体网络,形成了一个主体多元化、统整优化、责任明确、组织高效的外部评价工作体系。每一个评价主体的评价重点不同,运用的技术工具不同,相互协同以实现精准评价。如表1所示,学生的心理状态评估需要综合专业教师、企业导师、学生家长、辅导员、朋辈群体和学生本人等多方面的反馈,教师通过丰富的教学经验和专业知识在课堂上评估学生的技能学习心理韧性;企业导师则是利用实习动态评估平台来跟踪学生在实习期间的心理变化,以评估学生岗位适应能力;辅导员则是负责学生的成长发展性评价,通过智能预警决策系统及时发现并协助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朋辈群体主要是利用社交网络情感分析技术来评估学生的社交关系和心理状态。那么家长则是通过家校互动反馈App了解学生动态,积极参与家校联动支持,为孩子的心理健康提供家庭支持;最后学生通过心理健康自评量表进行自评,有利于促进和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自我认同是国内外很多关于心理健康理论中最常见的标准[6],即有适度的安全感,有自尊心,对自我的成就有价值感,能适度地接受个人的需要,并具有满足此种需要的能力,有自知之明,了解自己的动机和目的,能对自己的能力作客观的估计。全员协同的评价主体网络中各个主体评价各司其职又相互协同,使职业本科院校学生的心理健康评价更具全面性和准确性,同时通过数智赋能,这些评价主体能够更精准、更有效的开展工作,为职业本科院校学生心理健康做到主动预防、及时干预、精准施策。
Table 1. The collaborative evaluation entity network of all personnel
表1. 全员协同的评价主体网络
角色 |
评价重点 |
技术工具 |
专业教师 |
技能学习心理韧性 |
实训室行为分析系统 |
企业导师 |
岗位适应能力 |
实习动态评估平台 |
学生家长 |
家校联动支持情况 |
家长互动反馈App |
辅导员 |
成长发展性评价 |
智能预警决策系统 |
同辈群体 |
社交支持度 |
社交网络情感分析 |
学生自评 |
自我认知与心理状态 |
心理健康自评量表 |
2.2. 全周期贯通的评价流程
2.2.1. 入学建档期
在学生入学后,学校会组织全体学生进行心理测评。心理测评将智能心理测评系统与辅导员访谈获取学生的实时状况信息有效结合,最后借助数字信息平台进行归档整理,建立“一生一策”数智化心理健康档案。学院根据档案报告,动态制定针对性的关怀和关注措施,形成“早发现、早评估、早预防、早干预”的“四早”心理危机预防体系。
2.2.2. 在校培养期
Figure 1. Diagram of the early mental health early warning mechanism
图1. 早期心理健康预警机制图
学生在校期间,学院组织学生每三个月进行一次心理测评,结合全员协同的评价主体网络评估反馈,定期更新每位学生的心理健康档案。基于大数据分析的基础和智能化的心理健康测评,通过采集学生行为、生理指标、社交互动等心理行为相关数据,建构心理危机识别模型,通过这些数据,辅导员能够识别出学生在心理发展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挑战和问题。针对这些发现,辅导员会根据学生的风险等级采取不同的措施。如图1所示。心理测评、心理排查的数据分为健康状态、不良状态、心理障碍、心理疾病,通过心理云平台进行分级管理,做到“早评估”;评估对象按分级及时反馈给辅导员进行重点关注,做到“早预防”;有心理障碍、心理疾患的学生如出现异常,立即进行危机干预或转介到定点医院进行治疗,做到“早干预”。整个过程利用信息化手段,对学生心理健康数据进行动态监测和分析。通过“数字画像”技术,依据数据变化对学生心理动态进行实时评估。体现了学校对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视,并为学生心理健康提供了早期预警机制。
2.2.3. 顶岗实习期
学生在实习期,依托数智平台系统,学院定期发放线上心理小测验,及时获取学生的需求反馈,再结合通过企业导师反馈的实习动态评估平台数据。利用经由数据处理系统和表单生成系统把个人的问题进行分类,比如睡眠问题、自卑问题、压力问题、情绪不安等。辅导员综合上述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线上主题教育和线上心理建设活动等,做到全过程育人。问题反馈到学生那里,协助学生在一段时间内自助调整自己的主要行为方式来应对情绪、心态等的变化,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缓解和管理。
2.3. 全方位诊断的评价内容创新
要实现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必须通过全方位的课程设置以及适配的就业指导,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和职业素养,为未来的职业发展做准备。职业本科教育培养目标不仅是培养技术技能人才,还要培养他们的职业素养,根据职业本科教育的双元培养目标,构建职业素养心理适配度评价模型。该模型包含了学生的职业道德、情绪稳定性、团队协作能力、创新思维以及抗压能力等多个维度评估测试,融合了职业教育、心理学以及岗位胜任力的相关理论。用该模型来量化评估学生心理素质与目标职业要求的匹配程度。学校通过该模型全面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和职业素养水平,根据每位学生与目标职业的心理适配度,能够为学生的职业发展进行精准的指导和建议。并且根据学生的心理适配度评估结果,为学生定制个性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案。该评价内容既符合职业本科院校双元培养目标,同时解决了传统评价中出现的重技能轻素养的难点问题。此外,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挖掘自己的职业特质和发展潜力,学校还将与企业进一步合作,共同开发基于心理适配度的职业指导课程,让学生的职业素养与社会需求相适应。
