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转型背景下企业信息化建设与发展的路径研究
Research on the Path of Enterprise Informatization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Digital Transformation
摘要: 在数字经济的发展潮流中,企业信息化建设成为塑造商业景观和推动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引擎。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先进技术日益普及,企业信息化的范围和深度不断拓展,数字化转型已成为企业提升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战略。本文在分析数字化转型内涵和现状的基础上,深入探讨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现状与问题,提出了企业信息化建设与发展的创新路径,包括战略规划、人才培养、数据治理和生态建设等方面,旨在为企业在数字化转型浪潮中实现信息化升级提供参考,从而推动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Abstract: In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the digital economy, enterprise information construction has become an indispensable engine to shape the business landscape and promote economic development. 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dvanced technologies such as big data,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d the Internet of Things are increasingly popular, and the scope and depth of enterprise informatization are constantly expanding. Digital transformation has become a key strategy for enterprises to enhance competitiveness and achiev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connotation and current situation of digital transformation,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problems of enterprise informatization construction, and puts forward the innovation path of enterprise informatization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including strategic planning, talent training, data governance and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aiming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enterprises to realize informatization upgrading in the wave of digital transformation, so as to promot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enterprises.
文章引用:刘蝉. 数字化转型背景下企业信息化建设与发展的路径研究[J]. 电子商务评论, 2025, 14(8): 98-105. https://doi.org/10.12677/ecl.2025.1482498

1. 引言

近年来,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深入推进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商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同时也催生了一种全新的经济形态——数字经济。数字经济时代的到来,不仅象征着信息技术的迭代升级,更凸显了数字化在现代商业中的核心地位。在数字经济时代,企业数字化转型正从“可选”转向“必选”,不仅是各企业提升技术水平的关键要素,更是其适应市场变化、提升竞争力的必由之路。根据《“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数字经济是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之后的主要经济形态,到2025年数字经济迈向全面扩展期,我国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将达10%,而企业信息化作为数字化转型的基础支撑,其建设路径需与战略目标深度耦合。[1]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企业在信息化建设方面投入了大量资源,成为互联网信息技术应用的主要实践领域。在此背景下,各类组织积极探索企业信息化建设与发展,旨在提升自身技术和生产力,从而为社会进步与发展创造有利条件。[2]企业信息化作为数字化转型的核心内容,涵盖了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远程通信技术实现企业商务流程电子化、数字化和网络化的全过程。通过信息化建设,企业能够优化内部管理、提升运营效率、创新服务模式,进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信息化与数字化作为数字经济时代的双重技术驱动力,既呈现技术演进差异,又形成功能协同效应。企业信息化建设不仅是数字化转型的核心路径,更是构筑可持续竞争优势的战略支点。有效的企业信息化平台不仅能够帮助企业更好地掌握和利用数据资源,还能够支撑企业在数字经济中的高质量发展。深入剖析企业信息化在数字化转型背景下的建设与发展,既能够解决当前企业面临的问题与挑战,也有助于企业把握时代脉搏,实现可持续发展。

2. 数字化转型背景下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意义

在数字化转型背景下,企业信息化建设具有战略性意义:通过技术赋能业务流程显著降低运营成本,提升运营效率;以主动安全治理构建多层防护体系,强化数据安全与商业机密保护;并依托数据驱动决策机制提升决策精准度,同时通过协同研发平台加速技术创新迭代,最终形成可持续的核心竞争力。在这一过程中,企业能够更灵活地适应市场变化,提升市场竞争力,从而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劲动力。[3]

2.1. 降低运营成本,提升运营效率

在数字化浪潮中,构建基于数字化转型的企业信息化管理平台,对于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和提升运营效率有着重大意义。一方面,降低运营成本。借助网络信息技术,企业能够将产品信息广泛传播,相较于传统的宣传方式,大大降低了在宣传推广方面的成本,使得企业得以将更多资金投入到产品质量提升方面,加速产品升级换代。例如,自动化系统(如RPA、ERP)替代传统人工操作,减少重复性劳动成本;云计算的弹性资源分配模式避免了硬件冗余投入,实现“按需付费”。另一方面,提升运营效率。通过实现数据的集成和自动化处理,企业能够尽可能简化操作并减少人工任务,使员工有更多的时间完成更有价值的工作,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另外,互联网平台的使用打破了沟通的时空限制,企业能够实现组织内不同部门的交流与合作,提高透明度,对齐颗粒度,加快组织结构创新。信息化平台的建设也能够实现随时随地与客户、供应商进行交流,如通过在线客服或自助服务系统可以及时掌握客户需求并调整实施方案,减少了沟通成本,从而提高了工作效率,也从另一层面降低了企业的运营成本。

