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在全球贸易数字化与我国“双循环”新格局背景下,跨境电商正成为推动外贸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力量。本文基于中国知网与Scopus数据库中2020~2025年间的核心期刊文献,运用CiteSpace可视化分析工具,从发文数量趋势、作者与机构合作网络、关键词共现与聚类、突现词与时间演化等维度系统梳理了我国跨境电商研究的热点演进脉络。研究发现,跨境电商研究大致经历了“起伏调整–稳定增长–回落调整”三个阶段;当前研究高度聚焦于“数字贸易”“数字经济”“中小企业”“海外仓”等主题,呈现出向数字化、全球布局和政策支持等方向多元拓展的趋势;作者与机构合作网络尚未形成高密度结构,学术资源整合效率有待提升。本文最后提出深化协同创新、关注政策与技术交叉议题、优化研究范式等发展建议,以期为跨境电商学术研究体系完善与行业实践提供参考。
Abstract: Against the backdrop of global trade digitalization and China’s “dual circulation” development strategy, cross-border e-commerce has become a key driver of high-quality foreign trade. Based on core journal articles from CNKI and Scopus between 2020 and 2025, this study applies CiteSpace to conduct a visualized bibliometric analysis, exploring trends in publication volume, author and institutional collaboration networks, keyword co-occurrence, clustering, burst detection, and temporal evolution. The findings reveal that the research on cross-border e-commerce in China has undergone three main stages: adjustment, stable growth, and recent decline. Current research hotspots focus on “digital trade,” “digital economy,” “SMEs,” and “overseas warehouses,” indicating a multidimensional expansion toward digitalization, global deployment, and policy support. However, the collaboration networks among authors and institutions remain loosely connected, and knowledge dissemination efficiency needs improvement. This study concludes by proposing suggestions for promoting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exploring interdisciplinary topics, and refining research paradigms to support both academic advancement and practical development in cross-border e-commerce.
1. 引言
在全球贸易数字化转型加速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构建的时代背景下,跨境电商已成为我国突破传统贸易壁垒、重塑国际竞争优势的关键力量。海关总署统计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跨境电商进出口总额达到2.63万亿元,同比增长10.8%。据世界贸易组织预测,到2026年,全球B2C跨境电商将保持27%的年均增长率[1],成为稳外贸、促消费的核心引擎。
现有研究从多视角展开探索:在政策支持体系方面,2024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进一步强调,要积极发展绿色贸易、数字贸易,将其作为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稳外贸的重要方式[2];在技术应用领域,彭怀安等[3]指出,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通过数字化平台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为出口技术复杂度提升奠定基础;在国际物流优化层面,胡玉真等[4]指出未来可深化多类型商品运输场景下的海外仓选址研究,以及考虑企业建仓总成本的优化模型改进,以更贴近跨境电商物流的实际运营需求。但现有研究多聚焦单一要素影响,对技术迭代、新兴市场拓展策略等系统性议题的研究仍有待深化。因此本文利用CiteSpace可视化软件对近年来我国跨境电商的相关文献进行系统化的整理与分析,为推动跨境电商领域的研究体系提供理论参考。
2. 研究设计
2.1. 数据来源