3. 数智赋能心理健康评价的创新实践
3.1. 利用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技术
3.1.1. 智能监测与预警
学校利用先进的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技术,建立学生心理健康监测系统,实现快速查询、准确预警和分析,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进行智能监测与预警。通过构建心理健康大数据平台,这些心理健康数据包含了日常情绪记录、心理测评结果、社交行为分析等,利用云计算等数智化技术对这些数据进行深度分析,从而能够提前精准识别潜在的心理健康状态。学校可以及时发现潜在的心理问题,为教师和管理者提供预警信息,为学院进行心理健康预警和干预提供精准决策。
3.1.2. 个性化干预
根据智能检测与预警,每个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不同,因此干预过程需要为学生定制个性化心理辅导方案与计划,比如各个评价主体的具体帮扶点侧重不同、适配的心理课程和校园文化活动不同。在这个过程需要持续跟踪和调整方案,直到学生达到经过评估情况长期稳定或不再需要干预,逐渐结束干预计划,但仍提供支持资源,以实现精准帮扶。
3.2. 构建心理健康教育平台
3.2.1. 在线心理健康教育资源
充分利用线上网络教育资源,建立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库,创新心理健康模式。该资源库通过与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等对接,在心理健康教育平台汇聚、共享心理活动方案、心理辅导案例及心理健康教育个案分析、心理健康教育科普、技巧教学及相关数字资源等,为教师提供丰富的数字化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并且以互动的方式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和自我调适能力。
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库涵盖易懂的心理健康知识、实用的心理调适方法以及真实的心理健康教育个案。学生可以通过趣味问答和互动练习的方式学习基础的心理健康调节方式,科学合理的对待心理健康问题。同时学校会根据心理专家的意见及时更新资源库内容,并鼓励学生分享自身经验,促进互帮互助。
3.2.2. 互动与反馈机制
心理健康管理工作做得好与不好不仅仅是学院、辅导员层面的预警与干预是否及时得当,更是需要学生依据个人身心成长状况和心理需求,及时作出调整与改善,才能实现真正的长效的心理育人实效。
学院及辅导员对大学生日常情绪、心理状况的关注往往受到时空限制,缺乏持续的交流。依托系统,定期发放线上心理小测验,及时获取学生的需求反馈。通过前期的调查,利用经由数据处理系统和表单生成系统把个人的问题进行分类,比如睡眠问题、自卑问题、压力问题、情绪不安等。辅导员综合上述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主题教育和心理建设活动等,做到全过程育人。问题反馈到学生那里,协助学生在一段时间内自助调整自己的主要行为方式来应对情绪、心态等的变化。
4. 将人文关怀贯穿心理健康教育评价,育心育人
传统的心理危机干预中,高校心理工作者担任“消防员”角色,工作模式重教育轻人文关怀[7]。大数据时代,高校应当把握机遇,创新心理健康教育方式方法,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科学性,构建心理健康数据整合平台,重塑心理健康教育人文关怀,并积极推动心理健康教育因材施教,使高校心理健康工作向服务模式转变。职业本科学生心理健康评价过程是一项系统过程,要实现育心育人目标,完全依靠数智技术会让心理健康教育失去温度,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技术的运用是一种便捷、高效的教学辅助工具,真正能传递温暖、给予学生力量、触及学生心灵深处的是教师的人文关怀。教师的情感关怀和陪伴是无法代替的。因此,学校在心理健康评价中,始终将人文关怀放在首位,致力于将人文关怀与数智技术相结合,实现育心育人目标。学校在此教育理念的基础上,积极培养教师数智技术素养的同时也注重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和人文关怀的能力。唯有秉持专业态度、保持敏锐观察,将人文关怀和数智赋能相结合运用到心理健康教育评价,有助于评价的准确性和有效性,才能及时识别问题、科学研判,实现精准帮扶,为学生心理健康保驾护航。
5. 结语
综上所述,数智赋能职业本科学生心理健康评价实现了全员协同的评价主体网络、全周期贯通的评价流程、全方位诊断的评价内容创新,更便捷、高效、科学的为学生心理健康提供服务,同时将人文关怀融合发力,真正做到育心育人,促进职业本科学生全面发展。未来,高校应持续关注数字化时代的发展趋势,不断创新和优化心理健康评估系统,适应现代学生的需求和发展[8],为学生提供专业的心理服务和支持,帮助学生健康成长,为社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