2.2. 增强数据安全,保护企业机密

在数据驱动决策的数字化时代,信息安全关乎企业生存。企业在进行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通过构建多层次安全防护架构,包括强化数据加密技术、实施精细化访问权限管理以及部署多因素身份认证体系,可显著提升数据资产的安全防护等级。这种防护机制不仅能有效抵御未授权访问及网络攻击行为,保障业务信息的完整性与保密性,更可助力企业构建符合法律法规要求及行业规范的安全治理框架,为数字化运营提供坚实保障。[4]传统纸质或孤岛式存储易引发泄密风险,而集中化信息系统可构建多层防护体系:网络层通过防火墙与入侵检测阻断外部攻击;应用层采用零信任架构与动态权限控制;数据层依托加密技术与区块链存证,企业能够确保数据的质量、可靠性和完整性。例如,金融企业通过部署DLP (数据防泄露)系统,对敏感操作进行实时审计与脱敏处理,使数据泄露事件减少67% (IBM Security, 2024)。1因此,在信息安全治理框架中,通过构建周期性安全审计与合规性评估机制,组织可建立动态风险防控闭环,该体系通过系统化识别与控制潜在安全漏洞,不仅有效缓解监管合规风险敞口,更能构建多维度风险缓释屏障,从而降低企业数据泄露和名誉受损的风险。

2.3. 提高决策质量,加快技术创新

企业信息化建设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变革,更是管理理念和模式的革新。首先,将数字技术融入企业信息化平台能够为企业战略决策提供有力指引。通过收集和分析大量市场数据,企业决策者能够获取有关市场竞争、用户行为和内部运营的宝贵信息。这些信息不仅能为企业决策提供方向性指导,还能帮助企业制定更符合发展实际的长期战略,识别新的市场机会,并有效应对市场竞争。实时数据的获取和处理不仅提升了决策的质量和准确性,还增强了企业对不确定因素的应对能力,进而提高企业生存能力。其次,企业通过建立门户网站、销售宣传网页等,既能够展示自身形象和产品,还能够借助互联网了解竞争对手动态、行业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变化。例如,以智能手机行业为例,企业通过信息化手段收集用户反馈和市场数据,不断优化手机功能和设计,推动了手机技术的快速迭代。信息化还能帮助企业实现更高效的资源配置和更灵活的运营模式,如远程工作和虚拟团队,进一步激发创新潜力和组织灵活性。[5]因此,企业信息化的推进是激发创新和开拓新商业模式的关键力量,是企业保持持续竞争和发展的必需手段。

3. 企业信息化建设现状与存在问题

企业组织规模的持续扩张与业务复杂度的指数级攀升,促使信息系统逐步演变为支撑企业战略落地的核心基础设施。当前,数字化转型驱动下的信息化重构已突破传统技术赋能范畴,形成涵盖流程优化、决策支持与价值创新的系统性变革路径。我国企业在历经基础信息化阶段后,通过ERP (企业资源计划)、OA (办公自动化)等系统的规模化部署,已实现管理流程的数字化重构与运营效能的显著提升,标志着信息化建设正式迈入以效能深化为核心的体系重构阶段。然而随着数字化转型的推进,传统的信息化系统逐渐暴露出一些局限性,如缺乏专业人才、系统集成难度大等,仍需要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3.1. 数字化转型认识不足

首先,部分企业未能充分认识到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传统企业的管理层对信息化建设认识不足,仍持观望态度。大多数高层管理者拥有多年传统业务模式的成功经验,他们更倾向于维持现状,按部就班地推进企业发展,缺乏对企业未来战略的思考以及参与企业建设的主人翁意识。这种保守心态容易导致企业缺乏明确的战略规划和发展路径,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数字化转型的推进。其次,传统企业的组织文化与数字化需求之间常常存在矛盾。数字化转型要求企业打破传统模式,采用更加灵活和敏捷的工作方式。然而,长期遵循惯例的员工群体可能会对这种新兴技术和新工作模式产生恐惧、不信任,甚至抵触情绪。这种情绪不仅会降低员工个人的工作效率,还可能在整个组织内部蔓延,形成对数字化转型的系统性阻力。