本文文献数据均来自中国知网核心期刊和Scopus数据库。在中国知网的高级检索界面将主题设置为“跨境电商”,时间范围设置为2020年1月至2025年6月进行高级检索,经人工筛选不相关文献后,以Refworks形式将其导出,共获取文献439篇。
2.2. 研究方法
CiteSpace可视化分析软件主要基于共引分析理论和寻径网络算法等,对特定领域文献进行计量。本研究将利用CiteSpace软件对中国跨境电商相关的学术论文进行可视化分析。对近五年来的文献数量、作者与机构的分布情况进行详细的描述,同时,结合文献中的高频关键词,深入探讨跨境电商研究热点和未来发展趋势,以期能够为跨境电商领域的学术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为从业者和政策制定者提供数据支持和理论依据,进一步推动中国跨境电商的健康发展[5]。
3. 结果分析
3.1. 发文数量和时间分布
由图1可以看出,跨境电商研究主要分为三个阶段:
1) 第一阶段:跨境电商研究的起伏期(2020年~2021年)。这一阶段的文章发表量略有波动,发文量呈现下降的趋势,由39篇下降至33篇。这表明跨境电商在这一时期仍处于逐步积累和发展阶段,研究尚未形成明显的热点,也可能受到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
2) 第二阶段:跨境电商研究的增长期(2021年~2024年)。相比前一阶段,这一时期的增长趋势较为明显,发文量逐年上升,由33篇上升到59篇。尤其是在2022年以后,增速趋于稳定,表明该领域的理论积累和实践探索正在不断深化,相关研究逐步系统化、多样化。
3) 第三阶段:跨境电商研究的回落期(2024年~2025年)。这一阶段的曲线走势出现明显下滑,发文量由59篇降至26篇。这一趋势可能源于研究饱和或数据统计滞后等多重因素。但是考虑到2025年尚未结束,该数据也可能存在时间维度上的延迟。
Figure 1. Number and time distribution of cross-border e-commerce research publications, 2020 to 2025
图1. 2020~2025年跨境电商研究发文数量和时间分布
3.2. 发文作者可视化
本部分将CiteSpace中的NodeTypes设置为Author进行跨境电商研究的发文作者分析。根据图2和表1来看,马述忠、张夏恒等学者发文量较多,且在节点中较为突出,体现出他们在跨境电商研究领域有较多成果产出。由图2可知,有160个节点,56条连接线,整体网络密度仍有提升空间,反映出我国跨境电商研究领域作者间联系较少,在该领域的研究合作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在当前合作格局下,核心作者(如马述忠、张夏恒)个体研究实力突出,不过部分作者合作范围有限,可能存在知识传递与扩散的局部性。在合作网络不够紧密的情况下,知识易停留在小范围圈层,不利于研究成果向更广泛群体传播、推动跨境电商研究整体发展。不过也有积极一面,像马述忠与余林徽、房超等,张夏恒宋颜群等存在合作关联,这些合作可以打破知识锁定,促进研究思路交流。
Figure 2. Co-occurrence mapping of cross-border e-commerce research authors, 2020 to 2025
图2. 2020~2025年跨境电商研究作者共现图谱
Table 1. Top 4 authors in cross-border e-commerce postings, 2020 to 2025
表1. 2020~2025年跨境电商发文量排名前4的作者情况
作者 |
发文量 |
马述忠 |
15 |
张夏恒 |
13 |
张洪胜 |
6 |
刘斌 |
4 |
3.3. 机构可视化
本部分在CiteSpace里将NodeTypes设为Institution,以此开展跨境电商研究机构的分析。从图3中可知,共有160个节点、83条连线,说明尽管研究跨境电商的机构数量不少,但是机构之间的紧密程度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其中,浙江大学中国数字贸易研究院发表了20篇,浙江大学经济学院发表了10篇。这两个机构在跨境电商研究方面较为突出,对跨境电商数字化转型、跨境电商平台规则等议题进行了深入探究,这些机构产出的成果,为跨境电商领域的学术探索贡献了力量。但是缺乏紧密合作使得各机构间的知识交流存在滞后性,难以实现研究资源的高效整合与共享。
3.4. 关键词可视化
3.4.1. 关键词共线分析
本部分在CiteSpace中将NodeTypes设置为Keyword,展开跨境电商相关的关键词分析。由图4可知,跨境电商研究产生了202个节点与292个连接,网络密集程度为0.0144。节点大小反映关键词使用频率,其中“跨境电商”节点显著较大,说明其是学术界研究的核心聚焦点,“数字经济”“数字贸易”
Figure 3. Co-occurrence mapping of cross-border e-commerce research organizations, 2020 to 2025
图3. 2020~2025年跨境电商研究机构共现图谱
Figure 4. Cross-border e-commerce research keyword co-occurrence mapping 2020 to 2025
图4. 2020~2025 年跨境电商研究关键词共现图谱
“海外仓”等节点也较为突出,体现这些方向受关注程度高。Centrality (中心性)是衡量关键词重要性的关键指标,从图谱关联逻辑看,“跨境电商”作为核心节点,与“数字经济”“数字贸易”“海外仓”等存在紧密连接,在研究中占据重要位置、影响力大,它们共同勾勒出跨境电商研究围绕核心议题,向数字化、海外布局、供应链等多维度拓展的研究脉络。