3.2. 缺乏高端型专业人才

企业信息化建设需要既具备技术素养又会数据分析、熟悉业务运转的复合型高端专业人才的推动,然而,目前大部分企业在数字化相关人才的储备上严重不足。[6]企业不仅需要引入具有数字化思维的管理层,还需要培养一线员工对新技术的适应能力和操作技能,以确保技术能够顺利应用到实际业务流程中。一方面,在企业内部,人员岗位分布不合理,信息化专业人员往往集中在技术部门,与业务部门沟通协作不畅。许多企业在信息化项目实施过程中,过度依赖外部供应商,自身缺乏技术研发和维护能力,导致系统后期升级和运维困难。另一方面,企业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对员工信息化技能培训的重视程度普遍不足,这已成为制约企业数字化转型深入推进的关键瓶颈。具体表现为:多数企业虽投入大量资金构建ERP、CRM等数字化系统,却未建立与之匹配的培训体系,因此员工无法熟练运用信息系统,影响了信息化建设的效果,导致企业面临“系统上线即闲置”的困境。更深层次的问题在于,企业尚未建立起适应数字化转型的“人才供应链”思维,缺乏对内部潜力人才的挖掘和外部稀缺人才的精准引进策略。

3.3. 信息系统集成难度大

随着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推进,企业内部往往存在多个不同时期、不同厂商开发的信息系统。这些系统技术架构、数据标准和接口规范各不相同,因此在创建能够满足各种需求的集成体系结构方面存在挑战,导致系统集成难度大。信息系统之间无法实现有效互联互通和数据共享,形成了一个个信息孤岛,阻碍了企业业务流程的顺畅运行和整体协同效率的提升。此外,企业内部的IT基础架构与传统的系统有所不同,需要与新兴的数字技术和基于云的解决方案进行整合。为此,需要在多个利益相关者之间进行细致的规划、广泛的测试和调整,以确保整个整合生态系统的兼容性、互操作性以及数据完整性。例如,某企业在并购其他企业后,面临多个企业信息系统整合难题,由于各系统差异大,整合过程中容易出现数据丢失、业务流程冲突等问题,从而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和时间成本。当前,API经济与微服务架构虽提供了新思路,但企业在技术选型、架构治理和运维能力上仍面临挑战。

3.4. 数据管理与安全问题

随着国家对数据安全的重视程度日益提升,特别是党的二十大对数字经济的着重强调,数据资源已被明确界定为关键生产要素。《2024中国政企机构数据安全风险研究报告》对全球政企机构数据安全状况进行了全面剖析,数据泄露成为数据安全的核心问题。全球公开报道的201起数据安全事件中,170起为数据泄露事件,占比84.6%,泄露数据超122.7 TB、共计471.6亿条,较2023年大幅增长。2在此背景下,企业必须积极应对日益复杂的网络威胁,着力构建完善的数据治理体系,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完整性和安全性。[7]由于当今社会信息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各类业务系统的数量持续增加,数据的种类和存储量也呈指数级增长,为企业信息化带来了诸多挑战,例如在业务数据管理方面,垃圾数据、数据孤岛以及数据不完整等问题日益突出。与此同时,大多数企业对数据驱动的依赖程度日益加深,容易导致数据泄露或系统安全漏洞,这不仅会严重损害企业的声誉和经济利益,还可能使整个业务系统陷入瘫痪。因此,企业在建设信息化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完善对于隐私保护机制建设方面的系统性规划,建立更加完备的网络安全防护体系。

4. 企业信息化建设与发展的优化策略

4.1. 制定数字化转型战略规划

企业信息化战略是指企业利用计算机、大数据、互联网等技术,深入分析生产、内部运营及信息化管理需求,汇总相关数据信息,并通过整合企业内外部信息,重构信息化方案,从而实现业务流程的多层次优化。[2]因此,在数字化转型的背景下,制定科学合理的企业信息化建设战略规划,并探索出一条有利于企业长期发展的实践路径,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首先,企业可采用Gartner战略规划方法论,成立由企业高层牵头、各部门负责人参与的数字化转型领导小组。领导小组通过SWOT分析,结合波特五力模型,全面审视企业当前业务模式、市场竞争环境及技术基础设施,识别改进空间、技术升级需求及关键机遇与挑战。其次,根据企业发展的战略规划,设定具体可量化的信息化目标,这些目标应该包括提高生产效率、优化客户体验、提升数据分析能力等方面,以确保信息化建设的成果能够为企业带来实际的商业价值。同时制定详细的时间表,包括明确各阶段需要完成的任务、人员安排、资源分配等内容,确保信息化建设有序推进。此外,引入平衡计分卡(BSC)建立评估机制,结合风险矩阵制定风险应对预案,定期对信息化建设的进展和效果进行评估,及时识别可能出现的风险和挑战,不断挑战数字化转型的战略方向以适应外部环境和内部变化。

4.2. 加强数字化人才培养力度

在当今数字化浪潮席卷全球的背景下,企业对高端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力度,直接决定了信息化建设的成败与未来竞争力,然而在信息化建设的深水区,高端人才是目前较为稀缺的战略资源。企业必须将高端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提升到核心战略高度,投入真金白银和巨大精力。这不仅仅是HR部门的职责,更是企业一把手必须亲自推动的工程。一方面,企业要与高校、科研机构建立“产学研”深度合作机制,建立人才培养基地,共同开展科研项目。例如,与高校合作开设定制化硕士课程,课程内容涵盖企业实际业务场景中的数字化解决方案;共同建立联合实验室,围绕工业互联网、智能决策等领域开展科研项目,让学生在实践中成长,企业也能提前锁定优秀人才。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开展培训,组织面对面的工作坊、在线课程,以及邀请IT专家进行专题讲座等,这些方式能够有针对性地提升员工的数字化技能,涵盖数据分析、编程、数字化运营等多个领域。另一方面,制定具有吸引力的人才政策,吸引外部优秀信息化人才加入企业,外部招聘技术人才能够帮助企业更快获得行业内应用的信息技术,从而增强企业在数字技术领域的创新能力。

同时,在企业内部建立完善的人才激励机制,鼓励员工提升信息化技能,协助其做好职业发展规划,为员工提供广阔的职业发展空间,能够更大程度上留住这些高端人才。此外,企业内部可以建立双通道职业发展体系,设立技术专家和管理岗位晋升路径,为员工制定个人发展计划(IDP),同时加强部门间人才交流与轮岗,建立内部知识共享平台,每周组织“数字化经验分享会”,促进业务与技术深度融合。

4.3. 推进系统集成与数据治理

系统集成与数据治理是高效管理企业数据资产的必要手段,也是企业数字化转型进程中的必然选择。它们对于提升企业运营效率以及创新商业模式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8]一方面,企业应制定统一的数据标准和接口规范,将云计算、大数据分析、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纳入信息化管理平台,对现有信息系统进行梳理和评估,按照业务流程和数据流向,逐步推进信息系统的集成。企业可以采用先进的中间技术和企业服务总线(ESB)架构,实现不同系统之间的数据共享和业务协同,从而减少信息孤岛和数据冗余的出现,改进决策流程,提高决策的精确性和时效性,构建可以赋能业务的数字化能力。另一方面,为加强数据治理,企业需设立专门的数据管理部门并完善数据管理制度,负责企业的数据管理工作,包括数据的采集、存储、管理、分析和应用等。数据管理部门应配备专业的数据管理人员,如数据架构师、数据分析师、数据质量工程师等,确保数据管理工作的专业性和高效性。在此基础上构建数据分析平台,引进先进的数据分析工具和技术,如数据挖掘、机器学习、人工智能等,实现数据的全面采集、清洗和分析等。此外,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是数据资产管理的两大核心要素。企业应构建多层次的数据安全体系,通过数据加密、身份认证、访问控制等先进技术手段,如区块链技术和人工智能防御系统,确保数据在传输、存储及使用等各个环节的安全性。