3.4.2. 关键词聚类分析
聚类分析依据文献相似程度分层聚类,直观呈现文献关联,分析时聚焦Q值(Modularity,模块度)与S值(Silhouette,轮廓值)两个关键指标,二者共同体现聚类效应。如图5所示,Q值为0.5938,S值为0.9857,其中Q值超过0.3,说明聚类结构具有显著性;S值高于0.7,代表聚类高效且有说服力。从图中可知,跨境电商研究聚类形成多个类别,如#0数字贸易、#1数字经济、#2减税、#3中小企业、#4双重差分、#5固定成本、#6海外仓、#7二元边际等。一般而言,聚类编号越小或视觉上规模越大,包含关键词数量相对越多、在研究中占比越突出,“数字贸易”“数字经济”等聚类,反映出数字化背景下跨境电商研究的核心聚焦方向,“海外仓”“中小企业”“减税”等聚类,对应跨境电商实践中的物流布局、市场主体、政策支持等关键议题,这些聚类共同勾勒出2020~2025跨境电商研究领域围绕核心主题,向数字化、供应链、政策与市场主体等多维度拓展的热点格局。
Figure 5. Cluster analysis of cross-border e-commerce research keywords 2020 to 2025
图5. 2020~2025年跨境电商研究关键词聚类分析
3.4.3. 关键词Timeline分析
由图6可知,#0数字贸易聚类早期关键词可追溯至信息服务等,随着跨境电商发展,不同时段涌现新热点,2023年左右在线流量、低价营销等等关键词出现,反映了当时对跨境电商对于价格营销以及线上流量的关注;近年收入差距、商业生态等关键词显现,契合数字贸易格局变化与经济影响研究趋势。#1数字经济聚类从产业升级相关研究发端,逐步拓展至出口韧性、技术创新等[6],数字贸易的发展有效促进了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提高企业的知识吸收和利用能力,从而推动企业新质生产力发展。#2减税聚类围绕政策对跨境电商的影响,从市场准入基础探讨,延伸到对贸易成本、企业创新的作用,反映税收政策研究的细化[7]。#3中小企业聚类聚焦其在跨境电商中的角色,从融资约束等痛点,到创新能力、市场活力挖掘,贴合中小企业发展需求。#4双重差分模型用于分析跨境电商对出口贸易网络的影响,发现其通过减少贸易成本、重置产品结构,提升网络强度[8]。#5固定成本通过自动化分拣、智能仓储降低,如出口易共享仓整合多平台资源,尾程配送成本明显降低。#6海外仓等聚类也各有演进,如海外仓从物流布局,到供应链、信息共享等研究拓展,这些聚类关键词随时间动态变化,映射出跨境电商研究从模式探索到生态构建、从单一要素到多元协同的演进路径,与行业发展、政策导向及技术变革深度关联。
Figure 6. Cross-border e-commerce research keyword Timeline analysis 2020 to 2025
图6. 2020~2025年跨境电商研究关键词Timeline分析
3.4.4. 关键词突现分析
如图7所示为跨境电商研究关键词的Burst分析结果。“一带一路”“互联网”自2020年起成为研究热点,“一带一路”凭借国际合作机遇,为跨境电商拓展海外市场提供新路径,其突现强度达1.62;“互联网”作为跨境电商发展的基础技术支撑,推动交易模式创新,突现强度0.81。2021年,“中小企业”“产业转型”“中国”“仿真分析”进入热点,中小企业是跨境电商市场主体,产业转型契合行业升级需求,“中国”体现本土研究聚焦,仿真分析助力模式优化,突现强度分别为0.85、0.74、0.74、0.74。2022年,“融资约束”“企业绩效”“产业升级”受关注,融资约束是企业发展痛点,企业绩效与产业升级反映对发展质量的追求,突现强度0.85、0.62、0.62。2023年,“贸易成本”“产业政策”成为新热点,贸易成本影响跨境电商竞争力,产业政策为行业发展提供保障,突现强度1.51、0.6。这些关键词突现序列,映射出跨境电商研究随政策机遇、技术发展、市场主体以及发展诉求的动态演进。
Figure 7. Cross-border e-commerce research keyword Burst analysis for 2020 to 2025
图7. 2020~2025年跨境电商研究关键词Burst分析
4. 结论
本文通过对2020~2025年我国跨境电商相关研究的可视化分析,本文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跨境电商研究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演进趋势,2020~2021年为起伏调整期,2022~2024年为稳定增长期,2025年则出现回落调整,反映出研究关注度受到政策、市场与技术动态变化的影响。
第二,关键词分析表明,“数字贸易”“数字经济”“中小企业”“海外仓”等是当前研究的核心议题,反映出学界对跨境电商与数字技术融合[9]、国际布局优化及中小企业赋能等方面的高度关注。
第三,作者与机构合作网络尚不够紧密,学术研究存在一定“碎片化”趋势,知识扩散与协同创新的深度有待加强。
展望未来,跨境电商研究可从多维度实现深化与突破。在研究视角上,应立足“一带一路”倡议等国家战略[10],聚焦沿线国家数字基础设施建设、贸易规则差异、文化消费特征,通过对比分析不同区域跨境电商发展模式,提炼共性规律与差异化路径,为我国企业“走出去”提供战略指导。在研究方法与理论构建方面,需注重定量分析与质性研究相结合,综合运用大数据挖掘、机器学习等技术手段提升研究科学性与预测性[11];同时加强基础理论创新,构建兼具中国特色与国际视野的跨境电商理论体系,为我国跨境电商行业的发展奠定理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