4.4. 实现生态合作与协同发展

信息化建设已进入“生态竞合”时代。企业能否成功构建并融入富有活力的数字化生态,实现与合作伙伴的深度协同,将直接决定其信息化建设的效能、创新的速度以及最终的商业竞争力。因此,实现深度的生态合作与协同发展,已成为企业信息化建设迈向高阶、释放最大价值的关键战略选择和必然路径。企业在推进数字化转型时,应积极寻求行业内外的合作伙伴,协同推进转型方案的落地实施。具体而言,可着力构建开放式创新平台与生态联盟,汇聚多方资源与智慧,共同探索和应用新技术、新模式,进而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与共同发展。同时,需强化与政府、学术界及科研机构的联动,合力促进数字化技术的创新与应用。这包括参与政府主导的转型战略与政策制定,积极响应各级政府的数字化发展倡议,多方共建良好的数字经济生态环境。此外,建立生态合作伙伴评估机制,从技术实力、合作意愿、财务状况等维度进行评估,定期对合作伙伴进行考核,淘汰不符合要求的伙伴。通过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明确各方权利和义务,建立联合创新基金,共同投入资源开展技术攻关和商业模式创新。拥抱生态、开放协同,已不再是企业的一种选择,而是在数字化浪潮中生存、发展乃至制胜的关键法则与核心能力。

5. 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未来发展趋势

企业信息化建设正步入智能化驱动、云端化承载、全球化布局的新阶段,这一进程呈现出技术融合化、架构生态化与价值网络化三大特征。中国企业信息化已从“跟随式发展”转向“创新引领”,通过智能化夯实竞争力根基,云端化重构运营模式,全球化拓展价值空间,这“三位一体”的发展范式将为全球产业数字化转型提供中国方案。

5.1. 智能化发展

人工智能技术正从辅助工具演进为企业信息化的核心驱动力,推动企业运营模式向自主决策与预测性管理跃迁。根据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数据,2023年我国规模以上企业中已有16.4%应用人工智能技术,在研发设计、生产控制、供应链管理等场景深度渗透。智能化转型的深层价值在于推动企业从“业务数字化”向“知识数字化”演进,一方面,工业互联网平台通过数据闭环重构生产逻辑;另一方面,认知智能正重塑决策机制。这种转型要求企业构建“数据–知识–决策”的转化链条,据工信部《制造业企业数字化转型实施指南》指出,需重点突破工业数据要素的市场化机制,建立“三权分置”的数据产权制度框架,为智能化提供制度保障。然而,智能化进程仍面临数据孤岛、算法偏见与人才缺口三重挑战。调研显示,仅41.3%的企业实现生产系统与管理系统的数据互通,而既懂工业机理又具备AI技能的复合型人才缺口高达68万人。3这要求企业同步推进技术架构升级与组织变革,如建立跨职能的数字化实验室,并采用“订单式培养”模式联合高校培育人才,政府亦需通过购买服务、税收优惠等政策支持产教融合基地建设。

5.2. 云端化部署

云计算具有成本低、灵活性高、可扩展性强等优势,越来越多的企业将选择云端化部署方式,企业可以将信息系统部署在公有云、私有云、混合云或边缘云上,根据业务需求灵活调整计算资源和存储资源,降低硬件投资运维成本,提高信息系统的可用性和可靠性。云计算已从成本优化工具蜕变为企业数字创新的核心载体,其发展呈现“泛在化”、“服务化”和“生态化”三大特征。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3年我国规模以上企业云计算应用率达37.6%,较上年提升9.2个百分点,其中制造业上云增速达23.1%。4这种演进彻底改变了IT资源供给模式:传统自建IDC (互联网数据中心)如同“柴油发电机”,存在投入大、弹性差、响应慢等缺陷;而云架构则提供“电网式”服务,即开即用、按需付费的特性使企业IT总拥有成本(TCO)降低30%~50%。云端化部署已从技术选项升级为企业战略能力,其核心价值在于以弹性算力为底座、以数据流动为血脉、以智能服务为大脑,推动企业从“信息化支撑”转向“数字化引领”。

5.3. 全球化布局

在全球化大背景下,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全球化布局也成为了必然选择。企业通过构建全球化的信息系统,能够实现跨国业务的协同和数据共享,提升全球运营效率。全球化布局不仅有助于企业优化资源配置,还能通过数字化平台加强与全球合作伙伴的协作,共同培育新的业务模式。中国企业全球化战略正经历从“商品输出”到“数字能力输出”的范式转变,其核心特征是依托云计算与工业互联网构建“技术–生态–标准”三位一体的出海体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隆国强曾在服务贸易发展论坛上表示“数字技术的进步,把原来认为不可交易、不可储存的服务变得可交易。随着数字技术不断发展,将会进一步促进全球服务贸易发展。”论坛发布的《数字贸易发展与合作报告2024》显示,2023年中国数字服务进出口总额达3666亿美元,同比增长3.5%,较上年上升0.3个百分点。5这种转型要求企业重构全球化基础设施:一方面建立“多云协同”技术底座,如阿里云构建的全球一张网覆盖26个区域,支持中企在东南亚电商、中东物流等场景的快速部署;另一方面采用“生态嵌套”模式整合支付、物流等本地化能力,如广汽集团通过嵌入菜鸟物流系统与蚂蚁支付,实现海外供应链响应效率提升50%。此外,全球化布局需要企业关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数据安全法规和隐私政策,确保全球化布局中的信息安全;同时企业需建立“全球–本地化”运营体系,全球化布局要适配区域市场特性,形成差异化拓展路径。

6. 结语

数字化转型是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企业信息化建设是数字化转型的基础和核心。

企业加强信息化建设不仅能够降低企业运营成本、加快技术创新、增强数据安全,还能够帮助企业快速适应市场变化,提升竞争力。然而,企业在推进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仍面临诸多挑战,如认知不足、人才短缺、系统集成壁垒以及数据治理困难等,都需要企业不断探索解决。实践表明,企业信息化建设绝非单一的技术工程,而是涵盖战略重构、组织变革、生态协同的系统性变革。唯有以战略规划为纲、以人才能力为基、以数据治理为核、以生态合作为翼,才能打破传统发展桎梏,构建适应数字经济时代的核心竞争力。未来,随着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技术的深度渗透,企业需持续深化“技术–业务–生态”的协同融合,在动态变化的市场环境中把握机遇,以信息化建设的高质量推进实现可持续发展,为全球产业数字化转型贡献更多中国智慧与实践方案。

NOTES

1IBM:2024年数据泄露成本报告。https://www.ibm.com/cn-zh/reports/data-breach

22024年中国政企机构数据安全风险研究报告。 https://www.sohu.com/a/871428898_121840847?scm=10001.325_13-109000.0.0.5_32

3工信部:《制造业企业数字化转型实施指南》解读。 https://www.miit.gov.cn/jgsj/xxjsfzs/gzdt/art/2024/art_1e5104d1d6804caa8d0442ece68206bb.html

4国家统计局: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结果显示:我国企业数字化转型不断走深走实。 https://www.stats.gov.cn/sj/sjjd/202502/t20250227_1958814.html

5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总部署:2024服贸会|报告显示:2023年我国数字服务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3.5%。 http://www.customs.gov.cn/customs/xwfb34/mtjj35/6101939/index.html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国务院关于印发“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的通知[EB/OL]. 2022-01-12.
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2-01/12/content_5667817.htm, 2025-05-03.
[2] 万胤岳. 企业信息化战略规划的分析框架模型[J].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2022, 44(S1): 23-25.
[3] 刘红兵. 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下企业数字化转型路径探讨[J]. 科技资讯, 2025, 23(6): 9-11.
[4] 王子坤. 基于数字化转型的企业信息化管理平台建设探索[J]. 老字号品牌营销, 2024(14): 159-161.
[5] 刘文君, 苏莹, 段金奎, 于垒, 尤靖茜. 数字经济背景下企业信息化建设探究[J]. 中国管理信息化, 2025, 28(7): 99-102.
[6] 侯梅, 贾龙. 企业信息化数字化系统建设的战略规划与实施策略研究[J]. 信息系统工程, 2024(5): 15-18.
[7]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 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 2022-10-25.
https://www.gov.cn/xinwen/2022-10/25/content_5721685.htm, 2024-07-25.
[8] 问梁军. 企业信息化建设之数据治理[J]. 中国信息化, 2024(6): 35-38.